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远喜欢贾静雯: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课程建设汇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00:38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课程建设汇报

高屹

二○○八年四月

 

l         对课程建设意义的认识

南洋模范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传统。1903年由沈叔逵校长开设了音乐课程,教学内容除了学习西洋的乐理知识,还编演有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生活的话剧,这堪称我国现代教育最早的音乐课程。从40年代起,南模就用英语教数学、物理和化学,不少教材也是外文版的,从现有的档案资料看,很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双语课”。80年代起在探索中开设了“美育”课程,也是南模“培养优秀中学生”这一理念的一项探索。这些课程建设的尝试是学校和教师群体从培养学生的需要出发而付诸实践的课程(学科)建设的“自觉”行为。南模课程建设的传统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建设“自觉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落实培养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创建学校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主要载体。一言以蔽之: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课程建设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学校有必要也有一定的能力根据本校的组织目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积极主动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同时,要努力体现学校的主体性。学校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学校文化特色,达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只有从课程理念的理解、课程目标的把握、课程体系的构建、强势学科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全新理解并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l         南模中学的课程理念和目标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结合“两纲”教育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全方面可持续的发展。学校应该创设丰富的学习场,了解并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教学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积极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充分满足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资源和条件。

学校的课程目标是改进学校课程,体现国家课程改革与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与结构;开发学校新课程,力求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改进课堂教学,以“有效的教”促进“有效的学”,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

南模的课程建设应力图体现四个“转向”。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片面追求文化知识传承转向重视学科的育人功能;从单一的学科“双基”转向多元的整合;从单纯注重教学转向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优化。

 

l         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

强势学科建设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是构建学习型校园的枢纽型抓手。其最实质性的问题是学科建设与“育人目标”的关系,既如何通过学科(课程)建设,来具体实现“四个模范”式学生的培养目标。强势学科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无论是对内涵的认定(比如学科属性的认知)还是外显的形式(比如学科方案、学科特色、学科成绩)都正待进一步的探求创造性地做到向上可以“顶天”(与大教改的方向及二期课改的要求相结合),向下可以立地(与南模的基础、现状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得强势学科既有大模样,又解决具体的问题。当前我校关注强势学科建设的有五个维度:(1)学科建设方案制定(同步考虑与“课程的关系”)、(2)学科特色课程探索及形成、(3)学科研究项目及研究、(4)学科竞赛和学业成绩(尖子特长提升与大面积提高)、(5)学科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与实现。

学校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过程的精细化:这包括课时结构的调整、三类形态课程的内部调整完善和质量提升,学科竞赛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境外班学力性课程的探索,探求教研组和备课组更有效的运作及管理机制,强势学科建设工作进一步与“数字校园”的推进有机结合等方面的工作。

 

l         学校课程的计划与管理

学校自创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起,就积极编制“三年发展规划”,2005年又专门编制了《南模中学课程发展三年规划》,学校根据上海市《课程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结构、科目配置以及市教委颁发的年度课程计划,编制学校的年度课程实施计划。规定课目按要求开设,比如“三课二操二活动”我校一直按要求开足,除开设艺术、心理、音乐课外,还常年坚持在高二开设校本的美育课程。在高三进行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

“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教学课时安排,根据上海市教委下达的课程计划要求,又结合我校的教学的实际情况,几经实践反思,已得出较合理的配比。语数外等基础课时与拓展课时一般为4:1(英语为外教口语课)。

学校成立了课程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双语教学工作指导小组”、“TI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及“研究型课程指导小组”,以适应课程发展的变化与要求。课程领导小组、教导处、学科教研室以及各指导小组既有明确职责和分工,又能够彼此协力合作。近年来学校和教导处共同制定或完善了一系列课程管理的文本,主要有:《南模中学关于“强势学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的几个具体问题》、《南模中学年研究性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南模中学拓展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高一年级实验班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强势学科建设的工作要求》、《南模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

l         学校课程的实施

学校课程的实施以建设“强势学科”为整合性抓手,各教研室以研发制定“强势学科建设”实施计划为突破口,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总结学科教学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从整体设计的角度来理解和处置好教学常规中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重要环节,努力做到不仅知道如何抓好具体而细微的工作,而且要努力理解这些具体工作与课程建设的关系,以及对落实育人目标的意义。

