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马哈fg720c辨真假:中国人的四种文化状态[哲理文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55:03
中国人的四种文化状态
2012-02-11
中国人的四种文化状态

作者:langlifeisuo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综合体,是历史和社会共同形成的积淀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标志。
广义的文化指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独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包括四个方面: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这四个方面又可以简化成存、知、观、思、行、好六个部分。存指个人占有的物质财富,知指对科学文化知识、人生阅历、社会状况等的了解,观就是对事物、现象的看法,思就是思想的宽度和高度,行就是言语行为,好就是个人的情趣爱好。显然,按照大家的普遍认识,一个有文化的人应同时具备以上六要素。反之,不具备这六要素的人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人。
文既指内在的修养,又指外在的表现;化指的是文的纵深延伸度和普及面,古代一直称教化。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才说中国人的文化状态有四种:既文且化,文而不化,无文无化,化而不文。
我们有极少数社会精英,他们学识渊博,修养深厚,品行高尚,堪为楷模,这些就是既文且化的人,只可惜他们不过是凤毛麟角。一个人只凭所拥有的“文”还不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人,这就是文而不化,因为他的文是否贯穿于他的社会生活的全部时空还是未知数,他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也是未知数。现在的中国,多数人还处于无文无化的状态,因为很多人还没有完整的读过高中以上的课程,有很多即使读过高中以上甚至大学的课程的人,说起学识不过是些片言只语,残缺不全;说起影响,微不足道,连身边的人也没有一点影响力。有些人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但又不具备内在全面的修养和良好的言行表现,这就是化而不文。
文而不化的人充其量只能算作雕塑;化而不文的人其影响力很大,且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很坏。具体而言,有的人坐拥丰厚的财富,周围有相当一部分人靠他及他的财富生活,他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但这个人既无学识修养,又无科学思想,价值标准模糊,情趣爱好低俗。他的影响力越大、越持久,影响面越宽产生的消极作用就越严重。另外一种人,他本人有学识,有思想,有品位。但他只图洁身自好,孤芳自赏,既不去为师从教,也不去身体力行。他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不会很大。有人需要他,他清高自守,扭捏作态,推三阻四;人们敬而远之,他又牢骚满腹,抱怨怀才不遇。这样的人拥百才而无一用,整个一朽文腐儒。
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邦,文化的势态弱化到如此地步呢?其因有六:
一、军阀混战以来,强势群体耀武扬威,轮统天下,影响造就了恶劣的轻文弃学的社会风气;
二、清末以后百年,社会秩序混乱,文人修识空洞无实,社会地位逐渐滑坡难成气候;
三、历代潜心修识的纯粹文人多是依附各种势力寄生,缺乏独立于世的基础,骨气丧失;
四、社会公平竞争环境始终未能很好构建,单纯凭修行很难行世,文人的强势地位难以确立;
五、文化教育传统、教育内容、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未能得到根本扭转,民众的科学、法制素养淡薄;
六、公权力没有掌握在文化精英手中,对极有负面影响的人缺乏必要的约束和修正能力。
正是这些因素,导致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与有着绝对影响力和影响面的强势地位得不到更大层面的统一,才使得我们的文化的辐射面收缩,才使得我们的开放多是“海水倒灌”式被文化,才使得我们的意识形态很难融入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形态中。也正是因为知识分子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附庸状态,而处于强势地位的人们又不愿“纡尊降贵”,内化修识,外显儒雅,才导致很多所谓的社会“名流”屡屡爆料,丑态百出。
去年,党的六中全会以战略高度制定文化发展的规划,描绘文化建设的蓝图,当值得所有华人欣慰。但解决不了以上六方面的问题,文化倒灌的现状短时间内无法消除。



婉林个人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