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丽娅走春光图片大全:中国公务员的修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03:54
国公务员的修养 

    ——《礼记·儒行》中的士大夫信仰与行为规范

 

    智怀 王少农 萧野

 

    引言  《中国人的信仰》一书自2010年6月出版以来,深受各界朋友的关爱,人们充分认识到信仰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巨大力量,开始自觉地寻找失落的信仰。北京、江苏、河北、新疆、深圳、湖南、中铁公司等党政部门、企业单位陆续将其列入学习和推荐学习书目。我们看到,信仰复兴的春潮正在人们胸中涌动,信仰力是软实力的灵魂、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正成为人们的共识,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决议正成为一股奔涌不息的力量,推动中国核心价值建设,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之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把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作为积极投身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伟大实践的三位普通知识分子,在信仰力的激励下,精神得鼓舞,思考得深入,使命得增强,灵魂得升华。我们愿为中国核心价值观“仁爱、和谐、真诚”的全民实践而不懈努力!

 

    说明:当今公务员就是传统士大夫。时代变了,性质不变。《和谐之门: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原则》提出:“要重建中国道德,先重建中国政府。”重建中国政府就是重建中国公务员。中国公务员的道德素质提高了,中国政府才能重新担当“教化”的职责。“文化强国”先必“文化强政府”。通过文化传承,把中国政府与中国公务员的道德素质提高,才能以此作为中国社会道德重建的主体。必须要让有道德的中国政府来管理中国社会,不能让没道德的中国政府来管理中国社会。因此在当下,重建中国政府、重建中国公务员已经成为国家的使命、社会的需求。

 

    如何提高中国公务员的道德修养?如何让中国公务员重新熟悉传统士大夫服务国家与执政的精神范式?如何让中国公务员重新回到“教化”的轨道上来、进入“教化”的角色?如何建设公务员文化、提升中国政府的品质?这就需要学习。当今公务员要系统学习《四书五经》,强化自己的国家身份。巩固国家信仰,优化国家机器,服务全体公民。

 

    《四书五经》不仅是儒家经典,更是中国政治文明典籍,国家源头智慧在其中。《大学》是成人之道,通过精神成人礼,中国人明白了一生事业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是最高道德准则,中庸即中和,中庸即和谐。君子修身双纲为“慎独”、“至诚”。《论语》是夫子遗训,总旨是“仁”、“孝”、“礼”,是中国人的核心道德理念。《孟子》是道的运用,改造社会的入口,内涵孟子三绝学:良知、公义、自由,打造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公务员的品格。《四书》着力于个人修养,由此上溯,《五经》是国家治理的法典。《诗经》颂祖,《书经》敬天,《礼记》治国,《易经》革新,《春秋》是中国宪法。《四书五经》不仅是儒家经典,更是国家文化经典。里面不仅有中国文化,更因为有中国人的信仰而放射永远的光芒。其中,作为治国精神元典的《礼记》,内有《儒行》篇,记录了孔子建设公务员队伍的办法,讲述了士大夫的信仰与行为规范,是当今公务员恢复士大夫光荣身份的必修课。孔子曾为鲁国相、大司寇,是资深公务员,治国有一套成功经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治理鲁国,三个月就治理出“路不拾遗”。孔子作为公务员,注重道德修养,让工作成为内在修养的外化,这是很高明的,值得学习。《礼记·儒行》中孔子的话对当今公务员提高道德修养与提高工作实效有积极的作用。

 

    目录:

 

    序言:

 

    一、公务员的信仰;

 

    二、公务员的形象;

 

    三、公务员的言论;

 

    四、公务员的财富;

 

    五、公务员如何做到洁身自好;

 

    六、公务员的“四可四不可”;

 

    七、公务员的精神武装;

 

    八、公务员的生活条件;

 

    九、公务员的忧患意识;

 

    十、公务员的积极心态;

 

    十一、公务员的工作;

 

    十二、公务员的举荐原则;

 

    十三、公务员的操守;

 

    十四、士大夫的作为;

 

    十五、知识分子的良心;

 

    十六、人的本分;

 

    结语。

 

    序言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鲁国国君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先是问孔子:“夫子所穿的衣服就是儒服吗?”孔子没有直接回答,珍惜这次被国君垂询的机会,恭恭敬敬地站立行礼,自述经历说:“我少年时代住在我们鲁国,穿的是大袖子的单衣,为的是不失家门风范(暗示自己出身贫寒)。后来在宋国老家居住,成年礼上戴的是我们殷商民族传统的黑布冠,为的是不失家族规范(暗示自己是遗民)。我听说,君子的学问应该广博,君子的衣着应该随大众。我不知道所谓的儒服。”哀公听孔子谈到君子的学问,马上问:“那什么是儒行?”孔子从容回答说:“一下子还真说不完,一一地说,要留下来才行,只恐怕仆人都换班了,还说不完。”

 

    孔子指出,儒行大于儒服(不是说不要儒服)。作为士大夫,作为国家公务员,要有信仰,注重道德修养,提升内在文化品质,不要在衣着、形式、形象、面子上下功夫。孔子说:“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鄉。”“鄉”就是入鄉随俗的意思。中国公务员无论穿什么衣服,都是为人民服务。办事就得随潮流。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提倡穿儒服,作为士大夫的形象标志。什么是儒服?今天的汉服就是儒服。汉服是士大夫服饰。什么时候穿汉服?在提升精神面貌与展示礼仪时穿汉服。有人格才有衣格,内在品格决定外在品味。要凸显人格高贵,必须要通过行为,这就是孔子所说儒行大于儒服的意思。公务员的修养是公务员成就的最好说明。

