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 花开不记年: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书赢天下)第2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3:26:46
 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书赢天下)第2页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26 13:06:23 
回复 
   (虽远必诛-32)
  
  二、从奴隶到将军:卫青的崛起
  
  元光六年(公元前一二九年),春季。暖风拂过,厚厚的积雪开始融化,原本光秃秃的树枝上,又开始吐出新芽了。这种生机盎然的季节,又激起了皇帝刘彻狩猎的热情了。想到狩猎,刘彻就浑身来劲了,他兴致大发,吩咐手下:“传建章宫监卫青到上林苑,陪同寡人狩猎。”
  卫青是帝皇身边的红人,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正蒙刘彻专宠。爱屋及乌,卫子夫身边的人也迅速窜起,皇帝时不时对卫家大肆封赏;同时,卫青也开始展示其非凡的才华,他精通骑射,勇武过人,深得刘彻的器重。
  上林苑是皇家狩猎场,占地面积十分广大,一直从首都连至终南山,荆棘杂草,树木成林,深沟险涧。为了扩充上林苑,刘彻不惜勒令这些地区的居民全体搬迁,以营造浩大的狩猎场。精力旺盛的刘彻酷爱狩猎,要狩猎,也必须要有好的猎友,卫青一身精湛的武艺,正是刘彻狩猎的最佳猎友。
  春风袭来,寒意微微。刘彻与卫青在上林苑内,跨山越涧,穿林过草,纵马驰骋,引弓射箭,追逐飞禽走兽,好不痛快。半日下来,射杀的猎物累累。卫青的箭技、勇敢、敏捷令刘彻十分欣赏,他笑着对卫青说:“狩猎场不是你施展才华的地方,战场才是你的用武之地,以后必将让你统领一军,建功立业于千里之外。”皇帝这么一说,卫青受宠若惊,连连称谢。
  
  刘彻回来宫中。在宫中等候多时的侍者见皇帝归来,急忙跪奏:“陛下,边关急报。”
  刘彻一听,想必是汉匈边境烽火再起,便喝道:“念。”
  谒者展开文书读:“匈奴骑兵犯我上谷郡,杀我官吏,虏我百姓,物畜被劫一空,望朝廷急援。”
  刘彻听罢火冒三丈,大骂道:“匈奴小儿欺人太甚。马邑之战,胡儿侥幸逃脱,不思侮改。北虏蚍蚨撼树,屡兴事端,犯我国土,杀我臣民,掠我物畜,可恨之极。今又犯边,岂谓我大汉王朝无人?这次定当给这群胡儿一点教训。”
  
  刘彻脑子里就一个字:打!
  必须给匈奴人一个教训。一直以来,只有匈奴人入寇汉人的边关,大汉帝国从未深入匈奴的领地,这种倒悬的局面必须结束。因为帝国不是绵羊,而是一头雄狮。
  将战火引向匈奴本土!
  憋足气的主战派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反击,在等待了数十年后,终于开始了。
  
  谁可当此反击重任?刘彻首先想到卫青,凭着自己对卫青的了解,此人有胆有谋,头脑清醒,判断力强,但是卫青毕竟没有打过仗,暂时不可做为统帅,只让他统率一个兵团;李广是打仗最勇猛的虎将,让他统率一个兵团;公孙贺是卫青与卫子夫的姐夫,年轻时便成一名骑士,与匈奴作战立有战功,在马邑之围时曾统领一军,这也是个可用之人。刘彻又想了想,大笔一挥,又增加一人:公孙敖,他曾营救卫青,极有胆略,刘彻就是喜欢有胆略的人。
  从刘彻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四名将领中,有三人与卫家有关。然而卫青现在压力是巨大的,他必须要在战场中有所作为,否则不仅有负皇恩,而且甚至会牵连到姐姐卫子夫在后宫中的地位。
  四路兵团集结完毕。
  第一兵团,由车骑将军卫青指挥,从上谷出发。
  第二兵团,由骑将军公孙敖指挥,从代郡出发。
  第三兵团,由轻车将军公孙贺指挥,从云中出发。
  第四兵团,由骁骑将军李广指挥,从雁门出发。
  每路兵团各有一万骑兵,没有统一的主帅,各军独立作战。
  
  在四路将领中,李广资格最老,战功最大,名气最响。所以李广并不把其他三人放在眼里,因为他们都没有多少战争经历,李广心里就想:“我得先宰几个匈奴鬼子,让这些个后生长长见识,教教他们如何打仗,况且雁门这个地方,地形我再熟悉不过了,此番出兵,必定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贪功心切,李广命令大军速出雁门,一路上急驰轻进,欲寻匈奴骑兵战斗一番,可是大军推进了百余里,却还看不到匈奴骑兵的影子。
  “奶奶的,”李广骂道:“胡儿见爷爷杀到,都逃得屁滚尿流的,看来咱们要徒劳无功了。”
  此时,远处有侦骑拼命地往回跑,边跑边大喊:“将军,不好啦,咱们中了胡儿的招了。”
  李广吃了一惊,只见满山遍野突然出现了匈奴人的骑兵。
  
  这是李广生平最惨烈的一场恶战。
  匈奴的骑兵黑压压的一片,杀将过来,马蹄扬起漫天的飞尘,兵戈相交所发出的锵铿鸣声,响彻云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程不识将军曾经评价说:“李广的士兵都情愿为他效死。”李广哪来的这么大的魅力,让他的士兵又当部下,又当粉丝呢?在这场恶战中看出来了,李广让手下的士兵们先行撤退,自己殿后,且战且退。李广给自己定了一条严格的准则:只要还有士兵未撤退,他这个主将就绝不后撤一步。这是个伟大军人的信条。所以过了两千年后,李广和他所统率的士兵都早归之于尘、归之于土了,但他的粉丝群还在,区区在下就是其中之一。
  李广是勇猛之人,也是幸运之人,在与匈奴人大小数十战中,李广多次身陷绝境,但屡屡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如有神助。但这回,李广着实倒了大霉了!
  士兵们多数奋勇杀出重围,但是作为主将的李广,却忙着与匈奴人厮杀,左突右冲,前劈后砍,撂倒了不少匈奴骑兵。恁是铁打的汉子,也有使完劲的时候,周围的士兵都战死了,鲜血染满战袍,战袍被兵戈刀剑划破十数处,李广身上十几处伤,他粗壮的手臂还挥舞着利剑,但力道却有所减小了。
  战死沙场——这是李广的夙愿,战场本来就是武士最理想的归宿地。不料匈奴人都晓得李广的厉害,非得将他生擒不可,因为匈奴人非常崇尚勇士,而李广,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勇士。
  李广正挥剑砍杀,冷不防一个匈奴人从背后飞来一个绳套,正好套住上身,那匈奴人猛的一拉,完了,李广当即被绳套给捆上了。“活捉李广啦——”匈奴骑兵发出了一阵狂欢声。
    (虽远必诛-33)
  
  十几处伤口,鲜血汩汩流出,李广摔下战马,晕死过去。
  他以为自己死了。
  但是睁开眼后,他意识到,自己还活着。
  匈奴人很优待这位勇士,给他包扎了伤口,因为李广失血过多,伤势极重,因而也不捆绑他,而且弄了一副单架,架设在两匹马中间,把李广放在单架上,让两匹马驮着他慢慢地行进。
  “怎么没死啊?”李广颇有几分遗憾。
  想到自己将作为一个战俘被押解到匈奴的王庭,这如何是一个英雄的结局呢?不行,一定要逃出去。可是怎么逃呢?李广觉得自己虚弱到极点,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他微微睁开眼,向两边瞥了一眼,在他两侧,只有少数几个匈奴的骑兵,他们边走边聊天,甚至也不看他一眼,打死也不相信这个重伤得奄奄一息的人,居然还在打算着逃跑。
  嗯!那就先躺着休息休息吧,恢复一点体力,放松一下,看一眼湛蓝的天空,几只雄鹰在低空盘旋,多么矫健啊,北地还寒冷,但春天的气息正悄悄地来临,天上隐约有几颗星,那是不是传说中的幸运星啊?
  
  荒凉的土地上,只有马蹄声单调地回荡着。
  李广暗中观察所马队所走过之地,把各处地形默默暗记在心。他原本强壮的身体在休息之后,渐渐恢复了一些体力。他在等待着逃亡的最佳时机。
  恶战之后的行军,令匈奴健儿也觉得体力不支,看护李广的骑兵也渐露疲态,骑在马上的身躯摇摇晃晃的。
  此时不逃,更待何时!
  逃亡的念头,激发了李广身上的潜能,蓦然间,他大喝一声,从单架上一跃而起,饿狼般地扑向身边的匈奴骑兵。匈奴人尚未来得及反应过来,便“哎哟”一声,被李广重重地撞倒在地。李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过匈奴人的马鞭与弓箭,跨着骏马,扬鞭而去。
  “不好,李广跑啦——”叫嚣声中,几个匈奴骑兵纵马追赶。
  连李广自己也不知哪来的气力,一路狂奔,匈奴骑兵苦苦追赶。李广的箭术天下第一,他翻身搭弓便射,匈奴人的马匹当即中箭倒毙,这已经是手下留情了,毕竟匈奴人对他还算尊重,否则一箭便要一个匈奴骑兵的性命了。
  费了好大劲,终于摆脱了匈奴人的追赶。李广向着南方的方向,驾马急驰,终于看到了汉军要塞的旗帜了。
  要塞的汉军士兵见一骑急驰而来,眼尖的人惊叫一声:“原来是李广将军。”众人赶紧出塞相迎,李广脸上浮出虚弱的笑容,低低说了一声:“终于回来了。”便一头倒地,晕倒了过去。
  
  在李广兵败被俘的同时,另一路大军,由公孙敖率领的一万人马,也遭遇到匈奴人的围攻,大败而归,一万骑兵,战死了七千多人。
  公孙贺这一路大军呢?在匈奴境内逛了一圈,欣赏了一番草原风光后,竟然没有遇到匈奴的军队,只好悻悻而归。没有任何损失,当然,也没有任何斩获。
  这三路大军,要么惨败,要么无功,只剩下卫青统领的这一路大军了。
  卫青能否为汉军挽回一些颜面呢?
   (虽然必诛-34)
  
  汉武帝刘彻让卫青从上谷出兵,在此之前,上谷刚刚遭遇匈奴军队的进攻,损失惨重。刘彻的用意很明显,让卫青主攻最可能遭遇匈奴军队的方向,希望卫青能以辉煌的战功来证明,皇帝的宠幸,绝不仅仅因为裙带关系,更因为卫青本人的才干。
  卫青带领一万人马出了上谷,进入匈奴人的地界。空旷的土地上,一片荒凉的景象,杳无为烟。
  匈奴的主力已经向西转移了,去伏击李广与公孙敖的军队。
  卫青深入匈奴境内一两百里了,还是捕捉不到匈奴的主力。怎么办?是继续搜索呢?还是打道回府?如果是继续搜索,那么茫茫北地,没有一点儿的线索,说不定还会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如果打道回府,那么劳师无功,岂不辜负了皇帝的一片期望?
  匈奴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不象汉族人一样,有固定的城池作为攻击的目标,这是反击匈奴所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要是连敌人都找不着,那这仗还怎么打?
  “固定的目标。”卫青猛的一悟,眼睛一亮,呵呵一笑:“有了!去龙城。”
  
  龙城?有没有搞错。
  为啥要去龙城啊?龙城那儿有匈奴鬼子啊。
  怎么知道那儿有鬼子啊?那是匈奴人拜天拜地拜祖宗的地方,能没有人吗?
  龙城在哪啊?在数千里之外。
  打匈奴鬼子要到数千里之外啊?那你找给我瞧瞧。
  咱们有多少人马啊?有一万人,不算多,不算少。遇到十几万匈奴骑兵,咱不算多;遇到数百名匈奴游兵散勇,咱不算少。
  那龙城有匈奴人的大军吗?大概就是小部队吧,离边疆那么远,驻大部队干嘛呀。
  跑那么远打个小部队值得吗?躲那么远咱都打得到,你说匈奴人能不心寒吗。
  咱们跑那么远能不暴露行踪吗?咱从大漠穿过去,躲开放牧区。
  这好象太冒险了吧?出奇制胜嘛。
  咱还能活着回来吗?这得问问老天爷了。
  
  龙城(蒙古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是匈奴人的一块圣地,每年五月份时,匈奴人便聚集于此,举行盛大的集会,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现在春季刚到,龙城的大规模祭祀活动还没有到来,作为匈奴人的圣地,这里常年有军队驻守,这正好是可以发动突袭的固定目标。
  军中有几位向导,正好晓得龙城所在,卫青便命他们带路,全军向龙城进发。
  卫青初上战场,出手不凡,这是一次大冒险。
  出发前,卫青发表演说,鼓鼓士气:“取胜之道,在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龙城南接大漠,此大漠荒凉无水草,所以匈奴人不居住于此,我军正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穿越大漠而不被匈奴人发现,现在北地寒冷,匈奴主力多集中于大漠之南,漠北则守备空虚,正好可以趁虚而入,况且行军作战,不仅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也要在心理上重创敌军。倘若我军可以对数千里外的匈奴心脏进行打击,岂不令匈奴人胆战心惊么?”
  于是卫青大军向大漠深处挺进,直插向匈奴人的心脏:龙城。
  
  这支西汉时代的快速反应部队,进军神速。当汉军出现在龙城时,龙城的匈奴守军大惊失色,怎么突然有一支汉军部队从天而降呢?
  龙城的匈奴守军不多。是啊,在此之前,汉军几乎没有跨入匈奴境内作战,谁会料想到,汉军第一次出击,就是如此大手笔,将战场选择在数千里之外的龙城呢?
  还没等匈奴守军明白过来,早已蹩足劲想干上的一仗的汉军骑兵,迫不及待地杀了过来,利剑在手,砍瓜切菜般地劈向胡人的脑袋,不一会儿功夫,龙城留下了七百具匈奴无头骑士的尸体。
  汉军大获全胜。
  为了给匈奴人造成心理上的震憾,卫青放一把火,把龙城烧了。
  汉军迅速从龙城退出,沿着大漠边缘向东南返回中国。
       (虽远必诛-35)
  
  卫青对龙城的奇袭,击斩匈奴七百人,这是汉军此番出征的惟一战果。
  首次对匈奴的反击,汉军损失惨重。李广、公孙敖两路大军,伤亡人数超过一万人。
  这种结果,令汉武帝刘彻非常震怒。前几年的马邑之围徒劳无功,而此次出击居然大败而归。李广、公孙敖被逮捕,交由军法审判,两人均因对失败负有责任,而被判处斩刑。不过根据汉代的律法,两人缴纳一笔的赎金,就可以免死了。汉武帝在军事将领处置上极其苛刻,这在日后产生重大的流弊,并成为武帝后期军事人才凋零的原因之一。
  李广与公孙敖交了一笔赎金,免于死刑,但被贬为平民。
  
