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则翰现状:田文林:欧盟对伊朗石油禁运折射其战略短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2:42:34

就在中国人沉浸在过年气氛时,伊朗核危机却在明显升温,西方除了向海湾增派航母进行武力恫吓外,最令人瞩目的举动,就是1月23日欧盟通过决议,决定禁止其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冻结伊朗在欧洲的所有资产,并部分禁止与伊朗进行金融交易。禁运石油使西方对伊朗经济制裁达到前所未有的严厉程度。2010年安理会通过的1929号决议曾号称“史上最严厉”制裁决议,但并不包括石油禁运条款。鉴于一向反伊的美国与伊朗并无石油合作,因而与伊朗能源合作密切的欧盟采取石油禁运措施,事实上使欧盟国家充当了西方反伊急先锋的角色。

从宏观方面看,欧盟敢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主要有两大背景。首先,从全球能源格局角度看,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和非传统能源开发,西方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正在下降。当前,俄罗斯、中亚乃至南海成为重要的石油供应源,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加拿大的油砂、美国的页岩油,以及巴西的深海石油得到前所未有开发,由此使西方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正在逐步下降。据《华盛顿邮报》预计,以目前的速度开发下去,到2020年西半球国家对中东地区石油的需求将降至目前的一半。这一背景使西方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成为可能。其次,从国际体系看,随着冷战后雅尔塔体系趋于解体、国际体系转换加快背景下,欧盟在单极化与多极化之间经历短暂游移后,日益将自己捆绑到美国的战车上,试图构筑西方主宰世界的“后雅尔塔体系”。不难发现,在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数场地区战争中,欧盟国家均积极追随。2011年英法干脆赤膊上阵,直接发动利比亚战争。这次欧盟又率先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这无疑是欧盟在国际舞台上显示肌肉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在历史上,欧盟曾主宰世界政治几个世纪,直到二战后才不情愿地将权力中心位置让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1956年英法对埃及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差不多是欧洲老牌殖民者不甘退出中东、试图继续进行殖民压迫的绝响。此后欧盟国家似乎洗心革面,通过集体自强成为世界重要一极。然而,从近些年欧盟重返国际舞台的种种表现,尤其是2011年英法率先发动利比亚战争,以及这次对伊朗石油禁运来看,欧洲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除了能力欠缺外,也缺乏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政治智慧。

这次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就是个缺乏战略远见的短视举措。从现实主义政治角度看,扶弱抑强是国家生存之道,而欧盟为美国火中取栗明显有违这一基本战略原则。在历史上,欧美作为工业强国,为增强自身的相对权力,都曾尽可能地找机会最大限度地削弱对方。不主动帮对方解套就是用得最多的办法。以往在欧洲面临冲突和结构性矛盾(如两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总是从均势角度出发,无论是二战后期开辟第二战场的地点考虑,还是对战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安排,乃至倡导“非殖民化运动”等等,无不暗含着削弱英法等传统欧洲强国的战略考虑。而这是这种落井下石的均势原则,使美国由孤悬海外的孤立主义国家,以跳跃性发展势头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即使在当前,美国在自身债务缠身情况下,也不忘将欧元区国家拉下水。2012年1月13日,标普公司下调法国等9个欧盟国家主权债务级别。

相较而言,当前欧盟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思维则明显缺乏均势思维。当前伊核问题本质上是美国与伊朗之间围绕地区权力转移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伊朗与欧盟之间并无结构性矛盾,因此按照正常思维,欧盟完全没必要急着帮美国出头解套。尤其需要指出的是,2006年,伊朗出于打击美国金融霸权的考虑,宣布成立以欧元为定价和交易货币单位的伊朗石油交易所,同年底又宣布对外贸易用欧元代替美元作为结算货币。此后,一些海湾国家因担心美元贬值也增加欧元储备。不难理解,如果欧元有了中东石油这一大宗商品做支撑,欧元很有可能像当初的“石油美元”一样,出现“石油欧元”,使欧元真正成为一种国际硬通货。就此而言,确保伊朗继续存在下去对欧盟国家至关重要。尤其在当前欧元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伊朗作为欧盟政治经济复兴的筹码显得格外重要。而伊朗被彻底削弱只会对维系美元霸权有利,而对欧元未来不会有什么好处。

