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配件:二战后戴高乐每天赦免法院上报的2/3法奸者的死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8:01:31

二战后戴高乐每天赦免法院上报的2/3法奸者的死刑

        本文摘自《中国文化报》2011年11月22日第4版 作者:范曾 原题为:准将的肩章

1940年对法国而言,是一场可怕的梦魇。法西斯希特勒以坦克、装甲车和闪电的战术席卷西欧。波兰首当其冲,抵抗软弱,败绩而亡。在挪威的英法军队败北,首都失陷,而攻打丹麦,只放了几炮,国王投降,说:“我们要安徒生,不要民族英雄。”荷兰、比利时欲苟活于乱世,发出中立的信号,希特勒嗤之以鼻。踌躇满志的希特勒误以为囊括四海、并吞八方的雅利安人的帝国指日可待,乃绕道马其诺防线,驱兵直指巴黎城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风雨飘摇。

战争是离不开火焰的,烈火中可以飞出凤凰,也会烧焦了乌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张皇失措,总理雷诺在巴黎未被围之前所作的最后一个英明的决定是:让由上校晋升为准将的戴高乐10天后以战争部次长之职于6月9日飞赴伦敦。法国投降派以贝当元帅为首占了上风,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凡尔登战役的英雄,一失足成千古恨。德国人从法国博物馆里,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签订投降书的一节车厢取出,放在巴黎城外让贝当受辱,签下了城下之盟。在贝当落笔的这一刻,他便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雷诺,黯然辞去总理之职。接替他的是诡计多端、寡廉鲜耻的赖伐尔。6月14日上午,德军的坦克进入巴黎,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后又迁往维希,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叛国政权,然而这个政权已然失去合法性。其时,北非和西南非法国领地军政则陷覆巢之势,军心浮动,群龙无首,有的倾向于抵抗,有的则与贝当元帅藕断丝连。曾服役于北非的吉罗将军,爱国抗敌是无疑的,然而他恃才傲物的性格包含着软弱的一面,而戴高乐的傲慢则来自毫无私心的对法国尊严的始终不渝的维护。因此,在表现上吉罗的立场有些摇晃,至少对贝当、赖伐尔的政权没有戴高乐式的决绝。而吉罗与美国的关系,更为戴高乐所不取。1943年,吉罗赴美滞留,亦不似戴高乐在英国之有所作为。罗斯福则别有打算,他以为在战后吉罗必有用途,譬如让他加入一个貌似“民主”而软弱可控的政权,这毕竟比不属于任何国家的、独立不羁的戴高乐便于驾驭。

戴高乐是心中只有“法兰西”三字,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的伟大人物,他丝毫不在乎自己的准将军衔。当形势危急时,在太平景升之世以为重要的一切头衔都无关宏旨。戴高乐就说过,圣女贞德不过是一个平民女子,而她却是自由法兰西的象征。自1940年到1944年5年中戴高乐艰苦卓绝的奋斗,不仅使法国本土的地下抵抗斗争统一到他的麾下,而且使自由法兰西战士与所有的地下英雄们合二而一,其中包括共产党。这表现了将军的高瞻远瞩,使他排除了一切党争的偏见,目标直指:自由的法兰西、战斗的法兰西、独立自主的法兰西,这是全法国人民的未来!也只有凭借法国自己的力量解放法兰西,才是法国这一伟大民族夺回光荣和自尊的唯一道路。当戴高乐有了自己的坦克部队、飞行大队和一支浩浩荡荡的步兵师团和不可计数的地下武装时,法国从战败国走向胜利的光明才突破阴霾。这是不依赖盟国的王者之师,也只有这样,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才不再忽视法国的存在,尽管他们都是反法西斯的巨人,但政治家各有谋略也属难免。譬如罗斯福也曾动过舍戴高乐而取吉罗将军的念头,兵不血刃地帮助盟军夺取巴黎,但这和戴高乐的民族自尊格格不入,严遭拒绝是必然的。