  卫青则被擢升为关内侯。
  此役卫青牛刀小试,脱颖而出。虽然从击斩匈奴人数上说,只有七百人,充其量只是个小胜战。但是卫青以孤军纵横匈奴数千里,这不是光有勇气的人可以做到的,而必定是有大气魄的人。卫青从第一战始,便将军事天才的一面展示出来,他的睿智、冷静、坚毅、对战机敏锐的判断、决心等等,都说明了这点。
  有人说卫青此役胜出,更多是运气。(王立群持此说,卫青没有遇到匈奴大部队,运气使然。)
  笔者敢断言,决无运气可言。经笔者在地图上量算,卫青从上谷出兵,奔袭龙城,上谷与龙城直线距离大约一千三百公里,行军作战实际线路,当然不是直线距离,以二千公里算,那么往返四千公里,总计八千里,八千里路云和月啊。
  将近万里之征途,在匈奴国境内跑了这么长的距离,居然一次也没有被匈奴人追击,这仅仅是运气吗?显然不是,军事上的功夫,并不全在正面厮杀,如何躲避被敌军追击,隐藏自己、保全实力,这也是上乘的功夫。别人以为是运气,我以为是卫青上乘的功夫。
  不过,卫青还确实是幸运的人。
  他仅凭此一战,就被封为关内侯,一举奠定其在军队中的地位。当然卫青一战封侯,可能还有刘彻私人的感情因素,卫青毕竟是刘彻的小舅子嘛,但从后来卫青的杰出表现看,刘彻可谓慧眼识英雄。相比之下,李广一生拼死拼活,大大小小的战打了七十余次,也没有封侯,所以后人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慨叹。
  
  很早很早之前,就有过一个人,曾经预言过卫青将官至封侯。
  那是一个会看面相的囚徒,在邂逅卫青之后,惊异地说:“你是个贵人啊,将官至封侯哩。”当时还是奴仆身份的卫青笑着答说:“你可别拿我开玩笑,象我这样过着奴隶的生活,能够不受到鞭打责骂就心满意足啦,还谈什么封侯呢?”
  从奴仆到将军,卫青以怎样的奋斗来实现这一传奇的转变呢?
  卫青其实并不姓“卫”,而是姓“郑”。他的父亲叫郑季,原来是平阳县的一个小吏,被派到平阳侯做事,平阳侯家可来头不小,平阳侯曹寿的夫人,正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姐姐,而且与刘彻的姐弟感情相当的好。郑季是个花花公子,到了平阳侯家后,泡上了平阳侯家的一个女仆,这个女仆姓卫,几番云雨之后,卫氏怀孕,产下一个儿子。这个孩子怎么办呢?郑季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把私生子带回家中,这个私生子,就是后来的卫青,不过他现在应该是叫郑青。
  作为私生子,卫青在郑家的地位可想而知,不用说郑季夫人把他当奴隶看待,就连他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把他当作家中的奴仆,喝来吆去的,动不动就拿起皮鞭棍棒揍他。郑季自己做的亏心事,也不好出面制止,等到卫青年纪稍大一些,就把卫青送到平阳侯家,充当平阳侯的家奴,在那里,有卫青的生母卫氏,还有三个同母异父的姐姐。
  卫青的生母及姐姐们都对他很好,这多多少少使从小尝尽人间冷暖,缺少母爱亲情的卫青在心灵上得到了补偿,特别是三姐卫子夫,她是平阳侯家一个歌伎,与卫青年龄相近,所以姐弟俩的感情特别好。
   (虽远必诛-36)
  
  即便遭人白眼,倍受歧视,卫青却不自甘堕落、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从逆境中求得奋起、自强、倔强与坚忍不拔。特别是美丽善良的姐姐卫子夫,十分关爱这个比她小了几岁的弟弟,在卫青遭到痛打心灰意冷之时,卫子夫无微不至的关照,让他倍感温暖。可是卫子夫也不过是平阳侯家的歌伎,同样时常受着平阳侯府人的责骂,每当姐姐受到欺负时,卫青总是挺身而出,在他年轻的心中,最重的使命就是保护他心爱的姐姐,所以他要习武,只有一身的好武艺,就没人敢欺负姐姐了。
  卫青的刻苦奋励,使得他精湛的骑术箭术与胆略,在平阳侯家传出名气,长大成人的卫青英俊挺拔、相貌堂堂,不由得引起一个人的关注。这个人就是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有一回她正好看见卫青练习骑马,卫青纵马的英姿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隐隐觉得这个人身上有些不平凡之处,但是她说不出来,她打心眼里有点喜欢这个帅小伙子,但这也仅是一闪而过的念头,一个是公主,一个家奴,平阳公主为自己涌出这个念头感到好笑。
  从那以后,卫青从一个平阳侯府普通的家奴,提升为平阳侯府的家骑,追随在平阳公主左右。平阳公主对他非常的器重,卫青与他的姐姐们在平阳侯家总算挣得些地位,过上一段安静快乐的日子。此时的平阳公主根本不会想到,在许多年后,已经孀居的她竟然会为了嫁给曾经是她家奴的卫青,不惜让她的弟弟、皇帝刘彻以下诏书的方式,硬是让卫青成为自己的丈夫。
  卫青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偶然的事件,这些传奇也许都不会发生了。
  
  建元二年(公元前一三七年),汉武帝刘彻大驾光临平阳侯家。
  平阳公主是个颇有心机的人,她早暗地里寻找了十几个美女,养在侯府内,专等弟弟刘彻大驾光临时,隆重推出。在酒席宴会时,趁刘彻喝下几杯酒后,平阳公主让十几个美女一一粉墨登场,让刘彻自己挑选。大约是因为见到天子,这些美女们都惶恐万分吧,反正是没有展示出她们的婀娜优雅与风情万种。刘彻对这些美女看不上眼,觉得好俗啊。
  正当刘彻觉得百无聊奈时,歌伎卫子夫登台献技。
  刘彻眼前一亮!只见卫子夫素装淡抹,拔弦引吭,清音宛转,如同芙蓉出水,亭亭玉立,一双玉手拔弄琴弦,动作之优雅,令刘彻看呆了。此时的卫子夫,如仙女下凡,在刘彻眼中,眼前的这个女子如此洁白无瑕,如此超凡脱俗。
  平阳公主在一旁看得明白,聪明的她不失时机地让卫子夫陪侍皇帝。常言说得好: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萌。卫子夫在这一夜后,彻底改变了人生的命运,同时也彻底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她的弟弟卫青。
  
  卫子夫入宫成了刘彻最宠爱的贵妃。姐姐受宠,卫青这个当弟弟,也少不了好处,卫青从平阳侯家调入长安城中,先安排在建章宫当差。
  出身卑微的卫夫子和卫青,来到繁华的都城皇宫中,首先必须要学会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如何生存。
  卫夫子怀孕了。
  这对皇后陈阿娇来说,绝对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但是卫子夫正受皇帝宠爱,陈阿娇拿她没办法。但是卫子夫心爱的弟弟卫青,不就是建章宫的小职员吗?只要杀了卫青,就可以间接打击卫子夫,说不定精神上的打击,会使卫子夫流产呢。
  擒杀卫青的计划由皇后的生母、皇帝刘彻的姑妈刘嫖一手策划。刘嫖派人逮捕了卫青,随便扣了几项罪名,准备就地处死。这事让卫青的好友公孙敖知道了,公孙敖是个有情重义之人,在景帝时曾担任皇帝的武骑侍从,在认识卫青之后,两人情趣相投,遂成好友。公孙敖听说卫青被秘密逮捕,而且将被处死,心中大怒,便带了一批好汉,偷袭了关押卫青的地方,硬是把卫青解救出来。
  刘嫖与皇后了阿娇企图谋害卫青一事被皇帝刘彻知道了。刘彻非常的生气,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刘彻一举将卫青从建章宫小职员提拔到建章宫的总管,加封侍中。不久,由于卫子夫被刘彻立为夫人,卫青再度得到擢升,任职太中大夫。
  
  卫子夫蒙宠,卫青平步青云,也在情理之中。
  第一次出征匈奴,卫青取得龙城之战的胜利,这无疑使得卫家的声望日隆,卫青初次展示他的军事上的才华。
  就在此时,卫子夫为刘彻生下皇子,并最终被册立为皇后。
  此时的卫家,势力如日中天。
  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的卫青,虽然位高权重,但仍然保留其平民的纯实本色。他决不高高在上,作为将军,他对士兵十分亲和,对待知识分子十分谦恭,在各给官员面前,从来不显示外戚的威风。所以上至朝廷大员,下至普通士兵,对卫青的高尚品格都称赞不已。卫青的大将风度与才能,尤其得到皇帝刘彻的赏识,刘彻已经把他当作汉军统帅的最佳人选了。
  龙城之战,对卫青,仅是个开端。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究竟如何续写他的传奇呢?
    (虽远必诛-37)
  
  二、突进河南地:战略反击的开始
  
  龙城被焚,匈奴人气疯了。
  第二年(公元前一二八年),匈奴开始报复了。
  匈奴骑兵两万多人,大举入侵。
  匈奴首先攻入辽西,辽西太守战死,杀掠二千多人。而后匈奴军队向西挺进,攻入渔阳、雁门。此时防守渔阳的汉军将领是韩安国。
  韩安国是朝廷内反战派的代表人物,在马邑之战前,他与王恢进行了一场大辩论,最后汉武帝站在王恢一边,主张对匈奴用兵。韩安国的反战主张,与皇帝刘彻开拓进取的决心相违背,所以在皇帝眼中,这个韩安国是个保守派人士,保守派人士,怎么能在朝廷中占据重要位置呢?韩安国的仕途开始走下坡路了。
  韩安国虽然反战,但他其实是 “七国之乱”中涌现出的名将之一,在武帝上台后,担任御史大夫、代理丞相,但后来官职被贬,滑落到中尉、卫尉,最后作为材官将军屯兵渔阳。可以想象韩安国屯兵渔阳时,心情是何等的低落。这个反战派的领袖,不得不面对匈奴骑兵的剽悍的进攻。
  
  在此前,韩安国抓到了一个匈奴的俘虏,俘虏交待说,匈奴的主力已经返回。此时正好是农忙季节,韩安国就上书,要求罢屯,让战士们返回从事农业生产。可是不久后,匈奴军队就杀了过来,韩安国的兵营中,只剩下七百名战士,七百名战士怎么跟匈奴上万人的骑兵开战啊?
  韩安国只得坚守营壁,任由匈奴人对渔阳大肆劫掠。结果渔阳惨遭匈奴人的蹂躏,一千多名百姓被匈奴人掠走充当奴隶,大量的牛羊及财物被一洗而空。
  刘彻得知后,勃然大怒,派出使者面责韩安国。勒令韩安国向东转移,屯兵在右北平,除了辽东之外,右北平是帝国北部最偏远的地区了。韩安国一心想回到朝廷做官,可没想到居然到了右北平这种荒凉之地,他非常消沉,闷闷不乐。没过几个月,竟然一命呜呼了。
  
  韩安国这样的老军人退出历史舞台,而以卫青为代表的少壮派军人迅速地崛起。
  面对匈奴的猖獗进攻,刘彻再次动卫青这张王牌。
  汉军分两路进军,一路由车骑将军卫青统率三万人马,从雁门出击;另一路由将军李息统率,由代郡出击。
  李息这路大军,跟以前的公孙贺一样,找不到匈奴军队的主力,徒劳无功。
  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汉军最头疼的事,就是匈奴军队来无影,去无踪,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连敌人在哪都找不到,这战还怎么打?以前刘邦的谋士成进曾很形象说:“追击匈奴时,好象跟影子搏斗。”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卫青就是一个捕风捉影的战士。
  他总能追踪到敌人,或许出自直觉,或许出自精准的判断,他如同一只沙漠之狐,有着非常敏锐的嗅觉,能够很精确地捕捉战机,并逃离危险的陷阱,也许这正是他天才的一面。
  
  卫青统率三万人马出雁门,深入匈奴,追击匈奴的骑兵。
  侵入雁门的匈奴主力见到汉军出动,就向北撤退,但并不撤远,而是想伺机而动,会一会这个火烧龙城的汉军年青将领。
  出了雁门数日后,卫青的侦察兵发现了匈奴主力,卫青马上下令:“全军整装出发,迎战匈奴骑兵。”皇帝可不想让他的小舅子吃败仗,所以这三万人马,都是汉军的精锐,训练有素,而且配置了最好的武器。
  匈奴人也发现了汉军,这是一场遭遇战。汉军主力三万人,匈奴主力两万多人,汉军在人数上略占优势,但是在草原上作战,是匈奴骑兵的强项。
  
  辽阔的草原,两支大军相遇了。在野战中,汉军占尽优势,因为汉军的武器装备要远远优于匈奴的军队,还有汉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十分强。
  汉军威力最大的武器,当属强弩,在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汉军的弓弩与匈奴相比,威力大、射程远、速度快,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也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弩机类似于近代的枪支,只是装填的不是火药弹,而是箭矢,有扳机与望山(瞄准器)。除了弩之外,汉军的强弓也威力极大。
  汉军还拥有从众多的长兵,主要是长戟与长矛,当匈奴骑兵冲锋时,则汉军方阵前数排对长戟相迎,构排成一道枪林,战马试图穿越此枪林,非死即重伤。
  在防御武器上,汉军的盾牌铠甲质量远远优越于匈奴,在公元前一六九年晁错写给汉文帝的奏章,有着重要的记载:“我军神射手万箭齐发时,匈奴那种兽皮做的甲胄,木头做的盾牌,不能抵挡。”秦汉始,中国开始以金属为铠甲,特别是武帝时代,战争的需要使兵器制造更是跃上新台阶,《史记》“主父偃传”中说:“今天下锻甲砥剑……未见休时。”由是可见汉军装备高出匈奴,不止一个档次。
  除了武器先进之外,汉军作战注重排兵布阵,强调整体进攻,这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双方在作战人数势均力敌,勇猛程度相近的情况下,卫青统率的汉军凭借武器的选进与训练有素的整体作战,在遭遇战中勇挫敌军。
  经过一番血战,匈奴人留下数千具尸体,残兵败将向北鼠窜。
  卫青二度出手,不负所望,再次凯旋而归。
  这是自刘邦北征匈奴后,匈奴军队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但这只是开始,匈奴人的厄运才刚刚袭来。
    (虽远必诛-38)
  
