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办税服务平台:《创业-管理》系列访谈之:豆瓣杨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45:05
李国盛:欢迎豆瓣网总裁杨勃做客天涯社区人物频道。

杨勃:很高兴来天涯做客,各位朋友下午好。

李国盛:现在豆瓣办公地点选择在798艺术区的旁边,您是想表达一个豆瓣的价值观,或者是有其他想表达的东西?

杨勃:这个不是,这个不是有意的,我们其实很简单,豆瓣团队的成员住在东边的比较多。当时到处去找办公室,找到一个租金比较合适,而且觉得又不像一个拥挤写字楼的感觉,就是空间比较大的一个地方,后来觉得这个地方非常合适,当然了还在798的门口,这个比较巧,当然不是冲这个来的,但是我们觉得这个很好,现在至少客人来了我们可以带他们去转一下。回头我们经常说我们在798的门口,我们的门口前面是喧闹的闹市,背后是特别小众的798艺术区,我们在中间,和我们豆瓣的定位也是比较一致的。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当初不是一个原因。

李国盛:有些人认为豆瓣是小众的,我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豆瓣从书开始入手。最开始为什么是拿书为一个突破口?有些朋友私下猜想豆瓣拿书作为突破口很聪明,因为书的背后是一个文化群体和传媒人士群体,先把高端用户抓住,然后其他用户群体会比较容易的吸引,开始是这么想的吗?

杨勃:也不是,当时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豆瓣给用户最核心的一个价值是什么?我们想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你面临非常多选择的时候,豆瓣帮你去发现一些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价值。我就想什么东西是选择最多的?书是选择最多的,书的选择比电影和音乐多。
刚好另外一个我自己也喜欢书,所以这两方面促使豆瓣就从书开始。其实没有太多的考虑,但是回头来看,这个选择还不错。至少带来了一些附加的好处,对我们有利的地方,也确实在文化方面的媒体对我们关注比较多,这些是一些附加的,但是确实不是有意的。
我以前不在网络这个行业,所以有一些事情我确实想不到。当然也有问题,就是刚才您说的,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网站,就是比较小资的,高姿态的,这个是我们一开始没有想到的,这个是跟我们做书有关系。
我们最早的社区是围绕书的,他对后来我们豆瓣受关注的电影和音乐有很大的影响。而音乐方面明显不是最最主流的。李宇春发新唱片的时候也出现在豆瓣上,但是很快就下去了。最多的是有很多独立的音乐的人,这个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豆瓣是要做一个对所有的人都合适的网站。但是后来我们意识到这个网站不管是什么都是一种姿态,他会吸引一些人,会排斥另外一些人。

李国盛:您现在碰到的一个用户群对另一个用户群的排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杨勃:这个很难,我觉得需要找到一个平衡,我举一个非常细节的例子。比如说首页你要有内容,如果我是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的话,我不需要首页。理想中要找到自己的,组织起我要的一个空间来。实际上在操作里面,我们一开始豆瓣的首页非常的简单,一进来就是一本书。
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就是你需要一些东西,让用户觉得跟他之间一开始就建立起了一些联系,这个很重要。然后他也会第一眼来判断你这个里面会有多少内容,所以后来我们就逐步的始终在调,以前有最新评论,最受欢迎的评论,最近别的人在看什么书,这有一个入口。这个入口有产生了一个问题,比方是这个入口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东西,我们也根据这个来算出来。
这些内容不是我们决定的,是已经有了用户群来决定的。这个用户群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别人进来的时候就会说这是这样的一个东西,我喜欢我来了,我不喜欢我走了,他意识不到他自己也有机会来产生这边的东西。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难的平衡。

李国盛:整个豆瓣是一个社会生态空间,里面的用户群是一个个小的复杂的生物群体。不同的生物群体在网站提供的社会生态空间中生存是有差异的,有的群体很舒服,有的则是被其他群体挤压。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气和质量的问题,一旦人气旺了以后,整体质量会下降,人气与质量两方面的权衡,或者是一个度的把握您是怎么样的想法?