1945年2月,罗斯福和斯大林的雅尔塔协定和其后的波斯坦公告,排斥戴高乐,不让其参会。这主要是罗斯福的方针,丘吉尔不是阻挡的主力。斯大林有些打算,心中想着未来世界有一个桀骜不驯的戴高乐,也不失一种牵制美国的力量;而罗斯福和斯大林的想法异曲而同工,出于和苏联抗衡,也想把法国当做可掌控的重要砝码。倘若每个人都像戴高乐表里一致,当时盟国的很多问题容易解决得多。戴高乐将军终于震怒了,这雷霆万钧的震怒使杜鲁门(罗斯福4月去世)、艾德里(丘吉尔下台)、斯大林不得不在戴高乐高大的身躯前俯就,波斯坦会议不仅确定法国参加对德国的占领,而且成为联合国的五大发起国(中、美、法、英、苏)之一。

法国人民从艰难颠沛之中崛起,厕身世界大国之列,读者诸君可以岁月先后回顾以下伟大的历史场景,这些场景是戴高乐将军对法兰西无限忠诚的标尺,也是使法国走向胜利的里程碑。

场景之一: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向丘吉尔借用英国BBC电台发表他具有历史性的讲话,不啻是一篇讨伐法西斯德国的檄文,他告诉法国人民:

“这是最终的结局吗?我们是否必须放弃一切希望呢?我们的失败是否已成定局而无法挽救了呢?不,绝不!”

“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国的抵抗的烈火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

场景之二:1944年6月6日,英美等盟国组成的两栖部队的诺曼底登陆堪称历史上最宏大的战争,德国法西斯自以为固若金汤的诺曼底防线,在盟军前仆后继的冲锋下彻底溃塌。而此时戴高乐1944年所组织的法国陆军则奋起追击,戴高乐号召所有的法国地下抵抗组织配合作战,他们早非散兵游勇,而是集体地、有领导地、有计谋地阻断道路,摧毁桥梁、铁路,剪断电线,使德国救援诺曼底的部队如盲人骑瞎马,四处被击。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对此有热情的赞颂,称法国地下战斗组织和法兰西自由运动的战士,所起的作用抵得上17个盟军的兵团。英美对诺曼底登陆行动一直保密,直到前一天才告诉戴高乐,在他们看来,法国人浪漫的本性,保密工作容易出纰漏,戴高乐对此毫无怨言,而是热烈地赞扬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才能卓越,登峰造极。戴高乐的赞词暗示:只要丘吉尔对法国不抱成见,那将军不会因诺曼底登陆计划的保密耿耿于怀。

戴高乐当时向全法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

“最后的战斗开始了,当然这是法国的战争,也只是法国的战争!……凡是法兰西的儿女,不论他们在哪里,也不论他们是谁,他们唯一神圣的义务是尽一切力量打击敌人……在我们血和泪所凝成的乌云后面,现在正在重新出现象征着我们伟大的太阳。”

巨人已看到法兰西经历了法西斯蹂躏之后,迎来的是辉煌的胜利和民族的光荣。

场景之三:盟国大军兵临巴黎城下,戴高乐对艾森豪威尔提出不容商量的建议:巴黎必须由法国的军队首先进城,即勒克莱尔的第二装甲师担负解放巴黎的任务。艾森豪威尔作为军人,有他的正义感,作准备同意戴高乐建议的姿态。然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则心存戒备。罗斯福不愿意法国成为一个自己解放自己的大国,而希望美英成为法国的解放者,这无疑令戴高乐将军怒不可遏。罗斯福为了实现他的目的,甚至梦想让投降派重新召集议会的计划成功,据说是他唯恐戴高乐成为“独裁者”。罗斯福以“民主”政体的旗号,掩盖着号令天下的霸权主义。戴高乐却深知党派各怀鬼胎,营利为私的议会斗争当此国家存亡的关头,非徒无益而有害。当务之急是用实际行动维护法兰西的伟大和尊严。

