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和巩俐谁演技好:年画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4:23:05

年画简介、分类 、工艺、溯源、产地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年画简介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关于年画的故事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分类

  按印制工艺分,可分为木板年画、水彩年画、扑灰年画、胶印年画。   按着色层次分,可分为单色年画、黑白年画、彩色年画。   按年代长度分,可分为古代年画、近代年画、当代年画。   按国家地区分,可分为中国年画、西洋年画。   按年度月份分,可分为年度年画、月份年画。

工艺

  大抵经过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几道工序。   制作木版年画的技艺,多为世代相传,工艺考究,镂刻精微。年画艺人可谓匠心独具,对各年龄层次的人所居住房间适合贴什么样的年画,都有考虑。其中有一类年画,是专用来布置新房的,此类年画习称“喜画”。喜画多围绕早生贵子、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美满等内容来创作,字意吉祥。这些画,有的可单独张贴,有的颇有讲究,要成双成对张贴,如“麒麟送子”图,以迎合“好事成双”的心理。其张贴的方位,一般选在窗旁、窗顶、炕头墙壁和另一头墙壁。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民间木版和手绘年画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种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年画却因为它是历史的缩影,有着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雕版工艺所表达的美感以及民俗民风的完美体现,反而凸显其市场收藏投资价值。   老年画多少年来一直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之物,然而因其创作者都是民间匠人,一直不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所重视。

溯源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另一说:始于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   明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就是《四美图》,都作高客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当时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今日被保存下来的,还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绿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历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至于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及至明末崇祯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予人以一种幽默感。印制方面亦有各种各样,有木板、有石印、有胶版、有国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之“西洋之剧场”就是。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产地

  年画的出产地,一向分成两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的寒亭;南方是在四川的绵竹年画以及苏州桃花坞和广东的佛山。产量和制作,都各有明朗的风格,而且市场的范围也很大。这因为,年画在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就是民间所创造、所喜爱的美术作品。虽则年画在宋代已经具有了雏型的规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则在明代,资格最老的要算天津杨柳青的产品。 天津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原名古柳口),是在天津正西三十里的一个市镇,地当大清河的下游,风景宜人,交通便利,全镇居民经营年画生意者约占五分之二以上,由明末崇祯年间开业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极盛时期是在清光绪十年以前,每年要卖出二千万份以上,行销于华北和东北,远至西北的新疆各地。如齐建隆、戴连增、美利记等字号早年所印的年画,在内地即已成为珍品,在海外更难得一见。   年画的四大产地:朱仙镇,杨家埠,桃花坞,杨柳青。   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其中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最为悠久,可谓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

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万通”、"天兴德"、"德胜昌"、"天义德"较为有名。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飞庙,在岳飞庙的东隔壁是一座关帝庙,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关帝庙中。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阴刻、阳刻两种,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采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二千余种。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

绛州木版年画

  简介:绛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题材丰富,艺术精湛。发端于宋金,兴盛于明清,较杨柳青、杨家埠、朱仙镇、桃花坞年画问世均早,最早见于北宋《佛说北斗七星经》之雕版插图。据《山西概况》载:“目前已有实物证明,最迟于北宋初在今山西新绛就有了古代雕版书。”至明中叶,雕版画在内容上扩展到百姓生活领域,或为日臻成熟的木版年画,绛州亦成为晋南年画的主要生产基地。至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期,其时绛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画作坊”之说,其中开业于清初的益盛成画店,年印制各类木版年画达十万余份,行销西北诸省。其余画店生产的画销往东北、华北、中原等十多个省市,对各地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绛州木版年画艺术价值极高,其中《春牛图》、《馗头》、《老鼠娶亲》、《侍女图》等都是中国年画宝库中的珍品。《春牛图》被中国美术全集收辑。   冯骥才先生到新绛考察后认为:“绛州木版年画品种繁多,手法齐全,雕版技术精湛、线条细腻,年画内容所能体现的历史脉络清晰,是一项完整的民间文化遗产。”   新绛县是我国18个木版年画传统产地之一。当地木版年画制作始于宋、成熟于明清、兴盛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年产年画50余万幅,远销华北、西北诸省。   从2009年开始,新绛县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开展系列田野调查工作,收集传统年画木版800余块、年画1000余幅,选择二天门画店等进行木版年画传承与制作。   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木版年画研制所(即二天门画店)多年来从事绛州木版年画收藏、整理、研制工作。该所现存有各个时期的木板、年画,是十分珍贵的木版年画资料,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4月18日-21日在潍坊召开的全国木版年画联展会上该所参展作品《麒麟送子》、《教子》获得金奖(见下图)。   绛州木版年画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绛县绛州木版年画研制所(即二天门年画社)经过多年的探索,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蔺永茂经常亲临指导,现已开发出数百种绛州木版年画系列产品,每幅作品大都均可以做出黑白、彩绘两种形式作品,也都可以软片(带纸袋)、精裱内芯、精裱轴画(带盒)、精裱镜画等形式出售。   山西新绛县木版年画研制所所长吴百锁,新绛县二天门年画社创办人。为了保护和抢救绛州木版年画这一珍贵民间文化遗产,他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到普查、收集、整理、研究绛州木版年画上。现今,他拥有各个时期的原有老木板400余块,各个朝代和地区的原有老年画300余张。

