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冰激凌:揭秘《山海经》__第3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7:45:52

『学术中国』[人文社会]揭秘《山海经》

访问数:43449  回复数:458
首页12345下一页末页共5页 直接到
201#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16 10:53:00  揭秘《山海经》【26】云台山中绘鸿图(二)
  
  
   《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史记·大宛列传》中司马迁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郦道元注《水经》云:“《水经》云:‘《山海经》埋氲岁久,编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多差远意。’”
   刘秀《上山海经表》载: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郭璞《注〈山海经〉叙》言:“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诞迂夸,多奇怪倜傥之言,莫不疑焉。”
  
  
   一 神话
  
   走进云台山,揭秘《山海经》,探寻华夏文化之根。
   《易经》与《山海经》互证,是我们的方法。
  
   我们说《山海经》是中国神话的渊府,后世人们著作中、口语上所讲的神话,大部分都出自《山海经》。然而,“中国有神话吗?有神话故事吗?”这是现代以来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们提出的一个尖刻的问题。西方学者动辄批评中国没有神话,没有完整的创世神话,没有神话原典。1989年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到北大讲学,1996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了浦安迪的演讲集《中国叙事学》。他给“叙事”下的定义是:“叙事就是讲故事”。该书把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做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希腊神话是叙事性的,中国神话是非叙事性的。他提出中国秦汉典籍中没有完整的叙事神话,记载上古史的《尚书》中更没有,而希腊有荷马史诗。他认为《山海经》描述了奇怪的地貌、人与神的名称、生物名称等,但没有讲清楚来龙去脉,《淮南子》也没有出现叙事典型,《天问》只是罗列一连串神话人名和事迹,《庄子》和《列子》虽然有叙事成分,但依然形不成系统性。“在先秦两汉的古籍中,几乎找不到对任何神话人物事迹的完整叙述。”浦安迪强调神话是叙事的艺术,没有叙事就不会有神话。他的结论是中国的神话“很少叙事……非叙述、重本体、善图案。”希腊神话会详细讲述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火,怎样受难,讲述一个完整的动态故事,而中国神话只会描绘出夸父追日渴死这样一幅静态的简单图案或情景。中国神话缺乏一种“头、身、尾”连贯的结构原型,中国神话没有这种原型,所以中国神话属于非叙述性模式。这种观点也已经影响了一些东方学者。台湾辅仁大学的钟宗宪就曾经重提这一问题:中国神话有故事吗?日本学者白川静也认为中国没有完整的神话故事体系,只有片言只语式的勾勒。
  
   中国没有完整的神话故事体系,似乎已经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先天缺陷,这使得中国学人整体上显得怯场。我的回答是:不是这么回事!中国上古完整的神话故事体系,写在两部书中,一是《山海经》,一是《易经》。《易经》与《山海经》,两部典籍,合参互证,才能够摸索到中国文化的根脉,才能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才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真实意义与内涵到底是什么。在中国,要研究《易经》,就必须要同时研究《山海经》;要研究《山海经》,就必须要同时研究《易经》。《山海经》中一条条片言只语式的神话、神迹勾勒,这是神话提纲。具体故事,动态的故事,逼真的细节,都在《易经》中,在《易经》的使用方法中体现出来,在《易经》64卦每一卦的爻辞中详细记载着。《易经》64卦的爻辞,讲的全是故事、全是古史,全是古史真相。《易经》与《山海经》互证,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法。儒家把《易经》列为经典,而把与《易经》本为一体的《山海经》割裂出去,这就使得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缺失了一种方法。一种方法的缺位,可能导致文化研究乃至整个文化进程永远走不到一个可能有的方向、研究层面与研究境界上去。把《易经》与《山海经》割裂,就解释不清楚《易经》爻辞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是谁的故事,就不可能有完整而准确的易经易理释义与事件释义,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易经学术。同样,也就解释不清楚《山海经》中诸神故事的动态情节,以致造成两千年间我们把中华民族文化神圣的缔造者们作为怪力乱神看待。
  
   《山海经》不同于荷马史诗,它不是为故事而故事。华夏民族文化中的诸神,都是道的体现者与探索者,所有神话故事围绕道的发现、推演发生和延展。道是中国神话的主线,《山海经》与《易经》是它的脉络。二者同样具有的多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国神话叙事在内容、结构、方式、手段、风格和功能等诸多方面,与希腊神话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色。《山海经》与《易经》合参互证,就可以发现中国神话有完整的叙事,只是这个完整的叙事,不是写在一部典籍中,而是写在完整的易经体系中,在《山海经》中《山经》的真相《连山易》中,在《山海经》中《大荒经》的真相《归藏易》中,在儒家列为经典的《周易》中。我们这个写作系列已经说明,唯有《易经》可以实证《山海经》具有的深层文化意义,唯有《山海经》可以实证《易经》中的哪一项文化成果由中华民族哪一位先祖所创造,在哪一地,有什么具体内容。《山海经》与《易经》合参互证,是恢复华夏民族文化真相的有效方法,是弥补2000年文化缺陷的有效方法,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提准备。
  
   《山海经》诞生于文字产生之前。最初的《山海经》,只有图画,没有文字,完全是以图画叙事,不是后人推测的图文结合形式。甲骨文之前,没有文字,我们不可能找到早于甲骨文字之前的所谓文字雏形。甲骨文字之前是图画,是以图画作为文化载体。图画线条的稳定性、简约性,是文字产生的前兆。文字产生之后,才实现了以文字叙事代替图画叙事。或许第一个以文字叙事代替图画叙事的人,曾经创作出图文结合的叙事方法,但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山海经》文本来分析,其文字释义已经种下了荒诞不经的种子,是不是说第一个以文字叙事代替图画叙事创作《山海经》的人,已经不懂《山海经》的图画原意,已经不懂《山海经》与《易经》是同一个体系,已经将观察鸟类生存习性创立干支的图画画面,用文字叙说成了鸟首人身的怪物一类。后世以及当代有关“山海经图”一类书,全部是文字叙事文本之后的产物,是把《山海经》文字文本中的怪物描述展现为画面,与最初图画叙事的《山海经》毫不沾边。我们必须确信:荒诞是后人的荒诞,《山海经》中无怪物!我们在这里运用云台山的地理环境,尽可能地再现讲述《山海经》故事的文化环境,使之有可能与今人对话,并尽可能地把黄帝时期的《归藏易》文化复活起来,使得现代以来具有海洋自然特征的海洋文化与黄帝时期具有大地自然特征的大地文化的相近特色能够互为关照。 
 
  • 西南国际珠宝城 赏精品翡翠 抢精美钻石
  • HI-TEC(海泰客) 英国第一户外品牌 防水、超轻、高科技
更多品牌专区>> 202#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16 10:54:00  二 鸿图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重复一下传统关于十天干的含义: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传统典籍中所讲十二地支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子肖鼠。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丑肖牛。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寅肖虎。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卯肖兔。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辰肖龙。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巳肖蛇。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午肖马。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未肖羊。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申肖猴。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酉肖鸡。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戌肖狗。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亥肖猪。
  
   我们已经认识到十天干是帝鸿观察鸿雁的认识结晶,十天干对应人体躯干的解释应该是:
  
   甲:人体头部。甲字上部的“田”字,在甲骨文字中为圆形物体,类似与鸟类的头部与人的头部的圆形;下面伸出的一竖是头部的支撑。比如我们平时画一个人头,往往画出一部分脖子。
    乙:人体的脖子。乙字字型更像是鸟类中鸿雁弯曲的长长的脖子形状。
    丙:人体两肩部位。
    丁:人体乳部。
    戊:人体心脏上端部位。
    己:人体心脏下部。
    庚:人体胃部。
    辛:人体脐部,腰部。
    壬:人体受孕部位、肾脏。所谓妊娠的“妊”。
    癸:人体生殖器部位。所谓女子二七癸水至。
  203#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16 10:59:00  十二支在鸿雁的翅膀上。在人体,也就只在人体两臂上,不在人体的躯干上,不要去人体躯干上胡乱对应。
  
   子,左足。
   丑,左膝。
   寅,左腿上部。
   卯,左手。
   辰,左手肘。
   巳,左手上臂。
   午,右手。
   未,右手肘。
   申,右手上臂。
   酉,右腿上部。
   戌,右膝。
   亥,右脚。
  
   我们试着形象化排列出十二地支。
  
   鸿图图式1:
  
  
   巳 午
   辰 未
   卯申
   寅酉
   丑 戌
   子 亥
  
  
   举起两手是巳午,是上,是南方火。下面两足是子亥,是下,是北方水。把这个交叉图扩展拉伸成圆图,就有了东方寅卯,西方申酉。中间横着加进去十天干——加进去鸟的躯干,就又成为一副形象的鸿雁翱翔于长天的“大展鸿图”。
  
   鸿图图式2:
  
  
   巳 午
   辰 未
   卯申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寅酉
   丑 戌
   子 亥
  
  
   怎么样?是不是“鸿图”?
  204#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16 11:07:00  图式贴不上来?我需要学学在这里贴图了。205#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16 11:17:00  凤凰
206#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16 11:55:00  凤凰:长长地身体为干;长长的尾翼为支
207#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16 11:57:00  鸿图图式:
208#作者:影遁  回复日期:2009-6-16 16:22:00  学术贴,友情帮顶了。209#作者:影遁  回复日期:2009-6-16 17:24:00  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14 3:52:00
  
    作者:乌托邦书院 回复日期:2009-6-11 14:29:00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欢迎加入热点讨论群84928825!
          世事荆棘,不动不伤,不伤不立,不立如何!弦歌七秩,万里知音,知音者谁?扫榻相契!
          无论你是左是右,无论你是来自铁血中华还是天涯凯迪,请让我们听到你的声音!
          不拘立场不限话题,不求崇高不畏低俗,时政人文经济军事哲学影音社会八卦……我们将持自由、科学、中正、平和的态度,与您共同交流与提高!
          天下熙熙,惟愿吾之热情,引燃思辨之火;天下攘攘,惟愿吾之理性,不孤家国之道!
          欢迎任何有思想有素养的热心筒子加入!
    ====================================================
    借回此贴,说明一下我为什么在这里发帖子:
    
    我在家里的电脑上打字写帖子,到单位的报纸上用帖子,不知道怎么样把家里电脑上写好的帖子转移到单位办公的电脑上去,于是用了这个笨办法:把写好的帖子贴在这里,到单位后,再从这里复制到办公的电脑上去。
  
  =========================================================
  可以用U盘拷贝到单位电脑去,也可以在家里电脑写好,传到自己的邮箱上或个人空间或网络硬盘等。还可以把你家电脑或做成服务器或对它进行远程控制,方法很多的。
  楼主的方法也不错,不过保密性不好,话说现在抄袭成风,静下心来做研究的人太少,被人剽窃了研究成果就不爽了。当然多谢楼主分享,期待你的后续大作阿!
  210#作者:影遁  回复日期:2009-6-16 17:36:00  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14 5:39:00
  
    “学术范围可以草根化,但学术史实不能泛化,讨论学术应该秉承起码的学术严谨”,老师的观点,应该没有问题!一是“学术范围可以草根化”,给了草根也可以研究学术的权利;二是“学术史实不能泛化”,有点不大理解,是不是说草根可以研究学术,但学术史不能把草根的研究、探讨、讨论也包括进去,按照逻辑,后面的话应该是:草根的学术是不能算作学术的,因为草根们讨论学术毕竟缺少起码的学术严谨。
    
    我属于比较正统而顽固的草根!
    
    焦作市请了一位教授和他所带的两名博士来焦作搞城市文化规划,要我去想他们介绍焦作历史文化,我介绍了一些,之后一名博士一再要求与我保持长期联系,被我坚决拒绝。我的理由:学者无用,他们做不出真正的文化!
    
    焦作市一名官员与我谈话,说,运廷啊,能不能与政府配合一下,把你的研究成果用到城市文化建设上来!我说,不行!目前还没有哪个地方的政府是真心搞文化的,你们喊的口号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打文化的旗号,把文化作为铺垫,我是以文化为最高目的,我不会把我搞的文化,去为你们的经济做垫脚石。
  
  ==========================================================
  我之前差点把这帖盖上旅游广告帖的章了。哈,小人之心了。楼主赞一个~
  
  211#作者:_江河湖海_  回复日期:2009-6-16 21:03:00  好!留名!214#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28 17:04:00  揭秘《山海经》【27】云台山中绘鸿图(三)
  
  
   《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叙》载:“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周易·系辞》载:“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一 鸟迹
  
   《云台山中绘鸿图(二)》中《鸿图图式2》是错的。尽管看上去很美,形象、生动、逼真,几近揭示干支文化本义,也几乎接近鸿雁翱翔长空的真实景象,然而,《鸿图图式2》是错误的,重犯了古人“近取诸身”时眼中只有人类的身体,没有鸟类身体的错误。这个“很美的错误”也又一次告诉我们,真理与荒谬往往只存在一线之差。还告诉我们,哲学思考,文化思考,要不得想象,甚至有时候要不得“合理性”、“合乎逻辑性”。一些看上去合理、合乎逻辑的纯粹理念与理论,往往与真理相差很远,与道的本质相差很远。《鸿图图式1》中所显示的十二地支,是要力图描绘出鸿雁飞翔在天空上的情形。然而,鸟类飞翔在天空上,爪子有什么用?没有什么用。飞翔依赖的是翅膀,不是足爪。鸟类飞翔起飞的那一刻,要收缩起双爪。因此,当我们比附在人体身上的时候,是不应该有人体下肢的。《鸿图图式1》中飞翔在天空上的是两只鸟,是两双翅膀,是两只鸿雁,是飞翔中两只鸿雁伸展开的四只翅膀。一只是秋天的大雁飞往南方,一只是春天的大雁飞往回北方,不在同一个时间上,不在同一个季节,也不在同一个空间上。我们继续用文字绘制图式,这很有意味,或许能够悄悄触动历史深处由图画向文字转化时有过的细微迹痕。
  
215#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28 17:06:00  鸟迹图式2:
  
