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的大吗:《三国演义》別样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1:03:59
 
       《三国演义》是我所读的四名著中最早的一部。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描写军阀混战的历史小说,里面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这是一场实力的较量,最终剩下了刘备、孙权、曹操三大实力派,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派中,属刘备实力最弱,但他所处位置最好,易守难攻。孙权依据长江天险,亦能自保,抽机会还能偷袭曹操一下子。曹操则在黄河流域稳稳地站住了脚跟。从他们创业的经历来看,曹操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属于富家子弟,再加上自己的文韬武略,坚持唯才是举的方针,“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很快消灭了北方的军阀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刘备则出身低贱,是个买鞋的小贩,在那个军阀割据的时代,刘备也蠢蠢欲动,恰好在自己发感慨时,碰到了关羽和张飞两个哥们,于是结为八拜之交。因为自己恰好姓刘,跟当朝天子一个姓,就“老鼠爬秤砣——自称自”,己为中山靖王之后,一论辈还是当今圣上的叔叔呢,谁知道他是真的还是冒牌的呢?就是凭着这块招牌,再加上自己的厚脸皮,竟也从无到有,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根据地,拥有了称孤道寡的资本。孙权凭着父兄给他开创的基业,加上自己的高瞻远瞩,在刘备尚未成气候时,果断地与其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其后稳扎稳打,却也自得其乐。

     综观《三国演义》全书,大都是为刘备、诸葛亮树碑立传。因为作者的思想就是“尊刘异曹”的。《三国演义》成书后,在民间广泛流传,说书的说到刘备败时,听众就叹息流涕,说到曹操败时则欢呼雀跃。其实普通民众何尝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呢,只不过是附和、盲从、人云亦云而已。“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鲁迅先生说过,《三国演义》状刘备之德情近伪,写诸葛之智而近妖。《三国演义》首开污蔑文学之先河(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恰当),它为了描写诸葛亮的神通,不惜歪曲史实,把周瑜写成心胸狭窄、嫉妒心极强的人,让他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叹,至今还被引用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的典型。民间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获取益州时的那种小姑娘样的忸怩作态的表演,真让人恶心。借了人家的荆州不还,还编造种种理由,简直就是无赖。诸葛亮呢,简直就是神的化身,简直就是无所不能,就是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偏偏惧怕司马懿,真让人诧异。他是识时务的俊杰吗?愚以为不是。明知事不可为,而偏为之,穷兵黩武地数次北伐,好像自己真的是“奉天承运”一样,结果次次无功而返。历来人们称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论断的确蛊惑了古今多少人。就连杜甫都写诗悼念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事事亲力亲为,绝不是领袖风范,害怕下属做错事,而不敢放手让下属去做,下属永远不会成长起来。不会培养下属的领导,绝对不是优秀的领导。而曹氏集团则不同,他们人才辈出。他们的人才库,为后来的司马氏政权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尊刘异曹”,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反对蒙古人的统治,想确立汉人的统治。在汉人士大夫看来,蒙古人是外邦,汉人统治汉人天经地义,外邦人统治汉人则心有不甘。其实,对于小民来说,谁统治都无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要能稳做奴隶就可以了。士大夫既然心有不甘,有没有改天换地的能力和气魄,就只好反映到文章里了,在里面寄寓自己的思想。其实,汉人统治也未必就比外邦人统治好多少,明末的张献忠比清朝统治者强吗?民族主义也是很能蛊惑人心的。孙中山一开始致力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清帝退位后,局面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