杨勃:虽然有矛盾,但是我觉得在很多时候鱼和熊掌可以兼得。我们从我们整个网站的设计上尽量的使不同的圈子的人互相之间可以分割开。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的,比方说整个豆瓣的设计非常的简洁,18岁以下的用户不喜欢,那么这些东西有问题。但是很多别的地方我们试图让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相安无事,不会受到影响。
有一些用户开始反对他想当然觉得你一旦有这个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这个问题需要沟通,过一段时间你看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时候,就可以接受了。最初的时候我们豆瓣只有书,后来有电影的时候,很多用户也反对,后来发现没有太大的影响,就是多了一个菜单,我不去点击他就可以了。他们都相安无事,他们觉得这个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我觉得这样就可以了。

李国盛:您现在对豆瓣的各个功能是逐步加上去的,而且以后还陆续在加,这些功能您是想到哪儿走到哪儿?

杨勃:大的方向我们是有规划的,大的方向我们从来没有变过,从一开始构思豆瓣的时候,到现在一直没有变过。细节的东西是一直在变,比如说最初在构思豆瓣的时候,一开始功能很简单,有一个比较,有一个评论,还有推荐这几个东西。
更多的是围绕着以书为主,后来我们慢慢发现豆瓣有很好的价值,他可以发现人,他变成了一个人和人互相沟通和认识的品牌,这个是当初没有想到的。这就属于有一些像社会网络方面的功能,还有小组等等,我们觉得这些东西有用就加上去了,它又不影响我们主要的功能。像这些东西当初没有在规划当中,当初规划有一点就是在构思豆瓣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有一些网站,他们就是说明显的一个方式,就是这些网站在随着他们的规模在不断的演变,不像之前的网站有一个大的设计。
我们觉得这个方式非常的好,这个是一开始就有一个特别清楚的决定,说我们是这样来演变的,而不是说今年一版,明年一版去开,这是非常清楚的一个。刚才的问题就是说没有一个那么详细的蓝图,而且有一些时候你也可以看到我们在实验,我们旅行的内容。现在它的新功能我们没有再加了,我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觉得很多东西有一些东西应该有用,我们就拿出来给大家用,好的我们就采纳,不好我们就把他拿掉,或者是跟别的东西合并。

李国盛:现在逐步添加各种产品,怎么解决一个兼并和互通的问题?

杨勃:就是靠技术解决,现在你看到很多是互通,有一段时间豆瓣的小组,我们的小组就像您说的每个人都可以来,当然我们这边不需要申请,所以现在有接近20000个小组,但是将近一半只有一个人的,但是意思是一样的。发现他参加的人的群体和他的内容就跟前面我们书评这些东西有一些割裂,这是两种东西,那怎么把它放在一起呢?
我们没有把它刻意的放在一起,我们可以解决,让他们两个有一个渠道,小组可以有一个收藏,在小组可以看到书,反过来就是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喜欢这个小组。你再看豆瓣页面的研究每一个电影的书右下角都有,如果有一些人在看的话,喜欢这个的人也喜欢去这个小组,这是我们自动算出来的,有时候很准。
每个用户他喜欢什么书,就去哪个小组,我们就把他统计出来了。不是通过关键词,是通过人的一个行为统计出来的。所以有一些没有表面上的关系。
上面是一个一个的人,联系人之间是书、音乐和电影,现在又加上了一个博客,人们共同去有关系的一个东西,或者是一个认同的一个关系网,或者是一个博客功能,这些我们叫媒介。

李国盛:我说豆瓣是一个交友网站,您认同吗?或者说以后可能是。

杨勃:不认同。用户愿意交友的话,豆瓣不反对。交友是一个好的副作用,但不是最核心的,这个不光是我们设计出来的,我们观察是这样的。豆瓣跟交友网站的区别是,我加他的时候,一般很少有愿望我真的想要认识他,我主要的目的是想通过他知道他目前在看什么书,一般的时候不是我真的想认识他,或者是在线下认识他。很多是在不同的地方的,这是第一。
第二我通常去关注一个人,实际上是帮助我去发现更多的书和电影,最终是落在这里面.

李国盛:这其实是您对豆瓣战略规划的一个方向的问题,您努力想让豆瓣朝着一个实用化的网站发展,而不是朝着一个交友的网站去发展。

杨勃:可以这么说。但是回到刚才我们是的,其实我们一开始就有一个方向,我们最终的方向就是说帮助你发现好东西,而不是帮助你发现别的人。

李国盛:您感觉实用化和交友这两种模式的网站如果都做到极致的话,哪个价值更大?是您认为是实用价值更大,所以才坚持这个方向吗?