桃花坞木版年画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后又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桃花坞年画,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其中门画可谓集历代门神之大全。桃花坞年画,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来,工艺精美,一幅画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红、大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诸色。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故数百年来一直畅销于海内外,欧洲许多国 家的博物馆及艺术馆都有收藏。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苏州桃花坞年画,开业年代约在太平天国以后,当时与天津杨柳青、广东佛山,是鼎足而三的年画名产地。除了苏州各地是它的销场中心以外,更远及湖南、湖北和云南、贵州、闽、赣诸地,若干年来始终如一。此中还出了一位名画家王铁珊,他的字体很秀逸,富书卷气,尤其用山水画的现实笔法,写西湖风景,称为一绝。   桃花坞的年画,最时兴的除了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外,还有滑稽年画和常识年画。前者如:"老鼠娶亲"、"五鬼闹判"、"六童闹弥陀"、"怕老婆"等,皆寓有讽刺意味。后者如:"十二生肖"、"百鸟图。"、"五伦图"、"西湖十八景"。"岁寒三友"等,皆足供人查考和欣赏的。它也侧重戏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秋江、贾宝玉与林黛玉等,都出自名画家手笔,绝非俗不可耐。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江苏省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天津杨柳青年画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 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杨柳青木版年画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美术   地区:天津   编号:Ⅶ-1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   一、简介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中国连接海内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一种富于民间独特艺术风格和强烈地方特色的木版彩绘艺术珍品,与中国传统的过年密切相关。过年既含有庆祝丰收之意,又充满欢乐、希冀、神秘的色彩。   二、溯源   元顺帝时,战乱四起,一个善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霍玉堂避难来到杨柳青,他一眼就看到了那成片的枣树林,他一下就想起了他的看家本领--雕刻,枣树是最好的刻版印刷的材料。于是,逢年过节就刻印些门神,灶王,钟馗,来卖,以此来维持生活,杨柳青的人们也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杨柳青年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康乾时期,杨柳青年画的风格严谨,背景简洁,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齐健隆、戴康增两位画师。嘉庆道光年间,杨柳青年画的风格渐趋活泼,画面热闹,色彩丰富,背景也各式各样。   杨柳青年画在清中叶先出现了两大派,即以表现历史故事为主的齐家和以表现小说戏曲为主的戴家,到清末,又出现了集两者之长的霍家,至此,杨柳青年画三大派形成鼎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一步步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为了杨柳青年画的复兴,他利用业余时间,到民间收集有关资料及老版,老画。还添补创作了杨柳青年画从没有的佛学类等,使杨柳青年画的品种达到六大类上千种。如今,他把自己练就成唯一的一个能勾,刻,刷,画,裱五大工艺全能的杨柳青年画画家,这在年画史上也是少有的。他和全家人把自己的家宅扩建成"杨柳青年画家庭博物馆"恢复了杨柳青古镇画乡的老字号"玉成号画庄"。为继承、发展、弘扬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霍庆有先生现任天津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鄂南国际华人艺术家作品收藏展览馆名誉馆长,艺术开发委员会特约常委等。   三、艺术特色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尤以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其他题材包括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携壹南村访旧识》、《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一幅杨柳青年画,要经过勾、刻、印、画、裱五大工序。勾,即勾勒轮廓;刻,即将勾成的轮廓刻成版样;印,即将版样印在纸上;画,即在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裱,即将成形的图画装裱起来。每一幅画都要画师艺人亲自动手,画每一幅画都是一次独立的创作。   奇异的是,通常人们画画都是坐在凳子上伏在桌子上,单杨柳青年画却是要站立在地上往"门板"上画,画室里安了一排可以随意开合的门板,人们叫它"画门子",印上了轮廓的宣纸贴在上面,作画的人就站在画门子前面一边画一边端详,一边端详一边画,啥时端详的感觉完美了,啥时收笔,一幅画下来,少则三天五天,多则十天半月,这叫一个工夫,杨柳青人心性细腻有耐力,不怕推敲反复,也不怕推倒重来,敬艺术如敬神圣,一丝不苟虔诚有佳,这也是杨柳青年画活儿绝的原因。   制作杨柳青年画,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四、传承意义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资料显示,杨柳青画社现存古版6508块,其中:完整可印制的画版1305种,计5643块;散版865块。保存自明代以来的彩色年画700种,计4056件;线描坯子2018种,6808件;完整保留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勾、刻、印、绘、裱的传统工艺,以潘忠义、张兴泽为代表的大批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在年画的传承与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天津杨柳青画社还培养了近200名专业艺术工人和创作人员,使杨柳青年画独特的风格得到发展。在现存的年画艺术中,杨柳青木版年画以藏品丰富、技艺精湛,被公推为"中国年画之首"。   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年画曾一度衰落,抗日战争时期全部停业,损失最为惨重。1949年后,经过人民政府的多次抢救、搜集、挖掘、整理,杨柳青年画又获得了新生。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研究天津地区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它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承

