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婚登记需要离婚证吗:有机稻米生产技术实践与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19:55
有机稻米生产技术实践与探讨     发布时间:2004-09-10

.
  近十多年来,全球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达到680万hm2[1],有机食品已风靡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有机食品开发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1998年后有机食品年出口增长率在30%以上,越来越多的外商想进口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果品、棉花等产品[2],中国成为亚洲主要生产出口有机食品的四个国家之一[1]。有机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也是创建良好农田生态、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必需。
  我区以有机稻米生产技术应用和研究为切入点,2000年春,在符合有机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土壤、灌溉水、空气)的汤溪镇西门畈上徐村建立有机稻米生产基地,按有机生产的要求,设置有机生产区、隔离带、缓冲带,建立排灌分渠水系,实施有机栽培方法,同时,进行有机生产技术应用和研究。该基地于2002年8月、2003年10月由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检查认证,分别确认有机农场8.47hm2和68.1hm2,有机转换期农场59.67hm2和105.4hm2。四年中基地农民获得的种养直接经济效益113.76万元(含产品增值部分),间接效益(减少生产成本)16.12万元,合计129.88万元;初步形成生态稻田的雏形,并积累了大量的试验调查资料,初步建成有机稻米生产技术规程。现将实践研究的部分结果报导如下。