杨勃:不是,我的选择都不是从价值最大化方面去选择的。

李国盛:我所说的价值化是面向社会的价值化。

杨勃:我也不是从这个方面考虑得。豆瓣我们觉得是在一个有价值的市场上。下一步我们可以把豆瓣变成一个交友网站,对用户也会有更大的价值,但是这个不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情,可能别人来做,更合适。我们的宗旨也是说豆瓣是一个发现好的东西的网站。
还有一点,其实刚才这两个,我不认为对所有的人群都有价值。交友对比较年轻的人群更有价值。对成熟的用户并没有价值,这个东西我在做豆瓣的时候,我已经30多岁了,我觉得我自己没有交友的那种强烈的欲望,不像20多岁的样子,我觉得我来做交友也不善于设计,因为我本身就不是一个典型的用户。
但是我有需求比如说有什么好书,或者是电影,这个走向和他的创始人有很大的关系。

李国盛:一个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来自公司创始人的价值观。

杨勃:我觉得是。

李国盛:您说认为豆瓣不是没有在短期内发展成一个大网站的可能,您对这个判断的信心来源于哪儿?

杨勃:我觉得对我有用处,其他很多用户都非常的喜欢这个,对他们有用途,不光是说这个东西很酷,我觉得这个需求非常多。
跟我们做相同的事情也不多,比如刚才我们说的想做交友的网站,现在想做这个的非常的多,但是豆瓣很难说。所以我说像跟我们做同样的事情并不多,我觉得豆瓣面对的人群里面也有这样的要求,所以我觉得只要是我们自己事情做得好的话,我们执行到位的话,我觉得没有道理说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很大规模的一个网站。
只是说这个规模是多大,你要几百万还是几千万,这个东西我并不关心。因为我刚才也说了不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这个方向来做这个事的,就是说这种利益不是商业利益,就是本身你做的事情的影响不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就是说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

李国盛: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百年企业都不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只是把事情做到极致。

杨勃:我很认同,我经历也给我类似的提示。经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做豆瓣时候,看来看去我觉得网站最有意义,而我又非常的喜欢这些东西,就来做了。

李国盛:社区网站每一个用户就是我们的一个细胞,网站在长大,细胞在扩充。这个用户量的增长应该分两个阶段,从0-1,从1-10,这个从0-1是最难的。不光是产品,还有运营,在一开始产品和运营两个腿上,您是怎么一个判断?哪个更重要?

杨勃:都很重要,我觉得不同的阶段有它的要求那样子的。你像豆瓣第一年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在做,我们只有产品,谈不上运营了。

李国盛:没有运营恐怕不对吧,我在《读书》上看到过您做的广告(笑)。

杨勃:最初主要的关注还是在网站上,时间只是10%的时间在做运营,90%的时间是在做产品。当然了这个也有问题,所以你看到06年豆瓣发展速度的趋势其实他变平滑了,没有第一年那么快。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就是说你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光有产品不行,你需要做运营.
运营的话,需要一个团队来做。其实产品也是这样的,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其实最大的挑战是在团队上,就是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有一个公司,有他的文化,所以在产品上面我们就慢下来了。
资源有限的时候你一定会做取舍的,但是你刚才的问题确实是我觉得两个应该都是需要的。但是在一定的阶段,就是说侧重点不同,有时候你有非常大的资源的限制的时候,你选择做什么,你选择自己最擅长做。我没有设计的经验,但是做了以后我觉得还是有感觉,就选择一直做这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你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就像到今年初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些问题要配合,然后你就去寻找别的资源,就会影响到你当时的常规。

李国盛:从单枪匹马到团队作战,这个变化现在顺利吗?

杨勃:应该说比较顺利,就是速度的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快。因为团队也有自己的一个自然的磨合,有一个自然的时间上的要求,不能说突然之间把这些都放在一起,产生一个团队出来,产生一个文化出来这个不行。所以这个方面,加上我刚才也说过,我以前不在这个行业,我不像其他的创业者一呼百应,一举手人家就来了。

李国盛:您从一个人到管理一群人的信心有没有?

杨勃:这个有,因为豆瓣是我第二次创业,我以前是另外一家传统行业公司的,最多的时候也管理30多个人。我觉得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更多的教训,这个是有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管理的需要到一定程度的话,是超出我个人的话,就可以别人来做了。我觉得创业者不一定是你要管理的。

李国盛:谈到竞争对手的问题,当当网说一年之内要把豆瓣给灭了,这句话您听到过吗?

