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女战士第二季日语:【人物专访】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我校原副校长邹剑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11:06


中共复旦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在即,记者走访了参加党代会次数最多的老代表、老领导、复旦大学原副校长邹剑秋。这位已有80多高龄的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复旦历史的影子,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复旦不断走向辉煌的传承。

                                                             邹老左一让邹老记忆尤深的是1956年复旦大学第一次党代会,那时的他是复旦大学党委常委,也是上海市第一次党代会的代表。他说,那个时候特别强调民主团结,大家纷纷为如何办好学校献计献策,基本明确了复旦建校的指导思想,这也被之后的校领导继承并发扬光大。当时提出了要利用基础科学进行文理渗透,不失时机地发展边缘学科。上个世纪50年代,发展的气氛很浓,大家求发展的心情也很急切。1958年开始制订五年计划,每个系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规划,规划书都是厚厚的一本。响应发展边缘学科的号召,学校相继增设了高分子专业和原子能系等。条件艰苦,但大家斗志昂扬。

1980年,邹剑秋从上海市教育局调回母校任副校长。当时复旦领导层响应胡耀邦的关于改革的谈话精神开始思考高校改革问题,提出了“把复旦大学发展为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的设想,这和邹副校长的学科组合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在此基础上,邹剑秋提出了建立技术科学学院(现为技术科学和工程学院)的想法,并通过党代会讨论通过。他认为,从理论到实践,有些学科是介于理科和工科之间的,譬如材料科学等,建立这样的学术科研机构,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同时,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复旦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积极探索与世界名牌大学的联系,聘请优秀专家学者任名誉教授等,筹建美研中心等机构。
  
回到复旦后,他还积极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领导商量,让医大一、二年级的学生先到复旦大学来打基础,这在当时也算是一大创举。如今,看到复旦和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创造了新的辉煌,他非常欣慰,并认为,这是在宏观意义上的学科组合。
  
第十三次党代会就要召开了,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形势和复旦大学发展现状,邹剑秋作为一名代表,也在反复思考提什么议案。他说,党代会是复旦大学发展的发动机,所以对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复旦大学的继续发展离不开每一步慎重的决定和规划,所以“十一五”规划很重要,如何坚持复旦应有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要重视用人机制,除引进优秀人才外,应该更多地靠自力更生,靠自己。复旦大学的数学、物理、生物等学术梯队之所以能在全国保持领先,与坚持这一战略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还要坚持民主办学思想,多联系群众,特别是一些学术骨干,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与生活条件。
 人物介绍:邹剑秋 男,汉族,1924年10月出生,广东揭西县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原任复旦大学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教育家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市价格学会顾问、汕头经济特区顾问。复旦大学原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四川重庆北碚复旦大学读书时,就参加了中共南方局青委领导下的复旦大学“据点”领导核心小组。建国后,1951年11月-1952年2月,任复旦大学总支书记。1952年3月大学成立党委会,任中共复旦大学党委第二副书记;1956年9月至1959年3月,任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兼校办、党办两个办公室主任和大学工会主席等职务;1959年4月至1961年1月,任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党委教学、科学部长,分管教学、科研工作;1961年1月至1964年4月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先后任国际处(对资本主义国家、地区)负责人、教育处高教负责人(联系政府的高等教育部);1964年4月至1966年2月,调回复旦大学,仍任党委副书记;1966年2月,调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代理书记);1972年至1977年高教局与教育局合并,历任教育局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还兼任上海市对外友协副主任。1980年4月,调回复旦大学,1980年4月至1985年9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85年11月起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3月,依据长时期在高教战线工作的实践,坚持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发表了《高等学校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复旦大学的实践》论文(为北京《高教战线》)。85年6月号转裁,现刊登在99年9月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在高教改革中独树一帜,在当时的论争中,获得高校领导的普遍支持。    

                                                                     邹老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