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迷踪在哪可以看:常见病的中医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47:07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感冒

症状:

感冒是感受外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头痛、咳嗽、恶寒、发热等为主证的外感疾病。如病情较重,广泛流行者,称作时行感冒。病因总由正气不足,六淫侵袭所致。病理在于营卫不和,肺失宣肃。

中药治疗:

【辩证诊治(中医治疗)】
感冒的临床表现,初起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等。病程一般5~7天。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疼痛,且可化热入里,变生它病。治疗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体虚者,又当扶正祛邪。
一、风寒证
主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疼痛,鼻塞声重,时流青涕,咳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
方药 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12克,前胡12克,川芎12克,紫胡9克,白芷9克,细辛3克。如表寒重者,可加麻黄9克,桂枝10克;如咳嗽多者,再加杏仁12克,白前9克;外塞里热者,加石膏30克。
二、风热证
主证 身热重,微恶风,头胀痛,咳痰黄粘,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流黄浊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
方药 银翘散加减:银花18克,连翘15克,竹叶15克,荆芥9克,牛子12克,薄荷5克,桔梗12克,桑叶18克,菊花15克,甘草9克。如咳痰黄稠量多者,加川贝12克,瓜菱皮20克,桑白皮18克;时行热毒症状明显者,加大青叶18克,薄公英15克,知母18克;如秋令感受风温燥邪致病,伴咳呛痰少,口鼻干燥,去荆芥,加南沙参18克,花粉18克。
三、暑湿证
主证 身热,微恶风,肢体痰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胸闷,泛恶,苔薄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 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10克,厚朴9克,银花18克,连翘15克,菊花15克,羌活9克,桅子15克,川贝12克。藿香10克。如暑热偏重者,加鲜荷叶40克,黄连15克;里湿偏重者,加苍术12克,半夏10克;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8克,木通10克。
四、体虚证
(一)气虚感冒
主证 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 益气解表。
方药 参苏饮加减:党参30克,黄芪25克,苏叶9克,葛根10克,橘红10克,前胡9克。如气虚较甚者,黄芪用35克,再加白术25克;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常服补中益气丸。
(二)阳虚感冒
主证 恶寒重,身热轻,头痛身痛,语声低微,四肢不湿,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治法 助阳解表。
方药 参附再造丸加减:党参30克,黄芪25克,制附子12克,桂枝9克,防风6克,白芷9克,甘草9克。
(三)阴虚感冒
主证 身热头痛,微恶风寒,干咳少痰,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解表。
方药 加减葳葬汤化裁:玉竹12克,麦冬15克,白薇9克,桑叶15克,薄荷9克,楷杷叶12克,桔梗10克,豆豉25克。如表证较重者,可加荆芥9克;若另干咳痰不爽者,加牛子12克,瓜萎18克。
(四)血虚感冒
主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
治法 养血解表。
方药 葱白七味饮加减:生地18克,当归20克,柏子仁15克,葛根10克,豆豉18克,葱白2棵,生姜5片。如恶寒重者,可加荆芥、苏叶各9克;身热重者,加银花18克,黄芩12克。
【单方验方】
一、葱折(带须根)8棵,生姜5片,橘皮6克,水煎后加红糖30克,热服,每日1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
二、银花15克,薄荷3克,鲜芦根30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风热感冒轻证。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咳嗽

症状:

以咳嗽有痰为主诉的病症。

中药治疗:

咳嗽在辨证时,首当辨别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兼表证,其证多实,治宜祛邪宣肺为主;内伤咳嗽,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多属本虚标实,治宜健脾、养肺、补肾为主,兼以化痰止咳。
一、外感咳嗽
(一) 风寒袭肺
主证 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恶寒,发热,肢体酸
楚,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加减:紫苏12克,荆芥12克,杏仁12克,橘红10克,半夏9克,千户9克,茯苓18克,甘草9咳。若热位寒遏,咳嗽音哑,口渴,心烦,痰粘稠者,加桑白皮18克,石膏25咳。
(二) 风热犯肺
主证 咳声嗄哑,咳痰稠黄,喉燥咽痛,伴身热,恶风,头痛,口渴,台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肃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加减:桑叶18克,菊花15克,桔梗10克,连翘18克,杏仁12克,薄荷6克,牛子12克,前胡9克。如肺热内盛,咽痛,声嗄较甚者,加黄芩15克,射干18克。
(三) 燥热伤肺
主证 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难出,或痰带血丝,鼻唇干燥,或伴身热,微寒,头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加减:桑叶18克,杏仁10克,薄荷8克,浙贝12克,沙参18克,花粉18克,枇杷叶15克,黄芩12克,桅子9克.如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30克,侧柏叶15克.如燥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而干等症,称作凉燥,方用杏苏散加减:杏仁12克,苏叶10克,桔梗10克,前胡9克,紫菀12克,冬花15克,百合18克,荆芥9克,甘草9克.
二、内伤咳嗽
(一) 痰湿蕴肺
主证 咳嗽痰多,痰出咳平,痰白或带灰色,胸腕痞满,纳差便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陈皮15克,半夏12克,茯苓2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8克,白术20克,苡仁30克,杏仁10克,苍术10克。如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者,加白芥子12克,若寒痰较重,痰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15克,细辛3克。
(二) 痰热郁肺
主证 咳嗽痰多,粘稠色黄,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面赤,或有身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18克,黄芩15克,知母12克,川贝12克,瓜萎仁25克,桔梗12克,茯苓18克,枇杷叶15克。如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30克,败酱草30克,苡仁40克;如胸满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苈子10克,风化硝10克(冲服)。
(三) 肝火犯肺
主证 气逆作咳,咯痰黄稠,口苦咽干,胸胁胀痛,症状常随情绪增减,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青黛3克,海蛤壳12克,桑白皮18克,龙胆草15克,黄苓15克,桔梗10克,陈皮15克,紫胡9克,甘草9克,如胸闷气逆,加苏子9克,旋覆花6克;如痰粘难咯,加川贝12克,海浮石15克。
(四) 肺阴亏耗
主证 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盗汗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润肺,宁嗽止咳。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8克,麦冬15克,花粉18克,百合20克,桑白皮12,地骨皮12克,川贝12克,甜杏仁10克,桔梗10克。如咳而气促者,加五味子15克,诃子9克;潮热明显者,加银紫胡10克,青篙10克;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30克,藕节20克。
[单方验方]
一、苏叶15克,杏仁12克,枇杷叶18克,水煎服,一日3次。用于新感咳嗽。
二、桑叶18克,枇把叶18克,麦冬15克,水煎服,一日3次。用于新感燥热咳嗽。
三、川贝12克,梨汁15~30克毫升,冰糖15克,水煎服,一日3次。用于阴虚咳嗽。
四、黄苓15克,瓜蒌皮25克,鱼腥草30克,水煎服,一日3次。用于痰热咳嗽。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哮喘

症状:

哮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

中药治疗:

哮证发无定时,以夜间多见。发时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发作短者仅几分钟,长者可达数天。
本病总属邪实正虚。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邪实又有寒痰、热痰之分;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正虚又有肺虚、脾虚、肾虚之别。治疗当根据“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如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治之。
一、发作期
(一)寒哮
主证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痰白面粘, 面色每滞,形寒怕冷,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 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12克,麻黄9克,细辛3克,干姜12克,紫菀12克,冬花15克,半夏10克,五味子15咳,杏仁12克。如痰涌喘逆不得卧,加白芥子9克,苏子12克;如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去射干加桂枝12克,紫苏10克。
(二)热哮
主证 气粗息涌,喉中痰鸣,胸高胁胀,弹簧粘稠,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 定喘汤加减:黄苓12克,桑白皮18克,瓜蒌仁18克,知母12克,麻黄6克,枇杷叶15克,川贝12克,苏子10克,胆星6克。如痰鸣息涌不得卧,加葶苈子9克,地龙15克;若内热壅盛,便秘,舌苔黄燥者,加大黄12克,芒硝9克(冲服);如痰稠黄胶粘难出者,加蛤粉18克,鱼腥草25克,竹沥10毫升。
二、缓解期
(一)肺虚
主证 气短自汗,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 补肺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加味:黄芪 30克, 白术20克,茯苓25克,防风6克,龙骨30克,甘草12克。如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克,麦冬18克,五味子15克,黄芪25克,沙参18克,玉竹15克,百合30克,甘草9克。
(二)脾虚
主证 食少脘痞,大便痰薄,体倦乏力,多因饮食失当而诱发,舌淡,苔白滑,脉缓无力。
治法 健脾花坛。
方药 六君子汤加减:党参30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陈皮15克,半夏10克,砂仁10克,苡仁30克,麦芽15克。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大便溏泻者,加制附子12克,干姜15克,桂枝9克。
(三)肾虚
主证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发。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颧红,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补肾摄纳.
方药 偏阳虚者,金匮肾气丸加减:制附子12克,肉桂10克,山萸肉15克,山药20克,茯苓18克,菟丝子18克,淫羊藿10克,补骨脂10克,鹿角胶9克(烊化冲服),蛤蚧6克.偏阴虚者,七味都气丸加减:生地18克,山萸肉18克,山药20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玉竹18克,当归20克,杞子15克,紫石英15克.
[单方验方]
一、曼陀罗叶,卷呈卷烟状,发作时点燃吸入,可缓解哮喘。
二、地龙焙干,研粉,装入胶囊内,每服3克,一日2次。用于热哮。
三、皂角15克煎水,浸白芥子30克,12小时后取出焙干,每次服1~1.5 克,一日3次。用于发时痰涌气逆之证。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汗症(自汗、盗汗)

