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字猜成语答案:各家妇科医案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6:15:18

妇科医案

    (一)全面记述疾病治疗过程,较少议论者

    此类医案虽略于辨证分析和医理阐述,但记述疾病治疗过程

比较全面,使人甚感真切。其中至理,耐人寻味。

    如高允旺医案:贺某,女,56岁,山西省大宁安古村人。1972

年5月初诊。

    自述患阵发性头痛,反复发作近十余年,起初怕寒、头痛、迎风

则头痛剧烈,故常年戴帽子而防头痛发作。十几年来,帽子越来越

大,就诊时她戴的帽子如做饭的大铁锅,直径有一尺五。她的帽于

一年比一年的大,每年都往帽子上加一层,一共九层,最外三层有

棉花一层,毛毯一层,狗皮一层。她戴上大帽子,在大宁城内赶集,

人们认为她是“精神病”,围着一圈人看她。她曾到临汾、太原等地

看过病,有的医生还真的按精神病治过。头痛还是头痛,帽子不但

没减少,又加了一层。为了减轻头痛曾采取过措施,据统计她吃镇

痛片总计一万八千片。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昏服过健脑汁、谷

维素、卡马西平等,未曾控制头痛。有位名中医按阴虚阳亢,气血俱

虚辨证,以滋阴潜阳、养血补血治疗,头痛仍不减轻。

    来诊时已是夏天,还穿棉背心,自述头顶怕风,不戴帽子不行。

诊见畏寒怕冷,两足不温,舌淡,薄白苔,脉弦沉缓,按脾肾阳虚辨

证施治,投以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10g,党参12g,干姜15,川乌

10g,升麻12g,川芎40g,白芷20g,服药10剂,头痛有减,但仍感

脑海空虚,怕寒、怕风,改用芎脑芷汤,一天1剂。

    芎脑芷汤的组成:羊脑1个,川芎6g,白芷10g。制法:将羊

脑热水烫之,使脑质变硬,挑净其中的筋血,放入沙锅内,加用

500ml水放川芎和白芷盖上盖煎煮,一小时后除去药渣,吃脑喝

汤。用法:一天服1剂,服两三剂为宜。三天后突然头痛大减,第

二天棉帽子换成夹帽子,也不觉头痛得厉害,第四天就大胆的把帽

子给摘了,也没有什么感觉。    (《偏方治大病》)

    本案所治顽固性头痛,虽有记述过于繁琐之感,但质朴真实可

信,其治采用仲景吴茱萸汤加减,虽有疗效,但改用其偏方芎脑芷

汤,终愈顽疾。本案重于详细纪实,极少议论,可以说是治疗全过

程的总结记录。

    (二)详细记述辨证论治经过,夹叙夹议者

    此类医案不仅记载了诊疗过程,而且更有医者所发议论和感

慨,颇具医案、医话兼备之特点。一个案例,好似一则故事,生动感

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如徐大椿医案:松江王孝贤夫人,素有血证,时发时止,发则微

嗽。又因感冒变成痰喘,不能着枕,日夜俯几而坐,竟不能支持矣。

是时有常州名医法丹书调治无效,延余至。余曰:“此小青龙证

也。”法曰:“我固知之,但弱体而素有血证,麻、桂等药可用乎?”余

曰:“急则治标,若更喘数日,则立毙矣!且治其新病,愈后再治其

本病可也。”法曰:“诚然!然病家焉能知之?治本病而死,死而无

怨,如用麻、桂而死,则不咎病本无治,而恨麻桂杀之矣!我乃行道

之人,不能任其咎,君不以医名,我不与闻,君独任之可也。”余曰;

“然。服之有害,我自当之,但求先生不阻之耳。”遂与服,饮毕而

气平就枕,终夕得安,然后以消痰润肺、养阴开胃之方以次调之,体乃

复旧。法翁颇有学识,并非时俗之医,然能知而不能行者,盖欲涉

艺行道,万一不中则谤声随之。余则不欲以此求名,故毅然用之

也。凡举事一有利害关心,即不能大行我志,天下事尽然,岂独医

也哉!    (《洄溪医案·痰喘》)

    (四)先述症状,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此类医案,常将患者的主诉症状及其他兼症和体征全部罗列

出来,然后加以辨证分析,审证求因,确定治法,处方用药。这类医

案使人有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感。

    如曹仁伯医案:身热,手心热,少力,神倦,僻利,脉濡。此脾阳

下陷,阳火上乘。甘温能除大热,正为此等证设也。补中益气汤加

鳖甲。    (《柳选四家医案·曹仁伯医案》)

    再如秦伯未医案:男,4l岁,1961年10月以来,每日腹泻,有

时失禁遗裤,初为水泻,一天20多次,近变为鹜溏,一天4~7次不

等,便前肠鸣辘辘,无腹痛感,纳食尚佳,脉细带弦,舌质红,苔黄白

厚腻。诊断为脾阳不运湿不化,直趋大肠为泻,泻久伤阴,阴虚生热,

且现水不涵木现象,治法仍宜温养中焦为主,稍佐升清,如果因

舌红而用苦寒,势必脾阳更伤而下陷。方药:党参、黄芪、山药、诃

子、炮姜、炙(甘)草、红枣、葛根、升麻。    (《谦斋医学讲稿》)

    (五)先载脉象,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显而易见,突出乎脉辨证是这类医案的重要特点。

    如王旭高医案:脉虚软而似数,内伤虚弱奚疑。夫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虚处受邪,其病则实。咳嗽虽由外感,而实则因于气虚,

以为风寒固不可,以为虚损亦未必可,玉竹饮子主之。

    玉竹,杏仁,苏子,桑白皮,款冬花,象贝,橘红,沙参,元米

(炒),旋覆花,枇杷叶。    (《王旭高医案》)

    (六)先述病因,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此类医案交待发病之因,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所

渭“先其所因,伏其所主”。

    如张从正医案: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

惊坠床下,白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

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

无效。戴人见面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

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

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持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

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

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也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

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划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

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之,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

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

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    (《儒门事亲》)

    (七)先指出病机,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此类医案强调病变机制,尊奉《内经》“谨守病机,勿失气宜”的

思想。

    如尤在泾医案:病从少阳,郁入厥阴,复从厥阴,逆攻阳明,寒

热往来,色青,巅顶及少腹痛,此其候也。泄厥阴之实,顾阳明之

虚,此其治也。

    人参,柴胡,川连,陈皮,半夏,黄芩,吴萸,茯苓,甘草。

    (《柳选四家医案·尤在泾医案》)

    又如叶天士医案:阳微,阴浊泛逆,先为咳喘,继而腹满便溏,

所谓喘必生胀是也。真武汤。    (《来刻本叶氏医案》)

    此类医案对于理解疾病机制,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八)先强调体质,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疾病常因体质而发,又随体质而变。此类医案充分反映了“因

人制宜”的论治原则,是中医医案的重要特色。

    如丁甘仁医案:朱右,形瘦色苍,木火体质,血亏不能养肝,肝

气横逆,犯胃则呕,克脾则泻,泻久阴伤,津无上潮,口干舌光,经闭

四月,脉象弦细,延即成损。拟敛肝柔肝,扶土和中。

    炙乌梅四分,陈木瓜五钱,大白芍钱半,云茯苓三钱,生白术三

钱,炒淮药三钱,陈皮一钱,紫丹皮二钱,炒诃子皮五钱,炒御米壳

五钱,灶心黄土四钱,焦谷芽四钱,陈米汤煎。

    十剂后,呕泻均止,加炒潞党二钱。    (《丁甘仁医案》)

    (九)突出辨治要点,旨在启人心思者

    此类医案,常能体现医者辨证论治的心法,示人以规矩准绳,

颇能启人心扉,堪为医案教材之作。对于初学中医者来说,阅读此类医案,

最能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施治水平。

    如王旭高医案:凡证于阴阳虚实疑似之间,最当详审。此证

音低神倦似虚,而便泄臭水、中脘按痛,实也;肢冷脉细似阴,而小

便热痛,阳也。至于舌白谵语,乃痰蒙火郁之证,而日暮烦躁,为阴

虚阳盛之兆。鄙意百般怪症,多属乎痰,痰蒙火郁,清化不解,须从

下夺,即使正虚,而虚中夹实,亦当先治其实耳。

    羚羊角,天竺黄,石菖蒲,橘红,竹沥,胆星,鲜石斛,茯神,郁

金,姜汁,另滚痰丸。    (《王旭高医案》)

    (十)重阐医理,以案阐理者

    此类医案,重于阐理,医者欲通过医案来阐明某些理论观点和

医学道理,案理结合,以案证理,以案明理。此类医案对于深化理

解中医理论很有裨益。

    如丁甘仁医案:陈左。精藏于肾,而主于心,精生于气,而役于

神,神动于中,精驰于下。遗泄已久,心悸头晕。补精必安其神,安

神必益其气,宜益气养阴,安神固泄。

    炒潞党参6g,朱茯神10g,大砂仁2.4g,研剪芡实10g,清炙黄

芪10g,生枣仁10g,川黄柏2.4g,熟女贞6g,大熟地12g,青龙齿

12g,桑螵蛸10g,明天冬6g,紫石英10g,白莲须4.5g。

    (《孟河丁氏医案》卷六)

    本案旨在重点阐明遗精之病起于心脾肾,常因心肾不交、中气

不足所致,治疗当以交通心肾,益气摄精为法的道理。通过丁氏这

一医案之用药,不仅可学到丁甘仁治疗遗精病的经验,而且对精、

气、神以及心脾肾之间密切关系有深入的理解。

    (十一)形象比喻,深入浅出者

    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然此类

医案尚需熟谙中医辨证,注意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并善于将二者联

系起来加以融会贯通、心领神会的医家方能做到。

    古今名医善于取譬比喻者甚多,朱丹溪、王肯堂、汪石山、张志

聪、张锡纯等皆有善于取譬之案。如张志聪用防风、杏仁、紫苏叶三味

利尿退肿,称之为“提壶揭盖”之法。张锡纯治跌仆呕吐称之

为“正胆”等。

    再如《爱庐医案》云:“上腊严寒,生产受寒必甚。当时瘀露未

畅,脐下降痛,迄今五月未止。阅所服药,皆宗产后宜温之例,固属

近是,惜未考经穴经隧耳。譬诸锁则买矣,何以不付以钥?买者不

知.卖者当知。致使远途跋涉,幸遇善与人配钥者。肉桂、细辛研

末饭九。”

    此案把肉桂、细辛两味辛散温通比喻为开锁之钥,颇令读者心

领神会。若能深入体味医案中之譬喻,不仅会使医理神悟,而且有

无穷乐趣。

    (十二)寥寥数语,突现主旨者

    此类医案文字甚为简洁,虽有内容不够详尽之感,但医者意在

突出其论治之意,有要言不烦、一箭中的之效。此类医案简明扼

要,能抓住要害,省去繁芜,突出主旨,可谓一锤定音,但是省略的

病因、病机、方药等部分均靠读案的人反复琢磨,深思熟虑,悟出弦

外之音,这样才能于无字处学到名医绝技。

    如曹颖甫医案:大南门郭左。洞泄当分利。

    川桂枝一钱,猪苓、茯苓各三钱,生白术三钱  炒泽泻二钱。

    (《曹颖甫先生医案》)

    此案为曹氏运用仲景五苓散全方治疗泄泻无度,空洞无物之

“洞泄”证的范例。案中虽未记述脉证,但从用药推测,当有小便不

利、腹鸣、渴欲饮水、脉濡等症。病机在于寒湿内停、脾气失运

所致。

    (十三)诗词骈文,皆成医案者

    此类医案是以诗词歌赋骈文的文体所撰写,可谓医文并茂。

此种格式体例的医案,要求比较严格,文采丰富,方能下笔。阅读

此类医案,不仅可使人学到医理,掌握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而且可

以领略医家的文学风韵,提高医者的文化修养。

如诗体医案:年逾花甲肾气衰,心气不足血瘀来。面色晄白口

唇青,胸闷心痛气息微。头晕耳鸣腰膝软,舌胖脉弱时结代。宣痹

通阳兼除瘀,心肾双补缓缓图。

    党参,麦冬,五味子,瓜蒌皮,薤白,丹参,降香,补骨脂,苁蓉,

山萸肉,寄生,茯苓,炙甘草,红花

    聪聆之职。考六腑以通为补,七窍以空是求。

    该案对仗工整,生动活泼,妙喻贴切,令人百读不厌。

    (十四)突出中医,衷中参西者

    此类医案出自于近代和当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家,常见于

多种中医杂志和各类医案著作。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内·雪峰、岳美

中、施今墨、蒲辅周等精通中医,又致力于中西结合,当代名医更多

如此。他们的医案常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参合西医检查的各项

指征与西医诊断的病名甚或治疗用药,有些医案虽非纯属中医药

之治,但对于中西医理论的沟通和中西两套治疗方法的理解和学

习,甚有帮助。

    此类中西医结合的医案很多,而且有愈来愈多之势,这是中医

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在临床实践运用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是

“与时共进”的体现。如岳美中以黄芪、赤小豆、薏苡仁、糕米粥降

尿蛋白,施今墨重用山药、黄芪降血糖、尿糖等等。当代医案大多

为此类医案。

    如周仲瑛医案:汪某,男,37岁,工人。1995年5月30日

初诊。

    浮肿将近1个月,以下肢明显。眼睑轻度浮肿,咽充血,两肾

区无叩击痛,血压12.0/9.3 kPa。实验室检查:尿蛋白(++++),24小

时尿蛋白14g,尿盘状电泳大,中分子蛋白尿,少许小分子。血K+

4.22mmol/L,Na+139mmol/L,C1—96mmol/L,Ca2’2.20mmol/

L。血胆固醇13.79mmol几(正常6.5),血清白蛋白23.1g/L(正

常30)。B超双肾境线饱满,皮质回声增强。某医院诊断为肾病

综合征,予泼尼松每日60mg,潘生丁每日159mg,用药将近1个

月,现尿蛋白仍为栅。诊见浮肿以下肢为甚,按有明显凹陷,腹胀,

腰酸痛,尿少色黄,尿意难尽,食纳平平,口干苦,舌质紫、苔中部黄

腻、底白,脉小弦数。证属阴水,湿热瘀阻,气不化水。治拟益气利

水,清化湿热,活血通络。

    处方:生黄芪20g,木防己12g,炒苍术10g,川黄柏10g,粉革

薜15g,六月雪20g,五加皮10g,猪、茯苓(各)15g,大腹皮10g,石

韦15g,泽兰10g,泽泻15g,鬼箭羽10g,车前草10g。 7剂。

    6月7日二诊:药后浮肿明显减轻,尿量有增,小腹不胀,右耳

闭气,尿检未见异常。原方7剂。

    6月14日三诊:浮肿全消,自觉腰酸,夜寐早醒,尿黄,尿检仅

脓细胞+。再予清利下焦,活血通络。前方去猪苓、大腹皮、车前

草,加狗脊10g,川断12g。7剂。

    药后患者仅自觉劳累后腰酸,偶有便溏。续按上法加减调治,

病情稳定,尿检持续阴性,肾功能检查正常。激素逐渐减撤,观察

近年,尿检始终呈阴性,血查胆固醇、血清白蛋白恢复正常值。

    本案属中医“水肿”(阴水)病,为湿热瘀阻、气不化水证。西医

因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明显水肿而诊断为肾病综

合征,虽用大剂量激素近月,仍未见效。而周氏采用中医辨证施治

方药与病机相切,标本同治,取效迅速,充分显示了中医治疗慢性

疑难病症的特色和肯定的疗效。本案中西医内容兼备,而突出中

医,说明了中医疗效的神奇和可靠。

氏用使君子丸、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又行温药?他医用凉

肺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

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

饮食,钱以泻白散泻其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实其

脾,然后泻肺,故不虚电。    (《小儿药证直诀》卷中)

    此证喘嗽闷乱,饮水不止,肺经早有蕴热,若投以泻肺清热之

药,本可热退喘平,其病向愈。奈何先以犀、珠、龙、麝等重坠耗真

之药,诛伐无辜,反伤脾气。脾气一虚,则输布失职,肺无所养。肺

津不足,郁热更加,欲借水自救,所以饮水不止,于此可见。此时此

证,脾胃气虚,已成为病机的关键所在。钱氏先用使君子丸、益黄

散补脾,候其脾气来复,饮食既进,再以泻白散泻其肺家蕴热,而竟

全功。可知其识见老到,处理井然,充分显示了钱乙“小儿虚不能

食当补脾”及“先实其脾,然后泻肺”的学术思想。

    3.注意发现医家的诊察技巧  中医的疗效是建立在辨证的

基础之上。而辨证的依据是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所以,详细观察

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掌握与病情有关的一切资料是辨证是否正

确的关键所在。古今著名医家都有精深的望闻问切功夫,这在医

案中有所体现,应加注意和运用。

    如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医案:里中张君雪沂令正,三十七岁。

于乙巳年患经行腹痛,医进胶艾汤多剂,痛乃日盛,而加以呕吐。

迄今十载,诸药备尝,迩来经至益频,痛势益剧,满床乱滚,声彻比

邻。乞余诊之,脉弦滑而数,曰:巅痛口渴乎?带多腰痛乎?汛色

紫黑乎?病者惊以为神,惨容为之一层。余谓雪沂曰:此证不但温

燥腻补不可用,即四物汤亦在禁例,宜乎遍访女科,而竟无一效也。

与芩、连。栀、胆、茹、柏、蒿、薇、乌铡、茅根、藕为剂。服至下

月经行,即不吐,痛亦大减。此等药服逾半载,各恙悉蠲。

    (《王孟英医案》)

    此案真令人拍案叫绝。痛经之证,人但知瘀血、虚寒所为。本

案经行腹痛,久治不愈。王氏诊其脉弦滑而数,巧加三问,终得其

癥结所在。其切诊之功、望诊之神,精深而绝妙的诊察技巧和功底

尽显其中,令人肃然起敬。

    现在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近年来一些年轻的中医工作者,不

善于从中医思维角度去观察病人,去搜集临床资料,甚至临床不摸

脉、不看舌,不是从中医角度望、闻、问、切,取得临床资料,而是片

面依靠现代医学的检验指标,结果难免辨证不准,方药必误。正

如巴甫洛夫所批评地说:“你们没有精心观察,虽是长眼睛的人等

于盲人,你虽然是看了,但并没有看见。”当然,我们亦要注意应用

现代各种检查手段和检验方法,结合中医思维,拿来为我所用,进

行微观辨证,但不可顾此失彼,丢掉中医。

    4.注意研究医家的识证要点  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为辨证

论治,而辨证为前提,叶天士指出:“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

矣。”华岫云也说:“医道在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

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辨证关键在于反映疾病本质特征的

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在寒热错杂、虚实疑似之际,要识其假象,去伪

存真。所以许多名医在撰写医案时着力描述辨证心法、识证要点,

学习医案时要格外重视之。

    如李中梓医案:社友韩茂远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

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众皆曰阴证。比余诊之,六脉皆无,以手

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跌阳,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

也,欲与大承气汤。家属惶惧不敢进。余曰:吾郡能辨是证者,惟

施笠泽耳。延至诊之,与余言若合符节。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

口能盲,体能动矣。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绝之证耶?

    (《医宗必读·卷三》)

    此案是“至实有羸状”的绝好见证。患者临床表现似为一派阴

证虚象,然李氏根据趺阳脉大而有力,正是张景岳所谓的“独处藏

奸”,断为腹有燥屎,用大承气汤下之而愈。其识证要点显然在脉。

    5.注意观察复诊转方之变化  在连续复诊病案中,不但可以

反映前诊的疗效,而且可以看出医家对疾病传变规律的认识,更能通

过转方之法掌握医家的临床应变能力。所以秦伯未云:“凡医案

观其变化处,最耐寻味。”因此在读案时对医案中治法的辨证和药

物增减,要十分留心体会,以追寻名医思维历程。

    如尤在泾医案:胃虚气热,丁:呕不便。橘皮竹茹汤,加芦根、粳

米。再诊:“区止热退。石斛、茯苓、半夏、广皮、麦冬、粳米、芦根、枇

杷叶。三诊:大便不通。生首乌、玄明粉、枳壳。四诊:大便通,脉

和。惟宜滋养。石斛、归身、秦艽、白芍、丹皮、炙草、茯苓、广皮。

    (《柳选四家医案·尤在泾医案》)

    证随机转,方随证变,这是转方的基本原则,即以病机证候的

变化而变更治法方药。本案初诊见发热、干呕不便,为胃虚气逆、

通降失司之证,方用参、粳补胃虚,芦、茹清胃热,姜、橘开痰气,药

后逆气即平。二诊呕止热退,仍须养胃降逆。三诊因胃津未能即

刻来复,肠腑燥热,见大便不通,脉实,推想症情较急,非甘寒濡润

所能奏效,故取大承气汤法。不过大黄易何首乌,清热通便尚能生

津,枳实易枳壳,意取降逆气,去厚朴之辛燥。四诊大便通,脉亦缓

和,故惟滋养和调为宜。

    6.认真分析辨治失误的原因  学习医案,不仅要学习成功的

验案,也要学习那些失败的或者在治疗过程中走了弯路的医案。

通过分析其辨治失误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提高辨治能力

同样会起到促进作用。

    如明代医家薛立斋曾治一男,“素不善调摄,唾痰口干,饮食不

美,服化痰行气之剂,胸满腹胀,痰涎愈甚;服导痰理脾之剂,肝腹

膨胀,二便不利;服分气利水之剂,腹大胁痛,不能睡卧;服破血消

导之剂,两足皆肿,脉浮大不及寸”。后经薛氏朝用金匮肾气九,夕

用补中益气汤送肾气丸,服药三月,并用大补汤、还少丹调理半载

而康。此案初由脾肾两虚所致,本届虚损,却先后用多种攻邪之

法,一误再误,犯了“虚虚实实”之戒,遂致病剧。薛氏抓住病机,准

确辨证,治以温补,守方久服,终使病痊。细读此类医案,认真分析

辨治失误的原因,使人受益匪浅。

    7.注重总结处方用药的独特经验  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

“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著名医家岳美中说:“余谓中

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对于有确实疗效的专病

专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学习历代医案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某医家治某病喜用某方

某药。这是医家多年来的宝贵经验和特色,必须认真总结,借鉴应

用。如药王孙思邈善用甘草解毒;陈士铎善用金银花治疮疡,认为

舍此无第二品也;张泽生善用生乌头治痛风;颜德馨重用车前子降

血压;罗天益善用天麻治眩晕;刘惠民用马钱子粉复方治胃下垂;

王俊民则用马钱子治重症肌无力;张锡纯重用山药治虚喘;岳美中

父子单用茯苓治脱发;朱仁康善用全蝎内服治缠腰火丹;蒲辅周、

朱良春善用全蝎止偏头痛;姜春华善用半夏治失眠;张仲景、蒲辅

周善用生姜治呕吐;吕秉义外用硫黄治遗尿;庞安时、吴有性、余

霖、张锡纯等重用石膏、大黄治温疫,章次公用石膏研末吞服治大

叶性肺炎;张景岳善用熟地黄,认为实乃补精血第一要药iD十天士

则善用龟鹿之药,以补督任二脉之虚;李时珍善用土茯苓治梅毒;

缪希雍、顾松园认为土茯苓治疗头痛头风有神效;岳美中治疗泌尿

系结石,尤喜用金钱草,其用量常在120g左右;黄文东治疗心律不

齐,则喜用茶树根;谢海洲善用西红花治冠心病心绞痛;焦树德对

心绞痛偏于气闭不通者,善用石菖蒲,以除闷止痛;朱良春善用刘

寄奴治疗前列腺肥大之溺癃;蒲辅周善用决明子治虚秘;缪希雍、

董建华善用肉苁蓉治老人虚秘;王执中用单味王不留行治淋证;刘

渡舟善用石斛清利咽喉;傅青主治疗口舌生疮,仅用石菖蒲、黄连

水煎服,往往一剂而愈。

    这些用法、用方、用药的独特经验,在一般的教科书中是学不

到的,是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得的绝招,是他们一

生心血的结晶。这些经验,在学习医案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但

是,我们在学习这些独特经验时,必须对他们的医案进行全面的分

析,注意“专方专药治专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不可盲目仿效。

    8.注意掌握药物剂型及剂量用法  药物剂型、剂量、用法等

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重要方面,疗效好坏常与之有关。历代医案

中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名医们非常重视之。因此,在学

习阅读医案时,要格外加以留心。

    中药的剂型很多,除汤剂外,丸散膏丹等是中医传统的基本剂

型,这在古今医案中都有记述,应该总结继承、发展创新。清代医

家陈修园说:“长沙当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人手工夫,即以伊圣之

方为据……宜汤、宜散、宜九,一剂分为三服、两服、顿服、停后服、

温服、少冷服、少少咽之、服后啜粥、不啜粥、多饮水、暖水之类,而

且久煮、微煮、分合煮、沸水之不同。宋元后诸书多略之,而不知圣

人之心法在此。”(《长沙方歌括·小引》)强调了医者必须懂得各种

剂型及其具体服用方法。

    关于药物的剂量,历代医家也颇为重视。“药味要紧,而分量

更要紧”。各家医案中,药物剂量不外乎重剂、轻剂和常规剂量。

重剂每超过常规剂量数倍,通常用于危急重症。清代医家王孟英

说:“急病重症,非大剂无以拯其危。”王孟英曾治疮毒,用金银花六

两,生甘草一两,皂角刺五钱,水煎和酒服之。一剂减其势,再剂痛

苦失。轻剂低于常规用量,通常用于内伤久病、体质柔弱、老人、小

儿等。王孟英说:“大人之病,亦须量其胃气而权方剂。脆薄之人,

竟与小儿同视可也。’’蒲辅周也说:“用药剂量不宜大,我年轻时读

叶天士引陆证指南》,看到他用药甚轻,多年后才理解,人病了,胃气

本来就差,药多了加重其负担,反而影响吸收,这是很有道理的。”

阅读叶天士医案和蒲辅周医案,的确大多轻剂。程门雪曾说:“对

于处方的分量,当如东垣法,宜轻不宜重。药物的作用,是导引,是

调整,是流通,所谓‘四两能拨千斤’是也。东垣用每味数分,至一

二钱而取效,姑且不谈。譬如热病常用的至宝、紫雪、牛黄、玉雪等

丹丸,不是仅用数发而效果很显著吗?以此例彼,即知用药过重,完全

是浪费的”。

关于药物的炮制方法、煎法、服法,也颇有讲究。徐灵胎曾说: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以上内容在读案

时,不可小视。

    9.注意体会医案评注提示  医案评注,是作者或读者对医案

的评论性文字。医案评注是对医案的一种独特的鉴赏与研究方

式,是学习医案的重要方法。在众多的医案著作中,大都附有评注

者的意见,或自评,或他人评注。对于难读难懂的医案,不仿先看

医案评注,渎了评注就容易领会和理解。评注的内容范围很广,常

涉及医案作者的医学思想、治学方法、理论术语、辨证、立法、处方、

用药以及医案的文辞、编辑方法等,甚至借题发挥,阐述注者本人

的见解和经验。具体可表现为提其要、钩其玄、举其善、道其短、知

其疑、驳其误、申其意、补其缺等。医案的评注形式大致有眉批、夹

注、按语、圈点、总评等。通过医案评注,可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

心。进行学术切磋,开展争鸣,使读者从中得到启迪。

    如尤在泾医案:肝阳因劳而化风,脾阴因滞而生痰,风痰相搏,

上攻旁溢,是以昏运体痛等症也。兹口腻不食,右关微滑,当先和

养胃气,蠲除痰饮。俟胃健能食,然后培养阴气,未为晚也。

    半夏,秫米,麦冬,橘红,茯苓。

    邓评:至理名言。再增姜汁、竹茹、菊花、菖蒲根,似更完备。

    《增评柳选四家医案·尤在泾医案》

    本案邓评则为钩其玄、补其缺之举。

    正确的医案评注对学习医案会带来很大的方便。但评注者也

有评错或评析不当之处,读者应独立思考,不可轻信。

    (二)运用和研究医案的方法

    1.借鉴验证的方法  学习名医医案,最重要的是自己在临床

上的借鉴和验证,做到学以致用,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和

创新。

    如今人彭建中先生尝治一老妇,素有痰嗽,时值秋令,小便数

日不通,经利水通淋无效,每日维赖导尿以缓急。其舌面光净无

苔,脉细弱无力,且知尿闭后咳嗽若失。经查《古今医案按》尿闭门

有李士材治郡守王镜如一案,痰火喘嗽正盛时,忽然小便不通,自

服车前、木通、茯苓、泽泻等药,小腹胀闷,点滴不通,李曰:左寸数

大,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惟用紫菀五钱、麦冬三钱、北五味十粒、

人参二钱,一剂而小便涌出如泉。两相对照,其病机基本相同,俱

为“金燥不能生水”,遂仿其方意,用生脉散加紫菀、杏仁、桔梗,2

剂后小便畅通如常。这是一则直接从医案中借鉴方法取得疗效的

案例。

    2.分类比较的方法  综观历代中医医案专辑或选辑,或以医

家为纲,或以科目为纲,或以病症为纲,或以治法为纲,或以方剂为

纲,或以药物为纲,或以学派为纲,或以朝代为纲,或以地域为纲

等,均是采取了不同的分类比较的方法,明代江瑾的以证类案、分

类比较的方法最为实用,从而推动了医案研究的发展。当代大量

医案,多是以病名为纲进行分类比较的,有以中医病症名称为纲

者,也有以现代医学疾病名称为纲者。通过类比,同中求异,可以

看到同一类病症由于其类型不同,不同医家采取的治法不同,从而

学到灵活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

    3.统计分析的方法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应用是

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

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运用数理统计,对中医医案

这一总体进行抽样调查,从大量个案经验中揭示疾病的证治规律,

是研究医案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姜良铎(董建华教授指导)完成的题为“温病诊断指标及

证治方药规律的研究”的博士论文,通过对古今700多位医家温病

医案l00 009例次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温病四季皆可流行,

但以夏秋为多;男女老幼成人皆可发病,但以男性、成年、儿童为

多;统计得出温病常见症状有123种,舌象25种,脉象26种及常

用中药182种;明确了28种温病的诊断指标、证型辨证指标、基本

方药和治疗效果。此项研究为探索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辨治规

律、掌握古今医家诊治温病的临床经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在统计数学中,样本(如收集的医案)是偶然的、有误差的、不