 

    一、公务员的信仰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鲁国国君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儒行,设宴款待。孔子侍候国君入席,恭恭敬敬回答说:“儒者好比席上之珍,等待聘用;日夜强迫自己学习,等待垂询;怀抱忠信之志,等待举荐;力行仁道,等待选取。自强自立,不暴不弃。”

 

    孔子指出,公务员的第一修养就是忠于国家,以国家为信仰。中国公务员是中国的忠诚卫士,为国家信仰而献身,捍卫国家利益。对于国家领导人,应有信仰层面上的极大尊重。尊重国家领导人就是尊重国家,尊重国家领导人就是尊重国家的信仰,因为国家领导人是国家根据信仰确立的。对于国家制度,要自觉遵守。孔子所说“席珍待聘”、“强学待问”、“忠信待举”、“力学待取”是公务员的“仕进四科”。首先是修炼自己成为“席上之珍”,有被聘用的资格。已被聘用,依然要努力进取,强学不已,以备垂询问政;已被问询,要以感恩之心报效祖国,忠诚于人民,服从安排,静听举荐;已经上岗,就要力行仁道,造福于人民,等待上级考察,评定业绩。以上“仕进四科”,均在国家制度中完成。做官是考试,主考的是人民,评选的是人民,出题的是上级,所有命题的指向是国家。公务员如何为人民服务?公务员在信仰里为人民服务。

 

    中国公务员的信仰是什么?中国公务员的信仰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仁爱、和谐、真诚。中国公务员通过为人民服务,捍卫中国人的信仰,捍卫中国文化,捍卫中国的国家尊严。所有中国公务员的工作只有一个,就是捍卫国家尊严。什么叫捍卫国家尊严?就是捍卫国家信仰,捍卫国家文化。中国的国家信仰是人的信仰,中国的国家文化是人的文化,中国是人的国度,是仁爱的国度。孔子根据远古文明传承,为中国确立的国家信仰是仁爱、和谐、真诚。这是中国政府存在的根基,是中国公务员立身之本。中国的国家信仰体现在宪法中,反映在国家生活的日常事务上。有信仰的公务员是有灵魂的公务员,是国家之宝。

 

    二、公务员的形象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孔子说:“公务员的形象是衣着得体,动作谨慎;做人很谦让,大处的谦让好像怠慢,小处的谦让好像虚伪,其实是真诚的。公务员应有官仪,不能随便。大处要有威严,小处要知廉耻,深知国家艰难,难进而易退。一名合格的公务员要努力进取,自有信仰,不怕人说他柔弱无能(粥粥,音zhú zhú,柔弱貌),他的形象是温和君子。”

 

    已知公务员的信仰是仁爱、和谐、真诚,就应该进行信仰的实践。公务员的信仰就是公务员的形象,有信仰就是有形象,没信仰就是没形象。穿金戴银没有用,布衣草房能放光。公务员有信仰,就能从底层一直往上亮。孔子着重谈到“真诚”,重点指出:公务员的真诚就是公务员的形象。“衣冠中”,指衣着得体。不怕朴素,就怕炫富。“动作慎”,指动作谨慎。不怕不开放,就怕太开放。“大让如慢、小让如伪”,指看起来过份谦让,其实还是不够谦让,君子以真诚待人,不怕人说迂腐。有原则的、“迂腐”的公务员是部门之福、单位之福。“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威”是因为守礼,“愧”是因为知廉耻。无论是因自己而愧,还是因他人而愧,知愧是美德。人有改过之心,国有容人之量,则江山无限,风光亦无限。“难进易退”,指贬职容易升职难,有为君子,当以修德为本务,不在乎官位得失,要在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当升迁不是目的,那么升迁就是当然。“粥粥无能”,指君子好像没能力,温柔待人,和谐做事。要做爱心大使,不做事业强人。

 

    中国公务员的形象是什么?就是以仁爱为形象,以和谐为形象,以真诚为形象。在仁爱、和谐、真诚的信仰里做人,高山流水,一路知音,事业必能成就。他的形象是美好的形象,给人信心。他的形象是有力的形象,给人感召。他的形象是智慧的形象,让人聚合在一起,在仁爱与真诚中建设和谐世界。

 

    三、公务员的言论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行,行必中正。道塗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孔子说,“公务员看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居处自重(齐难,庄重也),举止谦恭。凡说话必考虑在先,不说不能说的话。凡做事必定行中正,有原则,不做不该做的事。在路途上不与人争利,在生存中不与人争福。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待大用(爱其死,惜死也。不苟活,也不苟死),养生调和以待有为。凡事要有预备。”

 