杨勃:我看到过。

李国盛:怎么想?因为当当网的资金和资源相对来说都比你们大。

杨勃:李国庆我见过他,我们现在是合作伙伴。我现在没有办法来判断这些话的真实性,即使是真实的,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你说话的时候,他有一个上下文,这个经常是被人拿去曲解的,所以这个我不好做判断,哪天我见到他,跟他聊聊。
抛开这句话来说,当当一直是我们的伙伴。豆瓣一开始做的事情就不可避免的和别的网站有重合的地方,我们做比价。很快就出现很多专门做比价的网站。我们做用户评论,做之前亚马逊、当当他们都有。刚开始我们有社会网络的那一部分,这个当然交友网站也是,你肯定会跟其他的网站有重合的地方,但是这不是竞争对手。就是每一家公司专注的点和他核心的资源,核心的定位都是不同的。
当当是比我们豆瓣大很多的公司,时间也比我们长很多,网站功能有一些重复的地方,但是大家关注的不一样。因为网上的书店通常都有社区。豆瓣也有产品的一些东西,并不表示大家在做一样的事情。这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当当最主要的还是网上的商店。就像书店一样,他都有自己的一块小的咖啡厅,有一个小的咖啡区域,买一本书在那儿看一下,这并不表示你是以咖啡厅为主业的。
反过来说我跟你聊一本书的话,我不一定约你去书店聊,我可以约你去星巴克坐下来说一说。我说豆瓣不是一个书店,而是像星巴克一样,所以这个会有很多的不同。有一些小的地方上面有一些竞争的关系,这个不影响别的,各自有各自的定位。

李国盛:如果是一些小的网站纯粹是模仿,希望不是太大,尤其是互联网有一个先发优势,完全的模仿没有潜力。但是如果模仿者是一个有很强大资源的网站,比如说新浪,当当,他模仿豆瓣,他有各种各样的独特资源,而且是很雄厚的资源的,这个您怎么应对?

杨勃:这方面我有信心,也不能说没有准备。小公司有小公司脆弱的地方,比如说从用户和资源来说。当然他也有他的优势,比如说非常的灵活和专注,大公司也有优势,他经常陷入多产品之间很多协调的问题,他整体定位的问题。
这就跟你看GOOGLE、VIDEO和youtube一样,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是两家公司,让你去赌的话,你一定赌GOOGLE,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觉得他们可以做类似的事情,我相信做出来一定是另外一个东西。从元素上面可以有相似,但是整体来说,他的味道和他的实质可能都非常不同。
同时我们豆瓣自己在用户上也有了积累,你社区的整体的生命强度不一定取决于你这个人数,这个很重要。另外我们自己也在积累,我们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李国盛:现在互联网上没有秘密而言,你推出产品,别人马上就出来了。但是在网站层面的模仿,我的判断跟您是类似的,一个网站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模仿到另外一个网站,如果是产品的某一个功能可以,但是用户群、整个网站的文化和品牌、网站基因,是模仿不走的,这个是需要时间、积淀还有机缘巧合。这方面我对豆瓣不是像别人那么的担心。

杨勃:我的判断是,即使现在出现一个不论是前台还是后台都跟豆瓣一模一样的网站,它的效果会是不一样的,我敢保证他可以吸引不同的人群,走向不同的文化,最后走向不同的路。

李国盛:现在互联网上赢利模式不是很多,相当部分还是网络广告,豆瓣今后会有商业广告吗?

杨勃:我们一直有啊,我们到当当产品页的链接其实就是广告。

李国盛:这应该算是一种广告形式,比如说在豆瓣首页宣传某个影片或者是某本书的上市推广,您会不会做这样的事,甚至说跟书和电影没有关系的事,比如推广一个楼盘?

杨勃:现在没有这样的打算,现在我也看不到这个会发生。

李国盛:现在是没有找到广告吗?如果有广告主找你们呢?