  外国人对中国年画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海外对中国年画收藏的兴起,源于30年前东南亚华人的富足,新加坡等地的画廊很早就来祖国大陆收集历代年画。海外华人的传统审美取向,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喜庆需求,还带动了对东方艺术好奇的欧美人的注意。在国际上,有许多图书馆、美术馆,如版画之乡的荷兰图书馆、德国莱比锡图书馆,就专门收藏中国年画。前苏联收藏中国的木版年画最多,其中有一件辽金时代的《四美图》,那是有记载的目前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   现代中国最早注意收藏木版年画的是鲁迅先生。鲁迅所藏的开封年画,现藏于鲁迅纪念馆中,经中国年画收藏研究专家考证,这些年画都是孤品。也是在同时代,上海的王尚义先生收藏了许多老年画。1949年王尚义移居香港,1964年侨居美国。他去世后,家人将其所藏200余幅老年画精品转让给英国伦敦中国版画基金会。在当代,老年画收藏最多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树村。王树村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收藏主要年画产地的年画,现有藏品近一万件,他对年画的收藏在世界上堪称第一人。   最近两年,年画这种反映民俗文化的艺术品收藏、投资的价值开始凸显。在收藏品交易市场上,有关年画的藏品绝大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年画印刷缩样。“文革”前的年画缩样每册30元至50元,其后的仅在20元以下,近五年的干脆就只值三五元一册。而民国时期的老木版年画一张就在100元以上,清代的每张可在300元至1500元之间,至于更早的老年画,其价格就不可估量了。木版年画近年来在京、沪拍卖场上经常出现,每张价位从500元到3000元不等,但像明代陈老莲等大画家的作品尚未露过面。拍卖记录中,像金梅生、李慕白等老前辈的作品,每一张对开的都要3万元左右。成册的木版年画,折合成每一张画计算,最高价值可达到5000元。年画在拍卖场的频频亮相,这对引导年画市场走向繁荣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木版年画中那些有特殊的历史内容,最应留心,其增值潜力最大,其他内容的木版年画可后市看高一线的还有传统戏曲舞台造型类,2003年北京中国书店春拍场上,专程赶来的欧美“中国通”巨资竞买的就是此类。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人物故事木版年画当然也是投资、收藏两相宜的首选品种。   收藏木版年画必须辨伪,关键的一点是:木版年画是传统工艺,以刀代笔,设色用天然颜料;仿印新品是平面油墨印刷,无刀痕,颜料是油制工业品,过艳过亮。传统年画用手工宣纸印刷,仿品用机制宣纸,这也是较易辨伪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