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2 07粤语土豆网:声文并茂 佛度有缘人71-9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10:18

  第071智 做人要懂得谦逊
  佛说:"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荣誉。很多人为了这些梦想,拼命地表现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经常锋芒毕露,处处争先,高谈阔论。然而,这样的人成功得却是最晚,或者说根本达不到他原本希望达到的高风亮节。因为,不懂谦逊做人的人必然会招来妒忌,在别人心里埋下仇恨。高尔基曾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真正有修养的人就像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麦穗饱满而成熟的时候,它总是表现出温顺的样子,低垂着脑袋。
  如果你想要成功,那么从现在开始,做个谦逊的人吧!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富家公子叫温如春,幼时就喜欢琴艺,长大了,自然也能露那么几手,便多了几分自负。
  一次,温如春到山西去旅游,在一座寺庙门前看见一个闭目打坐的和尚,和尚身旁有一布袋,袋口露出古琴一角,温如春大奇:"难道这老和尚也会弹琴?"于是就上前大大咧咧地发问:"请问大师可会弹琴?""略知一二,正想拜师。"老和尚微睁双目,语气十分谦恭。温如春毫不客气地说:"那就让我来弹弹吧。"
  和尚把琴取出,温如春即盘腿席地而弹,先是随随便便地拨弄了一首,和尚微微一笑,不着一语。温如春便又使出生平所学弹了一首,和尚仍默然。温如春恼火了,生气地说"你怎么不吭声,是我弹的不好吗?""还可以吧,但不是我想拜的师傅。"这下,温如春可就沉不住气了:"哦,这么说你倒是挺会弹的了,不如让我见识一下。"
  和尚并没有答腔,只拿过琴来,轻抚几下,开始弹奏,其声如流水淙淙,又如晚风轻拂,温如春听得如痴如醉,连寺庙旁的大树上都停满了鸟儿。一曲终了,许久,温如春方如梦初醒,立即向老和尚行起了大礼,拜请为师。
  俗话说: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一个不懂得谦逊的人,只会让别人看轻自己。
  "谦受益,满招损""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是流传千年的古训。古人也说过:"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并视之为美德。这些千年古训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谦逊低调,是人的一种本分,不刻意显示自己,这既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处事和人格魅力。谦逊能让一个人从平凡走向辉煌,而狂妄和自以为是往往让一个人从巅峰滑向深渊。
  随着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的播出,剧中李冬宝的扮演者葛优便大红大紫,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喜剧明星,各种片约接踵而至,影迷们称他为"葛大爷",评论界更冠以"丑星"的称号。
  可是面对非凡的成绩和荣誉,葛优并没有沾沾自喜,也不想当"葛大爷"和"丑星"。
  一次,在出席影片《上一当》的首映式时,有人问他:"正是因为好多女性看中了你的幽默和潇洒,才觉得你是够档次的爷儿们。现在市面上女同胞都亲切地叫你'葛大爷'。"听了这句话,葛优连忙说:"这可不敢,这样称呼,让我折寿。虽然头上秃了点,还算个潇洒青年。再说,观众是上帝呀,咱不能把辈分颠倒了。若是'上帝'经常来电影院欢度时光,那我情愿喊他们'大爷'......我称不上'丑星',也不想当什么'明星'。那玩意儿晚上还有点亮,到白天就看不见了。"
  从葛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极其幽默而且极其谦虚的人。
  有位哲学家曾说过: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因为他知道宇宙广大、学海无涯、技艺无穷,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
  而很多平庸之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虽然葛优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了自信,但是在公共场合他仍然非常谦虚,没有哗众取宠之意,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形象。
  谦逊就好比天平,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分量。高傲和自大是现代人的通病,它的危险在于使人把复杂事物模糊的、表面的、肤浅的印象当作知识。一般而言,那些举止谦逊的人,不仅掌握了渊博的知识,而且成就也最快、越大。
  佛曰:"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骄傲自大的人最难度。"
  有人曾说过:愚蠢可以不伴随骄傲,但骄傲不能不伴随愚蠢。换言之,一个骄傲的人,也必定是个愚蠢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谦逊可以克服骄矜之态,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绝不会是那些骄傲自大的人。

  第072智 人贵有自知之明
  "佛心"、"佛性"的还有一个名称,叫做"明"。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如果仅仅从了解自己的缺点,不出风头的角度来理解,显然是不够的,也可以说是不正确的。汉字是一种意向艺术,形意符号。"明"字,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字比这个字的含义更大更深刻了。《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把这个"明"字组成图案,那就是"太极图",如果画成佛像,那就是"金刚佛"。所谓自知之明,是从自己身上生发出来的"觉悟",是"佛心"、"佛性"的体现,是至高无上的见性智慧。所以才加上了"贵"字。这是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所在,也是宝中之宝,怎么会不贵呢!
  有自知之明,就是自己能够了解自己,自己能够认识自己。也许有人会说:"我就是自己,怎能说不认识、不了解自己呢?"其实不然。有的人可以了解他人,了解环境,了解社会,甚至了解世界,但就是不太了解自己,要做到有自知之明是很难的。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极少,而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却很多很多。做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相信你的人生之旅会更加顺畅。
  邓隐峰是唐朝著名禅师马祖的一位得意门生。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就去向马祖告假,说要去参石头禅师,看看自己的水平。
  马祖知道石头是很厉害的人物,就说:"石头路滑,参不得。"
  邓隐峰说:"我是逢场作戏,不管他路滑不路滑。"
  马祖听他这样说,就让他去试试。
  邓隐峰见到石头禅师,先绕着他转了三圈,表示行礼,然后将禅杖一插到地,问石头:"师父,这是什么呀?"
  谁知石头禅师并不理会他,抬头向天空望,并且双手向上举,说:"苍天!苍天!苍天!"邓隐峰被搞得莫名其妙,接着再问,石头又说"苍天!苍天!苍天!"邓隐峰只好回去请教马祖,马祖说:"这样,你再去一次,如果他再说'苍天!苍天!苍天!',你就'嗤!嗤!嗤!'就可以了。"
  邓隐峰从马祖这边得到了锦囊妙计,又兴致高昂地去参石头禅师。见到禅师后,他又绕石头转三圈,将禅杖插在地上,问道:"师父,这是什么呀?"
  他本以为石头会说"苍天!苍天!苍天!"谁知石头答:"嗤!嗤!嗤!"
石头既然先讲了"嗤!嗤!嗤!"邓隐峰无话可说。没有办法,只好又回去见马祖。马祖说:"我早说石头路滑参不得。"后来邓隐峰仔细参究石头讲的话,终于还是开悟了。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隐峰禅师自认为学有所成,就得意起来,开始目空一切,没有自知之明,结果受到了石头禅师的"严酷"打击。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明明是自欺欺人,还动辄腾云驾雾地飘飘然起来。谈论起来头头是道,可做起事来,却常常束手无策,力不从心;有的人,心怀鸿鹄之志,可真给他施展空间,却又往往大不如意,令人抱憾。有的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有的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有的人,利令智昏,忘乎所以......他们大多是,不知自己深浅几何,缺乏做人应有的自知之明。
  《太平广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两则故事:一监察御史文笔不行却爱好写文章,人家奉承他两句,他就拿出一部分工资请客。他老婆劝他说:你对文笔并不善长,一定是那些同事在拿你寻开心。这位老兄想想是这么回事,就再也不肯出钱了。其他御史感觉到了,互相嘀咕道:人家后面有高人,不能再玩了。还有一位就不是这样了,做诗做得臭,别人刻意称赞来嘲弄他,他还当真了,杀牛置酒来招待人家。他老婆知道他那两下子,哭着劝他。没想到这位老爷以为是老婆在嫉妒他,竟然感叹道:"才华不为妻子所容!"
  前者虽不自知,但别人一点拨,便幡然悔悟;而后者乃病入膏肓,竟连老婆也信不过,以为自己实在了得,所以愈加可笑可悲。
  "人贵自知",它不是让你自卑,而是要你清醒。成为别人的笑柄事小,毁了自己事大。然而,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正确的衡量自己的能力,准确估计对手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高估自己,低估别人,是人性中的一大弱点。那些藐视别人、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雷特恩·塞克顿说:"自作聪明的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这离无知也就一步之遥了。"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自作聪明有时比愚蠢更愚蠢。愚蠢的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会谨慎从事;自作聪明的人却会率性而为,弄不好还会坏事,犯下难以弥补的错误。
  骄傲的人所看到只是自己的长处,却忽略了自己的致命弱点。只看到别人的短处,却看不到别人非己所能及的优点。因此,在竞争中,他不知道应该避开什么,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当他遭遇的是位懂得扬长避短、以实击虚的对手时,轻则受挫,重则一败涂地。
  佛说:人贵自知!
因为有了自知之明,诸葛亮知道自己成不了刘备,所以尽心尽力辅佐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代名相;所以张良能在刘邦一统天下之后,能够明哲保身;所以曾国藩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选择了隐退。

 

第073智 平淡即真,平安是福
  荡气回肠的乐章,始于无闻,终于无闻;
  湍急飞泻的瀑布,始于宁静,终于宁静;
  声势显赫的权势,始于落寞,终于落寞。
  形形色色的人生,始于平淡,终于平淡。
  再有:平安如歌,只要天天吟唱,生命的天空每天都会拥有一轮新的太阳。
  平安是福,只要心存和善,幸福无时无刻都会紧紧围绕在你我身边。
  "平淡"字面正如其意,简单朴素,就如白开水一般,没有大起大浪,也没有风风火火。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生活得更好一点?但人生旅途上毕竟有太多的坎坷,岂能事事顺心如愿?淡泊名利,平平淡淡的生活、平平安安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佛说:"其实能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奇迹!"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太看重名利,不必太在意失去的多少。应该留几分清醒,存一份淡泊,时刻保持一种平常人的心态,让每一个日子都过得洒脱、轻松一点,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才是福!