  韩安国死后,右北平太守的职位出现空缺。
  派谁去呢?刘彻又想到猛将李广。
  这时的李广因为征匈奴惨败被黜为平民,正在蓝田终南山下游手好闲,寂寞难耐,就以狩猎打发时间。
  有一天,李广到终南山去打猎,回来时去一个朋友那儿喝酒,喝完酒之后,已经是深更半夜了,摇摇晃晃走到了霸陵亭,霸陵就是汉文帝刘恒的墓地,这是皇家陵地,属于禁区。看守霸陵亭的县尉也喝了酒,醉熏熏的,见到李广摇摇晃晃地走过来,他便摇摇晃晃地走过去,对李广大声喝道:“嗨,你……是什么人,你……给我站住,这……这……是皇家禁地,不准……不准过……”
  李广的随从说道:“这位是前任将军李广。”
  县尉摇摇头说:“别……另说是前……前任将军,现……现任的也不许过……”
  说完让人把李广和他的随从扣押下来。
  李广一听来气了,醉熏熏地骂道:“你小……小子有种,以后……让你有好看的。”
  李广醉得使不出劲,被前来的县卒给绑了,被拘留了几天。
  
  不久,一纸文书诏令李广复官,接替已故的韩安国,担任右北平太守。
  李广想到这个县尉,便上书皇帝,要求把这个县尉调到自己的军中。县尉接到命令后,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前去报到,刚到军中,见过李广,李广把脸一沉,喝到:“来人,将此人拿下。”
  县尉吓得魂飞魄散,连喊饶命。
  李广得意地说:“你没想到今天会栽在前任李将军的手中吧。”呼左右将县尉推出斩首。
  这件事,李广做得非常过份。县尉扣押李广,虽然有点酒后耍性子,但还算是忠于职守,并无过错。李广却公报私仇,实在有违英雄之道。
  李广一代猛将,但终究不是帅才,这大概与他心胸过于狭窄有关,论胸襟之广阔,李广比起卫青,实在差得太多。滥杀无辜,不用说一员名将,就是江湖豪杰,也不屑于做此。
  
  李广是一个生命不息,传奇不止的人物。
  在右北平任期内,李广有一桩广为流传的佳话。
  右北平地处现在河北省境内,汉代时此处仍是蛮荒地带,所以前任太守韩安国耻居于此。人迹稀少,大虫出没。李广闲来无事时,喜欢到山区猎杀老虎。李广勇猛过人,什么野兔狐狸,实在入不了他的法眼,只有凶悍的老虎,才能幸运地成为李广的对手。靠着百步穿杨的本领和惊人的臂力,李广已经射杀多只老虎了。
  一天傍晚时分,李广与几个战士巡逻返回营地时,路经一山麓,一阵风过,把草丛吹得沙沙作响,李广眼睛很草丛处一瞥,见草丛间有一黑影,隐隐看似一只蹲着的大虫,急呼一声:“小心,草丛中有猛虎!”
  李广箭法极快,拔箭引弓,动作一气呵成,朝向草丛中的大虫便是一箭。哪只大虫遇到李广这一箭,都要倒霉的,但草丛中的那只大只挨了一箭,怎么没反应似的,一动不动,还保持着蹲着的姿式。莫非是因为死得太快?
  旁边的战士上前拔开草丛一看,哪是大虫啊?只是一块形状有点象虎的石头,因为天黑看不清才误让人以为是老虎。战士们一看李广射出的箭,倒吸了一口气:“我的妈,这箭怎么都没入石头中了啊?”只有箭羽还留在外头,士兵们用足了喝奶的力量,也没能把这箭从石头中拔出来。
  士兵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争夸李将军天生神力,连石头居然也射穿,大家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李广也走过来看,心里也觉得很纳闷:这箭怎么可能穿透石头呢?
  李广又跑回原地,拉弓射了几次,但都没法再射入石头之中。可见情急之中,人所迸发出来的潜力,要远远超过平常。
  李广射穿石头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
  匈奴人本来就很惮忌李广之勇,现在一听,更加瞠目结舌,心里琢磨着:“奶奶的,李广连石头都射穿了,我等这付皮肉,遇到李广的飞箭,怕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李广在右北平呆了五年,匈奴人不敢前来骚扰,烽燧不惊。      (虽远必诛-39)
  
  李广盘踞右北平,匈奴人惹不起。惹不起,但躲得起呀,匈奴人便向西侵掠。
  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匈奴侵入右北平以西的上谷郡与渔阳郡,又一番烧杀掠劫,中国军民被杀戮上千人。
  匈奴的气势咄咄逼人。
  刘彻急召卫青入宫,此时刘彻已视卫青为心腹。
  刘彻对卫青说:“现在匈奴又入寇上谷、渔阳,我一旦派出援军,匈奴势必又要远遁无踪了。照这样的打法,我们实在太被动了,必须要以攻代守。我想对匈奴实施大进攻战略,卫将军有何高见呢?”
  卫青回答说:“依我之见,要解决匈奴之患,首先必须夺取河南地,除掉心腹之患,然后才可以深入匈奴的腹地进行会战。”
  刘彻对卫青的意见相当的重视,说道:“你且说来听听。”
  卫青答道:“必夺河南地有三个理由。第一,匈奴盘踞在河南地,是中国的心腹之患。河南地距离首都长安最近,当年老上单于便是从河南地突进中国,兵锋直至离长安城八十里的甘泉,威胁帝国的心脏,所以这根钉子,必须要拔除。第二,前秦国大将蒙恬将匈奴逐出河南地之后,在黄河北岸沿阴山山脉修筑长城,若我军收复河南地,则秦代蒙恬所修建的长城,正好可以作为抵御匈奴的屏障,也是以后出击匈奴的一个军事基地。第三,河南地的敌军,主要是白羊部落和楼烦部落,这两部落原是被匈奴的冒顿所降服,战斗力不及匈奴士兵,我大军出动,必能大获全胜。”
  刘彻听罢大喜,对卫青说:“好!我就拔给你精兵数万,突进河南地。”
  刘彻的目光中,透露着对收复河南地的殷切期望。
  
  卫青率领数万精兵,即刻启程,开始他的第三次出征。追随卫青出征的将领有李息、苏建、张次公。
  大汉远征军在云中郡誓师出征。
  先来了解一下河南地的情况。在中国的北方,黄河如一条巨龙横亘东西,黄河中央一段,呈“几”字型向北凸出,这个凸出部,即是汉代所称的河南地,即河套以南。
  河南地最富饶的土地便是河套平原,现在在河套平原在黄河的北岸,但是在汉代时,黄河有一分支流经河套平原的北部,河套平原基本上位于黄河以南。河套平原以南主要地形是鄂尔多斯高原,北边是库布齐沙漠,南边是茫茫的毛乌素沙漠,穿越沙漠,便可以直抵大汉帝国的边关,而此处的边关,距离首都长城最近。
  匈奴人、楼烦人、白羊人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以及黄河谷地,因此卫青统率的汉军,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占领河套平原。
  卫青大本营云中位于黄河“几”字型凸出部的东北,卫青的战略设想,是从云中出发,沿着黄河的北岸向西挺进,一直打到黄河凸出部的西北处(高阙地区,在河套平原),然后沿着黄河南下,直到汉帝国的西部重镇陇西,完成对河南地的大包抄,全歼河南地的敌军。
  大汉帝国对匈奴的战略大反击拉开了序幕。
  作为序幕战的河南战役将永载史册。
  
  卫青下达进攻的命令。
  汉军从云中出发,向西挺进,渡过黄河,首当其冲的是匈奴的楼烦部落和白羊部落。
  汉军这次进攻让匈奴人意想不到。匈奴正兵掠汉帝国北部边境的上谷、渔阳,对汉帝国的北部防线构成巨大的压力,没想到汉武帝居然置之不理,反而对匈奴力量薄弱的河南地挺进。
  楼烦部落与白羊部落都不属于匈奴人,当年投降冒顿单于之后,就被封为小王,仍然盘踞在河南地,这只是两个小部落,分别只有几千人,哪里是汉军的对手。得知卫青率领大军西征,楼烦王和白羊王心照不宣,脑袋里只有一个字:撤。
  这一撤就撤到了高阙。
  卫青的汉军尾随而至。
  高阙地处河套平原,在荒凉的北部地区,这里是为数不多的肥沃的土地,被称为“塞上江南”,匈奴人视之为宝地。楼烦部与白羊部逃到这里,与此处的匈奴军队会合,防御汉军的进攻。
  驻守在此的匈奴军,也只是杂牌部队,跟楼烦部、白羊部一样,战斗力并不怎么样。卫青命令大军急攻高阙,匈奴军队以及楼烦、白羊部落焉是对手啊,被汉军杀得尸横遍野,狼狈鼠窜。
  汉军初战告捷,斩杀敌军二千三百人。
  汉军乘胜追击,攻克榆溪要塞。这个要塞是蒙恬北逐匈奴时所修建的一座古代要塞。紧接着翻越梓岭,渡过北河(汉时黄河在河套地区有南北两支,北支称为北河),这里是匈奴一个王的地盘,称为蒲泥王。
  蒲泥王与白羊王、楼烦王的残兵败将且战且退,退至高阙以西的符离要塞内,据塞固守。
  卫青指挥大军强攻符离要塞,这是河套平原上的最后一战,匈奴军队负隅顽抗,战斗极为激烈,但是汉军勇猛无比,越战越勇,最后蒲泥王、白羊王、楼烦王抵挡不住,退入北部的阴山山区。这一役,汉军斩杀敌军三千零一十七人。
  至此,河南地的敌军基本上被消灭在黄河的北线。
  卫青率军沿黄河继续南下,围歼残余的游兵散勇,从高阙到汉西部边关陇西,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另一块肥沃之地宁夏平原,也被占领。
  河南地全部落入汉军手中!

     (虽远必诛-40)
  
  凯旋的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刘彻兴奋得彻夜难眠。
  卫青又一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此役歼灭匈奴及楼烦、白羊部落共计五千多人,占领了匈奴人最肥沃的土地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虏获的牛羊马匹数量多达数十万头(《汉书》记有百万头之多),广阔的河南地全部并入中国,帝国的心脏长安的潜在威胁不复存在。
  汉帝国与匈奴的边境北推到阴山山脉。
  自冒顿匈奴汗国兴起以来,匈奴从未遭过如此惨败。
  卫青居功至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追随卫青出征的将领也沾了光,校尉苏建被封为平陵侯;张次公被封为岸头侯。
  
  汉军夺取了河南地,同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在卫青制订河南战役计划时,北方边境的上谷郡和渔阳郡正遭遇匈奴人的进攻,汉武帝刘彻把不顾北方边境的险情,毅然把主力西调,发动河南战役。
  为了牵制汉军在河南战役中的攻势,匈奴对上谷郡发动强大的攻势,企图迫使卫青的远征军回师,但没有影响武帝夺取河南的决心。
  上谷郡的守军在匈奴的攻击下,主动后撤,放弃了上谷郡北部的造阳地区。
  
  河南地并入汉帝国的版图,但问题随之而来了。
  这里有肥沃的河套平原,但是匈奴人、楼烦人、白羊人被赶跑了,汉人又还没有进来。这种情况下,如果要重兵屯守,军队的给养补充可是大大的难题,但是如果放弃屯守,岂不是将胜利又拱手让给匈奴人吗?
  刘彻让大臣们去商议这件事。
  中大夫主父偃说:“不仅要派重兵屯守河南,而且还应该把这里建设成为一个军事重镇,作为以后消灭匈奴的根据地。河南地有三大优势:第一,这里土地肥沃,可以成为一个粮食基地,日后征伐匈奴时,粮草可由此处提供,这样就减少内地粮秣运输的艰难。第二,北面有黄河作为天堑,是阻挡匈奴骑兵的天然屏障。第三,秦国大将蒙恬曾在这里修筑长城和要塞,虽然年代有点久了,但只要修缮一下,仍然可以继续使用的。”
  但是主父偃的建议遭到众大臣的一致反对,理由是不切实际。
  最卖力的反对者是御史大夫公孙弘,公孙弘是一个儒家分子,当时武帝刘彻正大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公孙弘受到重用。
  反对派认为,要在僻远而无人烟的边关,建立军事重镇,需要多少的人力和物力,而这些人力和物力,都必须由内地辗转输送,如此浩大的工程,足以将帝国的财力拖垮。反对派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当年秦国蒙恬以三十万人之众修筑朔方城,但蒙恬到死,朔方城也没能建成来。
  
  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中,刘彻却坚决支持主父偃的主张。
  刘彻指使朱买臣与公孙弘在御前大辩论,结果公孙弘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为了帝国的安全,刘彻不惜任何代价。
  于是在河南地设立朔方郡,归属帝国政府管辖,在河套平原上,修筑朔方城。朔方的意思就是北方,朔方城名称的由来,是《诗经》中的一句诗:“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卫青的副将苏建负责督建朔方城,并同时修缮秦国大将蒙恬所筑建的军事工程,政府征集十几万人前往兴筑。一时间车辚马萧,从帝国的东方到朔方郡的运载车队,络绎不绝于道。建城所需的工程器械,十几万士卒民工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生活物质,源源不断经千里输送到达。政府的机器高效地运转着。
  同时,政府招募十万人,移民朔方郡,以开发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将这片富饶的土地变为前方战争的粮食物资供应地。
  两年后,一座崭新的巨大城堡建成了,巍巍矗立在河套平原之上,面朝阴山,而在阴山的那边,便是匈奴人的腹地。修筑这座坚固的城堡,耗费的银两超过千万之巨,国库为之一空。
  代价巨大!然而在未来的汉匈战争中,朔方城的巨大的战略意义便逐渐显现出来,但在此时,无论是汉帝国的多数大臣,还是匈奴汗国,却没有意识到这点。
  
  在河南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年,汉帝国又得到一个惊喜:匈奴太子于单向汉政府投降!
  这一年,匈奴军臣单于去世。于单是军臣单于的儿子,是匈奴的法定太子,正当他准备继任单于时,他的叔叔、手握重兵左谷蠡王伊稚斜却起兵造反,抢先一步,自立为单于。
  匈奴爆发内乱!
  伊稚斜率部与于单交战,结果于单不敌,向南逃窜。
  伊稚斜视于单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于单走投无路,望着广袤无边的北地,于单叹了口气:“我匈奴幅员辽阔,但竟无我安身之处啊?”于单的部下劝说道:“太子殿下,于今之计,只有南逃到汉帝国了方可摆脱伊稚斜的魔掌啊。”于单很无奈地说:“现在也只能这样了。”于是逃进汉帝国境内,向中国投降。
  刘彻得讯后大喜。自从匈奴汗国成立以来,于单是向中国投降的最高级别的人物,这无疑大大鼓舞了汉军击败匈奴的信心。
  匈奴流亡太子于单在汉帝国受到隆重的欢迎,刘彻封他为涉安侯。只是这位流亡太子丢了太子位,寄人篱下,郁郁寡欢,竟然过了数月便与世长辞了。
  匈奴的这场内乱,对汉帝国来说,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
  出使西域的英雄张骞,在返国途中,被匈奴人逮捕,被拘留了一年多。伊稚斜与于单的交战,使得匈奴人放松了对他的警戒,张骞趁机逃回了中国。有关张骞的伟大事业,将放在后文详述。
  
  河南地的丧失,令高傲的匈奴人大感震惊。
  他们方才明白,所面临的对手大汉帝国,是何等的可怕。
  一场对汉帝国的疯狂反扑,将如同狂风暴雨袭来。      (虽远必诛-41)
  