(一)在基础型课程方面:对学校课程计划进行监督和检查,不随意调课和加课,不随意改变课程计划中的规定科目,不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安排学生集体补课。学生作业总量和难度总体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每天的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7:45以后,住宿部的同学也要求在22:00熄灯入睡。

(二)在拓展型课程方面:坚持和完善学科必修课中学科拓展渗透与专题拓展课相结合的拓展课程建设模式。广大学科教师在基础课的学科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自身相对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广大教师对专题拓展课建设投入了很高的热情。一个学年中全校约有120人(次)的教师开出了60个左右课题的专题拓展课;提高了学生课程的可选择性,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拓宽了新空间,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在广大教师提出大量课题的基础上,在教务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使学生实际能经历3—5门选修课程的学习经历;在认识上基本理顺了拓展课程建设与学科课程、研究课程的关系,为下阶段的拓展课程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现阶段中,此项工作已从单门设计(教师专业为背景)向模块设计(教研室专业资源整合为背景)发展,使拓展课的课程具有更深厚的课程性背景。从2006年9月开始,学校还为学生开设学科背景的“南苑讲坛”20余次,力图扩大学习视野。

(三)在研究型课程方面:最基本的收获是总结提炼并实际试行了具有南模特色的研究型课程运行和管理机制——围绕课标、单元推进、任务驱动、综合评价,使研究型课程所注重和追求的过程性价值的实现有了基本的过程性保障,进而为学校研究型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有理论支撑、有目标任务、有检测内容和评价要点的机制性基础。每年有220多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既程序井然又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四)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发展和谐教育,推进校园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巩固环境科技、交响乐、篮球、美育、国防教育这五个特色项目并将其转化成社团活动课程,努力将其它强势科目和社团打造成新的特色项目,既使特长学生得到纵深培养,更使全体学生从特色课程中普遍受益,其艺术修养、体魄情操和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都得到提升,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具备成为“四个模范”式学生的基本素养。

(五)教研室、备课组建设:教导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加强对教研室、备课组工作的日常指导和学期、学年考核。已制定了考核的量表。教研主任和备课组长认真学习教研室和备课组建设、考核标准,根据教研室、备课组的性质、任务带领广大教师加强教研室、备课组建设。教研室工作的建设、考核重点是强势学科建设的推进水平、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建设的水平、备课组建设的水平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备课组建设、考核重点是教学计划的科学合理和实现情况、集体备课的开展及效果(如基本要求是否明确并得到较好落实,校本练习的编制是否有规划、有成效,课后跟进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学科教学质量在区级以上的统考中的排序等)。

    教研室努力探索教学方式的变化,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各教研室的课程统整扎实有效地得以推进,各学科根据新版教材的特点和师生实质状况,进行校本化的教材开发、应用和管理。各教研室和备课组都努力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与二期课改要求的自主探究、实践体现、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语文教研室的“古诗文学习”、数学教研室的“竞赛辅导”、外语教研室的“情景教学”活动、物理教研室的“实验教学”、化学教研室的“现场考察”、地理教研室的“案例教学”、历史教研室的“专题讲座”、体育教研室的“篮球技能渗透”、艺美心教研室的“礼仪体现”、“心理体操”和“走进交响乐”等都形成以利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以丰富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学习不必要负担的“新传统”。

(六)教学过程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教学过程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教研主任和教研活动以专业化、规范化的自我要求经常地关注——反思和调整教学过程。备课组是具体地承担教学过程专业化、规范化工作的基层专业组织,具体把握好备课、上课和课后跟跟进各教学环节。因为年段和学科的不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要求。学生处和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组针对教学工作特殊性,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以班风促学风,学生处结合教导处,比较充分地开掘班主任作为学习“协调中心”的作用。关注近年来生源的各方面变化,在保持南模优良教学传统的同时,较好地加强学习困难生的个别辅导工作,给予特长生特别辅导,努力缩小学业上的两极分化。