  其实,平淡就是知足常乐,不刻意追求名利虚荣,享受人生喜与悲,爱与恨,也就是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平淡是真,平安是福",这样一句平常的话语,被人们说了无数年。但是太多的人都还是在经历了轰轰烈烈之后,才最终亲身体会到这句至理名言。
  生命的过程本来就很平淡,就像一片落叶,先是一星鹅黄,继之碧绿,接着泛红,最后变成黄色而归为泥土;生命的内容本来也很平淡,就像一杯白开水,人们根据个人喜好而放茶、放糖、放咖啡......于是才有了百味人生。
  佛说:"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常怀平淡之心的人,待人处事宽严相济,方圆得体,厚德载物,雅量过人,心中有春风杨柳之随和,胸中经天行地之豁达。
  平淡之人远离欲望,放平心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不从物喜,不从己悲,捕捉生活的真趣,享受生活的真乐。
  平淡的人懂得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所以放眼江天,胸襟开阔,为人热情而不做作,处事忠诚而不虚伪。
  平淡之人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所以善待生活,简化生活,得失恰如风过耳,名利富贵不须真。
  平淡中有种种乐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静,又岂是身处势利纷华之中,争权逐利之徒,沽名钓誉之辈所能得到的?平淡是福,切实际,安本职,守本分,"宠辱偕忘"乃一乐事;平淡是福,不追名,不奢求,不妄想,"安贫乐道"岂不更好?去留随意,看海水朝潮朝落;得失不惊,笑浮云常长常消。
  人们常能听到一句简单的祝福语"祝你平安!"其实,平安是人生的屏障,失去了平安,人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然而,人们要求得平安,就要学会知足,知足即是平安!
  一些人总是以透支生命为代价,把追求幸福引向一条不断与别人攀比和较量的狭窄小道里。因一山更比一山高,便在无休止的争斗中失去了本可拥有的闲适与轻松,健康也在越绷越紧的心弦压力中每况愈下,最终落得:幸福未成身先毁,常在病榻泪落襟。
  世界上很多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却未必人人都能做到。正如"知足者常乐",其实知足,不代表不努力;知足,不代表不奋斗;知足,不是不需要拼搏;知足,更不是不求上进。知足,是保持乐观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思维,但是更珍惜现有的生活,认真过好生活的每一天,能上进就上进,但是不要牢骚、不要埋怨、更不能气馁。人生轰轰烈烈,得到的多失去的也多。人生简简单单,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整天陷在自己给自己所设的"陷阱"里面,拼了命的追求,追求金钱,追求快乐,追求幸福,那么最终他失去了"平安",其实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一切。
  多少人在今天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成了残疾。多少人在今天要面对饥荒,多少人在今天已失去了家。平安是种幸福,健康是份礼物。饱暖时要懂知足,有家归应感满足。要知足才会幸福,会随缘路更好走。顺境时不起贪念,逆境时不起憎恚。
  人生本来就是苦,不知足只会增加痛苦。最后会发现,原来知足就是平安,平凡就是幸福。
  佛日:"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缘起时起,缘尽还无。"
  也许我们的日子过于平淡,也许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激情,也许我们的日子没有那么富裕,也许我们也有好多的不如愿......虽然我们平淡,但是我们平安,我们幸福,难道这不是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结果吗?

 

第074智 莫让名利超重
  名利是场,名利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名利是帆,名利是墙,几多奋斗,几多沮丧。一个古老的哲理,一个常新的命题,世上没有不问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
  "名利"--人的一生又有谁不是在追逐,努力地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有所建树,可以说是求名;拼搏使自己的生活能够富裕也能说是逐利。人活着,有谁敢说没有追求过这两个字呢?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只要不过,不贪,追逐一下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安于清贫的目的不是守贫,而是静心。
  然而,处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每个人都有着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也有太多的痛苦。一个人要有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
  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古人云:淡泊以明智。其意是说要远离名利,怡淡寡欲,保持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不追求虚妄之事,修养品性,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淡泊是一种姿态,名利是一种本能。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淡泊明智,是古今许多人一生所求。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不必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也不必为未来的不幸而忧愁。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当今社会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然而,也应当看到,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淡泊是一份豁达的心态,是一份明悟的感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淡泊。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更是一份淡泊。
  走进淡泊,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工作之余,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潮,如果我们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心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选择。
  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中的潮涨潮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悟透了其中禅机,便会豁然开朗。
  淡泊不是出世,而是恬然;淡泊不是消极,而是豁达;淡泊不是漠视,而是大度;淡泊不是无为,而是超越。面对世俗,不随波逐流;面对权贵,如雪峰坚守自己的高洁,这是勇敢,也是骨气,一切出自本心。
  淡泊名利,修养心灵。闲看堂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秋叶满地,彰显静美;繁华落尽,方显真淳。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身体超标,易得病;汽车超载,易出事;名利超重,与实不符,与绩不合,也是会有坍塌之险的。因此,真正的智者在名利问题上,是听其自然而不刻意追求,使之适度而不超重偏斜的。
  史有范蠡淡名利而自保的事例,吴越之战中,范蠡得到了勾践的重用,范蠡凡事必顺天道,励精图治辅佐越王二十余年,终于消灭吴国雪会稽之耻,观兵中国,号称霸王。范蠡的功名当时如日中天,范蠡认为越王可以共患难,但不可以共富贵,于是自己抛弃了功名利禄,乘船飘海到了齐国。
  在齐国,范蠡隐姓埋名,与儿子们在海边劳苦耕作,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齐人仰慕范蠡的贤能,于是要拜他做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可是,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并不吉祥。"于是辞相散财,再次悄然离去。范蠡来到了陶地,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于是在此定居,不长时间,又积累了很多财富,人称"陶朱公"。
  范蠡顺天道,明进退,视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在荣华富贵面前并没有迷失,没有被财产和功名所左右,反而能够重德行善,屡次散尽家财施济贫困,既救助他人又保全了自己,司马迁称赞他是"富好行其德者"。
  佛说:"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他们才会变得不快乐......"
  淡泊名利是人生所为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诱惑与困扰,实实在在地对待一切事物,豁达客观地看待一切生活。

 

第075智 适度放弃,享受简约
  人生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得到的过程,同时,也是放弃的一个过程。而放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若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你将一无所有,这是生命的无奈之处。如果你不放弃眼前的热烈,就无法享受花前月下的温馨......生活给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但你必须学会适度放弃,选择自己适合的同时适合自己的,否则,你一味地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后必将是一无所获!
  人们应该知道,为了追求大山的巍峨伟峻,就必然要舍弃小丘的玲珑俊秀;为了追求大江的波涛浩瀚,就必然要舍弃小溪的清流婉转;为了追求大漠的孤烟耸立,就必然要舍弃小园的豆苗稀疏。
  正如果树为结出饱满的果实,就必须放弃自己美丽的花朵;要享受灿烂的阳光,就必须舍弃雨水的滋润。只有放弃了过高的奢望,放弃了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放弃了无法收拾的残局,才能脚踏实地,重新开始,才能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佛语有云:勇于追求是一种精神,勇于舍弃却是一种境界。佛语蕴含着无限禅机,人亦是灵性的生物,偶然得一句,便能参透半个人生。尘世中有太多的功名利禄,人生于世,便有了太多的追求思慕。然而,生命毕竟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旅程,揽住了明月,就挽不住清风......
  一次默默地放弃,放弃一个自己想得到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弃一个心仪却无缘分的朋友;放弃某种投入却无收获的感情;放弃某种心灵的期望;放弃某种思想;放弃某种选择......这时,一种莫名的伤感便会油然而生,但伤感只是一时的,因为现在的你已经身心轻松,放弃了也就解脱了!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不是每个梦想都能够实现。当满怀的希望落空时,生活也似乎变得灰暗了。过分的执著,执著于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对于人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一种负面的影响,甚至是一种伤害。于是,人们要懂得放弃,更要学会适度放弃。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如果你不懂得放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你就不会珍惜身边的美好,并拥有它,结果将可能是一无所有。只要自己适当的选择执著与放弃,不太过于强求,顺其自然,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可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和属于自己的东西。
  你放弃了烦恼,你便与快乐结缘;你放弃了利益,你便步入超然的境地。如果你能连放弃也放弃,那你便很伟大了,已和圣人无异。放弃,你就可以轻装前进。放弃,你就可以摆脱烦恼,摆脱纠缠,整个身心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宁静中去。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所以我们不可能不去放弃。不懂得放弃,留给自己的只能是心的重负,一种梦幻般无际的飘渺引发的伤痛。放弃,虽然意味着某种失去,意味着难言的割舍,但有时我们只能放弃眼前的利益,才可能有更的收获。放弃失败,我们才能成功。
  一个创业者去国外创业,乘船远航时随身携带了许多金条,不幸途中船撞冰山受损,须放弃所有重物,而这位创业者不愿放弃几箱重金,结果船沉人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心想着入仕的陶渊明,放弃了仕途之道,却在晚年享受了人生的乐趣;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放弃了进哈佛深造的机会,从而成就了今天的地位;黄州自省,脱胎换骨,赤壁怀古,空前绝后,苏东坡留下今天的美名;舍弃了官场名利,李白道出了"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的清幽;舍弃了富贵生活,杜甫看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的悲怆;舍弃了浮世华美,王维悟到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雅致。
  我们也一样,每个人的情感都是希望有所得,觉得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所以,这一人之常情就迫使我们沿着追寻获取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我们忽然惊觉:我们的忧郁、无聊、困惑、无奈、一切不快乐,都和我们的要求有关,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或者太执著了,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执迷于某个事物上了。放弃绝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更不是知难而退,而是一种主动寻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佛曰:"只有学会放弃,才能真正得到。"
  放弃是人生的一种睿智,学会放弃是一种超越,学会放弃也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向往人生的事业辉煌,就要放弃人生的安逸和享乐。向往友情的长存,就要放弃心中自私自利的欲望。向往人生的淡泊明志,就要放弃名利争夺。向往和谐社会,就要放弃一些矛盾和斗争,争取的同时,要学会放弃。

 