  四、漠南之战
  
  匈奴伊稚斜单于发誓要对汉帝国发动最强大的报复。
  匈奴人的攻势一波接一波。
  元朔三年(公元前一二六年),匈奴骑兵数万人入侵代郡,代郡太守以身殉国,军民被俘一千多人。不久后,匈奴骑兵再度击破汉军要塞,深入雁门郡,血洗雁门,屠杀俘虏汉军一千多人。北方边境线承受巨大的压力。
  元朔四年(公元前一二五年),匈奴纠集了九万大军,兵分三路。一路再度入侵代郡,代郡连受兵祸,成为北方战线的重灾区;一路攻入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另一路则兵掠上郡。汉边塞守将虽英勇抵抗,仍遭到重创,战死与被俘者多达数千人之多。
  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匈奴开始意识到汉军在河南地所筑建的军事基地朔方城,对匈奴漠南地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匈奴右贤王多次出兵攻打朔方城。但是耗费汉帝国千万钱所修筑的朔方城,城高墙厚,军需物质储备充足,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任由匈奴人铁蹄往返多次,朔方城仍然巍巍耸立在河套平原之上。
  
  卫青出击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大大刺激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尚武精神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从皇宫到寻常乡村,大家都热衷的运动便是骑马射箭,年轻人怀抱着建功立业、驱逐北虏的信念走向战场,为民族与个人的荣誉而浴血疆场。“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近世大学问家章太炎称“汉人坚强好勇”,又发感慨“汉人之强健,恐什佰于今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生机勃勃的时代,最刚强勇猛的时代。
  激扬尚武精神,首先从帝王始。武帝刘彻,虽以“独尊儒术”而闻名天下,然而其骨子里头,恐怕并非是一名儒士,而是一名武士,《汉书》载他“手格熊罴”,悍勇如此。他刚强果断、雄心勃勃,他既尊敬有学问的人,更欣赏勇者。所以武帝时代,不仅是武将,包括许多文臣,其实都是文武双全、胆略过人。
  比如当时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便是文武双全之人,少年时既饱读诗书,又苦炼击剑,因为骑射俱佳,担任过景帝刘启的武骑常侍,在武帝时,曾官拜中郎将,为打通西南夷立下汗马功劳。再比如武帝时著名的东方朔,也是文武两全,他在自荐书中几乎把牛皮吹破了,可谓古今一篇吹牛奇文,自称“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大言不惭,不过他也是个有胆有识,且射术高超的人。
  皇帝就是喜欢有勇有胆识的人。
  民间的习武之风遍席国家的各个角落,这是一个勇者的时代。
  
  民间尚武精神的漫延,引起了儒家分子、宰相公孙弘的警惕。
  公孙弘对民间尚武的仇恨由来已久。在元朔二年,公孙弘力主诛杀当时名震天下的大侠郭解,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侠义之道,从墨家到侠客的传统,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元朔五年,面对匈奴人三年来咄咄逼人的凌厉攻势,公孙弘不去担虑匈奴人的进攻,反而忧虑民间尚武之风的兴盛。
  公孙弘提出了“禁弓令”的建议,他对武帝刘彻说:“十个贼人拉起强弓,百个衙吏不敢接近。我请求下令禁止民间百姓携带弓箭,这样有利于维持社会治安。”
  公孙弘建议一提出来,以那个尚武的时代,立即遭来炮轰。有个叫吾丘寿王的人,上书皇帝,大批公孙弘的主张,他写道:“武器是用以镇恶惩凶,历代英明的君王都主张要文武合一,从来没听过禁止让百姓使用弓箭。禁弓令将使得盗贼拥有弓箭,为所欲为,而平常百姓用弓箭保护自己,反而触犯法令,这不是鼓励盗贼行匈,而剥夺百姓的自卫工具吗?”
  皇帝刘彻拿这份奏章质问公孙弘,公孙弘面对吾丘寿王的批驳,满头大汗,无言可对。
  以扼杀民间尚武精神为目的的“禁弓令”最终没有得到实行。
      (虽远必诛-42)
  
  匈奴人连年报复式的入侵,令大汉帝国的民族情绪空前的高涨。
  刘彻正着手研究一个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反击。
  这次大反击的目标是:吞掉匈奴的右贤王部。
  
  右贤王盘踞在阴山以北,在阴山以南,黄昏的斜阳映照着无比壮丽的朔方城。
  这三年来,右贤王很郁闷。卫青夺去了河南地,占据了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还筑了朔方城,右贤王的感觉,就是被一把刀子插入了腹部,疼哪!他也三番五次翻越阴山,兵临城下,可是有什么用呢?他精锐的骑兵在这个庞大城堡面前,变得一筹莫展,不会打仗了,看着巨大的城墙,只能干瞪眼了。
  还有一件事,右贤王一想起就气上心头:伊稚斜,你凭什么当上了单于啊?你原先不是左谷蠡王吗?左谷蠡王的地位就不及我嘛,要知道匈奴除了单于之外,就属左、右贤王的地位最尊了,接下来才是左、右谷蠡王。现在倒好,你小子突然从左谷蠡王猛窜到单于的位置,反倒在我之上了,想起来,真气人。
  哎,不要气啦,右贤王,末日快到来了,你还没察觉到吗?
  
  右贤王部对新建成的朔方城威胁最大,理所当然成为汉军的下一个目标。
  为了这次会战,汉军调集了十万精兵,并作了精心的策划。
  元朔五年春季,汉军对匈奴发动突袭。
  车骑将军卫青率领汉军主力三万人从高阙出发,越过黄河,进击匈奴;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等,均受卫青节制,各率一万人马从朔方城出发,翻过阴山山脉。总计七万汉军在西线对匈奴发起强攻。
  为了让匈奴单于判断不准汉军的主攻方向,并牵制匈奴东线军队驰援西线,在二千里外的右北平,由李息、张次公率领三万汉军同时进攻匈奴。
  东西线同时受到汉军巨大的军事压力,匈奴全国震动。
  
  匈奴右贤王接到探报,汉军兵分两路杀过来,总计有七八万人之多,他掂量了一下,自己不过只有二三万人马,如何可以抵挡,不如向北退却,在草原沙漠地区作战,可是匈奴这个游牧民族的强项,汉军嘛,人数虽然多,可要数千里的区域内捕捉到匈奴主力,却也不是容易的事啊。
  右贤王一撤,便是六百里。右贤王心里想:等到汉军兵疲马惫时,自然就不战而退了,到时嘛,不又要退回到朔方城内,阴山之北的地盘,不又是我右贤王的天下吗?
  右贤王命令军队据险而守,没有发现汉军的踪影,不禁放松了警觉,几日逃命下来,风尘朴朴,他觉得有几分累,便在帐营内,怀拥爱妾,饮酒作乐。
  可是他确实低估了卫青的才能了。我们说过,卫青乃是沙漠之狐,敏锐的嗅觉与惊人的判断力,成就了他一代名将的美誉。至于卫青哪里来的天才,这的确是个解不开的谜团,也许除了天才之外,与他细心的观察分析是紧密相关的,这种天才,只有霍去病能与之相比。
  总之,匈奴人逃遁而去,但卫青却始终能尾随而至,他有这个本事,死死盯着匈奴人的踪迹。正当右贤王自认为汉军还远在天边时,他的厄运降临了。
  
  卫青的侦骑发现了匈奴的主力!
  卫青大喜,这下右贤王这只狡滑的狐狸要落网了。一个优秀的猎手,必须要当机立断,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有半点拖延。时机在即,卫青毫不犹豫,三万人马夤夜前行,直扑右贤王大本营。同时一骑快马,风驰电掣般东去,右翼大军的四位将军,得到卫青的命令,拔营北进。
  夜的冷风,似一柄刀,割伤着战士的肌肤。有个火炉来烤烤冰冷的手脚多好啊,有三杯两盏淡酒来驱去体内的寒意,是多惬意的事啊。但惬意有时是危险的。
  猎人悄悄地接近猎物,而猎物却还正逍遥快活。右贤王好酒下肚,柔情上涌,什么战争,什么权力,哪有温柔乡来得真实。
  温柔乡啊,虚无飘缈的乌有乡。
  在右贤王温柔乡的北方,汉军已悄悄布下重兵,切断右贤王北逃之路。其余的汉军,在黑夜与寒冷的掩护下,已经合围了匈奴人的营地。
    (虽远必诛-43)
  
  夜过三更,右贤王喝得七八分醉,怀抱美人,昏昏睡去。正睡得香时,忽然一阵漫山遍野的战鼓声把他惊醒了,然后只听到营地里混乱不堪的叫嚣声、马嘶声。“啊?不好”,右贤王猛的翻身坐起,醉意全消,只听得到营帐外混乱一片,正一惊恐,“嗖嗖嗖”几声,几支利箭穿透帐蓬直飞进来,吓得他“扑通”趴倒在地。只听得帐外的卫兵高喊:“不好,大王,咱们被汉兵包围了。”
  此时汉军对合围的匈奴营地发动强攻,万矢齐发,营地内的帐蓬与地面,都插遍箭矢,还有许多具被利箭射穿的匈奴人的尸体。几阵箭矢过后,汉军对匈奴营地发起冲锋。原本寂静的黑夜,变得如此的喧嚣与混乱,被无数刀枪剑戟碰撞声与士兵们勇猛的喊杀声打破了沉闷。
  右贤王慌乱之下,带着数千名亲兵从北面突围而去,刚北上二三里,又遇上汉军等侯在此等候的伏兵,一阵冲杀之后,骠悍的匈奴骑兵终于打破了一个缺口,右贤王带着数百人终于逃出汉军的阻截。其他人马,非死即俘。
  从夜晚战到清晨,陷入重围的匈奴人停止了抵抗。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硝烟散去,只留下满地狼藉与随处可见的尸首。
  
  卫青这次出征,赢得了空前的胜利!
  匈奴右贤王部的主力基本上被全部歼灭!
  除了右贤王侥幸逃跑外,其余十来个裨王,也就是匈奴的小王,全部被俘;匈奴被杀死和被俘虏的人数超过一万五千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卫青前三次出征所斩获敌军的总和。同时获得匈奴的牛、羊、马等牲畜将近百万头之多。
  这次会战发生在大漠以南的地区,故而史称“漠南之战”。
  匈奴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均遭重创,而汉军则凭借此战,消除了阴山以北右贤王部对新建成的朔方城的威胁。
  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朔方城下了春季的第一场雨,一扫冬日残留的阴霾。
  卫青的大军凯旋而还,进入朔方城时,皇帝刘彻派出的使节已经先一步到达。皇帝要给卫青一个惊喜,就象卫青给了他一个惊喜一样。在七万精兵面前,使节取出皇帝送来的印信,当众宣布:“任命卫青为大将军,所以将军,均受卫青大将军的节制。”卫青手捧“大将军”的印信,从一刻起,他就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从一个奴隶到一个最高统帅啊,这人生啊,充满如此多的变数,又因为这些变数而更加精彩。
  皇帝刘彻为这次伟大的胜利而如此激动,以致于觉得一纸“大将军”印信还远远不够,他还要大加赏赐。卫青的食邑从三千八百户增加到了八千七百户,卫青的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都被封侯。一时间,卫青成为皇帝最宠幸的人,地位之尊崇,无人可及。
  可是卫青是个极其明智的人,他的人生信条是:要知足。就象年轻时,当相士跟他说“你会官至封侯”时,他笑着说;“象我这样过着奴隶的生活,能够不受到鞭打责骂就心满意足啦,还谈什么封侯呢?”可是现在不仅他封了侯,连他三个远未成年的儿子也封了侯,卫青不是欣悦,而是恐惧。
  虽然匈奴连遭败绩,可是远远未到被打垮的地步,虽然自己四次出征,一次比一次战果辉煌,可是下一次呢?下一次如果打败了,皇帝还会如此的信任吗?下一次如果是更辉煌的胜利,那么皇帝拿什么再来重赏?伴君如伴虎啊,皇帝越是恩赏有加,卫青越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卫青上书皇帝表明心迹:“卫青待罪军中,在陛下英明的领导下,讨伐匈奴大获全胜,这都是前线全体指战员英勇奋战的结果,卫青何功之有。陛下已经增加我食邑,皇恩浩荡,我已是惶恐之至了,至于我的三个儿子,尚在襁褓之中,陛下却裂地封侯,这会挫伤前线将领的积极性的。”坚决推掉对三个幼小儿子的封侯。
  皇帝刘彻赶紧表态:“我没有忘掉其他将领的功劳。”于是公孙敖、公孙贺、韩说、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十位有功将领也同时封侯。飞将军李广没有参加此役,错过封侯的机会了。
  
  卫青俨然成为汉军胜利的一面旗帜。
  他是新一代军人的偶像。
      (虽远必诛-44)
  
  卓著的功勋与皇帝的恩宠,使得卫青位极人臣。包括宰相公孙弘在内的满朝文武,都全力巴结奉承、讨好卫青,见了卫青都得行跪拜礼,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武帝时以梗直著称的汲黯,他从不向卫青跪拜,也不溜须拍马。
  汲黯甚至敢于顶撞卫青,他的朋友看他这样不识时务,便好心劝告他:“你呀,还是放聪明点。现在皇帝的意思不是很明白吗?要所有的大臣都向大将军下拜的,大将军现在可是位尊望隆,你难道就不可以屈膝让步吗?”
  汲黯很不以为然,说道:“按你这样说,大将军有一位平辈对他作揖,难不成这样就使他的地位低贱了吗?使他的声望不隆了吗?”
  这话传到卫青的耳中,卫青感慨道:“当年我地位卑微时,稍比我有地位的人,视我如牛马;今日我居大将军的高位,众人又捧我如日星,只有汲黯不卑不亢,汲黯真是贤明之人啊。”于是卫青待汲黯比往日更加尊重,时不时以朋友身份向他请教国家疑难大事。
  这就是大将军卫青的高风亮节。
  翻阅中国古代史,外戚集团一直是封建政权一股巨大势力,在汉代更是如此。人性的弱点,便是不管出身如何,一旦飞黄腾达,权力的欲望就会被推向极致,外戚集团凭借皇权的裙带关系,往往以鸡犬升天火箭般的速度窜起,权力来得太容易,而权力所带来的快感太诱人,所以很快他们便忘掉以前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是怎么样的地位。象卫青这样以外戚的身份位极人臣,却始终保持着自己本性的人,从不以权势压人,这在历史上确实少见。
  
