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被禁播的画皮:李希光司久岳做客"新闻沙龙"畅谈新闻报道的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0:08:35
新闻社区
有人说两周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上网,就有与世隔绝的可能,现代社会每天都离不开新闻,新闻记者和媒体给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窗口。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此,千龙新闻网于3月4日开通了筹备两个月的"新闻沙龙"在线访谈栏目,请来了第一批客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和新华社资深记者司久岳,就中国媒体新闻报道的变化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栏目正式开始前,李希光一听"新闻沙龙"这个名字就很兴奋,他觉得千龙新闻网的胆量很大,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新闻传媒急剧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叫新闻工作,而更多人把自己冠上时髦的名词叫传媒工作,千龙网却敢于把自己这样的论坛称为新闻沙龙而不是传媒沙龙,对此李希光表示非常高兴。
中国媒体报道的时效性越来越强
现在人们感觉到传媒的变化越来越快,媒体的报道形式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像《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第七日》、《南方周末报》以及现在的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千龙网的报道形式很受大家欢迎。新华社司久岳从他的切身经历谈到了中国新闻报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1988时的新华社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今天要消灭昨天的新闻,新闻必须是当天的,为此新华社做了很大工作。消灭了昨日的新闻又开始消灭几个小时的新闻,一直到现在现场直播的水平,在重大的国际突发事件报道中,几乎都是进行直播报道,比如新华社在报道阿富汗事件中,在很多事件上都与路透社,美联社等国际新闻媒体同一时间报道。"
李希光则从另一个角度--新闻采写工具的变化谈新闻报道的变化。作为新闻传播,大家更多看到的是从受众接受的角度看新闻的终端变化。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新闻产品在生活过程生产手段、生产方式的变化,也就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记者采访新闻和写作新闻的时候从最早一只手(用笔)到两只手(用打字机或电脑)的变化。其实记者行业在100多年诞生的时候,西方记者是用两只手在写。西方人一开始用打字机,中国人一直是在用一只手在写,一直在1988年、1990年的时候还是用钢笔写稿子。因为中文没有打字机的阶段,中国人从2000年前的一只手到20世纪的两只手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但现在大家都是用两只手,大家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中国媒体报道呈现出立体化报道
换笔的过程加速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新闻内容才是最重要的。网上曾流传一首讽刺新闻报道的顺口溜:"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部长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
对于人们反映的新闻采访中竟空话、套话,司久岳不这么认为。他说,有一部分新闻是这样的,但是大部分新闻都是很好的。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的报纸就是四版八版,但现在媒体的载量空前扩张,媒体到几十版,电视到几十个频道,然后网络媒体对信息的载量更是无限的。新闻写作方面也有很多改革,推出立体化报道,除了有简短的消息外,还有写的比较生动的、详细的通讯报道,若事件重大,还有评论,新闻分析,综述,形成一个整体的立体报道。如上周大家比较关注的狗熊受伤事件,媒体报道越来越成熟了,北京市这几家媒体的报道都不是单方面的报道,而是采取各种各样的角度。
另外,新华社对会议的报道改进做了很多研究,做了一些规定,也制定很多措施。今年的两会报道,绝对不会有顺口溜里的新闻,这次去了很多记者,要求他们要深入代表当中,发掘新闻,发掘老百姓关心的新闻,而不是简单的会议报道。
如何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
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到清华大学演讲时,现场有300多个学生准备提问,但只有6个人得到了这个允许,其中有2名是李希光的学生,此比率可谓不低。