第076智 贪多求全要不得
  人们总是不满足于现状,为了比现在过得好,拼命的追求完美,追求财富。然而,财富总有限,欲望却无边,于是就演绎出一幕幕"人为财死,鸟为死亡"的人生悲剧。歌德说过一句话:"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贪,不要做太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放弃了某种超出能力的生存,说不定会活得更舒心、更快乐、更阳光、更幸福。有时我们真的要学会放手,学会放弃;从某个角度讲,人们放弃得越多,将会得到得越多!
  其实,人不能太贪这个道理,说说很容易,看看很明白,可是却没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当人们拥有的时候会要求更多,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当所有可以得到的你都得到了以后,那就是你毁灭的时候!
  比如我们在做某种选择的时候,总是不愿抛弃任何一个,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能得一个,选择了鱼,就彻底忘了熊掌,它再好,也不要遗憾,不要留恋的回头张望,心里只需要想着鱼的好就行,否则,连鱼你也可能会失去。所以,做人一定要知足,绝对不能贪心,什么都想占着,什么都要做,还都要做好,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做不了!
  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满足,而产生贪欲之渴与憎恨不满之火,焚烧我们的身心。乞求解脱之道的人,必须远离欲望之火,就像背负号草的人见到野火须走避一样。"
  我们每个人追求的无非就是快乐,但要注意极喜则到极悲,每个人都需要调整而不能太放纵自己。很多的东西不属于我们的,即使你很想要,也必须学会放弃。人,不能太贪心!
  每个人都有欲望,其实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欲望,无知山谷里的人们如果不是在欲望的指引下,就不会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就不会拥有后来安详而快乐的生活。但凡事都有个度,欲望也是如此。欲望达不到度,生命难以维持,乐趣也会降低;一旦超过了度,欲望就演变为贪欲,成为生命的负担。贪欲不正常,是一种人性的病变。一个人只有压抑自己的欲望才能更好的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
  自古到今世界上都不乏极具贪欲之人,历史上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人,否则就不会有"贿赂"与"受贿"这两个词出现了。贪欲的心会让我们尘劳,有尘劳就有负担,有负担就有压迫感。所以生活中,不要让自己有太多贪欲的心,如此你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和太大的负担。
  现在这个社会很现实,可谓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但是就我们所亲眼看到的来说,有钱的人并非快乐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钱更是一种苦恼和负担。钱越多,痛苦也越多。因为贪心是人的本性,"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的愁苦把自己刺透了"。当然,适度的欲望会促使人们不停地拼搏和奋斗,而过分的贪欲则往往会变成一种负担。
  贪者,求多、求全、不知足是也。
  有一个渔夫终日靠打渔为生,他家里很穷,穷得连床也买不起,只有一张长凳,真可谓是家徒四壁,而他每天晚上就睡在长凳上。他这个天生吝啬,很多人都劝过他,但他就是改不了。
  有一天,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有一天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着他可怜的样子,心软了,就跟他说:"我送给你一个袋子,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会再出现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要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袋子丢掉才可以花钱。"
  那个渔夫欣喜若狂,他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没有合眼,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也已经足够自己用了。
  但是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他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金币,直到屋子里装满了金币。可是本性难改,他竟然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扔了就没有源源不断地出来的钱了,还是再多拿出一些再把袋子扔掉吧!"
  就这样过了好久,他已经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了,但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掉。最终,屋子里装满了金币,而这个渔夫也死在金币堆上,钱袋旁......
  所以,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是一种明智之举,同时决不可贪得无厌,因为想得到越多,失去的往往就会越多,甚至包括生命。
  《八大人觉经》中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人的贪欲是无限的,人不会满足于某个目标,而更多的时候,一个目标的实现只不过是下一个目标的开始,一个接一个的目标就成了我们享受人生的一种负担,人也就是在这样的无限的追逐、贪婪中输掉自己的--它不仅仅是金钱,生活、健康、事业,莫不如此!

 

第077智 不过分追求完美,就是真正的完美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完美的,但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完美呢?像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或是像毛泽东一样伟大,成为历史领导人物,或是像古代四大美女一样,拥有美好的荣誉......
  其实追求完美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什么事情都会有个度,就像水到了100℃就会沸腾,到了0℃就会结冰一样,追求完美超过了一定的度,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何物,都要不可为之而强为之,不达到想象中的彻底完美誓不罢休,那就是和自己在较劲了,它便不是追求,不是完美,而是一种负担。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景,欠缺一点,正好达成人生的最佳状态。比如少吃一口,生命长寿;比如微醺状态,恰恰是极乐时分。假如我们不是这样,偏偏要吃得撑破了肚皮,喝酒醉得一塌糊涂,到头来只能是自己受罪。所以,过分追求完美,往往会跌进完美自身所造成的误区,只不过这种误区常常是以漂亮的面貌招手出现的,是以良好的状态开始作为引导的。
  拼命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身残缺,遗憾才是最真实的。一味地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离生活越来越远。
  世人都向往完美,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人生的完美之处正在于它的不完美!
  在山上的一个寺院,一个住持和几个小和尚过着平平静静地生活,与世无争,怡然自乐,堪称世外桃源。
  就这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住持也已经成了一个白胡子老头,他知道自己不久将撒手西去,于是便想找一个接班人来代替他管理这个寺院。他决定从平时表现最好的两个徒弟中选一个来接手寺院。
  一天,住持把那两个和尚叫到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去寺院后的树林里各自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回来给我。两个小和尚不知道住持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也只好领命而去。
  两人走到树林里,一个和尚想,这里的树叶不计其数,可是每一片树叶都是独一无二的,那到底什么样才算是完美的呢?于是,他望了望整片树林,拣了一片完整的、干干净净的树叶回去给了住持。住持笑而不语。
  而另一个小和尚想,这么多的树叶到底哪一片才算是最完美的呢?思前想后,也没想出结果来,不过住持交待过的事情一定要办好,不能随意应付,于是便认认真真地找了起来。可各片树叶各有不同,到底什么样子的树叶才是完美的呢?最后他没办法只好空手而归。住持见后同样淡淡一笑。
  住持问那个拣回树叶的和尚:你拣回的这片树叶是最完美的吗?和尚答道:是的,虽然我并不知道您说的完美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树叶已经算得上最完美的了。住持点头微笑,然后又问那个空手而归的和尚:你也没有找到吗?那和尚回答道:我在树林里找了很久,可是没有一片树叶称得上是最完美的呀!
  最后,住持将寺院交给了那个拣回树叶的和尚。
  其实,两个和尚都没能找回最完美的树叶,可是第一个和尚却拣回了自己认为的最完美的树叶。正如他所想,每一片树叶都是独一无二的,那到底什么样子才算是完美呢?归根结底是要看自己怎么认为,而不应顾及他人心中的定位。如果你认为是最完美的,那他就是最完美的。这一点在住持看来,是一种平常心,一种禅心。用一个佛教术语形容就是"慧根"。住持需要的,也就是这一颗平常心而已!
  世界上所谓的完美只是一种妄念,在不可知的领域,追求完美反而会丧失生命的本真。生活,只要自己高兴、开心就好,就好像洗澡水一样,不是越冷越好,也不是越热越好,而是自己觉得舒服就行。也许,这就是一种不追求华丽、不追求完美的平常心吧!其实最完美的事物谁都无法想象,也永远想不到。
  一男人在一家婚姻介绍所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在他进入婚姻介绍所后没有见到一个人。当他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之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后推开了九道门,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虽然这只一则笑话,但是它却能说明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我们不能为了从99.9%跨越到理想中的100%,而为最终的那0.1%付出多出正常标准很多倍的时间、精力等资源。但是我们都知道,事情到最后的那0.1%最难获得,和前面根本不成比例,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有时候接受那0.1%的不完美也就铸就了你本身的完美之处。
  佛说:"因为缺憾,所以完美;因为失去,所以永恒。"
  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人生,完美只在理想中存在,不过分追求完美,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第078智 今日不执着,明日不后悔
  "执着"一词,听起来是一个人的优点,然而,它却是一个最大的缺点。执着,说的不好听一点,根本就是顽固不化,就是死钻牛角尖。
  其实,凡事尽心就好,问心无愧就好,太执着了,会令自己受累,可能还会极大的伤害到自己。太执着的人,只会一味地想去得到时,想去拥有。却不明白,有时放弃,放手,却是对自己的一种宽容,对生活的一种顿悟。
  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的人追求快乐,却多得到痛苦。苦乐皆有因缘,亦为人自造。苦苦追求,何以得到苦苦?因为执着是众苦之源。
  佛曰:戒嗔,戒执着。执着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执着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执着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飞散。报纸上的财杀、情杀、仇杀,无一不是祸起对欲爱的极端执着。就是寻常日子,人们分分秒秒总在各种执着中翻滚,不经不觉间白墙染成灰黑,不经不觉间把人际间的成见固筑为怨憎壁垒。有时,过分的执着,执着于一个不可能的梦想,执着于一份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情,对于人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是一种伤害。于是,才会成长,或者应该这么说才会懂得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会放弃!放弃了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才能脚踏实地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来;放弃了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情,才能重新开始摘取今生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朵玫瑰!该执着时执着,该放弃时放弃,一切随缘,将来你才不会后悔!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时,不慎失足从桥上掉了下去,所幸他两手及时抓住桥旁边的横木,当时他就急喊"救命"。路人告诉他不要怕,尽管放手,桥下是没有水的,而且地面离桥只有一点点的距离。瞎子不相信,抓着横木仍然大声哭喊,直到力气用尽,失手跌下桥。这才知道路人没有骗他,桥下的确没有水。自己白白在桥上坚持了那么久,受了那么多苦。
  生活中不乏执着之人,他们固执己见、执着陋习,就像那过桥的瞎子一样。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肯在别人的意见中获得认知。貌似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吃了小亏还不算,不撞他个头破血流决不回头。直到吃了大亏、倒了大霉才肯承认自己是错的。
  因为人岁数稍微大点,就会显得比较啰嗦,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父母啰嗦,觉得长大了就不需要别人在旁边指导了。可是当自己认识到自己就是桥上那个瞎子的时候,就会发觉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就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自己成为桥上的瞎子,只要别太执着别太固执,做事要方方面面都考虑到,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后悔。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过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佛说:"一切俱有缘,不可太执着。"
  确实,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用心过于执着,太执着就会使自己受到外物的约束,因为执着是偏见和短见的同行者,太执着会失去活泼洒脱的乐趣。
  佛说:"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意思是做人、做事都要把握重心,实实在在,要除去那些浮华、虚伪的心态。花自飘零水自流,倘若是心中存了自然的法则,多一些"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浪漫,生活才会平静怡然。
  世界是多样的,真理是相对的。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做人切记不可太过于执着,应培养自己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冷静地面对一切,你会发现原来一切事情本无所谓对错,甚至不会造成任何的阻碍。所以,不要过于执着于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说不定就会出现与之相反的结果。
  很多人都说做事要用心去做,这是对的,但用心也要用对心,如果太执着、太在乎、太在意,只会苦了自己,伤了自己,累了自己,最终却一无所获。因为心只有一个,它是那么的小,无法包容你无限量的为它加压、背包袱。那些过去的甜酸苦辣事,就让它过去吧,就让它成为属于自己历史。在自己向未来美好的憧憬、努力的奋斗时,让它成为自己美好而又永久的回忆,让它成为自己踏向更高一层的垫脚石,让它成为自己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题材......
  做人实在不要太执着,保有一份平常心的确是人生极难达到的高境界啊!
  佛曰:"忧生于执着,患生于执着。"
  人活着之所以感到很累很累,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表相所迷惑,总期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如果放下执着,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

 