(七)非高考科目学科教和学的规范建设:进一步提高非高考科目学科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学好包括高考学科在内的各门学科重要性的思想教育;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前提下,进一步落实和加大非高考科目学科学习成绩与学生推优评优的联系,为非高考科目学科教学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关非高考科目学科的教研室和备课组进一步加强教的规范。加强集体备课;统一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通过教材整合等方法,提炼基础知识系统,处理好日常教学、复习、考试的关系。

(八)学科竞赛方面:将不断提高学科竞赛水平作为学校工作新的增长点加以培植。学校和教导处通过行政性、专业性的支持,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科竞赛辅导队伍;各教研室、备课将学科竞赛列入日常教学计划;年级组、班主任关心支持学科竞赛,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学生学科爱好或竞赛参赛的基本队伍。建立并完善校内学科竞赛机制,培养学生浓厚严谨的学科兴趣和学科品质,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宽空间和舞台。逐步完善面向师生的竞赛业绩奖励制度。多年来获得较大面积的竞赛好成绩。

(九)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数字化技术和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南模成为现代化学校的重要条件。在政府的关心与加大投入下,在我校自身的努力下,初步建立起学校现代教育数字化管理系统,培养适应数字化工作环境的教职工队伍,2006年底完成“移动办公计划”。并逐步完善南模校园信息网,学校的行政办公、学生的学籍管理和学业评估、教师业绩考核与人事档案、财务、图书情报等工作分阶段走向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建设来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学校行政进一步体现“管理者”和“服务者”的结合。充分发挥校园网学习平台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内容获得明显优化,推动个性化学习的进程。

 

l         学校课程的质量监控

(一)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积极贯彻执行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三类课程的成绩都作为推优评先进学生的重要依据。体育成绩是否达线是评三好生、优秀高中毕业生的重要指标。教导处近年来又完善了一批教学工作流程,主要有《南模中学试卷管理标准》、《南模中学期中期末教学分析管理标准》、《南模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课后跟进的意见》,使学校的命题、监考、阅卷、誊分工作更加专业和规范。每学年有4次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这种分析分教导处、年级组/班主任、教研组/备课组三个层次展开,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

(二)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修订的《学籍管理办法》。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有效地提高学籍管理分析和管理效率。教导处和网管中心积极做好宣传、进行示范、加强具体工作的要求和指导、检查,使学校的数字化平台发挥教学分析和教学管理的应有作用。同时,做好“学生成长手册”平台的使用说明和前期培训工作,为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提出技术支持和服务。

 

l         构建课程建设的教研平台

教科研工作应成为课程建设的先导与助推器。继承和发展以往成功的教科研经验,围绕如何培养“四个模范”的学生这一重点课题展开实践研究,通过“中创会南模实验基地”来做好校本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推广教科研成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工作,促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南模育人与办学目标的实现。

(一)重点突破和群体参与:是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的教科研工作的基本策略,它将成为学校教科研管理工作的导向和准则。重点突破是指在校外专业科研人员指导下,发挥校内教科研骨干教师的作用,着力研究学校发展中的重点课题。用重点突破的教科研课题来统领和指导学校的全局工作,为学校行动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群体参与是指下放科研重心,破除普通教师对教科研的神秘感,让更多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从实际问题入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科研目的,使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缩短教学与科研的间距,做到教研学一体化发展。科研室负责学校总课题的规划设计,围绕总课题确定一批子课题,各年级组、教研室承担子课题的研究。根据工作实际,明确研究目标,成立课题小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落实研究任务。科研室对课题予以宏观指导与调控。