    孔子指出,公务员最忌讳出格的言论。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此意。说出的话收不回,做出的事无法补救,这不仅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损失,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酿成国家的悲剧。为了避免国家悲剧,公务员必须慎言慎行。宁肯不说不做,不能说过头、做过头,否则有愧于国家人民,有愧于自己的职位。凡有一职,即有一望。国家之所以设立这样那样的职位,是为了满足人民这样那样的需求。人民寄希望于国家,国家寄希望于公务员。珍惜岗位,不负人民的嘱托,这是公务员的良知。公务员心主言,言主行,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理性胜过冲动,情感才不落空。“居处齐难”指人在单位也好,在家庭也好,都很自重。“坐起恭敬”指无论开会,还是在办公室,身在公共场合,就得讲一个“礼”字。公务员要在社会上做知礼、守礼的表率。公务员不能不懂礼貌。公务员不能无礼,公务员不能粗暴、不守法。“言必先行”,指先不要说话,让行动来说话。不要放空炮,大言不惭。夸下海口,不能收场,最后还得领导来收场,这是对领导的陷害。公务员最忌不负责任、逞一时之勇的江湖习气。公务员有三忌,一忌江湖气,沾染匪气、霸气,为“哥们”、“后台老板”而拉帮结派,抢占山头,置国家利益而不顾,此为国法不许;二忌市侩气,官员商业化,官商同巢,钱权交易,唯利是图;三忌神仙气,高高在上,不管人死活。没人性,不说人话,只说官话。凡此“三气”当引以为大戒。“行必中正”,指做事要行得端正。人人都说单位里做人难,只要行得端正,单位好比春天。“不争利”,指不争名利、福利。不争名利的公务员才有好名声,不争福利的公务员自身就成了单位的福利、红利。“不争和”,指不占先,甘做副职,有积极辅助领导的主人翁意识。“惜死有待”、“养生有为”,指善待自己的生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国家的明天,公务员要养生。为了多为人民办事,公务员要养生。为了立下今生之言,公务员要养生。

 

    什么是中国公务员的言论?就是为国立言、为民立命、热爱国家、服务于人民的言论,就是为民办事的言论,除此以外别无言论。公务员不能只说官话,但一定要说正话。公务员是正直善良的,是正人君子。公务员要说有益于人的话,不说无益于人的话。要说造就人的话,不说打击人的话。要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要说服从的话,不说逆反的话。要说思考的话,不说盲从的话。要说和谐的话,不说不和谐的话。一句话,中国公务员要说“中国话”,造福于中国人民。

 

    四、公务员的财富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孔子说,“公务员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不祈求土地,立下公义为土地(即“重德不重土”之意。不以土地为美德,而以美德为土地。有土未必有德,有德必定有土)。不祈求积蓄,以多学文化为财富。身外钱财,本难得到;份内报酬,自然获取。君子对于应得之财,随取随用,也很难积蓄。世间钱财,不到时候它不会出现,这不是很难得吗?不合道理,不会取用,这不是很难积蓄吗?一个人勤恳工作,自然会有丰厚回报,这种报酬不是很容易吗?公务员拥有的财富应和大家接近。”

 

    孔子指出,公务员的财富从根本上讲和人民大众一样,都是从劳动中获取应得报酬,不存在特殊分配,不存在特权。如果说有什么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在财富面前更“超然”一些。这种“超然”不是清高,公务员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工作是为了生存,对此人人都一样,此处说的“超然”指不沦陷于金钱,不痴迷于富贵。孔子说公务员“不宝金玉、以忠信为宝”,就是说,不以财富为美德,而以美德为财富。美德之大者为忠信,做人忠诚,讲信用,守约定,此为财富之大者。忠信之人是国家之宝,是材中的重材,是屋梁中的栋梁。“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指不求封赏,不圈地盘,以公义为立身之本。公义培厚德,可为众人桥。大家都立身安稳了,我身自然安稳。“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指公务员不可以多积蓄财富,否则积的不是财,积的是贪。以文化为财富,不以财富为文化。

 

    什么是中国公务员的财富?那就是五千年华夏文明,这是最大的财富。做为一名身负文化传承之重任的中国公务员,如果舍弃了这个最大的财富、国家的公富,而去追逐个人的私财私富,只会迟早走上贪污腐败、背离人民群众的不归路。公务员如何做到与贪污腐败绝缘?那就是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以美德为财富,以文化为财富,以人民为财富。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

 

    五、公务员如何做到洁身自好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孔子说,“对于一名公务员,尽管有人委之以财物,并投其所好,他都能做到拒绝,见利如不见利,不见义如见义,任何时候公义在心中,不做见利忘义之事。哪怕众人来打劫,兵刀加于身,他就像忠勇的战士死守城池,永不放弃。他是忠勇的,也是智慧的,与毒虫猛兽搏斗时不逞勇(程,通逞),力举重鼎时不逞能。做事有决断心,想清楚再做,做了就不后悔,也不过多设想明天会如何,踏实过好每一天。说过的话不再说,只说一次。流言到耳边,让它随流水,不放心中(极,到达)。任何时候不失君子的威仪,堂堂正正做人,不搞阴谋诡计。从坚持操守上讲,他是‘特立独行’的。不随大众,才能定下来服务大众。即使大众迷失了,他却不迷失。”

 