第079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个道德标准。古人云:"心为形所累",人的欲望越大,生活的压力也必定随之增大,人生中如果能少一点欲望,就会多一份轻松与洒脱。
  世界奇妙无比,在人的一生中,意想到和意想不到的事情会轮流交替地出现,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它们就会默默无声地光临到你身边,有大喜、有大悲、有让你快乐的、幸福的、满足的、兴奋的;但也有令你沮丧的、悲哀的、失落的、痛苦的。所以,无须担心境遇不如意,也不要妄自得意安逸美好的现状,因为得与失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如影随形。没有得就不知道何为失,没有失也就不知道何为得。
  我们确实应该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因为,今天你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若是过分的高兴,在你高兴的一刹那,你就很有可能失去它,那你岂不是很伤心。有得必有失,这就是自然的发展规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轻易感到喜悦或悲伤。通俗的说,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得意忘形,不要被一时的欢乐与悲伤所左右。
  战国时,长城外住着一位老翁。有一天,老翁家里养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走失了。在塞外,马是负重的主要工具,所以,邻居都来安慰他,这位老翁却很不在乎地说:"这件事未必不是福气!"过了几个月,走失的那匹马居然带了一匹胡人的骏马回家,这真正是赚了,邻居都来庆贺。这位老翁却说:"这未必不是祸!"几个月后,老翁的儿子骑这匹胡马摔断了大腿骨,邻居们佩服老翁的料事如神之余也赶来慰问,而这位老翁却毫不在意地说:"这倒未必不是福!"事隔半年,胡人入侵,壮丁统统被征调当兵,战死沙场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儿子却因为摔断了一条腿免役而保住一命。
  塞外老翁这种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产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睿智的典型。这种平常心带来了生活中的和谐,宽容之心不也是如此吗?
  生命离不开痛苦,没有痛苦就不是完整的人生,感叹很多时候我们只属于"上苍"而不属于我们自己;无论学业、职业、权利等,我们的所有权也是暂时的,我们只是某些事物的保管者,一旦生命结束所有的一切就都结束,都没任何意义了。
  生命中有快乐的同时,也夹杂着诸多的痛苦(我们不妨把疾病、忧伤等一切消极的东西统称为痛苦),痛并快乐着,这就是人生。人活着很不容易,需要面对的未知事物很多很多,有快乐就有痛苦,这就要求我们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心态,在快乐的时候,不焦不噪,努力工作,享受生活;在痛苦的时候,乐观面对,就把痛苦当成体验生命存在的过程。
  人的心情变化无常,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痛苦而长期痛苦下去,也不要使一时的快乐而蒙蔽你的思想。一切顺其自然,灰飞烟灭,你才能无忧无虑,不会喜怒无常。
  同样,你也不要因为失去了某方面,而感到伤心、郁闷。因为,也许,另一种你想得到的,就在下一站等候你。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就像塞外老翁一样,要从长远来考虑问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不是十全十美的,世上本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生,磕磕绊绊,坑坑洼洼,曲曲折折,就是呱呱落地的人生线路图。
  佛说:"人生有两种苦,一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得到的为面子而寝食不安,烦恼不请自到,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得不到的也不必计较,手拍良心,问心无愧,那就是佛。观其形而悟其德,悦目养眼,启智而明心,问天问地皆是虚妄,最好的问询是去问自己。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境成乐境,犹冰化做水。人生的苦乐并没有什么区别,迷、悟只在一念间,不论得失,随性自由,得到莫忘形,得不到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有时得到的可能比失去的还多。天晴月圆是因其真,星辰云美是因其淡。得到或失去,有时只是你一种心态而已。
  为人若能清心寡欲、宠辱不惊,自然就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心淡如水、虚怀若谷,那是道德高尚之士的处世之道。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即有灭。"
  世上万物皆守衡,得失只是一念间。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我们要学会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第080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佛曰:"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古人之所以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并不是告诉我们,为了钱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是告诫我们不要把钱财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而要顾及到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鸟之所以为食而亡是被生存所逼,而人为财死则是另外一码事。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将敛财与鸟的觅食等同起来,就可能会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以致牺牲掉宝贵的生命。
  古时,有一对自幼父母双亡的贫苦兄弟,老大娶过媳妇之后,日子渐渐有所好转。而他们夫妻两个却开始想着如何算计弟弟,最终哥嫂独占了父母留下的一点薄产,把弟弟赶岀了家门,从此老二无奈地在外流浪。一日,老二有幸遇到一只大鸟,大鸟对他说,在东海深处中有一小岛,岛上遍是金子和黄豆,我带你到岛上,你捡金子,我吃黄豆,但是天快亮时,你要及时提醒我,我们赶紧离开小岛,否则我们两个都要被太阳升起之时的万丈光芒点燃烧死。老二点头答应。按照大鸟的吩咐,果真发了一笔大财,穷小子时来运转,成了一名当地有名的富翁。
  对于老二的突然暴富,老大百思不得其解,便想尽办法弄清楚事情的原由,老二只好把秘密告诉了他,而且一再叮嘱他在天亮之前一定要提醒鸟儿带自己离开那个小岛。老大听罢,心里乐开了花,天还不黑就开始等那只大鸟的到来,苦苦等了几天,终于等到了那只鸟儿的到来,不等鸟儿说话,便抓住鸟儿的双脚向东海飞去。到达那个小岛后,老大被眼前成堆的黄金惊呆了,沉浸在一片金色海洋之中,只恨自己不能把黄金全部带走,哪里还记得弟弟的叮咛。
  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升起,可怜的鸟儿,以为他会在天亮之前提醒自己离开,只顾着低头吃黄豆。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小岛霎时间成了一片火海,老大和鸟儿双双在烈火之中丧生。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大多数人对这句古语,都耳熟能详。鸟儿找东西吃,是为了维持生命,无须用花花绿绿的钞票买东西。人现在不用金、银,而用钞票,人就执著这花花绿绿的纸,为它而忙忙碌碌。有人甚至在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择手段时,而且借用古语来作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自私虽然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大多数人都能够正视钱财,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然而,有些人在领悟到金钱对生活的重要性之后,便会产生一种潜意识:如果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很好的存活下去,一定要有钱,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为了,钱,只为了,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他们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他们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们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以至于丧失掉了原有的纯真,为了钱财而迷失自我,甚至走上不归路。
  人并不只是为了衣食而活着。人活着应有功于世、有德于民、有利于天下。不应单为自己着想,这是很不值得。如此糊里糊涂活着又有什么意思?人应"慈悲代天宣化,忠正为国救民"。人应为他人谋取幸幅,不能一心只想着如何为自己谋取美屋、华服,吃贵重东西。人若只顾自己享受,则愚不可及。因为你的身体不是你所有的,也不是"你"。对你的身体,你做不了主。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在生死轮回圈中转,好像轮子一样,把你碾得喘不过气来。你根本做不了主,只能被轮回驱使,在轮回中打转。
  有人为了钱可以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开始埋首于工作,忽略家人,亲情还不算,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身体,不择手段。有了钱,却累坏了身体;有了钱,心灵反而得到不平静;有了钱,良心却被泯灭;有了钱,却伤害了别人;有了钱,却失去了最重要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虽然心里明白,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过眼浮云。但还是会为了钱而付出一切,钱就真得那么重要吗?你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谁,拼命挣钱呢?你有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当你赚得全世界,却失去了爱,背叛了灵魂,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倒不如把钱财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很好地拥有平安,喜乐和健康。知足常乐,只要衣食无忧,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佛曰:"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些人为了财,偷鸡摸狗;有些人为了财,坑蒙拐骗;有些人为了财,博彩赌博;有些人为了财,丧德失性;有些人为了财,杀人放火,最终走向极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何必为了身外之物而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呢?看轻钱财,你会发掘到意想不到的人生财富。

 

第081智 人生不只需要加,也要减
  一个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道四则运算,刚开始的时候是加法,加不够还要乘,功名利禄,韩信将兵,一个都不能少,越多越不嫌多,恶性循环,远离本性,直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不知道来路其实就是归途。经历了几度寒来暑往春夏秋冬,觉悟了的,便开始做减法,减不够,还要除,最后,只留下几样最重要的东西。做减法的时候你会心疼,因为丢弃的每一样东西都曾经是你的最爱:权力、财富、地位、名声。而在做减法的同时你会发现,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对人生来说,乘或者除的最后结果也都是为了加减。加是一种成长,加入智慧的光芒,加入品格的力量,加入财富的追求,加入亲情的浸润;减是一种成熟,减去多余的物质,减去奢侈的欲望,减去心灵的负担,减去环境的纷扰。其实,减法是人生的另一哲学:化繁为简,化多为少,化粗为精。
  人生的减法哲学,就是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弱沉重、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应该宁愿不要车子、票子、房子,也要一份平平安安;宁愿不要灯红酒绿、轻歌曼舞,仅要一份恩恩爱爱。减少了一次奢糜淫逸,就增加了一份灵魂的纯净与人生的宁静;减少了一次诽谤嫉妒,就增加了一份人际的空间与道德的高度;减少了一次应酬周旋,就增加了一份家人的亲情与生活的从容;减少了一次谄媚邀宠,就增加了一份人格的尊严与心灵的轻松。
  佛语:"得意时须防失意,失意后可能就会得意。"所以得失之间、加减之中,都不是定型的。人生就像算术学,加法过后是减法。人生也需要做一些减法--热闹的生命里有许多不堪承受的东西,这时就需要减法。人生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所以对一个人来说,要做好人生的减法,必须有高深的生存技巧和学问。
  人生在世,大多时候都是用的"加法",然而如此也未必全好,其实人生需要减去的东西也有太多太多。非分之想、不应之得,嫉妒之心,纸醉金迷,花天酒地,好高骛远,与人争斗,仇报他人、鸡毛蒜皮,斤斤计较,异想天开,凡此种种,皆在减去之列。所以,当我们使用"加法"使人不堪重负的时候,要学会用"减法"释去重负;当"加法"使人生之天平失去平衡的时候,要学会用"减法"来保持平衡。
  围棋骁将刘小光曾经说过:"我觉得下棋,经常不是增加点东西,而是减少点东西。"正是他的减法,使他的状态一直颇佳,人生的道理大体也是这样,在人生奋斗的历程中,只有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能有所进步。
  所谓的"人生减法"就是"减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生活中这样的"负担"很多。比如:舒适的生活环境、一生追求的理想、心爱的饰物、喜爱的玩物、财富、旧习惯等等,这些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来说,"减去"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减去"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写记叙文,可以记叙"减"的过程,"减"后的结果;也可以对"减"前与"减"后进行对比。
  走在人生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都会带上一些东西。但在漫长的行走后,我们发现人生的背囊越来越沉重,形形色色的欲望和世俗观念无限膨胀,压弯了我们的腰,束缚了我们的腿,减缓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他们甚至遮住了我们的双眼,蒙蔽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脚步开始凌乱,最终有可能导致我们的方向有所偏失......
  这时候,我们应该放下那些没用的沉重的包裹,生活不应该只有加法,减去人生的累赘,甩掉身上的包袱,轻松上路。减去世俗的欲望,使自己的目光更加远大,走在成功的路上,多一分宁静,少一分急躁。那种对成功的渴望,不是世俗中宣扬的急功近利,而是有的放矢。减去世俗的负重,能让我们的脚步更加轻盈,不是世俗中吹嘘的随波逐流,自我放任,而是欲擒故纵的智慧。减去一些东西之后,我们就会倍感轻松,在人生的路上也会走得更快更稳更舒坦。
  很早以前人们就懂得"减法"的妙处。贝多芬减去了世俗的纷扰,在音乐的王国里尽情地欢快舞蹈;居里夫妇减去了名利的诱惑,在科学的世界里迈出了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减去了官场的束缚,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把自己从囚笼中释放出来,轻松地徜徉在人生边上,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一生都藏在世俗做成的套子中,失去了美好的生活;葛朗台一生为金钱所累,失去了美好的亲情。因为不懂得人生也需要减法,所以即使翅膀上挂着沉甸甸的金钱也是飞不起来的。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减法。减去世俗,减去痛苦,减去负担,带着一颗轻松的心灵上路,成功在尽头向你微笑。
  佛说:"人生在世,'加'到好时再莫'加',该用'减'时且急'减'。"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加减的过程,一连串的加减后,显出因果。生命的每一步,非正即负,而能使人生的天平达到平衡就要不停地加减砝码。

