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诺因子:你被“圈住”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07:33
你被“圈住”了吗?ZT
时间: 2008-5-1 下午9:08 用户: 黑色守望者 

每个人,从自己的生活伴侣、亲人,到朋友、同事,再到你打过交道的泛泛之交,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认识500个人。

我们既需要工作中的搭档和朋友,也要有工作以外的朋友。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没有关系网,确实寸步难行。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这些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你最大的财富。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开始学做“蜘蛛人”。有更多的职场人士,将建立人际关系网视为职业生涯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甚至认为“编织网络就是在编织自己的未来”。

但是,在这个虚拟情感和友情越来越泛滥的时代,“圈友”就是朋友吗?

  (晓庄)

“圈子” 是个放大镜

文/晓庄

这是一个无缝沟通的时代,除了朋友这个称呼外,还有“圈友”。

向林现在越来越忙了。

其实从三年前,他被提升为集团的产品运营总监后,生活就慢慢开始了变化。他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员工,过渡到了一个有越来越多社会活动的小人物。这种渐变让他自己都始料不及,甚至他感觉这个世界都被放大了。

第一次出去参加社会活动,是应一个客户的邀请参加他们公司的年度庆典。在这个庆典上,向林不仅结识了几位同行,还和几个相关产业人士碰了面,并且见到了自己的几位职业偶像。

而后不久,一个在庆典会上结识的同行打电话给他,请他参加一个俱乐部,参加者都是职业经理人。活动内容是探讨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职场中的困惑之类的,大家互相汲取和交流经验。

意外收获

参加过几次这样的聚会后,向林发觉,许多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这些人际圈中,圈子套圈子,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好几个圈子。比如,经理人俱乐部、IT圈,乃至车友俱乐部和极限俱乐部。这些圈子中的人各有分别又相互交叉,基本以小有功名的人士居多,但身份却五花八门,囊括了HR、营销主管、技术人士等等。

在这些“圈友”中,有几位和向林比较谈得来,将来可以发展为更亲密的朋友。当然,对向林来说,大部分“圈友”都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认识人和熟人的程度。

但这丝毫没有减少向林参与其中的热情,因为他发现这些圈子已经给他带来了不期而至的惊喜,他没想到通过圈子,竟然做成了“生意”。

在一次经理人的聚会上,几个朋友聊起了最近都在忙什么,向林发现有一个叫陆涛的人,原来是自己公司很看重的潜在客户。于是他有意地和陆涛多在一起聊天,彼此交换了手机号。并在几次见面后顺理成章地聊到了双方业务的事情,似乎在不经意间,向林说了句“我们的产品应该就很适合你们,哪天我去公司拜访你。”若干天后,向林和自己技术部的负责人一起找到了陆涛。果然,经过几次沟通和谈判,生意就这么达成了。

半年后,陆涛不仅成为自己公司的客户,还有可能合作一个新项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个意外的惊喜着实让向林兴奋了好一阵子。

圈子的魔力

向林感慨,圈子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他有一位好朋友,由于还是单身,“圈友”就张罗着给他找女朋友。结果,这位朋友还真在圈子中找到了终生伴侣。

在看似简单的圈子中,还有一些身份奇特的人——猎头。他们通过融入圈子获取资源——人。向林就被猎头盯上过几次,问了几个“圈友”他们也都或多或少被猎头公司觊觎过。当然,圈子中的人也往往乐于和他们共处一圈中,甚至有人特意将自己包装成“可爱猎物”,希望在闲庭信步间就登上一条大船。向林的一位圈友——陈瀚洋,就是因为在圈中聚会,被猎头公司看中,并成功将他运作到一家跨国公司任管理层。

总之,圈子就像一个催化剂,能很自然地、“顺理成章”地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圈子就像一个放大镜,放大了好处的同时,也放大了人际交往的弊处。

向林在圈中也有看不顺眼的人和事。起初向林还与之格格不入,然而,久而久之就视而不见了。“没有人会因为你而改变,你也没有必要喜欢身边的每一个人,但你要有能与他们相处的能力。对于这些人和事,你要学会‘打太极’。”这是向林的经验。

责任编辑:子荷

莫将“圈友”当朋友——重新认识职场人脉圈

文/子荷

建立职场圈子,多少还需要点儿职业化。要以更宽阔的胸怀和心态去接纳多元的人,而在关系维护上则需要准确拿捏,过淡或过热都是不合适的。

“莫将‘圈友’当朋友”,这句话的意思可并非说“圈友”不能成为朋友,而是说,大可不必用挑选朋友的“苛刻”标准来审视“圈友”。要知道,很多人的人脉圈之所以不够广,常常是因为在这个标准上没转过神儿来。

“朋友”二字涵义深远。虽然在如今人人忙碌的状态下,“朋友”也不免搀水,甚至囊括到一面之交的陌生人,都可笼统地称为朋友。但“圈友”仍与其有很大的不同。对一个职场人来说,职场人脉圈是脱离不了“职场”二字的,说得更直白些,这些形色各异的圈子,终归都指向一点:与促进你的职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并非为单纯追求友谊。

这意味着,建立职场圈子,多少还需要点职业化,需要以更宽阔的胸怀和心态去接纳更多不一样的人,而在这种关系维护上则需要准确拿捏,过淡或过热都是不合适的。

接纳你所不认同的“圈友”

人脉圈的重要性如今已不需赘言。最经典的莫过于斯坦福研究中心调查的一组数字:“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细化到职场,而今人脉竞争力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的确,人一生的职业发展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碰到几个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人——俗称“职场贵人”。“职场贵人”来自于哪里?自然,不排除是朋友或亲戚,但在如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分工越来越专业,每个人的交际圈也越来越大时,更多的时候,这样的“职场贵人”正是来自于你所处的职场人脉圈。对于需要掌握一定行业信息,了解更多全局事务的职业经理人来说,这点格外重要。

