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模私拍布丁艳照图片:现代文阅读复习方略(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53:21

现代文阅读复习方略

一、现代文文体划分:

表达方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

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1.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记叙文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速写、日记、故事、童话、寓言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等。

阅读记叙文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寓于文章中感情。要理清记叙的六要素,理解记叙的顺序,理解文章的材料的详略处理,理出记叙的线索,理解记叙的人称。要通过记叙的线索,理解文章的思路.正确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事情发展过程、或按作者感情的发展,或按场面,或按文章特有的标志(空行或小标题)分层次。理解层次大意可按“两突出”“三排除”的方法进行概括。两突出:一突出主要人物,二突出主要情节;三排除:一排除次要人物,二排除次要情节,三排除各种描写。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文章或语段的大致内容,然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结构层次的内容,再将各部分内容分析的结果加以综合、概括、提炼。阅读记叙文,要能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一般只分析它突出的几点。

2.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说明,都要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说明的顺序,这是文章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明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文章都使用了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能使原来深奥难懂的事物或事理变得通俗易懂,具体形象。说明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见长。一般来讲,单纯以说明为表达方式的说明文多是平实说明。有的说明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描写等手法,语言就会显得生动活泼,多属于生动说明。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中有许多表示概数的词或表程序、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的副词都要好好揣摩,领会它们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表达作用。

3.议论文

议论文是通过证明或反驳,表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阅读议论文要理解议论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如《谈骨气》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认真研究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三、一般文体知识识记

1、了解各种表达方式。

(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

2、如何把握文章的线索、思路和结构?

所谓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思路,就是作者的思想脉络,是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活动过程;结构,即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以主题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事物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 5)、以“情”为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略)

如何区别倒叙和插叙?

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4、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1)、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的顺序与结构。记叙文常用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3)、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5、描写分为哪几种?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6、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7、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 3、分析文章的结尾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8、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0、小说的三要素?

(1)、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3)、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4)、环境描写的作用有: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B、渲染气氛 C、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D、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

11、散文的一般知识:

(1)、形散神不散是散文最主要的特色。“形散”是指散文选材广泛,结构灵活,内容丰富。“神不散”是指散文自始自终紧扣一个中心,有鲜明的主题,材料组织井然有序。

(2)、如何分析抒情散文的中心?(可按第十问的前四个方法。)

(3)、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A、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

B、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

C、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4)、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散文经常运用: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

12、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和逻辑。逻辑顺序可分为: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特点到用途等。

(2)、说明文的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3)、常见的说明方法:

A、下定义 B、举例子 C、列数字 D、分类别 E、作比较

F、打比方 G、引用 H、作诠释 I、配图表 J、摹状貌

(4)、语言特点:有的是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其准确性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例如:基本上、大约、左右、一般、大多数、极少、通常情况下等词语。(这些词语能否去掉?不能,先结合语境解释,再说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5)、怎样进行说明文的整体阅读:①准确判断说明对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分析说明文结构,了解说明顺序 ③熟练判断说明方法 ④理解文中词句的表达作用及说明语言准确性这一点 ⑤理解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13、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1)、提出论点的几种方法:①标题 ②开头 ③中间 ④结尾

(2)、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这种结构又可分为:①纵式结构:即层层深入地分析 ②横式结构:即各层并列展开进行论证。

(3)、常见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例证法):用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用理论论据(引用名言、原理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证明深奥难懂的道理。

14、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照应、巧设悬念、夸张、比喻、拟人、叙述、描写、抒情、讽刺等等。

四、文体知识祥解:

一、归纳文章主旨

什么是文章的主旨?“人们写文章总是有目的的,无论是写入叙事还是立论说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而这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作者通过全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见,也就是整篇文章情感思想的基本走向。”(第二册《材料和主旨》)

归纳文章主旨要掌握一个原则,三类方法。

一个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意图——这也是阅读理解文章的核心和归宿。

三类方法:

(1)借助法。即借助文章题目、总起句、总结句、关键语句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

1.借助文章题目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题目显示了文章的重点内容,从题目进行分析,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题目就可以显示记叙的中心。文章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表明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因此,借助文章题目,可以帮助你快速把握文章中心。阅读时不妨试试看。