216#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28 17:06:00  鸟迹图式3:
217#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28 17:07:00  我们说,十干是鸟的身体,十干中的甲是鸟的头部,当甲字表示的鸟的头部朝向北方时,这里的《鸟迹图式1》展示的便是大雁在春天飞回北方的情景;当甲字表示的鸟的头部朝向南方时,《鸟迹图式2》便是大雁在秋天飞往南方的情景。要注意的是,《鸟迹图式1》中的春雁图,是十干配六支;《鸟迹图式2》中的秋雁图,也是十干配六支。这样就显示为上古时期或许曾经存在有两套十天干的使用。而十二地支,每回也只用六支。显示为春季有阳十干,秋季有阴十干。春季阳十干配阳六支,秋季阴十干配阴六支。这是《云台山是礼仪文化发祥地(4)》一文中已经讲过的,这里只是绘出图式,绘出了帝鸿时期应当有的“鸿图”,应当有的干支图。当人们把春天的雁阵与秋天的雁阵绘制在同一幅图上的时候,就是《鸟迹图式3》,外面加一个圆,表示天空,表示周而复始。《鸟迹图式3》更为形象地显示出雁阵即凤凰,显示出凤凰图即雁阵图,显示出《易经》中的太极图,显示出太极图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显示出太极图的本来意义、原始意义。什么是太极?太极即大极,就是把鸿雁年复一年往返飞翔的南方称作一极,北方称作一极。动态性又表示春季与秋季。回环性即鸿雁的年复一年的周而复始。雁阵图、凤凰图、太极图三者,本来只是一幅图,是同一幅图像在历史长河中由于人们的误读、随意想象发挥造成的不同变异。
  
   身在焦作,身在太极拳文化的发祥地,对于太极图,不可以没有慎重的审察与深入的探索。也只有身在焦作,在云台山上,实现古人所说的人与自然合一,我们才有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揭示出太极图原始形态、原始意义的可能。218#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28 17:09:00  二、文字
  
   文字发明之前,人们真的是用结绳来记事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说文解字·叙》中是这么说的。现代以来,学者们也曾从当今少数民族中存在的同类记事方法上找到过证据。到黄帝时代,结绳记事方法已经“庶业其繁,饰伪萌生”,于是黄帝手下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淮南子》中都曾经讲到。“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句话需要仔细分辨。汉字的诞生是与鸟兽有关,与鸿雁有关,与记录鸿雁在天空飞过的迹象有关,这没有错;文字即书契,汉字的诞生,从烧灼刻写龟甲开始,烧灼刻写龟甲,所以称作书契,这个也没有错。但文字的诞生与鸟兽的“蹄迒之迹”无关,与看爪子印迹区分是什么鸟兽,以至“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无关。只是看爪子印迹就可以区分出是什么鸟兽,老死也不识几个大字的山林中人都会,这种本事,创造不了文字,更不要说上升到道的认识层面。
  
   文化与文字不是绝对关系。华夏民族文明史,不是从有了文字以后才开始的,不是从“文以载道”开始的,而是从图画开始的,是从“图画载道”开始的,是从上古时期帝鸿等人的雁阵图开始的,实际上更早于帝鸿时期的雁阵图,雁阵图之前,有神农时期的山经图,有伏羲、女娲时期的图画易经八卦。从图画八卦到图画山经到雁阵图,在华夏文明早期,有过一个漫长的图画载道文明史,并且应该是一个将图画文化发展到极致的辉煌灿烂的文明时期。
  
   “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对这句话的释义历来有问题。应该是:“伏羲仰则观象于天——观天上的鸟兽之文;俯则观法于地——观地上的地理草木鸟兽。”易经的发明创造,最初是从观察天空中的飞鸟、观察天空中飞翔的鸿雁开始的。“取诸身”,就是说不是一只大雁,而是指雁阵。“取诸物”,又指向地理山水草木鸟兽——这基本上就是《山海经》的全部内容。然而,在《尚书》,在《史记》,在其他典籍,大量的篇幅,记载了上古时期人们如何观察天象,后人也由此把伏羲创造八卦时的“观法于天”理解为对天象的观察,也由此掩盖了伏羲观察天空飞鸿创造八卦的史实真相。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天文知识的传入,当代中国学者们演绎得更加厉害,认为《易经》就是一部宇宙总规律的学问。原始社会,人们没有一定的科技设备,人类的探索,远远到不了今人所认识到的宇宙层面。
  
   文字的出现是文字文化对图画文化的一次革命。我们有一个恶劣的知识接受惯性:好古非今。似乎只要是古人的文字,就只会从好的方面去解释、去发挥,而不去分辨是非。对于“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中“天雨粟,鬼夜哭”的释义就是如此:汉字的产生,惊天地,泣鬼神,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里哭泣。汉字的产生为何会使“天雨粟,鬼夜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那是因为有了汉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天雨粟”寓意中华民族因为有了文字,变得更聪明,思想更开阔,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大大增强;“鬼夜哭”寓意汉字的产生真正揭开了天地奥秘,使中华民族智慧增强,鬼神从此难以主宰人类命运,因此只能在黑夜中哭泣——看后人是如何极力美化文字的诞生的!为什么不把“天雨粟”理解成龙卷风一类的恶劣天气,理解成暴风骤雨?文字叙事的诞生对于图画叙事文化,或许真的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文化革命。为什么不把“天雨粟”理解成一种虚构、虚幻景象?文字的诞生,难道不正是文化虚构时代的来临吗?《论语·微子篇》载:“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这是不是孔子对帝鸿与鸿雁同群的反动?有了文字,人们只要坐在房间内,阅读或写作,就可以编造文化了,就可以掌握文化了,《山海经》时代踏遍千山万水,与鸟兽为伍,观察记录的文化精神、体道精神,由于文字的出现而使得一个文明历史时期结束。什么是鬼?“天雨粟,鬼夜哭”所讲的鬼,是不是“周人尚天,商人尚鬼”所指的鬼?周王朝崇尚的是天命,听天由命,自周部落而始。商部落崇尚先祖的灵魂,龟卜的内容,全都是向祖先鬼神卜问吉凶。神农尚神,黄帝尚鬼。商代的尚鬼,历经夏代,与黄帝文化一脉相系。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作书而鬼夜哭的鬼,指的是黄帝时期的鬼,指向黄帝部落早期少昊玄嚣、颛顼、帝鸿等人,指向文字叙事时代的开启,指向图画叙事时代的终结。那些用图画开启中华民族文化的先祖,怎么会不哭泣!文字的产生,“造化不能藏其密”吗?不是!偏偏是后世数千年人们再也无法揭示图书之秘。“灵怪不能遁其形”吗?不是!偏偏是创立中华民族文明的先祖们从此被忘却,他们的灵魂,于庙堂中没有栖息之地。
  
   《说文解字》又载:“仓颉之始作书,盖以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故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是绘制象形的图画,字是在图画基础上的孳生,而后合称“文字”。图画产生汉字,图画孕育汉字。我们所绘制的《鸿图》、《鸟迹图》,已经显示出“字在画中”。文字是图画的局部、细节的稳定、简约、线条形态。我们至今通过考察一些汉字字形,依然可以大致了解该字的字义,就是因为摆在我们眼前的文字,曾经是一幅幅图画。汉字不仅有文字学意义,还有文化学上的意义,还可以发掘字中隐藏的丰富人文意象。美国芬诺罗萨就曾经发现“汉字的隐喻作用”。他说:“中国每一字之源流,观此字即知之,虽隔数千载,而其隐喻进展之迹,犹显而易见,且或存于其字之意义中焉。”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因为字的形制是以图画象形为主,所以我们还可以从联想上寻绎它们的意义和相互关系。”如果我们有能力把一个个汉字给予图画复原,我们或许可以重建古人的生活——他们的器用、制度、习俗、观念……文字是对图画的割裂,是局部、细节的凸显与整体的被遮盖。我们得到了文字,失去了对道的完整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汉字的字音、字形发生变化,字义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越来越繁富,更多的思想、意义附加在汉字之上。作为后世传承文化的信息载体,汉字的功劳是伟大的,它记录了民族的成长历程。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汉字并不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安全方式,更不是唯一方式。自汉字产生之后,知识能够被记载下来,华夏文明,历史悠久,进展缓慢艰难,也是事实。文字的力量非常强大,从甲骨文到春秋史笔,从诸子百家著述,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化的海洋,已经无人可窥见其边沿。“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当初“鬼夜哭”,是否也正是因为预见了文字产生后文化的茫然与无边的荒诞?
  
   山中老农至今结绳,那是记数,不是记事。文字的产生,与数字无关,与符号无关,与出土文物上的刻画符号无关,与《易经》中八卦的符号无关。文字发明之前,是数千年之久的图画叙事历史,不存在结绳记事的历史。219#作者:wyfjxty  回复日期:2009-6-29 1:00:00  学习。Mark220#作者:shenhxyhf2006  回复日期:2009-6-29 16:13:00  一直在关注,可能工作之后时间会比较少,所以看贴的机会有相对减少。但楼主悉心为我的问题作解,感谢。我自己对易没有什么研究的,就是喜欢罢了。呵呵,楼主尊称我为老师,惭愧。我自己真是无力研读史,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不过楼主的执着和操守令我敬佩。如果你真能得到大家的指导,可观。我说话水平有限,文字水平更是一般,言语不周,敬请见谅。无意飘过……221#作者:善觉  回复日期:2009-6-30 2:24:00  有道理,关注中.222#作者:Hexie稀饭  回复日期:2009-7-1 7:29:00  强帖留名。224#作者:kaivin20  回复日期:2009-7-3 12:03:00  学习。225#作者:mrok1  回复日期:2009-7-4 9:34:00  牛人一个啊。大开眼界。感觉楼主的方法很对,要从图画来看这些东西。从文字解释是不行的。226#作者:注全  回复日期:2009-7-4 15:19:00  老师您好
  我是刘杰,我订了8月回国的机票,希望能尽快的跟随您老人家学习。请老师安排。
  谢谢老师。227#作者:hofflove  回复日期:2009-7-4 21:37:00  顶228#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12:00  作者:hofflove 回复日期:2009-7-4 21:37:00
  
    顶
  
  ========================================
  谢谢hofflove229#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13:00  作者:注全 回复日期:2009-7-4 15:19:00
  
    老师您好
    我是刘杰,我订了8月回国的机票,希望能尽快的跟随您老人家学习。请老师安排。
    谢谢老师。
  
  ====================================
  已留电话!!230#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15:00  作者:mrok1 回复日期:2009-7-4 9:34:00
  
    牛人一个啊。大开眼界。感觉楼主的方法很对,要从图画来看这些东西。从文字解释是不行的。
  
  ========================================
  不知道对不对。只是个人看法。mrok1老师多指教!!231#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20:00  作者:kaivin20 回复日期:2009-7-3 12:03:00
  
    学习。
  
  =================================
  请多批评!!232#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23:00  作者:Hexie稀饭 回复日期:2009-7-1 7:29:00
  
    强帖留名。
  
  ================================================
  不敢说强帖。只是默默地写,默默地贴。233#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25:00  作者:善觉 回复日期:2009-6-30 2:24:00
  
    有道理,关注中.
  
  ======================================
  谢谢善觉老师鼓励!谢谢!234#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26:00  作者:shenhxyhf2006 回复日期:2009-6-29 16:13:00
  
    一直在关注,可能工作之后时间会比较少,所以看贴的机会有相对减少。但楼主悉心为我的问题作解,感谢。我自己对易没有什么研究的,就是喜欢罢了。呵呵,楼主尊称我为老师,惭愧。我自己真是无力研读史,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不过楼主的执着和操守令我敬佩。如果你真能得到大家的指导,可观。我说话水平有限,文字水平更是一般,言语不周,敬请见谅。无意飘过……
  
  =========================================
  如果你真能得到大家的指导……我在努力!努力!235#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27:00  作者:wyfjxty 回复日期:2009-6-29 1:00:00
  
    学习。Mark
  
  =================================
  学习!!236#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28:00  作者:wyfjxty 回复日期:2009-6-29 1:00:00
  
    学习。Mark
  
  =================================
  学习!!237#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30:00  作者:_江河湖海_ 回复日期:2009-6-16 21:03:00
  
    好!留名!
  
  ==========================================
  谢谢江河湖海老师夸赞!!238#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32:00  作者:影遁 回复日期:2009-6-16 16:22:00
  
    学术贴,友情帮顶了。
  
  ================================
  老师帮顶!谢谢!!239#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34:00  作者:影遁 回复日期:2009-6-16 17:24:00
  
    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6-14 3:52:00
    
      作者:乌托邦书院 回复日期:2009-6-11 14:29:00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欢迎加入热点讨论群84928825!
            世事荆棘,不动不伤,不伤不立,不立如何!弦歌七秩,万里知音,知音者谁?扫榻相契!
            无论你是左是右,无论你是来自铁血中华还是天涯凯迪,请让我们听到你的声音!
            不拘立场不限话题,不求崇高不畏低俗,时政人文经济军事哲学影音社会八卦……我们将持自由、科学、中正、平和的态度,与您共同交流与提高!
            天下熙熙,惟愿吾之热情,引燃思辨之火;天下攘攘,惟愿吾之理性,不孤家国之道!
            欢迎任何有思想有素养的热心筒子加入!
  =======================================
  赞!!!!!!!!!!!!!!!!!!240#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38:00  作者:影遁 回复日期:2009-6-16 17:24:00
  
      可以用U盘拷贝到单位电脑去,也可以在家里电脑写好,传到自己的邮箱上或个人空间或网络硬盘等。还可以把你家电脑或做成服务器或对它进行远程控制,方法很多的。
    楼主的方法也不错,不过保密性不好,话说现在抄袭成风,静下心来做研究的人太少,被人剽窃了研究成果就不爽了。当然多谢楼主分享,期待你的后续大作阿!
  =========================================
  静下心来做研究的人太少——我应该算一个了!
  
  被人剽窃了研究成果就不爽了——???????思考!!!!!!
  