但是,如何才能打造有效的职场人脉圈依然是一个颇难把握的主题。许多能干的经理人或许有不少朋友,但却未必有良好的职场人脉圈。他们在工作上相当职业化,却或许并不知道,融入职场人脉圈也是需要点职业色彩的。

每个人的朋友,都必定是和他有一定感情,拥有共同话题的人。但“圈友”则未必。正如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但即使不喜欢的,也未必就做不好。培育职场人脉圈也同样。你可以不喜欢一个人,甚至有些讨厌他,但这并不妨碍将他纳入到你的圈子中来。因为,他可能和你处于同一个行业,或在操作类似的业务,总之,他是你职业生态链上的一个环节,你们可以相互探讨业务问题,分享经验和心得,实现职业发展的共赢。

同样地,朋友或许只要几个就足够,圈子则不妨更多元些。对任何经理人来说,圈子是围绕你为圆点延展出去的不同的圆。它们相互有所交叉,却有大半是并不相关的。圈子越多元,你与其重合点也便越多。“圈友”或许未必能提供给你朋友般的情感慰藉,但却可以提供更多,比如工作情报、对工作方法的意见、行业动向、最新的理念等等。

总之,圈子常常是无形的。你想拥有怎样的圈子,很多时候取决于你内心的认同标准,一旦将“圈友”与朋友划分开,你会发现,职场人脉其实可以很宽广。

圈子之交:只付出你该付出的

“黄金有价,人脉无价”,尽管职场人多数都天然地处于一些圈子中,但维护人脉圈却并不容易。诚然,善于沟通、懂得分享是维护人脉圈的重要法则,但最重要的或许是,掌握好交往的热度。

朋友之交往往是相当随意的。可以淡如水,尤其是发小或同学、战友,一年哪怕只通过一次电话,也可以张口毫无顾忌;朋友之交也可浓如蜜,三天两头一起吃喝,一起逛街,或凑一起唧唧喳喳,也不嫌烦。但在圈子交往中,你可能需要那么一点点“目的性”,为防止无意中被遗忘,要随时注意不要走出圈子的圆周线。

第一步,可能需要将你收集的散乱名片整理起来。实际上,一些职场有心人已经开始有计划性地管理自己的通讯录,有的甚至将其绘制成了一张一目了然的“人脉图”,并定期进行整理和保持联络。根据你的工作性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譬如“地图式”通讯录:在一张标准大小的中国地图上,在有朋友的城市画个圈;另备一张附表,先以省做大划分,再按城市进行编辑,在每个朋友的名字后面,添加上他们的联系方式。

如此,自己的人脉关系在全国各地的分布状况一目了然,联系起来也得心应手。还可以行业划分,在每个行业下面的栏目内,标明所有的人脉关系情况,甚至标注上不同登记的联系频率。当然,无论什么形式,随时整理更新都是最重要的。

但在圈子交往中,同时还要注意不能贴太紧。从心理学上说,个人为了保持心理上的安全感受,会不自觉地与别人保持相当距离,这种距离的大小与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紧密相关。就像你可能不习惯和人面对面说话,对方的呼吸扑面而来一样,“圈友”之间的交往也一样不适合深入到对方的心灵领地。

因此,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别总拿“圈友”当自己人,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别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要知道,过度的自我暴露也会使对方感到不安。

另外,还要注意千万别让对方感到盛情难却。关心帮助别人本是好意,但如果太过,包办别人本应自己干的事情,或在别人本不想让别人干涉的时候过于热心,只能越帮越忙,使对方感觉厌烦。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一腔热忱付诸流水,岂不冤枉?

责任编辑:晓庄

“圈友”交往四忌

一忌挑三拣四

自己不喜欢的人和看不惯的事处处都有,如果你还想留在圈子里,就要接受他们。而且不要表现出你的不满,更不要和其他“圈友”表达你对某个“圈友”的看法,你可以不接受,也可以离开,但不要批评。

总之,与“圈友”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感受。

二忌为难自己

既然是圈子,大家常会有不定期的聚会。但如果你近来工作繁重,就不必随叫随到,不要让圈子打扰你的正常生活。

另外,当有“圈友”有求于自己,但自己又无能为力时,不要过于为难自己,更不要影响自己的心情。要学会巧妙拒绝,或将帮忙设定在自己能力之内,比如帮他想想其他办法,帮他找些相关信息都是很好的。

三忌交浅言深

“言多语失”、“交浅言深冒傻气”一直在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分寸感。试想,你并不熟悉的人却不断与你推心置腹,甚至包括个人隐私。你是不是会有点心里没底,以至于有想逃跑的冲动。正所谓 “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是一般人的处世之道。“刺猬理论”也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互相刺伤。更何况,即使知道了对方的隐私也不能证明你们的亲密关系,更证明不了你有优于他人不可取代的优势。

四忌期望过高

很多人都渴望拥有英雄间惺惺相惜的感情,危难之时会有朋友可以拔刀相助。但对“圈友”不宜抱有过高的期望。

如果你有求于“圈友”,首先要真诚地说明你需要他帮助的内容,不要奢望对方替你考虑得那么周到。而且一定要确定在合理范围内,不要让对方感觉难度很大。同时,如果你看到“圈友”面露难色,最好问清他有什么困难,并适当降低你的要求,同时也要再想别的办法,而不要把压力都放在“圈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