稳定的,而总体则是必然的、无误差的、稳定的。中医医案尽管医

家众多,流派不一,体裁各异,且年代相殊,甚至难免有鱼目混珠、

瑕瑜掺半者,但总体上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记录,其

理法方药具有相对的恒定性。因此,根据数学模式,借助于概率,

可以对推理的不确定性进行较为精确的测定,淘汰那些个别的虚

假成分,从而使结论在一定程度内保证它的正确性。

    4.信息系统的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祖国传统医

学面临着世界技术革命的挑战,既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又要实

现中医现代化。在这种形势下,吸收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对中

医理论与经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

的一项紧迫任务。

    近年来,运用“三论”的理论和方法,模拟中医的临床实践经

验,进行程序设计,输入电子计算机,研制成专家诊疗系统,已取得

可喜成果。如模拟我国著名老中医关幼波对肝病辨证施治的程

序,按照他的思维方法,根据患者的证候变化,在200多种症状、化

验指标以及170种药物的基础上,让计算机从19个实用处方中选

出针对病情的处方,编制病历卡,计算药价,开具假条等。从数据

输入到诊断结束,总共需14秒钟。专家系统的研制成功,给了我

们一个重大启示:通过对历代医案(特别是著名医家的医案)的统

计分析,找出名医的诊治规律,然后进行程序设计,分类编排,同样

可以研制成“古今医家诊疗咨询系统”。

    “古今医案的整理与应用研究”课题,是一项用电子计算机等

现代手段研究古今文献及其临床应用的科研项目。目前已基本建

成的“古今医案文献数据库”,包括伤寒、温病、内科、儿科、外科、

妇科、眼科、耳鼻喉科、骨伤科等9个分库,收载古今医案1 6356首,

涉及古今1 206位医家,89个病类,740个病症,总计约600余万

字,可谓集古今医案之大成。

    历代医案是一个汇集中医临床经验的巨大的信息库,而且,随

 

 

                          第二章  月经病医案

    一、月经先期

    (一)朱小南医案

    秦某某,39岁,已婚。

    近1年来经行超早、量多色淡。胸闷心宕,腰酸肢楚。精神疲

乏。

    诊时,望其面色,萎黄不华。颧部稍有淡红,眼睛无神,据述经

水超早,一般早1~10天,量颇多.每逢经期,精神疲乏。心烦不

安,心宕失眠。按脉虚细而数。观察其舌,质红苔微黄,舌尖有细

微碎痕,阴虚火旺经水先期。治用养阴清虚热法。

    生、熟地(各)9g,枸杞子9g,丹参9g,白芍6g,阿胶9g,玄参

9g,女贞子9g,白术6g,黄芪9g,地骨皮9g,青蒿6g,杜仲9g。

    患者先后调治四次,期量渐趋正常,2年后复诊时述病情基本

稳定。    (引自《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月经先期验案之一。朱小南(1901~

1974),原名鹤鸣,近代江苏南通人。邑名医朱南山长子。幼年读

书于乡,稍长,随父习医,刻苦勤奋,悉心钻研。二十岁悬壶于上

海,中年后妇科著名。1936年协助其父创办中国医学院,先任副

院长,继任院长,兼妇科教授。解放后,历任上海中医学会妇科组

组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会员。晚年著医学论文甚多,陆续发

表于《中医杂志》等刊物,其著作有《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

    经水超早,古人每归之于热,因为血热则迫血妄行,经水也就超

早而来。本案患者属于阴虚火旺型经水先期。脉象、舌苔、内热

等情况,都证明符合此诊断。月经量多,是因其久病后,血虚而气

亦亏,气不摄血,经量多而颜色不红,所以处方在养阴清热中加入

黄芪、白术,意在于补其气而增强摄血功能,气行而血自行。以傅

青主之两地汤加减,原方用来治疗月经先期,量少属火热而水不足

者,全方重在滋阴壮水,而本案患者经量多而色淡,阿胶亦可制止

经量。纵观全方,配伍合理,运用恰当,故调治四次得以痊愈。

    (二)刘奉五医案

    卜某,14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3月4日。

    主诉:月经先期量多4月余。

    现病史:12岁月经初潮。开始周期不准,半年后月经先期而

至,每次提前10多天,量多色红,有少量血块。曾经治疗,近4个

月又出现月经先期量多,每月均提前10余天。

    舌象:舌尖红。脉象:弦滑。

    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中医辨证:阴虚血热,冲任不固。

    治法:养阴清热,固摄冲任。

    方药:地骨皮三钱,生、熟地黄各四钱,生白芍三钱,黄芩三钱,

椿根皮三钱,旱莲草四钱,川断三钱,生牡蛎八钱,乌贼骨四钱,生

山药五钱。

    治疗经过:4月26日,服上方7剂后,月经周期正常,经量仍

多。今日月经来潮,第1天下腹胀痛,痛时头晕,恶心,舌质淡,脉

弦滑。因兼见气滞血瘀,拟以疏肝理气为法,方药如下:

    当归三钱,白芍四钱,柴胡一钱半,木香一钱半,香附三钱,延

胡索三钱,没药一钱,藿香三钱,陈皮二钱,五灵脂三钱。

    4月30日,服上方3剂后,月经基本正常,上述症状消失。

1975年2月10日随访,月经周期一直正常,行经6~8天,量略

多,经期偶有头晕,经来小腹微胀,其他情况良好。

    评析:本案为刘奉五治疗月经先期验案之一。刘奉五(1911~

  1 977),男,北京市人,早年受业于名医韩一斋,后悬壶济世,并任教

  于北平国医学院讲授妇科学,1956年任北京中医院妇科副主任。

  以肝脾肾三脏作为治疗妇科病的中心,强调冲任二脉的功能,对产

  后感染高热尤有经验。门人整理其遗著遗案,编辑成《刘奉五妇科

  经验》一书。

    本病的治疗以补虚、清热为常法,本案患者属于阴虚血热、冲

任不固之证,故治疗应以养阴清热、固摄冲任为主。方中黄芩、地

骨皮、生地黄清热;白芍养血以柔肝;山药健脾益气;续断、墨旱莲、

熟地黄用以补肾;加以椿根皮、牡蛎、海螵蛸。月经周期正常,又出

现肝胃不和等证,故治疗改为舒肝理气之法。用柴胡舒肝,藿香、

陈皮和胃;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木香、香附、延胡索、五灵脂、没药

理气活血以调其善后。

    (三)哈荔田医案

    韦某某,31岁,已婚。1977年1月30日初诊。

    婚后三年,迄未孕育,常以嗣续为念,一年来,月事不经,一月

二、三至,颜色紫红,时夹血块,量一般。素多白带,间或色黄。刻

诊正值经期,腰酸背楚,小腹胀坠,头晕,心烦,口干不欲饮,舌红少

津,脉弦细数。诊为肝郁化热,蕴伏于血分,热迫血行,久损及肾。

治拟清热凉血,兼益肝肾为法。

    处方:秦当归12g,粉丹皮12g,凌霄花4.5g,黄芩炭9g,细生

地、东白薇各15g,刘寄奴12g,川茜草、香附米各9g,台乌药6g,海

螵蛸12g,炒杜仲12g,3剂,水煎服。

    嘱经期过后,即服加味逍遥丸、六味地黄丸各一付,上、下午分

服。白带多则以蛇床子9g,淡吴萸3g,川黄柏68,布包,泡水坐浴

熏洗,日二次。

    二诊(2月20日):服上药后,诸症均感轻减,昨日月经来潮

(距上次月经为20天),血块较既往减少,小腹胀坠亦较前为轻,白

带已少,心烦,头晕悉减,惟血量仍多,膝胫酸软,舌虹少苔,脉弦

细,继守原意,并加重补益肝肾之品。

    处方:秦当归、厚杜仲、桑寄生各12g,川续断、粉丹皮、乌梅

炭、白僵蚕、香附米、赤芍药、刘寄奴、川楝子各9g,延胡索4.5g,川

黄柏6g,4剂。药后仍服丸剂,并外用药,同前。

    三诊(3月2S日):月汛再潮,此次为28天。月经周期已趋正

常,无须再服汤剂。所谓“衰其大半而止”。令其做妇科检查,诸无

异常,嘱服丸剂一个月,药同前。

    一年后,其母以高血压病来诊,谈及其女,喜形于色,谓自服药

后月经一直正常,而今珠胎已结,期将六月矣。

    (引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评析:本案为哈荔田治疗月经先期验案之一。哈荔田(1912~

1989),男,回族,河北省保定市人。幼承庭训,家学渊源,1935年

毕业于北平华北国医学院,以优异成绩深得施今墨、周今人、范更

生等京城诸家名医的赏识。在学术上穷究医经,颇有心得,崇尚易

水学派,临床重视胃气,长于内科,优于妇科。著有《妇科医案医话

选编》、《哈荔田医案与医话选》、《扶正固本与临床》等著作。

    本案患者之月经先期,色紫夹块,小腹胀坠,头晕心烦,舌红少

津,显为肝郁化热、迫血妄行之证。腰酸背楚是因月经频至,不能

归精于肾,肾精不充所至;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方用凌霄花、黄

芩炭、生地黄、白薇、牡丹皮等药清热凉血,正本清源;刘寄奴、茜

草、香附等理气化瘀以调经;当归、杜仲养血补肾,兼顾其虚;海螵

蛸固涩止血,并以塞流。纵观全方凉而不凝,止而不涩,兼顾养血

调经。二诊重在补益肝肾,以敛肝之乌梅炭,散肝之僵蚕,一敛一

散,俾致和平。治疗过程中,或疏或调,或清或补,法随证变,疗效

显著。

    (四)钱伯煌医案

    余某某,22岁,未婚。

    初诊:1962年8月4日,月经先期,约二十天一次,已有三月。

末次月经于昨日来潮,头晕纳呆,舌苔淡黄、根垢边刺,脉象细弦。

病由气血不足、冲任失凋所致,治以补气养血,兼调冲任。

    处方:党参6g,白术6g,山药9g,扁豆9g,炙甘草3g,橘皮3g,

木香3g,白芍9g,枸杞子9g,当归9g,炒谷芽12g,大枣3枚。三

剂。

    二诊:8月7日,行经四天,今日月经已净,惟感头晕,午后头

痛,胃纳仍呆,二便如常,舌苔淡黄腻,脉左沉细,右细弦,治以益气

以健脾胃,养阴以制亢阳。

    处方:党参9g,白术9g,扁豆9g,橘皮3g,清半夏6g,枸杞子

9g,生龙骨15g,金樱子9g,磁石15g,白芍9g,菊花3g,炒谷芽

12g。五剂。

    三诊:8月30日,少腹胀坠,午后低热,微觉畏寒,遍体酸痛,

口干,胃纳渐增,舌苔根黄腻、质微红,脉象浮细,近感风邪,营卫不

和,宜先去风邪,和营卫,佐以理气调经。

    处方:苏梗6g,荆芥6g,白蒺藜9g,赤芍9g,制香附6g,川楝

子9g,青皮6g,泽兰9g,车前子12g(包),桑枝15g,生姜6g,大枣

3枚。二剂。

    四诊:9月9日,药后风邪已解,月经于9月1日至,量一般、

色红有小血块,腹部胀坠,口干喜饮,头晕少寐,舌苔根黄垢,脉象

细弦,治以育阴潜阳。

    处方:干地黄12g,白芍9g,川石斛12g,橘皮3g,玉竹9g,枸

杞子9g,菊花3g,磁石15g,白术9g,炒谷芽12g。三剂。

    另:杞菊地黄丸30丸,早晚各服1丸。

    (引《钱伯煊妇科医案》)

    评析:本案为钱伯煊治疗月经先期验案之一。钱伯煊(1896~

1986),江苏苏州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妇科专家。

拜近代名医曹颖甫为师学习。精通中医古籍,形成自己独特的学

术思想,对内、外、妇科疾病均有很高的造诣。著《女科证治》、《钱

伯煊妇科医案》、《脉学浅说》等著作。

    此患者,由于气朋两虚,气虚则不能摄血,阴虚则冲任不固,故

月经先期,应以补气以健脾胃,养阴以滋肝’肾、使气阴渐复,冲任得

固,月经得以正常。方中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白芍、

枸杞于滋补肝肾。二诊以健脾胃,养阴制阳为治疗大法。在上方

基础—卜酌加龙骨、磁石之重镇之品,以防阳亢于上。三诊时又感风

邪,故酌加苏梗、荆芥等发散表邪之品。四诊时据其脉象、舌苔,治

以育阴潜阳。

    二、月经后期

    {一)刘奉五医案

    于某某,24岁,未婚。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3月

22口。

    主诉:月经稀发3年。

    现病史:3年前,时值经期因受寒凉以后,月经周期后错,一般

3个月至1年始能来潮1次。量少,色黑,行经1~2天,经期腰腹

隐痛,平素疲乏无力,腰酸。

    舌象:舌质淡。脉象:细缓。

    中医辨证;肾虚血亏,寒伤冲任。

    治法:益肾养血,温经散寒。

    方药:当归五钱,川芎一钱,吴茱萸三钱,肉桂一钱半,红花三

钱,半夏二钱,木香一钱半,炮姜一钱,桃仁一钱,仙灵脾五钱。

    治疗经过:10月27日,上方服药5剂后,月经来潮,量较前稍

增多。继服上方,隔日1剂,连服两个月。随访观察,月经均能按

期来潮,其他诸症亦减轻。    (引自《刘奉五妇科经验》)

    评析:本案为刘奉五治疗月经后期验案之一。刘奉五简介见

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亦称月经稀发,与闭经的病因相同。轻者月经后错,

重者月经稀发,再重者即为闭经。刘奉五认为月经后期是由于气

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所引起的.多因经期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

感受寒凉,寒邪乘虚侵入冲任,血为寒凝,经脉不通所致。本案之

月经后期,证属肾虚血亏,寒伤冲任。患者以往月经虽正常,但素

体阳虚,气血不足,因受寒凉,内外寒相结合,客于冲任,血为寒凝,

经脉不通故见月经后期,量少色黑,腰腹隐痛。腰为肾之府,故肾

阳虚可见腰酸乏力。以益肾养血、温经散寒为治疗大法。方中当

归、川芎、红花、桃{::养血活血;吴茱萸、肉桂、炮姜温经散寒;

淫羊藿温肾散寒;半夏、木香降胃气;胃气降,则冲任之逆气也随之下

降。逆气降,则血脉通,而经水自下矣。

    (二)班秀文医案

    黄某某,2U岁,南宁市中学教师,已婚,1978年2月24日初

诊。

    十二岁月经初潮,一向错后10~20天,量一般,色泽尚好。去

年八月份结婚,婚后双方共同生活,经行仍错后,量少,色暗淡,但

经中无所苦。现经行刚净第二天。脉沉细弱,苔薄白,舌质淡。

    诊断:月经不调。

    辨证:气血不足,冲任两虚。

    治则:补益气血,温养冲任。

    处方:归身9g,川芎5g,白芍9g,首乌15g,炙黄芪12g,党参

12g,菟丝子15g,川杞子12g,肉苁蓉15g,淫羊藿15g,柴胡3g,炙

甘草3go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3月1日):药已无不适,但大便较软。去肉苁蓉之温

润,加坤草12g,再服三剂。

    三诊(3月13日):十一日阴道见红一滴,脉细,苔薄白,舌质

淡,此为经行之兆,仍守上法出入。药用:北芪15g,党参12g,首乌

15g,菟丝子15g,淫羊藿15g,归身9g,川芎3g,白芍9g,益母草

9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四诊(3月23日):十六日正式经行,量比上月多,色泽较好,

脉细,舌苔正常。拟双补气血为治。药用:归身98,川芎3g,白芍

5g,熟地5g,党参12,云苓5g,白术9g,炙黄芪15g,玉桂丝2g(后

下),淫羊藿15g,炙草5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五剂。

    五诊(8月11日):服上方之后,经行调和,色量均佳。现已受

孕四月余,胃脘时感胀痛,步行较快时小腹有拘急之感,脉细滑,苔

薄白,舌质正常。此为胎动不安之兆,拟用壮腰健脾、顺气安胎之

法。药用:党参15g,白术9g,云苓5g,桑寄生15g,川断12g,砂仁

2g,苏叶3g,陈皮3g,炙甘草5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引自《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班秀文治疗月经后期验案之一。班秀文,生于

1920年,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广西中医药》主编,兼任中华全国中

医学会理事、妇科委员会委员。班秀文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数十

年,先后编著《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妇科发展史》、《妇科奇难病论

治》等著作。

    有关月经周期延后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

病脉证并治》。张仲景称本病为“至期不来”,采用温经汤治疗。

《内经》中言:“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大冲脉盛,月事以时

下……”本案患者长期经行错后,量少,色暗,应为气血不足、冲任

两虚所致。故拟以圣愈汤补益气血,方中菟丝子、枸杞子、肉苁蓉、

淫羊藿温肾暖肝,炙甘草入脾而调和诸药,用少量柴胡意在于舒肝

解郁,在补养之中有升发之功。五诊时为胎动不安之征兆,应重在

安胎,脾肾双补,佐以顺气,意在加强主蛰固藏之功效。

    (三)哈荔田医案

    王某某,24岁,1975年10月26日初诊。

    患者夙性质讷,寡于言笑,常有胁腹窜疼之候。年来经事不

凋,或五旬一至,或间月一行,量少有块,颜色深紫,少腹胀痛,不喜

按揉。平日白带量多,质稠气秽。近两个月来,每感日晡形凛,面

热心烦,喜握凉物,体倦神疲,自试体温,腋下37.6~38℃,西医诊

为“低热待查”予对症疗法,迄无显著效果。观其面色晦滞,舌质暗

红少苔,按脉细弦略数,诊为气滞血瘀,营阴亏损。治拟养血调经,

兼退蒸热。

    处方:秦当归、紫丹参、赤芍药、刘寄奴各12g,香附米,净苏木、

怀牛膝各9g,川茜草9g,云茯苓9g,紫苏梗4.5g,青蒿12g,醋

鳖甲18g,银柴胡6g,6剂,间日一剂。

    又予成药七制香附丸、加味逍遥丸各6付,每日各1付,上、下

午分服。丸剂与汤剂交替服用。另以蛇床子9g,吴萸3日,黄柏

6g,布包,泡水,坐浴,一日两次。

    二诊(11月9日):服药8天,月汛来潮,此次距上次月经为32

天,量仍少,所下多块。胁肋窜痛,腹痛胀感,带下已少而未净,热

势虽降而未清,体温,腋下37.4°C,再依前意,原方出入予服。

    处方:怀牛膝、刘寄奴、秦当归各12g,赤芍、川茜草、泽兰叶各

9g,川芎片、淡青蒿、粉丹皮各9g,地骨皮12g,胡黄连6g,炒青皮

4.5g,6剂。外用药同前。

    并嘱药后每日服丸剂同上,至月经来潮停药。

    三诊(12月8日):诉上诊后,汤药服未尽剂,体温即已复常,

一直稳定在36.8°C而未反复,自感精神体力有加。昨日月事届期

来潮,色、量俱较前为好,略有小块。按脉弦细,舌质淡红,嘱服加

味逍遥丸20天,每日上、下午各一付,以资调理。

    (引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评析:本案为哈荔田治疗月经后期验案之一。哈荔田简介见

月经先期。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可以属虚和属实概之。属虚者,阴精

亏虚,血虚不足;阳虚生内寒,寒从中生;阴火内灼,水亏血少燥涩

而然。属实者中,可为阴寒由外而人,阴气乘阳,胞寒气冷,血不运

行;或气滞痰阻而致血滞等。治法当根据虚实寒热属性而分别予

以温补、清补,行气导痰,活血行滞。本案患者素禀沉郁,肝木难以

条达,故可见胁腹窜痛。气滞不能造血,经脉滞涩,久必成瘀,逐致

经行后期血下多块,腹痛拒按。瘀血内阻,迁延不去,耗伤阴液,虚

热内炽,故低热缠绵不已。故治以化瘀通经为主。方中当归养血

和血;香附、苏木理气、行血止痛,刘寄奴、丹参、赤芍、茜草、牛

膝活血化梗可理脾胃之滞,启运中焦。初诊获效后,因瘀血仍未尽除,

故月事虽下而低热不清。再珍则汤丸并投,缓急相济,病得愈矣。

    (四)钱伯煊医案

    姚某某,35岁,已婚。

    初诊:1976年5月13日,月经后期,周期四十至五十天,三天

即净,量少色黑,经期少腹寒痛,腰部作痛,月经于4月13日来潮,

三天净,目前症状头晕、耳鸣、少寐,舌苔薄白,边有齿痕,脉象沉

细。病属肝气逆,肾阳虚,寒瘀凝滞,治以疏肝益肾,温经化瘀。

    处方:熟地黄12g,当归12g,川芎6g,赤、白芍各9g,制香附

6g,肉桂3g,桃仁9g,鸡血藤12g,生蒲黄6g,川断12g。九剂。

    二诊:6月11日,上方服一剂,当晚月经来潮,一天净,量少色

正,痛经减轻,现在经前,乳房胀痛,神疲乏力,午后躁热出汗,舌苔

淡黄腻,质绛有刺,脉象沉细,治以养血平肝,理气化瘀。

    处方:地黄12g,当归12g,白芍9g,川芎6g,丹参12g,丹皮

9g,桃仁9g,制香附6g,鸡血藤12g,牛膝9g。九剂。

    三诊:7月5日,末次月经于6月11日来潮,一天净,量少色

正,下腹痛轻,平时带多,头晕目花,神疲乏力,胃纳较差,舌苔淡黄

腻,尖刺边有齿痕,脉象细软,治以养血疏肝为主,佐以和胃止带。

    处方:地黄12g,白芍9g,当归12g,川芎6g,丹参12g,橘皮

6g,鸡血藤12g,牡蛎15g,制香附6g,牛膝9g。九剂。

    (引自《钱伯煊妇科医案》)

    评析:本案为钱伯煊治疗月经后期验案之一。钱伯煊简介见

月经先期。

    此案之月经后期,兼有痛经,其主要原因在于肝气逆,肾阳虚,

寒瘀凝滞,故以疏肝益肾、温经化瘀为治疗大法。服药后,寒凝瘀

滞得化,故月经能按期而至,腹痛也可缓和,但经量仍少,平时白带

较多,是因肝脏血虚,冲任失养,故又以养血以滋冲任为治。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一)朱小南医案

    刘某某,34岁。

    初治:多产体虚,已做输卵管结扎术,经期先后无定,本次迟

10日而行,行则量少即止,隔10日又复行。

    胸闷腹胀,纳谷不香,周身骨节酸楚。按脉虚细而弦,舌苔薄

白,证属肝郁脾虚,气血不凋。治疗采用理气解郁,扶土益血法。

    当归9g,川芎4.5g,白芍6g,制香附9g,郁金6g,枳壳4.5g,

合欢皮9g,丹参9g,巴戟天9g,焦白术6g,汉防己6g,秦艽9g。

    复诊:用上方加减法治后,脉象虚细而数,舌质绛而苔薄黄。

诊后认为多产伤肾,肾水不足以涵木,肝郁化火,阴虚内热,乃采用

固肾疏肝,养血清热法。

    当归9g,白芍9g,山萸肉9g,女贞子9g,玄参9g,合欢皮9g,

制香附9g,白术6g,陈皮6g,柴胡4.5g,青蒿6g。

    服药后,阴虚火旺的症状日减,而经水已调。

    (引《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验案之一。朱小南

简介见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时提前时延后7天以上,连续3周期以上者,称“月

经先后无定期”。其病因不一,但以肝郁占多数。本案之月经先后

无定期即为肝郁所致。经行忽早忽迟,皆因肝郁可影响气血,气为

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滞,故方中以香附、郁金、合欢皮疏

肝理气;当归、丹参、白芍调经养血,舒畅经水,消除因量少而致的

腹痛;白术健脾;防己、秦艽疏通经络,活血止痛,解除骨节酸痛之

象。服药后经水稍调,骨节疼痛已好,但阴虚火旺之脉象仍显著,

皆因患者肝血虚亏,肾水不足,不能涵木,肝郁而偏亢,故应以当归

调经养血;山茱萸、白芍、女贞子补肾阴;香附、合欢皮理气解郁;白

术、陈皮健胃以充气血之源,合玄参养阴津以清热,柴胡舒肝解郁清热,

青蒿清肝经郁热,标本兼治。

    (二)何任医案

    叶某某,43岁。

    初诊:1974年1月30日,月经先后无定期,每月两行或每行

缠延至两周以上,足肿,时有带下。以益肾健脾为进。

    淡苁蓉9g,枸杞子12g,炒当归9g,炒白芍9g,藕节9g,紫石

英12g,山萸肉9g,生地黄12g,补骨脂12g,侧柏叶6g,沙苑蒺藜

9g,十灰丸12g(包煎)。五剂。

    复诊:2月5日。药后足肿、带下好转。再以原旨为进。

    炒当归9g,龟板胶12g,小茴香1.2g,淡苁蓉9g,补骨脂9g,

杜仲9g,紫石英12g,党参12g,山药30g,沙苑蒺藜9g,白术15g,

枸杞子12g。十剂。

    三诊:3月4日。药后经行对月,五日而净,带下亦少见。再

以原法巩固治之。

    炒当归9g,沙苑蒺藜9g,枸杞子12g,山萸肉9g,淡苁蓉6g,

党参9g,补骨脂12g,紫石英12g,二至丸15g(包煎)。十剂。

    (引自《何任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何任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验案之一。何任,1920

年生,浙江杭州人。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医学得自家传,1939年

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解放后,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历任杭

州市中医学会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分会会长、

全国高等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

校长、浙江中医学院院长。何氏对于中医经典,特别对《金匮要略》

有较深研究,著有《金匮要略通俗讲话》、《实用中医学》、《何任医案

选》等著作,发表论文近百篇。临床以内科、妇科见长。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阳能振发脾阳,而脾又将水谷精微之

气源源不断地补充于肾,脾肾功能正常则气血相互化生,血海充盈

则月事能应期而至。若脾肾两虚,则失其固摄之功,则月事紊乱。

水湿不得转输则见带下,足肿;故治疗应以益肾健脾之剂。初诊恰逢

经期,应在补肾同时佐以养血止血之晶(藕节、侧柏D1‘)兼顾标

本,后即以培补脾肾固本为治疗大法。末以调补脾肾以巩固疗效。

纵观全方,温养中兼以滋清,使阴阳互济,病得以瘥。

    (三)钱伯煊医案

    廖某某,38岁,已婚。

    初诊:1976年3月22日,月经先后无定期,周期二十三至三

十七天,十二天始净,量多,色黑红夹有白带,且有血块,经期少腹

胀痛,腰痛,末次月经于2月19日来潮,十二天净,平时胸背作痛,

少腹左侧胀痛,带多,色黄气秽,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腻、中剥边尖

刺,脉象细软。病属脾气弱,肝气逆,肾阴虚,治以健脾疏肝益肾,

佐以化瘀止血。

    处方:党参128,茯苓12g,山药12g,旋覆花6g(包),地黄

15g,生白芍12g,生牡蛎30g,昆布12g,贯众15g,佛手6g。六剂。

    另:三七末18g,如经行量多,早晚各加服1.5g,开水送下。

    二诊:4月9日,月经于3月23日来潮,经量明显减少,少腹

及腰部隐痛,平时带下仍多,色黄气秽,面浮目肿,气短胸痛,足跟

胀痛,大便偏干,二至三日一行,舌苔淡黄中剥,脉象细软,仍从前

法,兼清下焦湿热。

    处方:党参12g,茯苓12g,山药12g,黄柏6g,知母9g,昆布

12g,海藻12g,旋覆花6g(包),川断12g,贯众12g.六剂。

    三诊:4月16日,服上方后,诸恙均见减轻,现在经前,神疲乏

力,舌苔黄中剥,脉象细软,治以补气养阴,兼顾冲任。

    处方:党参12g,麦冬9g,生地黄15g,白芍9g,阿胶珠12g,生

牡蛎30g,川断12g,桑寄生15g,贯众15g,椿根皮12g。九剂。

    四诊:5月3日,服上方九剂,月经于4月20日来潮,四天净,

量中等,色转正常,下腹痛减。此次经期感冒,头痛,胸背隐痛,食

后腹胀,晨起下腹作胀,舌质绛、中微剥、边尖刺,脉左细右软,目前

感冒未净,治先祛风清热,兼调肝脾。

    处方:桑叶9g,薄荷6g,枳壳6g,桔梗6g,生甘草6g,茯苓12g,

扁豆9g,橘皮6g,木香6g,旋复花6g。三剂。

评析:本案为钱伯煊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验案之一。钱伯煊简

介见月经先期。

    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经血蓄泄失常,多因气血失调,与肝、

肾、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肾、脾三脏皆关乎气血的运行、

冲任的协调而影响经血的蓄泄,如脾虚不能统血则月经先期;若肝

虚则血无以下注于冲脉,故月经后期,治疗应以补肝脾、调冲任为

大法。冲任得调,月事自能正常。

    本案之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多,兼有痛经,主要责之于脾气虚

弱,肝气上逆,肾阴亏虚所致,故拟以健脾疏肝益肾之法。因月经

量多,故经前再加三七末,以化瘀止血,经量明显减少。复诊时见

带下色黄气秽,则从前法中之清下焦湿热。最后月经渐调,血量亦

减少,但又有新病而至,故以祛风清热为先,兼调肝脾为辅。

    (四)姚寓晨医案

    高某,29岁,教师,1980年4月18日初诊。

    主诉:月经先后无定期近一年。

    现病史:月经14,4/28,量中色红,结婚三年,前年冬产一男婴,

上环节育。产后乳汁不行,用人工哺养,年来月经或先或后,迄无

定规,量或多或少,色泽紫黯,经后腰酸神疲,头晕失寐,经前心情

抑郁,胸膺板滞,乳房结块,咽阻痰黏,大便时或秘结,口微渴,末次

月经4月2日转3天净。

    舌象:舌淡衬紫,边有齿痕,苔薄。

    脉象:弦细带数。

    辨证:肾虚肝郁,冲任失调。

    治法:补肾疏肝,调理冲任。

    方药:

(1)    经前甲方   

    娑罗子12g,八月札10g,紫丹参12g,路路通12g,王不留行

15g,制香附10g,大熟地黄15g,菟丝子12g,全当归12g,玉桔梗

10g。

    (2)经后乙方

    大熟地黄15g,菟丝子12g,仙灵脾12g,山萸肉12g,炒柴胡

6s,炒白芍10g,肉苁蓉12g,全当归10g,陈皮6g。

    治疗经过:患者经用上法调治二月,经汛已准,遂授八珍丸、逍

遥丸各三瓶,嘱常服以巩固疗效。

    (引《姚寓晨妇科证治选粹》)

    评析:本案为姚寓晨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验案之一。姚寓晨,

男,南通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擅长妇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抢救继承的首批中医专家之一。

    本案之月经先后不定期证属肾虚肝郁,经前冲任气血壅盛,应

以疏肝通络为主,并酌加益肾之品以增强舒肝之力;经后阴血流

失,当以养肾益精为治疗大法,酌加调肝之品,以助肾精化气。经

前宜理气而不燥,经后用药宜温润而不热,按照“经前疏,经后补”

