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的小说王牌特工:道升点评胡雪岩 合于利而动,趋于损而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27:14
    道升很早就想读一读《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书。国庆期间在网上查找发现有二部有关胡雪岩的电视剧,于是改阅读小说为看电视剧了。一部是1994年由陈道明主演的23集电视连续剧《红顶商人胡雪岩》。另一部是2004年由巍子主演的40集电视连续剧。道升先看了23集电视连续视,总的感觉一般,编剧比较粗糙,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没有跳出1994年时的文化和社会认识的框架,阶级斗争的老套路比较明显,因此人物之间总有较强的阶级性,没有真正把胡雪岩这个人物演活。而看了由巍子主演的40集电视剧以后,才真正感觉到胡雪岩这个人有血有肉,他的成败值得研究。凡是想在风险投资领域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研究一下胡雪岩的成功与失败。 这部戏从胡雪岩是一个小店员拍起,着重描述了胡雪岩的创业经历。在晚清“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胡雪岩走的却是一条“贾而优则仕”之路,他开银号、当铺、办船厂、倒生丝、筹军饷、做房地产、开药店,富甲晚清半壁江山,阶至二品顶戴,服至黄马褂。而盛衰就在弹指之间。最后胡雪岩在朝廷下指以前死去。这部戏以高阳的小说改编,毕竟是小说,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事件。 整个发家史把胡雪岩性格描写得活灵活现,他的性格中主要包括在四个字中:智、信、仁、勇。他在这四个字上发家,也在这四个字上败家。道升在看完40集电视剧《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感受总结如下: 1、上帝好像特别垂青从小死去了父亲的人。胡雪岩童年时死了父亲,使他只读了四年私塾只好很早去钱庄打工学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替钱庄收账,天天与负债人打交道。长期的收账中,胡雪岩深刻地了解了人情世故,看问题更能切合实际,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框架,才使他日后创立了独立的经商理念,形成了智信仁勇的经商思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看看今天香港首富李嘉诚的身世,他的父亲死得早,10几岁也被迫出外打工。胡雪岩做钱庄收账工作,而李嘉诚做塑料厂推销工作,两者都是与人打交道。这是他们能够深入地了解人情世故和社会现实的主要途径。想成功要得善于与人打交道,这是十分重要的技能之一。 2、造势和借势。胡雪岩快速的发家的主要手段是借势和造势。不同的时期寻找不同的政治靠山,利用当时的社会不稳定善于发现和抓住瞬间的机会。如果说在封建社会中寻找政治靠山(例如政府官员或者民间帮派等)是一种基本策略以外,也是寻找一种稳定的势力,借助别人的势力容易成功。在后来成了浙江巡抚的王大人还是穷书生的时候,胡雪岩独具慧眼看好他,与他交好结为兄弟,私借钱庄500两银子给他上京跑官,结果被钱庄老板炒了鱿鱼。他后来借助王大人的势开了钱庄和丝行,当然也为朝廷办了许多事情。他的聪明才智给王大人出了许多好主意,成了王大人的唯一智囊。后来在太平天国攻打杭州时又结识了军事统率左中堂,及时提供钱粮和赈灾,再难的事他都能办到,让左中堂很看得起他,也离不开他。后来又给左中堂在新疆平乱中提供钱、粮、枪炮等,他对左中堂的要求有求必应,从来不推迟。长期与左中堂的合作建立了牢固的朋友关系,也为他发了大财,无意中卷入了一场朝臣之间的政治斗争,最后让他败了家。从他的发家史看,握好社会变革中的瞬间机会就是一种借势,是一种动态的趋势。这是胡雪岩能够快速致富的另一个原因。按他的观点看来,风险越大,机会越大,大家不敢做的生意他敢去做。他认为多数人认为的风险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所以当战争来了时,别人都想逃跑避难他却认为恰好时赚大钱的机会,以至于他笑说自己是胡疯子。所以想快速发财的人借助政治势力是不可缺少的,还要能够发现别人看不见的大机会。 3、胡雪岩的“智、信、仁、勇”成就了他的事业,也毁了他的事业。他的智和勇在电视剧体现得很充分,也很深刻,成大事者不能缺少智和勇。