  卫青一生一直保持着年轻时代豪杰本性,有一件事例可见一斑。三年前,卫青刚取得河南地战役的大胜,当时皇帝刘彻下了一个诏令:各郡国中,家产在三百万以上的土豪乡绅,以及无业游民必须要迁居到茂陵一带。此举在于消除帝国的隐患,因为帝国政府认为豪门与无业游民对政府的地方统治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这个迁移令,使得当时著名的游侠郭解也受到牵连。
  郭解是汉代最著名的游侠,名重于当世,在江湖上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尚武的汉代,侠客游离于政府之外,在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郭解不但是个游侠,看来家产也是不少,所以被列入黑名单中。一旦郭解被迫迁往茂陵,就意味着游侠再也不是独立的系统,因此郭解的粉丝四处奔走,找到皇帝身边的红人卫青。
  卫青自幼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游侠的行侠仗义,一直十分的钦佩,便满口答应下来。一天,趁着皇帝高兴时,卫青对刘彻说:“微臣听说关东大侠郭解也在迁徙茂陵的行列,据臣所了解,郭解被人误传家财富实,其实尚未达到三百万的标准呢。”
  刘彻正想要打击这群目无法纪的游侠,对卫青所说,他只是微微一笑:“郭解只不过是一个民间小民,却能让一位朝廷的将军为他求情,我看这说明他并不穷嘛。”卫青无话可说。郭解最终还是未能免于迁徙。然而卫青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江湖人士,敢于出手相援,也可以说是英雄之举了。
  
   (虽远必诛-45)
  
  卫青一生一直保持着年轻时代豪杰本性,有一件事例可见一斑。三年前,卫青刚取得河南地战役的大胜,当时皇帝刘彻下了一个诏令:各郡国中,家产在三百万以上的土豪乡绅,以及无业游民必须要迁居到茂陵一带。此举在于消除帝国的隐患,因为帝国政府认为豪门与无业游民对政府的地方统治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这个迁移令,使得当时著名的游侠郭解也受到牵连。
  郭解是汉代最著名的游侠,名重于当世,在江湖上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尚武的汉代,侠客游离于政府之外,在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郭解不但是个游侠,看来家产也是不少,所以被列入黑名单中。一旦郭解被迫迁往茂陵,就意味着游侠再也不是独立的系统,因此郭解的粉丝四处奔走,找到皇帝身边的红人卫青。
  卫青自幼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游侠的行侠仗义,一直十分的钦佩,便满口答应下来。一天,趁着皇帝高兴时,卫青对刘彻说:“微臣听说关东大侠郭解也在迁徙茂陵的行列,据臣所了解,郭解被人误传家财富实,其实尚未达到三百万的标准呢。”
  刘彻正想要打击这群目无法纪的游侠,对卫青所说,他只是微微一笑:“郭解只不过是一个民间小民,却能让一位朝廷的将军为他求情,我看这说明他并不穷嘛。”卫青无话可说。郭解最终还是未能免于迁徙。然而卫青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江湖人士,敢于出手相援,也可以说是英雄之举了。
  
  卫青的名望拔地而起。有一个女人对卫青的爱慕之心与日俱增,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卫青的老主人、皇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
  当年那个小儿郎,现在成了大将军。卫青还是平阳公主的骑奴的时候,平阳公主从卫青英俊挺拔的身姿,便隐隐察觉到这个年轻人身上暗藏着一种巨大的能量,他有一种男儿气概,有一种志在四处的豪杰之气。在刘彻把卫子夫带进宫的那一天,平阳公主把卫青推荐给了皇帝,希望他能在长安,这个帝国之都能有一番作为。但卫青后来的伟大勋业,已经远远超出了平阳公主的预期,作为慧眼识英雄的她,既有一种成就感,更有一种幸福感。
  此时平阳侯曹寿已经去世,平阳公主孀居在平阳侯府,闺阁寂寞。侯府上下的人,时不时就说起卫大将军,这个人称赞卫大将军如何的武功盖世,那个人吹牛当年在侯府内如何与卫大将军是铁杆哥们,议论纷纷,平阳公主听在耳中,更是春心萌动。
  平阳公主年近四十,比卫青大了七八岁,但平阳公主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不去管年龄上的差距了,只有一点她顾忌,她心里想:“他曾经是我的家奴,跨马追随我左右,现在想嫁给一个曾是家奴的人,这可怎么办好?”
  她找来平阳侯府的大管家来商议此事,大管家呵呵一笑说:“夫人,今日可不比从前啊,他现在可是大将军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跟夫人不是很匹配吗?”平阳公主听得喜上眉头,心里乐呵呵的,比喝了蜜还甜。
  拿定主意后,平阳公主就开始为了幸福而奔波了。平阳公主有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就是她的弟弟皇帝刘彻。她先去找了皇后卫子夫,把心事吐给卫青的姐姐听,卫子夫当然是乐意撮合此事,这样卫家与刘家岂不是亲上加亲了。
  皇帝刘彻呢?刘彻与平阳公主的姐弟感情特别的好,一边是亲姐姐,一边是小舅子,同时也是皇帝最信赖的人,刘彻又岂能拒绝帮姐姐找到幸福呢?最后竟然是以下诏书的方式,来撮合卫青与平阳公主的姻缘。这是一段佳话,也是一段趣事,只是不晓得平阳公主进了卫家之后,究竟是做大还是做小。
  
  平阳公主如愿与偿,与新的丈夫卫青如胶似漆地度过她最美妙的时光,家的感觉是如此的幸福。在儿女情长的这段时间里,边关战事又起。
  漠南战役的大败,再度引起匈奴的强烈反弹。
  半年后,即元朔五年秋季,匈奴人出动一万多人的骑兵,猛攻代郡。
  代郡都尉朱英在战斗中被匈奴骑兵斩杀,匈奴骑兵劫掠一番,汉地军民被俘一千多人。
  匈奴虽然迭遭重创,然而军事实力仍然超强,仍然是可以汉帝国对抗的超级强国。
  汉帝国必须要再度发动一波强有力的反击,以扼制匈奴骑兵的频频南下。
  一个庞大的作战计划,又悄然出炉了。
      (虽远必诛-46)
  
  五、初露锋芒:一颗将星冉冉升起
  
  又是一个春天。
  在一片勃勃生机的背后,暗藏着一片杀机。
  有多少次,汉军总是在这个季节发动攻势。鞘中的宝剑在冬季雪藏之后,依旧寒光闪闪,锋气逼人。
  阴山以北的匈奴人,经去年漠南一战,元气大损,这里比往年更加空旷更无人烟。
  而在阴山以东,伊稚斜单于仍然兵强马壮,单于麾下最精锐的匈奴骑兵,成为汉军的头号强敌。
  
  二月春风似剪刀。
  卫青的利剑出鞘,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然后大喝一声:“众将士出发!”
  一支庞大的汉军部队,从定襄悄悄地越过边境线,直插匈奴境内。
  汉军分列六个兵团。行进在最前的是前将军赵信,赵信是匈奴人,原本是匈奴的小王,后来向中国投诚,被封为翕侯,因为赵信是匈奴人,对匈奴的地形相当熟悉,因此作为前头开路部队。赵信兵团的左翼是公孙贺兵团,右翼是苏建兵团,中军是卫青的好友公孙敖兵团,后军是飞将军李广兵团,除此之外,还有一支由强弩兵组成的机动兵团,由李沮指挥。六大兵团,均受大将卫青的节制。
  赵信是什么时候归降汉朝的?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赵信肯定不是卫青在战场上俘虏的,否则决不可能任用赵信为汉军将领。翻阅史料,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赵信是匈奴前太子、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的部下。军臣单于去世后,其弟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匈奴内乱,于单被迫南逃,到汉帝国避难,赵信应该就是在此时追随于单太子投奔中国,赵信原本是匈奴的一个小王,因此归降汉朝后也被封为侯爵。因为于单与赵信都被伊稚斜单于追杀,所以汉政府才敢于大胆起用赵信作为汉军的兵团指挥。
  赵信的加入,使得汉军在北地复杂的地形与恶劣气候下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赵信作为前匈奴小王,对匈奴军队的作战风格特点了如指掌,并且了解匈奴人的活动规律与出没之处,这对于屡屡捕捉不到匈奴主力的汉军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
  果然,在赵信的指引下,汉军捕捉到了一支匈奴骑兵部队。
  以众击寡,卫青胜券在握。
  赵信急着要立功,一马当先,率军冲锋,汉军主力公孙敖岂想错失建功良机,迅速跟进;公孙贺与苏建两路骑兵从两翼包抄,而李广这么多年没有打过硬仗了,更是兴奋得不得了,纵马引弓,冲在部队前头。李沮的强弩兵团可不是徒有虚名,密集的箭雨,令匈奴人纷纷落马。
  匈奴人一看大势不好,忙灰溜溜地窜逃了,只在战场上留下数千具尸体。
  
  初战告捷!
  然而,也许是过早到来的雨季,使得大地泥泞不堪,也许是军中粮草转运出现了困难,汉军没有继续深入作战,而是返回国内进行休整。
  至此,卫青五次出征,五战五捷。
  汉军分批返回国内,分别驻扎在定襄、云中和雁门。
  
  两个月过去了,转眼到初夏的季节。
  经过两个月的休整,汉军兵强马肥,又补充了许多武器与战马。战士们都跃跃欲试,渴望早日投入到战斗中,而李广将军更是按捺不住,天天往大将军处打听何时出征。
  卫青上书武帝刘彻,要求再一次深入匈奴境内。
  很快刘彻就答复了。
  皇帝的使者持着符节到达定襄,入大将军的营帐,向卫青传达圣喻。使节除了带来皇帝的答复之外,还带来了一个人,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见到刚年满十八岁,却长得精壮剽悍、一表人才的外甥,卫青满心欢喜。卫青非常喜欢他这位外甥,除了霍去病的英武矫健与他相似之外,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霍去病与卫青一样,都是私生子!所以在某些性格上,两人出奇的相似。
      (虽远必诛-47)
  
  比起卫青早年的坎坷生涯,霍去病要幸运多了。
  霍去病就出生在汉武帝继位的第二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零年)。他的父亲叫霍仲孺,霍仲孺也是平阳县县衙中的一名小职员,跟卫青的父亲郑季一样,他也被派往平阳侯家中打杂。以平阳公主,皇帝亲姐姐的身份,哪个县太爷不极力巴结呢?有趣的是,平阳侯府内这些低级奴婢,大约是受了平阳公主比较开明的观念影响吧,红杏出墙之事时有发生,这次又落在卫家。
  卫青的母亲卫大妈已经年老了,这次女主角是卫青的二姐卫少儿。霍仲孺一次不小心,使得他成为名载史册的人物,因为他让卫少儿怀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令匈奴人胆战心惊的霍去病。
  同是私生子,霍去病却比卫青幸运多了。因为霍去病出生第二年,刘彻就光临平阳侯家,这是卫家命运的转折点,卫子夫被刘彻看上了,带回宫内,之后,卫家开始飞黄腾达。作为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有着妹妹的皇帝情郎撑腰,使得新出生的小霍去病,从小日子就比较滋润,没有象他的舅舅那么苦命,过了十几年的奴仆生涯。
  卫少儿带着小霍去病上了京城,有着卫子夫的照应,卫少儿也成了抢手货,最后抱得美人归的是陈平的曾孙陈掌,作为天子姨夫的陈掌后来被武帝授予詹事的职位。卫子夫的大姐卫君孺也是鸡犬升天,嫁给了公孙贺,后来公孙贺成为卫青手下的干将。
  
  霍去病就是这样幸运地成为帝国最有权势家族中的一员。
  他没有象卫青那样改了父姓,他还是姓霍。
  这个姓氏向天下暴露了他私生子的身份。
  私生子就私生子,你看不起吗?
  你不服就来比试比试,比骑马,还是射剑,或者格斗?我统统奉陪。
  霍去病与卫青一样,性格无比的坚韧不拔,虽然生长在贵胄之家,但他极为严苛地要求自己。当然,这与卫青的教导有关系:我们卫家虽然蒙皇上恩宠,但是绝不可把家族的命运寄托在皇后身上,身为卫家的人,必须要做得比别人更好,必须要有功于国家社稷,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家族的命运长盛不衰。
  皇帝刘彻也十分欣赏霍去病。霍去病十八岁这一年,刘彻把他召进宫中,当了侍中,追随在皇帝的身边。这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可是霍去病却不想干,十八岁了,已经从一个男陔变成一个男子汉,男子汉就应该要胸怀天下,要建功立业。他请求皇帝,让他追随舅父大将军卫青,前去征战沙场,一展拳脚。
  
  初夏的塞外,草原上野花芬芳,羊儿、牛儿正享受着丰盛的水草,对它们而言,这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
  但无论是汉军还是匈奴,谁也不会被初夏的草原美景所迷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了。
  农历四月,汉军在云中、雁门的驻军再度向定襄集结,卫青即将开始他的第六次出征。
  旌旗猎猎,战马萧萧,铁甲闪闪,阵容肃肃。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六路大军跨过边境,浩浩荡荡,向匈奴腹地挺进。这将是一场恶战,因为正面正是匈奴单于伊稚斜直辖的统区,拥有最精锐的骑兵兵团。
  霍去病第一次来到塞外,即将奔赴战场令他心潮澎湃,他身上流淌着古代武士的鲜血,渴望着在战场上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体验。卫青很关照这位外甥,任命他为票姚校尉,拔了八百名勇士,组成了票姚营。但几乎没有人预料到,霍去病会如此快的那展露锋芒。
  大军深入匈奴境内百余里,汉军已经与几股匈奴小部队交手,屡战屡胜,已经斩杀匈奴骑兵数千人。但是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却仍然不见踪影。
  伊稚斜单于在草原上与汉军玩起捉迷藏的游戏,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汉军,他很聪明地避开主力决战,因为匈奴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与强大的汉帝国都有很大的差距,只有依靠骑兵的机动性与对地形的熟悉,才可以侍机出击。
   (虽远必诛-48)
  
  从草原进入荒漠,恶劣的地理环境成为汉军的首要敌人。
  十万大军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进入荒漠之后,找不到水源了!
  没有水源,匈奴人不必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轻易击败卫青的十万大军。如果不迅速找到水源,用不了几天的时间,汉军将会全线崩溃!卫青感觉到了一种战场之外的巨大的压力,必须要派人寻找到水源,派谁去呢?
  还有比张骞更合适的人吗?
  这位勇闯西域的传奇英雄,在西北茫茫沙漠与戈壁之间穿行时,遇到过无数的艰难险阻,也使他学到了在恶劣条件下生存的高超本领,包括在荒漠地带寻找到水源。
  张骞不负使命,凭着他丰富的经验与判断能力,终于为汉军寻找到大量的水源,解决了汉军的后顾之忧。
  