  当然多谢楼主分享,期待你的后续大作阿——多谢影遁老师教诲!!241#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43:00  作者:影遁 回复日期:2009-6-16 17:36:00
  
    我之前差点把这帖盖上旅游广告帖的章了。哈,小人之心了。楼主赞一个~
  ==================================
  我的云台山,我曾经隐居下来、静静思考的云台山,不是那个被开发成旅游区的云台山。
  是同一座山。旅游性质的云台山,日日在喧嚣中,在红尘中;我隐居的云台山,寂静得只剩下泉水、草木、月光……242#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57:00  揭秘《山海经》【29】云台山中说女娲(一)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山海经·北次三经》载:“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风俗通义》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绠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绠人也。”
  
  
   一、太行山 女娲山
  
  
   女娲造人、炼石补天、兄妹成婚等神话传说美丽动人、脍炙人口。这些传说故事的产生地,与太行山有关。
  
    太行山又名“太形山”、“五行山”,古代还有过“女娲山”和“皇母山”的叫法。“女娲山”和“皇母山”,都是因女娲而得名。南宋罗泌《路史》载:“女娲又曰皇母。注曰‘太行一曰皇母山,亦曰女娲山’。”
  
    太行山又名“女娲山”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远古时期,人类遭受了传说中的洪荒之后,从平地退到山上去生存,在太行山地区进行了长时间、大面积的抗灾救灾、重建家园活动。《礼记》“法施于民则祀之,能抗大甾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覃怀志》载:古代焦作“土瘠民淳,俭而好礼。不经之祀,绝而弗尚”。太行儿女不仅在当年女娲活动和所经行的地方修建庙堂、行宫以供祭祀,而且把她居住、活动过的“太形山”易名为“女娲山”、“皇母山”。千里太行,无处不祀女娲。自北而南,河北省涉县索堡村唐王山、涉城镇北岗村、城关镇河南店、张家庄云头山,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女娲活动区域;河南省林县林虑山、河南淇县灵山等地,都有女娲遗迹分布。位于焦作云台山东部,河南辉县、山西壶关县、陵川县之间太行大峡谷以南的娲皇岭,是又一处非常重要的女娲活动遗迹。其中涉县娲皇宫依唐王山山势而建,雕梁画栋,楼阁雄伟,云雾缭绕,形势巍峨,是国内现存女娲遗迹中最为美丽、辉煌的纪念性建筑。据记载,其创建时间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以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河南省淇县灵山娲皇庙,乃是与《封神演义》所写“商纣王淫诗戏女娲”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古老建筑,其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遍布太行山的一座座女娲庙,都于上古时期女娲本人和女娲部落有着直接联系。要么是女娲本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要么是女娲本人之后后世女娲部落巡行太行山时的经行之处。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晋代郭璞的注释是:“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女娲之肠”,应该指太行山即女娲山上一条条羊肠小路。“羊肠”,因其在山间崎岖缠绕、曲曲弯弯、形似羊肠,故名。春秋时孔子游说赵国,回辕野王,曾过羊肠坂。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南下夺韩荥阳。汉建安十一年冬,曹操北征叛将高干,写下了描述军旅生活的著名诗篇《苦寒行》,诗中“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反映了太行山上羊肠坂的艰难曲折。“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正是我们在《云台山中绘鸿图(一)》中所写的民俗文化中“担经”的情景:山道、回环、人们在山道上歇息时的“横道而处”。“有神十人”,是女娲部落担经的女孩子们,在太行山山道上时隐时现的身影。这既是民俗文化中纪年女娲“担经舞”的原始出处,也是女娲与太行山关系的明证。
  
   《列子·汤问》记载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情况,在太行山中的云台山地区可以亲眼看到,不少山脉断层纹理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降低状态。这种地质结构,是远古时期地球大陆板块互相冲撞,造成边缘断裂、抬升所形成。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渗杂、混和着后人对远古神话的可信性寻找到的地理依据。《淮南子·天文篇》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载:“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云台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共工与颛顼争为帝,还是共工氏乃与祝融战,在地理位置上看,共工居于河南辉县,古称共城,又称洪州。都是在云台山前。
  
   有太行山因女娲而命名为女娲山,有云台山因女娲而命名为覆釜山。传统解释“天柱折、地维绝”的所谓“天柱”折断后,天空就会坍塌下来,女娲于是“斩鳌足撑天倾”,用“柱子”将苍天撑住,采五色石冶炼“修天补洞”,并用金钉加固,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云和夜空繁星闪烁的天象。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就是云台山。云台山最高山峰叫覆釜山,云台山下百家岩对面的一座孤立山包叫作覆釜堆。云台山一带民间传说,当时女娲在炼石补天成功后,把炼石的釜倒扣在这里,因此称作覆釜。覆釜中残余的五色石溢出来,才有了温盘峪、百家岩一带的赤红色岩壁。相传女娲炼石补天,救民于水火,从此百姓康泰,风调雨顺。女娲在太行山教山民种桑养蚕,取丝纺绸,福祉于民,正如《说文解字》所载:“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华民族的圣母女娲,在太行山区众多活动遗迹的存在,和有关女娲造人、炼石补天、兄妹成婚等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充分证明女娲这位中华民族圣母与太行山的渊源,并且说明女娲时代,人类已经具备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带领民众抵御自然灾害和克服自然灾难的高度智慧,说明女娲时代,人类在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了解、应变上,做出过近似今日科学实践的艰苦努力;意味着中石器时代后期,华夏民族已经进入到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黎明时期。随着对女娲神话传说的真相揭示和合理诠释,女娲身为中华民族圣母的崇高地位将会进一步被确立。上古时期的太行山境内,兼有高山、丘陵、盆地、平原、河流、湖泊和气候温和、林木茂盛,可渔可猎、食物多源、栖身方便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华民族先民们生存栖息的首选之地,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243#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4 22:58:00  
   二、女娲造人真相
  
   对于女娲,《淮南子·览冥篇》有这样的评价:“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女娲的尊崇地位,取决于她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女娲功业,首先是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相传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出羊,初四造出猪,初五造出牛,初六造出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传续下去,女娲又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相信女娲就那么以水和泥,捏成泥人,吹一口仙气,小泥人一个个都能变成真人吗?相信吗?要相信,也不要相信!要相信女娲确实曾经造人,又不要相信小泥人能够变化成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假如有人问,什么是女娲文化?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女娲文化?我们的回答就应该是:女娲文化是造人文化。
  
    考察女娲文化,必须把女娲放到伏羲文化系列中统一考察。《路史》曰:“女皇氏娲,云姓。一曰女希,太昊氏之女弟,出于承筐。”一说女娲风姓。《春秋世谱》载:“华胥氏生男伏羲、生女女娲。”《淮南子·览冥篇》载:“女娲阴帝,佑宓戏治者也。”伏羲是创造易经八卦的人,伏羲文化是易经文化,女娲文化也就应该属于易经文化系列。《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有灵山十巫,还有开明六巫。《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古代典籍中,往往“巫觋”并称。《荀子·正论》载:“出户而巫觋有事。”“女曰巫,男曰觋”,灵山十巫,开明六巫,就应该全部是女性。最初的女巫,就是女娲。女巫男觋,男觋则指向伏羲本人。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之间有分工,伏羲是研究创造易经的人,即所谓觋;女娲是实践运用易经的人,即所谓巫。原理在伏羲手里,方法在女娲手中。学习易经,敢不研究女娲?在易经文化体系中,存在有“造人术”,即易经文化体系中的地理风水。女娲造人是不是地理风水上的应用呢?
  
   《周易·系辞》中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魏晋时期,焦作温县人司马懿,就还曾经定下死后“不封不树不谒陵”的家规。土葬与《易经》有关,也正是开始于《易经》诞生之后。焦作温县人司马懿的“不封不树”,是一个例外,是严酷的政治斗争下不得不如此作为的方略,不是焦作一带的固有风俗。焦作的传统葬俗,与中国内地各地的葬俗一样,要用棺木装殓,要堆土为丘,还要有整套的葬俗葬仪。
  
   《幼学琼林·疾病死丧》载:“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葬仪上孝子手握哀杖,俗称“哭丧棒”,即出殡时孝子们拿在手中的仪仗。传统解释,是为了表示悲痛难支,所谓“孝子之枚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哀杖一般为植物秆茎,材料为竹杆、桐杆、有些地方用带根高粱秆。焦作一带,不用竹杆、桐杆、高粱秆,用柳杆。就是在先辈亡故出殡时,孝子要执一根俗称哭丧棒的柳木哀杖。其长约30厘米左右,不能剥去树皮,其上用白纸剪成细穗状粘于柳木棍上,哭丧路上即可用其撑地。而当下葬仪式结束时,还不能将哀杖随便丢弃,而应将其插在坟头,看其能否生根发芽,用此来预示子孙是否兴旺发达。
  
   这种用柳木来做丧杖的做法与传统规定的父丧以竹为苴杖,母丧以桐为孝杖的规定有别。为什么焦作人用柳木来作哀杖?通常会理解为,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人去难舍,故留之。同时,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不仅是人故去,古代送友远行亦有路边亭外、河沿船头插柳为记。折柳相赠所表达的,是对友人的留恋之意,也是祝福友人无处不生根之意。王之涣《送别》诗中,就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诗句。
  
   抟土、柳枝……我们能不能把云台山一带流传的葬俗,与女娲造人故事发生联系?《风俗通义》讲:“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绠于泥中,举以为人。”“引绳绠于泥中”,讲的是用绳绠,在民间口头版本中,有用藤条的说法,同时,焦作云台山一带与中国其他一些地方还有用柳枝的说法。抟黄土造人的实质,是抟黄土为坟丘;引柳枝于泥中的实质,是坟前插柳。这是《易经》中龙文化、龙脉文化的内容,是利用自然地理能量选择风水接续人丁、使得人丁兴旺的内容。女娲使用黄土捏人,因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条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先前用黄土捏出的人是达官贵族,后来甩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则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贵贱区别,不正是地理风水选择中所讲的龙脉有贵贱吗?女娲曾经捏泥人。女娲捏泥人,是巫文化的反映,也是属于易经文化中的内容。易经文化讲究天人感应,内外相应,抟土为坟丘,目的在于造人,属于外应;捏泥人,取回家中,安置于居室,属于内应。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屋脊上,往往有龙形兽脊,屋脊上的龙,是用来呼应野外墓穴的龙脉,龙形兽脊,称作内应,野外龙脉,称作外应。龙的外应与内应,与造人的内应于外应一样,都是属于上古时代巫觋文化天人相感的产物。传说很美丽,让人神情飞扬,给人无限遐想,然而它只提供精神层面的作用;史实很沉重,但它是方法、是技艺,是根脉、是民族魂。
  
   抟土、柳枝、泥人,美丽动人的传说背后,是伏羲、女娲所开创的中华民族龙文化背景。244#作者:kaivin20  回复日期:2009-7-7 1:58:00  学习了,读了大部分lz的帖子,受益匪浅。但一直有点搞不明白:
  
  如果《山海经》“以图载道”, 《连山易》时代尚无文字,其后的文字都是后人“看图说话”加上去的,这些文字的可靠性是不是值得怀疑了? 那么,引用《山海经》的文字版内容来说事,是不是有点鸡与蛋谁先有的错愕和迷乱?
  
  只是好奇。247#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7 21:24:00  揭秘《山海经》【29】云台山中说女娲(二)
  
  
   《山海经·北山经》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偶,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淮南子·览冥篇》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杂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雍沉不通者,窃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淮南子·天文篇》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载:“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一、女娲补天真相
  
   在中国,女娲补天的故事与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也是家喻户晓。儿童时代,对什么都好奇,属于提问题年龄阶段,父母给孩子们讲的故事,往往就有女娲的故事。共工用头顶垮了天的支柱不周山,天破了;系地的绳子也被扯断了,地陷了。在天塌地陷,百姓无法生存的关键时刻,女娲挺身而出,收集五色石子,用火烧炼后拿着烧好的石糊糊把天补好,直到今天天空上还会出现彩霞、彩虹,就是女娲五色石留下的痕迹。补天济世显示了女娲的勇敢、机智和才能,显示了女性的伟大,因此女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原始母亲神。
  
   女娲补天神话存在有一个广泛的少儿版本,另一个版本是学者版本,传说中的洪荒时代,人类生存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穴居野处,《礼记·礼运》载“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洪水滔天,荒火遍地,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人们在认识、适应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做出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女娲成为那个时代神奇的英雄。女娲补天的故事,发生在当人类繁衍起来之后,共工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是黄帝部落战胜,战败的共工不服输,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子断折了,天倒下了,出现一个大漏洞,大地也出现陷裂,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噬人民。人类又一次面临着空前劫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石子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空补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天空支撑起来。女娲还擒杀了带来水厄的黑龙,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收集了大量芦草烧成灰,用于止住漫流的洪水。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空向西北倾斜,天空的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大地向东南倾斜,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淮南子·览冥训》对女娲补天创世的功绩作了详细生动的记载:“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女娲是神话传说中被列入三皇五帝尊位的人物。郭璞注《山海经》讲“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首蛇身,一日七十变”。这里需要指明的是,“一日七十化”的女娲,不是讲女娲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二郎神一样有七十多种变化,是讲女娲曾经在一天之内颁布过七十多条民俗民约。是讲女娲为人类做过许多事情,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制作笙簧乐器用于勾通天地神灵等。《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说,“女娲氏亦风姓,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曰女希,是为女帝”。《潜夫论·五德志》载:“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春秋纬》则直接认为:“三皇者,伏羲、神农、女娲。”然而,屈原在《天问》中就曾经提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后世有谁继承了女娲的事业?女娲的事业是什么样的事业?女娲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还有诸多问题,如“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到底讲什么?“天柱折,地维绝”到底讲什么?“背方州,抱圆天”到底讲什么?
  
