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幸福 萱萱 下载:突破性发展的预期——2011年民办教育现象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47:54

今天的民办教育发展正处在十字路口,机会与挑战同在,危机与繁荣并存。没有什么比发展更能牵动人心,没有什么比信心更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型,依然是民办教育未来一个时期内发展的主题词。发展的阶段需要转型,发展的模式需要转型,管理需要转型,教学需要转型,文化需要转型。因此,我们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于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从众多不确定的信息中发现未来可确定的因素,发现民办教育的转型态势,揭示现象背后的发展逻辑。

宏观环境的积极变化
    体制和机制问题依然是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一直以来,对政策的呼吁,对宽松环境的期待,始终是民办教育人广为关注的主题。可喜的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宏观环境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积极变化。
    在2011年11月7日召开的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教育部要着力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梳理出了包括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问题等在内的困扰民办教育的十大问题。袁贵仁部长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时透露,最近教育部成立了民办教育办公室,充实了管理服务的力量,加强了民办教育全国调研,梳理了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涉及到许多部门,教育部正在会同多部门,起草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筹备召开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对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作出新的部署。
    这些变化都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民办教育新的发展机遇即将到来,民办教育期待的春天即将到来。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渐入佳境
    2011年,是地方政府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性政策较为集中的一年。天津,贵州,河南的郑州、洛阳,江苏的宿迁,浙江的温州等地纷纷出台新政,大力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在众多促进性政策中,给民办学校提供公共财政支持成为普遍现象,公共教育财政不等于“公办教育财政”已成共识。此前,不少专家都在奔走呼吁,期待民办学校得到公共财政支持。广东第二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铁明曾撰文指出:教育利益体制化而非国民化的格局,已成为影响办学体制改革和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教育政策以及教育利益格局必须重构,必须彻底摒弃不公平不公正的、带着严重的体制性歧视的公共教育政策。这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前提,更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战略大计。
    因此,各地地方政府的这种促进性新政,让民办教育发展的微观环境开始得以改善。我们也期待,地方政府的教育制度创新能为国家层面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公办教育提供的是公平性教育资源,民办教育提供的则是选择性教育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民办教育要与公办教育并存、并重、并荣。各级政府应该把发展民办教育真正纳入到教育发展规划中来。

 “三十条”背后的立场博弈
    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讨论稿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依照“三十条”规定,在实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的地区,将“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定标准,根据实际制订分类管理试点办法”。“三十条”尚未正式出台,有关人士便撰文提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期待中《意见》应该真正能解决那些模糊的问题,否则宁可不出;有人则主张,靠一个文件解决多个问题是不现实的,政策的发展应该是渐进性的,能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
    面对呼之欲出的“三十条”,政策制定者和民办教育从业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三十条”的制定是为了“扶持”,还是为了“规范”而解读不一。我们认为,《意见》不管最终会以何面目问世,至少,这样的争论更有利于让方向更加清晰,认识更加明确。良好的决策必然体现在吸纳不同意见和思想上。这一现象意味着政府决策的开放和透明,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对民意的关注。

温州新政的破题意义
    2011年11月13日,温州出台《关于实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还包括9个配套实施办法,在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方面作出重大突破。当然,温州新政的出台并非偶然,此前,浙江省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曾就民办教育作出批示:“温州作为民营经济优势地区,民办教育理应走在前列。”温州也因此提出了打造“学在温州”教育高地的设想。
    对于温州新政的促进意义,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曾在本刊撰文指出,温州新政抓住民办学校法人属性不清,从而导致同等法律地位及公平政策待遇无法落实这一根本矛盾,对区域内民办教育制度进行了整体性重构,做了很好的系统构架和顶层设计,并在具体制度安排上,同步推出了九大具有很强操作性的配套政策,这些配套政策基本囊括了当前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所有问题,不仅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综合性,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当然,这一新政到底能使温州民办教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全国民办教育的改革会带来怎样的启发?还有待实践检验。我们期待温州新政能真正促进区域内民办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后补充时代”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民办教育的复兴与发展,作为对民办教育定位的标志性概括,“补充说”始终存有争议。在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民办教育的出现弥补了资源不足,增加了入学机会,这个时候,民办教育补充的是资源和机会。随着教育需求的变化,民办教育的定位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有人认为,民办教育不能一直做中国教育的“补丁”,民办教育要敢于从边缘走向中心,从非主流走向主流,参与主流教育建设。
    那么,这样的观点是不是就意味着民办教育“补充说”的结束呢?《中国教师报·民办教育周刊》专家顾问团成员、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国平提出了“后补充时代”的观点。在他看来,民办教育的补充角色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阶段,补充的内容不同而已。在“后补充时代”,民办教育不再是补充政府办学经费和人力的不足,不再是拾遗补缺的角色,而是补充公办教育体制下不可规避的体制和机制缺陷。
    民办教育发展三十多年来,以其与生俱来的改革精神,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教育制度和教学管理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民办教育并非只是作为公办教育补充的角色存在的,民办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要为社会提供可多元选择的优质教育。我们坚信,民办教育必将是教育改革的先锋力量,真正的教育家也必将诞生于自民办教育阵营。
    我们相信,“后补充时代”民办教育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始的、低层次的补充层面,她可能成为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和真正的建设者。

课改呈现民办包围公办态势
    课改,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主题性工程,课改也正在使中小学校重新洗牌。在过去的一年里,北京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的一个观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他说:“新课改可能是民办教育发展的机会,新课改是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的。我相信,只要民办教育把持住自己的宗旨,在新课改的浪潮下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他的分析在实践领域已经得到了印证。我们看到,以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河北围场天卉中学、河南开封求实中学、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等为代表的一批民办课改名校已经走向前台,受到广泛关注。据了解,这些学校,每周都会迎来全国各地数以百计的学习者和观摩者。这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因此,课改在实践领域正在呈现民办包围公办的明显态势。当然,我们所说的课改呈现民办包围公办的态势,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民办学校课改整体优于公办学校,而是在课改的热情和行动力上呈现明显优势。
    同样,一些地方的民办教育行业组织也纷纷以“课改”为主题组织专题会议,集中研讨民办学校的课改大计。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工作委员会在2011年11月12日至13日举行的年会上,把2012年确立为课堂教学改革攻坚年。年会以“课堂:继承与创新”为主题,邀请专家全面解读新课堂文化追求和操作技术。
    两周后,辽宁省民办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举行,全省的民办中学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分享课改成功经验,共商发展大计。
    这些现象都传递出一个信号,课改在民办学校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成为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