  卫青在水源地附近设立了临时大本营。
  汉军分道搜索匈奴主力,各位将领分别率领一支部队进行威力搜索,卫青统领大军坐镇临时大本营。
  前将军赵信本是匈奴小王,自恃对地形颇为熟悉,自告奋勇,与右将军苏建率领三千多人,前往寻觅匈奴军队的踪迹。
  赵信过于自信了。
  一路轻骑疾进,最后果然与匈奴人相遇了。与其说赵信发现了匈奴人,不如说匈奴人设计了陷阱等着赵信与苏建的兵团落入圈套。汉军只有三千人马,但匈奴有数万人马,十几倍于汉军。
  一场艰苦的战斗打响了。
  匈奴骑兵从两翼包抄了汉军,汉军拼死抵抗,且战且退。匈奴人不得不佩服汉军战斗之顽强,因为以十几倍压倒性的优势兵力,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汉军,汉军的强弓劲弩令匈奴军队为之胆寒。
  这场血战进行了一昼夜,汉军人数损失过半。
  伊稚斜单于派人在阵前策反赵信,高声喊到:“将军本是匈奴人,怎么反替起汉军卖命了?残杀自己的兄弟,将军就不愧疚吗?单于不计前嫌,倘若将军归顺,必定封王裂土,否则将军只剩下不足千人的残兵,岂可以抵挡数万骑兵?”
  赵信听了怦然心动,心里琢磨:“只剩下数百人马,铁定是逃不过这一劫了,倘若战死在此,匈奴人以我叛徒,汉人也未必认我为忠义。罢罢罢,不如就投奔单于。”
  苏建见赵信神情恍惚,知道他心生降意,心中不禁愦叹道:“唉,我苏建也算是屡建战功的战将,今日却全军覆没,赵信本是匈奴人,到这种地步,叛降是不可避免了。我还是乘夜逃回大本营,以免遭赵信毒手。”
  果然,赵信率剩余的八百人马投降匈奴。
  苏建弃军而逃。
  
  赵信与苏建的兵团全军覆没,这是卫青六度出征以来,第一次重大挫折。
  苏建只骑逃回汉军临时大本营,踉踉跄跄奔入卫青的营帐中,见到大将军,“扑通”就跪了下来,泪流满面说:“末将不才,遇匈奴重兵围困,苦战一日,赵信阵前叛变,致使全军覆没,只有末将一人逃了回来。末将深知罪该万死,请大将军严惩。”
  众将领愕然,看看了涕泣满面的苏建,又看了看面色铁青的卫大将军。
  此时,只见闪出一人,却是议郎周霸。周霸高声说道:“自大将军出征以来,从来没有处决过一员偏见,而今苏建弃军而逃,应该斩首,这样才可以展示大将军的威信。”
  闳长史与安军正(长史和军正均中军中官职,军正负责执行军法)两人赶紧站了出来,替苏建说话:“大将军,不可以啊。兵法上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苏建以三千人马对抗数万名匈奴骑兵,浴血奋斗一昼夜,伤亡殆尽,苏建不敢与赵信一样怀有二心,所以逃回大本营。大将军如果斩杀苏建,那么以后凡是战败的将领,有谁敢返回汉军阵营呢?这岂不是鼓励败将投降匈奴人吗?”
  苏建应该感到幸运,因为坐在大将军位置的是卫青,而不是那个咄咄逼人的周霸。
  卫青扫视各位将领,徐徐地说:“卫某有幸成为皇上的肺腑之臣,统领大军,从来不担心没有威信。周霸却教我要斩偏将,以立威信,真是让我非常的失望。我身为大将军,以我今日尊崇的地位与皇上的恩宠,固然有权力可以判决生死,但我决不敢滥用权力,擅自诛杀大将。苏建战败所应受的惩罚,我将上报皇帝,由皇帝亲自裁决。”
  帐前的诸位将领对卫青宽大与妥善的处理,无不拍手称快。当然除了一个人,就是那位气势汹汹的议郎周霸,被卫青说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悻悻而退。
  后来苏建被押解回京,皇帝刘彻赦免了他的死罪,但交了一笔赎金。苏建有一个儿子,就是以民族气节名垂青史的苏武,苏武的故事,后面再说。
  卫青在处置苏建一事上,再度表现出其人格的高尚,决不滥用自己的权势。卫青的帅才,不仅是他的军事机谋与成就,也在于他人格上非凡的魅力。
    

作者:汉武大爹 回复日期:2007-10-26 13:30:57 
回复 
  作者:蓝之妖 回复日期:2007-10-25 18:32:16 
      汉武帝穷兵黩武,和秦始皇一个德行,他俩倒是一丘之貉,也都向往着长生不死,相信术士,弄的朝廷乌烟瘴气……且,刘彻骨子里就是一暴君,李陵本来就没事,想着回来汉朝呢,结果他一挥手,得,全杀……
       就算他李陵该死,司马迁又有什么罪行……司马迁一直是中国史家第一人,我个人认为,除了他史记的跨度外,最特别的就是他的隐喻写法,比方说,司马迁从来就没说过刘彻怎么坏,估计也不敢,据说刘彻也想毁了史记,司马迁一直在民间 隐居,可是书里大写刘彻怎么喜欢酷吏就知道了
       刘彻在抗击匈奴上确实有功劳,可那是他借着上一辈,以及上上上一辈的底子,他就一战争贩子,打完了四周以后,国力空虚的不行,似乎还写了什么罪己书……
       隋炀帝亲哥俩……
  ========================================
  鼠目寸光

作者:汉武大爹 回复日期:2007-10-26 13:38:16 
回复 
  作者:蓝之妖 回复日期:2007-10-25 18:32:16 
        汉武帝穷兵黩武,和秦始皇一个德行,他俩倒是一丘之貉,也都向往着长生不死,相信术士,弄的朝廷乌烟瘴气……且,刘彻骨子里就是一暴君,李陵本来就没事,想着回来汉朝呢,结果他一挥手,得,全杀……
         就算他李陵该死,司马迁又有什么罪行……司马迁一直是中国史家第一人,我个人认为,除了他史记的跨度外,最特别的就是他的隐喻写法,比方说,司马迁从来就没说过刘彻怎么坏,估计也不敢,据说刘彻也想毁了史记,司马迁一直在民间 隐居,可是书里大写刘彻怎么喜欢酷吏就知道了
         刘彻在抗击匈奴上确实有功劳,可那是他借着上一辈,以及上上上一辈的底子,他就一战争贩子,打完了四周以后,国力空虚的不行,似乎还写了什么罪己书……
         隋炀帝亲哥俩……
    ========================================
    鼠目寸光,目光短浅,胸心狭隘
  你说汉武帝把朝野弄的乌烟瘴气,我不知道你这放的是那门子的狗屁,司马迁也不是啥好东西,你以为司马迁写的东西就不夹杂个人情绪?
  没有刘彻这个"战争贩子"我估计你这会不应该姓汉,你应该姓胡子或辫子或小泉.    

作者:harazi 回复日期:2007-10-26 14:00:15 
回复 
  匈奴该打,但应见好就收,最后几战已经劳民伤财了,纯属炫耀武力,实际意义却不大,游牧民族就像野草,赶尽杀绝不了的,有本事迁都过去……
  
  人上了年纪就会犯混,刘彻也一样    

作者:汉武大爹 回复日期:2007-10-26 15:56:52 
回复 
  作者:harazi 回复日期:2007-10-26 14:00:15 
    匈奴该打,但应见好就收,最后几战已经劳民伤财了,纯属炫耀武力,实际意义却不大,游牧民族就像野草,赶尽杀绝不了的,有本事迁都过去……
    
    人上了年纪就会犯混,刘彻也一样
  --------------------------------------------
  蒙古人这个民族现在还有,满人这个民族也还在
  就匈奴人这个民族没了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汉武帝把这个民族给灭了
  征服一个国家容易,灭绝一个民族除了汉武帝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上估计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吧?
  匈奴西迁以后灭了罗马帝国,在东方再还有匈奴这个民族没?汉武帝的丝绸之路不光打的是军队的战争,打的还有文化的战争

作者:子夜流情 回复日期:2007-10-26 16:31:09 
回复 
  作者:汉武大爹 回复日期:2007-10-26 15:56:52 
    作者:harazi 回复日期:2007-10-26 14:00:15 
      匈奴该打,但应见好就收,最后几战已经劳民伤财了,纯属炫耀武力,实际意义却不大,游牧民族就像野草,赶尽杀绝不了的,有本事迁都过去……
      
      人上了年纪就会犯混,刘彻也一样
    --------------------------------------------
    蒙古人这个民族现在还有,满人这个民族也还在
    就匈奴人这个民族没了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汉武帝把这个民族给灭了
    征服一个国家容易,灭绝一个民族除了汉武帝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上估计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吧?
    匈奴西迁以后灭了罗马帝国,在东方再还有匈奴这个民族没?汉武帝的丝绸之路不光打的是军队的战争,打的还有文化的战争
  ==========
  
  汉武帝把匈奴灭族了?????
  
  差点没有喷出饭来,哈哈哈哈
  
  ..............
  
  不知道王昭君嫁谁了?也不知道是把西晋灭了.....,历史常识啊         作者:蓝之妖 回复日期:2007-10-25 18:32:16 
          汉武帝穷兵黩武,和秦始皇一个德行,他俩倒是一丘之貉,也都向往着长生不死,相信术士,弄的朝廷乌烟瘴气……且,刘彻骨子里就是一暴君,李陵本来就没事,想着回来汉朝呢,结果他一挥手,得,全杀……
           就算他李陵该死,司马迁又有什么罪行……司马迁一直是中国史家第一人,我个人认为,除了他史记的跨度外,最特别的就是他的隐喻写法,比方说,司马迁从来就没说过刘彻怎么坏,估计也不敢,据说刘彻也想毁了史记,司马迁一直在民间 隐居,可是书里大写刘彻怎么喜欢酷吏就知道了
           刘彻在抗击匈奴上确实有功劳,可那是他借着上一辈,以及上上上一辈的底子,他就一战争贩子,打完了四周以后,国力空虚的不行,似乎还写了什么罪己书……
           隋炀帝亲哥俩……
      ========================================
      鼠目寸光,目光短浅,胸心狭隘
    你说汉武帝把朝野弄的乌烟瘴气,我不知道你这放的是那门子的狗屁,司马迁也不是啥好东西,你以为司马迁写的东西就不夹杂个人情绪?
    没有刘彻这个"战争贩子"我估计你这会不应该姓汉,你应该姓胡子或辫子或小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历史上除了蒙古,满清外,没有哪个民族统治过中国,那还是有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等千年一遇的雄主,与其说是汉武帝为了整个民族去打匈奴还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羞辱……李世民也打突厥了,可是他深入不毛去往死里揍吗适可而止,连秦始皇都没那么的倾国力去对付一游牧民族,可胡人照样不赶南下而木马?
   最多的五胡乱中华,对,那是伤害北方民族,可那是整个天下在动乱才有机可乘,在文景中,匈奴有过大规模的入侵,或者说,他们的上海有汉武的穷兵黩武厉害吗?
   至于乌烟瘴气,那太子怎么死的,要不是他宠幸那个方士,至于一句话就要去抄太子宫吗?
  还有,残暴,杀其母而立其子,这个想法也够有创意的,据说是为了防止子幼母壮……牛
   还有,不要随便的饿人身攻击,那个关系到人品问题,比方说我就不会骂你放屁,也不会说你傻比,虽然实际情况大家都清楚,我最多弄个寻人启示,我家那个白吃儿子哪里去拉?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0-26 18:27:40 
回复 
  谁叫霍去病死得那么早呀,不然匈奴就得灭种了,汉朝的军队不知要打到那里了。卫青也是不到50岁就死了,太早死了。李广活了七十多岁,赵充国活了80多岁。在汉朝长寿的人挺多的,可是最重要的两员大将却早死,实在是遗憾。卫青一死,汉军的军事行动就不行了,就发生李广利打大宛大败而归,赵破奴的军队也全军覆没。 

作者:popkevsb 回复日期:2007-10-27 01:25:42 
回复 
  实际情况我们大家都清楚,你就是那个白吃儿子,以下毫无iq的言论充分证明了了这一点。
  
  作者:蓝之妖 回复日期:2007-10-26 17:05:29 
    中国历史上除了蒙古,满清外,没有哪个民族统治过中国,那还是有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等千年一遇的雄主,与其说是汉武帝为了整个民族去打匈奴还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羞辱……李世民也打突厥了,可是他深入不毛去往死里揍吗适可而止,连秦始皇都没那么的倾国力去对付一游牧民族,可胡人照样不赶南下而木马?
     最多的五胡乱中华,对,那是伤害北方民族,可那是整个天下在动乱才有机可乘,在文景中,匈奴有过大规模的入侵,或者说,他们的上海有汉武的穷兵黩武厉害吗?
     至于乌烟瘴气,那太子怎么死的,要不是他宠幸那个方士,至于一句话就要去抄太子宫吗?
    还有,残暴,杀其母而立其子,这个想法也够有创意的,据说是为了防止子幼母壮……牛
     还有,不要随便的饿人身攻击,那个关系到人品问题,比方说我就不会骂你放屁,也不会说你傻比,虽然实际情况大家都清楚,我最多弄个寻人启示,我家那个白吃儿子哪里去拉?
 

作者:汉武大爹 回复日期:2007-10-27 09:09:41 
回复 
  作者:蓝之妖 回复日期:2007-10-26 17:05:29 
  ----------------------------------------------
  白吃孙子,不要把无知当个性,不要把无知当知识
  汉武帝抄太子宫?我不知道汉武帝残暴到什么程度,我只知道你以一个娘们之见而见识爷们之见
  你记清楚了,为了大汉江山汉武帝死十个霍去病卫青都行,何况是一个妃子?杀太子老娘很简单为了避免刘家江山落到那个鸟女人手里,就象吕后时期一样。
  麻烦你一下,不懂历史就好好学学去,多看多听多问,不要在这瞎评论,瞎捣乱。
  蒙古,满清通知过中国,你可以把你的汉家姓改一下,改成辫子姓或蒙古姓,实在不行你就改阿扁或小泉。
  当然,这是你个人的爱好,我只是给你提一个小小意见
          作者:harazi 回复日期:2007-10-26 14:00:15 
        匈奴该打,但应见好就收,最后几战已经劳民伤财了,纯属炫耀武力,实际意义却不大,游牧民族就像野草,赶尽杀绝不了的,有本事迁都过去……
        
        人上了年纪就会犯混,刘彻也一样
      --------------------------------------------
      蒙古人这个民族现在还有,满人这个民族也还在
      就匈奴人这个民族没了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汉武帝把这个民族给灭了
      征服一个国家容易,灭绝一个民族除了汉武帝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上估计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吧?
      匈奴西迁以后灭了罗马帝国,在东方再还有匈奴这个民族没?汉武帝的丝绸之路不光打的是军队的战争,打的还有文化的战争
    ==========
    
    汉武帝把匈奴灭族了?????
    
    差点没有喷出饭来,哈哈哈哈
    
    ..............
    
    不知道王昭君嫁谁了?也不知道是把西晋灭了.....,历史常识啊
  ------------------------------------
  好好看看我说的,客观的讲汉武帝在某种意义上把匈奴灭了,换句话说是为灭匈奴桶了一刀要命的地方。
  历史常识,你常识的还够可以,你大概就记得那年那时那月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吧?你的历史常识?   