   “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杂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雍沉不通者,窃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以便“从天地之固然”。仔细阅读这段文字,是不是对女娲“承庖牺制度”的一种注释?我们将女娲造人故事放到伏羲文化系统中去阐释,是不是也应该把女娲补天故事也放到伏羲文化系统中其阐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对那个创造易经八卦的伟大时代作出重新认识,作出完整认识。
  
   我们首先明确一下,《淮南子·览冥篇》所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猛兽食颛民”以及“……颛民生”中的“颛民”,指的是颛顼时代的人民。《淮南子·天文篇》所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以及《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所载“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三部典籍中所讲的,完全是同一件事情,并且极其一致地标明了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最初的女娲是伏羲时期的人物。补天的这个女娲不是伏羲时期的女娲,是“当其末年”的另一位女娲。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是被少昊玄嚣培养成长的黄帝的孙子。皇帝部落,少昊、颛顼、帝喾、唐尧,从颛顼到唐尧,中间相隔帝喾一代,就到了儒家经典《尚书》记载的尧舜时期,就到了司马迁写《史记》开篇所记载的时代。这样,我们就把女娲补天的发生时间一下子向我们拉近了许多,从而纠正传统上人们阅读或讲述女娲补天故事时心理时间上认为的遥远渺茫、神话虚构诸因素。
  
   接近尧舜时代的颛顼时代,史话已经远远多于神话。这个时代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没有生出双翼飞到天上去补天空漏洞的可能。这次历史事件,并不都纯粹是自然事件,更主要的是文化事件。“背方州,抱圆天”透露得很明白,“背方抱圆”,指明了就是《易经》图画中的《伏羲64卦方圆图》中的方圆。“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中的“四极”、“九州”、“天地”、“水火”,都是《易经》中的基本概念,是《易经》中推演八卦时八卦的卦位错置争议问题。248#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7 21:36:00  
   二、共工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中的“女娃”,或许也是女娲部落中的一代女娲;或许不是女娲部落中人,而是神农部落中一位了解女娲文化的女性。是早于补天的女娲的一位女性。神农时期《连山易》,崇山卑海。神农末期,当山的能量、山林文化、神农文化受到削弱的同时,海的能量便会相应地恣肆猖獗起来,这个女娃便是固执地维护神农文化的一个女子,她当然不会真的一个人去填现实中无边无际的海洋,而是为阻挡山林文化的敌对力量海洋文化的兴起而献身的女性英雄,这是《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故事真相。
  
   有精卫试图维护神农文化在先,有共工试图复兴神农文化在后。共工是一个部落,这个部落是神农的后裔。这个部落西周时期还存在。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前841年(一说前842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之后,由共伯和摄行王事,称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直到周厉王死后,还政于其子周宣王,前后14年时间。(一说是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主政,所以又称周召共和。)《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载:“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载:“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淮南子·本经训》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原道》中又记载共工与高幸氏发生战争。《史记·补三皇本记》载:“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路史·太吴纪》记载共工与女娲氏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当亦系神农时期的共工部落直至夏初存在的共工部落。共工为水神中的水,与精卫填海中的海,都指汪洋沼泽之水,不是指今天大陆之外的海洋。共工原是神农部落中的治水一族,由治水到“振滔洪水”、利用洪水,反映出神农后裔有着曲折的命运历程。
  
   女娲飞不到天上去,共工也不会有用头颅就能够撞到一座山峰的力量。“天柱折,地维绝”中的“天柱”、“地维”,都是指《连山易》中的一个艮卦,指《易经》文化中山的概念、指人们心中山的观念。“天柱折,地维绝”是《连山易》的被推翻,是神农文化的倒塌,是黄帝部落《归藏易》的推演与被确认。“大荒之偶,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我们当代的教科书上这样为我们解释:“不周山,传说在昆仑西北部。”是当真认为有那么一座名字叫不周山的大山存在了。我们的解释是:“周”,指周全,完整,指的是“圆”;“不周”,指的是不完整、有缺陷,指的是“不圆”,指的是“方”。周与不周,圆与方,是《易经》中的概念。不完整、有缺陷的,是黄帝部落的《归藏易》。黄帝部落玄嚣、帝鸿等人推演出《归藏易》,推翻了山在人们观念上的崇高地位,推翻了神与人之间悬殊的社会等级关系,把大地的位置放到了第一位,确立了人人平等观念。这是上古时期发生的一次文化巨变。在这一巨变过程中,共工认为黄帝部落推演出的《归藏易》是错误的。先变易者杀无赦,不及时变易者杀无赦。易道推演,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主干。道自身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周期性推进着的,对于道自身的变易,人类要及时地去发现、去适应,要及时应变。道自身已变,人类社会没有及时应变,或者道自身还未变,人类社会提前变,都会遭到道的惩罚,都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混乱与灾难。神农氏末期,黄帝氏初期,易经是不是应该由《连山易》推演到《归藏易》,是不是符合已经变易的道?黄帝部落的易道推演有没有错误与漏洞?共工说“不周”,是说存在有漏洞。我们说商代之前中国历史上,都是以易道的变与不变的名誉发动战争,以尊道不尊道为发动战争的唯一理由。于是,共工与颛顼发生战争。共工失败,共工以头颅所撞向的,是黄帝部落有缺陷的《归藏易》演易道场、演易祭坛。
  
   女娲补天是文化问题,是《易经》问题。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是天地排序问题,是以乾卦表示天空,以坤卦表示大地的天地排序问题,是天的位置应该搁置到哪里的问题?也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未解决的易经之谜、易经“天书”问题。皇甫谧曰:“炎帝……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又曰:夏人因炎帝曰《连山》,《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蔡元定曰:“《连山》首艮,《归藏》首坤。”这些传统观点,根本都是错误的。《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黄帝立四面。”我们曾经在《云台山是华夏祖源地(三)》一文中解释“黄帝四面”,讲“黄帝四面”是易经体系中的《河图》,是黄帝部落以《河图》为原理开创了中华民族阳宅四合院的宅居方法与格局。同时,“黄帝立四面”也透露了黄帝部落的《归藏易》有用四不用八的漏洞。在《山海经·大荒经》中不断出现的“使四兽”,说明的也是这个问题。
  
   共工发动战争,有一定的理由,应该属于正义的战争。然而,即便在局部上有漏洞,甚至是关键性的漏洞,黄帝部落的演易大方向没有错,整体上符合易道之变,这是公共失败的原因。黄帝部落为推演易道,为推进华夏文化进步,几代人付出过巨大努力,少昊玄嚣、帝鸿等都是著名的演易人物,他们的后代甚至有为此加入伏羲部落的行为。然而,演易祭坛被毁坏,又不知道怎么安放天的位置,怎么样弥补易道漏洞,残局无法收拾。此时,出现了女娲,在黄帝部落《归藏易》祭坛中,用五色石子标明天的位置、补足了应有的乾卦等卦位。
  
   神秘的女娲部落,是掌握有伏羲易经八卦的一个部落。上古时期,每一次易道毁坏、发生混乱的时候,都是由女娲部落出来给以修正。249#作者:忘记名字忘记密码  回复日期:2009-7-12 20:16:00  听着笛声,远处雷声隆隆,细雨濛濛,青翠入眼,端坐,远眺,幻生幻灭,安静如斯,一杯清茶,细细拜读楼主大作。250#作者:gadflys  回复日期:2009-7-14 13:48:00  记号一下。251#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15 16:49:00  揭秘《山海经》【30】云台山中说女娲(三)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东南海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一、嫦娥奔月真相
  
   《西游记》把妖怪写成人,《山海经》把人写成妖怪。妖怪披上人的衣服,变出人的嘴脸,使这些妖怪露出原形容易;人一旦被说成妖怪,使人长出妖怪嘴脸,有了妖怪形体,使这些本来是人的人还原出人的面孔,极其不易。天河里的天蓬元帅酒醉调戏嫦娥,被贬下界,错投猪胎,成为后来的猪八戒。我们的文化再生之时,似乎都有投错胎的类似现象。月宫玉兔下凡成妖作怪,被太阴星君和嫦娥降伏收回月宫,除去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一难。小说中有嫦娥,诗歌中有嫦娥。李商隐《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原本叫恒娥,西汉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姮娥、嫦娥。《淮南鸿烈集解》云:“姮娥,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姮,《文选》注引此作常,淮南王当讳恒,不应作恒,疑《意林》是也”。《集解》又引洪颐煊云:“说文无姮字,后人所造。”大羿和嫦娥是夫妻。《准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初学记》引古本《准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12个字。《文选》注两引《归藏》,均谓嫦娥服不死药奔月,知常娥神话古有流传,并非始于《准南子》。姮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
  
   《淮南子》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尽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帝俊,俊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解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帝俊赐给他的红色的弓,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后羿的弓箭,一支支向骄横的太阳射去,10个太阳被射落9个,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民间传说。
  
   后羿的丰功伟绩受到了其他人的妒忌,他们到帝俊那里去进谗言,使帝俊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遇王母娘娘,向王母求得不死药,服下此药,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事情被蓬蒙知道了,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蓬蒙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缴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仙。后羿回到家,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惊奇地发现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月亮中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食品鲜果,遥祭月宫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形成了民间中秋节拜月风俗。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今本《山海经》不见大羿射日的故事。唐人成玄英《庄子·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说明古本《山海经》中有大羿射日故事。后羿,又称夷羿,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这是《尚书》中记载的后羿。《天问》载:“羿焉彃日?乌焉解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说后羿的妻子是“纯狐”而不是“嫦娥”。《天问》的说法是,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月亮上去了。《淮南子》中记载的另一种说法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地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
  
   有后羿射日,才有嫦娥奔月。天上不会有出现10个太阳的天象,即便有,也不存在可以射到太阳的弓箭。“十日”指的是十天干。“十日并出”指的是纪日上出现的混乱,比如同一天,有人说是甲日,有人说是乙日,有人说是丙日,甚至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都有,这叫“十日并出”。这种混乱的天干纪日,必须去除9个错误的天干纪日,确定一个正确的出来。这是后羿射日故事的真相。
  
   羲和为太阳之母,在东极浴日。常羲为月亮之母,在西极浴月。《史记·历书》载:“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东,起明于西。”浴日、浴月,我们已经讲过“浴”不作沐浴的“浴”,而作风俗的“俗”。《世本》说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吕氏春秋》说“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仪、常羲的异记。她们的占日、占月,就是说她们是制订纪年纪月纪时干支风俗的人,被后世神化为日母、月母,日精、月精。《山海经》中讲“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是对一年十二个月的最初确认。《山海经》中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是羲和,一个是常羲,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正如羲和生十日不能理解为羲和养育了十个太阳儿子一样,常羲生十二月自然也不能理解为常羲从自己的腹中生出了十二个月亮儿子,这里的“月”和“日”,不是指月亮,而是时间概念,常羲生十二月即指常羲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规律制定了一年十二月的纪月制度。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女和月母之国……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山海经》中,常羲又被称为“女和月母”。所谓“女和”,是因为她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中国传统历法夏历是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是指同时参照太阳和月亮(太阴)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由于太阳的周而复始的公转决定了寒暑冷暖的推移循环,所以要根据太252#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15 16:54:00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女和月母之国……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山海经》中,常羲又被称为“女和月母”。所谓“女和”,是因为她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中国传统历法夏历是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是指同时参照太阳和月亮(太阴)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由于太阳的周而复始的公转决定了寒暑冷暖的推移循环,所以要根据太阳的运行确定历法的季节;另一方面,由于月相的晦朔弦望变化十分明显,可以据以纪日子,所以中国传统历法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月份,由此就形成了典型的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方便百姓使用,据阳历的节气务农时,据阴历的月相知时日,但是却有一项很麻烦,就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参差不齐,不可公约,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天,而月亮绕地一周则大约28天,一年包含12个月还余10多天,如果不加调整的话,过不了多久就会导致季节和月份发生大错位,比如说今年的惊蛰在2月,过两年可能就到了3月,这就是日月运行不同步、阴阳不齐所导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置闰,即每间隔几年(三年)就在1年12个月之外增加1个月,这个月就叫闰月。月神常羲为什么叫“女和月母”,因为她要负责制定阴历月份,因此她必须保证阴历月份能够与阳历的季节相协调,此为调和阴阳。
  
   纪日的十天干出现极大混乱,或许是因为阴阳合历中的复杂因素,或许是因为其他因素,虽然后羿出面给以了纠正,占日的羲和还是逃离了浴日、占日的地方,逃到了浴月、占月的地方去做了一名常仪。后羿射日,不是射洛天上的太阳;嫦娥奔月,也不是飞天飞到月亮上去。253#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15 17:02:00  二、易经中的恒
  
   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最终竟然变成了月精蟾蜍,即一只癞蛤蟆,并且终日被罚捣不死药。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灵宪》载:“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汉代嫦娥奔月故事的结局十分怪异,说嫦娥变成了蟾蜍,也就是癞蛤蟆。一个窈窕美人变成了丑陋的癞蛤蟆,怎么会是吉卦呢?也许是因为美人变成癞蛤蟆的结局太悖逆常理,也太不合乎人情,于是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到后来,就丢掉了那个丑陋得让人起癞疙瘩的尾巴,变成了一个纯粹是悲欢离合的哀艳故事。然而,嫦娥与癞蛤蟆的事情,在《易经》中有记载。《易经》中记载嫦娥、王母、蟾蜍的有《恒》、《豫》、《晋》三卦。
  
   《易经·恒》载:“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九二:悔亡。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九四:田无禽。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上六:振恒凶。”在《易经》中,恒娥的“恒”,是一个卦名。《说文》载:“恒,常也。”这是汉代把恒娥改为常娥、嫦娥的依据。传统的解释是:震为阳、为男、为上、为外,巽为阴、为女、为下、为内,阳上阴下,男外女内,正像君贵民贱,男尊女卑,所谓永恒不变的封建纲常。君子应该坚守此道,持之以恒。所以卦名曰恒。其实,这个恒卦的恒,就是以恒娥来命名,就是以恒娥的故事作为一个卦例,就是讲恒娥在后羿射日之后,依然没有坚持浴日,离开浴日的地方奔逃到浴月的地方去的不恒其德行为。初六“浚恒”的“浚”字,应该是“俊”字,“浚恒”点明了恒娥与帝俊部落的关系,是帝俊部落成员。九二“悔亡”的亡字,是逃亡、逃走的意思。悔亡即“嫦娥应悔偷灵药”以及民间传说中嫦娥逃到月亮上去之后的后悔心情。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讲不恒其德的具体内容是承筐无实,在劳动中,在担经过程中,她挑着的筐子里是空的,因此被他人或自认为是羞耻。九四“田无禽”是讲后羿野外射猎归来的原因。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是讲嫦娥奔逃到浴月的地方以后的好的表现,讲嫦娥得到了好的归宿,以及后羿结局的不幸。上六“振恒凶”讲的是另外一件与恒娥有关的历史史实,是王亥、王振兄弟与恒娥之间发生的事件。254#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15 17:07:00  恒娥为什么在浴日的东方不恒其德,造成了十日并出的混乱局面,而到了浴月的西方后能够恒其德?《易经·豫》载:“豫:利建侯行师。初六,鸣豫,凶。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六三,盱豫悔,迟有悔。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六五,贞疾,恒不死。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是不是看不出来怎么回事?还是在卦名上。卦名“豫”,古代注家皆训“豫”为“乐”,就是娱乐的“乐”,逸乐的“乐”,今人有把豫卦的“豫”与预则立“预”通用的。在出土的秦简中,“豫”作“介”。《尔雅·释诂上》载:“介,大也。”《易经·晋》载:“受茲介福,于其王母。”王弼注:“受茲大福。”《文选·张衡〈思玄赋〉》载:“遇九皋之介鸟兮,怨素意之不逞。”旧注:“介,大也。”帛书《易经》豫又作“馀”,应为“馀”、“豫”音义皆近而通用。而“豫”《說文》以为“象之大者”,因此今天的学者认为“介”有大训,与“馀”、“豫”同义。由此也就认为,秦简中豫卦作“介卦”,也是正確的。《大戴禮記·五帝德》载:“富而不骄,贵而不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豫,象之大者。引伸之,凡大皆称豫。”于是,“豫,谓逸豫。”把“豫”与“骄”对举,认为易经中的豫卦讲的是自大骄傲还是不自大骄傲的主题。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介”作“疥”。《经典释文》载:“介,古文作砎。”《类篇》载:“砎,硬也,或从界。砎,一曰磨也。”于是《系辞传》中孔子说:“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焦作古代著名玄学家王弼对这句话的注释是:“处豫之时,得位履中,安夫贞正,不求苟豫者也。顺不苟从,豫不违中,是以上交不諂,下交不渎。明祸福之所生,故不苟说;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終日’明矣。”孔颖达也跟着来:“‘介于石’者,得位履中,安夫贞正,不苟求逸豫,上交不諂,下交不渎,知几事之初始,明祸福之所生,不苟求逸豫,守志耿介似于石。然见几之速,不待终竟一日,去恶修善,恒守正得吉也。”所谓“其操介如石焉”、“守志耿介似于石”,孔子、王弼、孔颖达,一概是不通经典的胡说八道。
  