    孔子指出,公务员面临三种诱惑:一是财,二是色,三是名。内心有三种挣扎:一是义利之争,二是清浊之辨,三是攻守之度。“义利之争”好解决,任何时候坚持义重于利就可以了;“清浊之辨”也难不倒人,任何时候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就可以了;最难把握的是攻守之度。做人是攻关,做事是守城,什么时候攻?什么时候守?以何为尺度?以何为限度?这是最难的。孔子指导我们做人做事都应该死守底线,不能突破,不能放弃。同时不要逞能,要有智慧。人的智慧从何而来?人的智慧不是逼出来的,逼只能把人逼死,逼不出智慧,人的智慧是问出来的,孔子说“不耻下问”,又说“每事问”。要做有智慧的公务员,做公务员中的智者,就要有三种菩萨心肠,有六种霹雳手段。“三种菩萨心肠”:为国死,为民死,士为知己者死。“六种霹雳手段”:不后悔过去;不担心明天;话不说二遍;流言洗耳更清,虎眼暗中更明;无威不立;无谋而成。君子之道是仁道,仁者有正气,不怒自威。君子之道是直道,根本不需要一切阴谋阳谋,本心做人,真诚做事,无有不成。

 

    中国公务员如何做到洁身自好?勿自恋。做公务员无非是一种工作,不值得炫耀。自恋必遭忌,自恋必遭毁,自恋必遭染。一朵花无法做到洁身自好,一块煤就能做到洁身自好。燃烧自己,服务大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永恒的事业中来,这样自身也成为永恒,成为圣洁。

 

    六、公务员的“四可四不可”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甘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孔子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观之可亲但不可以趁火打劫;可以靠近但不可以挟迫;可以牺牲但不可以侮辱;他居家修身,不贪酒食(溽,浓厚也,指醇酒美食),他的过失可以让人看清但不可以当面数落。他是一个刚性的主,烈性的汉,书呆子,直心人。”

 

    以上是公务员的“四可四不可”,可以归纳为一条,那就是“士可杀不可辱”。无论什么时候都坚持原则,这是真正的公务员。真正意义的公务员不仅是官员,不仅是国家的办事人员,从精神品格上讲,真正的公务员是君子,是士大夫,是精神贵族。他的精神为何高贵?因有信仰而高贵,因不苟且而高贵,因不放弃而高贵。高贵的公务员是政府的梁木,有他国家才不垮。正因为有众多公务员在默默坚持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社会得以维持,世界得以发展。

 

    孔子特别强调,公务员“不可面数”,指不能当面任人数落。公务员不是机器,公务员是人。公务员的人格不容侵犯,公务员的尊严不容践踏。公务员的人格就是国家的人格,公务员的尊严就是国家的尊严。公务员不是待宰的羔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公务员处于劣势,是“弱势群体”。特别当“官高一级压死人”、“现官不如现管”等不良的所谓“官场文化”盛行,有时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公务员要自保尚且很难,要为民请命更是难上加难。再有一样,清贫的公务员往往要面对形形色色财大气粗的暴发户,新贵,或有“背景”的“大人物”,或有“来头”的神秘部门的神秘人物,这些人都会对我们的公务员施加有形或无形的巨大压力,每当这时,就需要公务员坚持士大夫的精神理念,勇敢面对压力,坚持原则办事,不退缩,不被收买,本着对国家的忠诚,行使自己为法律所赋予的神圣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纯洁公务员队伍,使之不至于沦落为腐败的温床。

 

    什么是中国公务员的高贵品格?就是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公务员是大丈夫,有能力也有智慧把人做好,把事做好。他不会被文山会海、无穷事务所淹没,为人民服务是他清晰的理念。他也不会被各路神仙吓倒或绊倒,在信仰中他与他的祖国合而为一,愿以三尺微躯,报效万里山河。

 

    七、公务员的精神武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孔子说,“公务员以忠信为盔甲,以礼义为盾牌。头戴仁义的冠冕而行,怀抱公义的旗帜而归。即使面对暴政,也不改变初衷。他的自强自立应到如此地步。”

 

    面对滔滔浊世,公务员要建设和谐世界,好比在瓦砾中找珍珠,又好比在大风中点一盏灯,真是无比艰难。这就需要公务员在精神上全副武装,做一名有信仰的国家卫士,亦可云人道勇士,要在不人道的世界建立人道的家园。中国的力量是人道的力量,中国政府的力量是人性的力量,中国公务员的力量是仁爱的力量,和谐的力量,真诚的力量。“忠信以为甲胄”,指以忠诚为武装,以信仰为盔甲。“礼义以为干橹”,指以礼义为盾牌。盔甲与盾牌都是对人的保护,夫子号召我们做卫士,并没有号召我们做战士,意思是要我们来坚守,不是要我们去进攻,这是需要区分的,不能混淆。“戴仁而行”,昭示仁者必胜,因为一切战争都是良心的战争,仁者在战争的起源上解决了战争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了战争本身的问题。“抱义而处”,昭示公义必胜。自由世界是本来世界,和谐世界是未来世界,各国人民都将在公义中和谐相处。

 

    什么是公务员的精神武装?就是从里到外的信念,从上到下的信仰,从分到合的信心,从远到近的信号。人的精神好比信号弹,一旦升起,精神的旗帜就会高高飘扬。公务员作为国家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国家的忠诚卫士。他所捍卫的是国家信仰,捍卫的是民族尊严。他不是利益至上者,但认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因为这句话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国家层面上的表述,意思不矛盾。作为人民的儿女,公务员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武器并不多,他所拥有的只有对国家的信心,对国家领导人的信赖。从工作中他明白,国家有领导人是一件幸福的事。羊有领头羊,雁有领头雁,它们都有迷路的时候,伟大的中国之所以不会迷失方向,就在于我们的领导人有坚定的信仰。领导人有信仰,这是公务员的幸福所在,是工作的意义所在。十五亿中国人民必须要有保护领导人、尊敬领导人的意识,公务员更应如此。人人都不容易,国家领导人最不容易。不理解领导人的公务员是不称职的公务员,不尊敬领导人的公务员是不尽职的公务员。