症状:

自汗、盗汗时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的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汗自出,动则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其病因或由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或由营卫不和,卫外失司;或由阴虚火旺,或由邪热郁蒸,津液被扰;或由邪热郁蒸,津液外泄。

中药治疗:

对自汗、盗汗的辩证,着重辨别阴阳虚实。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日久可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或虚实兼夹之证。治疗原则,虚证应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着,权衡主次,适当兼顾。

一、卫表不同
主证 汗出畏风,动则更甚,面色百,易于感冒,体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胸细弱。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加味;黄芪30克,白术20克,防风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党参25克。如兼阴虚,见舌红、脉细数者 ,加白芍18克,五味子15克,乌梅15克。

二、营卫不和
主证 自汗畏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养。
方药 桂枝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15克,干草10克,大枣10枚,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姜5片。如兼气虚者,加黄芪25克,白术18克;兼阳虚者,加制附子12克;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加浮小麦30克。

三、 阴虚火旺
主证 睡中盗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25克,生地18克,黄苓10克,黄柏9克,白芍18克,五味治15克,五梅15克,黄芪20克,牡蛎30克。如潮热甚者,家秦10克,阴柴胡12克;如阴虚为主,火热不著者,去黄波,加山萸肉18克,玉竹18克。

四、邪热郁蒸
主证 蒸蒸汗出,汗粘或色黄染衣,面赤烦热,口苦尿黄,色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8克,zi子15克,黄芩12克,柴胡9克,车前子18克(布包),泽泻15克,木通10克,石膏25克,白芍18克.如汗黄染衣较著者,加茵陈25克。

[单方验方]
一、黄芪15克,浮小麦15克,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用于气虚自汗。
二、乌梅10枚、浮小麦15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阴虚盗汗。
三、白矾20克,葛根20克,煎水洗手足,一日数次,用于手足汗多。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心悸

症状: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本病多由心虚胆怯,心神不宁;阴虚火旺,上扰心神;心阳不足,心失温养;水饮上犯,凌及心阳;瘀血阻络,心脉痹阻等原因所致。病变在心,但与肝,脾,肾也密切有关。

中药治疗:

心悸在辨证时;先辨别惊悸与征忡,再区分虚证和实证。虚证治当补心安神为主;实证根据邪实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治法;虚实夹杂者,又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

一、心虚胆怯
主证 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数。
治法 养心定志,镇惊安神。
方药 安神定志丸加减:龙齿25克,磁石20克,远志10克,朱砂1.5克 (冲服),琥珀3克(冲服),党参6克,茯神18克,石菖蒲9克,炙甘草15克,炒枣仁20克,柏子仁15克。如心悸善惊,烦躁痰多,食少泛恶,苔黄腻,脉滑数者,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2克,陈皮15克,竹茹10克,枳实9克,苍术15克,茯苓20克,胆星9克,栀子12克(冲服),朱砂1.5克,龙齿30克。

二、心血不足
主证 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乏力,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宁心安神。
方药 归脾汤加减:黄芪25克,党参30克,白术20克,当归25克,茯神15克,远志10克,炒枣仁18克,柏子仁12克,炙甘草15克,陈皮10克。如见心动悸,脉结代者,加桂枝9克,阿胶18克(烊化)。

三,阴虚火旺
主证 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柏子仁15克,麦冬18克,当归20克,生地18克,玄参18克,远志10克,五味子18克,.朱砂1.5克(冲服),黄连9克,山萸肉18克,炒枣仁20克。如阴虚相火妄动,五心烦热,梦遗腰
酸者,加知母12克,黄柏10克.