1 有机稻米生产技术方法实施和其试验研究结果

  有机生产技术以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有关文本和浙江省《有机稻米》地方标准为依据,参考国外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指标,结合本地有机生产资源条件和经验,分别制定并实施连作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有机生产技术规程。在四年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和丰富了以选用优质抗病稳产品种和使用系统内肥源为基础,以稻鸭共育技术为骨干,实行标准化田间管理,辅以应用有机液肥、菌肥和生物农药的有机稻米生产技术方法。
1.1选用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稳产品种,实施系统内种源循环
  生产基地先后种植金早47、加育948、一枝春、浙鉴21、粤优938、丰优香占等品种(组合),这些品种表现米质优、丰产性好,抗逆性强,产量稳定。2003年遭受五十年一遇的夏秋持续高温干旱,粤优938、丰优香占发挥了抗逆性能,在其他品种减产的情况下,获得较显著的增产效果。生产基地用的常规稻种子,第一年由有关的研究单位和专业种子公司提供,自第二年起,建立种子繁育田,继后大部分种子在有机农场自繁自给。
1.2系统内肥源的应用及其对土壤肥力效应
  土壤是有机农业的中心[2]。有机农业的所有生产方法都应立足于土壤健康和肥力的保持与提高。本着这一动机和尽可能地使用系统内的肥料资源的原则,采取稻肥轮作、扩种绿肥(紫云英),各季(本田)稻草还田,使用菜籽饼肥和人畜粪尿;全面实施稻鸭共育技术,以鸭粪肥田;补施有机叶面肥和有机菌肥。达到实施区的70%面积秋播绿肥(紫云英),每公顷返回本田绿肥鲜草15000kg左右;连作晚稻基肥或秋冬季改良土壤用肥为返回本田鲜稻草10500-12000kg/hm2, 施用腐熟饼肥750-1200kg/hm2,腐熟人畜粪尿15000kg/hm2。按各种肥源的营养含量计算[1][3]实际使用的营养量(表1),能基本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求,且得到较好地改善土壤环境和健康状况的效果,提高了土壤肥力。
1.2.1实行有机栽培后土壤肥力的变化
  据2003年10月在有机实施期间10块田取样检测,有机农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01%,全氮量(N)、有效磷(P2O5),有效钾(K2O)也相应提高(表2)。
1.2.2 有机液肥和有机菌肥应用效果
  卢博士有机液肥是经OFDC认证的有机液体肥料,据2002年在直播早稻田于秧苗期(4月29日)、孕穗期(6月5日)、齐穗期(6月22日)使用300倍2号液各喷施1次。其处理区表现秧苗健壮,比CK(喷清水)分蘖增加0.3个、白根数增加2根、百株干重提高1.58g,同时分蘖旺盛、株高、穗长、穗大粒多,处理区比CK有效穗增加2.9万/667m2,每穗总粒数增加5.01粒,结实率提高2.58%,千粒重增加0.51g,增产6.36%。
  据测定,该实验基地不可溶性的P含量较高,因而使用土壤磷活化剂PG微生物肥料增加有效磷,表现较明显的促进水稻生长、增蘖、增穗、增粒、增重的作用,采用拌种、喷施的比对照增产11.23%-16.56%。
1.2.3 实施稻鸭共育技术的肥料效应
  稻鸭共育技术在2000年试验示范基础上,有机生产基地2001年、2002年和2003年扩大到88hm2、86.8hm2和173hm2即全部连作早、晚稻和单季稻放养鸭子。分别在水稻移栽后10-15天,每公顷投放0.5kg的雏鸭180只。稻鸭共育,使稻田生态中增加鸭子的成员,种养结合,二者在同一水田里生长发育,成为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新型的稻田生态系统。以鸭除草除虫防病,以鸭粪肥田沃土,提供给水稻生长的营养。成为有机稻生产技术方法的骨干措施。
1.2.4 鸭粪的实际肥效测定
  一只鸭子在稻田生活40-50d,排出鸭粪10kg,每公顷放养180只,等于施入鸭粪800kg,含纯N8460g、P2O512600g、K2O5580g[4]。据鸭粪肥效试验(凡有化肥、农药参试的试验,均设在缓冲区,下同)结果,养鸭田比施用化肥的对照田,表现最高苗偏低、成穗率提高、穗大粒多,产量持平(表3)。实际肥效超过测定的养分含量效果。究其原因,鸭粪养分齐全,鸭子天天排粪,“平衡”施肥,肥料的利用率高,而化肥被吸收利用率低,流失量大。
1.3 病虫草害的治理和效应  
  有机农业所追求的不是要消灭害虫、病原菌和杂草,而是要达到相对的平衡。从促进水稻健康入手,提高作物自身抗御病虫害的能力。有机农业本身是一种生态农业,有利于天敌繁衍增殖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生态。然而,这种生态尚未大范围内建立以前或处于有机转换期阶段,有机农业系统尚不完善,往往会发生一些严重的病虫草害。