杨勃:我们到当当做了一个链接,你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广告,他是按照实际的销售来算的。所以不同的网站就是有他最合适的广告的方式,如果你是一个媒体的话,那么可能这种品牌广告是非常合适的。
如果你是一个实用的网站的话,可能是别的方式最合适,我觉得就豆瓣来说品牌广告应该不是我们最合适的广告。因为从长远来说,你做广告的话,比如说新浪这样的,你为什么要有很多的频道,就是广告投放你希望越窄越好,就是你要怎么寻求准确率怎么窄,就是你要用频道分化出来。
但是经常这个还是不够的,那对豆瓣长远来讲,豆瓣每个人是一个频道,就是每一个用户是一个频道,这是无限窄的这样的一个平台。那品牌广告其实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从他的使用模式上,关键词要比一般的广告有效的多的一种方式,这对豆瓣长远来讲是一样的。

李国盛:可不可以这么认为,传统网络广告是广告主的一个价值建议和吆喝,这种建议和豆瓣用户之间的互相建议有天然矛盾。强推商业广告应该是对用户之间互相推荐是一种文化上的伤害。另外就是一个体验的问题,用户因为体验差而离开对网站的损失比得到的收入要大。

杨勃:如果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不去做的话,不是一种最理想的原因,本身已经说明产生了矛盾,你的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产生了矛盾。最理想的是两种情况不矛盾。就跟刚才说GOOGLE为什么不做品牌广告一样,他右侧的文字广告价值很多,同时我们对用户的体验也是好得多,两方面一致了,那我就不用做取舍了。

李国盛:对!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不是广告,而是一种信息。

杨勃:你看为什么用户对豆瓣上从来没有人说反对,说为什么链接到当当去,他有这个需求。首先就是说豆瓣对用户来说有很大的价值,他一上来说原来有这么多的好书在这儿,我就去买了,这时候链接对他来说有是方便了,而不是讨厌的广告了。
我们同时又有一些GOOGLE的文字广告,有时候也比较好奇,看看在GOOGLE里实验性怎么样,但是这个不是一个很大的东西。

李国盛:在您的设想中豆瓣的赢利模式是价格比较,您在其中分成?

杨勃:现在是这样的。

李国盛:这个功能和这种赢利模式是对传统行业的利润挤压,用户只选价格低的,就是把图书这个行业的价格压低,鼓励合作伙伴压价。

杨勃:刚才你说了我们的模式是价格比较。我觉得你看多数的买书人来说,与其说价格比较,不如说是一个购买链接,价格在这里面对他来说没有太多的影响。本身我觉得豆瓣的用户对书的价格不是很敏感。
所以这方面来说,文化产品有这方面的特征,正确的选择比同样的选择下要便宜一两块钱要重要的多。所以这方面我觉得从用户角度来说,多数的不是追求最最便宜的。客观上有一个价格比较,他使这个价格透明化,我是认为如果豆瓣不做这些事,别人也会来做,这也自然的。很多用户也是这样做的,只是说更加的方便一点了。

李国盛:这个赢利模式可以产生像GOOGLE的模式,有很大的一个收入,这个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收入吗?

杨勃:我是希望啊,呵呵。这有很多的因素,有一点就是大家为什么说豆瓣是一个小众,这跟长尾理论很有关系。如果你看到豆瓣用户在豆瓣里面都发现了什么书,如果你做这样的一个调查,畅销和排行榜上都不是,更多的是一些偏的一些书。所谓的小众是一个群体,所谓的小众是成千上万的,每个人的关键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东西加起来是一个和最主流的东西规模是相当的,而且会越来越大。

李国盛:近期在增加用户量的方面有什么大的举动吗?

杨勃:豆瓣一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产品上,用户的口碑会很好的传播.

李国盛:不用外力去推吗?

杨勃:我们会,但是推动加速口碑传播,我们会做这个事情。还是以口碑传播为主,其实我们自己也有方式,口碑传播是最最有效的。
所以说,我们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产品上,做最好的产品,体验最好的产品,主要通过口碑传播,我们自己在营销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帮他去推一把。

李国盛:刘易斯•托马斯博士的名著《细胞生命的礼赞》,指出人和群居性动物的共同性,都是在群体中才能生存,如果我们站在宇宙说看地球的话,我们人跟蚂蚁是差不多的,都是互相的照顾和互相的依存。
豆瓣现在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服务者。理想化的一个状态就是用户去做任何事情需要得到的鉴别的时候到豆瓣来要答案。如果这种情况得到百分之百实现的话,会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改变?

