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影猎人 第一季免费:苏州另一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59:57


把住房建在河边上,不就是图个方便吗?至于精致不精致,风雅不风雅,那是外地游客关心的事,生活于其中的居民要是每天都这么小心翼翼地过那种让游客们艳羡的精致生活,那还不得累死?
--作者题记



文/李勇
苏州的精致只是表面现象。走马观花的游客当然不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即使偶尔被旅游景点上的小摊贩宰了,也不觉得有什么煞风景的,毕竟,除了精致,人们为这个城市还找不出第二个恰当的形容词。
前几天苏州电视台的一条新闻提示了这一点。苏州城区的河道清洗工被一位居民打伤住院。起因是这位居民从自家的后窗向河中丢垃圾,正好被正在清理河道的清洁工(当然是摇着船的)撞上,起了争执。清洁工一怒之下将这袋垃圾又从后窗扔了回去。结果清洁工被打成了熊猫眼,躺在病床上向记者哭诉。没看过这条新闻的外地游客大概会被“人家尽枕河”的小桥流水的描绘迷惑,在沿河的花草陪伴下陶醉于粉墙黛瓦的高低错落,被河上的一扇扇后窗所透出的平民日常生活气息所感动,然而,他们肯定不知道,那一扇扇的后窗中每天都有垃圾扔出来——这也是苏州精致的一面。全世界还有哪座城市可以如此方便地扔垃圾?至于垃圾扔出来之后怎样,谁还去想?把住房建在河边上,不就是图个方便吗?至于精致不精致,风雅不风雅,那是外地游客关心的事,生活于其中的居民要是每天都这么小心翼翼地过那种让游客们艳羡的精致生活,那还不得累死?
好在精致并没有成为苏州人的负担,追求日常生活享受的世俗精神仍然是苏州文化的精髓。所以精致中就有了不那么精致的一面。没有人觉得这精神有什么不对,有什么不好。不过也不要以为苏州只是一个充满铜臭的城市,高雅的有钱人也还是有的,这是苏州文化的传统。吴江就有一位经营建筑钢材而发家的老板花了上千万元的资金造了一个新的园林,据说其中的一块石头就花了300万元。而他本人对专家意见更是十分尊重,已经几次请全国各地的园林专家到园中指导。园还没完工,钱也还要继续花。据说对园中的布局专家们有不同意见,提出过几个方案,园主最终会选择哪一个或博采众长,只能拭目以待。
昨天的苏州电视新闻中又报道了另一位不唯利是图的苏州艺术家的事迹。这位书法家在著名的寒山寺和枫桥风景区开了一个艺术品商店,店门口赫然放了一个“日本人不得入内”的牌子。该书法家说他在店门口放这个牌子已有几年,为此失去了不少做生意的机会,可是他坚持,因为他祖上有不少人都是被当年的日本侵略者杀害的,他的父亲临终前告诉他不要忘记仇恨。而他本人也要借此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在这条新闻结束时,工商部门已经善意地劝告该艺术家将这块牌子收到店内,不要再放在门口。因为这块牌子可能会影响到中日友好。要是他不愿意卖东西给日本人,那是他的个人自由,工商部门可以不过问。看来,你不得不对苏州刮目相看。它可以不局限在小巧得有点雕琢的园林庭院中,呈现出一种大气来。
今天的苏州已经有三大板块,老城区是中心,西边有新区,东边有新加坡工业园区。而且这一东一西的两块成了苏州经济发展的动力。身处这两个城区,你感受到的是所谓现代气息。意思就是说这里与传统的苏州已经不一样了。我想要是谁真想了解苏州的文化,应该到这两个地方来看,在这里,苏州文化是活的。古代苏州人造园林修河道,现代苏州人建新区和工业园区。不被老城的那些古董的表象迷惑,才能了解苏州文化的精髓。
当然,这种苏州的精髓在老城区还是能看到的,不是在那些老屋子中,而是在所谓的改造项目中。前些年拆掉了大片老屋子,建了一条现代化的干将路,招了不少骂。骂人的都说那些老屋子太可惜了,要不然真的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前的民居啊!可我以为这些人不懂苏州。苏州的灵魂是水,水是流动的,所谓流水不腐,要是守着一潭死水,那还能不发臭吗?这水的精髓还无意中符合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妙哉。
果不其然,就在今年,苏州的另一条主干道人民路又重修了,这一回与当年修干将路不同。没有拆民居,而是把没修几年的路基路面,包括路两边的公交车站点都给彻底地改了。而且由于这条路贯穿了老城区,所以这条现代化的马路这一次也变得古色古香起来,据说这设计的用意是为了迎接世界遗产大会。大会虽然由于非典的影响而最终移师巴黎,但这条作为苏州标志的道路还是按期竣工了。曲指算来,这条路十年来的大修也不下三四回了,每一回都有进步。据说现在已经具有国际水准了。你看,为了把苏州变成一座国际性城市,人们并不怕麻烦。再苦再累也不怕,有好处就行。可是新城区虽然现代了,国际化了,苏州人又开始担心了。这些新城区哪里还像是苏州呢?
没有了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让人心里老不踏实,再加上外地人越来越多,连苏州话也快要行不通了。电视台开始请专家们来讨论,怎么保持苏州的特色?有人说应该找史料记载,最好找到老照片,把那些被毁的老苏州名胜,比如阊门——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人间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重建起来,还有人说应该把苏州的传统手工艺保护起来,把那些身怀绝技的老手艺人请出来,请他们收徒传艺。诸如此类,最先行动起来的还是电视台,他们推出了一档苏州话新闻“一道看看”,每天新闻播完之后还教一两句地道的苏州话,让外地人也能入乡随俗,变成苏州人。
依我看,这些还都是很表面工作,虽然很热闹,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尚难定论。其实只有你生活在苏州,参与到苏州的变化之中,你才能真正学到苏州文化的精髓,学到苏州的世俗精神。
来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