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走失之后:中国养生文化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2:09:50
中国养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到春秋战国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其中儒道两家贡献最大。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中“保养身体养生之道得养生焉”。
目录
·养生的定义 ·养生文化起源 ·儒家养生思想 ·道家养生思想 ·中国养生整体思想
 
养生的定义
《吕氏春秋》中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提高”,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规律。
养生就是人类提高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

四季养生
养生文化起源
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隋大业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可以上溯到殷商时代。从甲骨文中可以发现,人们在生病、分娩时祈祷,占卜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
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在饮食卫生方面,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孔子还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养生之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
孟子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
至于如何才能养"气",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是一切都要从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二是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
道家养生思想
传说老子活了160余岁,他是如何养生的呢?
他的养生观是"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还提出了气功养生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步骤并倡导以此进行锻炼。
庄子编制了一整套导引、吐纳的养生方法:"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土,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以及"心斋"和"坐忘"二法,可以说它们已经涉及到了我国静功养生学的核心问题。
中国养生整体思想
养生体系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很成熟。
对“养生”表达最好的是西汉的《淮南鸿烈》一书。书中认为整个人体生命系统(古称“器”)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形——即人体生命的“房子”;二是神——即人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三是气——是沟通形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排在第一位的是“神”,其次是“形”,最后是“气”,而且“一失位,三者俱伤也”。中华原创医学是这个原则,狭义的“养生之道”也是这个原则。
如何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第一,“将养其神”;第二,“和弱其气”;第三,“平夷其形”。现在我们将“养生”局限为食疗、药膳,有以偏概全之嫌。养生就是“养神”,或者说“养心”,或者说 “养性”。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第一位是“养神”,第二位是“养形”。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自组织能力,也即“养神”,也就是说现代人们所称的词汇“气功”是养生学最关键的内容,而其指导思想是东方文明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