之原则,交迭用药,调整经期。甲方中娑罗子、预知子、路路通、香

附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熟地黄、菟丝子滋阴补肾;当归、活血调

经。乙方中熟地黄、菟丝子、山茱萸等均为补益肝肾之品;陈皮理

气使诸药补而不滞。两方配伍合理,先疏后补,收效良好。

    四、经期延长

    (一)沈建侯医案

    孙某,31岁,已婚。

    初诊:1964年10月13日。7月20日宫外孕术,8月13日经

来至今已两月依然淋漓未净,曾刮宫也未见效,左少腹隐痛,腰脊

酸楚,苔薄黄,脉细数。冲任有热,气不摄血,治拟益气养血,清热

固经。

炒归身9g,白芍9g,青蒿9g,银柴胡4.5g,金樱子9g,熟军

炭9g,天冬9g,黄芪9g,淮山药9g,女贞子9g。

    二诊:10月15日。药后经量即少,曾经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

炎。予上方加黄连1.58生地12g,四剂。

    三诊:10月19日。经量已少,未净,咳呛频作,痰黏喉痒,苔

薄,脉细数。治拟养血清热,宣肺豁痰。

    生、熟地黄(各)12g,银柴胡4.5g,青蒿9g,地骨皮12g,白芍

9g,杏仁12g,桔梗4.5g,炙麻黄4.5g,熟军炭9g,炒川柏9g,知母

9g。三剂。

    四诊:10月22日,药后经水已净。

    (引自《上海名老中医》)

    评析:本案为沈建侯治疗经期延长验案之一。

    本案患者之经期延长,可见经水淋漓不净,绵延一月之久,后

虽刮宫,未见效,因其病情缠绵固应届虚证,其苔薄黄,脉细数,少

腹隐痛,为虚中有热之象,妇科检查为子宫内膜炎,应用清热澄源

之法治之。方中多用轻清之品如青蒿、银柴胡等,苦寒清热,又用

甘寒养阴之品如女贞子,佐以白芍、当归等养血健脾之品,药性平

和,效果良好。

    (二)何子淮医案

    姚某某,37岁。

    1974年8月25日初诊。生育第二胎,又行人工流产术两次

(末次于1972年12月),以后渐见经来量多,夹块,作痛。曾用中

西医药治疗,可取一时效果,停药后仍复原样,行经拖延十余日以

上,有时净后带来夹红。妇科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不规

则成熟)。本次经行第二天,量多,小腹按之痛,血块大,色紫褐,舌

边紫黯,脉来弦涩。

    辨证:瘀热蕴滞下元。治法:活血化瘀,荡涤胞络。方药:自拟

血竭祛瘀生新汤。

    血竭4.5g,大黄炭9g,元胡9g,淮木花9g,血余炭9g,赤、白

芍各9g,失笑散9g,丹参15g,当归炭24g,藕节30g。

    8月27日复诊:药后块下更多,腹痛时或减缓,仍以祛瘀生新

渐进。

    方药:血竭9g,大黄炭9g,小蓟9g,地榆9g,当归炭15g,炒白

芍15g,仙鹤草30g,藕节30g,炙甘草6g。

    8月31日三诊:服药块下仍多,血量减少似有净状,按之腹不

痛,精神也转佳。块下痛除,瘀阻已去,继以养血调冲。

    方药:炒当归15g,焦白术15g,补骨脂15g,炒白芍12g,狗脊

12g,党参12g,炙黄芪9g,怀山药24g,川断24g,炙甘草6g。

    9月19日四诊:月经已有来潮之感,慎防量多崩下,再以养血

调冲观察。上方去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补骨脂,加丹参、仙鹤草

各15g,艾炭2.4g。

    9月22日五诊:服药两天,经来量不甚多,未见块下,色鲜红,

无腹痛,仍以益气养血调经巩固。

    方药:党参15g,炙黄芪15g,焦白术15g,旱莲草15g,炒白芍

24g,侧柏叶24g,炒丹皮9g,炙甘草6g。

    (引6《近现代二十五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评析:本案为何子淮治疗经期延长验案之一。何子淮(1920—

1997),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何氏家学

有素,其先祖何九香先生(1831~1895),从业于山阴钱氏女科,悬

壶杭州城,誉满钱塘。先父何稚香(1870~1949),继承衣钵,而载

誉沪杭。何老先生幼承家训,尽得真传。何老先生具有丰富的临

床经验和学术造诣,对月经病、崩漏及妊娠病诸症有独特见解和治

法,撰有《何子淮女科经验集》、《各家妇科评》等著作。

    本案患者经水来量多夹块,少腹作痛,舌紫脉弦,故辨证为瘀

热下滞胞络瘀阻证,拟活血化瘀、荡涤胞络之法。方中血竭伍大

黄,一攻下,直捣病所,为众药之主帅。大黄炭用,取其逐瘀下血,

而攻中有守,不致一泻千里,不堪收拾。初诊后块下而痛未止,则

因瘀行尚未尽,复诊依法继续,待瘀去痛减。三诊拟养血调冲之

法,及时扶正。四、五诊均为巩固性治疗,谋求长远疗效。

    (三)蒲辅周医案

    徐某,39岁,1959年2月27门初诊。

    每次月经错后,经期长,量多,小腹凉痛,有黑色血块。脉迟

滑,舌下苔薄白。届气血不调,兼有瘀结,治宜调和气血,兼活血消

瘀。

    处方:当归二钱,川芎一钱半,官桂二钱,吴茱萸三钱,三棱二

钱,莪术二钱,制香附二钱,大茴香一钱,川楝子(炒黑)二钱,延胡

一钱,葱白(后下)二寸。五剂。另:香附丸六两,每晚服二钱,白开

水送下。

    5月9日复诊:药后经行,仍有黑色血块,月经周期已准。脉

缓和,舌正无苔。

    处方:定坤丹六两,每晚服三钱,白开水送下。首次方每月经

期均照服五剂,煎服法同前。

    12月4日三诊:几个月来月经血块逐渐减少,量已不多,此次

月经来潮,五天干净,小腹部略有微痛,余无其他不适感。乃属气

血已调,瘀结已去,继服前方,以资巩固。

    (引自《蒲辅周医疗经验》)

    评析:本案为蒲辅周治疗经期延长验案之一。蒲辅周(1888~

1975),四川梓潼人。三世行医。少遵祖训,承继家学。又发奋研

读医经,自《素问》、《灵枢》以下莫不探幽索微。初开业于乡,后移

居成都,医技日进,声誉日隆。1955年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历

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第四届全国人大代

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精通内科、妇科、儿科,尤以治

疗急性病著名。融伤寒、温病学说于一炉,经方与时方合宜而施。

其学术见解与临床经验,俱载于门人整理之《蒲辅周医案》、《蒲辅

周医疗经验》、《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等论著中。

    经期延长,《诸病源候论》认为其发病机理为“劳伤经脉,冲任

之气虚损,故不能制其经血。,,》L感内伤引起脏腑经脉气血功能失

常,阳气不充,冲任不能制约经血;或热邪内扰,血海不宁;或瘀血

阻滞胞宫胞络,瘀血不去,新血难安;皆可导致经期延长。而本案

为血寒气滞所致,故可见小腹凉痛,有黑色血块,本病之本在于冲

任,病位在胞宫,病机为血寒气滞导致冲任失约,经血失制。根据

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瘀者消之的妇科病治疗原则,应予

温经活血、理气消瘀之法。当归、川芎活血行气调经,吴茱萸散寒

止痛,三棱、莪术破血祛瘀行气,香附、八角茴香重在行气,川楝子、

延胡索兼可止痛。纵观全方,行气活血与止痛兼顾,药证相符,故

获良效。

    五、月经过多

    (一)孙浩铭医案

    胡某某,23岁,小学教师。

    每次经前性情急躁,两乳胀痛,经行则消失。此次月经提前十

余天来潮,色黑,于行经第一、二天血量甚多,至今已旬日未止,胃

纳如常,脉象弦滑,舌苔薄黄。诊为肝气郁结化火,迫血妄行。日

下月经持续多日,治先凉血止血。

    处方:侧柏叶30g,黑地榆15g,生地黄12g,干藕片30g,杭白

芍6g,枯黄芩6g,黑栀子9g,蛇绒草30g,老鼠乌30g,制香附

4.5g,地骨皮9g,软毛柴2.5g。服二剂。

    次诊:服药二剂,经血已止,自感胸闷,心烦。脉弦苔薄黄。继

以疏肝理气泄热。予以丹栀逍遥丸,日服9g。至第二次行经,诸

症悉平,经量亦正常。    (引自《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孙浩铭治疗月经过多验案之一。孙浩铭,福州市

人民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医风严谨,经验丰富,辨证精详,方药

灵活。

    本案之月经过多,系肝气郁结而化火,迫血妄行而致。肝气不

舒,藏血无权,每致月经过多。应以疏肝泄热、凉血止血为治疗大

法。此患者因出血持续多日,应先以凉血止血为主,继以疏肝泄热

为辅。若治于经前则当以疏肝理气为主。

    (二)朱小南医案

    范某,11岁。患者发育甚早,9岁时乳部已发育,现11岁零6

个月,在2个月前经水初转,量颇多,5日净。此次经来,不仅月经

过多,而且口鼻出血。

    初诊:1959年9月21日。诊时由其母陪来,患者年少害羞,

其母代为陈述:为小学五年级学生,身材高长,为班中最高者,现已

发育。初潮后每次经来太多,此次更为增加,口鼻亦流出鲜血,内

热心烦,脾气急躁,按脉为滑数,舌苔薄黄。此为冲任伏热,月经过

多。

    治法:经期内用调经清热法。

    生地黄12g,蒲黄、炒阿胶各9g,仙鹤草9g,荆芥炭9g,赤芍

6g,丹皮6g,白术6g,茯苓6g,盐水炒川柏9g,青蒿9g,地骨皮

12g,旱莲草9g。

    上方服后,口鼻出血首先停止,经量亦渐减少,于第五日经净。

    复诊:由于经水太多,故经停后感觉头晕目眩,腰酸,肢软,精

神疲乏,脉象细软,苔薄。采用补肝肾、益气血法。

    黄芪9g,白术6g,陈皮6g,白芍9g,炒阿胶9g,茯苓9g,杜仲

9g,续断9g,女贞子9g,金樱子9g,制黄精9g,五味子4.5g。

    上方调理后,月经过多已经好转。

    (引自《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月经过多验案之一。朱小南简介见

月经先期。

    经水量多,若为初起或偶然发生,总以血热为主因。本案发育

较早,肾阳偏亢,而冲任隶属于阳明,故冲任有热,经来量多,且口

鼻亦同时出血,治以清热为主,辅以摄血,故二方用墨旱莲清上焦

之热,黄柏清冲任伏热,青蒿、地骨皮清血热,赤芍、生地黄、牡丹皮

能制过亢之肾阳,散血中积热;仙鹤草、阿胶等增加摄血之力,服后

热清血止,经水恢复正常。此次经水过多,经净热退,气虚血热之

头晕目眩、腰酸肢楚等象即出现,故复诊采用补养之法,充养气血,调

补肝肾,以恢复其健。

    (三)施今墨医案

    武某某,20岁。

    卜六岁初潮,经期尚准,半年以来经行虽按期,但时间逐渐延

长。每来一周多始完,最近两个月竟淋漓不止,头晕目眩,心悸气

短,胸闷胀,食不香,腰酸神疲,二便睡眠正常。舌苔薄白,脉象沉

细有力。

    辨证立法:素日体弱,又复早婚,气血未充,是以经行时间延

长。脾胃不健,食欲减退,后天补给不足。肝气郁结,头晕目眩,胸

闷胀满。气不摄血.冲任失固,渐趋淋漓。拟助气摄血、扶脾健中、

舒肝解郁之法。

    处方:黑升麻3g,生牡蛎(生龙齿10g同打同布包)10g,五倍

子(五味子3g同捣)3g,黑芥穗6g,白蒺藜10g,沙蒺藜10g,生、熟

地黄(砂仁3g同捣)各6g,杭白芍(柴胡58同炒)10g,鹿角胶6g

(另溶兑服),阿胶珠10g,山萸炭15g,茅根炭15g,米党参6g,厚朴

花6g,玫瑰花6g,柏叶炭10g,莲房炭10g,炒建曲10g。

    二诊:服药两剂,月经显著减少,但仍未断,心跳气短,头晕依

旧,食不香,胸胀闷,脉象如前,仍按上方加减。

    处方:黑升麻38,川杜仲10g(炒炭),黑芥穗6g,川续断10g,

生牡蛎(生龙齿10g同打同布包)10g,阿胶珠10g,生、熟地黄(砂

仁5g同捣)各6g,杭白芍(醋柴胡5g同炒)10g,山萸炭15g,厚朴

花6g,莱菔子6g(炒),仙鹤草12g(炒),玫瑰花6g,莱菔英6g

(炒),茅根炭15g,谷麦芽各10g,酒黄连3g,沙蒺藜10g,炒远志

Sg,酒黄芩6g,白蒺藜10g。

    三诊,服药三剂月经已止,食欲转佳,胸腹闷胀已愈,惟仍头晕

目眩,心悸气短,下午感觉烦热,脉象不似从前之沉细。气血已亏,

来复需时,改服丸剂以善后。

    处方:每日早午各服人参归脾丸1丸,夜晚服玉液金丹1丸。

共服30日。    (引自《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施今墨治疗月经过多验案之一。施今墨(1881—

1969)原名毓黔,字奖生。浙汀萧山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毛泽

东曾称施今墨是“南北驰名的名医”。十三岁从舅父李可亭学医。

1929年积极参加抗议余云岫等废止中医提案活动。1931年任小

央国医馆副馆长,提出“十纲”辨证,主张将“气”、“血”补充于八纲

之中,草拟《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提倡革新中医,倡导以西

医病名为主,中西对照统一疾病轨词。  早年即用西医检查手段,并

以西医病名诊断疾病。其研制中成药也以现代医学病名命名,如

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等,1932年独资创办华北国医学院,讲授中

医经典及临床各科,并设西医课程多门,又创办中药制药厂及中医

院。建国后任北京医院、首都医院中医顾问。为第三、四、五届全

国政协委员。毕生诊务繁忙,无暇著述,《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系门

人所辑,另有《祝(谌予)选施今墨医案》行世。

    经期延长,淋漓不断属虚者,多以补气健脾、益肾固摄冲任为

法。本案经期延长,除益气健脾固冲任之外,因其有肝血不足引起

肝气郁结之头晕目眩、胸闷胀、脉沉细有力等象,故用柴胡、厚朴

花、玫瑰花、莱菔子等舒肝解郁之晶,使全方固中有散,静中有动,

补而不滞。

    二诊方中加入黄连、黄芩防其肝郁化火,转为肝热型月经不

调。黄芩、黄连用酒炒意在于使其苦寒之性不至过亢。柴胡既可

舒肝,又有升举之功,下者上升之。芥穗炒黑、升麻更可增强止血

之效。

    (四)哈荔田医案

    周某某,28岁,已婚。1975年10月14日初诊。

    婚后两载,迄未孕育。询知经期尚准,惟汛至量多,淋漓不已。

兼多白带,纳少神疲,夜寐欠佳。刻诊正在经期,已行四日,经量仍

多,色淡红无块,伴气短心慌,倦软无力,腰背酸楚,舌淡红,脉弦

缓。证属脾肾两虚,带脉失约,治拟健脾益肾、固脉调经法。

    处方:野党参12g,炙黄芪、桑寄生、川续断各12g,炒白术9g,炒杜仲12g,广陈皮、五味子、五倍子各6g,海螵蛸、生侧柏、刘寄

奴、紫丹参各9g。5剂,水煎服。嘱经净后外用蛇床子9g,黄柏

6g,吴茱萸3g,布包,泡水,坐浴。

    二诊(10月19日):服药一剂,经量顿减,再剂经止。现带下

已少,仍感气短乏力,寐差纳呆,舌淡,脉沉弱,再拟健脾益肾、养心

安神法。

    处方:潞党参12g,炙黄芪15g,炒门术9g,云茯苓、川续断、炒

杜仲、龙眼肉、桑寄生、远志肉、炒枣仁各9g,五味子、炙甘草各6g,

首乌藤15g,炒神曲12g。 5剂。外用药同前。

    三诊(10月24口):诸症悉减,食眠向佳,舌脉亦和,予丸剂缓

调。

    嘱每日上午服妇科金丹一付,下午服人参归脾丸一付,连服

10天。

    四诊(11月9日):今晨经汛来潮,色红,量不多,自感腰酸,少

腹胀痛,拟益肝肾、养血调经。

    处方:秦当归9g,炒杜仲、桑寄生、川续断、金毛狗脊(去毛)各

12g,生侧柏9g,五倍子4.5g,醋柴胡、香附米各9g,延胡索4.5g,

川楝子、刘寄奴各12g,5剂。

    11月17日复诊,谓此次带经六天,量亦正常,用纸一包多,精

神体力转佳,腰酸腿软悉愈。此后,每当经潮时即以上方增损,预

服3~5剂,平日服妇科金丹,每日一付,缓缓调治。越四月再诊:

经汛已五旬未至,神旺体健,时或泛恶,尺脉缕缕不绝,似为孕象,

嘱做妊娠试验,果尔。    (引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评析:本案为哈荔田治疗月经过多验案之一。哈荔田简介见

月经先期。

    本病的治疗,重在止血固经,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而辨证施

治。本案之月经过多为脾肾两虚之证,既失调摄,又乏化源,因此

经来绵绵不止,色淡红,纳呆神疲,腰背酸楚,白带量多,方中用党

参、白术、黄芪、陈皮等健脾益气,以资气血之化源;续断、桑寄生、    评析:本案为哈荔田治疗月经过少验案之一。哈荔田简介见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不

足两天,经量少于正常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者,称月经过少。

    《叶天士女科》言:“形瘦经少,此气血弱也。”本案患者形体消

瘦,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心悸少寐,纳谷不香,面色苍暗,经量少而

色淡,脉细略弦,是因肝肾亏虚,冲任血少,不能下达胞宫所致;经

期,间有小块,经前乳胀,则因血虚兼瘀,气滞不疏所致,证属虚中

夹实,治宜通补兼施。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断、女贞子、桑

寄生滋肾阴,脾肝肾得补,则血海自充;以香附、川芎、丹参、刘寄

奴、茜草等理气活血;酸枣仁、远志、夜交藤等养心安神。二诊以白

术、茯苓、佩兰等健脾化湿;厚朴、神曲、陈皮调胃增食,胃纳佳则气

血化生有源,血气充旺。

    (二)孙朗川医案

    李某某,37岁,家庭妇女,1965年1月22日初诊。

    五个月前顺产一男婴,因体质虚弱未哺乳,去年11月转经。

两天前月经来潮,因不慎下水操作,旋即经量涩少,色紫黯,伴小腹

拘急疼痛,欲潮不潮,腰底酸胀,脉象沉紧,舌质紫黯,苔白滑。拟

为寒阻胞宫、气血凝滞。治宜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处方:香附9g,桂枝4.5g,丹参9g,当归6g,吴萸3g,生姜3g,

炒白芍9g,失笑散12g(布包)。2剂。

    1月24日复诊:药后经量增多,经色转红,腹痛得止,脉转沉

缓,舌质略紫,苔薄白,议以调和气血,佐以温通继之。

    处方:吴萸3g,生姜3g,桂枝4.5g(后入),当归6g,炒白芍

9g,党参15g,白术9g,砂仁3g(后人)。2剂。

    药后诸症悉除。    (引6《孙朗川妇科经验》)

    评析:本案为孙朗川治疗月经过少验案之一。孙朗川(1907~

1969),福建福州人。父石溪,以精女科驰名。秉承家传,擅妇科。

曾任福建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著有《妇科经带胎产证治歌诀》《孙朗川医案》行世。弟浩铭传其业,著有《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

    本案患者之月经过少,气血素虚,经期义不慎冷水操作,使寒

邪乘虚而入,客于胞宫,血为寒凝,故见经血涩少。治拟金匮温经

汤合失笑散,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服药两剂后,经量增多,腹痛亦

止。后去失笑散等活血祛瘀行气之药,加党参、白术扶正,意在调

和气血,温经散寒。纵观全方,扶正与祛邪兼顾,扶正不碍邪,祛邪

又不伤正,组方中肯,法对病机,故药到病除。

    (三)何任医案

    冯某某,27岁。初诊:1977年4月26日。

    经行点滴,迁延时日,三年至今(八年前做过子宫浆膜瘤切

除),以祛瘀法为治。

    当归98,五灵脂6g,白芍12g,肉桂2.4g,女贞子6g,小茴香

1.2g,炒蒲黄6g。五剂。

    复诊:5月3日。药后经行量较多,色泽略转正,续以祛瘀为

治。

    五灵脂6g,当归98,白芍12g,炒蒲黄6g,炮姜1.5g,肉桂3g,

女贞子9g,小茴香1.2g,延胡索6g,旱莲草9g,川芎4.5g,没药

3g。五剂。

    三诊:5月11日。进少腹逐瘀汤后,以益奇经法为续。

    小茴香1.2g,炒当归6g,沙苑蒺藜9g,党参12g,鹿角霜

4.5g,淡苁蓉6g,枸杞子12g,紫石英12g,补骨脂15g,川断6g,山

萸肉9g,炒阿胶珠12g。五剂。

    四诊:6月26日。本月经行量极少,已净,初行有腹痛。以定

经益血为法。

    菟丝子9g,炒荆芥4.5g,白芍9g,鸡血藤6g,茯苓9g,白术

9g,制香附9g,党参12g,山药15g,生甘草4.5g。五剂。

    (引自《何任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何任治疗月经过少验案之一。何任简介见月经

先    月经量少,淋漓难净,主要原因有二:一为气血不足;二为气滞

血瘀。本案病机则为气滞血瘀。前两方以少腹逐瘀汤为主,二至

丸为补,刚柔相济,温清协调。三诊时由于前方获效,但因其病程

较长,必累及奇经,虚中有实,实中夹虚,病机错综复杂,故转用通

补奇经之法,此为祛瘀后的调理之法。四诊以定经益血为主,为巩

固疗效之调理法。故气血郁滞之月经失调或淋漓难净,用祛瘀法

治疗时,应不离《内经》“通因通用”的治疗原则。

    七、经间期出血

    (一)哈荔田医案

    张某某,25岁,未婚,1973年9月12日初诊。

    半年来月经过多,每次行经7天,用纸两包余。月经周期尚

准,惟两次月经中期,阴道有少量出血,色红,每持续约5、6天始

净。刻诊正位月经中期,阴道出血已两天,并见腰酸乏力,烦热口

干,小腹略觉坠胀,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辨证为阴虚火

旺,冲任不调,治拟滋阴泻火、凉血固冲法。

    处方:细生地黄15g,粉丹皮、女贞子、旱莲草、云茯苓各9g,怀

山药12g,知母9g,川柏6g,山萸肉9g,炒地榆15g,棕榈炭9g。3

剂。水煎服。

    二诊(9月25日):上方服后,阴道出血已止,烦热亦除。昨日

月经届期来潮,量多如涌,经色殷红,烦躁少寐,头晕耳鸣,腰部酸

胀、脉弦细数,舌红,苔薄黄。此热迫血行,冲任气盛,拟清热固经,

凉血止血。

    处方:细生地黄15g,制龟板15g,陈阿胶9g(烊化冲),地骨

皮、女贞子各9g,条黄芩、焦山栀各6g,乌贼骨12g,川茜草9g,炒

地榆15g,制香附6g,粉丹皮9g,粉甘草6g。3剂。

    三诊(9月29日):药后经量渐次减少,现尚未净,脉细略数,

拟养血固经,以继其后。

    处方:秦当归、大生地黄各12g,杭白芍9g,JfI芎片6g,陈阿胶9g(烊化冲服),女贞子、早莲草、桑寄生、川续断各9g,条黄芩6g,

棕榈炭12g,粉甘草3g。3剂。

    嘱月经过后)o天,仍服一诊方5剂,下次经期服二诊方3~5

剂,经后仍服三诊方。如此调治三个月,经量正常,经间出血现象

迄未反复。    (引自《哈荔田妇科医案114~-选》)

    评析:本案为哈荔田治疗经间期出血验案之一。哈荔田简介

见月经先期。

    经间期出血多见于经后10~16天之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或伴

见轻微腹痛,常持续数日。本病多以血海不宁、冲任气盛为关键。

发病具体原因,则或肝经郁热,或因阴虚火伏,或因湿热蕴积、困扰

血海,而月经中期冲任二脉之气渐旺,激动脉络以致气血不循经而

出。本案之经间期出血,经量过多,腰酸乏力,烦热口干,乃因肝肾

阴虚,相火妄动,冲任失于固摄所致。初诊治拟滋阴泻火,稍佐固涩。

    (二)刘奉五医案

    李某某,24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12月25

日。

    主诉:阴道少量出血已3天。

    现病史:近3天来时值月经中期,阴道有少量出血。经某医院

诊断为排卵期出血。经前期半个月即感外阴明显瘙痒,口干渴,月

经周期先后不定,经前腹痛,行经第1天腹痛较为剧烈,会阴及肛

门部发胀。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脉象:弦滑。西医诊断:排卵期出血。

中医辨证:湿热下注,热伤血络。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方药:瞿麦四钱,篇蓄三钱,木通一钱,车前子三钱(包),赤、白

芍各一钱,萆薢四钱,延胡索二钱,川楝子三钱,黄芩二钱,柴胡一

钱,荆芥穗一钱半。

    治疗经过:本方共服4剂,阴道出血已止。以后随访观察,未

再发现月经中期出血现象。    (引自《刘奉五妇科经验》)

    评析:本案为刘奉五治疗经间期出血验案之一。刘奉五简介

见月经先期。

    本病的治疗,应以调理冲任、摄血止血为大法,并采取分期论

治。本病患者出血之原因,盖因平时湿热内伏冲任,月经中期以

后,冲任脉道逐渐充盈,功能也逐渐旺盛。功能为阳,阳盛则热,引

动内伏之热,湿热下注,则见白带量多,湿热入于血络,则伤血动

血,妄溢于冲任脉道之外,故见阴道出血。故治拟清热利湿、行气

活血之法。方用刘老的经验方清肝利湿汤加减,符合通因通用之

法则,使湿热得清,气血得通,血脉疏达,冲任调和,则血止病除。

    (三)班秀文医案

    杨某,23岁,未婚。1991年7月2日初诊。

    经间期出血3个月。月经尚规则,经量中等,色鲜红,有血块,

伴少腹、小腹疼痛,行经期为5天。近3个月以来每于月经干净

8~9天后又出现阴道流血,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色暗红,持续5

天左右。末次月经1991年6月16日,自6月30日起阴道有咖啡

色分泌物,量不多,迄今仍淋漓不净,伴头晕,心烦,心悸,腰胀,纳

寐可,二便正常。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略数。诊断:

①经间期出血;②痛经。辨证:肝肾阴虚。治则:滋补肝肾,固涩止

血。

    处方:熟地黄15g,淮山药15g,山萸肉6g,茯苓6g,丹皮10g,

泽泻6g,当归10g,白芍log,旱莲草20g,女贞子10g,煅牡蛎30g。

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

    二诊(1991年10月4日):药后阴道出血停止,之后月经按期

来潮,经间期已无出血。末次月经9月5日,经行腹痛减轻。刻诊

头晕,腰胀痛,脚软,疲乏无力,带下量少色暗红,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予疏肝养肝、健脾活血法以调经。处方:黄精15g,柴胡6g,

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10g,鸡血藤20g,茺蔚子10g,

仙鹤草10g,薄荷5g(后下),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4

剂。    (引自《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评析:本案为班秀文治疗经间期出血验案之一。班秀文简介

见月经后期。

    本案患者肝肾不足,而扭温之时,肾气较充,相火易动,阴虚

不能制阳,阳气内动,扰动阴络,冲任不固,则阴道出血。阴虚血

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故致痛经。初诊拟滋补肝肾、固涩止血为

治,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滋补肝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墨

旱莲、牡蛎收敛止血。药后阴液渐复,虚火渐清,冲任得固,经间期

已无出血之象。二诊时仍有经行腹痛,考虑为肝体不足,疏泻失

司,气机郁滞而致,故以疏肝养肝、健脾活血法以调治。

    八、经行发热

    (一)朱小南医案

    于某,21岁,未婚,工:人。门诊号:38017。

    初诊:1962年2月9日。患者平素娴静寡言,月经向来超早,

拖延日期颇长。1961年8月开始,经水20天一转,经行时兼发高

热,并有胸满胁胀甚至呕吐的症状,历经10日,经净后发热亦退,

每月如此,成为规律。发热渐次加重,在安徽宿东某医院治时,曾

测得体温高至40℃,心烦头眩,面红目赤,甚则昏厥,隔时方醒。

曾经医溺效,精神颇受威胁。1962年2月间返沪来治,初诊时已

届临经前期,症见精神不舒,胸闷胁胀,口鼻干燥,脉象弦数,根据

证象,诊断为肝热型的经行发热。

    推敲本症病机是:患者素来性格沉静.有不如意事抑郁于怀,

肝郁则气滞。在经期中这种现象更为显著,肝脉络于胆,散布于胁

间,所以常见胁胀,木郁则横逆,逆则克土,因此兼见胸闷呕吐,相

火附于肝木,木郁日久易于化火,引起高烧,火性上炎.故头目眩

晕,甚则昏厥。治以疏肝清热法。

    柴胡4.5g,青、陈皮(各)4.5g,归身6g,赤芍6g,枳壳4.5g,制

香附9g,炙甘草3g,白术6g,川朴2.4g,青蒿6g,黄芩9g。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经行发热验案之一。朱小南简介见

月经先期。

    本案患者之经行发热,证属肝热型,故拟疏肝清热之法。方以

柴胡疏肝散加减,原方药物为柴胡、陈皮、川芎、赤芍、枳壳、香附、

炙甘草。因患者即将来潮,为免动血,故将川芎改为当归,其胸闷

不舒、苔腻为湿热蕴阻于内之象,故加白术、青皮、厚朴,又因热象

渐露,故加青蒿、黄芩,即可清肝热,疏气郁,又可宽胸和胃、防止呕

吐。二诊时热势明显,乃因肝经直上巅顶,肝火上炎,恐有动风之

趋势,故于上方中加入钩藤以平肝熄风,并增加清热之效。

    (二)班秀文医案

    粱某某,20岁,学生,未婚,1983年4月25日初诊。

    十六岁月经初潮,经行前后不定,量多,色暗红。现经中第二

天,发热(37.6~38℃),右少腹胀疼,头晕而痛,咽喉疼痛,平时带

下量多,色白或黄,无特殊气味。胃纳一般,大便难解,小便淡黄。

脉细数,苔薄白,舌尖红。诊断:经行发热。辨证:肝肾阴虚,相火

内动。治则:滋养肝肾,甘润清热。

    处方:太子参20g,玄参15g,生地黄15g,地骨皮9g,白芍9g,

麦冬9g,茺蔚子9g,淮山药15g,白薇6g,丹皮5g,甘草5g。每日

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5月2日):服上方之后,发热已退,头晕痛,咽痛消失,

经行停止。精神好,但昨天月经又来,量少,色暗红,脉虚细,苔薄

白,舌尖红。仍守上法出入,药用:鸡血藤15g,地骨皮9g,丹皮

9g,丹参9g,白芍9g,生地黄16g,旱莲草15g,女贞子9g,坤草9g,

白薇5g,甘草5g。每天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三诊(5月9日):本次经行六天干净,全过程无发热,精神好。

脉沉细,苔薄白,舌质淡。拟温养善后。药用:菟丝子15g,归身

5g,白芍5g,覆盆子9g,党参12g,白术9g,茺蔚子9g,淫羊藿15g,

淮山药16g,莲肉15g,大枣9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四诊(7月1日):6月6日经行,量少,色暗红,淋漓不尽,迄今未净,伴头晕、低热(37.3°C),阴道胀疼。脉细数(96次/分钟),昔

少,舌质淡红。证属阴亏火动,仍宜养阴清热,药用:坞血藤15g.

