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七年的感情要多久:白求恩与中国摄影鲜为人知的故事/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33:54
2009-02-27 09:00:24 来源:蜂鸟网 责编:王立三 作者:
ymmt 2009-02-27 摘编
白求恩1938年春来到中国革命根据地延安,担任军医,援助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后抢救伤员时感染病毒,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年仅49岁。其遗体最初葬于河北唐县郡城,1952年迁葬于河北石家庄烈士公墓。
白求恩逝世后,他生前的好友,中国著名战地摄影师沙飞为他拍摄了遗容照。照片上白求恩头发凌乱,脸颊瘦削,静静地躺着,身上盖着旧军被。此后白求恩被安葬。
本文将简略讲述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和中国伟大战地摄影师沙飞在艰苦岁月中的深厚情谊和生死之别,再一次重温那段上世纪30年代的感人友谊,请勿错过。

白求恩遗容 1939年 沙飞摄
沙飞与白求恩成为挚友
据沙飞之女王雁讲,沙飞第一次和白求恩见面挺特别:1938年5月,沙飞因为身体不好,住进山西五台县耿镇河北村的军区卫生部卫生所休养。6月,白求恩率领医疗队从延安到达五台县金刚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当时他骑着一匹枣红色骏马,身穿米黄色夹克衫,足蹬皮靴,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头发灰白而稀疏。在他身后,一列驮马背上的器材箱上还覆盖着树叶以便伪装,其中有大量的药品,还有显微镜、X光机以及一套手术器械。正在住院的沙飞策马赶到司令部,拍下了第一张白求恩的照片。

白求恩的灵堂 1939年
1938年8月初,五台县松岩口村为建“模范医院”而热闹起来。白求恩每天除了开处方、做手术之外,还亲自设计医院图纸,指挥施工。沙飞也常常背着相机到松岩口晃悠。9月15日,聂荣臻、宋劭文等在紧张备战的情况下参加了根据地第一所模范医院的落成典礼,身着军装的白求恩显得格外精神,沙飞拍摄了许多模范医院和白求恩的珍贵镜头。

安葬白求恩 1939年
沙飞用并不流畅的英语同白求恩交流,同样是摄影爱好者的白求恩自然乐于打开话匣子。他们一起讨论在战场上使用哪种照相机效果最佳,战地摄影与一般摄影的区别,怎样拍摄得又快又清晰等等。白求恩自己也为康复的日军战俘拍照,并同沙飞一起千方百计将拍摄到的照片向延安、重庆、敌占区以及国外发稿,力图让更多的人了解八路军的顽强抗战。很快,两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白求恩留下遗嘱赠沙飞相机
渐渐地,白求恩对沙飞的摄影技术大加赞赏。他曾经写信给延安的马海德:“……今后,我们打算就在这里(晋察冀根据地)冲洗胶卷,因为我们已经从天津弄来一些照相器材,我们还有一个很出色的摄影师……”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去世。白求恩去世前夕,写了遗嘱,其中一句是“照相机给沙飞”。这部带有柯达镜头的莱丁娜照相机是白求恩来中国之前新买的。但照相机被交到司令部作战科长李廷占手里,他感觉这个照相机非常好,很珍贵,就没有立即给沙飞。沙飞得知后,很快去找他,不客气地说,你应该把照相机给我!李廷占是长征干部,刚跟沙飞学会了照相,俩人关系不错,他就跟沙飞开玩笑说,你用手表换照相机。当时火家几乎都没有手表,但沙飞毫不犹豫地把手表摘下来递给他换回了照相机。当沙飞手捧着战友的遗物时,禁不住掉下了眼泪。他明白,战友的馈赠,是对中国抗战、对中国摄影事业的支持。他特别珍爱这部相机,一直随身携带,精心保护,并用这部相机拍摄了大量中国人民抗战的珍贵历史画卷,用它培育了中国新一代的摄影记者。

白求恩赠与沙飞的相机
 
在1942年7月7日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上,沙飞精心编辑了一组“纪念国际反法西斯伟大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博士”的专题摄影报道,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白求恩的缅怀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异国战友的深切怀念。

白求恩 沙飞摄
 
当时放大照片用的就是白求恩送的放大机。1945年4月,《晋察冀画报》第八期登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专刊,10幅照片全部是由沙飞拍摄的。

裸泳的白求恩 沙飞摄
 

白求恩与民兵 沙飞摄
 
重读沙飞:悲惨的人生结局
沙飞(1912~1950),杰出的摄影家,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中国新闻摄影的先驱者,国家摄影之“新华体”的开拓者。1912年3月19日生于广州一个药商家里。幼年就读于广州,15岁参加北伐战争。
抗战爆发后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并赴八路军115师采访刚刚结束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l0月参加八路军。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
1950年3月因患“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石家庄和平医院枪杀为其治病的日本医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处其死刑,被枪决,终年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