2.总起句显示法。有的文章总起句可以显示文章的主旨,阅读时如果能迅速抓住总起句,就能提纲挈领,归纳出文章主旨。如《谈骨气》一文第一自然段就是一总起句,“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该说,总起句显示法适用于总分结构的文章。

3.总结句显示法。有的文章总结句可以显示文章的主旨,借助总结句易于归纳文章主旨。如《驿路梨花)一文以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歌顷雷锋精神已经发扬光大,而歌颂雷锋精神正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4.关键语句显示法。归纳文章主旨可以借助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主旨句,可以是过渡句等等,阅读时要注意寻找。如前面提到的“驿路梨花处处开”就是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名句。再如,《捕蛇者说》一文的核心在最后一段,从孔子的一句名言引出主旨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

(二)归纳中心法。

1.感情入手法。有的文章可以通过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体会归纳文章的主旨。如《荔枝蜜》一文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文章的,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再到赞叹,赞美了蜜蜂无私奉献精神,从而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2.议论、抒情句入手法。在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常常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归纳总结,便可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散步》篇末最后一句。

3.主要段落归纳法。通读全文,分析归纳主要(或重点)段落的意思,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旨。如论说文《纪念白求恩》

4.分析人物入手法。 如《故乡》一文的中心就是通过对润土及其杨二嫂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5.分析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入手法。每一篇文章都有时代背景、写作意图,了解时代背景、写作意图有助于文章中心的归纳。如《藤野先生》一文,了解当时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就容易把握鲁迅的思想情感,从而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三)格式法。

归纳文章的主旨(中心),在语言表述上一般来说有一些格式,不同的文体归纳中心的格式不同。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情况,对归纳中心有帮助,但不应拘泥于此格式。

1.记叙文:

写人为主:记叙……赞扬了……表达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抒发……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2.议论文:

立论: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驳论:文章驳斥了……提出了(阐述)……主张(道理)

3.说明文: 文章说明(介绍)了……体现(展现、赞美)了……

二、理解词语含义,要结合语境,由此及彼,注意转义和延伸义:由表及里,挖掘潜在意义:比较分析,明确特定含义;弄清手法,认识比喻象征意义。不能顾名思义,望文生义,不能被表面意义所迷惑。这样才能正确释义。

1.由此及彼,理解词语转化意义。词语有它的原本意义,又叫基本义,这种意义,一个词语只有一个,至于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往往就有转化意义,如果在阅读时仅抓住了本义,甚至就按本义作答案,显然是不能得分的。这就要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分析和理解词语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意义,也即词语的转义。例如,“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这里的“折扣”一词显然不是本义,不是“买卖货物时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结合语境,它是相对“百分之百”而言的,是指儿女们对父母的感情总不是那么全部的十足的,这就是“折扣”一词在这里的转义。

2.由表及里,理解词语潜在意义。

潜在意义就是词语的深层意义,阅读时,不能只注意表层意思,因为它是词浯意义的次要方面,对于理解词语的重点意思具有干扰性和迷惑性。阅读解词时,要通过它的表面意义,深入挖掘,进入潜在之处,弄清它的实质意义,这正是作者和作品的真义所在。对于这种意义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包括前后句意,前后词义,以作为理解某个词语的潜在意义的佐证和突破口。如果是主观题,还要考虑如伺表述;如果是客观题,则要相对简易一些。例如《藤野先生》中有一句“实在标致极了”,其中对 “标致”意义的理解有四项:A.“清国留学生”相貌标致;B.“清国留学生”外貌和动作行为符合要求;C.“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追求风雅的丑恶行为;D.“清国留学生”头发宛如小姑娘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的丑恶行为,,这几个词语释义答案,A项是本义,后三项是引申义,正确答案显然是后三项中的一项,“标致”是用了反语,表示讽刺之意,而B项是正面意义,C项又不具体,D项既有所指,又比较贴切恰当,结合并放入语境,无疑是正确答案。