 

    八、公务员的生活条件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孔子说,“公务员的住房占地应该不超过一亩(指古制),房间很小,竹门窄墙(筚,音bì,竹条。圭,音gūi,礼器,上尖下方。窬,音yú,墙。圭窬指窄墙),草屋圆窗(瓮牖,音wèng yóu,小圆窗)。一家子合穿一件衣服,一人出门,全家没衣服穿。两天只吃一天的饭。领导说话不敢有疑问,领导不说话不敢献媚。做官就得这样。”

 

    孔子指出,公务员必须是清贫的,甚至有时是赤贫。革命年代的公务员往往就是赤贫的。孔子这个鲁国相,周游列国时与弟子们一样,一人一双烂草鞋。在和平年代,公务员的生活条件也不能太讲究。生活太讲究,工作就会不讲究;生活太安逸,工作就会不安逸。毛主席说“继续保护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保持革命队伍与建设队伍常胜常新的秘密武器,也是最大法宝。穷人才能干大事。

 

    中国公务员的生活条件是什么?那就是不要讲条件,要讲贡献,生活应该适当地“苦”一点,“穷”一点。如今国家富了,要提倡做清贫的公务员不容易,但是必须要提倡。请大家重读方志敏同志写的《清贫的中国》,勿忘革命传统。生活不朴素,工作就会耍花样。花样多了,摊子就烂了。烂摊子是怎么来的?一人捣一下,摊子就烂了。为什么有的部门、有的单位会烂掉?这个问题好比在问:贾宝玉的雀金裘为什么会烂一个洞?那是这位宝二爷玩乐时烧的。后来虽有晴雯勇补雀金裘,不如往日光鲜。做事情不能像贾宝一样讲排场,太多排场,就会散场。太多花样,就会走样。人生以朴素为法宝,以清贫为底色。中华五千年文明靠什么支撑?靠穷骨头支撑,靠志气支撑。天地之间一根穷骨头,撑起了子孙万代江山。奢侈之风不可长,朴素家风不可丢,艰苦奋斗是中国公务员的传家宝。你去看毛主席穿过的百衲衣,就知道什么叫毛主席。

 

    九、公务员的忧患意识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孔子说,“公务员有今人为邻,古人为证;在今世行道,为后世楷模。如果生不逢时,上无援手,下无拥戴,到处是小人成群结队危及其身,即使危及其身,其志向不变。即使他的居处环境很不安身,他始终坚持信念,始终不忘记百家忧患,他的忧患意识就是如此强烈。”

 

    孔子指出,公务员要有“三种意识”:一是以身作则的意识,二是时刻准备“孤军奋战”的意识,三是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三种意识归于一身,会使人不舒服,但会使人成为一个能战斗的人。君子何谓哉?就是假定一种坚定信念把自己套牢,不敢放逸,从而死心踏地干事业,为大众谋福利。“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为楷”,无论今、古、后,三世一身,君子有道,其道为诚。有了真诚的心,就可以参天地化育,岂只为万世楷模。孔子不仅是“万世师表”,也是天人师表、万物师表,就在于“至诚无息”的力量。君子以身作则时,并没有自己在以身作则的意识,他只是在自然地行,自然地活。当真诚成为生存态,就会成为万物归向的核心,同时也会被大千世界所孤立,这时往往需要“孤军奋战”,陷入“上弗援,下弗推,身边有小人”的境况,时时困窘,处处危急,但只要坚定信仰,问题就成了推力,阻碍就成了跳板,矛盾就成了绳索,迷惑就成了答案。始知孔子所讲“德不孤,必有邻”是对的。即明明德,其道大昌。人生天地间何曾孤独?时时天关照,处处地晓得,前后左右人来推。弄潮儿弄的不是潮水,潮来潮退,不会因人而改变,弄潮儿展示的是人在潮水中嬉戏的自由境界。人改变不了潮水,但是可以改变自身,在任何时代潮流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有所作为,忧也无所忧,患也无所患,巨大忧患成了无限风光,人生就此步入辉煌。

 

    什么是中国公务员的忧患意识?那就是用无忧无患化解天下忧患。所谓“无忧无患”,指用坚强的信念武装自己,绝对的信心没有险阻,崇高的信仰没有试探,因为一无所有,所以一往无前,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攻克难关。所谓“天下忧患”,具体讲有三重忧患:忧天、忧地、忧人,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气候问题、环境问题、人类和平发展的问题。现在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三个根本性问题,都在加强合作。无论方案有万千,和谐是主题。中国人意识到,和谐包括天地人和谐,我们用这三重和谐化解三重忧患。中国公务员是和谐世界的推手,用和谐理念造福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无论在国内社会,还是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公务员都是和谐的化身,是和谐的力量。当人人都在为这个世界担忧,公务员要放出积极信号说“不要担忧”,给人信心,给人信念,传递信仰。公务员是中流砥柱,是扛大旗、顶大风的。他凭什么做到?不是凭集群的力量,而是凭“孤独”的力量:思考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为深入忧患核心,故有解决问题之道。

 

