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盼盼2017全集: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3:10:51

重读经典⑤

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

——重读《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

顾海良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0日   11 版)顾海良,教授,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代表作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画说〈资本论〉》、《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等。《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通行的有两种中文版:一是中央编译局的中文译本,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编入第46卷上册和下册,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编入第31卷;二是1975年到1978年间,刘潇然先生翻译的中文译本,由人民出版社分五册出版。

    1856年上半年,欧洲面临着一场新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是年9月,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提到:“我不认为,一场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会迟于1857年冬天”。1856年下半年,马克思开始通宵达旦地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决心在革命的“洪水”到来之前,至少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撰写出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尽管这场危机之后并没有爆发马克思所预期的新的革命,但他在1857年7月到1858年5月写下的一系列经济学手稿,却实现了经济学领域的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这一系列经济学手稿,现在被统称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手稿中除了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外,就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的手稿正文,通常被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手稿》是马克思自1843年以后的15年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光辉结晶。写作《手稿》时,马克思年届40。之前十年,他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之后十年,他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正式面世。《手稿》称得上是马克思不惑之年理论思考的真实记录,是马克思从《共产党宣言》通向《资本论》的思想驿站和重要路标。

    《手稿》实现了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三个重大转折:

    一是从对现存的经济学理论批判为主的研究向以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体系构建为主的理论叙述的转变。

    二是提出《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结构”的恢宏构想。“六册结构”包括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其中开头的《资本》册又分为资本一般、竞争或许多资本间的相互作用、信用和股份资本四篇。“六册结构”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全貌,后来的《资本论》是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的内容。这一“六册结构”给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留下了广阔的理论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三是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趋势理论第一次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首次提出剩余价值范畴,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生产方式、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重要问题,成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标识。

    《手稿》的主体内容包括“货币章”和“资本章”。

    “货币章”从批判蒲鲁东分子达里蒙的《论银行的改革》一书开始。在对蒲鲁东主义货币理论的批判中,马克思搞清了货币和价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本质关系,提出了商品作为政治经济学体系始基范畴、作为经济学体系逻辑起点的重要思想。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实现了从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到赞成的转变,现在进一步实现了从对劳动价值论的赞成到创新并确立其为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石的转变。“货币章”还提出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作为交换手段和作为货币的三种规定的理论,实现了货币理论的创新。

    “资本章”按资本的一般性、特殊性和个别性构划了资本理论的逻辑结构,从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及其统一上,提出了货币作为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转化关系及其本质;揭示了资本在流通中通过流通保存自己,并且使自己永存的交换价值的属性。“资本章”还初步提出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提出了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等理论;在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中,集中于资本周转理论的探讨;在对资本总过程的分析中,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关系,初步提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手稿》也被国际学术界称作理解“未知的马克思”的重要文献。

    《手稿》提出的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即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三大形态,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的视野。《手稿》考察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如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等,展示了马克思理解的“世界历史”的理论视阈,彰显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意蕴。《手稿》对异化劳动和资本、机器体系和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和劳动过程的异化、资本主义的普遍化趋势与异化,以及对异化、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等问题的论述,是“青年马克思”思想的赓续,也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本质的理论指导。《手稿》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判断、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及其社会应用意义的理解,凸显了马克思对科学技术革命社会意义的准确判断、对自动化时代人类文明进步与挑战的天才预测,自然成为现代化问题研究弥足珍贵的理论遗产。《手稿》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特别是对人的自由而全面理论的阐述,对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的理解、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的探讨等等,成为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必修读本。《手稿》还涉及马克思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许多重要观点在马克思以后的著述中没有再度出现,因此无疑是探索“中年马克思”整体思想及其内在联系的重要文献。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

    (上期重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见2011年12月2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