 

第082智 欣赏自己,乐观对事
  佛说:"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其了解太少,而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不要眼中只看到别人的光芒,而埋没了自己。平时,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乐观地对待。只有看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才会接纳自己。贫富影响不了我们的身价,贵贱左右不了我们人生的庄严信念。欣赏自己,就很容易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极致的发挥,越来越认可自己,肯定自己,进而使自己愈来愈完美。只有乐观地看待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才能够拥有快乐人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然而,人们却往往会忽视掉自己所拥有的,习惯于去欣赏去赞叹别的人和事。有些人在望洋兴叹之余,消极地自惭形秽;而有些人选择盲目地"东施效颦",接连不断地出丑。可悲的是,很少有人去关注自己,欣赏自己。
  一定要学会欣赏自己,不管自己是美是丑,是伟大还是渺小。当然,欣赏自己绝非是让你孤芳自赏。一个人不应该因为自己的默默无闻而烦恼自卑,看那春寒料峭的冰凌花,它从来不被人像牡丹那样的宠爱,而它仍然义无反顾地迎着寒风倔强地开着。天底下的至香至色,只愿与清寒相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才是一个人有血有肉的风格。平凡是一种美,是一种永恒的美,只要你认为自己活得十分有滋味,就大可不必去在意那些所谓的生活方式。
  只有懂得欣赏自己的人,才能够发掘出自己真正的美。含蓄内敛的人,拥有的是凝重和深刻;宁折不屈的人,拥有的是豪迈和坚强;饱经风霜的人,拥有的是忍耐和坦然;历经坎坷的人,拥有的则是柔韧和毅力。只要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走了自己该走的路,就会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就会活出属于自己的模样。不会欣赏自己的人,无疑是在虐待自己,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
  时间在不停地向前走着,生命也在随之不断前行。从少年走到青年,从青年走到中年,从中年走向老年。当有一天,我们走累了,想起回首看一下走过的路,便会惊喜地发现,自己走过的地方原来是如此的多彩,风景是如此的怡人。
  如果你没有信心,那么快乐将永远不会属于你。只有学会欣赏自己,才会找寻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才会发现自己的特长,才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拥有的,才会使自己日趋完美,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愈来愈丰富多彩。
  我们无法要求周围的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如果别人怠慢了我们,不认同我们,那是别人的事。如果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感到烦恼,是愚昧的。乐观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保持一颗宁静乐观的心境,精神上的寄托是至关重要的。
  会生活的人,肯定不会让烦恼左右自己,他会懂得如何为自己安排一片不受外界干扰的乐土。在这片小天地里,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要做的,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慰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被动的做些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扮演自己并不喜欢的角色,过一种自己并不愿过的生活。因此,很多人对生活充满了排斥和厌恶之情,悲观失望,消极处事,找不到人生的乐趣所在,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琐事以及烦恼之中。与其这样痛苦,何不换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乐观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为自己建立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忘掉一切烦嚣,快乐生活。
  假如你能够乐观地对事,能够审视自己,那么你定会在生活中找到一片心灵的乐土,使你忘记尘世的一切忧愁。有时,一本书、一张旧唱片、笔、几张纸都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心中充满阳光,才能够享受到阳光的明媚。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愉悦的心情。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你的快乐会于无形中传染给周围的人。因此,不管遇到什么事,不管遭遇多大的挫折,都应该尽量使自己处在好心情里面,不强迫自己去想那些会让自己感到不快乐的事。
  佛曰:"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往往令我们忽略掉了静下心来欣赏自己。而烦恼却不断侵袭着我们,使许多美好的、值得欣赏的东西离我们远去。欣赏自己,乐观地对待周边的一切事,便会找到心灵的寄托之所,才会有余情去欣赏世界可爱的一面,才会拥有和享受快乐人生。

 

第083智 豁达洒脱,随性自然
  佛曰:"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你怎么都得不到。"
  想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有豁达洒脱的人生观,顺其自然,直达目的地。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在大胆中蕴涵着鲁莽,在谨慎中伴随着犹豫,在聪明中体现着狡猾,在固执中折射出坚强。羞怯可能会演变成为一种无限温柔,暴躁的性格会表现一种力量与激情。但无论如何,豁达对于任何人,都会赋予他们一种完美的色彩。豁达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但从更深层看,豁达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自我精神的解放,引导我们努力开拓人生,增进众生的福报。豁达潇洒的人,最值得赞赏,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一样东西在生命终了之时能够带走,懂得达观,懂得放下,懂得不去执著于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因此,他们的一生也是最快乐的。
  独悟禅师有一次乘船渡河,在船即将开航离岸之时,有一位身披佩刀手拿长鞭的将军,在岸边大声叫道:"请等一下,船夫!我要搭船!"
  船上的人开始七言八语,说道:"船已经开了,不可回头,让他搭下一艘吧。"
  船夫也不想麻烦,便大声回道:"这艘船已经坐不下了,您还是等下一班吧!"
  那个将军依然大叫着要搭船。这时,独悟禅师说道:"船家,船离岸并不太远,还是方便一下他,回头载他上船吧。"
  船夫一看,这位出家师父在讲话,便说:"既然大师这样说,那么便依大师所言吧。"于是,将船开回头,让那位将军上了船。不想,将军上船之后,正好站在独悟禅师旁边,他居然挥起鞭子抽打了独悟禅师一下,嘴里骂道:"臭和尚!还不快走开,将座位让与我坐!"
  这一鞭正好打在独悟禅师的头上,鲜血从禅师头上缓缓地流了下来,而禅师却一言不发,把座位让了出来,大家看到后,都十分害怕,不敢大声讲话,暗下窃窃私语,说禅师好心让船家载他,他居然还恩将仇报殴打禅师,实在太可恶了。将军知道了刚才的情况,但却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过错。
  待船到对岸之时,独悟禅师跟着众人下了船,走到水边,默默地将头部上面的血清洗干净,然而徐徐离开。那位蛮横无理的将军,忽然觉得内心有种说不出来的愧疚之感,终于鼓足勇气,跑到独悟禅师身边,跪在其跟前说道:"对不起,禅师!请您原谅我的鲁莽。"
  独悟禅师微微笑了一下,然后扶起将军,和善地说:"不要紧,外出的人心情总是会很不好,只要以后注意考虑一下别人就可,不必自责。"
  将军听罢,愈发尊重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禅师,被禅师这种豁达洒脱的胸怀所感动。从此,学会了冷静,终成为一代名将。
  人生在世,不过七八十年,与其一生在悲戚、郁闷寡欢之中熬过,倒不如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度过。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风雨坎坷,想要活得精神,豁达洒脱地生活方是良策。豁达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解放。如果整日被名利所缠,将得失计算得分文不差,那么永远也不会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生性豁达的人,看起来会有一种豪气萦绕,淡妆浓抹总相宜,天高云淡。每个人都会有所追求,然而,追求是一码事,结果则是另一码事。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必须符合时空条件,有"时"无"空"以及有"空"无"时"都不行,在此,就需要以一颗豁达之心去看待。人之所以会活得累,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得豁达处处的道理。"功名利禄四道墙,人人翻滚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长。"
  豁达,能够让人变得心胸开阔。恢宏大度,胸无芥蒂,肚大能容,海纳百川。蜚短流长如何,黑云压城又有什么关系?只要心中有一束永不熄灭的灯火,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容地对待一切,总会有云雾散去,七彩呈现的晴朗天空。
  豁达,能够使人变得开朗,使得悲苦情绪在嬉笑中化为乌有。世间有太多的不公平之事,我们不应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杜绝掉一切不平事,惟一能做的便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看待生活。我们可以去口尝风和日丽,也需去面对光怪陆离,这才是自然,这才是社会。
  豁达,能够让人变得越来越自信。如果人没有一定的精神去支撑,那么就只能空留一具臭皮囊。豁达自信之人,会懂得如何尽快消除烦恼,使自己摆脱困境,拥抱光明。
  豁达洒脱之人,在面对逆境时,心中会多一些平和,多一些理智。若想活得自由,活得潇洒,活得幸福,可以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崇高的荣誉,没有殷实的财富,但是不能没有一点豁达。豁达是获得人生快乐的源泉,是奋发前进的双桨,是生活的无限阳光。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万事皆有缘,人生当随缘。豁达随性地直面遗憾,才能体会到幸福和快乐。在忧愁烦恼的时候,在遭遇不公平的对待之时,拥有一个豁达洒脱的胸怀,那么心里就有春天般的温暖之感。强硬的拳头,锋利的刀枪,会使人感到畏惧,但却不能服人;惟有豁达的品性,才能使周围人所臣服。

 