地骨皮9g,丹参9g,丹皮6g,白芍9g,生地黄15g,早莲草20g,女

贞子9g,坤草9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五诊(7月5日):药已,发热消退,阴道出血停止。胃纳可以,

大便于结。脉虚细,苔薄白,舌质淡红,仍守养阴法以善后。

    旱莲草15g,女贞子9g,玄参15g,生地黄12g,麦冬12g,益母

草9g,甘草5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六剂。

    以后观察半年,病不再发.经行正常。

    (引自《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班秀文治疗经行发热验案之一。班秀文简介见月经后期。

    本病之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气血营卫失调。因妇人以血为

本,月经乃血所化,值经行或行经前后,阴血下注于冲任,易使机体

阴阳失衡,若素体气血阴阳不足,或经期稍有感触,即诱发本病。

发热一般有外感内伤之分,而本病属于内伤发热范畴。本案患者

属于肝肾阴虚型经行发热。肝肾同源,内寄相火。肝肾阴虚,水亏

不济火,相火不潜,故经行前后不定,火冲于上,则咽痛、头晕痛,大

便难解,小便淡黄,均为阴虚内热之状。故以滋养肝肾,甘润清热

之法治之,方中太子参、麦冬、生地黄、玄参、白芍、甘草滋养肝肾之

阴以治本。地骨皮、牡丹皮、白薇甘苦微寒,凉血而清虚热,佐以辛

甘微温之茺蔚子益精活血,行中有补,以为调经之用,故药能中病。

后又根据病情的不同变化,在用药上虽有变化,但始终坚守以养肝

肾之阴为主,故疗效卓著。

    (三)魏长春医案

    冯尚高,女,16岁,住和尚桥。辛未(1931年)四月初六初诊。

    潮热,值经来时更盛,腹痛,便闭,夜梦不宁,脉弦,舌红。此气

郁血热瘀留子宫炎症也。治拟清热滞破瘀。柴胡、丹皮各6g,薄荷

3g,焦山栀、赤苓、玄明粉、制大黄、白薇、桃仁、杜红花、竹茹各9g。    药后,得泻、经行、痛止、热退,痊愈。

    (引自《魏长春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魏长春治疗经行发热验案之一。魏长春,1898

年生,浙江宁波人,主任中医师,曾任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浙江省

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魏氏致力于内伤杂病的研究,尤精于脾胃、

肝胆疾病。临证胆大心细,明辨体质,因人施治。著有《慈溪魏氏

验案类编初集》、《魏长春医案》、《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等书。

    正值经行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且伴随月经周期反复

发作者,称“经行发热”。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根据发

热的时间不一辨虚实,提出经前发热为血热,经后发热为血虚,发

热无时多是外感,午后潮热多属里热,分列不同方药予以治疗。

    本病病机,主要责之于气血营卫失调,因妇人以血为本,月经

乃血所化,值经行或行经前后,阴血下注于冲任,易使机体失衡,若

素体气血阴阳不足,或经期稍有感触,即诱发本病。本病属内伤发

热范畴。所谓内伤,多为脏腑、气血功能失常所致,临床常见有肝

郁、阴虚、血瘀、气虚等发热。而本案属于气郁血热瘀滞,拟治以清

热滞破瘀血之法。方中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加牡丹皮凉血清热,

柴胡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调经止痛。栀子泻火除烦,大黄可泻

下攻积,清热泻火,又可活血祛瘀。此证若体强者,用此方则效果

更佳;若体弱者,易用丹栀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焦栀子、牡丹皮效果

更佳。

九、经行感冒

    (一)班秀文医案

    雷某某,23岁,情报所干部,未婚,1982年7月7日初诊。

    经行前后不定,量多,色红夹小黑块,持续一周左右干净,经将

行头痛,鼻塞、流涕,全身肢节酸疼,尤以胸胁、腰、乳房、少腹胀疼

为剧,经行则减,经中心烦易躁,每次均影响工作和学习,其余尚无

特殊。脉细涩,苔薄白,舌质淡嫩,现经中第二天。诊断:经行感冒。辨证:肝气抑郁,感受外邪。治则: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

其本”之旨,先以养血疏解之法,治其新感之邪。

    处方:当归98,川芎58,白芍6g,熟地黄12g,北芪15g,柴胡

5g,苏叶5g(后下),薄荷5g(后下),甘草5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

服三剂。

    二诊(10月15日):上方服后,二月来经行无感冒。现头晕,

嗜睡,精神不振,脉虚细,苔薄白,舌质淡。此为气血两虚,拟双补

气血治之。药用,炙北芪15g,归身9g,川芎5g,党参15g,菖蒲

5g,白芷6g,远志5g,大枣9g,炙甘草5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

三剂。    (引《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班秀文治疗经行感冒验案之一。班秀文简介见

月经后期。

    本病之病因病机,在于素体气虚,卫阳不固,经行腠理疏松,外

邪乘虚侵入;或素有伏邪,随月经周期反复乘虚而入。风为六淫之

首,本病以风邪为主,夹寒则为风寒,夹热则为风热,经净后气血渐

复,则邪去表解而愈。

    本案之患者经将行胸胁、乳房、腰脊胀痛,为肝气抑郁,经欲行

而不畅之征。郁久化火,故经行前后不定,量多,色红夹紫块,心

烦。经来营血偏于下,卫气虚于外,外邪得虚而入,故头痛、鼻塞、

流梯。证届肝气郁滞,外感表邪。治疗以四物汤(当归、川芎、白

芍、熟地黄)加益气疏解之晶。既养血益气以顾本,又通过柴胡、紫

苏叶、薄荷的疏解之功以祛新邪。标本兼顾,病得以愈。二诊时以

气血双补为主,黄芪、党参补气,当归、川芎补血,佐以石菖蒲芳香

通窍,使补血而不滞血,以善其后。

    (二)徐志华医案

    肖某,30岁,工人,已婚。初诊日期1976年4月4日。

    患者每逢行经,发热恶寒咳嗽,全身肢节酸痛,月经已潮3天,

量多,色紫红有块,小腹酸痛,二便尚调、口干思饮,心烦胸闷,神疲

厌食。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细。证属肺气不宜。营卫不和。方用固表和营汤加减:柴胡10g,法夏10g,黄芩10g,桃仁

10g.当归10g,丹皮10g,山栀10g,益母草10g,甘草5g,姜、枣为

引。3剂水煎服。

    二诊:1 976年4月8 日。药后月经畅行,寒热逐减,胃气渐

和,精神转佳。前方去桃仁、益母草;加太子参10g,神曲10g,固益

卫气,健胃消食,邪去经通,热随血去而愈。

    治疗后,随访半年,经期感冒诸症未再发作。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评析:本案为徐志华治疗经行感冒验案之一。徐志华,现代中

医妇科名医,安徽中医学院主任医师。

    经行之时,营血趋于下,卫气虚于外,抗病之力不足,邪气乘虚

而入,故出现外感症状。而感冒在经期发作,又可影响月经,使经

期或先或后,经量减少。临证治疗时切不可忽视月经之变化,治疗

感冒时勿忘调经。用药方面宜温不宜燥,补而不滞,凉而不苦,行

而不破,扶正与祛邪兼顾。

    本案患者旺属肺气不宣,营卫不和,治拟扶正固表、调和营卫

之法。方用固表和营汤加减。方中柴胡解表退热,法半夏和胃,黄

芩清热燥湿,桃仁、当归养血活血,甘草宣肺理气,化痰止咳,又调

和诸药。

    (三)董建华医案

    赵某某,22岁。

    1984年12月31日诊:素患痛经,三周一行,经行六天,内有

血块,色黯,白带甚多。正值行经骤然发热,咳嗽,嗓子且疼,吐泻

频作,腹痛难忍,纳食甚差,唯月经仍行。舌尖红,苔薄黄,脉象弦

细。辨证:经行感邪,外郁肺卫,内犯中州,所幸尚无热入血室之

征。立法:和中解表,预防热人血室。

    方药:香附10g,苏梗6g,清半夏10g,杏仁6g,焦神曲9g

(包),蔻仁2g,吴萸1.5,马尾连5g,炮姜2g,陈皮6g,佛手5g(3剂)。

    复诊;服上药三剂后,发热已退,吐泻皆止,嗓子不疼,咳嗽见

好.腹痛减轻,可进食,唯仍恶心欲呕,经期虽过而白带仍多,苔薄,

脉细弦,再以和胃理气降逆。

    清半夏10g,陈皮6g,吴萸1.5g,马尾连3g,蔻仁2g,焦三仙

各10g,通草5g,茯苓10g,香橼皮10g,佛手5g,枳壳10g(6剂)。

    三诊x呕恶均愈,大便调和,纳食渐香,唯腰酸疼,腹部不舒而

仍有白带,舌红苔少,脉细弦。时邪已去,肝气不舒,冲任不和,当

以疏理肝气,调和冲任。

    桑寄生10g,川断10g,香附10g,茺蔚子6g,金铃子10g,元胡

5g,白芍10g,当归6g,绿萼梅6g,广郁金10g,香橼皮10g(6剂)。

    经行感邪,最易热人血室。本案患者虽发热腹痛而经水仍行,

但无往来寒热及入暮谵语等热人血室之征,故本案所幸尚未热人

血室。但对素有痛经的患者来说,热入血室的可能是存在的,故需

速解其邪,才能有效地防止“热人血室”的发生,因此,应首先和中

解表,方用加味香苏饮主之。香附理气止痛,紫苏梗疏散表邪,温

中行气;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理气畅中;杏仁止咳化痰,

宣肺平喘;白豆蔻芳香化湿,行气止痛;佛手既可行气止痛,又可宽胸祛痰。诸药相伍,既可外解表邪,又避免了“热入血室”的发生。

  十、经行头痛

    (一)哈荔田医案

    李某某,28岁,已婚,1972年8月6日初诊。

    婚后三年迄未孕育,近两年来,每于经前数天开始头疼,逐日

加重,至经潮第一天往往痛如劈裂,苦不可耐,常须注射止痛剂,井

口服镇痛、镇静药,以求缓解痛苦。经行第二天后辄痛势递减,经

净渐止。发作时伴头晕失眠,泛恶不食,烦躁易怒,目不欲睁,腰酸

肢楚,口干咽燥,乳房作胀。平素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经量中

等,色红夹块。末次月经在7月10日。就诊时经期将届,正值头

痛发作,舌边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弦而数。辨证为肝肾阴虚,水

不涵木,肝阳上亢,治拟平肝阳、滋水涵木、疏风定痛之法。

    处方:钩藤、菊花(后下)、白蒺藜各9g,生石决24g,杭白芍、厚

元参、细生地黄各15g,女贞子9g,香白芷、北细辛各1.8g,生蔓荆

子、香附米、紫苏梗、藁本、川芎各6g,2剂,水煎服。

    二诊(8月8日):药后头痛,头晕均减,烦躁渐安,大便通畅,

惟仍乳胀腰酸,小腹坠感。脉弦细略数,苔现薄润。此经汛欲潮之

候。拟予平肝潜阳,佐以养血通经之法。

    处方:钩藤、白蒺藜、菊花各9g,生石决24g,川芎片、藁本各

6g,川荜茇6g,杭白芍15g,全当归12g,女贞子9g,紫丹参15g,怀

牛膝9g,香附米、醋柴胡各9g,3剂,水煎服,

    三诊(3月20日):上方服后,于8月11日月经来潮,量较既

往为多,带经六天而止,经潮第一天仅有轻微头痛。现腰酸乏力,

睡眠不实,食纳欠佳,舌苔薄白,脉象细弦,治拟滋肾平肝,调理脾

胃。

    处方:钩藤、白蒺藜各9g,香白芷6g,女贞子、山萸肉、杭白芍

各9g,广寄生、川续断、秦当归各12g,炒白术、云茯苓、干佛手各

9g,焦三仙各9g。5剂。水煎服。

    嘱下次经前10天服二诊方,口服一剂,至经潮后停服。经后

再服三诊方6~10剂。如此调理两个周期,头痛未发作,月经恢复

正常,停药后观察半年,亦无反复。

    经前头痛临床较为常见,发病多与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肝阳

上亢等因素有关。本案患者经前头痛、头晕,烦躁少寐,腰酸肢楚,

口干咽燥,目不欲睁,皆由于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气逆上冲、挟肝

阳上扰清窍所致。肝为刚脏,故用钩藤、石决明、菊花等平肝潜阳;

用白芍、玄参、生地黄、女贞子等滋肾柔肝,使亢阳得潜,则冲逆可

降。两乳作胀,泛恶不食,则因肝脉“挟胃”“布两胁”,肝木失养,易

致肝气郁结所致,故用蒺藜、香附等药疏肝解郁,和胃宽中。方中

用少量白芷、细辛、荜茇等药辛散止痛,以治其标,并与大量滋阴潜

阳药相伍,既可制其躁烈之性,又可起止痛之效。二诊经血欲来,

肝阳渐息,遂佐以养血通经之当归、丹参等药,使经来畅通,则冲气

不复上逆。三诊治拟滋肾平肝、调理脾胃之法,使精充血旺,肝阳

得潜,无复发之可能。本案方随证变,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二)姚寓晨医案

    任某,38岁,干部,19日日年4月6日初诊。

    主诉:经行头痛已二年。

        现病史:1 3,量多,色淡红,末次月经3月1日闩转,7天净。   

育一胎,流二次。患者自1986年3月人流后,经后辄发后脑空痛,

牵及颈背,顾盼发晕,诸药不止,为期5~7天,不能上班,惟赖床

笫,面色无华,隐有浅青,日眶淡黯,神疲头晕”心悸怔仲,腰酸脊

楚,小便清长。舌象:淡红衬紫,边有齿痕,根剥,苔薄白。脉象:沉

细无力。辨证:任亏督损,髓海空虚。治法:滋任煦督,填髓充脑。

    方药:大熟地黄18g,山萸肉15g,淮山药24g,炙龟板30g,鹿角片15片,紫河车12g(分吞),粉葛根10g,正川芎10g,晚蚕沙10g,潼白蒺藜各10g。

    治疗经过:服上药增损达30剂,历3个证情递减而痊,形神亦

臻丰健,脑痛迄未复发。    (引《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

    评析:本案为姚寓晨治疗经行头痛验案之一。姚寓晨简介见

月经先后无定期。

    头为诸阳之会,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凡

内伤或外感均能导致头痛。“脑为髓海”,肾主藏精,生髓通于脑。

本案患者因月经过后,胞宫受损,精血两亏,精髓不能上达于元神

之府,故每值经后,后脑空痛,治以龟鹿二仙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滋

任煦督,填髓充脑。补肾益髓,充养奇经,佐以川芎、葛根、蚕沙等

清发之品,以升精达脑,髓海足则痛自止,肾元充则诸症具除。

 

 

                            十一、经行身痛

    (一)孙浩铭医案

    柯某某,21岁,未婚。1973年1:O月19日初诊。

    病历半年,每于行经二三小时后两腿骨中酸痛甚剧,不喜按

柔,活动不便,经量很少,下而不爽。今值行经第三天,两腿酸痛较

日前减轻,经行不畅。查无外伤史。察其舌苔薄白、质紫暗,切其

脉细而涩。拟为气滞血瘀,经脉不畅。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

治。取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川芎4.5g,当归尾9g(后入),赤芍药9g,熟地黄12g,光

桃仁6g,土红花6g,软毛柴3g,盐枳壳4.5g,甘草节3g,白桔梗

4.5g,川牛膝15g,失笑散15g(布包),制没药6g。服三剂。

    次诊:服E药后近2个月行经腿痛稍瘥。此次月经退后5天

于12月18日来潮,仍两腿痛甚剧,经量少,兼见恶心畏寒,照上药

再服,效不显。现值行经第二天,经量涩少,小腹冷痛。脉象弦涩,

舌苔薄白。属寒凝气滞。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取少腹逐瘀

汤加减。

    处方:川芎6g,土红花6g,延胡索9g,赤芍药6g,小茴香6g

(后入),制乳香3g,小桂枝6g(后入),制香附9g,川牛膝15g,当归

尾9g(后入),失笑散12g(布包)。

    上药服三剂后两腿痛消失,小腹冷痛亦瘥。越二月病者前来,

告诉近2个月于经前均有服上药,现行经时腿痛已无发作。

    本案属周期性时钟样的行经两腿痛,丹溪言:“经水者,阴血

也……将行而痛者,血实也,临行作痛者乃是郁滞有瘀血。”本案患

者痛于经行时,参合脉症,为寒凝气滞、气血瘀阻之证,故先用血府

逐瘀汤加味,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合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方巾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红花通血

脉,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

行,又可合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次诊时观其

脉象,证属寒凝气滞,故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以少腹逐瘀汤加

减。纵观全方,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瘀去气行,诸症

可愈。

    (二)姚寓晨医案

    许某,32岁,驾驶员,1982年11月8日初诊。

    主诉:经来周身疼痛。

    现病史:15,量中,色紫黯,有瘀块。育一胎,流一次,末次

月经月13日转,5天净。患者于去年盛夏,月汛方临,饮冷过

多,遂腹痛经歇,经及时诊治获解。后每经行,辄身痛如杖,且形寒

思困。刻诊:面色隐有浅青,纳便尚调。舌象:黯红衬紫,苔薄。脉

象:沉细带涩。辨证:寒瘀留经,气血失调。治法,疏理气血,温经

调冲。方药:当归log,赤、白芍各10g,川芎15g,桂枝10g,吴萸

6g,细辛3g,仙灵脾15g,片姜黄15g,鸡血藤30g,生香附12g。

    治疗经过:服上方七帖,月汛于11月15日转,肢节略有楚胀,

下瘀块颇多,形寒见减,精神亦振。下月经前,继服伍帖,恙情消

失。    (引《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

    《内经》云:“所谓痹痛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三气也。”本

案患者起自经行饮冷,气血被遏,寒凝留经,不通则痛,着而成痹,

故致每值经来,则气血欲行而不能,反复发作。治病求本,治以疏

理气血、温经调冲为法,方用仲景温经汤化裁。方中重用川芎、姜

黄、香附、鸡血藤等血中气药以疏瘀通脉,而蠲其痹。桂枝通行血

脉,药后冲脉畅通,寒瘀消,恙情消失。

    (三)黄绳武医案

    聂某某,23岁,初诊:1 984年9月27日。

    素双下肢疼痛,经期尤甚,痛甚不能起床活动,以双膝为重,月

经量多时疼痛稍有减轻,经量少时痛加剧。素月经量少,色黯红。

曾在宜昌服中药数十剂,自述服热药后,手足心发热、身发燥,服凉

药则双膝疼痛更甚。每到夏天仍要穿秋裤保暖。每经前3~4天

腹部作胀,末次月经9月18日。大便稍干,小便可,饮食一般。舌

质淡,苔薄,脉细。此精血不足,气血不和。治宜养血活血,柔筋止

痛。

    当归15g,熟地黄20g,白芍15g,川芎9g,鸡血藤15g,木瓜

12g,丹参15g,川断12g。

    服上方30余剂,下肢及双膝疼痛明显好转,经期第一天下肢

稍感不适,但已能下床活动,嘱其继服上方以巩固疗效。

    本案患者下肢双膝疼痛,经期尤甚,且伴月经量少,色黯,一为

精血不足,一为气血不和。双膝部位肌薄而骨节粗隆,为肾之所

属.每经行之时,阴血下注,本精血不足又外泄骤虚,复遭外邪侵

袭,留滞经络,故经前疼痛加剧。此证为精血不足,气血不和,故治

拟养血活血、柔筋止痛之法。方用四物汤加味。方中川芎辛窜,既

善行血又善调气,行血中之气;鸡血藤行血而能补血,而行血之力

较强,且又可舒筋活络;丹参养血活血,白芍养肝血,与专走下焦之

木瓜相伍,使柔筋止痛之功更强;续断养肝肾,续筋骨,又可疏通血

脉。全方以养血资源为主,养血之中寓活血导滞之义,待血足经通

则疼痛自止。

    十二、经行吐衄

    马某,16岁,未婚。初诊:1958年12月2日。

    主诉:初潮15岁,周期尚准,行经11天始净,血量多,色正常,

经期腹痛,并常有鼻衄,衄血多时经血即减少,曾闭经6个月,但每

月衄血甚多,末次月经于11月15门来潮,量少,仅2天。经后时

感头痛,全身疲软,心中烦热,少腹胀滞,腰痛,纳食尚可,二便正

常。诊查,舌苔薄白,脉左细弦、右细弦数。辨证:病属肝火上逆,

血热妄行,而致逆经。治法:治以平肝凉血,引血归经。

    方药:生地黄9g,丹皮6g,白芍9g,泽兰9g,黑山栀6g,菊花

6g,制香附9g,当归9g,川楝子9g,益母草12g,荆芥炭4.5g,生牛

膝6g。

    二诊:12月6日。3剂后头痛及腹胀渐减,但仍觉全身酸楚,

疲惫无力,腰痛,食后腹胀,嗳气时作,大便溏薄,日4至5次。舌

光,脉细弦数。治以疏肝益肾,健脾运中。

    方药:干地黄9g,丹皮6g,白芍9g,泽兰6g,制香附16g,党参

9g,白术9g,茯苓9g,益母草12g,荆芥炭4.5g,枳壳6g,4剂。

    三诊:1959年1月15日。近2个月来,月经未至,曾经鼻衄2

至3次,胃脘尚舒,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象沉弦。治以养血

清热。

    方药:干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泽兰9g,丹皮9g,女贞子

9g,藕节12g,生牛膝9g,益母草12g,地骨皮9g。6剂。

    四诊;1月24日。月经于1月19日来潮,量不多,色黑无血

块,持续3天净,腹部微痛,未有鼻血,遍体酸痛。舌苔薄白,脉象

细数。治以养血清营,导热下行。

    方药: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丹参9g,地骨皮9g,生牛

膝6g,茅根15g,藕节12g。

    五诊:1月31日。4剂后诸症均减,鼻衄未作。舌尖有刺,脉

弦细数。治以养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120g,每晚服6g。

    经行吐衄是指月经期前1~2天或月经期出现的衄血、吐血等

症状,又称“逆经”。本病多系肝经郁热,迫血妄行;或燥伤肺络,血

溢离经;或阴虚血热,伤及血络,以致血热气逆,血随气行,气逆则

血逆上溢。月经来潮或经行之前,可因冲气较盛,血海充盈,血为

热迫,随冲气上逆而逆行经。

    本案患者则是因肝火上逆、血热上冲,而致本病,治疗应先平

肝凉血,导热下行,后再以疏肝益肾、健脾宽中之法。三诊时因月

经不至,又见鼻衄,故再以前法兼调冲任,四诊时鼻衄未作,改用养

阴清热之法,巩固其效。

    (二)班秀文医案

孙某某,17岁,服务员,未婚,1974年7月31日初诊。

    13岁月经初期,一向错后,3~6个月一行,但每月均有周期性

鼻衄,量少,色红;持续3~6天自止。现鼻衄第二天,每天3~5

次,色红,量少,每次约l~2滴,头晕,腰酸,夜难入寐。如经行于

下,则鼻衄即止。脉弦细,苔薄白,舌尖红。诊断:经行吐衄。辨

证:阴血不足,虚火上炎。治则:滋养肝肾之阴,佐以凉血止血。药

用:生地黄1g8,淮山药15g,五味子5g,云苓12g,泽泻9g,丹皮

9g,旱莲草15g,荷叶9g,白芍9g,甘草3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续

三剂。

    二诊(8月10日):服上方之后,衄血停止,阴道即来血,量少,

色红。脉舌如上。仍然以调养肝肾为治,药用:北沙参15g,麦冬

10g,熟地黄15g,山萸肉9g,淮山药15g,茺蔚子10g,旱莲草15g,

女贞子9g,归身9g,白芍9g,川杞子9g,红枣9g。每日水煎服一

剂,可连服三至六剂。

    三月后追访:该同志服上方六剂之后,二月来无鼻衄,但经行

错后一周左右,量少,色红,余无不适。嘱暂勿服药,以观疗效。

    本案患者真阴亏损,阴血不足,故经行错后,阴虚则不能济火

涵阳,虚火上炎,直冲肺窍,火逆于上,故发生鼻衄。其证属阴液精

血不足,致虚火上炎,故方用生地黄汤加减以滋养肝肾之阴,佐以

凉血止血。方中墨旱莲、荷叶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白芍、甘草酸甘

化阴以柔肝。肝肾阴足,则相火潜藏,故衄血于上而经行于下,阴

难成而易亏,故二诊时仍用甘润之品(山茱萸、熟地黄等)以调养肝

肾,意在固本以善后。

    (三)刘奉五医案

    钟某某,20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9月16日。

    主诉:行经期间鼻衄已6年。

    现病史:患者12岁月经初潮,周期提前10天,量少,色黑,行经2天,经期鼻衄,每遇情志影响则衄血量较多,有血块,经前烦躁

易怒,头晕。平素白带量多,腰痛,腹痛,末次月经9月8日,行经

1天。舌象:舌淡舌边红。脉象:弦滑。辨证:肝旺血热,逆经倒

行。治法:平肝清经。

    方药:白茅根一两,藕节一两,生地五钱,丹皮二钱,龙胆草三

钱,牛膝四钱,黄芩三钱,枳壳二钱,麦冬三钱,栀子三钱。

    治疗经过:11月7日,服上方于10月15日月经来潮,未见倒

经,月经正常,未见腹痛,随访半年余未再发生倒经现象。

    本案患者为肝旺血热,逆经倒行,故月经前期lo天,阴血被煎

熬故见经血量少、色黑、行经日短,经前头晕、烦躁易怒皆为肝经郁

火升腾所致。每因气郁时则倒经加重,盖因怒则气冲上逆所致。

刘老用经验方凉血止衄汤加减治疗,平肝清经。本案患者因其热

象不甚,病程又较长,又兼见白带、腰痛等虚象,故在凉血止衄汤基

础上去大黄,加麦冬以养阴,加枳壳以行气开郁,不但倒经治愈,月

经周期也恢复正常。

    十三、经行便血

    (一)班秀文医案

    黄某,38岁,已婚,职工。

    一年来经行超前一周左右,量多,色淡质稀,持续4~6天干

净,经前3~4天,虽大便溏,但便后出血3~5滴,无腹痛。经行之

后,则便血自止,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腰膝酸软,少气懒言,倦

怠无力,纳食不香,脉象虚细,舌苔薄白,舌质淡嫩。证屑脾肾气

虚,统摄固藏无能,月经将行则气虚下陷愈甚,故便血。宜温补脾

肾之气为主,佐以升提固涩之法。

    处方:制附子6g(先煎),党参15g,白芍10g,炒白术12g,白茯苓10g,补骨脂10g,炙北芪20g,桑螵蛸10g,升麻3g,生军炭6g,

炙甘草6g。每日清水煎服1剂,连服3剂,每剂可以复煎1次。

    5天后二诊:上方服后,纳食好,精神好转,带下减少。脉舌如

上。药既中肯,效不更方,仍守上方出入。

    处方:炙北芪20g,党参15g,杭白芍10g,炒白术12g,白茯苓

10g,补骨脂10g,鹿角霜20g,炙甘草6g。每日清水煎服1剂,连

服6剂。

    4周后三诊:上方服后,带下正常。昨日月经来潮,色红,量中

等。现除腰困之外,无不适,经前无便血。脉象细缓,苔薄白,舌质

一般。以异功散(党参、云苓、白术、陈皮、炙甘草)加当归、白芍、坤

草健脾养血以调经,从而收到巩固疗效之功。

    妇女平日无便血,仅在月经将行之前数日,有周期性的大便下

血.因与月经的周期有关,故称之为经前便血或经行便血。本症的

发生,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平素阳盛血热,或过食辛燥之物,肠中

伏火内炽,胞宫与大肠相邻而同居下焦,月经将行之时,相火内动,

气血旺盛,相火与肠中郁热交炽,损伤肠络,故大便时血出;虚证则

多由于劳损内伤,劳思太过伤脾,肾虚固藏无能所致。本案患者属

脾肾气虚型,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治拟补脾固肾,佐

以升提固涩之法。

    {二)谢裕东医案

    患者杨某,19岁,济阳乡人。1958年2月10日就诊。症见行

经之前一日大便下血有3个月经周期,经量少,色紫,黏稠,口苦咽

干,渴喜冷饮,面赤唇燥,经期过去便血自止。此证由于心肾不交,

子宫之血充盈,引动肠中伏热,胞宫血液失控,不循胞宫而下,而循

大肠破裂之血脉流出,血热妄行而致。治则:补心肾,调经血,清伏热。

    方药√匝经两安汤(《傅青主女科》)加味。人参9g,麦冬15g,

熟地黄15g,酒当归15g,酒炒白芍15g,炒白术15g,蒸山萸肉6g,

炒荆芥穗6g,盐水浸巴戟肉3g,升麻2g,黄芩6g,黄连6g,栀子

9g,赤芍9g。水煎服。    (引《豫东名医谢裕东医案选集》)