希特勒已经下了彻底毁灭巴黎这座举世无双的名城的命令,巴黎城命悬一丝,目下最重要的是对法西斯展开猝不及防的攻势,以挽救巴黎,艾森豪威尔不再犹豫,急令勒克莱尔第二装甲师开进巴黎,戴高乐亲率车队与之会师后,巴黎终于解放。受命毁灭巴黎城的法西斯分子肖尔蒂茨不愿成为千古罪人,拒绝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向法军投降,并拆除所有绑在宫殿、桥梁、铁塔、博物馆的数十万吨炸药。这一方面是保命,也不排除这个法西斯分子良知未泯。但据说他后来因此而功罪两抵,减免其刑罚,他却得意过头,自诩为反希特勒的英雄,不亦过乎?戴高乐对此目笑存之,不以为意,宽容永远是将军的美德,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法国民众的怒火,指向了为虎作伥的叛国者,每天法院上报的法奸死刑者,有2/3被戴高乐赦免死刑,改为终身监禁。被剃光头的女性大体是巴黎沦陷时的媚德者,决不是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游街时群众怒目视之,而嬉笑诟骂、前后跳腾者大体是登徒子而非抗德英雄。最难办的是对贝当元帅和赖伐尔的审判,贝当正襟危坐,沉默寡言,陪审团以14票对13票判其死刑。戴高乐念其年事已高,且怀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功勋,免其一死,改为终身监禁。而赖伐尔则巧言令色,百般辩说,证明维希政权不只无过,亦且有功。然而在叛国的铁证前他难逃一死。颇有幽默感的是他在被枪决时高呼“法兰西万岁!”怀有圣人之心的戴高乐将军对这些战时在泥淖中爬行的败类,也有恕词,以为他们还没有完全忘情于法兰西。当然,宗教的慈悲和法律的尊严并不矛盾,在米开朗琪罗的名作《最后的审判》中也有地狱。

场景之四:坚守法兰西尊严的立场,则是决定将军一切行动的不二原则。1944年12月,法军攻克斯特拉斯堡,这是被德军划入自己版图的阿尔萨斯的首府,将军认为这次胜利无疑是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然则德军以前后包抄之势围困斯特拉斯堡,艾森豪威尔以保存法军实力为由,嘱将军撤守,盟军指挥权在艾森豪威尔,然而戴高乐为法兰西的光荣计,军令有所不受,尽管总司令从军事战术出发,他的撤军之令不无道理,但在民族的尊严和耻辱之间唯一的选择是焦土坚守并击溃德军,在将军的号召下,将士无不沬血饮泣,法兰西的勇士们彻底打垮了德军的攻势,使之溃不成军。接着戴高乐挥师向德国本土进发,无论如何,法国必须占领德国法西斯的领土,这是此后法、英、美、苏共管德国的前提。将军的卓识远见于此令人拊掌!今天协和广场上阿尔萨斯碑的一块遮羞布永远被掀掉,使人们回忆起将军当机立断的勇气和英明,油然产生无限的崇仰之情。

场景之五:1944年8月25日晚,在巴黎的市政大厅戴高乐将军发表了他激动人心的解放宣言:

“巴黎!被敌人蹂躏过的巴黎!横遭破坏的巴黎!受尽千辛万苦的巴黎!巴黎,到底是解放了!巴黎是自己解放了自己,巴黎是他自己的人民在法兰西军队的协助下,在全法国、战斗的法国、唯一的法国、真正的法国、永远的法国的援助和支持下解放的。”戴高乐重新点燃了凯旋门上的圣火。将军从香榭丽舍到协和广场再到巴黎圣母院一路过来,倾城倾国,几百万的人群簇拥着自己的领袖,这欢呼声今天在戴高乐纪念馆里依旧震响——这是永远难忘的法兰西的记忆。

次年11月11日,戴高乐在一次烈士追悼会上,再一次呼吁:“为了医治遍体鳞伤的法兰西,我们应该团结如手足,如手足!”这时他深知当此百废待兴之际,法国唯一能维系统一意志的是:“我以整个法国的名义来履行我的使命”的政府,在将军无私的、凛不可犯的言辞前,所有想乘光复之机而分一杯羹的政客们都应自惭形秽。

戴高乐对第四共和的失望和建立第五共和的伟绩,都是战后复杂的政治斗争史。这其间戴高乐经受了一切凶险的人生波涛,譬如叛变、骚乱、暗杀和政治掮客们的诽谤。在第五共和期间有几位法国的伟人德布雷、马尔罗、埃德蒙·米什莱,是戴高乐将军忠贞不渝的战友,他们的名字,将与第五共和流芳千古。

淡泊寡欲、不务浮名,是将军的性格。在他退休之年,法国国家和人民都希望授予他无限崇高的荣誉,甚至法兰西元帅。但他坚持准将是他的最爱,这准将的肩章上曾烙印着法兰西的痛苦和灾难、斗争和崛起、光荣和尊严。他表示只接受准将微薄的薪金。廉洁无瑕的一生,非圣人而何?归去来,归去来,回到科隆贝教堂村,他陪伴着深爱的妻子伊冯娜,走在法兰西的土地、旧居的芳草上,他归根结底是法国人民的儿子,而绝非凌驾于他们之上的独裁者。