   帛书易经本作“疥”,《說文·疒部》载:“疥,搔也。从疒,介声。”分明是美人有病,嫦娥有病,什么病?疥疮!“六五贞疾,恒不死”,恒娥的疥疮病,不至于要人命。《易经·晋卦》载:“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疥疮俗称疥疙瘩、癞皮疮,恒娥的病是谁给治好的?是西王母。负责占日、浴日的嫦娥因患疥疮病不能工作,造成十日并出的乱局,从浴日的东方跑到浴月的西方去找王母求药治病,病好后留在王母处工作,表现得非常好。月宫中的蟾蜍、癞蛤蟆,因嫦娥所患癞疮病而有此传说。《易经》中的恒卦、豫卦、晋卦,讲的是嫦娥故事。射日、盗药、奔月,嫦娥神话,是上古时期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255#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15 17:08:00  作者:gadflys 回复日期:2009-7-14 13:48:00
  
    记号一下。
  
  ====================================
  谢记号!256#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15 17:10:00  作者:忘记名字忘记密码 回复日期:2009-7-12 20:16:00
  
    听着笛声,远处雷声隆隆,细雨濛濛,青翠入眼,端坐,远眺,幻生幻灭,安静如斯,一杯清茶,细细拜读楼主大作。
  ==========================================
  端坐,远眺,
  安静如斯,
  一杯新茶,
  千古旧事。257#作者:shenhxyhf2006  回复日期:2009-7-18 16:00:00  看到楼主的新帖,突然发现自己应该回去再读读易,确实很多东西半途而废了。我曾看到70年代古体版本的周易讲解,其中提到《恒》卦的问题:易之作者虽在开始的表态上是赞美和肯定恒的,但是纵观恒之六爻,却无一爻让人安心,可见恒之处事不易,用恒当慎。
  好久不见了,楼主的帖子还是这么精湛,佩服啊,愿你能做众人之师,“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学术操守和学术风气失当是中国今天学术不能归于正途的根本问题,学术,天下之公器。哎……258#作者:99黄河  回复日期:2009-7-19 10:50:00  
  发现楼主深入研究《山海经》,颇多独见,虽没时间细读,但仍感震撼。可喜可贺!
  望坚持下去,拨开云雾,早日揭开这一大经典的本源面貌。
  259#作者:凯华  回复日期:2009-7-22 19:37:00  学习261#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25 9:40:00  揭秘《山海经》【31】云台山中女儿国(一)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有女子之国。”
   《山海经·海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易经·屯》载:“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一、合烟 续竹 磙磨盘
  
   几乎在所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版本中,伏羲、女娲都是兄妹关系,人类遭遇洪荒之灾,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为延续人类种族,兄妹两个不得不结合为夫妻。唐代李冗在《独异志》里有完整的描述:“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以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
  
    女娲与自己的哥哥伏羲婚配的故事,还有更多的民间版本。1、洪荒之后,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两人,兄妹两人为了繁衍人类,想结为夫妻,为了看一下兄妹成婚是否符合天意,就从昆仑山东西两座山头上分别向下磙两盘石磨,如果两盘石磨在山下能磙合到一起,就可以结婚。结果是石磨在山下合在了一起。2、洪荒之后,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眼看人类要绝种,太白金星叫他们兄妹结为夫妻,两人不肯,提出如果太白金星能够把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太白金星把他们兄妹二人砍断的竹子一一接起来,插在地上,又复活生长——这就是后人看到的为什么竹子上有许多竹节的神话传说。3、女娲又提出了一个条件,由她围着山脚跑,如果伏羲能追上自己,就结为夫妻。伏羲、女娲两个人就围着山脚追逐起来。伏羲追不上女娲,这个时候,一只灵龟告诉伏羲:你别在后头追,你从相反的方向去堵截。伏羲一听,就掉转方向跑,女娲没有防备,竟然跑到了伏羲怀里。
  
   对于人类早期的婚姻状况,典籍中也有记载。《管子·君巨篇》载:“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淮南子·本经训》载:“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列子·汤问》载:“男女杂游,不聘不媒。”《吕氏春秋》载:“昔太古无尝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女娲诸多创世功勋中,制定婚姻是其又一大创举。《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载:“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通鉴纲目》载:“伏羲氏初创书契、制骊皮嫁娶之礼。”在民间传说中,女娲造了很多泥人,他们在地上一翻身都成了真人,但是这些人终究都会死去,难道要不停地捏泥人吗?女娲苦恼了一阵子,终于决定让人类像自己兄妹夫妻一样分出男女,结婚生子,繁衍自身。女娲遂成为中国婚姻的鼻祖,在典籍中被称作高媒,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媒婆。古代中国,各地都有女娲娘娘庙或高媒庙,用来祭祀女娲。女娲在民间的崇高地位,跟她作为婚姻之神、媒婆之祖有很大的关系。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同人类有过一个原始群婚阶段,然后进入到血缘婚阶段,然后有一个抢婚阶段,最后才有了比较稳固的族外婚。“男妇同姓,其生不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周时期逐渐有了成熟的婚姻制度,“六礼”所规定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血缘婚也叫班辈婚、兄妹婚,这指的就是伏羲、女娲兄妹形式的婚姻。部落中的婚姻是按辈份来划分,家族范围内所有祖父与所有祖母都互为夫妻,所有父亲和所有母亲都互为夫妻。同样,子女之间也是这种婚姻状态。班辈婚的习惯,兄弟共妻,姐妹共夫。孩子称所有的男人为父亲,称所有的女人为母亲。殷墟甲骨文中就任然保留有商代的这种称谓习惯,比如武丁称他的父亲为父甲、父乙(武丁的生父)、父丙、父丁、父戊,是为多父;称他的母亲为母甲、母丙、母庚(他的生母)。现代社会,焦作一些地区的称谓中,称父亲为爹,父亲之兄为大爹,父亲之弟为小爹,或许就与商代的父甲、父乙、父丙等相类似。中国上古婚俗,兄终弟及,姐死妹继,甚至姐妹二人同嫁一人,比如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一同嫁给舜,这在《易经·归妹》中也有详细记载。两性关系被限制在家族内部班辈之间的同时,家族之外又有抢亲习俗。《易经·屯》爻辞载:“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一群人乘马飞速而来,不是来抢财产的,是来抢亲婚配的。《易经·屯》爻辞又载:“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抢亲的人骑着马儿飞速而去,山路上留下的是哀哭之声。《说文解字》载:“婚,娶妇以昏时。”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学者据此断定:古时候的人们天黑下来后才结婚,疑是抢婚性质。
  
   人类历史上有没有原始群婚阶段,是一个疑问。学者们所说的母系氏族社会历史时期,实际上指的就可能是血缘婚现象。血缘婚与抢婚与族外婚,也是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也有并存关系。伏羲与女娲的血缘婚现象,也不是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各部落的普遍婚姻现象,而是仅仅发生于女娲部落,并且经历了神农、黄帝、夏、商、周,延续时间达数千年之久。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母系氏族历史时期,只存在个别部落特有的母系氏族现象。262#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25 9:42:00  二、女娲部落是女儿国
  
   《后汉书·东夷传》载:“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辄生子云。”《隋书·西域传》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之夫,号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惟以征伐为务。山上为城,方五六里,人有万家。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朝。复有小女国,共知国政。”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对女儿国作过这样的描述:“拂惊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皆是女人;略无男子,多诸珍宝货,附拂逢国,故拂凛王岁遣丈夫配焉,其俗产男皆不举也。”《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时路过一个西凉女国,在这个王国里没有男人,繁衍后代都是靠喝湖中的水而受孕。《镜花缘》第三十二至三十八回中的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
  
   《山海经》中记载有女儿国,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女儿国叫作“女子国”。《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又记载了“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昆吾附近“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有女子之国”。
  
   我们来看看现实中人们所说的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的女儿国。
  
    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人类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活化石” 的云南境内的泸沽湖,不仅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旖旎静谧,更因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和至今保留着全球唯一、亘古独存的奇风异俗而著称于世。世居湖畔的数万摩梭人至今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在外部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神秘与诱惑。摩梭人视女为“根”,以女为贵,其中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因家中有男无女,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男子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男女走婚生活,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的“走”而实现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家中居住,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彼此称“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夫妻意义的情侣。有的书上称“阿肖”为“阿夏”——男不娶、女不嫁,这是不是《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的 “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摩梭人男女阿肖走婚关系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群婚制。姨表、叔伯、弟兄、姊妹间严禁结交阿肖——这不符合伏羲、女娲兄妹之间可以成婚的记载。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女娲部落中的婚俗,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也在发生变化与进步。摩梭人男女结交阿肖,可以没有家人包办,也可以无媒妁之言。男女相互在一起生产劳动、节庆活动、跳舞交谊等交往过程中,只要双方情投意合,便可自主建立阿肖关系。建立阿肖关系比较自由,手续也很简便,通常经过双方私下或托人交换礼物便可确定关系。有的双方交换一样随身首饰和手镯、戒指等皆可,有的则由女子给男子赠送一样自己亲手制作的鞋垫或麻布腰带,男子则加赠一条围巾或首饰之类的便可。一旦交换了礼物,男女便成了阿肖情侣,到了夜间,男子就可以到女方走婚了。以这种方式结交的阿肖,一般都有一段相当隐秘的走婚过程,到了一定的时间才逐步公开。也有不少男子在开始走婚阶段是以公开的方式出现的。男子在首次走访女阿肖时,必须带上媒人或自己的一个男朋友,并随身携带茶、糖或给女阿肖的衣裙等物。对方家中则对来者予以盛情款待,并将男阿肖带来的茶、糖拿一部分祭祀祖先,一部分送给本村各户或只送给亲族,以此委婉地宣布家中女儿已有男阿肖。晚上,由女方母亲或姊妹引男阿肖到女阿肖卧室。女阿肖也可以在自己花房里以酒招待男阿肖。男阿肖在走访的最初阶段,常常回避女方兄长或舅舅之类的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随便起来。结交阿肖公开后,双方家庭成为“比子则黑”,即亲家。每逢节日,要相互送礼拜访。遇红白喜事时互相帮忙。这种“比子则黑”的关系随着阿肖关系的建立而诞生,也随着阿肖关系的解除而消失。263#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25 9:43:00  摩梭妇女到结交阿肖的年龄,通常都在花楼上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花房,一旦结交了阿肖,这间花房便成了谈情说爱的小天地。最初的约会多是避人耳目,悄悄进行。男子常在夜深人静时,或徒步或骑马到女阿肖家按相约的暗号或抛石子到花楼房顶,或以吹笛弹弦,或以马铃声,或用烟斗敲门等,有多种多样的暗号,等候中的女子闻声开门,将男阿肖引入卧室。到拂晓前,男子便匆匆离去返回自己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走访后,女子便将男阿肖公开,男阿肖即可公开走访女阿肖,并可登堂入室,到女阿肖家下房喝茶聊天,享受热情招待。
  
    孩子随母,外甥跟舅。走婚男女有了孩子,在孩子出世的第二天,女方家中要为孩子举行取名仪式。并带上“巴舍巴哈”,即为小孩取名举行取名仪式时向神灵和祖先供奉的食物、甜酒等到男阿肖家道喜,男方家中则派一女子带上丰盛的食物去看望女阿肖。第一胎孩子满月前夕,男方家中要杀猪宰羊,备酒办席,到女方家中举行隆重的“若哈舍”满月酒仪式,招待女方村内和邻村的男女老少表示庆贺。孩子到了13岁举行成丁礼时,也要到生父家中拜节,生父则给予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表示祝贺。阿肖走婚所生的孩子一律随母而居,跟随母姓,由家庭中的母亲、舅父、姨母共同抚养。而子女成年后,对这些老人承担主要的赡养义务。男阿肖不是女阿肖家庭成员,也无抚养孩子的法定义务。所以对摩梭男子而言,他们的相当的精力是与自己的姊妹一道共同抚养外甥,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精力来帮助女阿肖抚养自己的亲生子女。
  
    阿肖关系维持时间长短不一,因情而异,短则几天、几个月,长则几年、十几年甚至终身。他们合则聚,不合则散。阿肖双方结交过程中,如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品性不端或与之情感不合等原因导致关系疏远感情破裂时,阿肖关系就随之解除。由于男女阿肖各居母家,没有经济上的关系和日常共同生活和密切接触,所以具有相当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阿肖之间,在经济上谁也不靠谁。你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你。双方均不可能独占对方,亦不可能依附对方。这就使阿肖关系变得比较淡漠,自然也就不会专一。 男女阿肖,既有从一而终者,也有一个结交多个阿肖者。大多在数个以上,少数则多达十几、数十人。一般年轻时阿肖关系多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结交的阿肖逐渐减少,关系趋于稳定。
  
   伏羲、女娲经过合烟、续竹、转山、磙磨盘结为夫妻后所建立的婚姻,并不是后世汉族所建立的稳固的家庭式婚姻,而是摩梭人这种走婚式的婚姻。合烟之后,伏羲依然居住在他堆柴烧烟的山头上,女娲也依然居住在她堆柴烧烟的山头上;磙磨盘之后,伏羲依然居住在他向山下磙石磨的山头上,女娲也依然居住在她向山下磙石磨的山头上。他们的结合方式,是转山方式的走婚。伏羲在哪一座山上堆柴烧烟的,女娲在哪一座山头上堆柴烧烟的;伏羲在哪一座山头上向下磙石磨盘的,女娲在哪一座山头上向下公式磨盘的——这一点极其重要,它们分别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以及民间传说中的重要神话人物东王公与西王母。伏羲合烟、磙磨盘时是在东山上的,被称作东王公;女娲合烟、磙磨盘时是在西山上的,被称作西王母。这是伏羲形象向东王公形象转化、女娲形象向西王母转化的大关节点。
  
   《史记·补三皇本纪》所载“女娲有神圣之德,代宓羲立,号曰女胥氏”,继伏羲为王的女娲所建立的部落,是女儿国部落。《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男不娶、女不嫁;“女曰巫,男曰觋”。有神圣之德的女娲所建立的女子国,是为了巫觋重任的担当,是为了中国文化重任的担当。不是摩梭人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诱惑的徒有其表的婚姻形式。264#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25 9:45:00  作者:凯华 回复日期:2009-7-22 19:37:00
  