四心阳不振
主证 心悸不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胸闷气短,舌淡,脉虚弱.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12克,炙甘草15克,龙齿25克,党参30克,制附子15克,黄芪25克,白术20克,茯神18克,五味于15克。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加人参20克,牡蛎30克。

五、水饮凌心
主证 心悸眩晕,胸脘痞闷,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水肿,舌胖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20克,炙甘草15克,泽泻12克,车前子15克(布包),陈皮15克,厚朴10克,党参30克。如水饮上逆,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生姜8片,如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水肿较甚者,加人参20克,制附子15克,干姜10克.
六、心血瘀阻
主证 心悸胸闷,时作心痛,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桃仁红花煎加减:桃仁12克,红花15克,川芎18克,元胡10克,瓜萎25克,青皮10克,檀香9克,当归30克,龙齿30克,桂枝9克。

[单方验方]
一,珍珠粉0.3克,灵芝1克(研末),共冲服,日3次。用于惊悸。
二,苦参,益母草各20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适用于心悸脉数或促的患者。
三、风湿性心脏炎:连翘12克,银花、防己,木瓜、知母,粳米各15克,生石膏60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每日l剂,分2次服.如湿重,加苍术15克,苡仁25克,厚朴12克,若热重,加芪子、黄柏各9克,黄连6克,如心前区闷痛,加全瓜萎,白各15克,桃仁,丹参各9克;心悸者,
加茯神、远志、枣仁各9克,柏予仁15克.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胸痹

症状:

胸痹指胸膺疼痛而言。轻者仅感胸闷如塞,重者胸痛如绞,并有气短、喘息等症。

中药治疗:

心血瘀阻症状: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象沉涩。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 生地 桃仁 红花 枳壳 赤芍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牛膝

痰浊壅塞症状: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栝蒌 半夏 薤白

阴寒凝滞症状: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栝蒌 薤白 白酒

心肾阴虚症状: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见细涩。
方药:左归饮加减。
熟地 山萸肉 杞子 山药 茯苓 甘草

气阴两虚症状: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方药:生脉散和人参养营汤加减。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人参 甘草 当归 白芍 熟地 肉桂 大枣 黄芪 白术 茯苓 五味子 远志 橘皮 生姜

阳气虚衰症状: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人参 附子 姜 枣
熟地 山萸肉 杞子 山药 杜仲 甘草 附子 肉桂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不寐(失眠)

症状:

不寐,统称失眠。轻症不易入睡,或入睡并不困难,但易于觉醒。重症通宵达旦不能成寐,以致变证丛生。

中药治疗:

实证 肝郁化火症状: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 柴胡 甘草

痰热内扰症状: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方药:温胆汤加黄连、山栀主之。
半夏 陈皮 竹茹 枳实 黄连 山栀 茯苓

虚症 阴虚火旺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方药: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随证选用。
黄连 阿胶 黄芩 鸡子黄 芍药
朱砂 黄连 生地黄 当归 炙甘草

心脾两虚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方药:归脾汤。
人参 白术 黄芪 当归 甘草 茯神 远志 酸枣仁 木香 龙眼肉 生姜 大枣

心胆气虚症状: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方药:安神定志丸主之。
人参 龙齿 茯苓 茯神 石菖蒲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郁症

症状: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的以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物梗阻、失眠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因总由郁怒、忧愁、悲哀、思虑等七情所伤,致使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

中药治疗:

实证 肝气郁结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大便失常,女子月事不行,苔薄腻,脉弦。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 枳壳 香附 陈皮 川芎 芍药 甘草

气郁化火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口干而苦,大便秘结,或头痛、目赤、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治之。
丹皮 栀子 柴胡 芍药 当归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连 吴茱萸

气滞痰郁症状: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胁痛,苔白腻,脉弦滑。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半夏 厚朴 茯苓 紫苏 生姜

虚症 忧郁伤神症状: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
甘草 小麦 大枣

心脾两虚症状: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方药:归脾汤加减。
人参 白术 黄芪 当归 甘草 茯神 远志 酸枣仁 木香 龙眼肉 生姜 大枣

