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咲莉莉亚作品番号:中国当代职业指导发展回眸1978~200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2:15:37
摘要:当代职业指导经历了转折与过渡、恢复与重建、繁荣与发展三个时期。职业指导现实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名称实质混乱,行动各自为政;理论浮光掠影,实践浅尝辄止;国际消化不良,本土反思不足。其发展趋势呈现出社会职业介绍与指导和教育职业指导与介绍两种取向。
关键词:职业指导;发展历史;发展现实;发展趋势 .
中图分类号:G7 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8)34—0034—04
科学的职业指导诞生于1908年,德国的社会福利协会和美国波士顿地方职业局是职业指导事业的最先实践者。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rankParsons)在l908年5月1日第一次公开使用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这个名词,并因其独特的主张和行动而被誉为职业指导事业的鼻祖。在中国古代,基本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只有零星的思想体现和相关实践。直到中华民国建立,职业指导才渐人中国内地。在此名词输入后不久的1916年 ,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寄梅)出于学生择业的现实考虑,开了国内职业指导事业的先河。此后,以黄炎培、邹思润、庄泽宣为代表的进步人士率先提倡,并身体力行,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指导运动,为职业指导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后,涌现出了潘文安、何清儒、陈选善、喻兆明等一大批职业指导专家,提出了一系列结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指导思想,奠定了职业指导的坚实基础。
一、中国当代职业指导的历史演进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 职业指导事业开始恢复。依据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30年来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转折与过渡期(1978~1986年)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期间,有形的职业指导被人为取消,无形的职业指导却日益控制民众的职业出路,安置就业成为这30年的主题。1978年10月,云南引发的知青返城浪潮,使得上山下乡运动陡然结束。大批知青回城和原有待业劳动力直接转化为城镇就业矛盾,此后中央(1980年8月)提出“三结合”就业方针,并提出了创办劳动服务公司,对安置待业人员为主的集体企业实行减免税的鼓励政策等。到1981年底,全国共办起各类劳动服务公司11583所。劳动服务公司按照“三结合”就业方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和条件,介绍待业人员就业,一定程度上已具备劳务市场的性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干脆把劳动服务公司改为职业介绍所或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至此,沉寂多年的职业介绍事业再一次兴起和复苏。在理论界,1983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孙起孟、王艮仲多次提出应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并主持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同年,华东师范大学金一鸣和他的研究生写了一组介绍国外学校职业指导的文章。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把职业指导列入合作研究计划。这些都从事实上使得职业指导再一次走人民众生活,为职业指导的恢复与重建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恢复与重建期f1986~1999年)
1986年国家劳动人事部就业培训司编写了《就业指导》一书,标志着被尘封了30余年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终于在新的形势下重见天日。同年11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深圳办事处、深圳市教育局在深圳联合举办了“职业指导问题研讨会”,更是推动了职业指导的重建。在科研方面,部分国家级课题纷纷涉足职业指导,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出版了《中学的职业指导》、《职业分类介绍》、《中学职业指导读本》、《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等一系列读物,研制出“职业心理倾向测评系统”量表,提高了职业指导的科学性。
在制度法规方面,劳动和教育主管部门下达了《关于劳动服务公司发展和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意见》、《职业介绍暂行规定》、《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职业指导办法》等法规,为职业指导的制度化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对规范职业指导的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专业团队方面,1993年6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批准成立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会员300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该委员会1995年在黄山组织召开了全国职业指导研讨会暨第一届年会。专业团队的成立使得职业指导的发展有了专门的阵地,促进了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建设。
(三)繁荣与发展期(1999年至今)