第084智 自强自立,富足人生
  佛曰:"别人能够帮得了你一时,但帮不了你一世,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真正帮得了你一世,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只有自强才能够自立,只有自立才能富足人生。我们都知道,大饼是擀出来的,钢铁是炼出来的,人才是磨出来的。所以,当有鞭子向我们挥来之时,躲闪不能算是明智之举,我们应该把头抬得更高,把脊柱挺得更直,去迎面即将到来的皮肉之苦,从而练就一身硬功夫,从此不再惧怕疼痛之苦。只有自己救自己,只有自己能够自强自立,才能活出人生真滋味!
  一名佛教信徒,拜过佛之后,正欲起身离开之时,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只好躲在屋檐下避雨。过了一会儿,一位禅师撑伞从他面前走过,信徒大声叫喊道:"禅师!请留步。下这么大的雨,我无法回去,您可否度我一程?"
  不想,禅师居然说道:"我走在雨中,你却躲在屋檐之下,我这里有雨,而檐下则无雨,既然如此,又何必让我去度你呢?"
  信徒听禅师这样说,便赶紧走出了屋檐,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你可以度我了吧?"
  禅师并没有向其身边走,说道:"现在你我同在雨中,我没有淋雨是因为我带了伞,而你淋雨是因为你没有带伞。应该说,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如果真的要度,不必求我,只需要去找伞即可。"说罢,便转过身继续前行。
  信徒站在雨中,浑身已被淋湿,很是气愤,便说道:"佛法不是讲究普度众生吗?居然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不愿意度我就是,何必绕这么大的圈子,你只知道'专度自己',根本不配做众人敬仰的禅师!"
  禅师听了,依然没有回头,只是心平气和地说:"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带伞。真正的悟道之人,是不会被外物所干扰的。雨天不带伞,一心只想着别人肯定带伞,肯定会有人帮助自己,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是在害自己。总想着依赖别人,而自己却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是什么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只不过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平时不去寻找,只想依靠别人,不肯利用自己潜在的资源,不懂得自强自立,而只把眼光放在别人的身上,期盼别人能够帮自己,这样永远不会取得成功。"
  很多人只要遇到一点看起来好像有些困难的事情,便会想到去依赖别人、服从别人,常常忽视掉自己的存在,无法做到独立,自强自立,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惟有自立自强,才能赢得尊严和权力,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民族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任何时候都要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中国有句老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强自立,是一种信念,一种境界。每个人都向往和平安逸、无忧的人生,但是挫折、失败、灾难也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内容。遭遇人生的狂风暴雨,战胜它的法宝就是自强自立。自强者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在于其不怨天尤人,永不言败,坚韧不屈,永远与自己拼搏,为获得美好人生而奋斗。
  "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就是独立的人"、"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这是因为只有独立自强,才会有所作为。人要学会自立,更要懂得自立。自己的利益自己争取,不求别人代办,不求别人恩赐。这是因为,由别人争取来的利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利益,由包打天下情结形成的依赖关系,最终将转化为依附关系,而形成新的奴役关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一个能事事都依赖于他人的人,终有一天会由于不懂得自立的而被社会所淘汰。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不在于其先天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于其有多好的环境,而在其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和明确的目标。人生中最大、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人云亦云,受别人的控制。拥有属于自己的见解,从而使自己变得杰出。做到独立自强,才是真正的爱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佛曰:命运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人生在世,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做。其中大多数事情,别人是无法替代我们去做的。既然是自己的事,理应由自己去做。自强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才能有所收获。

 

第085智 心中不要有太多的杂念
  佛曰:祛除心中的杂念,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就可享受超然的人生。
  很多事,我们之所以放不下,就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存在。想要去祛除杂念,就要在心中保持一种平静状态,让杂念没有安身之地。当达到真正的心静状态之时,就不会有任何迷茫,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世间有数不清的诱惑和烦琐在迷惑着我们。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抛开世间之事,但是一定要做到,心中少一些杂念,不要被外界环境所干扰。
  有一刚出家的佛门弟子,十分刻苦,终日打坐。他的师父空灵禅师发现后,大为不解,便问道:"你为何要终日打坐?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弟子回答道:"我在参禅啊!因此才不得不整日打坐。"
  空灵被师听罢,微微一笑,说:"参禅与打坐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弟子回答道:"但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一定要守住最容易迷失的心,平时要以清净之心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坐禅时不可身卧吗?我正是遵循您的教诲才这样的。"
  空灵禅师说:"你错了,如果终日如你这样打坐,这并不是禅,而是在折腾自己的身体,根本不会有任何的作用。"
  弟子越听越糊涂,迷惑地望着师父。空灵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并不是让人整日像木头、石头一样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的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是很清净安宁的,只是由于受到了外界物相的迷惑和困扰,便会如同明镜上面蒙上了灰尘一样,在不觉中愚昧地迷失了自我。"
  弟子躬下身子,问道:"师父,我如何才能完全祛除妄念,不被世间之事所迷惑,以安心坐禅呢?"
  空灵禅师说道:"想要不被身外之外迷惑,其实很简单。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昧,那么处处便都是苦海了。现在你可明白参禅的意义?"
  弟子听罢师父的引导,终于有所醒悟。
  禅心,是指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杂念。因此,凡事我们都应带有几分禅心,即使再小的事也应如此。如果能够带上几分的禅心去用心做事,那么,自会有所觉悟,有所收获。
  有一天,空灵禅师刚从禅定状态起来之时,刚好听到一阵阵悠扬的钟声响起,空灵禅师特别专注地竖起双耳仔细聆听,等钟声停止后,他忍不住把侍者召来询问道:"刚才敲钟之人为何人?"
  侍者回答道:"他是一个刚来参学的小沙弥。"
  于是,空灵禅师便吩咐侍者将早晨敲钟的小沙弥叫到跟前,问道:"你刚才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敲钟呢?"
  小沙弥不明白禅师为何会这样问他,便答道:"我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为了敲钟才敲的,仅此而已。"
  空灵禅师道:"我认为不是,你在敲中之时,心里一定在念着什么。因为我今天所听到的钟声,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响亮的声音,只有内心真诚,心怀善念的人,才会敲出如此悦耳的钟声。"
  小沙弥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去念什么,只是由于我在没有出家参学之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敲钟的时候,一定要想着钟即是佛。因此,一定要虔诚,只有充满敬钟如敬佛之情,才有资格去敲钟。"
  空灵禅师听过此话,感到非常满意,便再次提醒小沙弥:"要记得,以后不管在处事何种事务,都不能够忘记保持今天早上敲钟时的禅心。如此下去,将来你必会有所作为。"
  小沙弥谨听禅师的教诲,从此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管做任何事,动任何念头,一直都保持着敲钟之时的禅心。终于大彻大悟,成为一代有名的禅师。
  佛曰:只要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就会摆脱世俗的困扰,清除心灵的尘埃。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春光灿烂、鸟语花香,或者寒风凛冽、花凋叶落,在禅者的眼里这些都是我们心理作用的结果,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向外界事物的一种投射而已。如果能够摒弃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平静之心,才能够真正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至高境界。

 

第086智 做人最好不要处处争强好胜
  佛曰:"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有些人特别喜欢争强好胜,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如果别人春风满面,事业有成,而自己依然在为别人打工,心里便会不平衡,便觉得别人在鄙视自己。于是,一心想要战胜别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强胜。整日处心积虑地使自己做出好的成绩,费尽心机,劳心伤神,得不偿失。
  按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人们从参加工作到正式退休,差不多有1/3的时间都在与同事相处。所以,同事关系对于一个人来讲是最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
  李明毕业于一所知名大学,而且能力出众。他刚到单位工作时,便开始尽情挥发自己的才能。为了突出自己的能力,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还处处帮助同事。一开始,同事们还很喜欢他的,可后来他发现同事们一个个都开始疏远他,就连部门主管也开始经常刁难他,这让处处争强好胜的李明感到一头雾水。
  一次,他无意之中听到了同事们在背后的"议论",才得知自己在他们眼里,自己太过于锋芒毕露、争强好胜,看似帮助同事,实则在为自己的功劳簿上添功。同事小陈说:"他这个人虽然没有害人之心,但太过于表现自己了,总把别人看成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想方设法压倒别人,特别是有领导在场的时候他更这样。那次,我的电脑遇到了一个小问题,我明明是叫钱姐来帮忙,而当钱姐正在帮我做事的时候,李明却跑了过来,抢走钱姐手里的工具修起了电脑,还说'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你真笨'。虽然在他的热心帮助之下,我的电脑修好了,但是,我心里感觉特别不舒服,我又没叫他帮忙,干吗这么热情,不是明显想出风头吗?"
  李明听到此话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不管说话还是办事,都变得十分谦和,虽然他依然喜欢帮助同事,便同事们逐渐不再排斥他了,他重新受到了同事们的欢迎。由此可知,为人处世万万不能处处争强好胜,喜欢出风头。否则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此外,争强好胜还会引发很多不良心理,特别会是诱发嫉妒心理的产生。嫉妒心理强盛的人,很容易走向极端。
  无为学僧陷入了一片苦恼之中,无法自拔,因为他虽然一心向佛,苦心修行了十几年,却始终没有悟出任何禅理。眼看着师兄师弟们一个个都悟道出师,而自己却没有什么大的进步,仍是俗人一个,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无为想,是不是自己不懂得幽默,而且头脑也不够灵活,所以才入不了门。想到此,便不想再如此苦苦地修炼下去,认为不管自己如何刻苦,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决定做个苦行僧了事。想到此,无为便打点好行装,决定去四处云游。临走之时,他首先来到法堂,向空灵禅师辞行。
  无为跪在空灵禅师跟前,说道:"师傅,学僧辜负了您的教诲,自从皈依到您座下以后,已习禅十二年之久,但却始终思不了一点东西来。我想,我实在不是一块学禅的料。因此,决定去四海云游,今天特来此向您老人家辞别。"
  空灵禅师听罢此话,感到异常惊讶,问道:"为何认为自己没有觉悟而选择离开?难道你认识在这里觉悟不出来什么,而到别的地方就能够做到觉悟吗?"
  无为无奈地说道:"弟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都花在了参禅悟道上面了。这么用功却还是不能开悟,我想我真的与禅无缘吧。眼看着师兄师弟们一个个全部都出师了,我心里有说出不出的难受之感。师父,您还是允许我去做个苦行僧吧,这样,我今后心里会轻松一些。"
  空灵禅师说道:"为什么要与别人相比。别人有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本来就是完全互不相干的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无为依然十分沮丧,辩道:"师傅,您根本不明白我的心情,我与其他师兄弟,就好像一只小麻雀遇到了大鹏鸟,心里惭愧至极。"
  空灵禅师问道:"如此一来,我倒想听一听,大鹏鸟与小麻雀的区别在哪里,到底有何不同。"
  无为答道:"二者的差别实在太大了!大鹏鸟只要轻轻一摆去翅膀,就能够飞越几百里,而小麻雀则不管怎样努力,也仅仅只能飞出几丈而已。"
  空灵禅师意味深长地说:"不错,大鹏鸟确实比麻雀飞得距离要大得多,但是你想过没有,它能否超越生死的界限。需要明白,万物都是独特的,有属于自己的固有特别,这是无法拿来相比的。"
  无为学僧顿觉禅道,立即收起了自己的行李,从此再也没有提过云游之事。
  佛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没有必要凡事都与人相比较,莫争强好胜。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要明白,你可能在一方面不如别人,但应学会找到平衡,因为,也许在另一方面,你会比别人更加优秀。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成功者应具备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087智 发现真我,活出多彩人生
  世上最伟大的事,都是由人做出来的。而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都有着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都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创造。但很多人却为了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丧失了真我。每个人都需要去适应这个社会,但适应的过程应是建立在真我的基础上的。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真我,欣赏可能有些缺点的真我,你才能笑看人生,笑对生活。
  一枚鹰蛋和一堆鸡蛋混在了一起,于是孵化出来的一群小鸡中便掺杂了一只小鹰。由于它和小鸡一起长大,根本不知道自己是鹰,只把自己当成鸡,过着和鸡一样的生活。有一天,一头老鹰翱翔在养鸡场的上空,小鹰顿时感觉到自己的双翼有一股奇特的力量,胸腔猛烈地跳动着,一种想法出现在心中:我或许也能够飞上蓝天,栖息在山岩之上。但想到自己只是一只鸡,根本不可能会飞,便放弃了这个念头。但在老鹰的引导之下,加上天性所驱,鹰展开了双翅,居然猛然飞上了屋顶,在极度兴奋之下,它冲向了蓝天,飞上了高山之巅。
  每个人都不能自贬身价,妄自菲薄,要善于发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让猜疑阻碍了追求梦想的决心,从而能够巧妙地引导能力的发挥,做一名生活中的智者。
  由于种种的外界影响,很多人总是会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永远把自己固定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殊不知,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巨大的潜力,我们必须多用心去发现。而当你想找到真我之时,真我可能早已离你而去。如何判断真我,就像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眼睛。
  当你发现真我之后,便能发现自己的智慧,然后在生活中保持智慧,当生活中的不如意、不适应来到你面前时,你的智慧自会应对一切。
  发现真我,欣赏真我,你便会发现一直为自己所不屑的事情的美好,一个人发现别人的优点远比发现自己的优点容易得多。伯乐可以识千里马,从发掘人才的角度看,他属有慧眼者,但在自我发现方面却疏忽,因为他本身就是千里马,却只知道寻找千里马,而忘记了自己。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才能够达到成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过高或过低地判断自己的价值,以致无法认识到真正的自我。想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了解。
  从佛法的角度而言,"自我"这个观念是含糊的,如果不加以阐明,很容易就会造成误解。在世人的眼中,色心所形成的我相,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自我。而这种自我多是表层的,往往带着相当的欲心和评价性。因此它的特质是比较和分别,追求的是"比别人好""胜过他人"和"占上风"。无论是在道德、事业或日常生活,都带着较劲的态度。成功了就高兴自负,失败了就沮丧自卑。这并不是真我,而是"我"的外衣表象罢了。
  那么,什么才是真我呢?打个比方来说,你和一伙人登山郊游,你穿着衣服的颜色、样式、新旧、价格、品牌是否跟登山览胜有关?登山的是你,不是你的外衣,也不是你的地位。登山郊游是你去实现它,而不是你的地位、衣饰去实现它。而其中的你就是真我。人生其实也是一样,实现旅行的是你自己,这就是你的真我!
  一人个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能够气定神闲,不慌不乱地披露自己,这就是真我的表现。佛法中所谓的披露自己,就是用自己的真我去生活,去展现人生。这是说先放下虚妄或不合理的抱负水准,洗涤野心和成见,然后好好去成长,去实现,去过"你自己的丰富生活"。唐朝的云门文偃禅师说:"要在举起之前,放下之后,去披露自性。"这是说,在你发掘真我之前,一定要经过一番割舍和努力。未经割舍必然拖泥带水,不能集中心智。没经过一番淬砺,就不可能实现成功的人生。
  总而言之,若要把握自己,就要用真我的光明性去发挥它,让真我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唐朝时,云门和曹山两位禅宗大师,在这方面的对话是:
  云门问:"要如何才能亲近真我?"
  曹山说:"不要从秘密处去亲近。"
  云门又问:"如果做到了又如何?"
  曹山说:"这就是真的亲近。"
  云门说:"对极了!对极了!"
  在这段对话中,两位禅师就很真实地指出,只有愿意接纳自己的根性,用真我去实现自己,执持平凡踏实的态度,才能活得自在喜悦。禅者总是劝人在色相中,发现真正的"法王身",它就是真我。许多人以为,只要把万缘放下,就可以披露自己。其实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放下虚伪,并不表示展露真实;放下错误,未必表示已步上正途。真我的博大精深,就在于超然物外,只有身处于外,才能够反璞归真,从而寻回真我。
  佛曰: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许多人只知道随波逐流,常常忽略掉自己的存在,从而失去真正的自己。人各不同,因此真我也各不相同。不要看轻自己,无需要去羡慕任何人,只需做好我们自己。只有用心发现真我,发掘出自我价值,才能够活出一个多彩的人生。

