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超人第二季视频: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8:07:03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科学五年级上册新教材。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教材主要的修改情况。教材修改的第一方面:修改了部分内容。比如:整合了原五上和五下教材中的生物与环境(一)(二),形成新教材的第一单元。还有原五下的“运动与力单元”调整到了现教材的第四单元。删除了原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材料”。新增了现在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以及变化”。教材修改的第二方面:教材内容的新增情况。每一个节中或节后都有大量的用于记录的图表。每一单元后都增加与本单元有关的阅读资料。我建议大家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好这些图表和资料,这些图表和资料对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教材修改的第三方面:课时变化情况。新教材由原来的四个单元39课,改为了现在的4个单元,每个单元8课,共32课时。除部分内容以外,一般都是一课时完成一个内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新教材的每个单元。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首先们来看本单元改了什么?1、对原来的两个单元进行科学整合,将重复的内容进行处理。如“建立栖息地”和“建造生态瓶”,保留了其中的“建造生态瓶”。2、删除原教材中比较难于操作的部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新教材对科学概念有了明确的要求。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修改后的单元特点:1、单元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合理与科学。2、保留了原教材的成功典型案例:如种子发芽实验、建造生态瓶等活动。3、选取了一些经典的研究“生物与环境”的活动案例:如“蚯蚓对环境的选择”等,让探究活动既便于开展,也更能让学生认识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更加注重了对实验证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对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理解。我们再来看看本单元的内部结构: (见课件)本单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3课,是关于植物与环境的内容;第二部分是第4课,是关于动物与环境的内容;第三部分是5—8课,是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内容。其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包括:阳光、水分、土壤、空气、阳光等等。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包括:(课件)(箭头是没有重复的)那么本单元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呢?本单元属于生物世界,从科学知识的角度来看主要发展两个方面:一是对生命共同特征里的生物的基本需求进行研究认识;另一方面是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生命的共同特征是生物的基本需求。本单元重点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进行了重点研究。通过对比实验认识生物的需求、建造模拟生态系统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讨论自然界的大生态系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有: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等。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如食物关系等。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重点看看本单元科学发展的具体目标。它包括:n             观察n             提出问题n             预测n             制定计划n             实验操作其中提出问题中问题来自学生自己的观察。(第12页中 这些小动物吃什么?它们有着什么样的食物关系?)提出问题之后是预测:第6页中 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第17页中 预测生态瓶里的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完之后下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制定计划:P3 写出实验计划。   P7 我们的研究计划P9 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呢?P14  先让我们来设计一个建造方案。这里有一些记录的样表。(课件)制定完计划接下来就应该是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实验和操作: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我们再来看看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包括:对比实验(1、2、3课),制作生态瓶(第6课)对比实验的处理:确定一个研究条件。在实验中确保只有这个条件有变化而其他条件没有变化。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注意收集实验证据,用事实来说话。制作生态瓶的处理:重视建造生态瓶的准备工作。讨论建造方案要详细,为操作做准备。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注意持续的观察活动,收集实验证据。本单元我个人认为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 第二单元  我们也先来看看改了什么?1、将本单元中原教材中较难操作的“美丽的彩虹”部分移到了单元后的阅读资料中。2、删除原教材中重复的“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这部分。3、同时增强了“光沿直线传播”及“反射”的概念。那为什么要改呢?主要是1、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和探究性。2、科学概念的目标指向更加明确。3、科学概念的建立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4、活动之间的结构更趋合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单元的内部结构:本单元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光的传播特点”(第1—4课)、“光与热”(第5—8课),外加一个课后阅读资料。(见课件)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有哪些: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以及物体和光源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2、光是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但有时候反光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4、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光强热量就大,光弱热量就低。5、物体吸收太阳光和热的多少和物体材料的特性、接受光的位置、角度有关。6、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类一直都在研究如何接收更多的太阳光,以便获得更多的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就是一些成功的事例。7、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工作过程及简单原理。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包括:1、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的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子变化规律。2、观察记录一天中午体影子的变化,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作出有依据的推测或解释。3、理解课文中有关观察、实验操作的目的和方法,能按要求进行操作。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光的强弱、材料属性、物体与阳光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4、能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要求绘制出柱状图或折线图。5、运用本单元的科学原理,设计、制作潜望镜、太阳能热水器。 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1、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科研服务。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2、事物都有利有弊,科学技术也一样。人们应该在利用事物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尽力避免不利的一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单元中的一些重点活动的说明及建议(见课件)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以及变化本单元是新整合的一个内容。那我们首先一起来看看单元内部的结构:(见课件)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包括: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有的改变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4、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使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5、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6、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7、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8、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9、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1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1、用一定的词汇简单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海洋等地形。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4、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5、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6、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7、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包括:1、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3、风化、侵蚀、沉积、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灾害,也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4、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下面是本单元的重点活动的说明和建议。1、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编写的思路:(见课件)2、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本单元可以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A以阅读、交流资料和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地表的地形”和“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地表变化”部分);B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为主要教学方法,包括(“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和“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部分);而“风化及其对地表的影响”这一部分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采用。《土壤的成分》的教学说明和建议:(见课件)《关注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的教学说明和建议:(见课件) 第四单元   运动与力最后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最后一个单元《运动与力》。本单元是由原五下第一单元调整到了现在的五上第四单元。首先,我们还是来看看本单元较原教材改了什么。1、10课变成了8课2、删去了“给小车安个螺旋桨”、“小车载重”、“控制小车的快慢”3、增加:“4.测量力的大小”4、改:把“运动与摩擦力(一)”、“运动与摩擦力(二)”调整为“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把“设计我们的赛车”、“制作我们的赛车”合并成“8.设计小赛车”一课。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单元的单元结构。1、本单元的概念沿着“运动和力”这条线发展。活动以探究车的运动为主要载体,对力的研究相伴相随贯穿始终。2、与常见运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力就是重力和摩擦力了,所以本单元重点研究了重力和摩擦力。再来看看,本单元的科学概念结构。(见课件 共2张)我们再来看看本单元的探究活动结构。本单元探究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课)分别用重力、弹力、反冲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探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第三部分(5-7课)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第8课)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然后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单元中各个活动具体的修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