阴虚火旺症状:眩晕,心悸,少寐,心烦易怒,或遗精腰酸,妇女则月经不调,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生地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丹皮 泽泻 茯苓 柴胡 栀子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胃痛

症状: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以疼痛为主证的病证。病位在胃,但与肝、脾也密切相关。病因有饮食不节,感受寒邪、七情所伤、脾胃虚弱等几方面。其病机总在于胃失和降,气机阻滞。

中药治疗:

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方药:良附丸。
高良姜 香附

饮食停胃 症状: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方药:保和丸加减。
神曲 山楂 茯苓 半夏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多薄白,脉沉弦。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 芍药 川芎 香附 陈皮 枳壳 甘草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方药:化肝煎。
陈皮 青皮 芍药 丹皮 山栀

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
方药:实证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甘草。
蒲黄 五灵脂 丹参 檀香 砂仁
虚证可用调营敛肝饮。
当归 川芎 阿胶 枸杞 五味子 枣仁 茯神

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 麦冬 生地 枸杞 当归 川楝子 芍药 甘草

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 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呕吐

症状:

呕吐食临床上常见的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因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称“呕吐”。

中药治疗:

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方药:良附丸。
高良姜 香附

饮食停胃 症状: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方药:保和丸加减。
神曲 山楂 茯苓 半夏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多薄白,脉沉弦。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 芍药 川芎 香附 陈皮 枳壳 甘草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方药:化肝煎。
陈皮 青皮 芍药 丹皮 山栀

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
方药:实证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甘草。
蒲黄 五灵脂 丹参 檀香 砂仁
虚证可用调营敛肝饮。
当归 川芎 阿胶 枸杞 五味子 枣仁 茯神

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 麦冬 生地 枸杞 当归 川楝子 芍药 甘草

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 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泄泻

症状:

泄泻,亦称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如水样而言,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下者为“泻”。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受病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

中药治疗:

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滑。
方药:霍香正气散为主方。
霍香 白术 茯苓 陈皮 厚朴 大腹皮 紫苏 白芷 半夏

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 黄芩 黄连

食滞胃肠 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方药:保和丸为主方。
神曲 山楂 茯苓 半夏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肝气乘脾 症状: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方药:痛泻要方。
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脾胃虚弱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药:参苓白术散为主方。
人参 茯苓 白术 陈皮 扁豆 苡米 莲子肉 缩砂仁 桔梗 山药甘草

肾阳虚衰 症状: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药:四神丸加味。
补骨脂 吴茱萸 肉豆蔻 五味子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腹痛

症状:

腹痛,泛指腹部疼痛而言,是临床极为常见的证候,可伴发于多种脏腑疾病。

中药治疗:

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为主方。
高良姜 香附 干姜 紫苏 乌药 陈皮

湿热壅滞 症状: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地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饮食积滞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方药:轻证用保和丸。
神曲 山楂 茯苓 半夏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重证用枳实导滞丸。
大黄 枳实 神曲 黄芩 黄连 泽泻 白术 茯苓

中虚脏寒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方药:小建中汤。
芍药 桂枝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气滞血瘀 症状:以气滞为主者,证见脘腹胀闷或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酌减,遇恼怒则加剧,脉弦,苔薄;以血瘀为主者,则痛势较剧,痛处不移,舌质青紫,脉弦或涩。
方药:以气滞为主者,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 芍药 川芎 香附 陈皮 枳壳 甘草

以血瘀为主者,可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当归 川芎 赤芍 生蒲黄 五灵脂 没药 延胡索 肉桂 干姜 小茴香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便秘

症状: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而言。患者粪质干燥、坚硬,排便艰涩难下,常数日一行,甚至非用泻药、栓剂或灌肠不能排出。

中药治疗:

热秘 症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方药:麻子仁丸。
大黄 麻仁 杏仁 芍药 枳实 厚朴

气秘 症状: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方药:六磨汤。
木香 乌药 沉香 大黄 槟榔 枳实

虚秘 气虚症状: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晄白,神疲气怯,苔薄,脉虚。
方药:黄芪汤。
黄芪 麻仁 白蜜 陈皮

血虚症状: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方药:《尊生》润肠丸。
生地 当归 麻仁 桃仁 枳壳

冷秘 症状: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药:济川煎加肉桂。
肉苁蓉 牛膝 当归 升麻 肉桂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头痛

