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霍普 车厢:做客白杨家(心香一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5:54:48

做客白杨家(心香一瓣)

李德润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11日   08 版)

  日记载:1995年2月24日,做客白杨家。

  那天上午,白杨从家里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说她有一篇悼念夏公(衍)的文章,希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多年不见,我一报名字,她便亲切地说:“记得,记得!我把名片放在上海家里了,想找你不知电话了。”

  夏公于1995年2月6日在北京仙逝,正想组织悼念夏公的文章,真是求之不得。

  在电话中,白杨告诉我了她在北京家的地址。

  这是一座小四合院,红漆大门。灰色影壁上,两面分别书有“福”、“寿”尺幅大字,春风春雨中,院内新栽两棵桃树的枝条上,已冒出一粒粒花苞。一个小伙子把我们引到坐北朝南的客厅里,端上茶,说老人家有点事,请稍等。客厅里少有装饰,两盆盛开的蝴蝶兰和一株绿萝为室内增添了一派勃勃生气。几分钟过后,他把我让进白杨的卧室里。见老人家正坐在轮椅上,她热情地跟我握手、让座。她告诉我:“脑血栓一场大病左半身已不听使唤,右半身也行动不便,只有右手还运动自由。”想到银幕上的多姿形象,看到眼前的这种情形,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病中惊闻公化鹤,庭前暗泣泪凝霜。”我抓紧时间看过她写的哀悼夏公的文章后说:“很好,争取早点发表。”这时,她让身旁的小姑娘推她到绿萝旁,说“合个影吧,作个纪念!”之后,我们便随便地聊了起来,我说“看过您写的诗,很有激情。印象中您还喜欢画画。”“我不画画,很喜欢写些字,”说着,她让人把最近给山东一碑林写的“艺术无价”四个行书大字条幅展示给我看。

  说话间,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妈妈端来两碗汤圆。白杨说:“这是从上海特意带来的,你尝尝,要比北京的好吃。”我吃了两个。“是不是不爱吃呀?”白杨说:“你不吃完,她还以为她做得不好呢!”我赶紧说:“不是。”随即把一碗吃完。“现在这样的老人很难找了,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我颇有感触。白杨说:“是啊,她已跟我20多年了,还有这个小姑娘侍候着我,像‘小妈妈’一样管得我很严。我们是四人小组,都是从上海过来的。”

  近午,我起身告别,白杨说:“就在这里吃吧,北京的涮羊肉不错,东西都是现成的。”我说:“我更喜欢吃上海的饭菜。”“那好呀,到上海到我家,专门给你们做上海的饭菜,”白杨笑道。

  《哀悼夏公》的文章见报后,又接到白杨的电话,说她在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有一个书面发言,要我看看。3月6日下午我又如约前往。白杨仍坐在轮椅上等着我。一落座,她便让身旁的小伙子拿来上好的香蕉让我吃。我认真地看着老人家的发言稿。在1500多字书面发言中,白杨谈了多方面的意见。她特别谈了当前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三俗”问题,她建议,在积极、热情地鼓励作家、艺术家创作健康向上作品的同时,加强党的领导,推动有关部门花更大力气净化文化市场,不要让那些低级下流的作品来毒害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她说,现在党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非常重视抓艺术精品。出精品首先要有一种精神,要有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出精品;出精品要有点献身精神,敬业精神;出精品要人力、物力、财力集中,重点作品重点投入。她非常反对拜金主义。她说:“1981年随全国政协代表团访问美国,在华盛顿,有位美国记者问我:‘像你这样的大明星,在我们这待遇是很高的,很有钱,你对此有什么感想?’我坦然回答说:‘是的,我很清楚这一点,但我想的是10亿中国人民,所以我感到很富有。’我想,作为一个有数亿观众的中国电影演员,这种精神的报酬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她用自己几十年的艺术实践经验来鼓励同行:“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要想日新其业,年有建树,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就得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

  读罢发言稿,我深为白杨同志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所感动。我对她说,希望我们国家有更多像您这样的大明星。临别时,白杨让小姑娘拿来两本她从艺60周年纪念册,并为我题了字。

  白杨,原名杨成芳,1920年生于北京,和大作家杨沫是亲姐妹。她1934年后参加了左翼剧联领导的文艺团体,开始职业演员生涯。因主演话剧《茶花女》而崭露头角。而后入上海明星公司,主演了成名之作电影《十字街头》。接着她又主演了多部进步影片。在“左联”地下党的帮助下,白杨深切意识到作为一个演员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抗战爆发后,白杨随影人剧团从上海出发,将抗日救亡剧一路演到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在重庆,白杨住的是陋室,吃的是粗粮,喝的是浑浊的长江水,与十里洋场有天壤之别。这期间,白杨主演了《屈原》、《雷雨》、《日出》、《天国春秋》以及《复活》、《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外名剧,与舒绣文、张瑞芳、秦怡一起被誉为话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在夏衍的剧作《法西斯细菌》中,白杨饰演日本妇女静子的角色,夏公观后,在她保存的剧本上题字道:“你光辉的演技给我留下了愉悦的回忆。”抗日战争胜利后,白杨回到上海,在党领导下的昆仑影业公司主演《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轰动全国,饮誉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白杨又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祝福》、《春满人间》等影片,声名远播。

  白杨在她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优美、自然、含蓄的表演风格,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上世纪60年代初被评为中国22位电影明星之一。文艺界老前辈、当时“左联”地下党领导人之一阳翰笙在《白杨的路》一文中曾这样评价白杨:“60年来,在风云变幻、滚滚滔滔的影剧发展长河中,白杨始终听党的话,不断有所建树,实在难能可贵。”

  如今,白杨已离开我们15年了。但白杨和她所创造的银幕形象,人们不会忘记;白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