    经前便血为妇女特有的疾患,选方用药必须注意与月经的关

系,既要调经,又要治疗便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本案患者证

属心肾不交,血热妄行,故治宜补心肾、调经血、清伏热,本方为大

补心、肝、肾三经之药,心肾气交,则便血自止。方中荆芥炭止大肠

妄行之血。心肾不交,是二脏之气不交,心肾虚则二气离,心肾足

则二气合,二气相融,则可控行胞宫之气,而无血热妄行之症。山

茱萸、巴戟天补肝之义,在于肝气介于心肾之间,肝气上引入于心,

下人于肾,桥梁必须坚固。因患者热甚,故加入黄芩、黄连、栀子等

清热药,使血不妄行。

    十四、经行音哑

    (一)何子淮医案

    邵某某,36岁。流产三次,近年又大产一胎,劳累过甚,月经

先后声音不扬,午后失音,伴有低热,精神倦怠,纳减,咽喉无红肿

异感,X线胸透阴性,血沉正常范围,排除结核。多次流产,肾气奇

虚,加以过于劳顿.气阴两伤,肝血失养,肺阴益亏。治宜滋肾柔

肝,益气润肺。

    处方;炙黄芪20g,炙甘草5g,凤凰衣、生诃子肉各9g,炒白

芍、狗脊、川断、杞子、熟地黄炭各12g,玉竹、补骨脂、菟丝子各

15g。5剂。

    服药第二天起月经量减,声音渐出。今经水已净,补肾填精再

进,生、熟地黄、川断、杞子、桑椹子、焦白术、狗脊各12g,山萸肉6g,玉竹、黄精15g,炙甘草5g,续服5剂,次月经水来潮,音哑未

现,诸症改善。再按原意续进,以资巩固。

    评析:本案为何子淮治疗经行音哑验案之一。何子淮简介见

经期延长。

    每次月经来潮而音哑,甚至失音,多为肝肾亏耗之匪。本案患

者因流产过多,每当经转之际,声音嘶哑,但咽喉无红肿异感,此因

肾水无滋,肺阴不润。《内经》云:“音出于肺,其根在肾。’’故采用补

肾养阴、滋润开音之法。以治本为原,使元体恢复,则音哑自愈。

    (二)乐秀珍医案

    陆某某,42岁,初诊日期:1992年12月4日。

    病史摘要:素体虚弱,一向月经量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三

天前正值经行,坚持上课一上午,入夜腰酸乏力,头晕耳鸣,夜寐欠

安,次日晨起突然音哑不扬,无咽痛,但口干咽燥,有涸涩感。上次

月经量多时也曾出现声音低沉嘶哑,但未失音,服利咽药亦无济于

事,经后自行恢复。苔薄腻,质偏红,脉细带数。检查:无异常。中

医诊断:经行音哑(肾阴亏耗型)。西医:失音。

    治疗:禀赋素弱,经行量多,阴血耗损更甚,肾水更其亏乏。肾

系连舌本,音哑不扬,当拟益气养阴、滋水开音,方拟七味都气丸合

增液汤加减。药用生黄芪12g,党、沙参(各)9g,天麦冬(各)9g,五

味子9g,生地炭12g,地骨皮12g,玄参12g,山萸肉9g,生甘草6g,

女贞子12g,旱莲草12g,大枣10g,熟军炭6g,焦楂炭12g,凤凰衣

9g。并嘱禁声2天。

    疗程疗效:用药2剂后经量见少,再服3剂去熟军炭、焦楂炭,

生地炭改生地黄后声音恢复正常。嘱其平素用玄参9g、麦冬9g、

生地黄12g、太子参12g泡茶喝,经期讲课适当减少,连续3月随

访未再复发。    (引《妇科名医证治精华》)

    经行音哑是指平时声音正常而经行时突然出现声音嘶哑甚至

失音。多届虚证。本病与肺、肝、肾关系密切。本病虽不多见,但

可在演员、教师等经常从事语言交流职业的妇女中,或月经量多者

中发生。本案患者即为一名教师,观其脉象、舌苔,证属肾阴亏耗

型,拟益气养阴、滋水开音之法治之,方用七味都气丸合增液汤加

减。二方均为滋肾养阴、生津之品,玄参苦寒,养阴生津,麦冬甘

润,增液润燥;墨早莲益肾养阴又可止血;五味子、山茱萸等滋阴益

肾。全方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十五、经行口糜

    (一)黄绳武医案

    周某某,29岁,初诊1983年12月6日。

    自1981年流产后,每逢经期即发口腔溃烂疼痛,平时每操劳

后易发,发作时常伴口渴、心烦、多梦,月经周期尚准,经量偏多,经

色正常,经期腰痛明显,无腹痛。每次月经来潮后,口腔溃面慢慢

开始愈合。末次月经于今日来潮,开始量少,观舌上有散在的大小

不等的溃疡面,口腔充血,伴心烦、口渴,小便黄、咽红、喉痛,大便

正常,舌红,苔薄,脉细稍数。曾多次就医,服中西药效果不显。此

乃水亏火旺。治拟滋肾水,清心火。

    生地黄20g,玄参15g,麦冬15g,青盐1g,白芍12g,甘草

4.5g,乌梅4个,丹参15g,桑椹子15g,地龙15g。

    二诊:1983年12月13日。服上药5剂,口腔糜烂好转,以往

经净后才慢慢恢复,这次月经来潮当天服药后,口腔疼痛即明显好

转,经行4天,口腔溃烂已基本愈合,月经量亦较前减少,舌红,苔

薄,脉细。

继服上方。

    三诊:1984年1月10日。末次月经元月5日来潮,现已干

净,经期未发生口腔糜烂,但仍感心烦、口渴、咽痛,舌脉同前。嘱

其服上方。以后随访几个周期,再未发生口糜,余症亦消失。

    本案患者之经行口糜.每逢经期或操劳后易发。舌为心之

苗,经期阴血下注,肾水阴亏,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亢,遂发u

糜。观其脉症可知,其门糜每耗血伤阴而发,虽为有火,乃虚火

也。本在肾水大亏,标在心火过亢。故治拟滋肾水、清心火、引

火下行之法。方中重用生地黄,伍玄参、桑椹滋肾壮水;白芍养

血敛阴;麦冬养心阴;丹参活血,清血热,除烦,于大队养阴药中

辅以丹参,使补中有行,而使行不伤正;青盐咸寒,助肾益精;乌

梅酸温平涩,治虚火上炎,津液不足;甘草清热解毒,又可降火

止痛;地龙咸寒无毒,对口糜兼咽红肿痛者效果奇佳。全方配伍

精当,疗效明显。

    (二)罗元恺医案

    杜某,39岁,已婚,职工。于1973年6月29日初诊。

    患者曾足月顺产两胎。近年余月经前后头顶痛,口舌生疮,经

后面目虚浮,胃纳差,平素血压偏低,曾患梅尼埃综合征。月经周

期常提前4~5天,量中等。末次月经日月24日,现经水适净,面

色较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诊断:经行头痛、口糜。辨证:

血虚肝旺,虚火上炎,兼有脾虚。治则:滋肾养肝为主,佐以健脾

益气。

    处方:熟地黄15g,生地黄15g,女贞子15g,怀山药25g,党参

15g,太子参15g,甘草6g,生龙骨30g。 3剂,每天1剂。另;冰硼

散1瓶,蜜调外涂口舌溃烂处。

    7月27日二诊:本次月经刚净2天,口舌生疮较前减轻,但头

痛仍剧,至今未止,舌心红,脉弦细。治则:滋肾益阴,佐以平肝潜阳。

    处方:熟地黄15g,生地黄15g,黄精30g,枸杞15g,白芍12g,

怀山药15g,杭菊花10g,钩藤15g。4剂,每天1剂。

    日月10日三诊;月经将潮,烦躁,口微苦,唇舌各有一溃疡面,

崩顶痛稍减。舌苔微黄。脉弦细。治则:滋肾柔肝养血。

    处方:生地12g,黄精30g,桑椹15g,怀山药20g,白芍15g,郁

金12g,桑寄生20g,制首乌15g。4剂,每天1剂。

    10月5日四诊:近2月来,经前以上方加减,连服5~6剂,经

前后头顶痛显著减轻,口舌生疮已除,仍守前法。

    处方:熟地黄20g,黄精30g,女贞子15g,白芍15g,制首乌

25g,天麻98,白芷9g,怀山药20g,陈皮5g,生龙骨30g。4剂。日

一剂。

    随访5年无复发。

    本案患者之经行口糜,观其脉症,证属血虚肝旺、虚火上炎型。

治拟滋肾养肝,佐以健脾益气之法。方中生地黄、熟地黄、黄精、桑

椹、女贞子、白芍滋肾养血柔肝;龙骨、钩藤、菊花之类祛风而镇摄

浮阳,滋水涵木,故头痛、口舌糜烂诸症悉除。

    十六、经行目暗

    谢裕东医案

    患者徐某,40岁,太和县人。1974年9月3日就诊。症见:行

经量大,失血过多,肝阴虚损,目涩而痛,视物昏暗,头痛眩晕,黑睛

生翳,形如粟粒。口苦舌红,脉弦细。治则:滋阴补血。

方药:当归补血汤(《医宗金鉴》)。

    当归9g,生地黄12g,川芎5g,白芍5g,茺蔚子5g,蒺藜5g,菊

花5g,防风5g,柴胡5g,羌活3g,薄荷3g,甘草3g。水煎服。

    本案患者之经行目暗,因其经行量多,失血过多,肝阴虚损,阴

不潜阳,而致肝阳上亢,故治拟滋阴补血之法。方用四物汤(当归、

生地黄、川芎、白芍)加味。方中以四物汤补肝之血,滋阴潜阳;茺

蔚子、蒺藜清肝疏肝,祛风明日,又止头晕;菊花平肝疏风明目治疗

头晕目赤;薄荷入肝经疏风解毒,治疗目赤头痛;柴胡、防风疏肝解

热;羌活亦为治头痛之良药。全方用药精准,使肝经血足,则阴阳

平秘,诸症自除。

    十七、经行眩晕

    (一)刘奉五医案

    杜某某,30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1月3)日。

    主诉:心慌气短,经前期头晕,头痛半年余。

    现病史:近半年来,每遇经前期即感头晕头痛,心慌气短,恶

心,胸憋闷而痛,口干喜冷饮,烦躁易怒,四肢倦怠无力,血压忽高

忽低(收缩压波动在120-180毫米汞柱,舒张压波动在80~120

毫米汞柱之间)。因血压过高,曾昏倒过两次。行经过后,症状随

之减轻。月经周期提前3—7天,色黑红,量中等,经期有时腰酸

痛,经前期不能坚持工作。检查:一般情况尚好。尿查磷苯二酚胺

4.5mg,基础代谢+10%,心电图正常,窦性心动过速。肝功能正

常,眼底正常,腹部x线片正常。

    舌象:舌尖红,苔黄腻。脉象弦滑。西医诊断:①经前期紧张

症。②不除外嗜铬细胞瘤。中医辨证:肝郁化火,阴虚阳亢。治

法:养阴清热,凉血平肝。

    方药:桑叶三钱,菊花三钱,黄芩三钱,马尾连三钱,生白芍三钱,生地黄四钱,瓜蒌五钱,丹皮三钱,栀子三钱,牛膝三钱,女贞子

三钱,早莲草三钱。

    3月10日,上方服3剂后,头晕头痛、心慌烦躁、失眠、胸闷均

减轻。上方去瓜蒌,加阿胶珠五钱。4月13日复诊时嘱,每遇月

经前几天,即开始服上方3~6付,头晕头痛、心慌、气短等症状均

减轻,胸憋痛电减轻,血压维持在110~130/70~90毫米汞柱之

间,精神转佳,能上全日班,月经周期正常。

    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头晕目眩,如坐舟车,甚或伴有恶心

呕吐等症,谓“经行眩晕”。本案之眩晕,属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

肝为刚脏,有赖肾阴之滋养,肾阴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则肝

阴不足。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故见头晕、头痛。肝火升腾则见烦

躁易怒,口渴喜冷饮。肝热引动血热,则见月经周期提前,肝阴不

足,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故见心慌、气短、失眠,治

以养阴清热,凉血平肝。方中桑叶、菊花、马尾连、牡丹皮、栀子清

热凉血平肝;白芍、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滋阴养血;牛膝滋补肝

肾,引热下行,阿胶珠养血安神;瓜蒌理气宽中清热。纵观全方,用

药精当,不但症状改善,血压也趋于平稳。

    (二)徐志华医案

    李某,35岁,工人,已婚。1992年9月17日初诊。

    经前头晕3年。患者于3年前因行经期与他人发生口角,后

每月经前头晕,胸闷胀满。本次适值经前,头晕,胸闷胁胀,脘腹胀

满,纳呆呕恶。来次月经1992年8月23日。舌淡,苔薄白,脉细

弦。证属肝郁脾虚,痰湿内生,上扰于头。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天麻10g,姜夏10g,白术10g,神曲10g,麦芽10g,泽泻10g,

党参10g,茯苓10g,黄柏10g,陈皮10g,干姜10g,生姜3片。5

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2年9月24日。月经昨日来潮,头晕减轻,仍觉脘

腹胀满,纳呆呕恶。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微弦。继守原方再进

7剂。以后每临经前,守原方服7剂,共调治3个月,随访2年未

复发。    (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经行眩晕为妇科临床常见证候之一。轻者闭日即止,重者如

坐舟车,旋转不定。经行之时,营血趋于下,髓晦空虚,肝阳上亢,

则头目为之眩晕。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认为“无虚不作

眩”。而眩晕之由,不外风、火,痰、虚。以风阳上扰及气血虚者最

为多见。本案患者脾虚水湿失运.聚而成痰,经行痰浊上扰.蒙闭

清窍,清阳被遏,故町见经行眩晕。治拟健脾燥湿、祛痰降浊之法。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

平肝熄风,而止头眩。白术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相伍,祛湿化

痰、止眩之功益佳;茯苓健脾渗湿;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全方用药

精当,疗效显著。

    十八、经行失眠

    徐志华医案

    毕某,47岁,工人,已婚。1990年2月2日初诊。

    患者每逢经期,夜后失眠多梦2年。月经昨日来潮,周期25

天,量偏多,伴腰膝酸软,心烦易怒,头部烘热,口干欲饮,小便色

黄。舌边尖红、少苔,脉沉细。证属心阴不足,虚阳上扰。方用调

经安眠汤。

    当归10g,赤、白芍各10g,太子参10g,麦冬10g,紫贝齿10g,

远志5g,炒枣仁10g,夜交藤6g,生龙齿10g(先煎),合欢皮10g,

茯神10g,半夏10g,炙甘草3g。水煎服,7剂。

    复诊:1990年2月12日。药后经行5天净,已能人眠。因患

者岁在更年期,天癸竭,肝肾衰,继服原方加百合,15剂。

 

    失眠之症,临床虽多见,但每逢经期规律性出现,经后如常者

却并不多见。其病机多由于阴血亏耗,心失所养;或心脾两虚,阴

虚阳亢,经行阴血下注,愈觉亏虚。阴虚生内热,虚火上扰心神致

经行难眠。治疗本病应先抓住心血亏虚、心神失养这一关键,调经

与安神并用,涵肝木、潜浮阳,标本同治,治疗方药以养血调经为前

提。

    本案患者证属心阴不足,虚阳上扰,故治拟调经养血、宁心安

神之法。方用调经安眠汤。当归、赤芍、白芍活血养血调经;酸枣

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补益心气,宁心安神;麦冬滋阴;紫贝齿、

龙齿、茯神重镇安神;太子参、半夏、炙甘草健脾,补生化之源。全

力·养血调经,宁心安神,效果显著。

    十九、经行情志异常

    (一)朱小南医案

    周某,33岁,已婚,工人。

    患者经期尚准,惟临经时头晕胸闷,食欲不振,常易心烦,记忆

力较差,经净后常有白带。

    初诊:1963年9月。据述经来时胸襟不宽,夜寐不安,情绪容

易激动,易多思虑,又感头眩,切脉细数,舌质绛,苔薄黄。诊断为

肝木郁结,阴虚火动,治以养血逍遥兼清内热法。

    甘松香3g,生地黄9g,石斛9g,制首乌9g,白芍6g,制香附

9g,炒枣仁9g,合欢皮9g,枸杞子9g,稆豆衣9g,青蒿9g。

    先后治疗4次,恶心时去首乌加姜半夏,有带时加樗白皮、海

螵蛸,历时2月余,经行心烦始告痊愈。

    古人认为烦者是胸中热而不安,多届阳,而本例患者即属于经

行心烦。其病机为肝木郁结,情绪不佳,常因—言一语,引起激动

不安,木郁则易化火,阴虚火动,头晕失眠,日久则克脾土,因此出

现食欲不振之象。

    治疗以疏肝条达。健脾和胃为主,因此首选松香为主药,松香

为开郁的妙药,其味芳香醒脾悦胃;以生地黄、石斛、白芍养阴,香

附疏肝滋肾助气,青蒿可清退虚热。稆豆衣性甘平,可养阴血、清

肝风,又能清虚热解烦,对阴虚火动之征象,颇为适应。本案用药

精细,配伍恰当,故疗效甚佳。

    (二)哈荔田医案

    韩某某,23岁,未婚。1974年2月13日初诊。

    素性抑郁寡欢,每因小事而执拗不解。于两年前逐渐发现神

情呆滞,语多怪诞,或怒目瞠视,或自怒自责,或多言兴奋,或向隅

独泣,诸般表现多在经前数天开始发作,经后始渐趋平静,一如常

时。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为周期性精神病,经用中西药物治

疗,效果不彰而自行出院。询之素日抑郁寡欢,痰多口黏,不食不

寐,惕然易惊,胸闷呕恶。月经周期尚准,经量或多或少,色鲜无

块,每次带经4~5天。视苔白腻,舌边尖红,切脉沉弦略滑,此系

肝郁失志,心营暗耗.痰气互结,蒙蔽心窍所致.治拟导痰开窍、养

心安神为法。

    处方:清半夏、云茯苓、炒枳壳各9g,淡竹茹,广陈皮各6g,节

菖蒲、广郁金各9g,浮小麦30g,炙甘草9g,生龙、牡各15g,,元肉

9g,夜交藤15g,朱砂粉、琥珀粉各1.5g(冲)。3~6剂,水煎服。

    二诊(2月20日):服药期间已停用镇静药,夜寐可得3~4小

时,泛恶口黏有减,惊悸渐平。纳食呆少,腑行不畅。上方减元肉、

生龙牡,加焦三仙各9g,大枣5枚.酒川军6g(后下),以健脾和胃。

予3~6剂,水煎服。

    三诊(3月1日):食欲有加,俯行已畅。近因经期将届,小腹

胀坠,夜寐多梦,多言兴奋,但其他精神异常现象未再发作。拟导

痰安神兼以调经为治。

    处方:清夏、茯神、枳壳、郁金、香附各9g,竹茹、菖蒲、橘红各

6g,丹参15g,桃仁9g,夜交藤30g,合欢花15g,生龙齿15g(打)。

6剂,水煎服。

    四诊(3月8日):服药期间,于3月2日经事来潮。第一天血

少,小腹略感胀疼,二、三天后经量增多,色红,下血块少许,腹痛已

止,带经5天而净。再予养心安神、导痰和胃之剂。

    处方:清夏、茯苓、陈皮、枳壳、竹茹各9g,焦三仙各9g,菖

蒲、郁金各6g,浮小麦30g,麦门冬12g,首乌藤24g,炒枣仁9g,

生龙、牡各15g,炙甘草6g,朱砂粉、琥珀粉各1.5g(冲)。4剂,

水煎服。

    五诊(3月25日):近日纳馨寐和,精神亦佳,偶有泛漾脘痞,

舌苔薄黄略腻。此痰浊未净,惟恐隐患不除,症状再起,继用原方

加香附米6g,予4剂,隔日一剂,并加服白金丸—付,以荡涤余邪,

嘱下月经潮前一周仍服3月1日方5剂,日服一剂,经净后再服3

月8日方5~10剂,恪守上法调治两月后,月事正常,症无反复,遂

停药观察。    (引《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本案患者经前如癫似狂,多在经前发作,经后则渐如常人,是

症乃由郁怒不解,心营暗损,郁久生热,痰涎壅心所致。因经前冲

任脉盛,气充而流急,易导致冲气上逆,激动痰浊,蒙蔽心窍,故诸

症多在经前诱发。治拟导痰开窍、养心安神为法。方用导痰汤合

甘麦大枣汤加减。因“痰为有形之火”,祛痰即为泻火,火降则肝能

遂条达之性;心为肝之子,养心即所以柔肝,肝柔则冲气不复上逆

为患,始终守定此法遂得以痊愈。

    二十、经行乳胀

    (一)孙朗川医案

    周某某,29岁,未婚。

    室女门经周期如恒。两年来经血量少色黯。经前一周自觉两

乳胀痛,经后消失,乳房局部无结块。伴口苦心烦,两胁不舒,精神

抑郁.二便不畅。现值经前,诸症义作,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滑。

证屈肝郁气滞,郁久化热,郁热内蕴,致生斯恙。治宜疏肝泄热,活

血通络。

    处方:牡丹皮9g,黑栀9g,柴胡4.5g,黄芩9g,香附9g,枳壳

4.5g,川楝子9g,郁金6g,赤、白芍12g(各半),丹参9g,路路通

9g。3剂。

    复诊:药后乳胀消失,口苦心烦等症亦轻,月经已来潮,色紫

红.量较多。继以上方续服2剂告愈。次月患者为恐宿恙复作,于

经前来诊2次,每次服药2剂,乳胀消失。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其脉布于两胁乳房.肝气怫郁,冲任通泻

受阻,故经前两乳胀痛,胁部不舒。肝郁化火,郁热内蕴,致生心烦

口苦,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脉弦滑等症,治疗以柴胡疏肝汤加减,

疏肝泄热,理气解郁.活血通络。方中柴胡、白芍、牡丹皮、栀子、黄

芩疏肝泻热;川楝子、枞壳、香附、丹参、郁金、赤芍、路路通理气解

郁,活血通络。药中病机,效果显著。

    (二)刘奉五医案

    苏某某,25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年7月9日。

    主诉:经前乳房胀痛,头痛已4年。

    现病史:经前头痛已4年之久,月经周期正常,量不多,色红,

经前1周即开始乳房胀痛,头痛。追忆4年前因经前期受风后而诱发,经期伴有腰腹胀痛。曾经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舌象:苔薄

白。脉象:沉弦缓。

    西医诊断:经前期紧张症。中医辨证:气血两虚,风邪久羁。

治法:益气养血,散风通络。

    方药:藁本三钱,白芷二钱,防风二钱,蔓荆子四钱,黄芪五钱,

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半,白蒺藜四钱,木贼草三钱。

    治疗经过:7月26日复诊,本方曾服12剂,7月16日来经1

次,经前头痛等症未作。    (引《刘奉五妇科经验》)

    本案患者气1虹两虚、风邪久羁之经行乳胀表现为经前头痛为

主。患者平素血虚,经血来潮之前血已下行,头部血虚益甚,为发

病之内因,又因四年前因经前期受风而诱发,风邪久羁不散,每逢

经前而发病。经前乳胀,经血量少均为肝郁血虚之象,故在治疗上

应扶正与祛邪兼施,益气养血,散风通络,方中当归、川芎、木贼、蒺

藜养血活血祛风,黄芪补气,以气生血;藁本、白芷、防风、蔓荆子散

风活络,兼顾标本。

    (三)陈大年医案

    王某,已婚。

    初诊:]963年6月24日。自1958年开始每逢经前乳胀,经

转超前七天左右,现预感乳胀头痛,经期将近,苔薄腻,脉弦细带

数。肝经火旺,冲络有热,气机不畅。治拟调气和营而正月事。

    橘叶、核(各)9g,炒丹皮4.5g,防风4.5g,益母草4.5g,荔枝

核9g,炒赤芍4.5g,泽泻9g,丹参6g,制香附6g,秦艽9g,黄柏

4.5g。

    二诊:7月26日。药后上次经期已准,现期又近,预感乳头及

腹部胀痛,且有腰酸。冲气不凋,任脉失和。治拟调摄。

    丹参9g,橘叶4.5g,炒赤芍4.5g,月季花五朵,制香附9g,川

芎2.4g,红花1.6g,乌药4.5g,炒当归9g,茺蔚子9g。

    三诊:8月18日。经来日期已准,经前乳胀亦减,腰酸头痛,

再拟调和气血。

    制香附98,炒赤芍4.5g,茺蔚子9g,炒丹皮4.5g,炒防风

4.5g,月季花五朵,炒川断9g,苏梗4.5g,炒当归9g。

    四诊:11月17日。经事已临,日期已准,乳胀全消,拟调养。

    本案患者经行乳房胀痛,经来则减,已有多年,从未生育,因肝

主血,主疏泄,肝失条达而血行亦不调畅,证属肝经火旺,冲络有

热,气机不畅。气为血帅,故治疗当以调气为先,治拟调气和营而

正月事。

    二十一、经行泄泻

    (一)孙朗川医案

    程某某,29岁,已婚。

    年余来,每于经前大便泄泻,日三、四次,历时2—3天。伴两

乳作胀,脘闷纳差,腹部疼痛,泻后痛减。月经周期正常,量偏少,

色紫红,潮而不畅。现经期将至,泄泻又作。脉象弦缓,舌胖有齿

印,苔微浊。证属肝强脾弱,木邪克土,运化失职。拟痛泻要方合

平胃散加味主之。

    处方:防风4.5g,苍、白术9g(各半),陈皮6g,白芍9g,川朴

4.5g,香附4.5g,郁金6g,神曲9g,甘草3g。2剂。

    二诊:药后泄泻得止,月经已来潮,量不多,两乳微胀,腰部酸

楚,脉弦缓无力,舌苔转净。予逍遥散加味继之。

    处方:柴胡4.5g,赤、白芍9g(各半),当归4.5g,白术9g,茯苓

9g,香附4.5g,川芎3S,川断15g,甘草3g。3剂。

    三诊:月经适净,此次经量较多,乳胀见减,神倦肢怠,食后脘

胀,脉微弦而缓,重按乏力,舌胖有齿印,苔薄白,此系脾虚,予参苓

白术散主之。

    处方:党参12g,茯苓9g,白术9g,扁豆9g,陈皮4.5g,淮山药

12g,莲子9g,砂仁3g(后入),甘草3g。3剂。

    经行泄泻多由于平素脾肾阳虚,又值经行,肝藏血少,于是肝

失疏泄,脾失健运遂致阳气不振发生泄泻。本案患者经前乳胀,经

血量少色紫,潮而不畅。脉弦,为肝气郁滞。脘闷纳差,舌胖有齿

印,乃脾气虚弱。肝为藏血之乡,经前血注冲脉,肝气田之偏亢,更

失条达之性,木邪犯土,肝脾不和,中运失职之征。初诊时以痛泻

要方合平胃散加味。方取苍、白术健脾燥湿;香附、郁金、陈皮开郁

理气;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防风散肝舒脾;厚朴、神曲宽中健运;甘

草调和诸药;共奏调和肝脾、调理胃肠之功。药后泄泻止.苔转净,

月经来潮,经量不多,两乳微胀,故以逍遥散加味疏肝解郁通气血

为继。经血净后,脾虚之象显露,故用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以

收功。

    (二)朱小南医案

    斯某某,年29岁,已婚,教师。门诊号:13486。

    患者身体素弱,食欲不振,时常腰酸无力,头晕目眩,经行量少

色淡,在行经期内,时有便意,日泻2~3次以上,经净后即恢复正

常。持续数年,尚未根除。

    初诊:1953年9月。诊时观察患者。面色咣白,精神萎顿,据述平时大便尚准,惟从行经开始,时有便意,常泄泻多次,同时伴有

较剧的腰酸症状,切脉沉细,舌质淡而少苔。证届中气不足,肾虚

脾弱。治用补中益气、固肾健脾法。

    炙升麻2.4g,潞党参9g,黄芪9g,当归6g,煅木香4.5g,焦白

术6g,制香附9g,茯苓9g,巴戟肉9g,杜仲9g,续断9g,陈皮6g。

    复诊:上方服后,大便次数渐减,且质亦稍干,嘱于平时睡眠常

宜面床而卧(即背向上),饮食易消化而富有滋养的食品。次日经

期又来,据述这次行经,大便已感正常,腰酸症状亦减轻,胃口亦

开,惟夜寐多梦”心悸怔忡,按脉细软,此乃气血虚亏,血不养心。

再予补养气血之剂。

    潞党参9g,茯苓9g,酸枣仁9g,当归9g,熟地黄9g,(砂仁2.4g

拌),白术6g,白芍6g,柏子仁9g,狗脊9g,巴戟肉9g,陈皮9g。

    服后不仅夜寐安适,而且气色亦转佳。

    本症患者颇多,一般为素禀虚弱,经来时大便次数多兼有腰

酸,作妇科检查时,每发现子宫后位。盖胞络为肾所系,又与冲任

二脉有关,而带脉绕腰而束小腹诸经络,中气不足,带脉弛缓,肾气

虚亏,胞宫便往后倾斜,其位置便靠近直肠,平时除常多腰酸外,与

大便尚无影。向,惟经水来临,血海充盈,胞宫体较膨胀,压迫直肠.