道升今天只想聊一下“信”和“仁”的问题。经商之人信誉最重要,没有信誉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不过这个“信”字还包括自信。想成功的人没有自信不行,但如果成功以后的自信膨胀到了听不进意见时候就会出大事了。自信是事业成功以前的必备要素,但应该注意“自信”很容易在一贯成功以后演变成自负。这就是当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的时间最容易走向毁灭的原因之一。“仁”字带有很强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胡雪岩在对待国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仁义。他不让蚕农吃亏高价收购蚕丝,这是他走向毁灭的主要原因,最后阜康钱庄在破产时还要一心一意卖了家资归还散户的钱。不过他在仁字上带有很强的民族性。他对国人充满了爱心,对国外的洋行充满了敌意。以今天的愤青的观点来看,他是一位十足的爱国主义者。道升认为,胡雪岩的“仁”的确狭隘一些,从商人的角度看这种狭隘也与他的过分自负有很大的关系。没有“仁”的“自负”将会变成“贪”字。这是他走向灭亡的主因。在胡雪岩发达以后,赚了很多钱,头脑开始发热,大家都叫他财神爷,他也真认为自己真成了无所不为的财神爷,以高价收购了浙江蚕农的蚕丝想垄断中国的蚕丝业,不把蚕茧卖给外国人。他这样做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保护中国的蚕农不被外国买办过分的盘剥,二是自己也能卖个好价钱。当年上海洋场只有他有生丝,垄断了当时的上海的生丝业。结果造成了外国的剿丝厂没有原料停厂,损失很大。当时胡雪岩手中有一批生丝,外国洋行出价800万元两购买,他一定要1200万两才肯卖,不分不能少。结果双方僵持不下。胡雪岩当时的打算就是想把洋人的剿丝厂挤垮,让剿丝业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还想自己办剿丝厂自己剿丝。他这样做主要是民族主义情绪在起作用,就是要把外国洋行打毁。所以他心理根本没有打算把生丝卖给外国洋行。这下可把外国洋行急坏了,工厂停产,最后派了一位谈判代表到杭州去给胡雪岩谈判,在胡雪岩母亲的生日期间与胡雪岩谈判。洋人已经退了一步,希望春天进一步秋天退一步,大家在夏天能够拥抱,把这批生丝货价提到了1000万两白银。可是胡雪岩太自负了,没有商量的余地,不把老外置于死地决不罢休,非要1200万两白银才卖。这才让外商没有钱可赚,才激怒了外商。经商最大的错误就是想把自己的对手置于死地,不让对手有生计。如果胡雪岩把外商看成自己的下家,只想卖个好价钱也是可以的,但他想把对方彻底打垮才引火上身。这样做必然自己要担任很大的风险,可能迫使买家会形成统一战线。况且当时只有外商才买他的生丝,国内几乎没有剿丝厂,没有国内的商人要买他的生丝,就算有人愿意买也没有这么大的财力。也就是说,只有外商是胡雪岩的下家,这就开始了一种很特殊的博弈现象,只有二个人在生丝上博弈,胡雪岩是卖家,外商是买家。外商团结,又有外国政府和外国银行(当时中国没有银行,只有私人钱庄)支持,当时的历史时期胡雪岩与洋人斗实力悬殊太大,失败只是迟早的事情。另一方面,在这个关键的关口,胡雪岩又犯了五大错误: 一是没有意识到左中堂与李鸿章(李中堂)矛盾在激化。他长期坚定不移地支持和帮助左中堂,让他在军事上取得成功必然会引火燃身。在左中堂开始失势时,他应该考虑主动改善李中堂的关系,要么退出政治斗争缩小经营规模稳扎稳打,防止李中堂设下陷阱。他认为自己与左中堂是生死之交,不愿意放弃与左中堂的友谊,在他最困难时候也贷款或者捐钱帮助左中堂。这下可让李中堂认为左中堂不倒主要有胡雪岩这位财神在作后盾,提出了倒左先倒胡的政治主张。可是胡雪岩根本不知道这些,以为自己仍然是二品官员,朝廷的有功人员,对朝廷有功,没有想到朝廷会整他,没有一点防备政治陷阱的意识。这时李中堂在上海的心服也在设计陷阱想搞垮台胡雪岩,刚好形成了政府官员与洋人连手除掉胡雪岩的利益集团。 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花钱如流水,太骄淫奢华,一连娶了12房姨太太,花了几百万两白银重修了园子,为了一块园子里的石头花了八万两白银,元气大伤,现金已经捉襟见肘,这个时候与洋人对弈选择时机不对。 三是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虚实。由于他自己的仁慈没有对自己的企业管理好,容忍了手下的贪污和挪用公款,造成了企业的收益下降和亏空。