    学习
  =====================================
  谢谢凯华老师!!
  265#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25 9:47:00  作者:99黄河 回复日期:2009-7-19 10:50:00
  
    
    发现楼主深入研究《山海经》,颇多独见,虽没时间细读,但仍感震撼。可喜可贺!
    望坚持下去,拨开云雾,早日揭开这一大经典的本源面貌。
  =====================================================
  谢谢99黄河老师!!好的,我尽可能坚持下去!266#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7-25 9:53:00  作者:shenhxyhf2006 回复日期:2009-7-18 16:00:00
  
    看到楼主的新帖,突然发现自己应该回去再读读易,确实很多东西半途而废了。我曾看到70年代古体版本的周易讲解,其中提到《恒》卦的问题:易之作者虽在开始的表态上是赞美和肯定恒的,但是纵观恒之六爻,却无一爻让人安心,可见恒之处事不易,用恒当慎。
    好久不见了,楼主的帖子还是这么精湛,佩服啊,愿你能做众人之师,“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学术操守和学术风气失当是中国今天学术不能归于正途的根本问题,学术,天下之公器。哎……
  ===============================================
  谢谢shenhxyhf2006老师指教!!
  恒而不恒。易经中的恒卦,一是记载了嫦娥奔月事件,二是记载了商部落先祖王亥、王振兄弟事件,都是恒中有变、恒中多变以求恒道的事例。267#作者:木木春  回复日期:2009-7-27 0:30:00  《山海经》真是奇书。268#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 15:49:00  揭秘《山海经》【32】云台山中女儿国(二)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山海经·西山经》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称,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一、皇母 王母 
    
   伏羲、女娲经过合烟、续竹、磙磨盘、转山结为夫妻后,伏羲及其后裔依然居住于合烟、磙磨盘时所在的东山上,因此后世称其为东王公;女娲及其后裔依然居住在合烟、磙磨盘时所在的西山上,因此后世称其为西王母。我们从以下几点来说明女娲即是西王母,西王母即是女娲,女娲和西王母本来是同一个人。
  
  
  
   名号相近。太行山除了又名“太形山”、“五行山”之外,古代还有过“女娲山”和“皇母山”的别名。南宋罗泌《路史》载:“‘女娲’又曰‘皇母’。注‘太行’一曰‘皇母山’,亦曰‘女娲山’。”又崔伯易《感山赋序》曰:太行一名“皇母”,一名“女娲。”道教中的著名神灵西王母,即《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东汉末年道教兴起,西王母被纳入道教神系。在道教中,西王母有着多种称名,如:金母、瑶池金母、王母娘娘、西姥、王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九光元女、太真西王母等,而以俗称王母或王母娘娘最为普遍。王、皇意义相近、发音相近,在民间,你往往很难分得清楚老百姓称呼王母或王母娘娘的时候,是叫王母还是皇母,是叫王母娘娘还是叫皇母娘娘。云台山下有地名皇母泉,地名很古老,地名中的皇母,应该指向太行山又称皇母山的皇母女娲,而传说故事却又是道教人物王母以发簪开泉的神话传说。在称名号上,王母与皇母,民间自古就没有严格的区分。269#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 15:50:00  汉代画像石中的女娲与王母。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出土汉墓墓门东侧支柱顶上有燧人氏、伏羲、女娲三人合抱图。山东费县南武阳东厥画像,燧人氏端坐中间,两手扶着伏羲、女娲。河南南阳画像石中,伏羲、女娲站在燧人氏的肩膀头上。东汉梁武祠石室里,有伏羲、女娲蛇尾相交,两人上方,尚有两小儿也在相交,伏羲下方一男子正在扯伏羲的袖子,女娲下方一女子也在扯女娲的裙子。画像石里有许多西王母与伏羲女娲联系在一起的图像。女娲、西王母都是画像石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女神,女娲的宗教意义非常明显,她是我国神话中的大神,表现出中华民族创世神话意义。画像石中女娲和伏羲、西王母和东王公共同构图的图像多而丰富。山东滕县画像石的西王母和东王公身边就同时有伏羲、女娲。伏羲、女娲是西王母神仙世界中共同的构图元素。汉代画象中多见表现西王母的画面,经常以西王母的故事做为镜铭及图画题材。《小校经阁金文卷一五》载:“明镜造,亲见宜,赤□师□白牙,西母东父侯□众日。”《藤花亭镜谱卷二》载:“尚方作竟自有真,良时日吉大赏,十子九孙各有喜,□至三公中常侍,上有西王母东王父,山人子乔大田子平(外轮);西王母东王父(内轮)。”《善斋吉金录·镜卷一》载:“中平六年正月丙午日,吾作明竟,幽湅三商自有己,除去不祥宜孙子,东王父西王母,仙人王女大神道,长吏买竟,位至三公,古人买竟百倍,田家大吉日月(外轮),吾作明竟,位至三公,天王日月,幽湅三羊(内轮)。”这些镜铭中的“西母东父”,“西王母东王父”,将西王母称母,将东王公称父,更接近是对有造人功勋的伏羲、女娲应有的称谓。汉代文学作品中也往往把西王母与女娲并称,如扬雄《甘泉赋》载:“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虙妃。”由此可以看出的是,在汉代,越早的时候,女娲与西王母的故事越是交织在一起,到了后期,西王母故事才逐渐从女娲、西王母故事交织的画面中独立出去。
  
  
  
   女娲、西王母作为宗教创世神互为补充。先天尊神、育养万物、女仙之宗的西王母,有着“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的剽悍凶恶形象,被华夏族称为“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刑杀之神,她的职责是预警天灾和惩戒那些触怒天意天威的人,从而成为秋冬肃杀之神的代言人。西王母的“西”字指的是方位,王母是神名尊称。《道藏》载西王母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结气成形,厥姓侯氏,位配西方”。道教中解释《山海经》所言西王母人身虎齿,豹尾蓬头云云,乃西王母与西方白虎之位有关。道教又讲元始天尊“授西王母以方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统括真圣,监盟证信,总诸天之羽仪,监上圣之考校”。西王母和东王公又是“道气阴阳之父母,共理二气,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个历史人物,东晋郭璞曾断言:“所谓西王母者,不过西方一国君。”《山海经》中记载的西王母,是上古时期一位氏族部落女首领形象,是中国上古时期华夏民族著名的部落女首领兼巫师。上古时期,人们崇尚巫术,掌握巫术的人,往往就是氏族最高的统治者。女娲是早于西王母的女巫,是伏羲时期依据伏羲所创易经八卦原理创立巫术的人,是华夏民族上古巫术的首创者。巫术的传承方式,需要严格的心传口授,作为巫术部落的西王母部落的巫术,与女娲部落的巫术,应该是属于一脉相承,而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历代西王母部落的女首领是不断更替的,但是西王母这一首领的封号没有变。黄帝时期有西王母。黄帝讨伐蚩尤之暴时,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西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遂克蚩尤於中冀。后羿时期有西王母。《易经》、《淮南子》讲“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周族先祖后稷时期有西王母。《易林》明夷之萃:“稷为尧使,西见王母。”虞舜时期有西王母。《竹书纪年》载:“(帝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玦。”《太平广记》卷引《风俗通》讲“舜之时,西王母来献白玉琯”。甚至到了周穆王时期还有西王母。《穆天子传》记载,西王母曾为周天子谣曰“将子无死”。《竹书纪年》讲“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又讲“穆王(五)十七年,西王母来见,宾于昭宫”。《史记·赵世家》讲“穆王使造文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女娲部落形成于伏羲时期,历经神农时期,到黄帝时期的颛顼与共工大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还曾经出来收拾残局。尧、舜、禹与启建立夏朝之交,有关女娲部落的记载逐渐消失,西王母部落的记载开始出现,并且有关西王母部落的记载出现之后,就再也没有过关于女娲部落的记载,二者之间有没有一种称名上的替代?
  
  
  
   作为正规宗教,如佛教与基督教,都必须有它的创世神话部分,这是一个宗教是否被认定为宗教的重要依据。人们有一个认识,认为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却忽略了道教创始人连需要编造创世神话都不懂。缺少系统的创世神话,是道教不能够被称作正规宗教的根本性硬伤。无论道教再怎么样抬高西王母的地位与神力,西王母也缺少具有典籍记载的创世神话、创世神迹。这需要女娲补天、造人、立极诸神话给予补充,需要女娲与西王母合一,才能够形成华夏文化中创世女神的完整形象。
  
  270#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 15:51:00  二、人首蛇身真相
  
   
  
   女娲与西王母活动地点都在昆仑山。唐人李冗《独异志》载:“昔宇宙开辟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这个神话记载中的伏羲、女娲兄妹议婚、成婚的地点都是在昆仑山,云台山下修武、武陟、获嘉一带,民间传说伏羲、女娲合烟、磙磨盘也是在昆仑山,但传说中的昆仑山就在当地的云台山下。《山海经·大荒西经》讲“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这里讲西王母穴居的洞穴在昆仑山。《山海经·海内北经》讲“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这里讲西王母在昆仑山北边。只要说到昆仑山,人们就会想到西王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仑山被演绎成了中华民族的圣山,同时也是西王母的专属领地。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女娲故事与西王母故事都发生于昆仑山上,昆仑山既是属于西王母,又同时属于女娲。
  
  
  
   西王母石室。《汉武帝内传》中描述西王母长相:“著黄金褡孎,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鐍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这与《山海经》中记载的西王母妖怪形象大相径庭。《道藏》中描述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居昆仑之间,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山。”《博物志》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道教认为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於西王母管辖。《汉书·地理志》载:“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论衡》亦有类似记载。《水经注·河水》载:“(河水)南有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盐池北。”《列仙传》载:“(赤松子)常止西王母石室中。”关于西王母石室,当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称,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中所说的“穴处”。
  
  271#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 15:52:00  伏羲、女娲的形象是“人首蛇身”。郭璞讲“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王逸讲“女娲人头蛇身”。汉代石刻画像中的伏羲、女娲是:男女二人分持规、矩,下身是两条互相缠绕的蛇。东汉梁武祠石室里,有伏羲、女娲蛇尾相交图。虽然《易·系辞下》中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然而,无论是后世典籍,还是最早记载女娲故事的《山海经》中,都没有女娲穴处的记载。
  
  
  
   真的没有女娲穴处的记载吗?我们讲先有图画,后有文字。没有文字之前的最初的《山海经》,应该全部是无文字解说的纯图画叙事。在原始的图画叙事的《山海经》中,女娲“人首蛇身”画面中的那个蛇一样的身体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女娲下半身的蛇身,是省略大山背景的山洞。画面是说女娲是一个居住在山洞里的人。伏羲、女娲蛇尾相交图,是说伏羲、女娲都是居住在山洞里的人,并且是讲明了伏羲、女娲居住的不是同一个山洞,伏羲居住在伏羲自己的山洞里,女娲居住在女娲自己的山洞里,根据我们先前的论述可以更准确地讲,伏羲居住在东山山洞里(因此称作东王公),女娲居住在西山山洞里(因此称作西王母),伏羲、女娲二人有着极其频繁的交往,伏羲经常进出女娲的山洞,女娲也经常进出伏羲的山洞,这也与前文所讲伏羲、女娲兄妹转山、走婚的事实相一致。
  
  
  
   我们还可以考察一下东西横亘千里的太行山全境,只要山中有敬奉王母的寺庙的地方,必定有山洞,通常俗称王母洞,这也是《山海经》中西王母穴处的民间释义。同时,只要山中有敬奉女娲的寺庙的地方,也必定有山洞,这种女娲洞,通常俗称人祖洞,与伏羲、女娲蛇尾相交图数千年来被解释为生殖文化一样,人祖洞也通常被被理解为与生殖文化有关。实际上,那些洞穴,只是说明女娲当年“穴居而野处”的居住处境。
  
  
  
   女娲与西王母,生活在同一座昆仑山上,都居住在洞穴里,她们是同一个人,其后裔也是同一个部落族属。
  
  
  
   把女人说成蛇,把女人说成老虎,把华夏民族始祖一个个都说成妖魔鬼怪物,我们的文化史,是3000年的辉煌?还是3000年的荒诞?透过历史烟云我看到的是:女娲不高兴,西王母不高兴,中国文化不高兴!
  272#作者:凯华  回复日期:2009-8-3 13:37:00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以“种瓜者”解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人对于这一句的解释,我也有点意见。拿孝道来讲……这是有问题的,意思对,但牵强附会。为什么引用曾子的这一段话讲学问呢?‘慎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
  ===============
  南的这个解释过于牵强了吧。273#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3 13:57:00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以“种瓜者”解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人对于这一句的解释,我也有点意见。拿孝道来讲……这是有问题的,意思对,但牵强附会。为什么引用曾子的这一段话讲学问呢?‘慎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
    ===============
    南的这个解释过于牵强了吧。
  
  ========================================
  真的怀疑南怀瑾的思考能力,不知道……274#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3 14:00:00  作者:木木春 回复日期:2009-7-27 0:30:00
  
    《山海经》真是奇书。
  
  ===================================
  中国三部天书:《山海经》、《易经》、《红楼梦》。275#作者:mrok1  回复日期:2009-8-3 15:34:00  
   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3 14:00:00
  
    作者:木木春 回复日期:2009-7-27 0:30:00
    
      《山海经》真是奇书。
    
    ===================================
    中国三部天书:《山海经》、《易经》、《红楼梦》。
  
  -----------------------------------------------------------
  《红楼梦》也算天书?276#作者:flygirl001  回复日期:2009-8-4 13:48:00  mark,有时间细看
  看三字经的时候,三易,不明白为何要连在一起。
  连山,归藏,究竟是什么,一直搞不清楚是什么。
  貌似学界对此也有争议
  希望楼主能注重考据,有理有据,自成一说277#作者:诗礼行  回复日期:2009-8-4 15:46:00  确实有独到的看法,继续关注278#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7 13:14:00  揭秘《山海经》【33】云台山中女儿国(三)
  
  
   《山海经·西山经》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杀王亥,取僕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一、“道”字写法
  
   我们对蘷字、夒字、俊字、夏字有过解释,在此基础上对首领的“首”字作出解释的话,就已经非常轻松:一只带有羽冠的鸟的头部。其头部以“目”即眼睛来表示。当我们日常用“首”这个字来表示人的头部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用来表示人的头部的这个“首”字,最初指的是鸟的头部。我们日常称呼首长的时候,最初指的是鸟类鸿雁远行中的领头雁。倒是在一些传统戏曲中,还保留有以帽子上插羽翅雁翎表示官位这一“首”字在上古时期的出处与信息。
  
