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婚纱照图片:方舟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郑强胜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30:33

方舟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2012-02-08 16:32:18

归档在 社会杂谈 | 浏览 19091 次 | 评论 32 条

春节前后,方舟子和韩寒的笔仗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除了两人的口水外,双方众多的粉丝们也加入了“战斗”,一时间打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

新年伊始,这大概是“打假斗士”方舟子奉献给读者的新年礼物,也该是方舟子新年点燃的一门炮仗,但这炮弹出膛,能炸出怎样的效果,还真难预料。在这一年,方舟子又会扔出多少炮弹,也是一个谜。

记得过去读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时,对主人公颇觉好笑。小说描写了这样一个叫堂·吉诃德的人物。在书中堂吉诃德的形象是这样的: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驾驭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堂吉诃德永远爱对着臆想中的敌人猛冲过去,乱战一阵,但是由于他的美好愿望不切实际,战术荒诞可笑,因而处处碰壁,好心不得好报,甚至险些丧命。

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

在读这本小说时,我们总觉得堂吉诃德太好笑、太脱离现实,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会有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然而当所有的人都沉湎于功名利禄,并为此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巧取豪夺,却有这样一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家伙,高举着科学的大旗,向着学术界、社会上一切伪科学、弄虚作假的观点、学者开火。弹药所及,倒下一批人,如揭露国内某些知名人士在国外获得的“野鸡大学”的文凭者,最出名的如唐骏、张建华;揭露某些学者、知名人士的虚假个人信息者,如李开复、乐嘉、贺卫方;揭露某些学者的假科研成果,如肖传国;打着科学的旗号,反对所谓的“伪科学”,如李一道长、中医;以批评某些学者的“学术不端”“学术抄袭”炮轰某些学者的“学术造假”;与王菲等人展开微博较量,等等。

方舟子四面出击,从科学、学术,延伸到中医、宗教,直至名人隐私,诸如此类,凡是他认为有问题的,就炮轰不止,凡是方舟子枪弹所及,没有一个不灰头垢面、狼狈不堪。很多人视他为“怪物”,很多人对他咬牙切齿,言语谩骂的有之,起诉侵权者有之,雇人报仇者有之。很多人不理解,方舟子到底是哪个星球的人,为什么不食人间烟火,为什么要与那么多的人为敌?他真的是“科学卫士”“打假斗士”?还是一个精神上有问题的人?

对于像方舟子这样的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好与不好。他的所谓的“打假”之所以能在中国形成气候,有那么多人成为他的追随者,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确存在太多的假,如果没有假,也就没有方舟子存在的空间,从这个层面上讲,是我们这个社会造就了像方舟子这样的人。想一想,方舟子所揭露的某些“假”,如果没有,恐怕方舟子早就进入监牢,要知道不论是学者还是名人,钱对他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脸面和声誉,没有这些东西支撑,学者和名人的社会地位也就无从谈起,其他的利益更别奢望。一个社会名人、一个人们崇拜的对象突然被曝出瑕疵,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就如同一个完美的建筑,轰然之间倒塌。试想,中国人一直对国外的文凭垂涎三尺,有点想法、有点办事的人,都想方设法弄个洋文凭,以此提升自己的身价,至于是如何获得的,很少有人知道,要不是方舟子揭露唐骏等人获得洋文凭的水分,恐怕我们还会一直蒙在鼓里,也不会知道有“野鸡大学”之说。唐骏等人洋文凭的水分绝对不是少数,只是因为唐骏等人把自己的“光辉历史”披露出来,这才让方舟子抓住把柄,至于还有多少名人、学者、官员“洋文凭”之假,只有天知道。从这个层面上讲,方舟子“抓假”的确触动了某些人的隐私,让某些人心存胆寒,所以说从净化社会风气、净化学术风气、净化人心道德等方面,方舟子还是有功绩的,至少让某些人在标榜自己的业绩时,有所顾忌。

这些年中国学术界不断出现的“学术不规”“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等,已成过街老鼠,我们不必探寻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因为不论社会功利都不应该成为学术造假的理由,这是人品的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总担心自己被别人抓住把柄,小心翼翼,这就对了,一旦自己心存侥幸,被别人抓住了把柄,丢的不仅仅是饭碗,还有名声、前途,甚至一生的功名利禄。或许这就是方舟子等人存在的理由。

按理说方舟子的“学术打假”应该大快人心,得到绝大多数有良知的学者的支持,但事情却远非如此,方舟子却几乎成为社会“公敌”,不仅学者们讨厌他、反感他,甚至不少的社会名流也厌恶他。这让人有点不可理解,方舟子到底得罪了人们什么,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反感他?

其实我们认真地爬梳一下这些年方舟子的“打假”历程,不难发现,如果说方舟子仅仅局限于自己了解的学术领域,仅仅局限于学术打假,在自己所从事的科普领域有所建树,这是有利于中国学术、中国科普事业的,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仇敌和不满。然而问题却往往不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方舟子以自己特有的固执和偏颇指向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而且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之上,自己认为是对的就是科学,就是真理,自己认为是错的,就是假的,伪科学。他提出了很多“假”,却没有论证诸多“真”。尤其是对中医的非难,对宗教的责难,让很多人不满。事实上,不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实的,自然科学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本身都是在不断地猜想、假的探索中发现真理的,即便现代科学认为是真理的,不是也随着人们的认识提高而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现在的科学能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能够把历史上所有的发现都证明是对与错,那么我们很多悲剧就不会重演。人们是否可曾记得故宫弄残历史文物的事,科技人员为什么要检测青花瓷的各种成分,就是不了解青花瓷的科技成分,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了解过去的成就,如果我们什么都知道了,元青花也就不值钱了,故宫珍藏的文物也就不会被弄残了。事实上,老祖先留先来的很多东西,我们并不清楚,不清楚就要科学研究,不能因为现代人不了解,就否定过去的成就。这是很明白的道理,然而方舟子却偏偏选择了这一点,这就是偏颇。

再就是信仰,科学是无法完全解释信仰问题的。我们不否认宗教信仰中有“非科学”的成分,但信仰这东西能否用科学手段来证明,很难说。对人的精神来说,科学有时候恰恰是宣判人们精神死刑的利器。相反,不被科学家认可的精神信仰有可能成为人们生存的支撑。信仰是心灵的救赎,剔除某些宗教人士的“不良居心”,对于人的信仰我们不能过多指责。

但方舟子却陷入了这样的泥潭,人类历史上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方舟子却要以己之力、以己之能来解决之,这也许就是方舟子的悲哀。

方舟子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既尊敬又厌恶的人,不管人们敬重也好,厌恶也罢,他的那种性格决定了他会继续以自己特有的处事方式继续“战斗”下去,从韩寒和方舟子的这场口仗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

不管有没有人接招,方舟子都会继续下去,哪怕是人见人烦的“孤独的剑客”,他还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在我们这个社会存在下来。

其实有时候想一想,中国社会有一个方舟子不是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