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说大张伟安静: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2011-04-18 12:26:26)[删除]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作者:老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26:32
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2011-04-18 12:26:26)[删除]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作者:老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李志刚
四季脾旺不受邪”,这说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我们的脾胃的功能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危害。可以说,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很多患有肝病的人,他们不是面黄体瘦,就是食欲不好、全身没劲儿……这是什么原因呢?从中医五行来看,肝属木,脾属土,如果我们肝气郁结,肝火太旺,就会出现肝对脾克伐太过的现象,导致脾气亏虚,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没劲儿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治疗肝病时,先要养好脾。
《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肝病最容易传脾,为了防治肝病,我们应“当先实脾”。“实脾”什么意思?就是“使脾气充实”,脾气充实,可以防肝病传给脾,也有利于肝病尽快痊愈。
有这样一位女性患者,34岁,自诉有过一次人工流产史,可是自从那次流产后,她的月经就开始提前了。每次来月经时,刚开始血量比较少,颜色发黑,有血块,而且肚子疼得厉害。两三天后血量渐多,十余天才结束。我发现其舌淡红苔白,脉左弦细,右濡弱。
这其实是血不濡养肝,使气血相争所致。中医认为,月经病的发生多是肝郁气滞、气滞血淤所致。后来,我采用“治肝者当先实脾”之法,为其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观其一角而窥其全貌。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我们可以看出,五脏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说明。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在治疗时我们应同时予以防治,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还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就是说,一个好的医生应该善治没有发生的病。
中医“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第一层含义:未病先防。意思是说,人应该在没有得病时候积极防治疾病的产生。能治这种没有病的病才是最好的医生。生活中我们如何防病呢?《黄帝内经》中给了我们详细的介绍:一方面是“顺应天时,天人合一”,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另一方面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结果。
第二层含义:既病防变。得了病后一定要积极治疗并预防其发生传变而加重。“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再比如说,糖尿病是现代人常得的病,其实本身这个病没什么大不了的,它的并发症才是真正可怕的。可是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重视既病防变的思想,导致糖尿病出现了并发症。
第三层含义:病后防复。病好后得防止它再复发。生活中,很多人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感冒,反复发作,这就是没有做好“病后防复”的工作。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
《金匮要略》在“治未病”中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这说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我们的脾胃的功能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危害。可以说,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平时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及早预防,这样我们就可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分享     
0

阅读(1)┊ 评论 (0)┊收藏(0) ┊ 查看原文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 圈子
前一篇:[转载]脾和胃都照顾好了才是真的好
后一篇:[转载]脾升胃降得平衡:脾胃升降是脏腑气机升降的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小浪童鞋的文化之旅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  抢沙发>>
发评论打造属于自己的博客风格       喜欢分享的朋友看过来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永生道人:

更多>>








分享到微博 
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1)">
发评论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转载]脾和胃都照顾好了才是真的好
后一篇 >[转载]脾升胃降得平衡:脾胃升降是脏腑气机升降的
',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