 

第088智 超然物外,寻回真我
  佛曰:"经常忘记自己,才能超然物外,看清真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发现真我,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只有解开执著以及情感污染的束缚,才能发现心灵深处的真我,才可找到真正的皈依之处,从而看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独悟禅师曾经参禅,然而在参禅过程中,他经常会忘记自己,不知自己是谁。一些从四面八方慕名前来参学的禅者,要求拜见禅师,面请教益,侍者向其通报时说,某位学僧从某地来,想要拜见独悟禅师您。
  然而,独悟禅师却平静地反问道:"谁是独悟禅师?学僧想要拜访的是独悟禅师,为何要告诉我?"
  平时,独悟禅师在用餐之时,当侍者问:"禅师,你吃好了吗?"
  独悟禅也会自然而然茫然地问道:"谁在吃饭?"
  一次,独悟禅师亲自下田去锄草,从清晨开始一直锄到太阳落山,一刻也没有休息。寺里众僧看在眼里,便慰问道:"禅师,您一定累坏了,辛苦您了。"
  然而,独悟禅师却礼貌地答道:"我不明白,到底辛苦谁了?"
  "谁在参禅""谁在辛苦?""谁在吃饭?""谁在说话?"......独悟禅师经常忘记自己是谁--经常对别人的话感到不解,反问别人。独悟禅师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已经完全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谁,从而在遗忘自己之时,寻回真我。他的禅道之深,令无数人为之折服,有很多学僧不仅从中学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参禅,还学到了如何寻到真我,在不断的遗忘自我和寻回自己间轮回,最终认识了自己。
  人生在世,大部分人都在为了让别人认同自我,而不断肯定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拥有,最后不但没有得到别人的肯定,反而逐渐地迷失掉了真正的自己;有时候又什么都不认同、不肯定,也同样迷失掉了自己,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没有灵魂,没有立场。而一旦拥有了禅,你便已经拥有了一切。虽然忘记了一切,但同时也解脱了一切,找回了一切。
  独悟禅师有一个叫智诚的弟子,十分聪慧。独悟禅师圆寂之后,智诚便跟着师兄智弘禅师学禅。
  一天,智弘问智诚道:"听人说,师父住世之时,你口齿十分伶俐,师父问你一句,你便能够回答他十名,问你十句,你便能够回答百句。但从今起你要明白,那些只不过是你的小聪明而已。只凭口舌的灵巧,是不可能会真正领会到佛学的深奥性。"
  智诚听后,面露不悦之色。见智诚不服,智弘便问智诚:"在你的父母未出来之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聪明好学的智诚,即使平时重视引经据典,东考西证,收集归纳和整理资料。但面对这样的问题,智诚还是一下子被问住了。无奈之下,只好老老实实地回到自己的禅房,用尽所有的精力及时间,翻遍了大藏经及禅宗祖师们所留下来的语录、公案之类的书籍,最后连参考书都用上了。然而,却依然找不到答案。于是,智诚只好厚着脸皮,再度去找到师兄智弘,请教答案。
  智弘说道:"师弟,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实在不能够告诉你。如果真的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人的话,那也只能是我的东西,而那些并不是属于你的。"
  智诚听罢师兄的这番话之后,很是失望,觉得师兄在有意地隐瞒师父独悟禅师所传授给他的"正法眼藏"。于是在伤心之余,气愤之下,一把火便把自己身边珍藏多年的书籍、资料、文件全部烧掉了。然后,离开寺庙,去看守坟墓,整天一句话也不说,如同木头一样,不为外界所动,只一心思考心中的疑团。
  在一次为田园锄草之时,锄头忽然碰到了一块石头,响了一声,智诚顿觉身心为之一颤,终于大彻大悟。于是他便开始沐浴焚香,对着师兄所在的方向,遥拜道:"师兄,您实在是慈悲为怀,我明白了,只有做到超然物外,才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如果您当初告诉了我答案,我想我永远不会拥有今日的喜悦。"
  佛曰:"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人生中,我们最难认识的便是真我。参禅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训练,让它因此而变得安定,发挥清醒生活的功能,觉察到生命的喜悦,以及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领悟,超然于物外,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第089智 摒弃目空一切,做受人瞩目的自己
  佛曰:"目空一切的人身边只有坏运。"
  如果为人欠谦虚,容易受难患病,容易受诽谤攻击,与其家属、子女等亲缘关系淡薄;或者本性软弱,常为儿女怄气受苦;或者财运不发达、事业难成功,一生不遇好运。因此,做人忌目空一切。因为目空一切常常会招致坏运。纵使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目空一切,一样会遭遇不好的下场,故而,人生在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抛开目空一切的恶习。
  有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为了了解禅学的奥妙,不远千里去拜访一位禅师。禅师在桌上准备了两只砌满茶水的杯子,然后边坐下,边开始讲解佛学的精义。
  这位学者听着听着,觉得其中某些内容似曾读过,好像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他曾听人说这位禅师道行高深,从他的话语中能够感受到很多启示,但是交谈之下并不觉得他有什么特殊之处,于是认为这位禅师不过是浪得虚名,欺骗一般凡夫俗子罢了。
  学者这样想过之后,就越觉得心浮气躁,坐立不安,不但在禅师的讲道中不停地插话,甚至敷衍地说:"这个我早就知道了。"
  禅师并没有出言不逊指责学者的不尊重,他只是停了下来,拿起茶壶再次替这位学者斟茶,尽管茶杯里的茶还剩下八分满,禅师却没有把杯子里的茶倒掉,只是不断地往茶杯中倒温热的茶水,直到茶水不停地从杯中溢出,流得满地都是。
  这位学者见状,连忙阻止大师说:"别倒了,杯子已经满了,根本装不下了。"
  禅师听了,放下茶壶,慢慢地说:"是啊!如果你不先把原来的茶杯倒干净,又怎么能品尝我现在倒给你的茶呢?"
  《菜根谭》中有这样的话: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自古以来,凡建功立业成就功勋的大都是谦虚圆融人士,而那些执拗固执、骄傲自满的人往往与成功无缘。文王谦虚,渭河之滨访太公,最终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刘备谦虚,三顾茅庐请诸葛,最终天下三分一分归刘。
  谦虚的人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包容别人,就像山谷。山谷因为胸怀空阔而广纳万物,万物生长其间,无拘无束,自由生长,得到了长久的来自于山谷的给养和尊重,同时山谷间的万物也装饰和点缀了山谷,使山谷变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所谓谦虚礼让,敬人敬己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待人要谦恭有度,说的是君子的情操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君子待人要谦,对待长辈更要恭谦有礼,但也不可谦虚过度,过谦则使人感觉到虚伪狡诈。只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也会对谦虚者抱以尊敬。谦虚是高尚者的情操,修养深厚的体现。
  万事万物盈虚皆有数,就如月缺月圆自有规律可循,做人也是一样。如果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必定会应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句话,最终导致灾祸临头。反之,如果太谦虚太礼让,矫揉造作,虚伪狡诈,也会让人产生华而不实的印象,往往造成过犹不及的后果。因此谦让要适度。
  无论位高权重还是身为长辈,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要总是把头昂得老高,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低头处世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佛经里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释迦牟尼有一个弟子,眼睛看不见,但还是自己缝衣服,有一天他穿不起针线来,就在那里大声叫,要求同学帮忙他穿一下针线。但是他的同学,那一班罗汉们,都在打坐入定了,没人理他。释迦牟尼这位老师,就自己下来帮他穿好针线,交给他手上,教他怎样缝。这个学生一听到声音,才知道是释迦牟尼。他说,老师怎么亲自来?释迦牟尼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以身作则教育弟子们为人处事要谦虚,不要目空一切。
  低头就是谦虚。由于谦虚是待人接物的前提,为人处世的根本。因此,通过谦虚可以彰显一个人的修养;通过谦虚可以让人对你产生友好和敬意;通过谦虚还可以使你获得谅解和支持,同时营造出融洽的人际关系,一个谦虚的人,是最容易与他人相处的。
  低头就是尊重。假如一个人任何时候都是昂着头,总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架势,别人就会对你敬而远之。如果你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你所得到的必然是对等的蔑视。如果你总是瞧不起别人,别人凭什么要瞧得起你呢?即使你能力超群,才华出类拔萃,即使你是一个位高权重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一旦你没有被管理、被领导的人群的支持与配合,你又能做得成什么呢?
  低头就是福气。待人傲慢无礼必然招致灾祸,而低头处世则可能给你带来福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宰相晏子的车夫在驾车时,总是趾高气扬,得意洋洋,目中无人的样子,这种状况被他的妻子看到后,妻子说要离他而去。车夫问其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长不到六尺,身为齐国的宰相,名扬诸侯。但我看到他外出,形态谦和,常有甘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长八尺,竟替人当车夫,还自以为扬眉吐气,我因此要离你而去。"从这以后,车夫变得谦和起来。晏子觉察到车夫的态度改变以后,就追问其原因,车夫把妻子的话和盘托出,后来晏子就推荐这个车夫做了大夫。由此可见,低头处世,给晏子的车夫带来的是福气。
  低头处世,让人显得谦虚,而谦虚是与人际交往中必需的品德修养;低头处世,就会情不自禁的去尊重别人,而当你尊重别人时也会赢得到别人的尊重;低头处世,容易让人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可能引领你走向成功,最有可能给你带来好运。
  佛说:"目空一切,坏运离你已不远。"
  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时不要把头昂的太高,该低头时就要低头,虚怀若谷,谦虚做人才是做人上上策,因为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赢得好人缘,关键时刻,还能给我们带来好运。

