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里有算命:君子和而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15:55

君子和而不同

义点义见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在日军铁蹄下沦陷。每年的这一天,也成了全面防卫日。

  全面防卫概念是在1984年提出的。当时我还在念中学。记得同学们都在开玩笑,说新加坡也就这点儿大,一颗原子弹就把我们全送上天了,全面防卫有什么用?

  近30年过去了,今天的新加坡人对待全面防卫,不会再有我们当年的青涩和无知。全面防卫中的军事防卫、经济防卫、民防,无论在硬件或软件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规划和发展。

  近年来我比较关心的是社会防卫环节。

  社会防卫的目的,是希望新加坡社会不分种族、宗教、语言、年龄、国籍,和睦共处,相互关怀扶持,加强社会凝聚力,建设优雅、富有爱心的社会。

  我注意到,现在的社会防卫概念中加了国籍因素,这是1984年提出社会防卫时所不存在的。加入国籍因素一方面突显了新移民与本地人在社会中唇齿相依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正视了新移民与本地人的矛盾问题。新移民泛指永久居民和刚入籍的新公民。

  人是群居的动物。但是,正因为群居,所以容易产生族群中心主义,容易排外。这很正常。

  我在中国工作的时候,就亲眼见到一些上海人很轻蔑地管外地人叫乡下人,而外地人则嘲笑上海人精明但不高明。同样是江苏人,苏南人还看不起苏北人。在早年的新加坡,不但华人和马来人之间发生过流血暴动,不同籍贯的华人之间的纷争也司空见惯。  最近北大孔庆东引发的狗和蝗虫事件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孔庆东渲染、挑拨、煽动的言论,激起了大陆、香港两边一些人高涨的情绪,甚至还引发了香港一些人同样过激的言论和举动。由此可见,语言和族群问题是多么敏感的政治课题。

  在新加坡这个特殊的移民社会里,语言和族群如果引发矛盾,问题只会比狗和蝗虫来得更严重,更激烈。

  由于有宗教和谐法令,而且,经过建国50多年来强调种族、语言、宗教和睦包容的社会教育,一般来说,新加坡人彼此之间对这些课题是比较敏感并且小心的。比如,我们会特别留意饮食禁忌,照顾回教徒、素食者和一些不吃牛肉的华人。我们在言语上也会特别注意,会避免“你们马来人怎样怎样……我们华人怎样怎样”这类容易产生分化的表述。

  但是,对待新移民,我们却缺少这份敏感和接纳。有些新移民也不容易融入本地社会。这当然有几方面的原因。追根究底,最根本的还是在心态问题。一方面,本地人认为我是主流,你是来攀附我的,你就应该低头;另一方面,新移民认为,不是猛龙不过江,再说了,我的祖国如今站起来了高大了,我还能不如你小红点上的土人吗?如果双方都秉持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对立的心态,当然是无法融洽的。

  我曾在海外生活九年。以我亲身经历来说,决定到一个新的地方长期工作、生活,是个艰难的决定。决定入籍,更是人生重大的选择。我敬佩新移民,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勇敢地跨出了一步。这跟我们祖上当年勇闯南洋的大无畏精神是一致的。但是,在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新移民也应该负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新移民有把适龄儿子送去服役的,也有一些抓紧时间逃兵役的。前者显然对后者的取巧也不以为然。

  由于背景迥异,互相挑生活上、文化上的毛病,甚至以偏盖全,互相嘲笑,互相排挤是很容易的。破坏总比建设容易。新移民和本地人都应该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多多与对方接触交流。社团组织如宗乡总会努力地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交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得在最基础的个人层次上打破心理樊篱去相互接纳。

  无论是在族群或在个人层面,我们必须正视新移民和本地人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语言宗教各个方面的差异。有差异是正常的。时而发生小争议也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媒体也不应加以炒作。发生争议时,应该化解,而不是激化分化。

  只有存异求同,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偏激狭隘的族群中心主义,才能避免狗和蝗虫这类闹剧重创本地社会。

  君子和而不同,古训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