    十、公务员的积极心态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孔子说,“公务员应该博学,任何时候不要停止学习。有所得就去行,孜孜不倦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独处不放纵,通行天道不困惑,用以下三种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为贵,以忠信为美,优游得法。公务员身居其职,要知道仰慕贤才,容纳众人,他的工作好比制陶,毁掉一片一片的方块(指瓦坯),把这些方块合在一起就成了圆(指陶坯)。敢于‘毁方成圆’,他有宽裕、富余的整合思维,有积极的做事心态。”

 

    孔子说“毁方为圆”是方圆之道。孔子熟悉农事,以制陶打比。陶匠制陶,不是一开始就制出一个整陶,而是先在模具上制出一片一片的方块瓦坯,再把这些方块瓦坯合在一起,就了一个圆形的陶坯。在合成过程中,原有的方形消失,合成了一个圆,成为新的整体,造就新的外形。形象变了,但本质不变,是同一质地、同一材料构成。孔子用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干事业好比制陶,是一个“毁方为圆”的合成过程。我们单独的人好比方块,是残缺不全的,需要合并。方块加方块不等于方块,方块加方块等于圆。人的心可以是方的(方正),却不能不知道世界是圆的(太极)。干事业是合力,同心同德抱成团,事情就成了。人生是一个陶铸的过程,一个被塑造的过程。方渴望圆,圆中有方,方圆合一是成功之道。

 

    孔子说“慕贤”,指干事业要慕贤才、敬贤才、拜贤才、用贤才,好比周武王有姜太公,商汤王有伊尹。人人想做明主,怎样才能成为明主?或说怎样才能使人知道你是明主?慕贤即为明主,用贤即为明主。圣君贤相,千古佳话,古往今来最成功的团队都是“双核一心”,君相不二。政委与司令同心,书记与省长一德。单位一把手与二把手工作有分工,职位有大小,但都是当家作主的主人翁,都是为人民服务。

 

    孔子说“容众”,即胡主席说的“包容性增长”。

 

    孔子说“优游之法”,即毛主席说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什么是中国公务员的积极心态?就是包容。人不包容就会被堵死,一包容就“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十一、公务员的工作

 

    “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孔子说,“公务员内部推荐不避亲属(指古制),公开选举不避怨言,让被选举人去做事,累积其事功(程功,程算功绩,记功)。推举贤才就任,并不是为了求回报,为的是让领导满意。如果有利于国家,就不求自己的富贵。公务员当以举荐贤能为己任。”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孔子这句话是所有公务员的座右铭。

 

    什么是中国公务员的工作?就是为国家作贡献,奉献自己,不求回报。怎样才能作贡献?公务员的贡献体现在哪里?公务员的贡献体现在上级的肯定中,公务员在领导关怀下才能作贡献。很显然,公务员不能想当然地做贡献,否则不是贡献,成了添乱。因此,公务员的工作是从上级那里领任务,对领导的精神领悟几分,工作就完成几分,以完成任务为圆满,不鼓励工作之外的工作,贡献之外的贡献。国家因共同的任务成为一个整体运转,部门再多,都是一个单位;层次再丰富,有共同目标就不会乱。公务员上班工作是什么?是为国家的整体事业尽自己的力量。服从国家,服从领导,服从上级指示。公务员是“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要有铁的纪律,铁的意志。公务员要有全局观。

 

    对上而言,公务员以服从为工作。对下而言,公务员以举荐为工作。“慕贤”是理论层面,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推贤”、“举贤”。怎样才能推举贤才?孔子讲了“三种方式”,同时作了“一个申明”。“三种方式”:“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即内举贤能,外举贤能,一直推荐贤能到上任。“一个申明”:“不望其报,君得其志”,即推荐人不求回报,更不是什么交易,为的是领导满意,团队向前。

 

    孔子特别讲到“外举不避怨”的问题,这种坦荡做事的风格值得当今公务员学习。“外举不避怨”的意思是公开选拔时选我所选,荐我所荐,不避怨言,不避流言,直面不闪躲,投出自己庄严神圣的一票。人在工作中,因为工作理念的不同,或因为工种的不同,技术的更新带来技术的冲突,人事的调动带来人事的冲突,人人都会结怨,这是正常态。但不能把正常态当成常态,有些事虽然是正常的,但不能让它成为常态,要让它在公众场合消除隐患,消弥影响,不能成为话题,否则就会搞乱议题,将事煮成一锅粥。因此,“外举不避怨”不仅是勇敢的,而且是智慧的。直面怨言不闪躲,这样最经济,最有效率。不鼓励问题公开,但不惧怕问题公开。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这个意思。

 

    十二、公务员的举荐原则

 

    “儒有闻善以相靠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孔子说,“公务员听到什么地方有贤才就相互转告,亲眼见到就要向大家展示这个贤才;要举荐贤才的职位在自己之上,在工作中患难相共,生死不负;要长久相处,吸引远处的朋友过来,走在一起。举荐就应该这样。”

 