所以腰酸加剧,兼时有便意,肠内粪便尚未干燥,由于直肠受迫,即

行排出,因此大便次数增多,而成溏泄。经净后血海已较空,直肠

不受压迫,大便遂恢复正常。

    治疗当以补中益气升提带脉为主,升麻为其中翘首,《本草纲

目》谓其能治“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本草备要》谓其

“治久泄脱肛”。无非取举陷升提之力,能补益肠胃,巩固带脉,所

以为本证主药。参、术、苓、陈补脾胃、益中气,与升麻协同,药效更

显著。当归调经补血,香附调经利气,木香健脾止泻,仲、断、巴戟以固肾气壮腰膝。此外,并助以理疗法,睡眠时面朝下,背向上使

后倾之胞宫得以纠正其位置,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增加疗效。

    (三)钱伯煌医案

    金某某,33岁,已婚,病历号214509。

    初诊:1976年2月18日,每值经行,大便泄泻,日有四至五

次,腹部作胀,肠鸣,嗳气多。  上次月经先期十天,量多有块。此次

月经于2月15日来潮,今未净,腹痛腰酸,舌苔薄白腻、根微剥,脉

象沉细,病属脾肾阳虚,肝气横逆,治以温补脾肾为主,疏肝调气为

辅。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菟丝子12g,

补骨脂9g,山药12g,木香6g,砂壳3g,艾叶3g。六剂。

    二诊:2月25日,服上药后,腹胀减,嗳气多,大便仍稀,日一

至二次,舌苔薄白腻、根剥,脉象沉软,治以温补脾肾,佐以疏肝。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炮姜6g,炙甘草6g,菟丝子12g,补

骨脂9g,吴萸9g,木香6g,狗脊12g,橘皮9g。六剂。

    三诊;3月8日,服上方六剂,腹部仍胀,肠鸣辘辘,大便仍稀,

日一至二次,口渴,舌苔中根光剥、边淡黄腻,脉象细软,现在经前,

仍从前法。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姜炭6g,炙甘草6g,山药12g,菟丝

12g,木香6g,橘皮6g,狗脊12g,桑寄生15g。六剂。

    四诊:3月18日,此次月经周期复常,于3月13日来潮,五天

净,量色正常,下腹仍痛,经期泄泻减少,仅1次,平时大便亦较正

常,日一至二次,有时成形,右胁有时作痛,寐则盗汗,舌苔中根光

剥质红,脉象沉弱,病有好转,仍服前方六剂。

    五诊:4月9日,此次月经先期七天,4月6日来潮,量较多,色

黑,下腹仍痛,腰酸便泻,日二次,肠鸣辘辘,舌苔中根光剥,边腻,

脉沉细软。治以温补脾肾。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炮姜6g,炙甘草6g,破故纸6g,菟

丝子12g,木香6g,狗脊12g,桑寄生15g,山药12g。九剂。

    六诊:4月22日,末次月经4月6日来潮,五天净,量较多,色

先黑后暗红,经后下腹疼痛减轻,大便泄泻未止,日二至三次,肠

鸣,白带较多,占苔中根光剥。边腻,脉沉细软,治以补中益气,温

补肾阳。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黄芪12g,炙甘草6g,升麻炭3g,巴

戟天6g,补骨脂6g,菟丝子12g,木香6g,大枣6枚。九剂。

    七诊:5月6曰,前用补中益气,温补肾阳之法,诸恙均见转

机,此次月经于5月2日来潮,五天净,量较前减少,色红,下腹疼

痛亦减,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一至二日一行,但不成形,关节酸楚,

舌苔中根光剥、边淡黄腻,脉沉细软,仍从前法。

    处方:党参15g,黄芪12g,白术12g,桂枝6g,白芍9g,炙甘草

6g,防风炭6g,菟丝子12g,川断12g,山药12g,大枣6枚。九剂。

    此例属于经行泄泻,主要病因由于命门火衰,未能蒸发脾阳,

脾弱不能统血。血虚肝失所养,失其疏泄之常。通过辨证,病在肝

脾肾三经,主要在于脾肾,故治法以温补脾肾为主,疏肝调气为辅,

病情始初并不见效,后再采用补中益气、以升清阳、温补肾阳以壮

命火立法,诸恙逐渐得以向愈。

    二十二、经行呕吐

    (一)姚寓晨医案

    盛某某,女,21岁,学生,1977年4月13日初诊。

    主诉:行经呕吐。

    现病史:月经13,量偏多,色鲜红,末次月经3月26日。5

天净。患者有痛经史,三年来就余诊治得瘥,迄未复发。自述从

1979年仲秋时分,经届受冷,形寒呕恶,经服药打针,感冒渐除,月汛亦行。自此以后,惟每值经转,挟块不畅,辄作呕吐,饮食不进,

经净乃平,苦不堪言。刻诊患者体形健壮,面红,明堂人中隐有浅

青,纳少,大便秘结,恒3~5日一行,余无所苦,曾服香砂六君、旋

覆代赭等方及西药未能有效。舌象:质红苔薄黄腻。脉象:弦细。

辨证:冲脉失潜,胃气上逆。治法:镇冲降逆,和胃泄热。

    方药:旋覆花12g(包),代赭石30g(先煎),紫丹参15g,生枳

壳10g,莪、白术各10g,姜半夏12g,生茜草15g,醋川军6g,怀牛

膝12g。

    治疗经过:患者服上药伍贴,大便已正常,每日一次。月汛于

4月20日转,呕吐未作,一诊而愈,迄无反复。

    本证属冲脉失潜,胃气上逆。经云:“治者必求其本。”所谓

“本”,包括起病之由,本证起自经行感寒,冲脉为凝,逆气里急,循

经而上犯阳明,以冲脉隶属阳明也,前医以旋覆代赭汤等为治,不

能取效,以仅能治胃而未能调冲故也。乃于经前,值太冲气盛,势

将逆上,予旋覆代赭汤中,去甘腻之品,加枳壳、莪术以疏理阳明,

丹参、茜草、醋大黄、牛膝以引冲下达,迎而夺之,治属因势利导,故

能一击得中。

    (二)吴树有医案

    患者张某,21岁,未婚。自诉:14岁月经初潮,量适中,三年前,

每逢月经期呕不止,水米不进,十分痛苦,经多方医治无效,于2000

年5月21日来我院就诊。诊其症:面咣白,头身困重,嗜睡,每于月

经提前5~7日,舌胖大,苔微黄,脉滑数。证属湿热中阻,治以清热

化湿,和胃降逆。药用:陈皮25g,半夏15g,白术20g,前胡15g,车前

子15g,茯苓15g,泽泻15g,厚朴10g,竹茹15g,甘草10g

    医嘱:待至行经前5日用该方药5付水煎服。

    二诊:月经周期趋于正常,头身困重、呕吐减轻。于上方加扼子10g,生姜15g。5付,遵上医嘱。服后痊愈,随访未复发。

    经行呕吐是足指妇女月经来潮前或值经期,出现呕吐,经后逐渐

停止,随门经周期呈现周期性发作。本病主要病机是由胃失和降

而上逆引起。此乃湿热中阻,正值行经前经气上逆,湿热上冲而致

胃失和降,乃成“区吐。方中以清热化湿之前胡、车前子、栀子为主,

辅以行气化湿之陈皮、半夏,取气能行水之意,佐以生姜、竹茹以平

胃降逆,方奏奇效。

    (三)从庆武医案

    张某,21岁,农民。1995年3月8日初诊。患者白1994年8

月开始,月经28天一行,经前或经期频繁呕吐,嗳气泛酸,胸闷烦

躁.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大便正常,舌红苔黄,脉弦数。有时

严重尚出现食入即吐,需西医补液维持生理代谢需要。诊断为肝

胃不和型经行呕吐,治拟抑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治之。

处方:制半夏10g,陈皮12g,茯苓12g,炙甘草6g,枳实10g,竹茹

15g,黄芩8g,黄连8g,麦冬10g,鲜芦根30g。每日1剂,水煎,3

餐饭前半小时服用。

    二诊(3月11日):服完3剂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月经已来

潮1天,但仍有心烦易怒、不时恶心、舌边稍红、苔薄黄症状。原方

中再加焦山栀15g,加强清泄肝火作用,吴茱萸3g,配黄连辛开苦

降以平逆。服3剂后患者神清气爽,诸症皆消。

    三诊(4月12日):本次月经已于4月6日来潮,历时5天干

净,经行已无呕吐、心烦易怒、两胁肋酸痛、口苦咽干、闷闷不乐症

状。只在行经第1天纳差,神疲懒言。观诊舌苔薄黄,脉微弦。证

属肝郁气滞,治以疏肝理气解郁,用柴胡疏肝散加川楝子10g,焦

三仙(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10g,4剂治疗,效果甚佳。随访

5个月经周期,患者不再有上述症状发生。

    本案属肝胃不和,治以抑肝和胃,采用加味温胆汤治疗。加味

温胆汤源出《医宗金鉴》,方由制半夏、竹茹、陈皮、茯苓、甘草、枳

实、黄芩、黄连、麦冬、芦根等10味组成。全方重在清肝、抑肝、止

呕吐。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以竹茹为臣,清热除烦止呕;枳

实行气,陈皮、茯苓健脾理气,黄芩、黄连清泻肝火,麦冬、芦根养阴

生津,以治肝火过旺所伤之津液。

    二十三、经行浮肿

    (一)班秀文医案

    宁某某,20岁,干部,已婚,197G年11月19日初诊。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色量—般,但经将行头晕目眩,经行之时

面目浮肿,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稀,阴痒,夜寐不稳,能寐而易醒,

口淡,吐涎沫,大便不和,时结时溏,小便时多时少。脉虚弦,苔薄

白,舌质淡,舌边有齿痕。现经行第二天,眼面浮肿。诊断:经行浮

肿。辨证: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消肿。

    处方:党参12g,云苓12g,白术9g,当归9g,川芎6g,白芍9g,

莲肉12g,炒淮山药15g,炒苡仁15g,陈皮5g,炙甘草5g每日水

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11月22日):药已,面目浮肿消退,精神好,但仍阴痒,

带下未减,脉细,舌苔如上。仍本上方去云苓、苡仁,加土茯苓

15g,槟榔9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三诊(11月26日):服上方之后,阴不痒,带下正常,脉细缓,

苔薄白,舌质淡,舌边有齿痕,仍守健脾法以善后。药用:党参

16g,云苓9g,白术9g,陈皮5g,法半夏5g,炙甘草5g。每日水煎

服一剂,连服六剂。

    四诊(12月16日):本次经行,于8日开始,11日干净。色量

一般,经行前后面目不肿,但经中肢体乏力,腰膝酸软。脉虚细,苔

薄白,舌质淡,拟益气养血治之,宗圣愈汤加味。归身9g,川芎5g,白芍5g,熟地黄15g,党参15g,炙北芪15g,骨碎补15g,狗脊9g,

柴胡2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内经》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

利.故聚水而如其类也。”经前、经行时气血下注于胞宫,若素体脾

肾虚损,值经行则脾肾更虚,气化运行失司,水湿生焉,因而出现经

行浮肿。此属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患者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

稀,口淡,时吐涎沫,大便不和,舌质淡,舌边齿痕,此为脾气虚弱,

运化升清失常之征;湿浊郁滞下焦,故不时阴痒;脾虚则气血生化

之源不足,心神失养,故夜寐不稳而易醒;经将行相火内煽,上冲精

明苗窍,故头晕目眩;经行之时,气血偏注于胞宫,脾土已虚,同时

又受相火内煽克乘,脾气更虚,水湿运化障碍愈甚,故经行之时眼

面浮肿。故以健脾益气、化湿消肿之法治之。一诊时之所以在健

脾化湿药中加用归、芍、芎补血活血,旨在防其“水与血俱结在血

室”之患。药后虽见初效,面目水肿消退,但带下、阴痒未减,故加

用燥湿祛秽、解毒杀虫之土茯苓、槟榔。三、四诊均从根治着眼,但

因病情变化不同,一则专用健脾燥湿之法,一则肝脾肾并治,从而

收到全功之效。

    {二)哈荔田医案

    杨某某,32岁,已婚,1977年11月1日初诊。

    缘月事不调,期将年余。经期错后,经量过少,色红有块,带经

日短,行经腹痛,腰胀无力,体闲神乏,肢面浮肿,手指木胀,难以握

固,经后肿势始轻缓,大便不实,小溲短少,曾做尿常规及尿培养,

均无异常发现。现值经期,舌质淡红,边有瘀紫,苔白而滑,脉来弦

细。此属血滞经脉,气不行水,脾肾两虚,运化失健,病在血分,不

可单作水治,拟予养血调经,崇土制水。

    处方:秦当归、紫丹参各12g,刘寄奴9g,怀牛膝、女贞子各9g,生黄芪、旱莲草各12g,云茯苓15g,冬瓜皮12g,福泽泻、冬葵

子、炒白术各9g,广陈皮4.5g,水煎服,3剂。

    二诊(11月8日):前方续服2剂,经量增多,行经四天而止,

腰酸腹痛已除,肿势渐消,惟小溲略短,舌边瘀紫已刁;明显,脉弦略

数,再步原法出入。

    处方:秦当归、紫丹参、赤芍药各9g,鸡血藤、云茯苓各15g,福

泽泻、炒白术、冬瓜皮、生黄芪各12g,宣木瓜、冬葵子、车前草、旱

莲草各98。水煎服,4剂。

    三诊(11月13日):肿势尽退,大便得实,小便畅利,纳谷亦

增,舌淡,苔薄白,脉弦滑。嘱每日上午服参苓白术丸一付,下午服

温经丸一付,连服?天。次月经潮,色量均可,浮肿未发。

    水肿为病,有在血分、水分之别。如《仁斋直指方》曰:“皮间有

红缕赤痕者,此血肿也。妇女经闭,败血停腐,尤多见之。”《济阴纲

目》引《妇人良方大全》亦谓:“经水不通,而化为水,流走四肢,悉皆

肿满,亦名血分,其证与水证相类,实非水也,用人参丸。”哈荔田认

为本病“系脾阳不振,寒湿凝滞。行经期间,气血运行不畅,体液调

节障碍,水湿泛滥肌肤所致。”又认为:“此属血滞经脉,气不行水,

脾肾两虚,运化失健。病在血分,不可单作水治,拟以养血调经,崇

土制水”。如本例,经期错后,行经腹痛,量少有块,舌边瘀紫,乃瘀

血阻滞,冲任不畅之候,虽尚未至“不通”,然亦不通之渐矣,故其

肿,显系血瘀气滞,气不行水,流溢四肢所致。然则小便短少,大便

不实,腰酸体困,舌苔白滑,又属脾肾两虚,运化失健之征,故其肿

虽在血分,而又不尽在血分,乃血、水两兼,特以血分为重。治用当

归、丹参、刘寄奴、赤芍、牛膝等活血化瘀行水,黄芪、白术、茯苓、冬

瓜皮、泽泻、冬葵子等健脾益气行水,再加女贞子、墨早莲养血调

经,陈皮理气开胃。全方以养血调经为主,祟土制水为辅,调经即所以行水,利水即所以凋经,相辅相成,遂使肿消经顺。

    二十四、经前痤疮

    姜永珊医案

    迟某,29岁,2000年3月5日初诊。患者6月前因工作紧张,

睡眠差,月经前3~4天面颊两侧开始出现淡红色粉刺,月经提前,

量多,色鲜红,痤疮反复发作呈周期性,曾在外院皮肤科治疗,予以

甲硝唑口服,局部外用痤疮王、美容面膜治疗,病情无缓解。诊见:

面颊两侧新出淡红色粉刺及暗紫色痤疮,烦躁,口干苦,便秘,舌

红、苔黄腻,脉弦。予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5g,薏苡

仁、白鲜皮各30g,车前子20g,木通6g,大黄(后下)9g,生甘草5g。

嘱经前1周开始服5剂,控制动物性脂肪及糖类摄人过多,忌食辛

辣饮食。服3个月经周期后,未再见新发痤疮,月经周期、经量正

常,临床治愈。    (引自《新中医))2003,(9):56—57)

    痤疮是一种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临床一些女青年常于

经前面部出现痤疮,经后消退,呈周期性发作。中医学认为痤疮病

因病机多是肺胃血热,但经前期痤疮多与工作紧张、睡眠不足、生

活不规律有关,引发月经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皮脂腺的发育和皮

脂分泌直接受雄性激素的支配,雄激素分泌量的增多,可使皮脂分

泌增长,淤积于毛囊内形成脂栓,影响皮脂腺分泌物排出形成粉

刺。调整性腺和内分泌的功能,控制雄激素分泌量,是治疗经前期

痤疮的关键。

    经前期痤疮患者中医论证多屑肝旺、湿、瘀、热并重,故予以清

肝凉血、化瘀利湿为治法。龙胆泻肝汤为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之剂,临证时多用于治疗肝胆实火上扰之头痛、目赤、胁痛、口苦,

耳聋,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是

临床常用方剂。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胆之火;柴胡疏达肝气;薏苡仁、白鲜皮、泽泻、车前子、木通清热利湿,并导热下行

从小便排出;生地黄、当归凉血滋养阴血;丹参活血祛瘀。全方共

奏清肝凉血,化瘀利湿之功。

    二十五、痛    经

    (一)朱小南医案

    武某某,16岁。

    13周岁月经初潮,3年间只来5次,每次腹痛甚剧,量少色黑,

别无它症。

    舌苔正常,脉象沉迟。辨证立法:

    《诸病源候论》云“妇人月水来腹疼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

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故脉象沉迟,经来腹痛,

治以调冲散寒湿为宜。

    处方:盐橘核10g,砂仁5g,桂枝3g,盐荔核10g,生、熟地黄各

6g,柴胡3g,祁艾叶6g,醋香附10g,杭白芍10g,酒当归10g,阿胶

珠10g,酒川芎5g,益母草12g,台乌药6g,酒元胡10g,炙甘草3g,

川楝子6g

    二诊:服药六剂,适届经期,竟然未痛,遂嘱每于经前一周即服

此方数剂。    (引《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施今墨治疗痛经验案之一。施今墨简介见月经

过多。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

机。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肾气亏损所

致。痛经之为病,因寒者多,因热者少,辨证正确,治之匪难。本方

系化裁艾附暖宫丸、胶艾四物汤、乌附汤诸方,用桂枝、柴胡,则有

通调营卫之作用,其效更显。

    (二)钱伯煌医案

    李某,40岁,已婚,病历号8466(广安门医院)。

    初诊,1958年7月23日,主诉半年来经期腹坠痛,患者孕5产4,自然流产一次,初潮后月经正常,经期无腹痛,自初产后经期

腹痛,时重时轻。近半年来月经规律,五天净,血量多,色黑紫,有

血块,经期小腹坠痛,头晕失眠,乳房胀痛,平时纳差,大便干,小搜

黄,末次月经7月12日,舌苔薄黄根腻、边有刺,脉沉细迟。病由

气血两虚,冲任义伤,气虚则脾运不健,血虚则阳气上逆,治以补气

健脾,养血平肝,八珍汤加味。

    处方:党参9g,白术6g,茯苓9g,炙甘草3g,当归9g,川芎3g,

熟地黄12g,白芍9g,远志6g,枣仁9g,枸杞子9g,旋覆花9g(包),

泽泻9g,天冬9g。四剂。

    二诊:7月30日,诸症如前,舌苔白腻根垢边刺,脉细迟,治以

益气养阴,平肝和胃。

    处方:党参9g,白术6g,茯苓9g,炙甘草3g,当归9g,白芍9g,

枸杞子9g,川石斛9g,泽泻9g,橘皮3g,谷芽15g,沙苑子9g。五

剂。

    三诊:8月7日,服药后,精神、饮食、睡眠均有好转,大便仍稍

干,舌苔淡黄微垢,脉左沉迟弱、右沉细弱,月经将至,治以补气养

血。

    处方:党参9g,白术6g,茯苓12g,炙甘草3g,熟地黄12g,当

归9g,白芍9g,川芎3g,橘皮3g,泽泻9g。六剂。

    四诊:8月16日,月经逾期四日未至,食欲好,睡眠差,小便后

小腹胀,大便干,舌苔中、白边有刺,脉象沉细,治以益气养血,佐以

温经化瘀。

    处方:党参9g,生黄芪12g,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川

芎4.5g,肉桂3g,艾叶3g,蒲黄6g,五灵脂12g,丹参9g,沉香末

1.8g(冲)。六剂。

    五诊;8月28日,月经8月18日来潮,持续五天净,经期腹未

坠痛,血块小且少,纳食好,睡眠差,大便干,舌苔中边有刺,口微

干,脉沉细弱,治以补肝肾,益心脾。

    处方:熟地黄12g,山萸肉9g,枸杞子9g,生龟板15g,枣仁芩、黄连、栀子、龙胆草、竹茹、黄柏清利肝胆湿热;青蒿、白薇清虚

火;海螵蛸、白茅根、藕节凉血泄热。诸药合用,共收热清湿利、血

散经通之效。“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服药1个月,病情大减,如法

凋治半年,10年顽疾治愈。此等医案辨证思路另辟蹊径,分析精

辟,用药精专,应细加揣摩。

    (四)蔡小荪医案

    虞某.26岁,已婚,公安人员。

    初诊(1977年?月5日):18岁癸水初潮。第二次经转即每行

腹痛,甚至昏厥,下瘀块后较舒,经前两天腰酸乏力。1975年右侧

卵巢囊肿扭转,曾施手术,自后右少腹时感吊痛。昨又值期,量少

不畅.近且外感寒热,急诊后方退;余邪未清,腹部剧痛,又致昏厥,

纳呆泛恶m心悸便溏,脉细数,苔薄白,舌质微红。乃寒凝瘀滞。法

当温通。处方:当归(炒)9g,丹参9g,赤芍9g,香附9g,延胡索9g,

五灵脂9g,吴茱萸4.5g,木香4.5g,小茴香4.5g,制没药4.5g,炮

姜2.5g。

    二诊(7月26日):发热渐退,略有低热。经期将届,脉弦,苔

薄白,预为温通。

    当归(炒)98,川芎9g,赤芍9g,香附9g,延胡索9g,川牛膝

9g,丹皮9g,红花4.5g,制没药4.5g,吴茱萸2.5g,失笑散12g

(包)。6剂。

    三诊(8月23日):上次经痛见减,量中无块,又将届期,大便

不畅,脉细,苔薄舌红,边有齿印,再拟通调。

    当归(炒)9g,川芎9g,赤芍9e,丹参9g,香附9g,延胡索98,

牛膝98,红花9e,桃仁泥9g,失笑散15g(包)。5剂。

    四诊(8月30日):经水将临,略有腰酸;近感胃痛,大便色深,

脉细,苔薄白,舌质红。仍宗前法出入。嘱验大便隐血,如阳性则

即停服。

    处方:当归(炒)9g,川芎98,赤芍9g,牛膝9g,香附9g,乌药

9g,丹参9g,延胡索g,制没药3g,川断12g,失笑散(包)12g。

4剂。

    五诊(9月24日):上月药后,翌日经临,下块色深且多,腹痛

显减,兹感脘疼,通气较舒,脉细,苔薄白。又将临期,再当兼顾。

    处方:当归(炒)9g,川芎9g,川牛膝98,赤芍9g,香附9g,乌药

9g,延胡索9g,木香3g,制没药6g,鸡血藤12g,失笑散15g(包)。

4剂。

    六诊(9月29日):调治以来,痛经月见好转,昨又临期,腹痛

完全消失,纳食如常,便溏次多,显见症减,临前腰酸乏力,右腹剧

痛均除。上月量中较畅,下块色紫,今犹未下,略感腰酸,脉细弦,

苔薄质红。方虽应手,未许根治。再从原议,以冀全效。

    处方:当归(炒)9g,川芎9g,川牛膝9g,赤芍9g,香附9g,延胡

索9g,木香4.5g,吴茱萸2.5g,川断12g,狗脊12g,失笑散12g

(包)。2剂。另8珍丸90g,分10日服。  ’

    评析:本案为蔡小荪治疗痛经验案之一。蔡小荪,中医妇科主

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第一教学医院教学组副组长。对中医妇科

有高深造诣。部分医话医案等刊登于《中医杂志》、《名医特色经验

精华》、《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本证属本虚标实证。患者初潮较迟,又因手术切除右侧卵巢

囊肿并发肠粘连等症,此为先天不足,后天损伤。由于脾肾两虚、

中气不足故见平素大便易泻,经来则溏,纳呆泛恶,腰酸乏力,且每

因痛经剧烈,体力难支而昏厥。经来瘀阻,排泄困难,剧痛每因瘀

块下后而得缓解,显系因瘀所致“不通则痛”。证属实中夹虚,以瘀

滞经脉为主,兼脾肾阳虚。蔡氏急则治标,遂投温通经脉之剂。此

时因所感外邪,余邪未尽,故于化瘀止痛、温中行气方中,避川芎而

用丹参。缘恐川芎下行血海而引热入里,而丹参不但能活血化瘀,

通畅血脉,且能抑制多种细菌而有解热作用,一举两得。

    二诊病情好转,经期将至,仍以温通为主。拟四物去熟地黄加

牛膝、红花下行通经;延胡索、没药及失笑散化瘀止痛,香附理气调经;吴茱萸温中止吐泻;牡丹皮助赤芍活血清热。今便溏减轻,故

不用炮姜。药后疼痛见减,量中等,无血块。三诊又凭大便不通于

前法中加桃仁,一则润肠通便,二则活血调经。再服药后痛经显著

减轻。随后依前法调治3个周期,病情基本治愈,但体力尚未恢

复,此邪去正虚之候。缓则治标,故以八珍丸补益‘气血,以善其后,

防止病情反复。

    (五)朱南孙医案

    刘某,28岁,已婚,1987年6月初诊。

    12岁月经初潮,因惊惧泣啼,遂至经来腹痛,逐年加重。每痛

辄剧烈难耐,辗转床笫,服一般止痛药无效,须注射度冷丁之类针

剂方能止痛。经西医妇科检查,诊为子宫后倾,子宫骶韧带处触到

两粒黄豆大小结节,触痛明显,诊刮与输卵管造影尚未见异常,诊

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拒绝手术治疗。询之月经周期尚准,量一般,

色紫有块,块下痛可稍减,素日腰酸背楚,胁肋苦撑,乳房作胀、手

心内热,带下黏稠,舌质偏紫,脉象弦细。证属气滞血瘀,冲任为

病。周期将近,拟予舒肝理气、活血行瘀之法。处方:当归15g,赤

芍12g,刘寄奴12g,生蒲黄12g(包煎),五灵脂10g,柴胡6g,醋香

附9g,牛膝9g,炙乳香9g,炙没药9g,血竭末3g(另吞),参三七末

3g(分吞)。4剂。

    二诊(6月12日),服未尽剂,经至量多,下紫黑块,虽仍有腹

痛,但已能耐受,病势得减,再予原法。适当调整方药。处方:血竭

末3g(另吞),当归、赤芍各15g,刘寄奴、丹参各18g,炙乳香、炙没

药、牛膝各9g,香附、柴胡各6g,三七参末3g(分吞),甘草3g。3

剂,水煎服。

    三诊(6月15日):药后腹痛渐减,精神渐振,纳谷亦渐增,惟

经尚未净,腰背仍感酸楚,拟养血调经法。方为:当归15g、川续

断、炒杜仲各9g,赤芍、醋香附、川楝子各9g,延胡索4g,五灵脂

78,柴胡、木香各68,甘草38。4剂,水煎服。上方服后,月经已

止,腰酸已除,带下淋漓。嘱日服加味逍遥丸1剂,连服10天。外用蛇床子9g,黄柏6g,吴茱萸3g。布包,泡水,坐浴熏洗,每日2

次,连续10天。此后经前l周予三诊方服至经行,恪守不移;经后

交替服用舒肝和营、养血调经之加味逍遥丸、坤顺丹等丸剂。调理

间月,痛经未发,复经妇检,宫骶韧带处结节消失。再两月竟已获

娠。    (引《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本案患者从月经初潮起即发痛经,病程十多年,病情逐年加

重,剧疼难忍。西医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朱氏据其经期准时,

但每至经血色紫有块、块下痛减之特征,诊为气滞血瘀症(属“膜样

痛经”)。此因惊而起,气机逆乱,血滞胞中而成;痛经可因血块下

行而减轻,是为血块得下,气机暂通之故;其胁肋苦撑、乳房作胀是

为肝气不舒、气机不利之故;瘀滞日久,化热伤阴而见手心内热,腰

背酸软无力,热灼津伤,冲任不利而见带下黏稠;其舌紫、脉弦细亦

为瘀血之症。脉症合参,可见气血瘀滞是本案痛经病机关键。故

朱氏拟舒肝理气、活血行瘀法治之。

    首诊药用血竭散瘀化膜,消积以定痛。《本草纲目》谓其:“散

滞血诸痛。”研究表明,血竭能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显著抑制

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选炙乳香、炙没药、蒲黄、五灵脂、赤

芍、刘寄奴、三七等破血散瘀,且助血竭、五灵脂止痛之力;柴胡、香

附舒肝理气以行血,牛膝活血调经、引血下行。诸药配合,功专力

猛。故二诊时瘀血渐去,疼痛减轻。祛邪务尽,守方继用,病势大

减。三诊时,考虑久攻碍正,致使瘀去血虚,此时治疗宜攻补兼施。

故拟养血调经、行气活血法,药选当归、续断、杜仲补肝肾调经血,

取柴胡、木香、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择延胡索、五灵脂活血止痛,

诸药意在补肾养血以调经、行气活血以止痛。并配合月经周期服

用加味逍遥丸等剂调理,多年顽疾竟收全功。

    本案始终围绕气血瘀滞的病机,关键以破瘀通经为治疗目的,

用药功专力猛,守法守方,有胆有识,调理周期,运用自如。可见朱

南孙辨证用药之功底以及治疗膜样痛经的宝贵经验。

 

 

    二十六、闭    经

    (一)何子淮医案

    金某某,21岁,工人。

    初诊:患者先天不足,发育迟缓。17岁月经初潮,月每届衍

期,甚至数月一行,量少色淡。经妇科检查,子宫幼小,女性第二性

征发育欠佳。曾用西药做人工周期治疗数次,停药即闭,未能奏

效。近四个月月经未潮,形体消瘦,腰酸带多,纳食不香,脉来细软

无力。此乃禀赋弱于先,将摄失于后,肾气不充,精血内匮,天癸难

至。治宜补肾填精。

    处方:熟地炭、石楠叶、狗脊、白芍各12g,仙灵脾、菟丝子、丹

参各15g,覆盆子、当归各9g,陈皮、炙甘草各5g。

    复诊:上方服半月,精神稍振,腰酸减轻,胃纳转增。经水虽未

来潮,但小腹时有胀感,此属意中佳兆。前方参理气活血之晶,以

敦促经下:熟地炭、仙灵脾、石楠叶、炒川断各12g,菟丝子30g,杞

子、当归、丹参各12g,川芎、月季花、香附各9g,炙甘草6g。

    三诊:屡进补肾调冲及活血行气之剂,经水来潮,色紫,量一

般,仍伴腹胀腰酸乏力,此下焦虚寒之象。再拟温肾调理:紫石英、

熟地炭、石楠叶、仙灵脾、菟丝子、覆盆子各15g,狗脊、韭菜子、枸

杞子各12g,辰麦冬9g,炙甘草6g。

    经调理二月余,经水准时而下,色、量均可,精神振作。妇科复

查,子宫已趋正常大小,阴毛增多,乳房渐见发育,形体也见转丰。

嘱其经前间断服药,可望巩固疗效。

    《景岳全书》渭“命门为精血之海”。《内经》说“女子二七天癸

至,经脉通,太冲脉盛,月事能以时下。”《傅青主女科》提出“经本于

肾”、“经水出诸肾”的观点。今患者肾气不足,天癸难至,故地道也

难通凋。历来补肾益精最常用左、右归饮,作者临床习用淫羊藿、

仙茅、菟丝子之属,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与现代医学所谓的

肾上腺皮质发育不良、功能不足有密切关系。据现代药理实验分

析、亡药有良好的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临床体会其益肾填

精之功效也较为理想。另如紫河车、巴戟天、巨胜子等强壮命门、益

精化血,配石楠叶、紫石英、小茴香温暖胞宫血海,祛下焦寒带,俾使

肾气得充,命门火旺,精满血胜而月事能以时下。但在月事欲下未

下之际,辅以理气活血之品,则能行气帅血,促使经血顺利而下。

    (二)刘奉五医案

    刘某某,2l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7月1日。

    主诉:闭经14个月。

    现病史:患者16岁初潮后,仅行经2次。经西药治疗,末次月

经为1973年5月13日(人工周期而行经),心烦急躁、头晕,腹胀,

腰痛。妇科检查:子宫略小。其他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脉象:

弦滑。西医诊断:继发性闭经。中医辨证:肝肾不足,阴虚经闭。

治法:滋补肝肾,活血通经。

    方药:丹皮三钱,白芍四钱,生地黄五钱,玄参三钱,麦冬三钱,

黄芩三钱,马尾连三钱,菟丝子三钱,枸杞子三钱,覆盆子二钱,牛

膝四钱,益母草五钱。

    治疗经过;7月10日,上方服7剂后,仍感腰痛、腹胀。上方

去玄参、麦冬、黄芩、马尾连,加覆盆子三钱,川楝子三钱,当归二

钱,继服7剂,7月19日,药后腹胀、腰痛、心烦均减轻,上方加车

前子四钱继服。

    8月2日,服上方12剂,月经于7月25日来潮,量多,行经7

天,其他症状消失。原方再服以巩固疗效。

    本例属肝肾阴亏,阴虚肝旺而致闭经,治以滋补肝肾,活血通

经,方证切合,故效果显著。故以六味地黄丸、二至丸为主方,加用

清热平肝的药物,方中当归、白芍、生地黄、墨旱莲、女贞子补肝肾

阴培本:桑叶、菊花清肝热;珍珠母、龙齿平肝育阴;远志、莲子心清

心热而平肝阳,山药健脾益肾;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

    (三)钱伯煊医案

    张某某,23岁,未婚。

    初诊:1971年6月20日,闭经半年,末次月经于去年12月份

来潮,量少色褐,以前月经周期为三十至六十天,八天净,量中等,

有痛经,经前腰酸,曾服己烯雌酚、当归浸膏片、白风丸、艾附暖宫

丸等均无效,现感腰痛,少腹寒痛,白带量多气味腥,舌苔淡黄腻、

中裂尖刺,脉细软尺弱。脉症参合,此属先天肾虚,又因劳倦伤脾,

不能运化水谷而生精微,于是营血不足,无以下注于冲脉,冲为血

海,血诲空虚,而致经闭,治法以补肝益肾,理气调经。

    处方:茯苓12g,山药12g,当归12g,川芎6g,赤、白芍各9g,

制香附6g,牛膝9g,焦三仙12g,川断12g,桑寄生12g。八剂。

    二诊:7月23日,停经半年,服上方八剂,月经于7月19日来

潮,今日未净,量多,色始黑后红。经前腹痛,舌苔淡黄、中裂尖刺,

脉象细软,月经已行,仍从前法加减。

    处方:茯苓12g,木香6g,山药12g,川断12g,桑寄生12g,艾

叶3g,乌药6g,当归9g,制香附6g,郁金6g。八剂。

    三诊:10月4日,8月份月经错后来潮,经期腹痛,9月份月经

先期十天,于9月12日来潮,六天净,量少,9月28日月经又行,

二天净,色褐,腰酸,口渴思饮,舌苔黄腻、边尖红,脉象细软,自服

补肝益肾、理气调经之剂,月经能自动来潮,但最近两次,经行先

期,此乃病久阴虚血热,以致血热妄行,治以养阴清热。

    处方:地黄15g,白芍9g,丹皮9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白薇9g,川断12g,枸杞子12g,藕节12g,茅根30g,六剂。

    四诊:11月19日,服养阴清热之药六剂,月经周期已得正常,

于10月29日来潮,六天净,量中色红。有小血块,下腹冷痛,有时

腹胀,腰酸,大便晨稀,舌苔白腻微黄,中裂尖刺,脉左软、右细弦,

病情虽有所好转,但脾肾两虚,下焦寒凝,治以健脾补肾,佐以温

经。

    处方:白术9g,茯苓12g,木香6g,赤、白芍各9g,山药12g,五

味子6g,川断12g,桑寄生12g,艾叶6g,制首乌12g。八剂。另:

八珍益母丸20丸,每早服1丸。艾附暖宫丸20丸,每晚服1丸。

    此例由于脾肾两虚,营血不足,冲任失养,血海空虚,而致经

闭,故先用补肝益肾、理气调经之法,后因转为月经先期,故用养阴

清热为治,最后月经渐复正常,但因便稀腰痛,下腹寒痛,再用健脾

补肾,佐以温经,治疗将及半年,得以痊愈。

    {四)章次公医案

    刘女。连续3次流产。此番经停四旬余,带下频,孕之与否,

不能肯定。但头目晕眩,不能支持,四肢麻,胸窒闷不得息。经西

医诊断为心脏病。以其脉之表现,确实不误。心脏病者,如怀孕,

确有危险。

    当归9g,制香附9g,怀牛膝12g,紫丹参98,粉甘草4.5g,川

芎9g,吴茱萸4.5g,赤、白芍各9g,杜红花6g。

    二诊:施药而经见,但头目为之眩晕。心脏病患者,原忌猛攻;

不攻之,又难达通经之目的。

    当归9g,怀牛膝15g,吴茱萸9g,肉桂0.9g,首乌(制)12g,党

参12g,杜仲9g,泽兰9g,桃仁15g,杜红花9g,甘草(炙)3g。

    三诊:经虽见,其色为桃红而质黏,但淋沥不得充分排泄。以

其两脉之不鼓指,虽见腹胀,仍忌猛攻。

    当归15g,黑丑6g,山茱萸9g,熟地黄15g,炮附子6g,甘草

(炙)4.5g,香附9g,三棱9g,巴戟9g,川芎9g,炮姜炭4.5g。

    本案为气虚血瘀、本虚标实证。患者本有心肾虚弱、胎元不

固,已多次流产,损伤冲任导致肾虚益甚,血行无力而气血凝滞.经

脉不畅而成闭经。其治疗较为棘手,不活血不能通经,而活血又有

伤正之弊。章氏治分两步:首诊投理气活血通经轻剂,以养血调

经,避免耗伤正气。药用当归、川芎、白芍、丹参、紫珠叶、香附通行

气血;牛膝性善下行,活血调经;选吴茱萸温散肝经寒凝气滞,其具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的作用,

可协助行气活血药调经。二诊时经行,但不顺畅。此缘气虚无力

行血逐瘀。再予益气养血、滋补肝脾肾药,党参、当归、杜仲、吴茱

萸、制何首乌中加桃仁、泽兰类以通瘀行经,扶正祛邪并举。药后

经行淋沥不畅,仍瘀阻不通。故三诊,再于补益阴阳之品中加三

棱、牵牛子、炮姜等逐瘀活血。章次公之治始终注意顾护根本,先

以轻剂通经,再酌情通补并进,攻补兼施而取效。

    {五)毛美蓉医案

    彭姓干部,32岁,闭经1年余,因正值经期,出差在外,接家中

电告小孩病重,旋即经水骤停,自此以后月经闭止,伴头昏心悸,彻

夜不眠,胸闷多嗔,切脉细缓,舌黯淡,苔薄白。余用当归10g,白芍12g,川芎9g,柏子仁10g,枸杞子15g,续断12g,香附10g,泽兰

10g,丹参15g,炒枣仁10g。服药5剂,头昏、心悸、失眠明显好转,

继用上方加减服10余剂,诸症消失,经水来潮。

    毛氏认为,闭经在临床上往往虚实并见,治疗则宜攻补兼施。

其用柏子仁丸(《妇人良方》)养血调经,并按不同见证加减施治,每

获良效。此案患者素体心肝阴血不足,复因经期劳累,精神紧张导

致血虚气滞、血脉瘀滞而病闭经,伴见头晕,心悸失眠,脉细缓。证

属心肝血虚兼气滞血瘀。用柏子仁丸加减养血安神、行气理血以

调经。其中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柏子仁、酸枣仁养心益肝,

安神除烦;枸杞子、续断补益精血;香附、泽兰、丹参行气活血。全

方补中有行,补而不腻,共促气血的生化和运行。故5剂药后,气

血渐复,血脉渐舒,症状明显好转。守方再服10余剂收功。

    (六)李样云医案

    瞿某,18岁,2000年9月5日就诊。患者因见同学减肥,盲目

跟随导致精神性厌食,以后逐渐闭经已2年余,外院曾用补益活血

逐瘀类方药治疗3个月经水未至。做人工周期后经水方行,但经

行不畅、色黯。就诊时诉小腹作胀如鼓,不思饮食,大便2~3日一

行。但仔细辨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四肢畏寒,腰酸神疲,白带

量少质稠,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象沉细。体重不足33kg。体

检:双乳头小瘪,乳晕偏淡,乳房欠丰满。妇科检查:外阴部前庭潮

红,阴唇菲薄。肛指检查宫体小。附件(一)。经B超证实:子宫

发育不良,双卵巢偏小。测血内分泌:雌二醇(E2)32pmol/L,卵泡

刺激素(FSH)2.2U/L,黄体生成素(LH)2.9U/L。辨证为肾阳不

足,脾气虚弱,血海不能满盈所致闭经。治当先以醒脾和胃、补肾

固摄着手。药用: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砂仁(后入)3g,山药15g,扁豆12g,杜仲15g,乌药9g,益智仁12g,升麻6g,柴胡6g,

木香6g,鸡内金9g,炒谷芽、麦芽各12g。7剂后腹胀大减,胃纳渐

香,食欲增加,大便通畅,小便次数减少,改用温肾固摄、益气养血

之剂。药用:淫羊藿30g,肉苁蓉12g,巴戟天12g,紫石英12g,当

归12g,生地黄、熟地黄各12g,桂枝4.5g,白芍12g,木香68,益智

仁12g,蚕茧15g,党参30g,山药30g,黄芪30g。28剂后经至,经

水量少色暗。以后继续服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调理巩固,3个月

后月经周期及月经正常。  (引《中医杂志>>2002;43(1):24)

    本案患者是因盲目减肥影响下丘脑功能,进而影响垂体、卵巢

和子宫轴的某个环节而引起的闭经,属功能障碍所致。中医治疗

闭经不外虚、实两类。本案虽以小腹作胀、便秘为突出表现,看似

实证,但用通利之法已3个月无效。且仔细辨证不难看出本例患

者先天不足,更因后天失于调养而使脾肾阳虚,是运化无力导致气

机不畅而出现的小腹作胀如鼓;因中气不足,不能推动腑气下行而

致便秘。其“实”为假象。故选用补中益气汤“塞因塞用”,益气以

通便。但此患者属精神性厌食,且体质羸弱,也不可峻行补益,恐

“虚不受补”反致呆胃,故适当配伍理气消食药,能更有助于补益药

物发挥其“以补开塞”的治疗效果。

    本案治疗方法,采用先行补肾固摄、补中益气开路。待脾醒胃

和之后,即撤去理气消食之品,同时加大益气温肾、调补冲任的力

度,并且继续固摄肾气,以激发脏腑功能,使精气渐复,血化有源而

逐渐康复。

    二十七、经断前后诸证

    (一)班秀文医案

    杨某某,53岁,教师,已婚,1977年8月15日初诊。

    经行紊乱,来潮前后不定,量多少不一,色暗红夹紫块,经将行

头晕头痛,心烦不安,寐纳俱差,经中肢节烦疼,平时大便干结,3~5天一次,小便浓秽气味。脉虚细迟,苔薄白,舌质淡。诊断:经绝

前后诸症。辨旺:肾气衰弱.冲任亏虚。治则:调养肝肾,佐以化

瘀。

    处方:菟丝子9g,当归9g,白芍9g,覆盆子9g,党参12g,淮山

药15g,川杞子9g,泽兰9g,玄参15g,麦冬12g,甘草5g。每日水

煎服1剂,连服三剂。

    二诊(8月20日):头晕、头痛减轻,胃纳转佳,大便两天一次,

小便不稠秽。药既对症,仍守上方去淮山药,加北沙参12s,桑叶

6e。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三诊(9月23日):自服上方之后,诸症消失,但大便仍干结,

两日一次,每稍劳累则头晕痛。此为营阴未复,精血不足。以润养

之剂治之。药用:太子参16g,玄参12g,肉苁蓉15g,川杞子12g,

麦冬12g,石斛9g,覆盆子9g,鸡血藤15g,田七花2g,泽兰9g,红

枣9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四诊(10月18日):一切虚状消失,以健脾消滞善后。药用:

党参12g,白术12g,云苓9g,鸡内金9g,陈皮5g,淮山药15g,田七

花4.5g,归身9g,生谷芽15g,炙草3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

剂。

    经此段治疗之后,月经停止,诸症不发。观察半年,疗效巩固。

    肾气旺盛,则冲脉能主血海,任脉能主诸阴,经行依时而下。

今患者超过七七之年,肾气衰弱,阴阳不和,冲任亏虚,故经行前后

不定,量多少不一,色暗红而夹紫块。阴阳失调,营血不足,虚火内

动,故经将行则头晕头痛,心烦不安,寐纳俱差;相火煽动于内,灼

伤阴血,肢节失养,故经期肢节烦痛,平时大便干结,小便秽浊;脉

为血之府,舌为心之苗,营血虚则充养失常,故脉虚细迟而舌质淡。

证屑肾气衰退、冲任亏虚之变,故治之以调养肝肾为主,在补养之中,既配以鸡血藤、田七花、泽兰活血化瘀之品,又用桑叶之甘寒,

意在防止离经之血停滞经隧,留瘀遗患。其中泽兰苦而微温,能舒

肝气而和营血,化瘀不伤正,为调经之要药。桑叶甘寒,专长清热

祛风。但此处取其“既有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治疗全过程,

着眼于肝肾,调养冲任,平补阴阳,调和气血,补而不滞,药不偏颇,

故奏全功。

    (二)刘奉五医案

    祝某某,46岁,初诊日期:1974年3月13日。

    主诉:全身肿痛1年。

    现病史:1年来,月经前后全身浮肿,乏力,身痛。月经先期、

量多,色淡,失眠多梦,胸闷,气短,心慌心跳,纳食不香,大便干。

舌象: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滑略数,沉取无力。西医诊断:更年

期综合征。中医辨证:脾肾不足,血虚湿阻。治法:补气养血,健脾

除湿。

    方药:黄芪五钱,当归三钱,白术四钱,茯苓四钱,桂圆肉五钱,

远志三钱,羌活一钱半,防风一钱半,炒枣仁三钱。

    治疗经过:3月26日,服药3剂后,浮肿减轻,心慌气短等其

他症状也见轻。仍有大便干,上方佐以温肾润燥之剂,方药如下:

    黄芪五钱,当归三钱,白术四钱,茯苓四钱,桂圆肉五钱,远志

三钱,肉苁蓉五钱,火麻仁二钱,鸡血藤一两。

    共服药13剂,药后诸症好转,4月14日,经来色正,量较上次

减少,浮肿乏力已消失,症状改善。(引《刘奉五妇科经验》)

    评析:本案为刘奉五治疗经断前后诸症验案之一。刘奉五简

介见月经先期。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

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

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症,亦称“经断前后诸

症”,主要病机有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俱虚。

    患者经期前后全身浮肿,无力、身痛是由于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湿气阻于经络所致。脾不健运故纳食不香,大便干;脾不统血、

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色淡量多;胸闷,气短,心悸,夜寐不安,舌

淡、苔白赋、脉滑略数无力均属心血不足、气血双亏、湿邪阻络之

象。治疗以归脾汤为主方,肉苁蓉、火麻仁温阳润燥。全方补气养

血、温经除湿,以治其本。

 

 

                             二十八、崩    漏

    (一)朱小南医案

    陆某某,38岁,已婚。教师。

    患者]3岁月经初潮,周期尚准,20岁后有痛经,29岁结婚后

经水超前,1957年因操劳过度,经水淋漓不止.有时量多如冲,严

重时卧床浸透棉垫。崩漏年余,初挟血块,色紫红。后渐淡,质稀薄

如清水,头眩目花,嗜睡乏力,面目浮肿。有一个时期尚有潮热,曾

在医院用激素治疗,仍然无效。

    1959年一月前来门诊。患者面色萎黄,两目虚肿如卧蚕,唇

色淡白,时常眼前发暗,头晕腰酸.精力不支,时崩时漏,下部流血.

已无关拦,脉细软,舌苔薄白。证为肝肾虚亏,固摄无权,治用填补

肝肾,塞流固本。

    潞党参9g,焦白术9g,大熟地黄9g,茯苓9g,牛角腮9g,杜仲

9g,五味子4.5g,淡远志9g,陈阿胶9g,炒贯众9g,乌贼骨9g。

    经上方调经后,崩漏渐停,甚至在一年间,经水已准期,量亦一

般,三日净。以后虽曾出现月经超前,量稍偏多,但未再发生血崩

及淋漓日久的证候。    (引《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崩漏验案之一。朱小南简介见月经

先期。

    顽固性崩漏缠绵难愈,淋漓不止,往往拖延时间很久,甚至终

年如此,无法分辨月经周期。本例崩漏连绵二年之久,流血无度,

肝血虚亏,肾气不固,非峻补不能获效。治以傅青主固本汤(人参

白术、熟地黄、当归、茯苓、甘草、杜仲、山茱萸、远志、五味于)为主。

其间用参、术、苓、草以补气健脾.增加摄血能力,以杜仲、山茱萸、

五味子补肾固涩,堵塞其流;川州、地以补血,用远志不仅可以安心

宁神,从朱氏临床体会,此药也有止胞宫出血的功能。

    但单用固本汤治上症,力尚薄弱。因崩漏如此之久,肝肾均

亏.八脉空虚,纯刚草木、矿石药,效力缓慢,必须增人血肉有情、厚

味胶质之品,填补冲任,所以加牛角腮、海螵蛸、阿胶等药。至于贯

众.对于胞宫出血亦有卓效,与远志同用,效验显著;当归易动血,

因此不用。

    朱氏经验,逢此类久崩久漏者,每嘱其于隆冬封蛰之际,重用

厚味胶质以峻补,如以阿胶、龟甲胶、黄明胶、牛角腮等为主,加入

补养止血、健脾和胃等品熬成膏滋药,每日进服,崩漏已止者,可以

巩固疗效.未止者可以截止,获效确实。尚须注意的,膏滋质地黏

腻,久病者脾胃必差,所以加入健脾和胃、帮助消化之品,可避免虚

不受补的流弊。

    (二)孙浩铭医案

    林某某,20岁,未婚。1973年5月1 9日初诊。

    月经从初潮以来均先期而且量多,色红伴有血块。近数月来

月经更是紊乱,一月二次,每次行经持续一周或十余天才能干净。

上次月经:1973年4月22日,此次5月10日又见流血,迄今已10

天未净,无腹痛。平时常感面浮肢楚,纳谷不馨,睡眠欠佳,二便自

凋。脉滑微数,舌质淡红、苔黄滑,脉症合参系属湿热互郁,热伤冲

任,迫血妄行。治先凉血止血、佐以和中化湿。方拟四生丸加减。

    处方,侧柏叶12g,干藕节30g,生艾叶9g,生地黄24g,黑地榆

9g,十灰散9g(布包),赤小豆15g,宣木瓜9g,漂白术9g,川朴花

9g。服二剂。

   5月22日二诊:药后血止,面浮腰酸仍在,头晕欲呕,食欲不

佳,白带多。舌苔微浊,脉象滑。此为热清而湿仍困,故血止而带

现,湿属阴邪,法转化湿理脾,以舒带脉。拟香砂六君丸继续观察。

    经期紊乱,量多色红,且伴血块,多为血热。本例症见面浮肢

楚,脉滑微数,舌质淡红苔黄滑,是为湿热互郁、热伤冲任、迫血妄

行所致。治以凉血止血,四生丸加减。取黑地榆、赤小豆凉血兼能

去湿;木瓜、白术、厚朴花和胃化湿;服两剂后流血已止,初收凉血

之效。而面浮腰酸眩晕泛恶,纳减带多仍在,这是由于清热活血之

后,而湿尚存,致脾为湿困,带脉失约,故治拟理脾化湿为主以香砂

六君丸续治。前后病机重点不同,治亦随之而异,但病源由于湿热

不化而致崩漏。随后湿困脾阳症状显露,故继而理脾化湿为治。

    (三)裘笑梅医案

    韩某某,17岁,学生。1965年4月14日初诊。

    初潮月经1964年2月,既往经量尚属正常,末次月经4月6

日,未净。由于经转时跋涉劳累过度,经量暴崩不止。腹痛喜按。

就诊时面色咣白,眩晕心悸,似欲昏厥,检查血色素仅3.5so脉虚

大带芤,舌质淡红,苔薄。证属气血两亏。方用参芪胶艾汤补气摄

血,以防失血过多。气血涣散,病已入险,急则塞流。党参15g,炙

芪30g,阿胶珠12g,陈艾叶1.2g,仙鹤草30g,陈棕炭15g,地榆炭

15g,煅牡蛎30g,煅龙骨12g,参三七末3丸(吞)。三剂。

    二诊:药后经量明显减少,腹痛已除,眩晕心悸尚存,脉象较

缓、乏力,颜面略有起色。由于失血过多,气阴俱伤。再从前方加

入香附炭4.5g。五剂。

    三诊:月经已净,尚有淡黄色分泌物,心悸不寐,面色略转华

泽。脉细濡,苔薄白。再从前方去陈棕、地榆,加入远志4.5g,茯

神12g、大枣24g。十剂。

    四诊:月经已净,分泌物已清,夜寐亦安,纳食不馨。脉细弱,

苔薄白。复查血色素已上升至9g。前方去阿胶、黄芪、艾叶,加入

谷芽12g、扁豆12g。    (引《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遍》)

    患者系劳累过度,冲任受损,经来若崩,乃致气血俱伤,势将阴

阳离决,几成虚厥,急投以参苠胶艾,倍用芪量,旨在两调气血以防

下陷。药后病势显著好转,继服原方增删,药到病除,效果显著。

    (四)陈筱宝医案

    妇女以肝为先天,患崩漏时,肝血已亏,肝火内炽,灼烁肺络,

咳嗽或增或减,津液蕴酿成痰,有时烦躁气促,冷汗频泄。脉左弦

数,右寸细涩;舌苔中灰,前有红点。症已延入虚损之途,调治殊属

不易。

    紫丹参三钱,藿石斛三钱,川母三钱,生白芍三钱,潼蒺藜三

钱,怀牛膝三钱,生牡蛎四钱,女贞子三钱,嫩白薇三钱,莲子芯一

钱,甘菊花一钱半。

    崩漏日久,肝肾大亏,阴虚火旺,虚象昭昭,故治以益阴生津,

镇摄肝阳。    (引《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肝主疏泄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肝为女子先天。陈氏认为,患崩

漏日久,营血亏耗,阴虚火旺,木火刑金致肺失清肃则见咳嗽咳痰;

虚火内炽则见烦躁气促;血虚气弱、卫表不固则见冷汗频泄;肝火亢

盛则脉左弦数;肺阴亏虚则右寸细涩。证属阴津亏损,肝阳上亢,故

陈氏拟养阴生津、镇摄肝阳法治之。以丹参、白芍、女贞子、莲子滋

阴养血,活血调经;选石斛、蒺藜养阴清热,平肝抑阳;配牡蛎、白薇,

菊花、牛膝清肝潜阳,引热下行;择川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可

见,陈氏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其选药配伍,甚切病机,全方共收滋

阴潜阳、养血调经之功.从而达到不止血而血自止的治疗目的。

 

 

                     第三章  带下病医案

  一、白    带

  (一)朱南孙医案

  张某某,51岁,已婚。

  初诊:1993年3月3日。正产2胎,人流1次,形体健硕,七

七之年绝经,于停经前一度经乱,曾因经淋不止诊刮、取环,术后休

息1周,事后病理报告提示为妊娠。停经2年来带下绵绵不绝,色

白质稀如水,伴小腹作胀及酸楚,口干唇红,神疲乏力。舌质红,苔

薄黄少津,脉沉细。证属肝热素盛,肾气虚弱,带脉失司,治宜清肝

益肾,约束带脉。

    生地黄12g,侧柏12g,地榆12g,椿根皮12g,怀山药12g,白

头翁12g,芡、莲须各9g,玉米须20g,金樱子12g,钩藤12g(后

人),夏枯草12g。7剂。

    二诊:3月10日。药后带下遂止,大便于结,鼻中干燥,口苦

且渴。舌质红,苔薄少津,脉沉细。证属肝肾阴虚,带脉失司。治

宜清肝益肾固带。

    生地黄15g,白芍9g,淡芩6g,知母12g,川柏9g,地榆12g,

侧柏12g,白头翁12g,杜仲12g,桑寄生12g,太子参15g。 12剂。

    三诊:3月24日。带下之症已瘥,诸症亦平,仍如前法调治以

资巩固。    (引《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

    《诸病源候论》云:“带下之病,由任脉虚损,任脉为经络之海,产后血气劳损未平复,为风冷所乘,伤于任脉。”任脉损伤,带脉始

病。本例证属肝热素盛,肾气虚弱,带脉失司。患者体质素健,七

七之年,肾气渐衰出现经乱,漏下日久不止,经诊刮方知为胎漏所

致,术后末得适当将养,肝肾耗损,湿热之邪入侵,客于胞宫胞络,

带脉不固,故带下绵绵不绝,伴小腹酸胀。口干唇红、舌质红、苔薄

黄少津示肝热偏盛。立清肝益肾、约束带脉法调治,用生地黄、山

药、地榆、侧柏叶、钩藤、夏枯草清肝热,滋肾水;椿皮、芡须、莲须、

金樱子、白头翁固涩带脉。7剂症平,再12剂巩固,以滋养肝肾调

治善后。

    (二)宋光济医案

    吴某某,18岁。1978年11月2日初诊:室女月经不调,量少,

渐至3月未转。近来头昏纳少,精神疲倦,白带多而稀,脉细,苔薄

白。治拟先调脾胃,化湿止带。处方:米炒党参、焦冬术、焦谷芽、

茯神、炒当归、焦白芍各9g,炒淮山、鸡冠花、芡实、煅海螵蛸各

12g,夜交藤15g,川芎、柴胡各3g,5剂。二诊(11月9日),带下

减,腰酸头晕,脉细苔薄。拟健脾滋肾,养血调经。处方:党参、炒

冬术、焦谷芽、当归、泽兰、丹参、仙灵脾各9g,鸡血藤12g,桃仁

6g,陈皮1g。5剂。

    三诊(11月27日),前方服后带下已瘥,胃纳亦开,经水仍未

转,脉细带弦,舌有红点,苔薄。治拟调气养血,佐以通经。处方:

炒当归、赤芍、川楝子、桃仁、鸡血藤、泽兰、制香附、仙灵脾、肉苁蓉

各9g,丹参12g,炒冬术、丹皮各6g。5剂,药后经水即转,后因他

疾来诊,询知月事一直正常。    (引《宋光济典型医案选》)

    思虑劳倦则伤脾.女子则不月。宋氏十分重视脾在闭经病中

的作用。如脾虚带脉失约而见带下,则“治经先治带”,先予化湿止

带,俟带止后,再子调经。本例曾用过活血调经之方,无效。此拟

以调脾胃,从化湿止带着手,用参、术、苓、山药、谷芽益气健脾;鸡

冠花、海螺蛸、芡实、柴胡,白芍化湿清肝止带,归、芍养血调经。

二、三诊,带止纳振,气血渐充,此时再以鸡血藤、当归、赤芍、泽兰、

香附、川楝子等活血调经,则经自通。这一分步治疗和用药方法,

是宋老治疗闭经的经验之一。

    (三)班秀文医案

    谢某某,60岁。干部,已婚。1976年9月6日初诊。

    停经二年,经常头晕,肢体倦怠,腰酸,少、小腹胀闷。胃纳不

振,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有腥臭气味。大小便正常。脉沉细,

苔薄白,舌质淡,边有齿痕。诊断:阳虚带下。辨证,肾阳衰怯,蒸

化失常。治则:温肾健脾,佐以固涩。

    处方:党参15g,熟附片9g(先煎),云苓12g,白术9g,白芍

9g,巴戟天9g,益智仁6g,台乌药9g,淮山药15g,桑螵蛸5只。每

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9月9日):带下减少,精神好转.守上方加补骨脂9g,去

茯苓之渗利。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六剂。

    三诊(9月21日):诸症消失。带下正常。脉细缓,舌苔如平。

仍守上方加北芪18s,再服六剂。以善其后。

    1974年10月15日追访:停药已半月,一切正常。

    患者七七之年,肾阳衰怯,不能运化水湿,故带下量多,色白质

稀如水,湿浊久停,故有腥臭气味,须防其恶化。其余头晕、肢体倦

怠,腰酸,少、小腹闷胀,均是元阳虚弱,筋脉失养之候。故取附子

汤加巴戟天以温肾健脾。带下本由阳虚而起,故在补养温化之中,加用缩泉丸温肾固涩。治本不忘标,温补之中,有化有涩,促进下

元的恢复,从而达到治带的目的。

    二、黄    带

    (一)哈荔田医案

    鲁某某,18岁,已婚,1977年5月6日初诊。

    去岁曾患“尿路感染”,发作尿频、尿痛、尿浊,愈后每见带下量

多,经后无甚,色黄黏浊,臭秽难闻,恙延数月,治无著效。伴见日

晡烦热,脘腹痞闷,食不知味,腰膂酸楚,少腹胀痛,口苦咽干,小溲

赤热,尿道灼痛。妇科检查诊为“宫颈糜烂”、“阴道炎”。刻诊脉来

滑数,舌苔黄腻,周边薄白,舌质暗红,此系湿毒蕴热,注于下焦,郁

滞气机,治以清化湿热之法。

    处方:盐黄柏6g,银花12g,瞿麦穗9g,海金沙9g,车前子、滑

石块各12g(三药同布包),白篇蓄、川萆薢、冬葵子各9g,粉甘草

6g,白檀香3g,淮木通4.5g,干虎杖12g,3剂,水煎服。

    另用蒲公英12g,吴萸3g,黄柏、蛇床子各9g。3剂,布包,泡

水、坐浴熏洗,每日三次。

    二诊(5月16日):前方服后,带下显减,潮热未作,腰酸脘痞、

少腹掣痛诸症均不若前甚。5月10日经潮,量少,色殷红,经行5

天而止。现带下尚多,色黄兼赤,少腹隐痛。小便赤短,尿道涩痛,

此湿热蕴于血分,水府不畅,再依前法化裁。

    处方:云茯苓12g,淡竹叶、白檀香各1.5g,血余炭、车前子(同

布包)、滑石块各12g,瞿麦穗、白篇蓄各9g,忍冬花、败酱草各

12g,荜澄茄、甘草梢各6g,5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

    三诊(5月22日):带下止,尿痛、尿赤诸症已除,腰酸、潮热迄

未再发。嘱以二妙丸半付,胆草泻肝丸半付,合服每日一次,空腹

时白水送下,连服7天。    (引《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评析:本案为哈荔田治疗黄带验案之一。哈荔田简介见月经先期。