作者:血族契约 回复日期:2007-10-27 12:07:40 
回复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27 13:34:50 
回复 
  写得太匆忙,有几个错字了。
  “杳无为烟”,就是“人烟”
  “早已蹩足劲想干上的一仗的汉军骑兵”,第一个“的”字要去掉  

作者:汉武大爹 回复日期:2007-10-27 19:45:10 
回复 
   这支西汉时代的快速反应部队,进军神速。当汉军出现在龙城时,龙城的匈奴守军大惊失色,怎么突然有一支汉军部队从天而降呢?
    龙城的匈奴守军不多。是啊,在此之前,汉军几乎没有跨入匈奴境内作战,谁会料想到,汉军第一次出击,就是如此大手笔,将战场选择在数千里之外的龙城呢?
    还没等匈奴守军明白过来,早已蹩足劲想干上的一仗的汉军骑兵,迫不及待地杀了过来,利剑在手,砍瓜切菜般地劈向胡人的脑袋,不一会儿功夫,龙城留下了七百具匈奴无头骑士的尸体。
    汉军大获全胜。
    为了给匈奴人造成心理上的震憾,卫青放一把火,把龙城烧了。
    汉军迅速从龙城退出,沿着大漠边缘向东南返回中国。
  --------------------------------------------------
  卫青这仗打的狠呀,这招够损的,相当于挖了匈奴人的祖坟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0-29 12:27:52 
回复 
  从五行上讲,水克火,所以从古至今北方的力量永远是中国的致命威胁。到近代也是,南征容易北伐难,林则徐说俄罗斯是中国的北方巨患,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汉武帝却北伐成功了,无论怎么评价这都是伟大的奇迹,伟大的成功!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0-29 12:35:18 
回复 
  因为汉武帝的北伐成功,才使得汉民族找到了民族自信心,才使得他的后代子孙能够沿着他指明的方向不断地北伐西进,才使得他死后的几百年里汉人不在受外族欺凌。
  
  同这样的旷世伟业相比,即使海内户口减半,又算得了什么。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0-29 12:54:14 
回复 
  因为汉武帝的北伐成功,才使得汉民族找到了民族自信心,才使得他的后代子孙能够沿着他指明的方向不断地北伐西进,才使得他死后的几百年里汉人不在受外族欺凌。
    
    同这样的旷世伟业相比,即使海内户口减半,又算得了什么。
  ------------------------------------------------------------
   户口减半并不是战争直接造成的,而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看一下《汉书》的《孝武纪》,你自己数数出现了多少次自然灾害,那些灾区发生过人吃人现象。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0-29 13:11:10 
回复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0-29 12:54:14 
    因为汉武帝的北伐成功,才使得汉民族找到了民族自信心,才使得他的后代子孙能够沿着他指明的方向不断地北伐西进,才使得他死后的几百年里汉人不在受外族欺凌。
      
      同这样的旷世伟业相比,即使海内户口减半,又算得了什么。
    ------------------------------------------------------------
     户口减半并不是战争直接造成的,而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看一下《汉书》的《孝武纪》,你自己数数出现了多少次自然灾害,那些灾区发生过人吃人现象。
  
  ======================================
  我知道,所以我说“即使”  

作者:clover_guo 回复日期:2007-10-29 16:37:19 
回复 
  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11 12:22:23 
      
      游牧民族对汉经济依赖应该不是很强吧。
      汉奸中行说到匈奴时,曾跟单于说过,匈奴强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物资上不仰赖于中国。
    ~~~~~~~~~~~~~~~~~~~~~~~~~~~~~~~~~~~~~`
     我个人觉得汉对匈奴的战争根本目的是为了解除边患,占领敦煌等地方只是搂草打兔子.
     总的来说,汉族的王朝除了唐朝初年对东突厥的战争外,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基本上只能做到驱赶而已.这大概跟汉人是农耕民族有关.
     清代在1840年前对周边草原地区的控制到很不错,但清朝就不属于“大汉帝国”的范围了吧?  
  
