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牌子的腮红好用:以房养老理念的提出 浙江老年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49:58

让“饿着的牛”吃到“捆着的草”
——以房养老理念的提出

  编者按:脍炙人口的《格林童话》中,曾经讲述了一个“糖果屋”的有趣故事。如今的“糖果屋”已经不再是小孩子才会去看的童话。老年人用房子养老,这个房子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糖果屋”。尽管以房养老的理念与运作方式,在中国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但“糖果屋”的童话却渐渐跃入眼帘,成为人们可以触摸到的现实。

  在最新出版的《如何用房子养老》一书中,作者浙江大学教授柴效武针对当下老年人以房养老的热点话题,展开了前瞻性的论述,许多新观点仿佛提供了众多的“糖果”,或者是一个可供自主选择的大“菜单”。我们将对“菜单”中的各个“大菜”逐一作出介绍,帮助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意愿爱好自主随意地“点菜”,选择适用的以房养老模式。

  2003年7月,在浙江大学召开了“以房养老”的大型研讨会,将以房养老的实质归结为“死后钱财生前用”,并用“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形象地说明了以房养老的含义和具体操作模式,并对“以房养老”的推出将会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以及将要遇到的种种风险,给了较为清晰地勾勒和描画。

  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里,在“低收入、低消费、广就业”的政策影响下,我国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积蓄不多,只能靠有限的退休金艰苦生活。上世纪末期,国家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大量公房对外出售,使不少老职工用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价值较高的房产,再加上商品房的大量开发,房价的飞速上涨,许多老人拥有的房产达到数十万乃至百万元之多,但他们每个月可支配的养老金收入却仅仅为数百元或千把元,房子再好,价值再高,但首先要供自己晚年居住,就不可能先行出售或出租赢利来换取养老所必需的各种钱财,日常生活就只能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并不很富足。

  老人拥有房产的价值尽管很高,使用寿命也很长,通常可以达到四五十年之多,但自己本人的寿命却仅仅为十多年或二三十年,去世后遗留的较多房产价值就只能遗留给子女或上交社会,行同浪费。设想在不影响老人正常生活居住的情形下,通过一定的金融保险机制或非金融保险机制,将老人死亡后遗留房产的价值部分提前变现搞活,形成一笔稳定可靠且延续终生的现金流入,用于补贴晚年的养老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数年的广泛宣传,目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知晓并乐意接受。

  房产是大多数老人的最大一笔财富,几千年来流传的“养儿防老、房产继承”的传统观念,使他们习惯于死亡时将房产遗留给自己的子女继承。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有相当部分的老年人或者没有儿女;或者儿女的经济状况颇佳,并不需要来自父母的遗产馈赠;或者儿女还有点不大孝顺,当他们死亡后把房子交付子女时,并没有在生前得到来自儿女的精心照顾,日子过得就是非常辛苦。

  这一怪圈应当如何打破呢?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的理事长孟晓苏教授近几年来一直在倡导以房养老的新思想,并提出在我国积极推行倒按揭养老的建议。目前,还专门开办了幸福人寿保险公司来研发并主打倒按揭以房养老的业务。对老年人的这种“房产富人,现金穷人”现象,孟教授就用了“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这句风趣的语言来解释。为什么“饿着的牛”吃不到“捆着的草”,原因很简单。大家或许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或许意识到这一现实的不合理,却又局限于浓郁的传统观念和体制障碍无从有效排解。现在有了以房养老的新理念,再加上以倒按揭为代表的以房养老的系列产品的出台,“饿着的牛”就很容易吃到“捆着的草”了。 撰文 柴效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