   华夏一词,不仅仅是指一个民族,同时还担当道的载体,这是华夏民族对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性。我们解释了“首”字,“道”字的原始出处与字义也就几近手边。然而,作为中国哲学文化最高范畴的这个“道”字,被中国哲学、哲学史,文化、文化史搞得极其艰涩复杂。“道”字的古文字释义及其定义,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后人对“道”字的文字释义,多依“道路”之“道”释其字义,如:道路、取道、河道、水道、管道等。 “道”这个字在结构上分为“首”和“辶”两部分,《说文解字》言:“首,同百,头也,象形。”又言:“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辵”是偏旁“辶”的古体。有了这个“首”字,这下就热闹了,走路不仅仅要用脚,更应该用头脑。在相形和会意为主体的造字原则下,以象形的“首”在取象取意上又能够和表示道路的“辶”结合成字,于是人们把大脑具有的抽象功能,全都加在了这个“道”字身上。于是有了形而下的街道、大道、小道、平路、山路、曲折、陡缓、转向的同时,又有了形而上的哲学范畴上的天道、地道、人道、精神、现象、实质、本体、规律、世界观、方法论等几乎有多少个头脑就可以给出多少个答案的哲学、思想、伦理上的释义。《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老子著《道德经》,更是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历来反对老子和他的《道德经》,5000言没讲出个所以然来,还要不懂装懂、玄之又玄、故作高深。当然,我也反对孔子。视老子、孔子为华夏民族上古文化的两大杀手。279#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7 13:15:00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讲:“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庖羲即伏羲。我们已经讲过,上古时期,并不存在“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我们要注意这句话中的“鸟兽蹏迒之迹”,它指的是真实的鸟兽足迹,与伏羲“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有着天上地下的差别。伏羲称太昊,玄嚣称少昊,二昊事业,相隔数千年而一脉承续。我们已经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玄嚣、帝鸿、帝均、重等中华民族先祖观察鸿雁所下的苦工夫、死工夫、硬工夫,我们把鸿雁的迁徙习惯、生存方式等称作鸟迹,这个“鸟迹”,是指鸿雁的生存规律性及其对自然规律的应化;仓颉造字时受到启发的“鸟兽蹏迒之迹”,只指鸟兽踩在地上的脚印,也包括鸟迹,但两中鸟迹意义上、价值上大为不同。“首”与“辶”结合组成“道”字的这个“首”字,指的是鸟类的头部,不是人的头部。既然指的是鸟的头部,指的是鸟的行迹,这个“道”,就有了具体的指向与指称,就指向了具体事物与事情,指的就应该是伏羲、玄嚣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从事过的对于鸿雁的仰观俯察。不是人的头部,不是指任何的人所具有的大脑,也就不是作为人可以随意发挥、任意想象乃至抽象、感悟的事情。
  
   “首”与“辶”结合组成“道”字,在有文字之前就已经存在。不,是在有文字之前就已经有“首”与“辶”结合组成的“道”的图画画面。我们讲过,《山海经》中的夔字有四部分组成:(1)首;(2)止;(3)巳;(4)夋。把这个夔字复原成画面后,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是画着一只回头用喙梳理羽翅的孔雀一类的鸟,并且这是一只雄孔雀,首字上部的两个点,是雄孔雀的羽冠,两点下面的一横,是孔雀弯着的脖子。首字下面的目字是孔雀的眼睛。止是回头梳理羽毛时惯常有的独立姿势,或者是侧身背对了我们的孔雀我们只能够看到的孔雀的一条腿或一只足。巳是孔雀用喙梳理羽翅时半张开的翅膀。夋是雄孔雀特有的长长的可以开屏的美丽尾巴。我们曾经将《山海经》中的蘷、夒、俊、夏等文字由文字恢复为画面的尝试,并且是成功地解释了黄帝文化系列与鸿雁的种种渊源。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来试着把《山海经》中一些画面转化为文字。280#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7 13:19:00  二、西王母名字
  
   我们先来一个简单的。《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这段文字如果译成能够让人完全明白的现代白话应该是:有一个部落,叫作困民国,画面是:这个部落的生存方式是捕获动物作为人们的食物。有一个人名叫王亥,画面是:王亥这个人两手抱着一只鸟,正在吃食着鸟的头部。我们在译文中增加了两处“画面是”并且使用了用于说明性质的冒号作为标点,这样做非常有必要,是使最初纯图画文本《山海经》显露真相的重要途径。古文并没有标点,今天人们读到的文字文本《山海经》中的标点,是今人添加进去的,这对现代人阅读提供了方便。但是所标注的标点不尽完美,比如“有困民国,勾姓而食”中间就不应该用逗号,而应该用冒号,“有困民国”后面用上冒号之后,就有了“勾姓而食”是图画解说的性质;同样,“有人曰王亥”的后面也应该是冒号,不应该是逗号,用了冒号之后,“两手操鸟,方食其头”也就有了是图画解说的性质。我们把这段原文重新标点,看一下效果:“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山海经》一书中,需要这样处理的地方不少。“两手操鸟,方食其头”,这就是一幅画面,这个画面转换成文字,就是王亥的“亥”字。我们解释过“夋”字指的是鸟的身体与长长的尾巴,“亥”字与“夋”字下半部形似,也是鸟的下身与尾巴一类,鸟头被王亥吃掉了,没有了,只身下身体与尾巴,这个画面用文字的笔画画出来,就是这个“亥”字。
  
   下面一段文引,在属于“画面解说”性质需要使用冒号的地方我们使用了冒号。《山海经·西山经》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关于戴胜,郭璞的注释是:“胜,玉胜也”。即指女性头上所戴玉制发饰。《尔雅·释鸟》“鵖鴔,戴鵀”,郭璞注:“鵀即头上胜,今亦呼为戴胜。”《太平广记》载:“今戴侍鸟以头上毛花成胜,故亦名戴胜。” 《山海经》中描述西王母的情景都是和鸟在一起。《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蝥,一名曰少黧,一名曰青鸟”。《史记正义》载:“三足乌,青乌也,主为西王母取食。”《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引《竹书纪年》载:“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鸟之所憩。”《史记》载司马相如《大人赋》说:“亦幸有三足乌为之(西王母)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西王母之鸟意味着长生不老。西王母戴胜,于是今人解释鸟是西王母部落图腾。鸟与西王母关系如此紧密,说明的是西王母即女部落族群后裔,是与伏羲“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同出一体。因西王母“豹尾虎齿而善啸”,西王母剽悍凶恶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中被喻为刑杀之神,于是又有人认为虎、豹才是西王母部落图腾。281#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7 13:21:00  这段文字应该这样释读:正文是“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以下的文字,已经是对以上正文的注释。注释是这样的:文中说西王母“豹尾虎齿”所以说“有兽焉”,那兽“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文中说西王母“善啸”,“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文中说西王母“蓬发戴胜”,所以说“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对于西王母的善啸,注释者又解释说“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后人知道第一个为《山海经》作注释的是东晋时期郭璞,实际上,郭璞之前,已经有过注释《山海经》的人。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这也是一幅画面,我们要做出的努力,是把这幅画面转化成文字。画面中有三个突出部分:1、戴胜;2、虎齿;3、豹尾。依据上面所讲西王母与鸟的关系,依据我们有过的对“蘷”字的释义以及上面讲到的对“首”字的释义,可以更准确地把“戴胜”解释为鸟形羽冠的女性头上所戴玉制发饰,转化为文字,就应该是“夔”字的字头部分,“首”字的上半部分。无论是“夔”字还是“首”字,都有包含下面的“目”字的完整鸟的头部,我们再来看由鸟的头部延申出的“着”字,是在“首”字的上部中间多出两横,实际上是多出了一个“二”字,标示出的是鸟的头部与两只眼睛。表示鸟的头部的“首”字是用一只眼睛来表示的鸟的侧面头部画像,表示“着眼点”、“着重”的“着”字,是显示出两只眼睛的鸟的头部的正面画像。我们再来看由鸟的头部延申出的“看”字,是把“首”字上部表示羽冠的部分去掉、把头部去掉后,突出了两只眼睛的画像。应该说,汉字中没有与鸟类头部相关又没有完整的头部即包含羽冠却不包含“目”字的这样的字。西王母画面为什么带有羽冠而没有“目”字呢?“虎齿”的解释,好像具有难度,实际上没有难度。《山海经》中“夔”、“夒”、“夏”、“首”等字的画面上有着鸟类不同站立姿势的区分,那么《山海经》画面中会不会有关于鸟类伏卧着的姿势?如果有,那么鸟的头部的那个“目”字是不是会横着画成“四”字?这个本来是“目”字的“四”字,就有了一个老虎特有的大张着的嘴,就有了嘴里两根长长的虎牙——“虎齿”,这个横着的“目”字与羽冠,组成的是一个横着的“首”字。西王母图象中,依然存在着完整的鸟的头部。如果“夔”、“夒”、“俊”、“夏”、“亥”等字是以各种站立姿势表示的是雄性鸟类以及男性人物,这个横着的“首”字,不正是表示雌性鸟类以及西王母这个女性人物的差别吗?既然是一只伏卧着的鸟,它的鸟的尾巴,也就应该是在与鸟的头部相对应的旁边,而不是在下部。也即“夋”或“亥”字在“目”字的一侧,这时我们应该用得上许慎《说文解字》中对“道”字的解释:“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从辵,从首”的“辵”字上面的三撇,即“彪”字后面的三撇,彪指的是虎豹一类,此即西王母画面中的“豹尾”。我们在讲帝俊的时候,讲到帝俊也称帝夋,甲骨文中称为高祖夋,在甲骨文中帝俊的形象是鸟的头,长长的鸟尾,一只足,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手杖,手杖即“俊”字中的单人旁的象形。“辵”字上面的三撇又可以写作“彳”字,《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这里的“杖”即“手杖”,即“彳”字的象形。双人即“从”,“从”、“众”皆指多人,符合西王母出行,众巫随伺情景。“梯几”可以直接理解为梯级。西王母出行,众巫随伺,作为一个人的事迹,应该是西王母这位首巫仰卧在担架上,由众女巫抬着行进在有着一级级石级的山路上的情景。蘷、夒这些鸟皆有“止”,西王母画面既然也是鸟类形象,其“止”即在“梯几”上反映出来,从而“梯几”与豹尾“彳”形成“辵”字。西王母出行,众巫随伺,作为一个人,应该是西王母这位首巫躺仰卧在担架上,由众女巫抬着行进在山路上的情景。《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善啸”,不正是女巫队伍行进时驱赶路人躲开发出一些声音吗?《帝王世纪》云:“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传说中西王母所到之处,总是仙乐飘飘。
  
   戴胜、虎齿、豹尾的画面转化为文字,即是“横道而处”的“道”字。依据“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的称谓方法,西王母这个人物的名字,叫作“道”。华夏民族数千年间一代一代哲学文化英雄为之研究探求的哲学文化最高范畴最高境界的道,竟然只是源自西王母这个人物的名字。当然,如果西王母即女娲,关于道的更进一步的源头在伏羲身上,西王母也就完全有代表“道”的资格与能量,也就无愧于道的化身。282#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9 16:01:00  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3 14:00:00
    
      作者:木木春 回复日期:2009-7-27 0:30:00
      
        《山海经》真是奇书。
      
      ===================================
      中国三部天书:《山海经》、《易经》、《红楼梦》。
    
    -----------------------------------------------------------
    《红楼梦》也算天书?
  =========================================
   唉唉,《红楼梦》也算天书是我胡说的。木木春老师别当真。
  
   一点理由是:《山海经》、《易经》、《红楼梦》,同属于中国不好破解的书,就把它们罗列在了一起。同时,就我个人,在50岁以后只读这三部书了。《山海经》、《易经》,本来是真书,被后世数千年千百代学人给搞得面目全非,因此需要揭示它们本来的真相。《红楼梦》作者是有意的把真的写成假的,又把假的写得跟另外一种真实似的,使得《红楼梦》与历史烟尘下的《山海经》、《易经》二者,有些类似,有些异曲同工。
  
   单存“不学诗,无以言”的角度来讲,《红楼梦》或许可以取代《诗经》的地位。283#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9 16:08:00  作者:flygirl001 回复日期:2009-8-4 13:48:00
  
    mark,有时间细看
    看三字经的时候,三易,不明白为何要连在一起。
    连山,归藏,究竟是什么,一直搞不清楚是什么。
    貌似学界对此也有争议
    希望楼主能注重考据,有理有据,自成一说
  =====================================
  mark老师好!
  
   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即便在学界,这也基本上是共识,没有多大疑问。疑问在于什么是《连山易》、什么是《归藏易》上,甚至是到底有没有过《连山易》、《归藏易》上。这些是比较大的一个话题,不是简单的回复讲得清楚的。
  284#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9 16:10:00  作者:诗礼行 回复日期:2009-8-4 15:46:00
  
    确实有独到的看法,继续关注
  =============================
  谢谢诗礼行老师关注!!
  
  285#作者:大唐第三文盲  回复日期:2009-8-12 15:54:00  恩?286#作者:大唐第三文盲  回复日期:2009-8-12 15:59:00  楼主是名文字高手!287#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6 16:10:00  作者:大唐第三文盲 回复日期:2009-8-12 15:54:00
  
    恩?
  
  
   作者:大唐第三文盲 回复日期:2009-8-12 15:59:00
  
    楼主是名文字高手!
  
  ============================
  总觉得写不好!高手多多指导!!288#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6 16:20:00  作者:大唐第三文盲 回复日期:2009-8-12 15:54:00
  
    恩?
  
  
   作者:大唐第三文盲 回复日期:2009-8-12 15:59:00
  
    楼主是名文字高手!
  