    前述公务员以举荐为工作,处处“抬举”他人,这是合乎团体利益的,团队自有举荐制度与原则。孔子明讲“三举”,暗示“三不举”。这“三举三不举”是:举德不举才,举爵不举禄,举远不举近。所谓“举德不举才”,指德大于才,光有才没有德,必乱,才越大害处越大。孔子所说的“闻善”、“见善”的“善”指贤才,什么叫贤才?就是有贤德之才,这就叫“有才不一定有德,有德一定有才。”举荐一个人要看他是否有德,先过思想关,再过专业关。所谓“举爵不举禄”,指要向上级举荐贤才的职位在自己之上,同时为了避嫌,不要代上级拟定被举荐人的具体职位与具体报酬。千万不能因为手中有了贤才可以推荐,就飘飘然代上级行事,这样做不但自己违反了纪律,也会连累贤才不得进取。所谓“举远不举近”,也是为了避嫌。作为选举人,固然是坦荡的,同时也必须要避嫌,这样才会在公正的平台上让人才脱颖而出,减小不必要的阻碍,推动事业进步。

 

    孔子指出,举荐的前提是不举荐自己(及自己一系),要大力向外挖掘人才,常挖常新,团队不断注入新鲜活力,踊跃上前。搞一言堂必定未老先衰,暮气沉沉。不能及时更新活力的团队是僵化的团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孔子指出,举荐者应有的修养是先人后己,亦云有人无己,要无私作贡献,不要藏私假推荐。孔子赞赏“爵位相先”的传统做法,乐于见到被举荐者的职位在举荐者之上。敢不敢举荐一个人在自己之上,这是对举荐者最大的考验。如果把举荐变成培养亲信、培植下属的行为,将会很快遭到来自上级领导的反弹,彻底拔除这种假推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有火眼金睛,任何时候蒙混过关都不可能。

 

    什么是中国公务员的举荐原则?就是因人举,不因事举。这样可以做到事情过去了,人留下来。因德举,不因功举。这样可以避免团队因争功而乱,因抢功而散伙。因时举,不因地举。这样可以打破地域选拔的不良惯性,与时俱进,合理调配资源作整体布署,按规划行事。这是原则上的“三举三不举”。

 

    十三、公务员的操守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麤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孔子说,“公务员澡身浴德,注重操守。讲话时心平气和,静观其变,随处修正。修正过程可以不让上头知道,修正结果一定要让上头知道。聚合众力,盼望新政,凡事谨慎,不急着推行。他的高(指思想高度)是本来就高,而不是站在悬崖边、深渊上显得高;他的多(指精神富足)是修炼累积的结果,而不是通过掠夺。身处盛世不浮华,身处乱世不颓废。大家都赞同的我未必赞同,保留一份独立思考。大家都不赞同的我未必不赞同,预留一点斡旋空间。其特立独行就是这样。”

 

    公务员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他在某些方面总会显得“特立独行”。其实他不是为特立独行而特立独行,为的是保持一份独特思考,完善独立人格。这种有独立人格的公务员不随潮流,但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本身是强烈的,与别的公务员并没什么两样。正因为他要更积极地推动工作,所以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理性思考上,绝不盲从、盲动,避免坏一窝、烂一锅的局面发生。这种能独立思考的公务员是单位的良师益友。国家鼓励公务员有操守,能思考,不鼓励公务员成为盲从的工作机器。

 

    公务员的操守表现在七个方面,是公务员的七个操炼、七个坚守:一曰慎独,独处修身,自重不自轻。二曰谨言,心平气和,不躁不乱。三曰静观,前贤有云“万物静观皆自得”,静观世变不如静观人变,静观人变不如静观己变,这是圣贤格物致知的真功夫。四曰默正,即默默修正,不待人言。与其把改过的结果示人,不如示人以无过之我。五曰缓兴,凡事兴旺是当然,因此宜缓不宜速。“无过程办事”不宜提倡,有时“一步到位”是根本没到位,没有互动的革新其实还是原地不动。人不能为事服务,事应该为人服务。人不能程序化,不能格式化。六曰不比照,好比鸡啄米,各人暗中一点头。七曰不雷同,好比鸣啼日,一声一个天亮。日日不同,人人不同,事事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什么是中国公务员的操守?就是“持正道,交正人,办正事”这九字方针。

 

    十四、士大夫的作为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孔子说,“士大夫可以做到不臣服于天子,不事奉诸侯。做人严谨好静,崇尚宽容之美德。不苟且,以‘强硬’姿态与人交往。博学多才,知道衣冠制度,知道儒服的意义;能辨识儒服文章(儒服上的花纹)的含义,穿上儒服就应该砥砺自己,身在角落中也坐得端正。哪怕天下分裂,国又分出国,国小如小钱(锱铢,音zī zhū,小钱,重量是一两的四分之一),依然不改初衷。忠诚于故国,对新朝不臣服也不入仕,他遵守族规严格如此。”

 

    这段话是孔子作为殷商遗民说的。先前鲁哀公向孔子提到了儒服的问题,在此,孔子即详说之。孔子身在周鲁,不忘殷宋故国。儒服本是殷商祭服,儒者本是殷商祭司。自殷入周,完成了民族的融合,国家的新建。孔子说:“吾从周。”最终殷商民族服务于新朝。

 

    士大夫的作为是什么?是服务新朝,不忘旧主。服务新朝是易道精神,不忘旧主是人道美德。人生天地间,新与旧的取舍最是难从。士大夫恋旧则无作为,履新则有伤旧谊。何去何从,内心当早决。从使命上看,人应当有所作为。有作为就不能不做错事,甚至站错队,入错行,上错船。成功者的成功是对失败者的伤害,正如幸福者的幸福是对不幸者的打击。从人性上看,人应当无为,因为人无权伤害人。士大夫作为传道之人,不得不在内心深处日夜煎熬。作为办事人员,又不得不用双重标准去办事:有时用良心办事,有时用忽略良心来办事。一般的事情,上头考核不到良心,只考核到业绩,因此“忽略良心来办事”已经成为潜规则,它的好处是提高了效率,坏处当然是遗患无穷。忽略良心不是不要良心,忽略良心总比不要良心好,尚可挽回。

