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 校园招聘:悔不听他言,吃亏在眼前——马寅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47:23
马寅初故居位于杭州寸土寸金的庆春路上。





故居前的小小广场上立着马老先生的雕像




马寅初(1882-1982),原名元善,字寅初,我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
1882年6月24日出生于浙江嵊县。
1901 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
1906年赴美国留学。
191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后兼任经济系主任。
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
1927年出任浙江省政府委员、财政委员主席,并兼任杭州财务学校教学工作。
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38年初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
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
1949年8月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0年11月16-22日马寅初以中国代表身份赴波兰华沙出席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1年5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
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
1981年3 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
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
马寅初的主要论著有《新人口论》、《通货新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等。
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马寅初先生毕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科学、人口科学等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关于人口问题的正确观点,体现了一位正直学者的高尚节操。



该建筑是一幢清末民初建的三层砖木结构的中西式小洋房,建筑面积203平方米,占地面积461平方米。正立面西侧入口处设门廊施门扇,各层墙面布置平窗,窗楣处用花饰,三层屋顶正中设涡卷山花,两侧壁柱以盾形装饰;三层前立面和东北角均内收,使二层屋顶形成两个平台;整个正立面以粗面石工作装饰,东、西、北三面为灰色清水砖墙体;楼前楼后为草坪,梅竹扶疏,芳草茵茵。








一起走进马寅初故居,了解马老先生的一生。(马寅初纪念馆全年免费开放)








一楼大厅是生平事件呈列馆,细细看去,老先生这一生真可谓波澜壮阔!







    马寅初生于清光绪八年,在旧中国生活了近七十年,是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由于仗义执言在20世纪40年代受到过国民党当局的拘捕、关押和软禁,也受到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的恐吓与殴打,然而,马寅初不改初衷。一代文豪郭沫若曾经这样称赞:“你这个马寅初啊,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
    马寅初为新中国的诞生欢欣鼓舞,并积极投身于共和国的筹划和建设之中。1949年3月25日,在欢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从西柏坡迁至北平的仪式上,马寅初竟不顾会场秩序,跑向周恩来乘坐的吉普车,大声对周恩来说:“遵照你的指示,我已平安来到北平。”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1957年7月15日,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指出人口多、资源少是我国一个很严重的矛盾。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率为20%,以此推算,如不控制人口,50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他说:“人口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保住这个大资源,去掉这个大负担,办法是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他建议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结果受到错误批判。事实证明,马寅初的观点是正确的,批判他的后果是造成此后全国多生了几亿人。

     孰料,马寅初的真知灼见却遭到了愈演愈烈的批判,直至被迫辞职。使人联想到唐代韩愈的诗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面对批判和讨伐,马寅初公开表态:“这个挑战是很合理的,我当敬谨拜受。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能拒绝检讨。”

  “拒绝检讨”,谈何容易。然而,马寅初做到了。

 1979年7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题为《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消息。此时的马寅初已经九十八岁了,历史终于在他活着的时候,有机会向这位勇敢而智慧的老人道歉。

 

 

  
二楼老先生休息和工作的地方,有书房和卧室。




它曾为马老送去习习清凉




收音机





   马寅初一生最敬爱的人非周总理莫属。1976年1月9日,总理去世的噩耗传来,马寅初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当时的他已是年逾九旬的耄耋老人,但执意参加向总理遗体告别的仪式。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别去,马老大怒,对家人吼道:“死了也要去!”   
    总理和马老的友谊几乎延续了半个多世纪。马寅初被国民党软禁,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就曾极力营救。当时,重庆各界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马寅初祝寿会,周总理送去的贺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最为引人注目。马寅初还曾向子女们解释这副对联:“你们看,共产党并非国民党报纸骂的都是‘钻山洞的土匪’,从这副寿联的文化就可见一斑…… “‘桃李’典于‘桃之夭夭,其华灼灼’,意我培育了一些学生。鹤、龟都意长寿之物。上联即学生和客人来祝寿,却没有马寅初本人;下联是说那个人哪里去了呢?对牛弹琴去了,别人逼他写悔过书去了!‘龟’,这个字用得妙不可言,一语双关,还能寓指总有‘归’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