  ~~~~~~~~~~~~~~~~~~~~~~~~~~~~~~~~~~~~~~~
  为什么清朝不能算是“大汉帝国”呢?
  其实所谓的“大汉帝国”应该不能狭义地定义为“汉民族”吧,中国历史几千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的。
  
  所谓“汉民族”也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民族(或者华夏民族)”与当时的“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啊。
  
  维系中国国家版图的,是文化的影响力吧。所以不管哪个时代,位于统治权利中央的是谁也好,是什么民族也好,都只是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之下维持统治的,构成国家主体的人民仍然是当时条件下的“汉民族”和当时条件下的“少数民族”,最终大多数结果都是趋向相互融合了。
  
  所以,清朝也不能不说是“大汉帝国”呢。(个人愚见,大家勿骂)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0-29 19:33:48 
回复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0-29 12:27:52 
    从五行上讲,水克火,所以从古至今北方的力量永远是中国的致命威胁。到近代也是,南征容易北伐难,林则徐说俄罗斯是中国的北方巨患,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汉武帝却北伐成功了,无论怎么评价这都是伟大的奇迹,伟大的成功!
  ===========================================================
  这里的“北伐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若按照漠北战役的战果为标准来衡量,后世还相当多。比如汉和帝时期的金微山之战,汉军驱逐北单于,迫降敌方20余万人,班固奉命勒石纪功,甚至用上了“一劳而永逸,暂费而永宁”的评价;北魏时期,魏军也曾多次出动10万规模的骑兵扫荡漠北直达瀚海;明朝永乐帝的北征,也打到了狼居胥山一带。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0-29 19:47:40 
回复 
  白登之围,成为大汉帝国长久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畏惧匈奴的情绪从皇帝漫延到了普通的士兵,直到数十年后,卫青与霍去病对匈奴反击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汉帝国才恢复军事大国的心理优势。
  ============================================================
  这也太夸大了白登之围的负面影响。汉初一直到武帝时期才主动出击匈奴,主要是政治和经济的原因。高祖时,中原大乱方定,无力支持与匈奴之间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异性诸侯王问题尚未解决,只好忍了;惠帝时期,主少国疑,需要稳定皇位,也只好忍了;文帝和景帝时期,需要解决同姓诸侯王问题,也只能忍。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汉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士兵都畏惧匈奴。早在白登之围以前,汉军就数次击败匈奴骑兵,怎会怕匈奴呢?文帝14年,匈奴发兵14万入侵,汉朝迅速集结10万骑兵,一千辆战车驻防长安,这表明西汉有能力跟匈奴开战,匈奴兵最终也未敢深入,只是在边塞骚扰月余就退走了。此外,数十年来,冯唐、李广、郅都等人镇守边境,匈奴兵在他们手下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因此,汉朝君臣并不畏惧匈奴。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29 20:18:26 
回复 
  作者:真天狼剑 回复日期:2007-10-29 20:02:42 
    我想问楼主一个问题:如果汉朝真的与罗马在战争中见面,谁会成为胜利者?请楼主回答。
  -------------
  这个如何能答?如果让我猜,我当然说是汉军了。
  
  作者:蚂蚁上热锅 回复日期:2007-10-29 20:02:43 
    前面说李广身先士卒,士兵都愿意为他卖命,后面又说他心胸狭窄,两种性格好像自相矛盾
  --------------
  心胸狭窄是跟卫青相比,气量相对较小。这跟身先士卒没有必然相联系吧。在下没有贬低李广将军之意,只是据实而写罢了。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29 20:22:00 
回复 
  风传千里兄:
  你说的也有道理。
  
  作者:上帝看不见我 回复日期:2007-10-29 18:14:32 
    今天上来五次,呵呵,楼主加油,不少同志都潜水看着有无更新,我两个同事都懒得发言,就我等不住,要催下楼主
  -------------
  多谢阁下如此关注。
  整天写文字也是很累的事,阁下多理解哦。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0-30 12:37:03 
回复 
  感觉汉朝的皇帝都比较能干正事。
  我也比较喜欢汉文帝,仁慈忠厚,勤俭质朴。在他的治理下,汉朝比较富裕,连看门的人都能吃上细粮和肉食。而普通老百姓家家都有马,也算过上了温饱生活。想想这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候,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吃饱穿暖,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事隔这么多年,想想某个统治者仍以广大人民吃饱穿暖为最大业绩,真让人气愤地想大骂。
  说实话,如果不能实现民主,还不如回到封建皇朝时代,皇帝老儿再怎么穷奢极欲,空闲时候也知道惦记一下百姓的疾苦,做点正事。哪象现在,就知道败家,TNND。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0-30 13:03:05 
回复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0-29 19:33:48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0-29 12:27:52 
      从五行上讲,水克火,所以从古至今北方的力量永远是中国的致命威胁。到近代也是,南征容易北伐难,林则徐说俄罗斯是中国的北方巨患,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汉武帝却北伐成功了,无论怎么评价这都是伟大的奇迹,伟大的成功!
    ===========================================================
    这里的“北伐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若按照漠北战役的战果为标准来衡量,后世还相当多。比如汉和帝时期的金微山之战,汉军驱逐北单于,迫降敌方20余万人,班固奉命勒石纪功,甚至用上了“一劳而永逸,暂费而永宁”的评价;北魏时期,魏军也曾多次出动10万规模的骑兵扫荡漠北直达瀚海;明朝永乐帝的北征,也打到了狼居胥山一带。
  ++++++++++++++++++++++++++++++++++++++++++++++++++++++
  我认为汉武帝之后的汉朝军事上的胜利,都是因为汉武帝打下了个好底子。后代子孙沿着武帝指明的方向,照着做就行。
  北魏的事情不太清楚,只知道它好象是游牧民族政权,并非同类。
  永乐帝的北伐针对的只是衰败中的蒙古残余,这与汉武帝以忠勇的汉家军队对付彪悍的匈奴骑兵,并且击垮它,最终导致北方中国基本上无匈奴的历史业绩相比,还是逊色一些。毕竟余孽仍在,致使今天外蒙不在版图之内。
  以南伐北要想胜利,必须依靠南方的整体实力,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统帅者坚定的意志和万千男儿不怕牺牲的血性迸发,也就是要以人和战胜地利。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而汉武帝和汉朝做到了,所以他非常了不起。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0-30 15:31:52 
回复 
  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中,刘彻却坚决支持主父偃的主张。
    刘彻指使朱买臣与公孙弘在御前大辩论,结果公孙弘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为了帝国的安全,刘彻不惜任何代价。
    于是在河南地设立朔方郡,归属帝国政府管辖,在河套平原上,修筑朔方城。朔方的意思就是北方,朔方城名称的由来,是《诗经》中的一句诗:“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
  就凭这一点,足以显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别的统治者谁行,就知道建什么阿房宫、圆明园、大剧院之类的浮华享乐的东西,税收来再有钱,也用不到正地方,呸!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0-30 15:36:41 
回复 
  两年后,一座崭新的巨大城堡建成了,巍巍矗立在河套平原之上,面朝阴山,而在阴山的那边,便是匈奴人的腹地。修筑这座坚固的城堡,耗费的银两超过千万之巨,国库为之一空。
    代价巨大!然而在未来的汉匈战争中,朔方城的巨大的战略意义便逐渐显现出来,但在此时,无论是汉帝国的多数大臣,还是匈奴汗国,却没有意识到这点。
  ===================================================
  贝加儿湖太远,不然在那儿建个朔方城,移民实边,哪还会有什么五胡乱华、满酋蒙虏?
  后代帝王没有汉武帝那样的雄才大略,以至于汉民族后来命运多舛。
  令人叹息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0-30 17:53:23 
回复 
  在汉元帝以前的时代的人尚武,从小就练武。可不读什么四书五经,使人变得懦弱的东西。治国表面为儒家,实际用的是秦时的法家治国。法家思想讲究尚武精神,主张全民皆兵。到了汉武时代,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农耕民族的骑兵对游牧民族的骑兵,能够一决高下。到了东汉就不行了,灭北匈奴靠的是胡兵为主力。

作者:南边来了个喇么 回复日期:2007-10-30 18:16:37 
回复 
  经常在论坛上看到贬低甚至是大骂汉武帝的帖子,不过很奇怪,越是看这类帖子,越是觉得汉武帝伟大,这种感觉在对其他的"伟大人物’中从未有过,不知道是诋毁他的人水平太低那,还是汉武帝确实真就非常伟大.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0-30 21:44:24 
回复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0-30 17:53:23 
    在汉元帝以前的时代的人尚武,从小就练武。可不读什么四书五经,使人变得懦弱的东西。治国表面为儒家,实际用的是秦时的法家治国。法家思想讲究尚武精神,主张全民皆兵。到了汉武时代,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农耕民族的骑兵对游牧民族的骑兵,能够一决高下。到了东汉就不行了,灭北匈奴靠的是胡兵为主力。
  ============================================================
  汉元帝以后一直到唐朝前期,汉族人都尚武,南朝北伐以及唐朝对外用兵,常常是以少打多。北朝史书里,北朝君主常常有“吴兵轻锐”等评价,这个“吴兵”,指的就是南方的汉族军队,唐太宗也曾自豪地说“唐兵一千,可敌胡骑数万”。儒家并不使人懦弱,一直到唐朝,儒家都推崇六艺,讲究文武兼资。真正使汉人变得懦弱的,是佛教和道教思想。关于佛道的危害,后突厥的重臣就对他们可汗说:释老之道,使人懦弱,非用武制胜之术。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0-30 22:39:48 
回复 
  作者:南边来了个喇么 回复日期:2007-10-30 18:16:37 
    经常在论坛上看到贬低甚至是大骂汉武帝的帖子,不过很奇怪,越是看这类帖子,越是觉得汉武帝伟大,这种感觉在对其他的"伟大人物’中从未有过,不知道是诋毁他的人水平太低那,还是汉武帝确实真就非常伟大.
  ===========================================================
  自古以来,贬低汉武帝的人当中,最有名的就是司马光。呵呵,看看北宋的窝囊样,再看看司马光的批评,越发觉得武帝牛人也。除太祖之外,北宋其他的皇帝如果有汉武帝一半的魄力和才干,汉族的历史就能改写。 

作者:拙悦 回复日期:2007-10-31 08:55:50 
回复 
  有铿锵之声啊
  汉家子弟男儿血性的丧失还是有个清晰的过程的,远的无确凿史料,秦汉雄风还是让人倾倒的,大唐也是文治武功气象万千,到了宋以后这种中国男人的心思就全放在填点艳词喝喝酒狎狎妓发发牢骚上了,再无男儿雄风.所以后来的汉人政权都是亡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下.
  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独裁统治艺术的高度发展,普遍采用弱民的政策,把人民培养成合格的奴隶,一群绵羊总是比一群狮子好奴役的.
  以中国十几亿人,多少志士,独裁统治却一直大行其道,甚至愈演愈烈,但是独裁者还大肆鼓吹自己,到处立牌坊,拿咱当白痴,没有这种奴性思想怎么可能(小国比较容易独裁的,缺少多方力量的制衡).
  

作者:苍狼狼 回复日期:2007-10-31 09:54:54 
回复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0-30 21:53:22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30 19:09:36 
      作者:苍狼狼 回复日期:2007-10-30 14:09:30 
        匈奴太子于单是南宫公主的儿子么?
      ---------------------------------
      这个...这个...确实不知道...
    ===========================================================
    南宫公主有没有出塞和亲,估计是千古疑案了。目前保存下来的,与汉匈和亲有关的古籍记载里,只有《册府元龟》里提到南宫公主和亲,这是条孤证。
  
  --------------------------------------------
  =============================================
  
  谢谢,受教了~
  《册府元龟》记载的南宫和亲有理可依么?
  囧 我对南宫真真有爱啊~~~
  
  
 

作者:selected 回复日期:2007-10-31 11:57:28 
回复 
  汉武帝时期感觉有点像今天的美国,强
  
  这段话说的好
  :“武器是用以镇恶惩凶,历代英明的君王都主张要文武合一,从来没听过禁止让百姓使用弓箭。禁弓令将使得盗贼拥有弓箭,为所欲为,而平常百姓用弓箭保护自己,反而触犯法令,这不是鼓励盗贼行匈,而剥夺百姓的自卫工具吗?”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31 12:03:15 
回复 
  哎,又有错别字,见谅。
  
  “这不是鼓励盗贼行匈”,行凶。改之。

作者:lizardbmn 回复日期:2007-10-31 16:06:51 
回复 
   作者:蓝之妖 回复日期:2007-10-26 17:05:29
  至于乌烟瘴气,那太子怎么死的,要不是他宠幸那个方士,至于一句话就要去抄太子宫吗?
    还有,残暴,杀其母而立其子,这个想法也够有创意的,据说是为了防止子幼母壮……牛
     还有,不要随便的饿人身攻击,那个关系到人品问题,比方说我就不会骂你放屁,也不会说你傻比,虽然实际情况大家都清楚,我最多弄个寻人启示,我家那个白吃儿子哪里去拉?
    
  秦始皇 汉帝 李世民都是封建君主 在他们眼里皇权的稳固是最重要的 任何向皇权的稳固发出挑战的人 都是他们的敌人 不管是亲戚、朋友、平民 都会铲除他们。所以任何人在他们的位置 都会这么做

作者:lin_snake 回复日期:2007-10-31 17:48:53 
回复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26 13:06:23 
    士兵们多数奋勇杀出重围,但是作为主将的李广,却忙着与匈奴人厮杀,左突右冲,前劈后砍,撂倒了不少匈奴骑兵。恁是铁打的汉子,也有使完劲的时候,周围的士兵都战死了,鲜血染满战袍,战袍被兵戈刀剑划破十数处,李广身上十几处伤,他粗壮的手臂还挥舞着利剑,但力道却有所减小了。
  -------------------------------------
  看到“士兵们多数奋勇杀出重围,但是作为主将的李广”就不像再看下去了。
  李广明明全军覆没,《史记》都写得清清楚楚的。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31 18:57:13 
回复 
  作者:lin_snake 回复日期:2007-10-31 17:48:53 
    看到“士兵们多数奋勇杀出重围,但是作为主将的李广”就不像再看下去了。
   ,《史记》都写得清清楚楚的。
  ---------------
   李广明明全军覆没,〈史记〉写得清清楚楚的?
   有烦阁下找来看看。   

作者:江湖义士 回复日期:2007-11-01 08:58:15 
回复 
  作者:lin_snake 回复日期:2007-10-31 17:48:53 
    看到“士兵们多数奋勇杀出重围,但是作为主将的李广”就不像再看下去了。
    李广明明全军覆没,《史记》都写得清清楚楚的。
  ----------------------
  《史记》只是记载匈奴击败李广军。
  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中说李广军全军覆灭,有点胡说八道。
  

作者:wclddm 回复日期:2007-11-01 10:17:13 
回复 
  等待这卫青搞定右贤王
  可惜霍去病死的太早了
  据说是被匈奴人洒下的病毒害死的  

作者:alexzhaocn 回复日期:2007-11-01 16:41:37 
回复 
  任命卫青为大将军,"所以"将军,均受卫青大将军的节制。
  ============================================================
  应该是"所有"吧,LZ别字
  别怪偶挑刺,实在LZ好文,不容许有任何毛病来影响完美
  呵呵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1-01 17:22:03 
回复 
  作者:牛市熊心 回复日期:2007-11-1 13:52:16 
    分页还早着呢,又被忽悠了
  -------------------
  哈,无心之过。抱歉啊。
  阁下名字甚好啊。
  
  
  
  作者:alexzhaocn 回复日期:2007-11-1 16:41:37 
    任命卫青为大将军,"所以"将军,均受卫青大将军的节制。
    ============================================================
    应该是"所有"吧,LZ别字
    别怪偶挑刺,实在LZ好文,不容许有任何毛病来影响完美
    呵呵
  -------------
  昨近写的经常有错别字,下次一定先审清楚。

作者:flytya 回复日期:2007-11-01 17:22:22 
回复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0-30 21:44:24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0-30 17:53:23 
      在汉元帝以前的时代的人尚武,从小就练武。可不读什么四书五经,使人变得懦弱的东西。治国表面为儒家,实际用的是秦时的法家治国。法家思想讲究尚武精神,主张全民皆兵。到了汉武时代,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农耕民族的骑兵对游牧民族的骑兵,能够一决高下。到了东汉就不行了,灭北匈奴靠的是胡兵为主力。
    ============================================================
    汉元帝以后一直到唐朝前期,汉族人都尚武,南朝北伐以及唐朝对外用兵,常常是以少打多。北朝史书里,北朝君主常常有“吴兵轻锐”等评价,这个“吴兵”,指的就是南方的汉族军队,唐太宗也曾自豪地说“唐兵一千,可敌胡骑数万”。儒家并不使人懦弱,一直到唐朝,儒家都推崇六艺,讲究文武兼资。真正使汉人变得懦弱的,是佛教和道教思想。关于佛道的危害,后突厥的重臣就对他们可汗说:释老之道,使人懦弱,非用武制胜之术。
  
  记得好像胡适写过:佛教之余儒家,他修来生的言辞无异于精神鸦片,导致了汉人逐渐的萎靡不振。佛教大兴起于唐代中期,基本还是吻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的。
  再加上宋以来理学对儒家思想的片面理解,和清以来对民间尚武的打压,文武兼修的汉族就这样慢慢弱化了。

作者:fjzsa 回复日期:2007-11-01 17:44:21 
回复 
  selected 回复日期:2007-10-31 11:57:28 
    汉武帝时期感觉有点像今天的美国,强
    
    这段话说的好
    :“武器是用以镇恶惩凶,历代英明的君王都主张要文武合一,从来没听过禁止让百姓使用弓箭。禁弓令将使得盗贼拥有弓箭,为所欲为,而平常百姓用弓箭保护自己,反而触犯法令,这不是鼓励盗贼行匈,而剥夺百姓的自卫工具吗?”
  ==========================================================
  
  美国允许人民拥有枪支,就是这个道理吧.
  
  这是政府自信,不防范人民的表现.
  
  有500万会员的美国步枪协会,就是很好的后备军.
  
  至于枪击案,是偶发事件,由于老百姓有枪,暴力犯罪分子被震慑.
  
  一个老太太,就可以用枪阻止抢劫犯,不必等警察事后破案.
  
  伟大的汉朝!
  
  先进的思想!
  
  
  

作者:fjzsa 回复日期:2007-11-01 17:45:55 
回复 
  selected 回复日期:2007-10-31 11:57:28 
    汉武帝时期感觉有点像今天的美国,强
    
    这段话说的好
    :“武器是用以镇恶惩凶,历代英明的君王都主张要文武合一,从来没听过禁止让百姓使用弓箭。禁弓令将使得盗贼拥有弓箭,为所欲为,而平常百姓用弓箭保护自己,反而触犯法令,这不是鼓励盗贼行凶,而剥夺百姓的自卫工具吗?”
  ==========================================================
  
  美国允许人民拥有枪支,就是这个道理吧.
  
  这是政府自信,不防范人民的表现.
  
  有500万会员的美国步枪协会,就是很好的后备军.
  
  至于枪击案,是偶发事件,由于老百姓有枪,暴力犯罪分子被震慑.
  
  一个老太太,就可以用枪阻止抢劫犯,不必等警察事后破案.
  
  伟大的汉朝!
  
  先进的思想!
  
 

作者:frank_hao 回复日期:2007-11-01 18:40:34 
回复 
  其实在明朝晚期,中国还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这主要是宰相张居正的贡献. 当时军事方面,也是很先进的,在朝鲜轻松地消灭入侵的日本军队;火器在很多军队中得到广泛使用(到了清朝,火器的使用没得到重视,从而使火器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甚至被弃用),水军的战斗力也是十分强大的,----康熙时期,在收服台湾时,跟大明一脉相承的郑家水军,很令满清政府头痛.这支水军曾经横扫当时称霸欧洲的荷兰海军.

作者:frank_hao 回复日期:2007-11-01 18:52:08 
回复 
  中国之所以有近代处处被人欺凌的屈辱历史,主要是因为满清统治者的愚昧无知统治,他们以为得到汉人天下,就是得到了一切(他们很长时间里都是被汉人政权所统治),而无视天下诸国都在不断发展.
   当然,我们不能把近代的屈辱历史归罪于满清政府.毕竟,在明朝晚期,民不聊生,几乎是每个封建朝代都是这种宿命,----这是君主独裁政权的弊端.本来,指望李自成能够承担大任,可惜,他只配闯贼这个称号,反而闹得天下大乱,致使满清这个落后政权入主中原,近代的屈辱历史从此就是注定了.
   可悲,可叹!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1-01 19:17:40 
回复 
  漠北之战,汉军损失不是很重。史书记载损失的数万人,那大多死是后面的数十万后勤部队,毕竟那些步兵没有到没有到过这种大漠环境。除了李广拔剑自刎,参加漠北之战的将军一个没死,就可推测部队伤亡情况不是很大。漠北之战中俘虏匈奴大小头目非常多。在战后匈奴人都以为伊稚斜死了,就立了新的单于。伊稚斜逃跑后,躲到汉军回师才敢出与失散的众人相会。可以看出匈奴的损失相当的惨重。   
  

作者:徐道难 回复日期:2007-11-02 10:21:04 
回复 
  汉帝国创造了一时的辉煌,影响深远,后人骄傲,影响之风还将延续下去,我们以及我门的后人都会津津乐道。
  在那段历史里,无数的风云人物,此起彼落,尽显风采,值得一看,值得赞扬啊。曾经的强大帝国,曾经的强悍人物。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1-02 14:39:04 
回复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2007-11-2 14:35:03 
    喜见更新
    楼主:“四、漠南之战”与总目录 的“四、初露锋芒:一颗将星冉冉升起”怎么区分?
  
  --------------------
  木鱼兄真是细心啊。
  原来那个目录只是暂定的。
  新增了一节。

作者:汽车构造与原理 回复日期:2007-11-02 16:29:29 
回复 
  楼主能否详细介绍一下郭大侠
  
  难道是郭靖的祖先?
  
  哈哈
 
  ------------
    卫青一生一直保持着年轻时代豪杰本性,有一件事例可见一斑。三年前,卫青刚取得河南地战役的大胜,当时皇帝刘彻下了一个诏令:各郡国中,家产在三百万以上的土豪乡绅,以及无业游民必须要迁居到茂陵一带。此举在于消除帝国的隐患,因为帝国政府认为豪门与无业游民对政府的地方统治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这个迁移令,使得当时著名的游侠郭解也受到牵连。
    郭解是汉代最著名的游侠,名重于当世,在江湖上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尚武的汉代,侠客游离于政府之外,在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郭解不但是个游侠,看来家产也是不少,所以被列入黑名单中。一旦郭解被迫迁往茂陵,就意味着游侠再也不是独立的系统,因此郭解的粉丝四处奔走,找到皇帝身边的红人卫青。
    卫青自幼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游侠的行侠仗义,一直十分的钦佩,便满口答应下来。一天,趁着皇帝高兴时,卫青对刘彻说:“微臣听说关东大侠郭解也在迁徙茂陵的行列,据臣所了解,郭解被人误传家财富实,其实尚未达到三百万的标准呢。”
    刘彻正想要打击这群目无法纪的游侠,对卫青所说,他只是微微一笑:“郭解只不过是一个民间小民,却能让一位朝廷的将军为他求情,我看这说明他并不穷嘛。”卫青无话可说。郭解最终还是未能免于迁徙。然而卫青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江湖人士,敢于出手相援,也可以说是英雄之举了。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1-03 13:22:38 
回复 
  霍去病从小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衣食无亏,其生父也只是个政府小职员,不是军人出身.他居然没有变成花花公子,反而成为武功高强坚毅果决之人.看来,那时候尚武成风,无论皇宫还是农村,无论富裕还是贫困,男孩就要舞枪弄棒武勇进取.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1-03 13:49:41 
回复 
  卫青这样的人才太难得了。当国家干部或是企业干部,都非常优秀。工作兢兢业业,他使得上下和睦,又有创造力。 

作者:花街放逐 回复日期:2007-11-03 16:58:25 
回复 
  “汉武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每当看到这段话,总能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曾经是那么的尚武!那么的勇敢!我们的民族如今更应该把这种“尚武精神”继承下去!
  
  霍去病率800人奔袭千里去追击匈奴,那是怎样的一种勇敢和智慧!跟踪关注~
  

作者:花街放逐 回复日期:2007-11-03 17:00:34 
回复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皆称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 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从汉至五代,也有此称。刘邦为汉王时,韩信为齐王时,隋杨广为晋王时,后汉刘赟被迎立时,均自称寡人,惟汉时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作者:老四的铁粉 回复日期:2007-11-03 22:26:31 
回复 
  李广是勇猛之人,也是幸运之人,在与匈奴人大小数十战中,李广多次身陷绝境,但屡屡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如有神助。但这回,李广着实倒了大霉了!
    士兵们多数奋勇杀出重围,但是作为主将的李广,却忙着与匈奴人厮杀,左突右冲,前劈后砍,撂倒了不少匈奴骑兵。恁是铁打的汉子,也有使完劲的时候,周围的士兵都战死了,鲜血染满战袍,战袍被兵戈刀剑划破十数处,李广身上十几处伤,他粗壮的手臂还挥舞着利剑,但力道却有所减小了。
    战死沙场——这是李广的夙愿,战场本来就是武士最理想的归宿地。不料匈奴人都晓得李广的厉害,非得将他生擒不可,因为匈奴人非常崇尚勇士,而李广,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勇士。
    李广正挥剑砍杀,冷不防一个匈奴人从背后飞来一个绳套,正好套住上身,那匈奴人猛的一拉,完了,李广当即被绳套给捆上了。“活捉李广啦——”匈奴骑兵发出了一阵狂欢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