可惜的是,欧盟国家的外交似乎搞不清自己的核心利益究竟是什么,而抱定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信念。体现在外交实践中,就是在伊核问题上奉行了一种“损人不利己”、政策与利益背道而驰的做法。自2003年以来,欧盟国家在伊朗核问题上涉足越来越深,其开始还试图以独立姿态示人,但由于伊朗不让步,欧盟立场日趋滑入美国的轨道,为美国火中取栗。

此外,即使单纯从经济角度看,美国因与伊朗长期敌对在伊朗几乎没有什么利益,而欧盟与伊朗则经贸往来密切,伊朗一直是欧盟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和产品出口国。因此欧盟的利益在于设法维护乃至继续扩大这些利益。但欧盟国家受制于战略短视,主动撤出伊朗能源市场,导致欧盟在伊朗能源市场比重日趋下降,不少欧洲公司对此怨声载道。据统计,即使到目前,欧盟各国每天从伊朗进口60万桶石油,占伊朗石油出口的21%左右。而欧盟石油禁运的结果,就是要将剩下的这部分石油进口也彻底替换掉。

 

事实上,美国这些年来推动对伊朗全面制裁乃至石油禁运,最终目的是削弱伊朗,以便为未来可能进行的军事打击做好铺垫。在伊朗具备一定战争能力、朝野同仇敌忾的情况下,贸然对伊朗发动战争代价甚大,因此美国必须通过经济战、袭击核科学家等各种方式,设法削弱伊朗的战争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从这意义上说,欧盟率先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实际使伊核问题进一步朝战争方向演进。

我们知道,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和外汇收入主要来源,石油收入占全部外汇收入的80%以上。因此,欧盟制裁伊朗石油出口,直接触动了伊朗的命根子,很可能重创伊朗经济。1月23日欧盟宣布对伊朗实施新制裁后,伊朗里亚尔汇率次日便创下1美元兑换2.2万里亚尔的历史新低。自2011年9月底以来,里亚尔对美元4个月内已贬值约70%。由于伊朗众多物资都要从国外进口,因此里亚尔币值暴跌,势必使国内物价快速上涨,通货膨胀加剧。对伊朗来说,欧盟对其进行石油禁运,无形中将伊朗逼到死角,逼迫伊朗提前摊牌。伊朗当初曾扬言,如果西方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伊朗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进行报复。不管伊朗是否会采取这种措施,以及是否会由此引发地区战争,但毫无疑问,海湾局势加速恶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欧盟宣布实现石油禁运次日,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上涨1.25美元,收于每桶99.58美元,涨幅接近1.3%。3月份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10.5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72美分,涨幅0.66%。而另据预计,如果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30天,国际油价将暴涨至每桶300-500美元。

很多人以为,美国作为最大石油消费国受到损害最大。实则不然。这些年来,美国一直在减少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目前美国石油进口一半以上来自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中美洲,以及美属加勒比),22%来自非洲,从海湾地区进口石油比重不过17%,远低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欧盟国家。另据报道,由于美国大力开发国内石油资源和页岩气等非传统能源,2011年前9个月,美国石油出口超过进口,事实上成为石油产品净出口国。因此,如果真的因伊朗核危机激化导致国际油价暴涨,最大受害者将是包括欧盟在案内的大量从中东进口石油的石油消费国。届时,无论欧盟是否找到替代能源进口国,油价暴涨都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这令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欧洲经济面临难以承受之重。——如果欧盟积极参与制裁伊朗的最终结果,是使美国实力相对壮大,而欧洲和其他亚洲国家受到严重削弱,这种替人做嫁的事情,自然最愚蠢不过了。

从深层看,欧盟领导人在国际重大事件中缺乏大智慧,与这些国家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关。在这些国家,所谓的“民主政治”实际仍是金钱决定选票,而难以选拨出真正杰出的政治领袖。更主要的,是与欧洲不少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难题使然。盎格鲁-撒克逊式的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外延性的资本主义,其财富依靠从外部获得,而不是靠自身创造,这种带有“赌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模式,决定了其很容易滑向以制造灾难获得财富转移好处的“灾难资本主义”,尤其在当前欧美相继陷入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更需要从外界获得资源补充,因此其对外政策也更具侵略性,并为此而自我迷失,陷入短期受益长期受损的战略困境。从这一意义上说,欧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对国际社会进步是个坏消息,而不是好消息。            本文删节后发于《中国国防报》2012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