一位是当铺大管家偷偷梁换柱,另一位是阜康钱庄主事挪用公款,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家大业大,管理不善,在生丝大战前对自己的虚实不是真正的了解,后备金远远不够,也没有准备好后备金就开始向洋人开战。 四是他太自负已经听不进去意见,为了面子和斗垮洋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不愿意割肉。他已经感受到了危机的到来,但他完全不会相信自己会垮台。当对方开始发动进攻时又有洋人开出800万两白银收购他的手上的存货生丝,他说:“我1000万两没有卖,难道我800万两卖?笑话!”那时国内经济不景气,加上中国与外国有战事,已经有些小钱庄由于挤兑风潮迅速垮了。可是胡雪岩可能已经老了或者是姨太太太多消耗了太多的身体元气,精力不够,或者是太自信了,还说自己的钱庄是金字招牌,没有人会来挤兑,没有思想上和资金上的提前准备。就在当阜康钱庄开始出现银根紧张的时候,有人出500万两银子买他的生丝,可是他仍然说:“笑话,我1000万两没有卖,800万两没有卖,难道我500万两卖了?”错过了几乎是他唯一出逃求生的好机会。当时他上海的好友告诉他出手,先求自己再说,可是胡雪岩根本听不进去,为了面子不能卖。他当时说可以输钱,但不能输人。由于在李鸿章支持下,在上海的政府官员的筹划下,在媒体和市场上造谣生事,上海阜康钱庄开始出现挤兑现象。这下不得了,出现了全国性的挤兑现象,还波及到其它不相干的钱庄。全国性的钱庄挤兑风潮差点把山西财主们开的五大钱庄全部挤兑垮。于是朝廷出面干涉。这才是李鸿章想要的结果。只有把胡雪岩至于死地,最后才能把左中堂搞毁。最后清政府出面封了胡雪岩的家产,那批价值1000万两白银的生丝最后只拍卖了150万两白银。这才是胡雪岩最后垮台破产的直接原因。 五是在上海阜康钱庄出现挤兑风潮以前,胡雪岩已经感受到了有人在整他,为了对付上海阜康钱庄的挤兑风险,犯了一个现代人看来的低级错误。他通过当时上海的电报局发报给北京、天津和其它一些地方的分号把现金汇过来。可是李鸿章负责开办的电报局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报告了当时上海主管官员,他们知道了胡雪岩现金开始出现紧张,故意不把当时应该支付给外国银行的政府贷款50万两白银不按时支付给胡雪岩(是胡雪岩出面帮助政府贷款和担保的这笔贷款),造成了资金进一步严重紧张,加上当时上海阜康主管又挪用公款,只要出现挤兑风潮就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今天在股市中做庄的人和过去办钱庄的人,只要出现资金断裂几乎是必死无疑了。 看完这部电视剧,道升有三点感觉特别深刻: (一)是群众的情绪化。我们没有看见1929年美国的股灾时出现的恐惧,但我们可以从此电视剧中看到群众惊慌失措地挤兑钱庄的情形。这种群众情绪化的行为方式其实与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小将出现的一次次情绪化完全一样。一旦这种事件出现是很难制止的。所以从钱庄的挤兑事件中让道升深深地认识到股票市场中上涨或者下跌趋势的形成过程也是群众性的挤兑事件的结果。只是在上涨的过程中群众性地疯狂地买入,在下跌的趋势中群众性地疯狂地卖出。群众性疯狂程度越高,原则上上涨或者下跌的速度越快。 (二)是当一个人需要成功时需要几件机遇的配合,而机遇的这东西通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能够成大事业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死亡条件可能是平时我们不太注意的一些不起眼的问题形成的,当几项平时认为很小的问题在某一时刻同时出现时,出现雪崩的可性就出现了。一旦出现了向坏的方向转化的雪崩事件,死亡和破产会在一瞬间完成,有时会防不胜防呀!所以我们应该十分小心地观察环境的微小变化,防止这类雪崩事件的发生。在雪崩事件出现以前应该尽可能地割肉出来。在风险投资中一旦出现了雪崩事件逃命比什么都重要。特别在风险投资中不能带有政治的或者民族情绪。  (三)是面对这么大的家业胡雪岩居然没有一个智囊团为自己出谋划策。如果他能够提早组建一个团队专门为自己规划服务,只要他能够在他迅速破产以前提前阻止一项造成他破产的条件出现都可以让他起死回生。 总之,看完此电视剧以后,让道升感受到风险投资中只有符合我们的赚钱条件时才动手,只要当情形可能出现损失时脱手。因此风险投资中应该不要忘了“合于利而动,趋于损而止”。这是本剧中要不要以800万两银子卖掉库存的生丝时出现的精彩对话台词,可惜自负的胡雪岩没有采纳,最后只拍卖了150万两白银。  道升写于2007-10-6日22:0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