3.比较分析,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

词语的特定意义.就是指某个词语在某个语境中的特殊意义,换一个语境,这种意义就不存在了,就消失了,而又变成另一种意义。这种意义的认定和解释,要通过比较分析才能实现。这种理解也要建立在对词语意义的一般性认知上,在具体释义时,要结合平时对它的意义的了解和掌握,并与之进行适当比较,进行综合分析。首先对词语特定意义子以认定,然后对特定意义给予具体解释,如果是客观题,难度会更小一些,因为只存在判断选择,而不存在如何用文字表述问题。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观察。”这里的“狡猾”就具有特定意义,这里有四个答案:A.诡计多端的意思,反映“我”很调皮;B.表现“我”对老师的不信任态度;C.聪明伶俐的意思,反映“我”很会察言观色;D.调皮、机灵的意思,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这里的四个答案,都是对“狡猾”一问的意义分析,同时也是一种比较。A为该词的本义,显然为贬义,不合语境;B项表示否定之意,与浯意不符;D项将意义扯得过远;深刻遥远,不着边际;只有C项是特定意义的最恰当选项。

4.弄清手法,理解词语的比喻象征意义。

这种同义,就是词语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理解时,首先要弄清手法在这个词语上的运用,即是否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是否具有象征特点,就是先不急于解词,而是运用分析认定手法。理解时,要善于抓住相应的标志,如比喻手法有比喻词,有喻体和本体,被解释的往往不是喻体,就是本体;再如象征手法,往往配以拟人手法,所写的物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这类词语也就烙上了象征的印迹,把握住了象征的总基调,也就易于抓住词语的这种意义。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这么一句话:“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找记忆中的珍宝之一。”如果解释“珍宝”一词,它就含有“比喻义”,先认定手法,再加以理解,分析词义,就是“比喻想念老师这份感情的无比珍贵”,且又与“珍宝”的本义有较大的距离。词语的这种意义,都要在实施中加上“比喻”二字。

三、把握关键语句,就要了解它的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位置醒目等特点,就要明确它与主旨和段意的密切关系,就要懂得它在文章或段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了这些奥秘,关键语句的把握也就不难了。

1.了解关键语句的种类。

关键语句种类很多,角度不同,“关键”的概念也就不一样。它包括:①文章或段落的领起句,就是通过有关语句来领起全文或者全段,如《白杨礼赞》的开头首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领起了全文。②文章或段落的总结句,就是通过有关语句来总收全文或全段,如《记承天寺夜游》的结束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就总结了全文内容。③文章或段落之间的过渡句,它往往兼顾领起与总收双重特点,承上为总收,启下为总领,二者重合于某一句,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三个事例之间都各有一个过渡段,其小承领式句于就是过渡句。以上这三种句子是从结构上来说的。如果从内容上来看,可以有:①中心句,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都浓缩于该句上,如《苏州园林》的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②抒情句,就是以表达充沛的感情为主,甚至是全文感情的凝结,如《白杨礼赞》的末尾:“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③议论句,主要是指记叙文或说明文中的该类句子,它往往起深化主题的作用,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辛,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④写景句,它往住对人物或主旨起衬托作用,如《我的叔叔寸于勒》的结尾:“天边远处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关键句的这些种类,我们都要有明晰的印象和认识,这样应试时才可以减少失误。

2.明确关键语句的特点。

关键语句的特点是比较鲜明的,具体有:①言简意赅。就是所用的文字比较简洁凝炼,蕴含内容却又丰富深刻,一般都富有哲理,有余味,有启发性,例如《敬畏生命》中的“生命的本质在于死亡”。②位置醒目。关键语句的位置,往往居于十分醒目的地方,容易识别和把握,也符合行文规律。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用于开头,要么是开头首句,要么是开头部分的末句,或者是其中的某一句,例如《谈骨气》一文的首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门见山,居高临下,十分醒目。二是用于末尾,要么是文段的末句,要么是末段中的首句,或者见于其问,如《海燕》一文的末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激情满腔,升华主旨,很有感染力和鼓动性。三是用于文段的中间,要么是独句形成的过渡段,要么是段落之中的承启句,如《怀疑于学问》的第六段的第一句话。明确了关键语句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应试时准确把握,降低难度,减少失误。

3,分析关键语句的意义。

关键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正因为如此,命题各也经常在阅读中考查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它在文段中的意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两种:

(一)是与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意思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关键语句,也就把握厂文段的中心,甚至在总结文段的主旨时,直接可以用关键语句代之,至少可以成为归纳概括大意的窗口。可见,把握关键语句的意义是十分突出的,如《想和做》—文,第七段是一个过渡段,有三句话,其中第二三句话是;“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这就是本文的关键语句,实际上,也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二者是重合在一起的,抓住了这句话,也就抓住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这种情况,三种基本文体都能体现。

(二)是对人物特点具有显现和认识意义。这是对记叙性作品而言的。就是关键语句可以体现和揭示人物特点,可以通过它来认识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品行和本领,抓住这种关键语句,也就抓住了人物特点或特点的某个侧面,对于我们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具有直接的指示意义。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揭示了孔乙己的身份、爱好、地位等内容,说明了这个人物形象的特殊性,把握了这个关键语句.也就把握了这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四、通读全文之后,划分段落层次。抓住特殊标志(如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提示语等),可以依次划分;区分描写对象,关注情节发展;如有过渡词语,上下分开适宜:如有中心句子,一般可以断开;如有总结句式,不要忽视不理;明确每节内容,同类归在一起。

(一)、什么是段落层次?段落层次一般指两个方面,一是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一是指某段落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二)、总体规律。划分段落层次是有规律町循的。从总体来看,必须弄清文章结构。弄清文章结构,才有助于划分段落层次。—般说来,文章安排有如下结构:

1.纵式结构。纵式结构的文章,或按时间先后,或按事件发展的过程,或按事理的逐步深入来展开结构,写法可以多样如《一面》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背影》则是先写结果,再写起因和经过,用倒叙方法安排的;小说《变色龙》则是根据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的;议论文《怀疑与学问》则采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写法。以—上几例,都是采用的纵式结构。

2.横式结构。横式结构的文章的主体部分一般是从几个方面来分别写的,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或是由主到次的关系。如《我的老师》记叙了七件事,从多方面揭示了“ 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 。

3.纵横结合式结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从整体看是横式结构,它分别用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方面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而每个典型事例又注意了先后顺序,属纵式。

4.总分式结构。此种结构方式是文章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般说来有三种: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先叙述故事,最后再概括出寓意,采用的分总式。

下面多说几句“总一分一总”式。通常写记叙文的时候,老师常要求学生开头点题,中间具体叙述事件,最后扣题,这是“总——分——总”式。在分析论文时,总要先提出问题,再进行分析,最后作出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仍是“总分总”式,因此,这种结构方式是最常见常用的一种。如《谈骨气》—文,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从三个角度分别论述中心,最后总结全文。

(三)、分体规律。划分段落层次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又依文章体裁的不同有各自的思路要点。掌握这些要点与规律,是划分段落层次所不可缺的。

(一)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

1.抓住时间标志。以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安排的记叙文,宜注意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抓住了这一特征,段落划分可迎刃而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抓住这些表时间的词,事情的先后顺序能很快理清楚。

2.抓住地点转移。可根据地点的转换划分层次。如《藤野先生》一文根据“东京一仙台一北京”地点的不同,很快可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

3.抓住情节转换。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依据情节的椎进就能划分出层次。如《皇帝的新装》可以依据情节的发展“爱新装一做新装一看新装一层新装”来划分层次。

4.抓住描写角度,可以按描写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层次。如《春》描写的对象分别是盼春、绘春、颂春,该文即可分为三部分。在第二部分“颂春”中,又可根据其描绘对象的不同分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个层次。在“春风图”中,又可根据描写角度的不同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细分层次。

5.抓住感情变化。如《荔枝蜜》可从情感的变化“不喜蜜蜂一想看蜜蜂一赞美蜜蜂一梦变蜜蜂”来划分层次。

(二)划分说明文的段落层次

要划分说明文的段落层次,一要了解说明顺序,二要结合划分层次的一般规律弄清各大小层次之间的组合关系。

1.了解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层次与说明顺序密切相关,弄清了说明顺序,层次划分迎刃而解。

说明顺序有如下几种:

①时间顺序。包括按时间的先后,从古到今或由今及古,按事物演变的过程安排的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所举例便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包括: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东西南北等等。说明建筑物、名胜古迹多采用此种顺序。