    本例素有湿热内蕴,郁滞下焦,故初病尿频、尿痛,继而带下黄

赤,气秽难当。《女科证治约旨》谓:“因思虑伤脾,脾土不旺,湿热

停蓄,郁而化黄,其气臭秽,致成黄带。”故湿热为带,咎在土虚木

郁。本例胸脘痞闷,纳谷不馨,少腹胀痛,诸症机制当亦不外于此。

湿热内蕴,津液为伤,故又见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尿道灼痛等症。

治以清化湿热,因势利导,方中瞿麦、篇蓄、萆薢、冬葵子、海金沙、

滑石、车前子利水除湿,黄柏、败酱草、金银花、淡竹叶、木通等苦寒

清热,凉血解毒;檀香人脾肺,理气止痛而和胸膈;荜澄茄入脾、肾、

膀胱,止痛消食兼治淋疾;二药均属辛温,而一在上,一在下。佐用

之意在于散热开结,畅利气机,非徒止痛,亦助通调水道,每在苦寒

药队中佐用,而获捷效。

    (二)姚寓晨医案

    邹某某,29岁,已婚,农民,1981年6月7日初诊。

    主诉:带下黄浊,久流不愈。

      现病史:月经14,量中,色红,有小瘀块,结婚五年,育一

胎,流二次。4月3日第二次人流后,淋红月余方净,低热不解,腰

酸、小腹胀楚,带下色黄而稠,秽浊热臭明显,有时杂有血丝。妇

检:宫颈重糜,有血性分泌物渗出。血象检查:白细胞19100/立方

毫米,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黄赤而浊。舌象:质偏红,苔黄根厚腻。

脉象:沉滑而数。辨证:湿热蕴结带脉,日久化火酿毒。治法:清理

带脉,宣泄湿毒。

    方药:生、熟大黄各6g,粉丹皮10g,败酱草30g,生苡仁30g,

蛇舌草30g,苦参片10g,炒川柏12g,炒苍术10g,土茯苓30g。

    治疗经过:经服上药五剂,血象检查白细胞7 900/立方毫米,

带下见稀,腹痛亦缓,再以原方去生军、苦参片,加粉萆薢、碧玉散,

续进拾帖,并以外治方苦参、蛇床子、草河车各30g,枯矾10g,嘱常

熏洗。半月后复诊,恙情已除,后以六君子丸合三妙丸巩固疗效,

随访良好。    (引《姚寓晨女科证治选》)

    傅青主云:“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本例恙由人流后胞宫脾

湿下注任带,故低热缠绵,黄带不绝,治以清理带脉、宣泄湿毒为

主。治宗大黄牡丹皮汤合四妙丸化裁,清带脉而除湿毒,内外合

治,乃收捷效。

    三、赤    带

    (一)刘奉五医案

    李某某,27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12月25日。

    主诉:阴道经常流血性黏液已数年。

    现病史:患者数年来阴道经常有血性黏液,自认为是带经日

久,月经周期提前,经后血量少,挟白带黏稠物,有时心慌气短,平

时倦怠乏力,纳食不香,末次月经12月9日(提前10天),行经11

天。曾经按湿热治疗未效。舌象:舌质淡红。脉象:细缓。西医诊

断:阴道出血待查,疑诊为宫颈息肉。中医辨证:脾虚湿盛,热蕴血

分(赤带)。治法:健脾除湿,解热化带。

    方药:炒荆芥穗三钱,柴胡二钱,藁本三钱,山药五钱,焦白术

四钱,莲肉四钱,椿根白皮四钱,川断四钱,乌贼骨四钱,牛膝三钱。

    治疗经过:12月30日,本方服6剂后赤带已除,再给原方7

剂以巩固疗效。    (引6《刘奉五妇科经验》)

    本案患者开始曾按行经日用清经汤清热凉血论冶,结果不效。

后经详细询问病情,确诊为月经先期。行经后仅有少量经血混杂

多量的白带,实属赤带。脾失健运,故倦怠乏力,纳食不香;脾虚湿

盛,湿蕴化热,热蕴血分,则为赤带。病程已数年,正气受损,故见

气短等症。刘氏认为自己错在把虚证当成实证,而后改用健脾除湿为法。

    方中炒荆芥穗、柴胡、藁本升阳除湿并能散发郁热,山药、焦白

术、莲子补气健脾,椿皮、续断、海螵蛸收敛止带固冲。本例虽有血

分湿热,又不能过用苦寒,故用健脾升阳除湿、解热化带之法,佐以

牛膝引热下行从血分而解,也是通因通用之法。升降收开,各适其

从,则热邪得解、湿邪得除。

    (二)姚寓晨医案

    曹某某,45岁,工人,1976年7月5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糖尿病史已五年,近一年半来带下明显增

多,并伴有外阴瘙痒,灼痛,甚至坐卧不安,痛苦异常。妇科检查,

带频且呈豆渣样,混有多量血丝。悬滴法镜检:找到真菌芽胞和菌

丝,反复多次检查均未发现肿瘤迹象。确诊为真菌性阴道炎,虽经

中西药物控制糖尿病,但阴道炎症仍反复发作,制霉菌素治疗虽能

使症状减轻,但始终未能根治。顷诊赤带绵注,阴蚀奇痒,尿黄面

赤。舌象:质红苔少。脉象:细数。辨证:心经热盛,灼伤带脉。治

法:清心凉血,泄热束带。

    方药:人中白10g,细川连3g,细木通6g,淡竹叶10g,大生地

黄15g,生甘草5g,生山栀10g,苦参片10g,粉丹皮12g,黛衣灯芯

2g。

    治疗经过:上方煎剂凉服,连用10剂,药后心烦、赤带、阴痒明

显减轻。为了继续治疗并防止复发,嘱将上述方剂以10倍量加天

花粉、淮山药、寸麦冬、全当归、血竭和蜜为丸,连服二月余后,赤带

完全消失,血糖亦告正常。平时虽有少量白带,但多次涂片检查均

未发现异常。    (引《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

    本案证属心经热盛,灼伤带脉。患者赤带阴蚀反复发作,瘙痒

难忍,殊为痛苦。《素问·至真要大沦》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故用黄连导赤散为主,少佐凉血散瘀之品,从心论治,下病上取,乃获显效。临证如见赤带频作,治无效应,应嘱及早查治,以防恶变。

治以清心凉血,泄热束带。

    (三)朱小南医案

    某某,42岁,已婚,工人。

    初诊:):963年9月。生育三胎,月经偏早。近一年来时有淡

红色黏稠带下,并有头目眩晕,腰酸肢楚,胸胁闷胀,精神不舒。面

色萎黄,眼泡稍有虚肿,纳谷不香,夜寐不安。问其带下色泽,答

曰:略带淡红而未见脓液,虽稍有秽气,但并无腐败恶臭,且从未有

血崩现象。问其房后有否见红,亦摇头否认。切脉细弦,舌质淡而

苔微黄。肝经郁热,任带两脉虚弱。治用疏肝清热、养血束带法。

    香附炭9g,合欢皮9g,生地黄12g,川柏9g,白芷炭3g,焦白

术6g,地榆炭12g,土茯苓9g,侧柏炭9g,海螵蛸9g,新会皮6g。

    调理10余日,带下已停,量用养血固肾药治疗其头眩腰酸等

症状,后即未见发作。    (引《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赤带,《神农本草经》谓赤沃、赤白沃者,即是本症。《诸病源候

论》之中列有带下五色,赤带亦为其中之一。初起时,以郁热的因

素占多数,《傅青主女科》谓:“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

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

皆由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

    本症由肝郁而起,所下杂有赤色,赤色乃混有血液,血为人身

的至宝,循环全身,荣溉脏腑,持续流出,对健康当有妨碍。因此用

香附炭作为君药,本品除疏肝开郁外,兼有止血之功,复用合欢皮

开郁健脾,和营安神;川柏、土茯苓清热止痛,术、陈健脾利湿,海螵

蛸固带脉、止带下。此外,复用白芷炭一味,《神农本草经》认为主

治:“妇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能燥湿排脓,惜性味辛温,一般适

用于寒湿瘀垢。奉例病属郁热,因其湿重而带秽味,用本品少量炒

炭,加入清泄药中,不独可以燥湿止血,排除秽带,而且为治带的引经药。朱小南临证间,逢有形体虚胖,湿重而兼阴部痛痒并有肿胀

的,常用白芷炭、车前子二味,加入清热化湿药中,增强燥湿排脓之

功,颇为有效。

    本例赤带连绵将近一年,屋檐滴水虽小,日久亦可穿石,所以

用药治愈带下后,出现血虚肾亏征象,如头晕目花,腰酸肢软,又必

须继续调养以复健康。

    四、赤  白  带

    (一)施今墨医案

    曲某某,69岁。

    天癸已断二十年,近岁带下日甚,时红时白,经年不绝,颇以为

苦。腰酸楚,全身乏力,大便结,小便失禁,食少,睡不安。舌苔滑

白,六脉濡弱。

    辨证立法:年将七旬,脉现濡弱,气血虚损之象。任脉主胞胎,

其为病,带下瘕聚。更年期后患带下者,任脉不充之故耳。腰为肾

府,肾司二便,肾气虚则腰酸楚而二便失常,拟补肾固气养血法为

治。

    处方:砂仁5g,川杜仲10g,五味子5g,大熟地黄10g,川续断

10g,五倍子5g,覆盆子10g,益智仁6g,山萸肉12g,炒远志10g,

鹿角胶6g,米党参10g,桑螵蛸10g,生白果12枚,炙甘草3g,阿胶

珠10g。

    二诊:服药十剂,带下大为减少,全身亦感有力,小便失禁好

转,大便则尚于燥,年事已高,气血非一时可恢复。服药既效,可作

常用方,并加服参茸卫生丸,每日1丸服之。

    前世医家论带下云: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人大肠,由是带下

赤白皆为热证。实际亦不尽然,施今墨治此高年老妇,审脉察症是全属虚象,故从补肾固气养血着手,收效甚速。若屈肿瘤引起带下

者,则须另作考虑。

    (二)孙浩铭医案

    姜某,32岁,已婚,1961年5月2日初诊。

    一年前因宫外孕手术后经常少腹部隐痛,月经期虽准但经量

减少,带下赤白色甚多,黏腻腥秽,偶有外阴湿痒,纳食稍少,小便

短赤,脉弦数,舌质红,苔黄浊。阴道液抹片镜检:滴虫、真菌均阴

性,症乃湿热下迫带脉,阴络受损所致,治宜清热利湿理带,方以二

妙、封髓丹加味。

    处方;川黄柏6s,泔苍术6g,盐砂仁2g(后入),生知母9g,鸡

冠花15g,金瓢羹30g,土茯苓30g,生、黑栀9g(各半),甘草梢3g,

服三剂。

    次诊:药后赤白带下减少过半,惟少腹尚有隐痛,舌脉同上。

照前方加金铃子12g,赓服三剂带下止,腹痛消失。

    带脉者,通于脾,摄于肾;环束冲、任、督之脉。故带下为病,常

与带脉失司有关。此例因于湿热下迫带脉,阴络受损.故见赤白带

下,少腹作痛。治取清利湿热法调理带脉。方中以黄柏苦寒燥湿,

甘草梢泻下缓急,砂仁运中化湿,知母、栀子、炒栀子清热泻火止

血,苍术、土茯苓利湿,鸡冠花、石韦皆属清热理带之品,加金铃子

者善引肝气下达,以消腹痛。

                                 五、青    带

    哈荔田医案

    穆某某,28岁,已婚,1979年3月26日忉诊。

    带下色青,黏稠腥秽,阴户肿痛,间或作痒,小溲短赤,足胫浮

肿,口苦目眩。妇科检查:阴道壁充血,有脓性分泌物,宫颈轻度糜充血,阴道穹左侧部有压痛,珍为“阴道炎”。脉来沉弦。舌质红,苔黄

腻,证属湿热蕴郁下焦.治宜分化湿热,通利膀胱。

    处方:龙胆草、盐黄柏各6g,紫荆皮12g,冬葵子、车前子(同布

包)、冬瓜皮、川萆、茯苓皮各12g,茅苍术、地肤子、炒芥穗各9g,软

柴胡6g。3剂,水煎服。

    另以地肤子、蛇床子各9g,黄柏6g,蒲公英12g。 3剂,布包,

泡水、坐浴熏洗。每日二次。

    二诊(3月30日):药后阴部肿痛较前为轻,带下量减,色转黄

白,腥秽亦不若前甚,浮肿渐消,头晕、口苦皆除。妇科检查:阴道

壁仍充血,脓样分泌物减少,舌苔薄腻略黄,脉来弦滑兼数。再拟

清利湿热、凉血解毒。

    处方:苍术、地肤子各9g,云茯苓、淡猪苓、冬瓜皮各12g,黄柏

6g,忍冬花、蒲公英各12g,紫草9g,细生地黄15g,炒芥穗、粉甘草

各6g,青桔叶6g。5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

    三诊(4月8日):前方服后带下已止,阴痛亦除,足肿尽消。

昨日经潮,量少色深,块多腹痛,不欲按捺,脉象弦细。治以活血化

瘀.调经止痛。

    处方:醋柴胡6g,秦当归、刘寄奴各12g,延胡索4.5g,苏木、

生蒲黄、五灵脂、怀牛膝、香附末、杭白芍、赤茯苓各9g。3剂,水煎

服。

    四诊(4月15日):上方服后,经血畅下,腹痛顿除,带经六天

而止,经后略有白带。妇科检查已归正常,嘱服加味逍遥丸七天,

每日一付,白水送下。    (引《哈荔田妇科医话选》)

    傅青主谓:“青带乃肝经之湿热,”本例带下色青,气味腥臭,阴

户肿痛,小溲赤热,乃由肝经湿热所致。以肝脉“绕阴器,抵少腹”,

湿热郁滞肝经,故阴户肿痛,少腹压痛;湿热下注胞脉,蕴蓄下焦,

故带下青黄、小溲短赤,治则“泻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方以龙胆草、黄柏泻肝经湿热,冬葵子、车前子、萆薜、地肤子、冬瓜皮、茯苓

等利水渗湿消肿;紫荆皮苦平以消阴部肿痛,炒荆芥穗辛温,功能

祛风胜湿,再以柴胡疏肝解郁,俾湿热难留。张石顽曰:“赤白带

下,积久不愈,必有瘀血留着于内。”本例以湿热久积,蕴于血分,以

致血热血积,故二诊转予清热解毒、凉血祛瘀,三诊更专事活血化

瘀,舒肝理气,方虽针对痛痢而设,但有间接治带之功,使瘀去而带

亦蠲除。后用加味逍遥丸缓调以竟全功。

    六、黑    带

    (一)朱小南医案

    利某某,48岁,已婚。

    经惯于超先,经量颇多,经停后带下连绵,黄白带下中央有黑

色,气味腥臭,身体虚弱,面黄唇白,望其面色就知道阴血虚亏。根

据黑带以经净后一旬较多见,平时口燥内热,但不思饮水,腰酸心

烦,精神不好,经诊疗后,乃作下列脉案。

    初诊:1960年7月。黑带连绵,腰酸肢软,面色不华,心烦失

眠,脉象虚细而数,舌质淡少苔。《诸病源候论》云:“肾脏之色黑,

带下黑者是肾脏虚损”,肾水虚乏,不能制火,虚火蒸熬,积血枯涸

而成黑带。治拟滋水清火。

    生地黄12g,女贞子9g,白芍6g,黄芪9g,黄柏炭9g,肥知母9g,陈

青蒿9g,地榆炭9g,仙鹤草12g,牛角腮9g(先煎),炒贯仲9g。

    复诊:次月。上月服药二贴后,黑带已止,惟素有月经过多的

现象,平时腰酸头眩,精神不振,昨日经临,经量又复过多,脉细数,

舌苔薄黄。证属阴虚内热,脾不摄血。治拟养血固肾、健脾清热。

    当归6g,黄芪9g,生、熟地黄(各)9g,山萸肉9g,牛角腮9g(先

煎),炒阿胶9g,炒莲房9g,炒贯仲9g,蒲黄炭9g,焦白术6g,青蒿

6g,白薇6g。    (引《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黑带.古人归之于肾,与赤带属于心有所区别,实则无论黑色

或是赤色,都是出血,新则色鲜而成赤,滞留则蒸涸而变黑,堵塞其

源自为主要的治法。所谓急则治标,初诊用地榆、贯众、牛角腮、仙

鹤草为止血药,劝;即能制止黑带,复用地黄、女贞子、白芍滋肾水、

补营血,配以知、柏、青蒿以清热泻火,从而排除引起黑带之病因,

服二剂后,黑带遂止。

    本例由于较长时间的月经偏早而量多,复有黑带,肾水不足,

营血虚亏,这是久病后的必然现象。患者黑带暂时停止,如果不继

续调治,内热复炽,经水过多后,黑带仍会复作。所以于经期间前

来诊治时,复用养阴补血。清虚热并控制经水之方法治疗,并加入

黄芪、白术以补脾阳,增加脾脏摄血、统血和生血的能力。控制经

水后,恐有余血滞留,因此用当归为君,调经益血活血,使余血不再

留滞于内,免日久而化为黑带。本症病愈后,当培补气血,固肾健

脾,以恢复其健康。

    {二)秦有学医案

    秦某,46岁,农民。1981年2月6日初诊。半年来,带下黑如

煮豌豆淡汁,略带臭味,淋沥不尽,经期前后更多。月经提前,色淡

红无块。近三个月来,又头目眩晕,耳鸣嗌干,手足心热,腰膝酸软

乏力,大便干,小便色黄。前医皆以清肝泻火、健脾燥湿止带法等,

治疗无效。

    诊时,面容憔悴,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诊断:肾阴虚,

相火旺,治则:滋肾阴,降虚火。方用:熟地黄10g,山萸肉10g,粉

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怀山药30g,土炒白术10g,芡实

15g,金樱子10g,盐炒黄柏5g。每日一剂,水煎,一、二煎混合,分

三服。忌食辛辣。二诊:服上方六剂后,黑带量减少,嗌干,头目眩

晕减轻,药证合拍,遵上方续服四剂。三诊:黑带量明显减少,余症

消失。原方减黄柏,取五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10g,早晚空

服,淡盐汤送服一丸,一日二次。经调治月余而愈。随防七年未复

发。    (引自《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黑带在《傅青主女科》中有记载,是属火热之候,临床中因肾虚

而致的黑带,实属鲜见。《诸病源候论》带下条提出:“肾脏之黑色,

带下黑者,是肾虚损,故带下挟黑色也。”今患者黑带淋沥,乃肾虚

则本色外露之象。久则伤精损肾,髓海不足则耳鸣眩晕,肾主骨,

腰为外候,,肾虚故腰膝酸软乏力,肾又为阴阳并居之脏,阴精亏损,

相火易旺,嗌干,手足心热。经期提前,舌红少苔,脉细数,皆阴虚

火旺之征。故以六味地黄汤补肾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盐

炒黄柏入肾降相火、泻肾浊治其标,白术健后天脾胃气血生化之

源,佐芡实、金樱子以固涩止带。

 

第四章  妊娠病医案

    一、妊娠恶阻

    (一)王渭川医案

    谢某,30岁。

    一诊:1975年4月9日。症状:曾做人工流产两次,现已怀孕

两个月,吐酸水,甚苦。食入即吐,胸胁胀闷,精神疲乏,头眩晕,烦

渴,大便燥结,脉弦数,舌红苔黄。诊断:妊娠恶阻。辨证:肝火上

冲犯胃。治则:清热调肝,和胃止呕。

    自制方:(王渭川验方)沙参10g,生白芍10g,枸杞子12g,女

贞子24g,菊花10g,刺蒺藜10g,瓜蒌皮10g,竹茹12g,旱莲草

24g,制旋覆花10g,广藿香6g,生牛蒡子24g,麦冬10g。1周6

剂,连服1周。疗效:呕吐减轻。

    二诊:4月18日。症状;服上方至6剂,能吃藕粉、麦乳精,想

吃,仍有呕意,大便已解、不结,眩晕口渴显著减轻。脉弦缓,舌质

淡红,苔黄渐退。

    自制方:沙参10g,生白芍10g,枸杞子12g,刺蒺藜10g,女贞

子24g,竹茹12g,旱莲草24g,制旋覆花10g,广藿香6g,黄连6g,

吴茱萸3g,麦冬10g。1周6剂,连服1周。

    三诊:4月26日。症状:病情悉解,能吃稀饭面食,不呕吐,小

便清长,大便逐日能解。

    自制方:沙参10g,焦白术10g,茯苓10g,桑寄生10g,女贞子

10g,厚朴3g,生麦芽30g,广藿香6g,砂仁3g。1周6剂,连服两周。疗效:服完痊愈,照常工作,

    孕后经血不泻,冲气偏盛,循经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发为恶

阻。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孕后冲脉之气较盛。患者肝胆之火

挟冲气上逆于胃,而见口苦、吐酸、胸胁胀闷等,王氏拟清肝和胃止

呕之法。首诊药用南沙参、蒺藜、麦冬柔肝养阴,平抑肝阳,枸杞

子、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肝肾,滋阴清热,黄连、竹茹清肝和胃止呕,

旋覆花降逆止呕;配用牛蒡子、瓜蒌皮润肠通便而不用泻下之品.

以防损伤胎元。其他如砂仁、藿香,也是和胃止呕良药,遇此皆可

随症选用,每获良效。二诊时,能吃藕粉,但仍有呕意,大便已通,

黄苔渐去,脉弦缓。证候未变,故而守法继以原方随症减牛蒡子、

瓜蒌皮,合左金九辛开苦降,清泻肝火。三诊,病情悉解,终以调理

脾肾、化湿合胃而收功。

    妊娠恶阻严重者常食入即吐,或服汤药后易吐,可采取少量频

服方法,每次服药量不宜太多。也可于服药前试嚼少许生姜片,使

患者减轻闻到药味产生的恶心欲吐症状。

    (二)刘奉五医案

    姜某,31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8月21日。

    患者闭经50天,近日来恶心、呕吐、厌食,胸憋腹胀,妊娠试验  阳性,血压100/60mmHg,过去有血压偏低史,舌质尖红,周边有

  齿痕,脉沉细弦。辨证:妊娠恶阻(脾胃虚弱,冲气上逆)。治法:健

  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藿香9g,苏梗6g,陈皮6g,砂仁4.5g,半夏6g,白术9g,

木香3g,生姜汁20滴。上方服3剂后,恶心呕吐已止,食纳增加,

基本痊愈。  

    若妊娠期仅有恶心择食、头晕,或晨起偶有呕吐者,为早孕反

应,不属病态,一般3个月后逐渐消失。奉患者恶心、呕吐、胸闷、

腹胀等症状,为大多数妊娠恶阻者所共有。惟其脉沉细弦,表明脾

虚肝旺,冲气上逆;舌周边有齿痕乃脾虚生湿之象;过去有血压偏

低史,是因为体质较弱。刘氏主要凭舌、脉辨证认为,本病症属脾

胃虚弱,冲气上逆,故法取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以香砂六君子汤化

裁,方中白术健脾益气安胎;藿香、砂仁化湿止呕安胎;紫苏梗、陈

皮、木香理气消胀安胎,姜汁配半夏降气止呕安胎。诸药配合,共

奏健脾益气、降逆止呕、扶正安胎之功。需指出的是半夏为止呕要

药,是治疗恶阻常用药物之一,其疗效肯定,但陈自明《妇人良方大

全》中指出“半夏有动胎之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制半

夏对妊娠小白鼠有致畸作用,故半夏应慎用,“中病即止”,以免伤

胎。

    (三)王凤仪医案

    孙某某,27岁。

    自诉:妊娠三个月。顽固性呕吐20天。患者妊娠已2个多

月,从20天前即开始厌食、恶心、呕吐,逐渐加重,近日尤甚.不能

进食,食人即吐,最后只吐胆汁。经门诊治疗无效,故收住院。但

住院后经药物治疗仍不好转,反而加剧,尿内酮体增高,只靠输液

维持体内营养。妇科动员终止妊娠,但本人不同意,故请针灸科会

诊治疗。

    查:体质消瘦,轻度脱水,舌无苔质红。心肺未见著变,肝脾未

触及,脉滑。诊为恶阻。此系气血内聚养胎,血海不泄,冲任脉气

较盛。冲脉属于阳明,故其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

且兼素有肝郁气滞,痰湿内蕴,故呕恶尤甚。治以调气降逆,健脾

和胃。乃取:内关、公孙为调脾胃阳维冲脉之气,而降逆止呕。中

脘、足三里用补法。脾俞、胃俞用补法为健脾胃而和中。经上法治

疗二次,呕吐停止,又继续巩固治疗三次而愈。一个月后随访未

发。    (引现代针灸医案选》)

    恶阻及时治疗,大多可治愈。若出现体温升高达38℃以上,

心率每分钟超过120次,出现持续黄疸或持续蛋白尿,精神萎靡不

振等,应及时考虑终止妊娠,同时排除因葡萄胎引起剧吐的可能。

    此例恶阻,多由胎气上逆,胃受其邪,造成胃气上逆所致。治

以降气逆,健脾气以利胃之和降,则痰湿去而恶阻可解。选用针灸

治疗以降逆止呕、调气和中实为良策。故取内关、公孙调脾胃,降

气逆,取足三里、中脘意在健脾化湿以和胃,佐脾俞、胃俞使脾健胃

和以化痰浊。诸穴相合,可以降气之逆,除痰之聚,从而达到止呕

之目的。

    二、妊娠腹痛

    王慎轩医案

    刘某  妊娠2个月,少腹坠胀酸痛,腰背腿膝酸楚,四肢关节

酸痛,头眩胀痛,恶寒时热,鼻塞流涕,自汗盗汗,掌心灼热,小有咳

嗽,胸闷嗳恶,泛吐酸水,饮则胃痛,寐少梦多,惊悸健忘,腹痛便

溏,溲行黄赤,带下黄白,舌苔黄白腻,脉象濡弦滑,左寸两关较盛,两尺较弱。因于昔年两次产后劳动太早,气血脾肾并虚,肾阴荣血

虚而不能养肝,肝阳上扰,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外则风寒侵袭,内

则湿滞交阻,先宜疏邪利气,和胃畅中。

    紫苏、北柴胡、荆芥穗、陈皮、左金丸。授气功意守膻中法,医

嘱:宜节劳静养减食。

    二诊:进前药后,少腹坠痛已轻,咳嗽亦止,胃痛已瘥,带下亦

少,余症如前,舌苔极薄,脉象稍和,投剂合度,再守前方加减。前

方去紫苏、荆芥,加羌活、独活、威灵仙、桑寄生。

    三诊:寒热已退,头痛亦轻,鼻塞流涕已瘥,自汗盗汗亦少,梦

寐较安,泛恶亦平,闷痛已松,胃纳亦香。近因劳累,头眩腰酸+心

悸掌灼,左臂酸痛,带下增多,舌苔化薄,脉象弦细而滑,两尺微弱。

外感大减,肝胃较和,气血脾肾尚虚,妊娠2个月,胎元不固,今宜

益气养血,补肾安胎为主,稍兼理气祛风。

    太子参、川芎、当归、桑寄生、生白术、补骨脂、陈皮。

    四诊:表证已解,里证均轻,再与调理而愈。

    “妊娠小腹痛”,其病位在胞脉、胞络,尚未损伤胎元。病情严

重者,可影响胎儿,发展为胎漏、胎动不安,属于西医先兆流产的症

状之一。妊娠腹痛又称胞阻。大抵由虚寒、气郁胞脉、气血运行失

畅或血虚胞脉失养所致。前人曾有“胞血受寒少腹疼”之语。临床

治疗张仲景用当归芍药散主之,《医宗金鉴》用胶艾四物汤、加味芎

归丸主之。王慎轩认为妊娠腹痛常伴腰酸、腰痛,何以故?盖腹屑

脾,腰属肾,肾主系胎,脾主摄胎,若妊娠时脾肾俱虚,每易发生腹

痛腰酸而致小产。故补益脾肾是治疗此证之主法。妊娠腰腹酸痛

乃是小产或堕胎之先兆,此和月经期腰酸腹痛不同,治疗迥异,一者以补脾肾为主,一者以活血利湿为主。王慎轩认为治疗上可披

内科类诊治,专治某病,惟不用妨胎之药,但当实邪俱见,妨胎药物

不可不用时,应酌量纳加,稍予药力即可,万不能大剂投入。方中

当归、川芎养血和血,太子参、白术、陈皮健脾益气,加桑寄生、补骨

脂补肾安胎。全方以补益脾肾、养血安胎而止痛。

    三、妊娠肿胀

    (一)喻昌医案

    一妊妇每胎至五月,肢体倦怠,饮食无味,两足浮肿至遍身,此

为脾肺气虚,朝用补中益气汤倍茯苓,夕用六君子汤加苏梗而愈。

以此为案,凡治妊娠有此症者,毋泥月数,俱以前药善。

   子肿的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停。本病例

妊娠五月,脾虚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致子肿。故朝用补中益气汤

补气升阳,益气健脾,倍茯苓利水;夕用六君子汤健脾助运化湿,加

陈皮、木香行气利水,紫苏梗理气安胎。脾健、水湿化,则病愈,可

为治子肿之常法。

    (二)张聿青医案

    某,向有痰饮,咳嗽痰多,习为常事。兹则怀孕七月,肺经养胎

之际,咳嗽增盛,渐至遍体浮肿,气升不能着卧,转侧向左,气冲更

甚,大便溏行,凛凛恶寒,头胀目昏,脉象沉弦,舌苔白腻。病从烦

恼而来,肝气挟痰饮上逆,肺气不能下降,则脾土失其运旋,遂致水

气泛滥于肌肤分肉之间,名曰子肿。恐肿甚生变。拟越婢汤发越脾土之湿邪,参以化痰降气。

    蜜炙麻黄,生甘草,制半夏,茯苓皮,煨石膏,橘红,炒苏子,大

腹皮,老生姜。    (引《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金匮要略》越婢汤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此案患者素有

痰饮—一—脾虚,复因烦恼,肝郁脾愈虚,水湿不化,泛滥于肌肤,用

越婢汤加半夏、茯苓、橘红、紫苏子、大腹皮使水湿上宣下利,则病

自向愈。

    (三)朱小南医案

    钱某,38岁,已婚,工人。

    患者来诊时,腹部膨大,面目浮肿,按脉浮紧,舌苔黄腻,业已

怀孕九个月。最近10日来开始浮肿,胸闷气急,饮食无味,内热心

烦,小溲短少,大便溏薄,次数也较多,乃按其臂上皮肤,按处成一

凹陷,久而不起。证属脾虚湿热,兼有内热。治用健脾利湿,安胎

清热法。

    黄芪9g,苍、白术各4.5g,生地黄9g,焦山栀9g,淡子芩9g,

青蒿6g,汉防己9g,新会皮9g,茯苓皮9g,地骨皮9g,炒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