他们是如何被点中的呢?李希光道出了其中个味:这两个学生都是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系的研究生,有一些人就在网上甚至在别的地方批评我,怎么这么巧,是不是你背后安排这两个人?那天她们俩也问,我就说第一你们都穿红毛衣,第二争取找好位置,黄瑞正好坐在第一排。之前我就告诉她,如果你坐在那一排,眼睛盯着布什的眼睛,而且布什在演讲的时候,一旦抓住他的眼神,你就对他的演讲时刻点头,表示很理解,你举手的时候,不仅要举,而且还要摇两下。结果布什总统在接受第一个问题以后,布什还给她挤了一下眼睛,给她提示,下一个就是你了。
关于如何培养新闻人才,李希光表示,在大学里,应该把50-60%的精力放在学英文上,因为学外语的人进行新闻培训容易,而学新闻的人想学好外语就很困难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的新闻学校怎么办呢,因为外语课程很少,就出了一个主意,你在学校学习,只吸收有用的知识,就是鉴别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有用的东西,如果是没有用的东西,你就扔了。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上讲,首先要有一种好奇心,你自己不好奇,别人也不会好奇,第二要有一种怀疑精神,不管是什么人讲的,也不管他跟你讲什么话,你脑子里都不要相信。在表现形式上一定要与国际接轨,从新闻的标题、人性化、故事化方面都要非常专业。
关于负面报道和新闻自由
在这次在线访谈中,有很多网友都积极参与讨论,也提了很多尖锐的问题。李希光和司久岳与网友进行了一场精彩对答,对新闻工作者大有裨益。
"负面报道怎么报道,现在老百姓比较喜欢看负面报道,为什么老百姓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们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怎么把握负面报道?"
对此司久岳认为,负面报道,或者叫批评性报道,或者叫揭露性报道。人们爱看是因为这跟他们生活非常贴近,他们希望得到一种反映。对于负面的报道,首行要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度的调研,比如我报道美国贫穷问题,到底有没有贫穷问题,是不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政府有没有采取措施,采取措施后为什么贫困的一部分人还感到不满意,他们有什么新的要求,希望政府做得更多?然后再采访政府,为什么达不到贫困人的要求,对这个问题进行客观、公正、冷静的分析和报道。
李希光也对这个问题说了自己的看法,我以前在新华社做记者的时候媒体没有现在这么开放,那个时候写三峡的污染,修筑三峡给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危害,比如桂林的环境受到当地破坏问题,这些问题很大,但是却不能公开报道,只能写内参。现在《焦点访谈》搞这么火就是每天看新华社的内参,再去进行深入采访。
"中国的新闻不是很好看,可能是体制上的问题,请问两位老师对新闻体制怎么看,会向哪个方面改善?"
对于如此尖锐的问题,李希光做出了精彩的回答。现在最重要是记者的素质问题,你的导语写不好,大家同在一个现场,在清华大学里,美国是30个记者,中国也是30个记者,美国的记者在导语里就能写出“穿红毛衣的这位学生”的描述,而中国记者为什么没有写呢?
司久岳也认为不是体制问题,而是记者努力不够造成的,是我们对新闻写作方面研究不够,在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不够,努力不够大,并不是体制规定你只能写这样的稿子。没有可读性的稿子从来没有符合哪一条规定,上面领导要你写贴近老百姓,有可读性,能起到很好效果的稿子,可是你写那样的东西,完全没有可读性,也就没有达到领导的要求。
"记者应该怎样讲真话?"
李希光慷慨地表示,记者讲真话是非常容易的,你向大家陈述你所看到的实事,而不是讲述你的观点,这就是讲真话。讲真话不是记者讲自己的真话,而是讲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我有一天问我的研究生,你整天讲中国需要新闻自由,要把西方的新闻自由拿来,你回答我一个问题,什么叫新闻自由?
司久岳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记者尤其是中国记者,几乎都是讲真话的,不会主动愿意去讲假话,而且这是职业道德。我们可能认为反映可能觉得真,但是有一部分人换一个角度看,可能觉得不够真,这实际上并不是真和假的问题,是深浅和是否全面的问题。
一个小时的在线访谈很快就结束了,大家都觉得时间太短了,还有很多网友问题没来得及回答,还有很多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没有交流尽兴。但这短暂的一个小时已为"新闻沙龙"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今后,这个栏目会让更多的新闻界权威人士与广大新闻工作者有一个面对面交流的空间。(新闻社区/刘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