(二)努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组织教师完成学校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使教科研成为全体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学校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激励,让教师树立科研兴校意识,自觉学习新的教育教学及科研理论,主动研究工作中的矛盾问题。各组室每学期制定学习计划和研究课题,以学习与科研来提升工作质量,共同打造南模学习型校园。南模科研室加强对各组室课题研究的关心与管理,宣传教科研的先进经验,为教师科研提供课题、方法和过程的指导,及时做好教科研档案的记录与整理,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和表彰教科研积极分子。

    现在学校立项和申报待批中课题计有市级2个、区级5个、校级6个。

 

l         教师专业发展

南模中学十一五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内涵是有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有让教师个性得以张扬和以人为本的机制;是真诚沟通,分享成功,互助合作学习力、创造力都较强的团队。这样的队伍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有前瞻眼光、不断探索创新的学科带头人;有为实现共同理想而不懈努力,追求超越自我的教师梯队。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以制定学校发展目标为契机,形成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创建一个美好的环境,把南苑学子培养成为“四个模范”式的优秀学生;办学目标是通过开创性的工作,把南模办成学习型、温馨型、数字化、国际化的现代学校。

(二)探寻枢纽性抓手,构建行动的载体:经过集思广益和反复研讨,逐渐明确了在十一五期间要以两项工作为枢纽性抓手。在“强势学科”建设中,从教师在学科建设方案制定、学科特色课程设计、学科项目研究、学科显著成绩、成为专业成长阶梯中一员等五个方面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从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班级精神形态、班级物质载体研究、班级特定行为设计、成为专业阶梯一员等五个方面去提高自己专业发展的能力,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

(三)构筑组织学习框架,逐步构建“学校——处室——教师个人”三个层面的学习机制。学校层面要做到:有年度的“团队学习”计划,精心安排,有序开展学习活动,以集体学习、专题辅导、教师论坛等形式开展有目的的合作学习;处室层面做到:以中心发言、交流讨论、案例分析、信息交换等形式进行有目的合作学习;教师个体层面做到:结合工作设计个人进修计划,自主学习,注重反思。

(四)建立整体性的考核体系:把年度的民主测评工作、个体自评工作结合起来,把集体学习行为及成果与个体学习行为及成果量化并换算成统一的积分,并以此作为激励(奖励)的重要依据。确保学习型团队建设的资源提供,落实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精神。“将资金真正用于生均公共经费和师资队伍”。拟将0.5-1%的经费用于学习型团队建设,为教师提升学历、科研进修、学术考察、著书立说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学校教师校本培训、课题研讨活动、教育教学评比展示活动、读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建立衡量的标准:学习型教师队伍是一个定性为主的评价,建立一定的量化指标。其中包括组织和成员有共同愿景和核心价值、有共同学习、合作、创新的氛围等六条团队定性标准;学校年度团队学习专项计划、教师进修学历提升计划及实施、教师国内国际交流计划及实施、学术研讨会、市区各级骨干教师的基数等十六条定量标准;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能脚踏实地工作,又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成功的模式(改变心智模式)等四条个人定性标准;完成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的学习、南模课程建设的参与度 、完成个人网页的规定指标等七条个人量化控制指标

(六)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开展,学校出台并执行了一系列制度,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主要有《南模中学“十一五”教师培训计划》(已申请成为“十一五”师资自培学校,现在待批)、《南模中学教职工年终考核办法》、《南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评聘办法》、《南模中学学科带头人的评聘办法》、

 

l         学校课程建设的困难

(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创造与维系的矛盾。受传统课程观、评价观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学校和师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模糊的倾向,还未疏理清楚课程理念、育人目标、强势学科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合力还未形成。

(二)社会大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专业发展以及管理方面有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三)在基础型课程中,应试教育还有相当市场。在拓展课程建设中对某些环节的要求和管理不够严格到位,使“课程计划书”虚化和形式化了。在研究性课程建设中,“课程性”特征不够明显;教师对所需的专业化知识掌握不完整,致使课题指导工作较难深入。

在特色课程建设中,课程建设诸环节和要素有待归纳提炼,以期形成系统的教学过程。

(四)场地等硬件条件限制仍是当前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