杨勃: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实我们是扮演一个意见传播者的角色,我们做到了我们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效的意见传播者。而这个意见不是每一个个人的意见,而是只要有一群人有相同的意见的话,我们就把他放大出来。他的效用很清楚,一个基本判断是说在中国广大人群他的兴趣在慢慢慢慢的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我觉得豆瓣的平台就是真正的变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意见传播者,他能够促进人群的多样化,他从社会意义来说,他能够促进这种非主流的文化产品的传播,能够有效的帮他找到听众和读者。

李国盛:我觉得从社会上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好处。从整体来说是整体的社会资源的一个更加充分的利用。

杨勃:我觉得是不同的分配方式,现在大家注意非常多的集中在少数非常热门的话题,而对剩下的我觉得是比较忽略了。这个和我们整个社会上建立起来的有效的传播平台是非常有关系的。现在我们的传播平台都是越来越善于传播主流的东西,因为这方面能力加强了,之前不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对畅销的东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里面你商业化投到了足够的资源就可以帮他去传播,这里也有很多很多好的东西。只是说他的传播功能不是很有效,他缺乏一个很有效的渠道,我希望豆瓣扮演这样的一个角色。希望豆瓣有很多很多的小的群体,可以连接这样的群体。产生的人可以是出版社,可以是作家,这都可以。

李国盛:我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现在的整个世界的传播的模式就是因为信息传播太快了,而且信息量太大了,导致了人们无法阅读所有信息,只能关注热点的事件,这种相互的作用导致了整个社会只关注热点,只关注名人,人们对普通看不见,没有渠道可以看见。
对这种普通人或者是对非热点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不公平,或者是漠视。另外因为传播媒介进步,普通人可以瞬间看到这个世界上顶尖的精英,这些综合起来导致了大多数人的自信心的下降。普通公众可能感觉一辈子都达不到那种高度。
这是一个现状,如果豆瓣让用户之间互相的一种发现和传达,一旦实现,以后对整个社会每个人的自信的恢复是有帮助的。而且是从整体上看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幸福感会增加。

杨勃:我没有在这个高度上想过,但是这个应该是的,为什么多样化是一个好的事情,其实跟你刚才说的是一样的,因为多样化就意味着更个人化。所以会有更多的幸福感。

李国盛:现在一个现象就是在中国成功的网站基本上都是国内的网站,这个界限很分明,除了文化和语言的问题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吗?或者是就只有这两个原因?

杨勃:我一开始也是觉得文化的原因,后来我通过做豆瓣进入这个行业以后,现在有一些体会。有一点就像你说的文化和语言的原因之外,有一点所有的一些公司和网站他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下面每一个网站他成功以后不光取决于他对他的用户给了什么,还取决于他跟别的网站之间的关系。所以有一些在美国成功的模式,到了中国以后就不成功了。
我觉得不光是文化上的不同,而是说他整个的生态体系是不同的。比如说豆瓣我们的书价比较,在美国就没有意义,因为只有亚马逊在那里。
我们来说新模式,新模式在中国很多时候是搬美国刚刚出来的模式,那在过新模式一旦出来以后,你会发现同时又很多个十几家几十家在做同样的事情,你是搬一个东西。因为这个时候生态不一样了,可能马上你的导致你注意力没有办法平心静气的把事情做得最好,而是把资源放在营销方面,你做事很快就不一样了,你抢一个东西的时候,和你平心静气来做事情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李国盛:当时推出英文版,好多媒体说这是中国的网站第一个进入国外的市场,以后还有类似的打算吗?

杨勃:我们现在关注都是在国内了。我们觉得反过来的原因一样,就是说有文化的原因,原因不是很大。主要是生态的原因,具体就是说亚马逊非常强,豆瓣想做的事情,很多他已经做得很好了。还有传播的原因,豆瓣因为口碑而传播,这个也跟美国有很多特别好的二线网站有关系。你最先不是被看书的人注意到,最先是被IT的人接触到。他客观的帮助你,然后才是一个真正的喜欢书的人群。
从0-1这个网站没有实现,因为他没有第一步的踏板,前提说了像博客圈里面很多IT的人注意到,然后他帮助你完全从0-1。对美国人来说豆瓣整个的风格不是很新鲜,所以在IT圈子里面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所以没有完成从0-1。

李国盛: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听说您在国外生活时间很长,所以您很喜欢简单。但是在一个公司需要不简单才可以,尤其是在中国的这个环境。

杨勃:这个很简单,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豆瓣有上百人的时候,我肯定会找一个适合的人来管理,我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