1999年3月,黄中益主编的《职业指导学》出版,这是继何清儒《职业指导学》之后的第二本以“学”命名的职业指导理论专著,该书构建了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职业指导三元理论结构,为其发展开拓了思路,但也存在不少争议。1999年5月,国家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同年起,我国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保障部又推出了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 组织编写了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在组织培训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的鉴定考核,并按《职业指导办法》的精神,逐步做到职业指导员持证上岗。
1999年10月,主题为“职业指导的走向及其对社会就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1999年职业指导国际研讨会”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召开,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重点对职业指导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学校职业指导与素质教育,职业指导与就业培训的运行机制,学校职业指导和社会职业指导的区别与联系,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及培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六个方面的专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职业指导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后,又有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和中国成人职业心理素质测评系统等测量工具的诞生,促进了职业指导的科学化。
2007年职业规划领域第一次举办全球性大会“中国职业生涯规划国际论坛暨GCDF”,与国际同步的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的引进,大大加速了中国职业规划国际化和专业化进程。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标志着职业指导的制度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至此,职业指导社会化、专业化、制度化、科学化、同际化等特征逐渐凸显,丰富了职业指导的内涵,完善了职业指导的形式,为其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当代职业指导的现实困境
(一)名称实质混乱,行动各自为政
中国职业指导的发展,最基本的问题是名实问题。何谓职业指导,何谓就业指导、职业辅导,抑或是生涯辅导,这些概念上的混乱,必然导致职业指导在实际操作中离其初衷渐行渐远。其实,Vocational Guidance最初由郭秉文翻译为“职业之引导”,后因东洋派学者直接借用日本翻译“职业指导”而定名。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及时解决返城知识青年的就业安置问题,劳动人事部组织出版了《就业指导》,遂成“就业指导”之滥觞。而港台多名“职业辅导”,后以生涯辅导取代之。在大陆,由于近年来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设计名词等相继出现。
事实上,职业指导及其相关的概念与历史发展有关。反过来看,概念的使用同样反映了历史发展中的思想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职业指导有着不同的内涵。但是,中国职业指导的发展依旧默认了“职业指导”这个名词。不少人忽视历史,哗众取宠,望文生义,试图以生涯规划等词汇系统替代“职业指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因为名的混乱,才出现了学校部门推行“先就业后择业”,使得职业指导沦为提高就业率的功利性手段和构工具;社会上不少盈利部门也借职业指导之名,行“信息贸易”之实。这些都极大地危害了职业指导的原有功能,也使得一批人因职业指导获得经济利益,而损害了求职者的就业公平,更损害了青年的职业发展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名实互克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各自为政,明明内涵一致,却因名称不一而引起研究上的交叉和重复,在诸多文章和学位论文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美其名日多元发展,实则是文字游戏,堆砌辞藻,使得职业指导术语不规范的现象大量地存在,造成繁荣背后的苍白与无奈,严重阻碍了职业指导的发展。
(二)理论浮光掠影,实践浅尝辄止
世界职业指导今年恰值百年华诞,在中国的发展也走过80多年(1915~2008年)的艰辛历程。其内涵也从起初的职业介绍,逐步囊括了职业陶冶、职业训练、职业准备、择业指导、从业指导、职业改进、改业指导、职业休闲以及职业成功等多个方面。其目标也从对个人发展的谋划,过渡到改良职业、统制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黄炎培从“治生”、“乐生”的角度阐述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指导理念,潘文安基于“民生”的职业指导观,何清儒基于“人生”的职业指导观,喻兆明基于“同安”的职业指导观等,都是结合国情阐发的职业指导理论。
而改革开放30年来,鲜见职业指导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更不用说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指导的目标定位模糊,至今与职业教育学纠缠不清,对教育学欲迎还拒,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根本无力具备成为学科的要素。而大部分职业指导理论研究要么舍本逐末,要么对于技术技巧情有独钟,要么热衷于哲学的思辨,大多语焉不详,颠簸不破。正因为职业指导在理论上的弱势,所以造成职业指导实践上的歧路彷徨。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但看提供教育界职业指导服务部门的名称就可知晓所办业务究竟如何,大多仅仅局限于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一味追求就业率,从而忽视对学生就业前理性决策能力和就业后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就业市场,大多将职业指导归入职业介绍名下,借用心理咨询方法,狭为职业咨询,或者大行生涯规划之道,作为培训营利的手段。造成职业指导理论实践均不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队伍和师资队伍的匮乏。研究者因其立场不一,大多选取有利于自己得名的内容加以研究,或者人为地将职业指导纳入其他次级学科名下演绎,鲜有根据职业指导客观发展规律研究者。师资队伍成分复杂,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居多,专业职业指导教师较少,专业化程度较低,而且常常因为忙于事务性工作, 因此造成了理论研究薄弱、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不足的现象。中等学校以职业指导作为德育的载体,大学借职业指导作为就业率的工具,如此目的,成效自然难以如意。