症状: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

中药治疗:

风湿头痛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 独活 川芎 防风 蔓荆子 藁本

肝阳头痛 症状: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而有力。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栀子 杜仲 桑寄生 牛膝 黄芩 夜交藤 茯神 牡蛎 龙骨

痰浊头痛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数。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 白术 天麻 茯苓 陈皮 生姜

血虚头痛 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方药:加味四物汤为主方。
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甘草 菊花 蔓荆子 黄芩

瘀血头痛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桃仁 红花 川芎 赤芍 麝香 生姜 葱白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眩晕

症状: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眩”指眼花,轻者稍作闭目即可恢复,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晕”指头晕而言,轻者如坐舟车,飘摇不定,重者旋摇不止,难于站立,昏昏欲倒,胸中泛泛,恶心呕吐。

中药治疗:

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栀子 杜仲 桑寄生 牛膝 黄芩 夜交藤 茯神 益母草

痰湿中阻 症状: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 白术 天麻 茯苓 半夏 橘红 大枣 生姜

肾精亏虚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方药:补肾滋阴宜左归丸为主方。
熟地 山萸肉 菟丝子 牛膝 龟板胶 鹿角胶
补肾助阳宜右归丸为主方。
熟地 山萸肉 杜仲 附子 肉桂 鹿角胶

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方药:归脾汤为主方。
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妊娠 木香 炙甘草 当归 远志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中风

症状: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中药治疗:

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栀子 杜仲 桑寄生 牛膝 黄芩 夜交藤 茯神 益母草

痰湿中阻 症状: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 白术 天麻 茯苓 半夏 橘红 大枣 生姜

肾精亏虚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方药:补肾滋阴宜左归丸为主方。
熟地 山萸肉 菟丝子 牛膝 龟板胶 鹿角胶
补肾助阳宜右归丸为主方。
熟地 山萸肉 杜仲 附子 肉桂 鹿角胶

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方药:归脾汤为主方。
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妊娠 木香 炙甘草 当归 远志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腰痛

症状:

腰痛又称“腰脊痛”,疼痛的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具痛,为临床常见的证候之一。

中药治疗:

寒湿腰痛 症状: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则加重。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方药:干姜苓术汤加味。
干姜 甘草 茯苓 白术

湿热腰痛 症状:腰部驰痛,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而活动后或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方药:四妙丸加减。
苍术 黄柏 薏苡仁 牛膝

瘀血腰痛 症状: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证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外伤史。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当归 川芎 桃仁 红花 没药 五灵脂 香附 牛膝

肾虚腰痛 症状: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方药: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方;
熟地 山药 山萸肉 枸杞子 杜仲 菟丝子 当归

偏阴虚者,以左归丸为主方。
地黄 枸杞 山萸肉 龟板胶 菟丝子 鹿角胶 牛膝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痹症

症状:

“痹”,有闭阻不通之意,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中药治疗:

行痹 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 麻黄 当归 秦艽 肉桂 葛根 茯苓 生姜 大枣 甘草

痛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方药:乌头汤加减。
乌头 麻黄 芍药 甘草 黄芪

着痹 症状: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苡仁 苍术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乌 麻黄 桂枝 当归 川芎 生姜 甘草

风湿热痹 症状: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
石膏 知母 粳米 桂枝 甘草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痿症

症状:

痿证,是指肢体痿弱无力,肌肉萎缩,甚至运动功能丧失而成瘫痪之类的病症。四肢均可罹患,但以下肢为多见,一侧或两侧同病,故又称“痿躄”。轻证运动功能减弱,重证完全不能动弹,渐至肌肉萎缩软瘫。

中药治疗:

肺热津伤,筋失濡润 症状: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人参 麦冬 石膏 桑叶 杏仁 麻仁

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症状: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麻木、微肿,尤以下肢多见,或足胫热气上腾,或有发热,胸痞脘闷,小便短赤涩痛,苔黄腻,脉细数。
方药:加味二妙散化裁。
苍术 黄柏 萆薢 防己

脾胃亏虚,精微不运 症状:肢体萎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面浮而色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细。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 白术 山药 扁豆 莲子肉 茯苓 薏苡仁 陈皮 砂仁

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症状:起病缓慢,下肢萎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虎潜丸加减
虎骨 牛膝 锁阳 当归 白芍 黄柏 知母 熟地 龟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