现在开网店卖什么合适: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45:22

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

时间:2010-07-30 19:54点击:352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   江育仁       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江育仁   汪受传郁晓雄韩新民陆力生殷明整理   编者按江育仁,男,1916年生,江苏常熟人。少年即从师学习中医,后又在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并跟上海名医徐小圃重点学习儿科专业,于1938年毕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儿科专业。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并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辞典》。   江氏在从事医疗、教学、科学研究60年的历程中硕果累累:指导过一批中医儿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人才,曾主编《中医儿科学》、《实用中医儿科学》等大型丛书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等12部著作。   本文着重介绍江氏倡导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和对乙脑、疳证、麻疹肺炎分型、中医分证等学术观点,并介绍了防止呼吸道反复感染和如何运用温法、上病取下法、以及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多种疑难病等方面的临床经验。   江氏提出发展中医学首先应着眼于培养一支卓有基础,勇于创新的新生力量,他们必须能“医”、能“写”、能“讲”、能“科研”的主张,这些看法在文中亦有阐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江育仁,男,又名骏声,1916年生于江苏省常熟。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生从事儿科工作,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江育仁14岁时患了一场大病,当时医生诊断为“伤寒症”。虽请医服药,但病情却日渐加重。家人曾三次登门请求一位名医诊治,而那位名医却拒不应诊。江已病得昏昏沉沉,几将无望。幸得亲戚请来一位专治伤寒的大夫,经他精心治疗,连如何煎药、喂药、护养等,也交代得第四卷363清清楚楚。病愈后全家对那位医生感激得“恩同再造”。   那场大病之后,激起了江育仁学医的决心,父亲对他说,学医可以,但一定要当个好医生,如果光有医病的本事,而没一颗“割股之心”也是枉然。   江育仁学医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常熟县儒医李馨山,他是晚清末科秀才,擅内、妇、儿科,为琴东西石桥王似山世医的高足(王似山即原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博士的尊翁)。李师训徒,既严且爱。尝谓:“文墨不通,难当医工;秀才学郎中,等于拾根葱”。比喻学习中医一定要有较强的古文基础,所以李师授徒,既训医经,亦教古文。   李师授徒,还有一套严格的学律,他对学生提出三条约法。即在四年的学习期中把规定的必读书本按要求修完,认为《素问灵枢类纂》、《金匮心典》、《伤寒来苏集》、《本草从新》4本古医籍是基础的基础,要求非但能背熟,还得在抽查考核时能讲出道理。三条约法者,即:书本不熟不得临证;书法不工,不准写方;不修礼貌不带出诊。他说:“这是王氏门相传的学风和学规。”当时由于不能适应老师治学的严谨,在同期五个同学中就有两个退了学。   江育仁出师后,荫于老师的盛名,就诊者日渐增多,但在诊治变幻多端的小儿科疾病时,多次发生医疗纠纷,加之旧社会“同行必妒”,声名一时骤降。同时在自愧见闻浅陋,贻误苍生的感触下,乃毅然再作深造,负笈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并有目的地随上海名医徐小圃重点学习小儿科专业。   江育仁在从事医、教、研60年的历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学术观点。如对儿科急性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倡立了热、痰、风证的辨治规律;呼吸道反复感染小儿的发病因素是“不在邪多而在正虚”;调治小儿脾胃病,提出了“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等著名观点。主编有《中医儿科学》、《实用中医儿科学》等大型丛书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统编教材等12部著作。90年代初,为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辞典》。   学术精华   一、脾健不在补贵在运70年代末,江氏通过对脾胃系统病证的深入研究,结合数十年临床体会,提出了“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论点,这对儿科脾胃病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主要的涵义是指对脾胃疾病的调治应首重“运脾”一法。“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有动而不息之意。“脾得运则健”,运是脾的基本生理功能,有运则有化,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敷布全身。江育仁为此提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这是运脾法的基本概念。   北宋医家钱乙在创立的儿科五脏辨证理论中,特别重视脾胃在小儿生理病理方面的重要性,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第81条中,论及脾胃病变的就有39条,提出了“脾主困”的重要学术观点,认为脾病的证候特点是脾气困疲,运化失职,升降失司。他的脾病主方为益黄散,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应用19处,为全书使用频率最高之方。该方名益黄,却不取补脾益气通第四卷364套之品,以陈皮、丁香(木香)、青皮理气助运为主,加炮诃子暖胃,甘草和中,广泛用于食不消、吐泻、疳证、慢惊等多种病证。其立方主旨在于舒展脾气,恢复脾运。钱氏另一治脾名方异功散,与同时代的《局方》四君子汤相比,同用参、苓、术、草,而异功散只增陈皮一味,便使之成为补运兼施之方。近人张山雷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称道:“此补脾而能流动不滞,陈皮一味果有异功,以视《局方》四君子,未免呆笨不灵者,绚是放一异彩。仲阳灵敏,即此可见一斑。”明代医家万全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并提出“节戒饮食”是小儿防病的重要手段,《幼科发挥·原病论》说:“胃者主纳受,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阐述了“脾为后天之本”的著名论点,他说:“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肠涸绝而死。经云:‘安谷者昌,绝谷者亡’。胃气一绝,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清代儿科名医陈复正推崇张洁古将仲景枳术汤易为丸剂,誉之“诚为伤食运化之良方”,并有加藿香、砂仁治不思饮食,加广皮、法半夏治体肥有痰的变方之设,用于治疗不同的小儿脾胃病。叶桂以世传之小儿医,一再强调脾升胃降,运化有常的重要性,如“脾宜升运,胃宜通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吴瑭则提出:“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反对对小儿用药过于呆补壅滞,或过于克伐伤正,也是针对小儿脾胃娇嫩易受损伤、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的生理病理特点而提出的重要观点。   江氏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深入研究当今小儿脾胃疾病的发病规律,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论点,强调运脾法在儿科临床的重要性。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除旧布新的有机整体。脾胃位居中焦,为机体升降出入的枢纽。《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了饮食物入胃之后,由脾之运化,分清泌浊,将浊气排出体外,清气输布全身的过程。脾的运化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十分重要的功能。   小儿不是成人简单的缩影,其形体、生理、病理诸方面与成人均不同,小儿的脾胃功能更有其特点,有“脾常不足”的说法。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小儿出生后,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胃嫩弱,发育未全,功能未健,“形”和“气”与成人相比均远为不足;二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可获取的营养精微,不仅要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且还要供养身体的生长发育需求。据现代研究,成人每天每千克体重约需补充能量40~50千卡,在儿童时期则年龄每减少3岁,每千克体重所需能量反增加10千卡,婴儿每天每千克体重所需热能达100~120千卡方能满足其生理需求。因此,与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比,而有“脾常不足”之说。
  • 共1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 地址: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6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