(三)国际消化不良,本土反思不足
目前,我国职业指导理论基本全盘借鉴国外现有理论,动辄以霍兰德、萨帕开道,以美国背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导中国学生,多有误导之嫌。同时,外国传入的职业心理量表大量使用。职业指导俨然成为与国际接轨之新鲜事物,解释多以国外作为标准,轻则使学生自信不足,重则使学生歧路迷茫,不可谓误人不深。
更多见者,是大量同际生涯发展图书涌入国内,殊不知生涯发展乃终身之事业,冠以“职业指导”难以如愿。一些人望文生义,翻译者名词倒换不清,使得青年多以为职业指导仅为指导就业,生涯规划只是计划人生发展轨迹,多期望通过计划而择成功捷径。本土职业指导的发展大多自信不足,言必称道。
欧美日本,以为引进模式是治理中国失业现状的良方;再则是古非今,归纳民国少数几位学者文章词句即谓之日职业指导思想, 继而引申借鉴指导当今。殊不知,国际职业指导因其国情不一,所采用方法措施不能照搬。历史本身是多元因素相互克制的结果,许多历史事件的记述更多的价值在于给今人一种反思,而不是处处都可以“以史为鉴”。
三、中国当代职业指导的发展取向
回顾职业指导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职业指导当下所肩负的使命和所面对的环境,职业指导,即关于职业的指导,意义有三:宏观而言,职业指导在于调剂人与事的适合,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使社会进步更有效率,使社会发展更加均衡,是国家层面基于职业的一种调节和控制手段,包括人才的调剂和职业的管理。中观而言,职业指导即“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表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即相应的职业介绍和指导服务,旨在为人求事,为事求人。表现在教育中,即相应的职业指导与介绍,为升学和就业服务。微观而言,职业指导在于协助个体解决职业问题,促进个体的职业社会化,使个体获得相对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历史上,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关系错综复杂,黄炎培曾言:“从源头上解决生活问题,是为职业教育。而欲从生活实际上解决是为职业指导与介绍。包含教育意义较多者,是为职业指导;而包含政治意义较多者,是为职业介绍。”所以,在名上暂时无法理清两者包含关系时,逐步成熟的职业指导势必出现两种发展取向。
(一)社会职业介绍与指导取向
就业和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扩大就业、控制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职业指导作为改良性质的社会工具,理应为解决民众的就业而做出应有的努力,这种努力应该附着在职业介绍上予以实施,形成以职业介绍为主、职业指导为辅的形式辅助民众就业。
在当下中国,应该形成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为首的职业介绍与指导模式,旨在优化人力资源匹配,并有效提高民众就业率,对于少数存在职业困惑者予以指导辅助,使之获得相对的就业能力。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已经对此做出了相应的规定,需要贯彻落实并妥善处理好职业介绍与职业指导的关系。相关的机构应该牢牢以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和流动过程中的职业介绍、“再就业工程”中面向“下岗职工”的职业介绍、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介绍、特殊群体(妇女、残疾人、转业军人等)的职业介绍为中心,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努力推进职业介绍和指导的成效。所以,社会各界应该以职业介绍为主、职业指导为辅,尽可能地解决实际就业问题,使人尽其才,让更多的劳动人口充分就业。
(二)教育职业指导与介绍取向
职业指导因为教育与职业两相隔绝,学生择业、就业困难而兴起,此项事业更多是面向青年,辅助他们解决职业问题,可以说职业指导的最初功能体现在教育上。作为教育的辅助工具,职业指导更多应该体现在就职前的准备、求职中的策略、就职后的适应和发展等方面,用教育的手段使得学生获得职业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等学生即将毕业之时再用培训的手段使得学生获得升学或求职的技巧,辅助以职业介绍, 如此职业指导才可谓完成了在教育界的使命。
当前,职业指导在学校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种重视往往重形式轻内容、重职教轻普教、重就业轻发展,这种功利性的职业指导是职业指导效果不佳的罪魁祸首。笔者认为,适当的职业指导从其业务内容看,至少包括:职业陶冶、职业准备、职业训练、职业调查、职、 理测验、职业介绍、职业咨询、职业生涯设计等若干方面。
在当下中国,应该形成以教育部为首的职业指导与介绍模式。在教育界推行职业指导应该从师资开始,所有的师范院校应该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使之成为职业指导实施的根据地,使师范生养成“白育育人”的能力,并以星火燎原的方式推广“自救救人,自养养人,自卫卫罔”的职业指导发展模式。所以,教育界应该以职业指导为主、职业介绍为辅,在学校里培养起学生的就业能力,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学会职业自我发展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喻鉴清.各国职业指导【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黄中益.职业指导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3】闻友信,刘鉴农.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验lM].
【4】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l992.
【4】何清儒.职业指导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5】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史资料选辑第四辑.职业指导【M】冲华职业教育社,1988.
【6】陈蔚,阮飞.关于我国职业指导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Ⅲ .教育与职业,2007(33):78—80.
【7】何清儒.职业指导论文集 】.上海:商务印书馆,l939.
【8】喻兆明.职业介绍理论与实施[M].南京:中华书局。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