也许将军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他安排1970年底的中国之行,戴高乐所领导的法兰西正是第一个与中国在1964年建交的西方大国。他希望与毛泽东会见,他也希望看看长城、西安和北京。他对这“一个比历史还要古老的国家”深怀好感。周恩来总理对法国驻华大使艾蒂安·马纳克说:“我们对戴高乐将军怀有最大的敬意。”然而天不假年,1970年11月9日在他写回忆录的时候,心脏病猝发,突然去世。这是世界历史的遗憾,倘若东西方这两位巨人果真相会,那么也许会改变世界的格局。

此时打开将军故去18年前,戴高乐曾经交给蓬皮杜一封只许在他死后启封的信。将军只想静静地死去,而拒绝一切厚葬。他的坟茔则尽可能简单,墓石上只写“夏尔·戴高乐(1890—)”。墓地必须在他的女儿安娜安葬地之侧。世界上没有一位伟人的坟墓和最普通的村民在一起,有一个亭子在墓边,亭中24小时有宪兵站岗,这是40多年来,法国人民对戴高乐将军的永恒的怀恋和无限的敬意。

我们记得戴高乐将军和他的爱子菲利普·戴高乐在诺曼底登陆前的告别,也许壮士一去不复返。今天90高龄的菲利普·戴高乐海军上将可谓不负家翁的厚望,用中国的赞词为:将门虎子。

我拜托将军的忠实追随者,前巴黎大区省长、93岁的沃塞尔先生将一幅我水墨画的戴高乐将军肖像赠送给菲利普·戴高乐,因此有了以下两封往返的信件,它们将永存人间。

菲利普·戴高乐

海军上将

议会名誉议员

此致: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

范曾大师

亲爱的大师,亲爱的院长先生:

我与太太在医院盘桓了相当时日后回到家中,太太则仍然滞留医院的病榻,我惊喜并骄傲地发现我们的朋友吕西安·沃塞尔省长送来大幅戴高乐将军的肖像作品,是如此光彩照人而形神兼备,更兼充满和谐、审美情趣与苍劲有力的中文书法题跋,足徵世间任何文字皆不能望其项背,使我写此信时感到惶恐,但却依然坚持以90高龄亲笔手书,以对您给予我的莫大荣幸和满足表达由衷的感谢。

以此,我及家人便幸运地拥有来自如此伟大的国度的大师之杰作,戴高乐将军于1964年正式承认了那个伟大国家,然其内心则在早年初获世界历史知识时便于此坚信不疑。

我把您的照片置于画作的背面珍藏。这是出自悠久的文化世家的伟人的肖像与杰构。您于全世界的绘画、诗歌、文学诸领域及高等学府皆享有盛名。

再次对您的隆情美意深表谢忱。亲爱的大师,亲爱的院长先生,请接受我极深厚的友谊和极崇高的敬意。

菲利普·戴高乐

2011年10月10日

尊敬的菲利普·戴高乐上将阁下:

奉读来函,曷胜欣慰,殷殷之情,深为感动。

今与沃塞尔先生赴令尊之居停、坟茔、纪念馆仰瞻,由于您的关照,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热情接待,足徵将军您和令尊大人在人民心目中备受敬爱的崇高地位,我们的感受是甚难一言以尽的。

800年前中国的英雄和诗人文天祥有句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令尊于此当之无愧,作为一位世界的伟人,他淡泊寡欲的胸怀和奋不顾身的勇气,将永远长驻人类的历史,如常青不败之树。

朴素、单纯反衬出崇高伟岸的坟茔,使人有说不尽的怀想。伟人生前属于世界,而死后他唯一的个人心灵愿慰藉令堂与令妹,这是一片纯洁而宁静的人性的清溪,大地葳蕤的草木陪伴着他,这就是圣人的归宿。古往今来,有此功、此德、此品的将军,舍令尊其谁,集哲人、伟人、圣人于一身的元戎,舍令尊其谁?

亲爱的将军阁下,在令尊坟茔前,我深深地鞠躬,这是东方文人至高的敬意,我捡回居停飘落的一片红叶,留作此行的永恒纪念。

此颂

秋祺

范曾

2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