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胡大宝直播间:中共荆州市委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6:21:01
中共荆州市委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添加日期:2005年05月11日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壮大全市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才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人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1、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和区域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把荆州建设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汽车零配件产品加工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基地,关键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人作用。但是,我市人才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对人才工作认识不到位;高新技术人才、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短缺,人才外流比较严重;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工作机制滞后,人才创业环境不优,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科学的人才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把潜在的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力争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技能人才、乡土拔尖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人才集聚到我市各项事业中来,发挥人才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从战略、规划、政策、体制等方面体现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建立与我市经济体制相适应,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依据“工业兴市”要求,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充分开发市内市外两种人才资源,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坚持人才队伍总量增长和素质提高,形成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主,其他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二、强化能力建设,提升人才素质1、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的主阵地作用,每年选调700名党政领导干部到市级以上培训机构进行为期2个月以上的岗位培训,进一步加大党政人才理论培训和党性锻炼力度。3年内,市直单位、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要形成以4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梯次构成的年龄结构。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要达到50%,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20%以上。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力争达到70%。全市高层次党政干部的后备人选要保持在——名左右的常量,并在领导素质、专业布局、年龄结构方面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适应。2、高绩效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重点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工商管理知识、WTO规则、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等内容的培训,重点强化对企业高级财会、营销、经贸等紧缺专业人才的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企业家,大力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家。3年内,重点培养、引进能担任我市大中型企业和集团总经理人才50名,擅长市场营销、国际国内经贸洽谈和财务管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名,高绩效经营管理人才要达到1000人左右的常量,逐步形成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优势互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级经营管理者队伍。3、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每年选送部分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赴国(境)外进行中短期研修。3年内,要培养、引进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20名,其中能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或对本市产业发展有重要贡献,体现我市未来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级专家10名;新增省、市级优秀专家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0名;新增享受国务院特贴人员10名;新增博士、博士后2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2万人,其中博士生导师有所增加。4、大规模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按照“工业兴市”的要求,制定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开展促进知识更新、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等内容的培训。3年内,重点培养、引进急需高级实用技能人才3500人,其中制造业3000人,服务业500人;力争全国全省技能大师、技术能手评选中能占一席之地。5、实用型乡土拔尖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实施农村乡土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建设一支懂技术、善经营,能够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庞大的乡土拔尖人才队伍。3年内,培养、引进擅长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的乡土拔尖人才10000人,其中种植大户4000人,养殖能手3000人,农产品加工专业户2000人,农村经纪人1000人。6、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终身学习社会。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教育,有针对性地调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人才培养与需求相适应的有效机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作用,培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加速实施荆州“名师”工程,培养造就一支享誉国内的师资队伍,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人才教育事业。鼓励用人单位与教育机构合作培训人才。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在职学习,完善带薪学习制度。逐步建立“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和政府、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投入机制。整合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快构建覆盖全市的教育培训信息网,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重视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各类人才中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教育,引导广大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7、加强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每年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人才,送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外深造和到基层、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对政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党政后备干部人选,通过担任领导职务、党政部门换岗交流、到艰苦岗位挂职、到困难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其驾驭全局的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和完善科技副职选派制度。建立城市教育、卫生、农业等部门人才轮换下派制度。大胆把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放在重点学术、技术岗位上,担任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重大课题组的负责人;承担重点工程或关键技术岗位的领导工作;参加各类学术委员会、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活动,使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增长才干。三、大力引进人才,壮大人才队伍1、以开明开放、优先优惠的政策引进人才。不唯学历、资历、职称和身份,按照注重能力和实绩的要求,对我市急需的人才,实行“无门槛”准入制度。对市外来荆工作或创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实用人才,可以按照本人意愿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或在3个月内解决户口、配偶安置和子女入学等问题。在安置问题上,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对引入(指落户荆州,下同)的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性人才给予一次性安置费,市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助。`在住房问题上,原则上由用人单位按照我市住房制度改革有关政策规定,优先解决。对引进的特殊人才,可以实行“交钥匙工程”,由用人单位兴建或购买“专家楼”,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人才。2、建立引进人才和智力制度。将引人和引智相结合,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高效农业项目,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我市讲学,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指导、技术攻关等。鼓励相关部门面向国内外聘请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制药、节能环保、金融、外贸、卫生、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专家为特聘专家,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和特殊作用。对特聘专家,市委、市政府从人才发展资金中给予相应的津贴资助。3、构建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平台。加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力度,将创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产业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工作站和基地作用。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础加快高新技术人才创业基地建设,为各类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孵化器"。凡在创业基地开办的企业,所在地要按市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在税收、场租、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4、依托项目聚集人才。