 

    十五、知识分子的良心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孔子说,“知识分子志同道合,共同传承文明,经营世道,以国家建设为己任。他们走在一起觉得快乐,彼此谦让不讨厌对方。久不见面,不信流言。他们的行为本着真诚(方,方正、真诚),立下公义,共同进步,有时观点不同就退而自省,他们的交友之道就是这样。”

 

    上文看似说交友之道,其实在说知识分子的良心。世界上最难做的人是知识分子,作为文化人,社会要求他一举一动都很“文化”,不能有任何不文明的言行;他入仕为官,由士而大夫,做了士大夫,公务员,国家要求他天生就明理,知法,有德行,会说话,会做事,他不能边做边学,必须要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做“全能人”;当他以公务员的身份面向整个社会,社会要求他要有良心。老百姓不知道,做公务员,当官,本身就是一个“不要良心”的过程,如今要把他作为良心的化身,何其难哉。社会如染缸,单位如染坊。不染于赤,即染于墨,不染者希矣。不是没有,而是很少。知识分子寄希望于同道,要从彼此残酷的质问中发现良心。人都是甘于堕落的,独学则无友,独处则无行,人必须互相砥砺,相互质问,始可逼出一线光明。人性即使被堵死,互动依然能看见亮光。由着一个人的性子来,只能一片狼籍。因此要抱团,不容自己放纵。公务员是行走在刀锋上的人,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唯有时刻牢记自己本是知识分子,读书上进是为了改变命运,那么就要在仕途上与友人同勉,相互提醒,始可保大节,始可立大功,始可无愧于大国。做公务员必须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关系要超越利益,要恢复知识分子之间的纯洁友谊,以思想交友,不以利益相投。

 

    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就是先天有道,后天有德。不但要自己监督自己,而且要请人监督自己。自觉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国家是文化的载体,没有国家就没有信仰,就没有文化。无政府主义是文化之大敌。人民是文化的本体,任何人脱离了群众他的浑身“知识”就变得毫无意义。有此忠诚,即有此良心。人不失本分,就叫有良心。

 

    十六、人的本份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孔子说,“温良是仁道根本,恭敬是仁道宅基,宽容是仁道化育,谦逊(孙,通逊)是仁道大能,礼节是仁道形象,言谈是仁道文章,礼乐是仁道和谐,均财(分散,分财。特指均财)是仁道布施,这些儒者都能做到,但他还是不敢轻易说一个‘仁’字,上尊下让,其严如此。”

 

    孔子说“仁”,在本处一共说了八句话,涵盖了仁道的八个方面,可称“仁道八面”,是做人的八个基本原则。“八面”指全面,不是说八面玲珑,孔子只不过在说人的本分。

 

    为什么温良是仁道根本?因为良心好比种子,在春风中发出。与君子打交道,如坐春风。《论语》上弟子有云:“夫子之道,温良恭俭让。”夫子说诗,亦云“温柔敦厚”。温良即温柔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人种特质,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质。

 

    为什么恭敬是仁道宅基?因为房子要修在磐石上,不能修在沙滩上。恭敬是真诚的表现,真诚能起一座宅,真诚能建一座城,真诚能兴一个国,真诚能合一个人。

 

    为什么宽容是仁道化育?因为包涵才是水,沟通才有路。

 

    为什么谦逊是仁道大能?因为自大者小,自小者大,核心的东西就那么大点,一定要“小”才能抓住。

 

    为什么礼节是仁道形象?因为人不识道德,唯有通过礼节才能看见道德的光芒。

 

    为什么均财是仁道布施?因为天下大同就是人人布施,而非人人获取。

 

    了解了本分,做人就有根。万事不离本分,做事应有成。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大成”?因为他守本分。十足的金是浑金,十足的玉是璞玉,十足的人是赤子,故曰大成。做人向孔子看齐,再错都对九分,余下一分请君自明。

 

    结语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詘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孔子说,“儒者不得失于贫贱(陨获,失与得也),不迷失于富贵(充,骄气;詘,吝啬。因有权势,做人呈现两个极端),不辱没领导(慁,音hùn,辱也),不连累上级,不搞坏上司(闵,通病),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士大夫,真正的公务员,真正的国家官员。”

 

    (本段为孔子弟子语)“如今的人以儒者自命,这是狂妄无知的,他们还因为争抢儒者的名份,以道德自居,互相诟病。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一开始住在舍中(本处指国宾馆),国君鲁哀公亲自款待孔子(馆之,在宾馆设宴)。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从儒服说起,一直说了儒者的十六项修炼。鲁哀公听了孔子的这番话,言语信从,行动合拍(加义,有了公义),我们这一代人终身行之,不敢以儒者的大义为儿戏。”

 

    要想师道尊严,师必如师。

 

    要想官道尊严,官必如官。

 

    要想人道尊严,人必如人。

 

    是为结。

 

    ( 智怀、王少农、萧野合著有《中国人的信仰》,20106月团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