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括按事物的内部联系安排顺序和按人的认识规律安排顺序。如《万紫千红的花》就是一篇探索花色形成的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文章,采用的是逻辑顺序,理清了各段落之间的内部联系,层次也就分出来了。

2.注意分析句与句之间,句群与句群之间、各个小的层次之间的组合关系。有的段落中有首括句(中心句)或尾括句,对分析层次都有帮助。如《万紫千红的花》第五自然段,开头一句即指出“会变色的花很多”,然后举例,然后指出花变色的原因。这样,自然分成三层。

(三)划分论说文的段落层次

1 .了解论说文的基本结构形式。论说文的基本结构形式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例如,《“圆满结束”与“偃旗息鼓” 》一文。

2.理清本论部分的内部结构,本论部分是议论的主体。内部结构还可以分为: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式等等。

3.注意段落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词语)。议论文中常常在一段中有一个中心句,或在段首,或在段尾,或在段中(有时—个层次中有一个关键词语),如能准确地把握,该段的层次关系就容易划分。

以上谈到的是划分段落层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仔细阅读文章,理清内部联系,灵活运用这些规律和方法,划分段落层次就会变难为易。

五、概括段落大意,一要明确要求,二要掌握方法。要求可用八字概括:完整、准确、简明扼要。方法主要有三:(一)摘句法 (包括首括句或起始句、尾括句、过渡句或过渡段);(二)概括法(包括归纳法、取主舍次法等);(三)串连法(包括串连层意法、组合法等)。

考生要能完整、准确、简明扼要地概括大意,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或方法)。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摘句法。即摘出文段的中心句。按中心句所在的位置不同,可以是首括句或起始句;如在段的最后,则为尾括句(总结句);中心句也有时含在过渡句(或过渡段)内。

1.起始句(首括句)就是该段的中心句,可以据此概括段意。

例如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200多名考生中,有一个20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节选自《第二次考试》)本选段第一句是中心句,可以概括为段意。

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的第一、四、六自然段都是第一句揭示中心,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

2.尾括句(总结句)显示该段的中心。

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节选自《论求知》)该段列举六门学科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最后才总结出论述的中心,“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3.过渡句(或过渡段)显示段意。

有的文章可以借助过渡句(或过渡段)的提示来概括段意。例如,《怀疑与学问》—文中第六自然段的开头是一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前半句归结文章上两段所论述的共同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由此过渡句可归结出上下两个部分的段意。上部分的段意为:论述“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下部分的段意为:论述“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当然,有的中心句是在段落的中间部分。

应当指出,摘出文段的中心句作为段意,一般不能全部照搬,要经过修改加工。

(二)概括法。许多文段的段意(或中心)并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需要通过仔细研读文章,分清层次,进行归纳概括。

常见的方法有:

1.归纳法。

例如,《我的老师》中:“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文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件事。

对这件事的归纳概括,既不能用开头的第一句话,也不能用最后的一句话,只能从这件事中去归纳。当然文中也有一句话作了提示,即“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这样,对这件事的概括应该是“老师排除纠纷”。

2.取主舍次法。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次要内容一概舍去。

 (三)串连法(包括连层法,串段法、组合法等)

1.连层法。连层法是指同一段内有几个层次,把每一个层次所讲的内容串连概括起来,从而总结出本段的段意。

2.串段法。串段法是指一大段中包含了若干自然段,把每个自然段所讲的内容进行一次压缩概括,然后归纳出本段的段意。

3.组合法。利用该方法可以把段的内容概括得简明扼要,从而达到阅读题目的要求。

例如,下面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阅读后归结作者的结论(不得超过12个字)。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要答好此题,必须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筛选组合,这对学生的概括、筛选、组合能力要求都比较高。答案应是: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以上谈的是概括段意的几种方法,当然,也许还有更好的方法,望考生不断总结,丰富其内容。

应该提及的是,段意的表述应当完整,一般应该是一陈述句,但有时也可用短语表达。

另外,概括段意的题在命题时形式并不单—。有些题虽然问法不同,但答案仍是段意的归结,这在后边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