以科技研发和建设项目为平台,面向国内外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实用人才,加快人才聚集。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企业大力推行科技研发项目招标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落实首席专家在项目实施中责权利。支持和鼓励企业以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推广项目为依托,面向社会招标揽才。支持和鼓励科技人才联合申报各类科技项目或联合承担重大工程。政府资助和出资的大中型科研项目,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都应公开招标,并积极向符合条件的个人开放。5、强化企业吸引人才的主体地位。各类企业要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的投入。企业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费用可列入研究开发经费。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取向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快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制定以职位分类为基础、岗位职责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绩考核标准,建立群众广泛参与评议的实绩评价机制,完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考核评价方法。制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经营业绩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评价方法,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积极开发现代考核测评技术,大力发展社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评价业务,逐步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制度。加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改革力度。坚持个人自由申报、社会公正评价、单位自主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人才评价改革方向。积极探索资格考试、业绩考核、水平能力测试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断创新社会化评价机制、自由申报机制、岗位聘任及岗位管理和再评价机制。打破专业人才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评聘分开。对特殊人才可以特殊评审。严格执行专业技术岗位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所有上岗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实行执业资格考试和认定。加快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广企业生产现场、学校教学过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2、大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深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二是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行上级党委常委会或全委会以无记名方式表决下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的办法。加快建立干部正常退出和淘汰机制,制定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的具体办法,选优汰劣,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三是深化企业人才选拔任用方式改革。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场,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准入制度。五、完善市场体系,合理配置人才,改善人才结构1、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政府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法规建设,规范市场运作。实现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推进开放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采取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对人才市场建设给予资金扶持。建立健全人才储备和需求信息库,加强对人才信息的分类建档及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重点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实现与国际对接。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借鉴国际国内知名猎头公司处理信息的先进经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处理办法。广泛开展人事代理工作。2、积极推动人才“柔性”流动。取消阻碍人才流动的城乡、区域、行业、部门、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人才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通渠道。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害本单位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咨询、讲学、兼职、租赁、技术合作、技术入股、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等多种方式,跨地区、跨部门流动,提高人才使用效益。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领办、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农村、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建功立业。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从事兼职活动。从事科技承包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可提取增收部分的10%以上;从事技术开发服务的,可从新增纯收入中提取10%以上。3、围绕“工业兴市”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人才向重点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集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审专业技术职务和技术等级,优先获得科研项目资助,优先评选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高级专家。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1、市委、市政府设立“荆州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列支,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建立重奖有突出贡献人才制度。市委、市政府设立“荆州市有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两年选拔一次,给予重奖。鼓励各单位开展奖励工作。积极开展荆州市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评选工作。2、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推进机关工作人员福利待遇货币化、工资化改革,把住房补贴、通讯补贴、交通补贴、地方性补贴等纳入工资收入。二是下放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权,按岗位定酬、按业绩定酬,鼓励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各单位可以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使工资报酬与业绩挂钩,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提倡对重要工作岗位上的人才实行特殊的分配办法。鼓励企业单位把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纳入分配方案之中,对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可实行年薪制,股份制企业可实行期权制。对在关键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人才、承担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可实行技术入股和协议工资制度。鼓励合理拉大优秀人才和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允许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分离。3、完善高级专家和技术能手选拔制度。重点倾斜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拓宽选拔范围,将非公有制单位人才纳入其中;降低有关资历标准,重点考察实绩和贡献。4、组织高级专家体检和学术休假考察。市财政出资为高级专家和市管拔尖人才每两年作一次身体健康检查。每年由市财政补贴经费组织高级专家休假考察。5、提高优秀人才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充分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七、建立健全保障制度,维护人才合法权益1、设立人才权益保护组织,保护人才合法权益。2、制定人才权益保护政策。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人才特点,制定政策,切实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3、加强劳动争议仲裁、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壮大工作队伍。加大对争议仲裁的宣传和案件的办理力度,切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4、建立健全人才社会保险机制,推进保障制度社会化、货币化的进程。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之间人才流动中的社会衔接办法,为推动人才工作深入发展提供保障。结合社会保险、住房、医疗制度的改革,使人才的保险福利逐步与单位脱钩,做到社会化、货币化。优先解决高级人才在住房津贴、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 5、加强对人才权益保护的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对人才权益的保护,特别是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新闻媒体要切实履行舆论监督义务,为保护人才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环境。八、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1、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县级以上党委都要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2、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将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把人才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主要内容。3、实行人才工作例会制度。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人才工作例会,市委常委每年专题研究一次人才工作。4、建立健全领导联系人才制度。每位市级党政领导联系2名专家,其他各级党政干部也要和各类人才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在重大决策前,专门听取专家意见。同时,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5、加强对优秀人才和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的表彰和宣传。对在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进行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重点弘扬他们建设荆州的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对人才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及时宣传和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