  四年来,在以选用优质丰产抗病品种和肥料有机化为基础,运用农艺的、生物的、人工的、物理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病虫草害。常发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发生量和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恶苗病的发病程度均低于或接近常规稻区。基本解决稻田草害问题。并促进了病虫草无害化防治工程技术的发展。
1.3.1 选用稳产抗病品种
  实验区种植的金早47、加育948、浙鉴21、丰优香占、粤优938等品种(组合),不仅米质优,且抗病性能好,在有机栽培条件下,极少发生稻瘟病、细条病、白叶枯病。丰优香占等品种株型紧凑挺立,有利田间通风透气,纹枯病的发生也较轻。选用抗病品种奠定了预防病害危害的基础。
1.3.2 建立农艺的、人工的促控系统
  这一系统由6个环节组成:⑴基地使用的种子全部进行筛选、风选、精选,去杂去稗(籽);⑵采用1%石灰水浸种处理,杜绝种子带菌;⑶秧田播前半个月,翻耕并淹水封杀,灭除老草,播前再次翻耕,灭除萌草杂草;⑷控制秧田播种量,培育带蘖壮秧;⑸采用宽行窄株,保持行间通风透光;⑹实行水浆管理标准化,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水稻抗逆力。得以减轻病虫发生程度。
1.3.3 稻鸭共育,生物治理病虫草害
  稻鸭共育,利用鸭子的食性和生活习性,获得了除虫除草防病的显著效果,完全可以替代稻飞虱的农药防治和使用除草剂。且能减轻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肥田、除草、除虫、防病一举多得。
稻鸭共育,对稻飞虱、叶蝉的控制效果十分显著(表4),养鸭田稻飞虱虫量早稻在4头/丛以下,晚稻为3.9头/丛以下,分别比常规稻田的虫量减少17.2—95.2%,80.0—95.8%,7月初(早稻田)和9月上旬(晚稻田)水稻齐穗,鸭子回收后,虫量有所回升高于常规稻田,但全生育期的虫量均控制在药剂防治指标以下[5]。另从图1可知,养鸭田稻飞虱虫量消长曲线呈低量平衡微波型,而常规稻“虫峰”突出,靠施药“压峰”,消长曲线升跌幅度大。稻鸭共育期间同时也是稻飞虱大量发生期,依靠鸭子取食得以控制全生育期虫量,完全可以取代药剂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南方稻区常发病害,发生面广、危害重。稻鸭共育生态,对该病的发生程度(病指)表现明显的控病效果。本地区以早稻发病最重,据2001年、2002年大田普查,养鸭田的发病程度即病指各为3.12和4.24,明显低于常规稻田的9.77和10.85。这和2002年早稻的小区试验结果一致。养鸭区小区面积为333.5m2投放雏鸭6只,共生期50天;其他处理小区面积为66.7m2,其中常规区施用井岗霉素2次,对照区不养鸭防治。重复4次。试验结果(表5),分蘖高峰期丛发病率比不养鸭田的常规稻田高,其原因可能是鸭子在稻行间穿梭活动,损伤茎叶、鸭体带菌传播,而引起丛发病升高。但发病程度(病指)养鸭处理均低于常规处理和对照。经SSR法测验,病指防效极显著。其原因是由于鸭子频繁活动,改善了稻行间通风透光性能,减少病害的水平和垂直发展,也由于养鸭田施用有机肥不施用化肥,也使水稻抗病增强。
  鸭子的不断觅食和踩踏,起到了很好的除草功能。故除草效果十分显著(表6)。化学除草田稗草、莎草、矮慈姑、四叶草、空心莲子草等恶性杂草多于养鸭田。随着鸭子成长体重增加,使食量增加、踩踏作用更强,后期基本见不到杂草,只在窄行间留有少数杂草;放鸭后40天,株防效和杂草干重防效比化防田高28.7-36.3和24.5-32.5个百分点。可见,以鸭除草完全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剂。
1.3.4 生物农药和无机矿物质的应用结果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代别仍需采取生物农药应急防治。首先,做好害虫发生和天敌消长的双边调查,根据“双因子”确定防治对象,减少不必要的药剂防治面积,中等偏轻发生的代别不使用药剂防治;在大发生的代别,使用生物、植物农药进行应急防治。掌握在卵孵高峰期施药,使用药剂为认证许可的B·t和植物杀虫剂。单位面积(hm2)用50%苏特灵(B·t)750-1050g或0.6%清源保(苦参碱)750-900ml,间隔3-4天,施药第2次,对二化螟的防效达到87.7%,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为80.5%,这和小区试验结果一致(表7),经SSR法测验,防效极显著。
  预防种传病害,采用石灰水浸种。据试验,采用1%石灰水浸种36小时,各处理调查500株,恶苗病的发病率石灰水浸种处理为1.4%,10%浸种灵5000倍浸种处理为0.7%。对照(未处理)为23.6%,石灰水浸种防效虽低于药剂处理,但防效仍达94.1%。三年来,坚持采用石灰水浸种,对预防早、晚稻种传病害起到了明显作用,是替代药剂浸种的措施之一。