  ============================
  总觉得写不好!高手多多指导!!289#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6 16:22:00  揭秘《山海经》【34】云台山中女儿国(四)
  
  
   《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东向立。一曰龟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
  
   一、女娲前传
  
   出生地。《史记·补三皇本纪》载:“女娲出生于成纪,亦姓风,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羲立,号曰女胥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远。”《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成纪即今天甘肃省天水市,按照《史记·补三皇本纪》所载,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
  
   兄妹成婚。《独异志》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以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洪荒中,伏羲、女娲身绑葫芦顺水漂流由甘肃天水来到中原。当时中原是生活于山林之中的神农部落的地盘,说“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是指甘肃天水一带的伏羲、女娲原来的部落在洪水中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生存了下来。伏羲、女娲兄妹成婚,是为了部落的延续。
  
   抟土造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兄妹二人成婚之后,是伏羲创造易经八卦的阶段,没有易经八卦的创立,就不可能有女娲造人壮举。女娲能够完成繁荣部落人口的造人壮举,在于有了伏羲的易经八卦作为原理。女娲抟黄土造人,与后世的土葬类似,但并不在土中埋葬先人尸骨,而是使用巫术的方法。后世黄帝部落施行埋葬先人尸骨土葬,是受了女娲抟黄土造人的启发。
    
    音乐诞生。《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巫术的目的是求神致福。为了能降福,就得迎神送神,迎神送神时,且歌且舞,以音乐声相伴。在出土文物中有上古舞蹈资料舞蹈纹彩陶盆,乐器有骨笛、陶埙、陶铃、铜铃、陶鼓、鼍鼓、特磬和陶号角等。
  
   创建女儿国。疱羲即伏羲。女娲与伏羲兄妹成婚后所组成的家庭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夫妻子女常住一起式的家庭,而是女儿国走婚式的婚姻关系。《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女子之国。”又载:“有丈夫之国。”女子之国是女娲所形成的部落;丈夫之国是伏羲所形成的部落。女子国在西边一座山上,丈夫国在东边一座山上。《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女祭、女戚在其北。”女娲叫女胥,女祭、女戚、女魃,皆其同类。《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从“东向立昆仑上”,即朝向东边山上伏羲部落的居住方向。《山海经·海内西经》载:“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其为人衣冠”即鸟冠,是伏羲“观鸟兽之纹”的遗俗。“承疱羲制度”,是说伏羲所创造的易经八卦原理应用为巫术的方法,全部都有女娲所掌握、所控制,并且严格地执行了传女不传男的秘密传播方式。我们从至今流传在民间的“担经挑”习俗中,犹可看出其传播过程的严密性。女儿国易道的秘密传承性,也见于“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远”的记载。由女娲至西王母,上古时期历经3000年传承的女子国,始终掌握着中国文化的命脉,这是一个自古不被人重视的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现象。
  
   置婚姻。《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载:“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女娲设置女媒,一方面是让人类繁殖的需要,一方面是女儿国走婚现象,容易造成男女之间情感、义务上的不承担责任。因此制定婚姻习俗,以使人类夫妻关系相对稳定。《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关于婚姻、日常生活乃至生老病死习俗的制定,女娲曾经在一天之内宣布多达70条条文。《淮南子·说林篇》讲“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是文人的荒诞想象。290#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6 16:25:00  二、女娲后传
  
   上升为神。《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我们讲过尸即后世所讲的神、神像,是神农时期特有的巫术产物,“神农”之名也由此而来。先有“女丑之尸”,后有“神农之尸”。中国文化是由伏羲、女娲奠定的,是易经八卦与巫术的结合体,其中巫文化又是女娲部落所特有。来自西方甘肃天水的伏羲、女娲与中原原有的神农部落长期保持了融入、融洽的关系,文化上也属于非完全共享关系,可以说神农文化也由女娲部落一手培植形成。
  
   争夺文化控制权。《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另一种传说是共工氏与女娲争帝,女娲命祝融氏领兵攻打共工氏。应该是共工氏与颛顼争帝还是共工氏与女娲争帝?如果是共工氏与颛顼争帝,则事件是发生在神农氏末期、黄帝称帝之后黄帝的孙子高阳氏颛顼称帝时期。如果是共工氏与女娲争帝,事情就要早得多,是发生在在颛顼之前3000年。共工氏与女娲争帝争的是文化掌控权,发生在女娲本人去世后不久,共工氏试图从传女不传男的女儿国中夺取《连山易》,以便修正在神农部落中流传的不完备、不正确、“天柱折,地维绝”的“不周山”。祝融是神农部落中管理火的官职,共工是神农部落中治水的官职,都是神农后裔。当共工在女娲去世后企图夺取女娲所建立的女儿国的文化资源时,女娲部落首领命令祝融部落来保护自己,由此见出女娲部落与神农部落之间曾经有过的融洽关系,也可以见出女儿国都是不会打仗的女性性质。从记载中关于“天柱折,地维绝”属于“不周山”的内容来看,战争首先是发生在女娲去世之后的公共与女娲部落之间。
  
   女儿国内部现象。《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其中“有神十人”,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不仅人数相符,也应该属于同一种场景。《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中的“群巫”,也是这一情景的再现。《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记载的“群巫”是6个:“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国语·楚语》载:“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有神十人”、“十巫从此升降”以及开明东6个巫,全都是巫,也就全部由女性所组成。“横道而处”、“从此升降”、“群巫所从上下也”,太行山山道上这些情景,正是我们讲过的民俗中“担经舞”形成的上古史实原型。史前时期人们心目中的巫,是人也是神。巫术活动的目的是事神以致福。能传达神意的是巫,是神在人间的代言者,因此上古时期的巫,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国语·楚语》载:“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意,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彻听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可见,巫觋是非常受人尊敬的高尚的人们,他们可以达到神人合一、没有杂念的境界。做到“不携贰者”,保持性情高洁,是女娲所创立的女儿国的严格的纪律保障,也是巫术效果的保障。女子国与丈夫国,基本上类似后世佛教寺庙里住和尚,尼庵里住尼姑的格局,所不同的是女巫们允许生育,生下男孩子则送往丈夫国,生下女孩子则作为女巫传人。“觋”这个字有意思,由“巫”、“见”二字组成,是说丈夫国中的男觋们,仅仅是女儿国女巫们从事巫术时的旁观着,是没有实质性文化继承权的。这也是至今民间担经挑舞蹈传女不传男的远古遗风。291#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6 16:27:00  血染的舞步。《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另一处记载的是“十巫从此升降”,也是10人,《山海经·海内西经》里记载的“群巫”为什么由原来的10个成了6个?“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二负臣所杀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担着经挑走在开明东山路上的只剩下了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6个女巫,她们与窫窳发生过激烈战斗,窫窳是一个贰负臣,被他杀死了另外4个女巫。“二负臣”,即后世所说的贰臣贼子,指内奸、叛徒一类人物。早上古时期,从女儿国中盗取、抢夺文化经典的事情就时有发生。
  
   女娲、王母易名。《山海经·西山经》载:“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我们成功地破解了以上上古原始《山海经》画面中描绘的西王母的名字是一个“道”字,这不仅仅为战国时期的中国道家学派以及后世道教找到了最初根源,也十分有力地证明了西王母属于伏羲、女娲道统文化的后继者,西王母就是女娲所创拥有巫术的女儿国的后世女王。《山海经·海内西经》中“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文中的女巫,属于女娲,文中的“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又属于《易经》中记载的发生在王母身上的事件,这些几乎是写明了西王母即后世女娲部落的女王,也由此可以看出女巫与西王母之间称呼上发生转变的痕迹。
  
   救世主。《山海经·大荒北经》曰:“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卅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魃,雨止,遂杀蚩尤。”“天女魃”属于上古女巫,行巫术使得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转败为胜。《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史记正义》引《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王勃《乾元殿颂》载:”帝座闻鼙,玄女荐龙庭之策。”“天遣玄女”或直接称“玄女”,也属于上古女巫,又一次在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发挥作用。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云:黄帝“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云笈七签》、《轩辕本纪》皆云黄帝“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在与“天女魃”、“天遣玄女”等女巫的接触中,黄帝走上了求道之路,也开启了玄嚣、颛顼、帝鸿、帝均、重、黎等人前仆后继地推演易道、崇尚文化风气,也因此道教供奉黄帝、老子为始祖。《山海经·大荒西经》“共工氏名曰孟翼,攻颛顼之池。”《淮南子·览冥篇》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山海经·海内经》载:“颛顼,黄帝之裔。”“猛兽食颛民”,说明是发生在黄帝之孙颛顼帝时期。《国语·楚语》载:“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书·吕刑》也载:“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明不相干。”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战争的真正起因是因为颛顼要“绝地天通”,而共工是神农后裔,神农时期实行的是神巫统治,“地天通”是其基本统治方式,颛顼要对这一切给予铲除,共工要给予维护,于是发生战争。战争的性质是文化上的是非,最后是女娲部落出来说出易道文化真相。由女娲本人以及女娲所创立的女儿国,在上古时期数千年间,始终担当者华夏民族文化上的救世主角色。292#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6 16:28:00  易道推演两条路径。《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之,女丑居山之北。”自古以来,谈论上古文化的,几乎都认为巫是观测天象掌握天文知识者,现代以来有很多出土文物也一再证明这一点,我们在《云台山是历法文化诞生地》一文中也讲“生十日”、“生十二月”历法的诞生过程,但是,这里可能有一个极其重大的歧义:历法与易经无关,或者说是两回事情。“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讲的就是女娲部落破坏历法诞生的事件,女娲部落问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破坏人们对于易道的探索与发现?我们已经讲到,在上古时期,真正掌握伏羲所创立的易道的,只有女娲及其后世女儿国的人们,而其传承又极其严密,甚至将自己的丈夫们也排斥在外,女儿国内部的易道推演到底怎么进行,道到底是什么,女儿国之外无人可知。黄帝部落少昊玄嚣,虽然与太昊伏羲并列,有如后世孔子、孟子有圣人与亚圣之称,但孟子之成就与孔子之成就,差距极大,那么玄嚣与伏羲,会不会有差别?从《山海经》中“生而十日炙杀之”的记载来看,女儿国的人们可能根本就不承认黄帝部落对于易道推演所做出的进步。这就形成了女儿国内部有一个伏羲原创易道及其易道推演,女儿国外部,我们普通的社会中,也有着一个从道听途说中、从女儿国偶有透漏的知识中认为的易道以及一代一代文化先哲们为之努力的易道推演。
  
   女儿国覆灭。王亥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王亥曾经帮助父亲冥治水,又发明牛车,开始驯牛,为人使役。《管子·轻重》“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就是指相土发明马车,王亥发明牛车,驯服牛马供人使役的故事。王亥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交易,外部落的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王亥成为经商做买卖的“商人”始祖。《竹书纪年》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载着货物、赶着牛羊到有易部落做交易,有易部落首领绵臣杀害了王亥,王亥的弟弟王恒逃走。王亥之子上甲微为王亥报仇,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在王国维从甲骨文中发现王亥的基础上,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这样写道:“传说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作为运载的工具。还有记载说,商的祖先‘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皂’是喂牛马的槽,‘牢’是养牛羊用的圈,说明他们很早就过渡到定居放牧的生活,服牛乘马,以为专利了。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使这个部落很快兴旺起来……商人与其他部落之间的交换也是比较活跃的。因冥子王亥的时候,开始利用牛作为负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间进行贸易。有易氏夺取了王亥的牛,杀死王亥,双方因此冲突起来。王亥子上甲微借助河伯的武力,打败有易氏,杀了有易氏国君绵臣,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王亥在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上甲微也受到隆重的祭祀。”上甲微所灭的有易氏,即女娲所创建的女儿国,我们在后面章节中会详细讨论。293#作者:gjfssjdyq  回复日期:2009-8-17 21:34:00  楼主太有才了
  贴子必须顶起294#作者:dxy8975  回复日期:2009-8-17 22:13:00  楼主好厉害~~~~~~
  以前真的只拿山海经当地理神话看。。。。
  强大的知识体系。。。。强大的知识。。。。
  想请教楼主,怎么能读完并记住这么多书,然后形成自己的脉络体系?!
  谢谢!
  O(∩_∩)O295#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9 15:30:00  作者:gjfssjdyq 回复日期:2009-8-17 21:34:00
  
    楼主太有才了
    贴子必须顶起
  
  =================================
  谢谢gjfssjdyq夸奖!谢谢!!296#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9 15:33:00  作者:dxy8975 回复日期:2009-8-17 22:13:00
  
    楼主好厉害~~~~~~
    以前真的只拿山海经当地理神话看。。。。
    强大的知识体系。。。。强大的知识。。。。
    想请教楼主,怎么能读完并记住这么多书,然后形成自己的脉络体系?!
    谢谢!
    O(∩_∩)O
  
  ===========================================
  dxy8975老师“强大的知识体系。。。。强大的知识。。。。”这句话概括得经典!!
  297#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19 15:40:00  “怎么能读完并记住这么多书”,这一点,有了网络以后,已经不重要了,需要什么资料,简单一搜,应有全有。
  
  “形成自己的脉络体系?!”这一点很重要。
  
  “知识”不再重要,知识分子也不再重要;思想重要,思想、思想形成体系重要。
  
  ——一点浅见。
  298#作者:dxy8975  回复日期:2009-8-22 15:10:00  “怎么能读完并记住这么多书”,这一点,有了网络以后,已经不重要了,需要什么资料,简单一搜,应有全有。
    
    “形成自己的脉络体系?!”这一点很重要。
    
    “知识”不再重要,知识分子也不再重要;思想重要,思想、思想形成体系重要。
    
    ——一点浅见。
   ============================================================
  谢谢老师的指点!! 
  
  299#作者:我是世外桃源  回复日期:2009-8-22 22:44:00  今天,一些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产生宗教的民族,佛教产生与印度,基督教长生与西方,儒教虽然也称为教,是人文性的,不属于正宗宗教,道教是由道家脱变而成,是模仿佛教而成立的后期宗教。这些认识是错误的。中国不是不诞生宗教,是诞生的过于早了,早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原始社会的神农时期。神农时期,社会政治结构,是完全的政教合一结构,一切权力属于神,一切地域属于神,社会等级森严,差别巨大。社会等级模范自然中山有高低而构建,至高者无上,如高山如云;至微者卑贱,如山中低谷。神在则敬神,神不在则敬尸,这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则,也是中国文化中突出的祭祀文化、礼文化的肇始。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神,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皇神农氏。这是神农氏时期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山海经》中的文化背景。
    
     《山海经》经典的名称,由此而来。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处的洪水。海不是指今天人们概念中的海洋。《山海经》之古老,从称名上,还有另一重意义。《山海经》被称作经,是哪一家的经典呢?《山海经》从来不属于儒家经典,不会受到儒家的这种尊称。《山海经》也不属于道家和道教的经典,尽管道教神仙谱系中抄袭了《山海经》中不少神仙,但道教也从来没有敢把搞不懂的《山海经》列为自己的典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也几乎没有哪一家把《山海经》列为自己家的经典的。哪么,《山海经》为什么被称为经,什么时候被称为经典的,到底是哪一家要效法的经典?
  300#作者:石全  回复日期:2009-8-23 0:14:00  揭秘《山海经》【35】云台山前说昆吾(一)
  
  
   一、黄帝谱系
  
  
   《史记》中的黄帝谱系:
  
   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代神农氏为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嫘祖,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
   玄嚣、昌意: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一曰玄嚣,是为青阳;二曰昌意。
   高阳颛顼: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阳,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高辛帝喾:颛顼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
   挚、帝尧: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丹朱、虞舜: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於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禹: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山海经》中的黄帝谱系: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穣,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
   《山海经·海内经》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山海经·南山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女巨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山海经·海内经》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帝俊生后稷。”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