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媛艳原图全集:用孙子兵法解析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40:03

用孙子兵法解析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

2012-02-09 11:37:31

归档在 历史是个商学院 | 浏览 67852 次 | 评论 16 条

    注:上一篇在凤凰博客发表的《刘邓大军改造俘虏兵的启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有人说,“刘邓大军的战斗力比不了林彪的四野,也比不过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以及后来的三野。”。因此贴出下文。此外,关于刘伯承与林彪的比较,凤凰网发布过一篇文章《也说林彪、刘伯承的兵略高下》,大家亦可参看。
奇正之术的应用——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原载拙著《历史是个商学院》
    【 几大野战军里,东北野战军最强,三大战役中承包了一个半,似乎是“正”;中原野战军长途进军大别山,人少,装备差,只打下了三大战役的小半个,似乎是“奇”。但在解放全中国的战略中,这支部队的部署,却是最具全局意义的一招。正如《李卫公问对》中言:“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
          有讲授《孙子兵法》的人说它“最难的地方”就是所谓“奇正之术”。
     不过别让他们吓着了。《孙子兵法》里有关“奇正”的论述并不多,基本就在13篇中的《势篇》里:“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不竭如江河……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还用了好多的形象比喻,本来为了启发想象。但让想象力已变得不那么丰富的现代人读起来,未免觉得玄而又玄。
    读者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从大框架上讲,奇正之论只是形势虚实之论的一部分。虽然“奇正之便,不可胜穷”,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他的整个思想就是在敌我力量的动态对比中,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断定位和加强己方的优势,寻找和利用敌方的缺陷,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使敌方呈现可败之相。一旦出现这样的机会,顺势疾击就是。在作战过程中,加强自己,消耗敌人,寻找战机,实施决战,或“形人而我无形”——以己方的无形之形(像水一样,这是一种很精彩的形,只是你看不清轮廓)让敌方呈现出有形之形(这一下难免也暴露出薄弱环节),怎么做?

    在市场竞争中,我们经常说最可怕的竞争对手有时就是自己,那么相对于你的昨天来说,你怎样以今天的变中之形去弥补、超越你昨天的未变之形所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这就到了考验你的奇正功夫的关头。说实在的,奇正甚至都不是什么术——是一种几乎无法用三十六计那样的工具性语言来描述的瞬间的、随机的实践智慧。(注1)
    实践智慧如同格言(《孙子兵法》里不少的话也像格言),解释得太多并没有用,什么时候适用?适用时又该怎么用?则全靠人们自己摸索、品味。
    可以追溯一下中国人共同的历史经验: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总部是“正”还是“奇”?从组织构架上说当然是“正”,但访问过西柏坡的人知道,它却只有少数人,而且中央五大书记在此会和之前,连一个党中央还要兵分三路,避免与据说兵力二十多万的胡宗南大军正面交火。
    几大野战军里,东北野战军最强,三大战役中承包了一个半,似乎是“正”;中原野战军长途进军大别山,人少,装备差,只打下了三大战役的小半个,似乎是“奇”。但在解放全中国的战略中,这支部队的部署,却是最具全局意义的一招。正如《李卫公问对》中言:“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        
    再深入一层分析,俗话说打仗外行看武器,内行看后勤,几百万解放军之所以扬威疆场,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解放区土地改革所激发起来的民众支援。史传淮海战役胜利后,从解放区筹集到的军粮还剩余约五亿多斤,在当时的中国已是天文数字。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队在战争开始时来势汹汹,铺天盖地,人员、装备处于明显优势,但全局战略,并不连贯,指挥刻板,绝少出奇。因而所有的“正”(主力部队和正面进攻)也均被一一化解。
    又如20世纪80年代,为了实现改革突破,成立了专门的体制改革机构。相比计划经济时代庞大的官僚体制而言,这些新建机构看起来是“奇”。但这些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体的机构,却在系统引进市场经济理论,大力推动中国改革试点等方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发挥了“正”的作用。 
    与此同时,一些率先开放的地区,在整个中国版图上的地位,绝对是“奇”,却在引进外资和市场经济运行规范等方面,扮演者“主渠道”的角色。直至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相仿的互不相让,但在发展水平错落的地区之间,也出现了互为奇正的现象。
    组织框架下的“奇”,理论或技术进步上的“正”;传统业务上的“奇”,创新业务、未来业务上的“正”——此类情况,在市场竞争中其实屡见不鲜且变化频繁,已甚于战争。而且有的时候,“奇”也会成长为“正”,而新一代的“奇”则应运而生。正如现在,中央一级的专门改革机构虽不复存在,大型的改革试验区却可望发挥越来越大的体制创新作用。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里,人们每天都在很多的奇正选择和配合中工作和生活,他们并不感到奇怪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大多已习以为常。
    孙子讨论奇正时,曾用艺术作比喻,如“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这样的说法,不禁让人想起苏东坡的小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诗》)
    奇正就像音符;但大多数人所欣赏的却只是音乐。好听的音乐,如同取得胜利的作战,“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所以胜之形”是音乐、是结局,大家都听得见、看得见;而“所以制胜之形”是艺术的灵感,只闪烁于刹那之间,潜藏于心灵之曲。

注1. 明代“西湖逸士”所著兵书《投笔肤谈》中有句话十分贴切:“凡兵之所交,阵之所向,胜负决于斯须,存在辨于顷刻者,无非奇正形之也。”
注2:本文原载拙著《历史是个商学院》第五章“战略:想象”(全书第41篇)。本书六五折促销中——京东商城:http://book.360buy.com/10902393.html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9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