 

第090智 祸福已至,一切随缘
  佛曰:"生死无常,贫富无常,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悟的透的,不过空空。"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之时不曾带来什么,去时也带不走什么。于是,空见的佛便慈悲了。看见众生在苦海里挣扎、追逐,就泪水涟涟,悲从中来,他教我们一切随缘;看见众生欢欣的生活,就慈爱温和,和和气气,教我们惜缘,惜生,安享生命之乐。于人生际遇看的淡,守的定,惜缘,随缘,得生之乐趣,生之自在。
淡然看得失我们都知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可能发生很多意料不及的事情,而每件事情都应一分为二来看。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一件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要一味地在失意里,悲叹命运的不公。有些事情看起来很"糟糕",说不定也会带来始料不及的收获。不管每件事有多少有形或无形的枷锁,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只要保持一颗平和的、淡定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事实,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自由的精神世界里恣肆翱翔、自在腾飞,那么收获才会多于损失,幸福才会大于烦恼,人生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盐,小儿子卖伞。每逢阴雨天,老太太就发愁了:"糟了!大儿子的盐卖不出去了!"可是,等到晴天转晴,她又发愁:"糟了,小儿子的伞又卖不出去了!"她整天愁眉不展,郁郁寡欢,结果两个儿子的情绪也受到影响,生意自然就做不好了。有一天,老太太遇到个智者,告诉她:"您不如换位思考,下雨时想:'太好了,我小儿子的伞可以卖出去了!'出太阳时您就想:'太好了,我大儿子的盐又可以卖出去了!'"老太太真的照着智者的话去做了。果然,她的心情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天气好坏,每天她都很高兴,精神爽朗,自然地,两个儿子的生意也就红火起来。
这个故事从另一侧面说明:没有人能够决定这个世界,但人人都能决定自己的心态。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生活不可能到处都是鲜花,也不可能事事都能尽人意,造物主是公平的,因为这世界不是某一个人的世界,它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降临在一个人的头上。
  人生路漫漫,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都不要持有消极思想,而是要及时把自己心态调整到的最佳的积极状态。因为,消极心态排斥财富、排斥健康、排斥快乐,使人愁更愁,苦更苦,很容易因为追求这样一个愿望,而导致另一个愿望的无法实现,它能使人生黯淡无光;而积极心态却有着惊人的催人奋进力量,它能创造财富、创造健康、创造成功、消除烦恼、收获快乐,它能使人生多姿多彩。
  因此,要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笑看输赢得失,得意时淡然一些。           
  在人生的长河中,有时会突然遭遇不幸,诸如亲人夭亡、家庭破裂、伤病缠身、事业受挫等,命运之神在赐予你掌声和鲜花的同时,也会夹杂些凄风和苦雨,不要抱怨上天的不公,生活原本就是这样!
  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有的人屈服了、倒下了,有的人顽强地搏斗着、抗争着、挺立着,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开拓出一条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道路,使自己摆脱不幸的折磨。
  祈祷幸运女神的青睐,做幸福生活的宠儿,是每个人都有的美好愿望。但是,如果你的生活里闯进了"不幸"这个令人诅咒的恶魔,就得赶紧拿起摆脱厄运的思想武器。我们不能一味埋怨命运的不公,更不能使自己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怨天尤人不能消除痛苦,只会更添一份痛苦。
  生活也具有其双面性,应该辩证看待问题,一切厄运决非没有希望,一切幸运也并非没有烦恼。当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情时,其实都给下一次的"起"积蓄着机会。不管个人、家庭、单位、国家不可能永远处在一个顶峰,这是法则和规律。无论碰到什么事儿都不要怨天尤人。凡事都有平衡,我们要平静坦然地面对。
  佛说:"祸福已至,一切随缘。"
  当面对灾难时,要用主动、平静的心态对待,因为这种态度本身就有逢凶化吉的作用。当收获喜悦时,要保持淡然的心态,因为欢呼收割之前,必须流汗撒种。未经楷书的行书,不经火烧的陶瓷,不付出代价的捷径,是不可能有收获的。

 

第091智 繁华褪尽,返璞归真
  佛说:"生命是短暂的。"如果能够这样想,人类便可以远离贪欲、烦恼,远离不善。
  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辛劳,去追求一切本应属于我们的外在物质,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可是,当外在的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或者说超过所能享受的程度时,我们所要做的就不再是执著地追求和索取了。因为,如果继续一味地追求和索取,那么我们最终只会被表面的繁华所拖累。如果超过所能享受的程度时,我们需要用好人生的减法,使自己达到返璞归真的另一重境界,以便远离贪欲、烦恼和一切不善。
  如果一味的执著追求,却始终没有得到期望的豪华住宅和大量财富;如果总是希望得到多一些、再多一些,却总是收获有限;那么,佛就要要告诉我们,外在的物质总是无限的,而人们所能拥有的却是十分有限的,因为生活赐予每个人的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很多时候,即使我们通过努力终于拥有了大量的物质,却与我们就能享受到的快乐与幸福并不呈正比。
  佛家有这样一个传说:在萨罗国的娑罗树林,佛对他的弟子,做了最后一次教诲。佛说:"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他。要为自己做照明,要以我的教义做照明,不要依其他外道教义。想一想,我们的形躯,它们都污秽不净。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想一想,世上一切都是无常。只要依循我的教诲,你们都会解脱。我的教诲值得你们永远记取,它们是永恒的财富,如果依循我的教诲,你们永远快乐。我的教诲要点是:你们要降服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行于正轨,要使自己的心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生命是短暂的。如果能够这样想,你们便可以远离贪欲、烦恼,你们可以远离不善。当你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自己降服自己。你们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佛语教育我们,生命是短暂的,关键时刻,抛弃不必要的冗繁,活出真正的自己。
  人生的确如此。初涉人世时,往往因为所知有限,就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揽在自己身上,想要证明给世界看,自己可以无休止地给世界创造价值,一点点地挤出时间,那样只会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
  当额头的皱纹逐渐加深,一切的繁华褪尽。回忆起那拥挤淤塞的日子,寒秋凄清的某一日,在顿悟中想到应该与拥挤淤塞的日子了断。现在,将自己归零,要做的便是去拾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将普通的和一般都统统不计。开始做减法,开始返璞归真,让一种涵虚清空的意念将自己包围。
  我们活着,常常觉得苦感到累;与人寒暄,言不由衷;为人处事,身不由己;在灯光迷离的舞台上,擦脂抹粉;在举杯交错的宴席间,频频举杯向人致意;在步子匆匆的旅途中,笑脸如花,轻轻握手。可是其中的真诚有几许?苦苦追求的财富和名利当繁华褪尽,剩下的又是什么?
  有一个国王快要死了,想想很难过:娇妻美妾,房宅田地,要丢下所有一切独自走上黄泉路,未免太孤单。于是找来小老婆说:现在我要走了,平时我对你最好,你能不能陪着我一起走?小老婆答:没错,平时你是对我最好,可我这么年轻,怎么能和你一起去死呢?然后他又找来第三个老婆,她当然也拒绝了富翁的请求。再找来第二个老婆,可她也不乐意:平时你对她们那么好,她们都不肯陪着你走,我也犯不着和你一起去死。三个人都不答应,他只好找来原配,原配说:虽然你平时对我关照不多,但既然我已经嫁给你了,也只能跟着你走。
  这四个老婆就代表着我们的财富、事业、家庭以及权力。我们平时最关心的是什么?无非是财富、事业、家庭,可这些到你走的时候,有什么可以陪伴你?所谓的这些财富、事业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当繁华褪尽,一切还如刚来人世一样本色,赤条条,无牵无挂。
  生活中我们戴着太厚的面具,想笑的时候不敢笑,想哭的时候不敢哭。明明不愿意说的话,必须要说,明明不喜欢做的事情,必须要做。当黑夜来临的时候,摘下面具,独自一人审视自己的内心才知道真实多么不容易!
  保持本色,不要为了防范别人而使自己处在备战状态,因此而丧失了做人乐趣;保持本色,不要为了名利而变腔变调,矫揉造作。人生苦短,活出真实的自己。
  佛说:"繁华褪尽,才能返璞归真。"
  人生就是如此,当你在某一方面拥有太多的时候,在另一方面可能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当你在某一方面进行放弃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在另一方面你收获得更多,去除那些对于我们来说是冗繁、多余的外在物质,将这些外在物质给予那些更需要的人,这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失去,而是更大的收获,因为我们的内心将会因为外在冗繁的剔除而实现真正的丰盛。

 nm2345  vb22nm nm23nn nm23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