2 稻田生态效应

  浙江自然天敌资源丰富。据记载,寄生性天敌有20科178种,捕食性天敌有21科124种[6]。实施有机栽培技术方法和保护周边植被,创造了自然天敌繁衍环境,促进稻田生态良化,进而提高了生态治理害虫的效果。
  蜘蛛是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类群,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Sundevall])、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n Baeseet str)等微蛛是其优势种群。据三年系统调查,每类型查5块田,平均总蛛量比常规稻田高1.37-3.1倍,蛛虫(稻飞虱)比在1:0.96以下,而常规稻田高达1:1.92-1:28.2。据研究,通常蛛虫比在1:4以下,可依靠蜘蛛控制稻飞虱为害[5]。
  能控制当代害虫发生量的寄生性天敌主要是卵寄生蜂和幼虫寄生蜂。褐腰赤眼蜂(Paracentvobia andi(lshii))是寄生稻飞虱卵的优势种群,于早、晚稻田稻飞虱产卵最盛期调查,每类型田5块田取样,考查总卵粒数早稻为201-1258粒、晚稻为2071-2688粒。考查结果(图2),有机栽培区卵块、卵粒被寄生率,早稻为61.8-67.7%和49.1-53.2%;晚稻为79.7-83.8%和60.0-89.0%。卵粒被寄生率早、晚稻田分别比常规稻区高1.77-2.26倍和1.4-2.1倍。稻纵卷叶螟是本地常发性、多发性的水稻害虫,幼虫寄生性天敌作用颇大。在早、晚稻穗期发生的世代调查,每类型取样田块10块,每次考查虫量61-175头,考查结果(图3),有机区幼虫被寄生率早稻为29.4-38.3%、晚稻为53.0-61.3%,比常规稻高1.05-3.21倍。其中,优势种群稻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etes cypris Nion)和赤带扁股小蜂(Elasmus sp.)的寄生率占总寄生率的73.7-95.9%,被这二种寄生蜂寄生的寄主致死于4龄以前。据研究,稻纵卷叶螟幼虫嚼食水稻叶片,1-3龄幼虫食量小,占一生总食量的8.96%,4龄和5龄幼虫食量各占19.74%和71.3%[7]。故能控制进入暴食期的虫量,作用较大。
  有机生产技术方法经过三年的实施,稻田生态系得到了改善,实施区域有益生物增加,益、害比渐趋平衡,初步形成生态稻田的雏形。

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有机农产品生产在开始阶段尤其是转换期生产产量常低于常规生产。转换期的产量比邻近的常规稻区(同品种)低2-14%,进入有机生产后因土壤肥力和生产技术经验等因素的变化,产量趋向回升(表8)。但由于有机农产品增值较大,加上种养结合复合型的农业结构,其社会经济效益显而易见。生产基地产品分别以有机稻谷和无公害稻谷由定点的购销企业收购,分别比市场同类产品高53%和15%出售,除去成本和常规稻产量差,四年实验区农民合计增收113.76万元,其中养鸭收入18.48万元。和常规生产比较,每公顷节省成本(化肥、农药)645元,即间接效益为16.12万元。

4 小结

  有机农作物生产不仅仅是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而且建立以生产优质有机产品和丰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田。生产基地实施以选用优质抗病稳产品种和使用“四肥”(绿肥、稻草、菜籽饼肥、农家有机肥)为基础,以稻鸭共育技术为骨干,实行标准化田间管理,辅以应用有机液肥、菌肥、生物农药的有机生产技术方法,初步形成生态稻田的雏形。体现了建立系统内封闭式的物质(肥料、种子)循环体系和建设健康肥沃的土壤为本,体现了运用农艺的、生物的、人工的方法治理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并获得了丰产高效和农民增收的成果。这一实践证明,有机农作物完全可以在较多的农田(环境质量符合)生产,生产多样有机农产品,这也是恢复和促进农田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行为。当然,有机稻米生产刚刚起步,其生产技术方法还存在较多的缺陷,有机生产资料贫乏尤其是论证认可的商品有机生产资料的缺乏,是有机农作物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的一大障碍 ,有待农业和相关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相革.王慧敏.王瑞刚等.有机农业原理和种植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3.4.53-55
[2] 徐汉虹.张志祥.查友贵.中国植物性农药开发前景[J].农药.2003(3):1-2
[3]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41-343
[4]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鸭共育课题组.稻鸭生态共育对水稻生长生育影响的研究[R].浙江省无公害稻鸭共育新技术交流会.2003
[5] 章连观.张招娣.[A]:张左生.粮油作物病虫鼠害预测预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8
[6] 诸葛梓.童彩文.陈桂华.稻麦害虫天敌的调查及应用[A].见:张左生.粮油作物病虫鼠害预测预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92-193.202
[7] 张左生.钱冬兰.稻纵卷叶螟[A].见:张左生.粮油作物病虫鼠害预测预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1


  作者:金华市婺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朱凤姑
  来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及高产优质高效技术》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编.-北京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4.8

  浙江农业信息网//种植业信息网 200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