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列娜被唐三折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35:31

      【原创组图】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始末  

2011-06-07 18:08:13|  分类: 【军史研究】

备注:因为受到“平必”的原因,地名使用了汉语拼音,给网友带来的不便,深感抱歉。        

 

 美丽的xi林guo勒大草原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并非始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6年2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内蒙古党委决定,由内蒙古军区(当时为大军区)负责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军区成立了以副司令员刘华香为首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筹建工作。同时北京军区在山西省雁北地区组建了华北农垦兵团。同年9月,内蒙古又设立了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四师筹建处,下辖两个团。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5月26日,中央军委将内蒙古军区降为省级军区。隶属北京军区领导。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组建了区直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安置下放干部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同时北京军区、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山西省革委会决定,撤销华北农垦兵团,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成立了由滕海清、吴先恩、权星垣、刘华香、倪子文、刘大礼、李惠民、雷代夫、刘延博、马亚夫、郭贤组成的兵团筹建领导小组。由原华北农垦兵团政委倪子文主持筹建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1969年1月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示:经毛主席批准,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列入北京军区序列。北京军区任命63军副军长何凤山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刘义荣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北京军区从下属各部队抽调3 266名现役干部到兵团任职。他们中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战争的军人。

        196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这是一支以知识青年为主,包括现役军人、复员军人、地方干部、农牧场职工等群体组成的不戴军徽(领章、帽徽)的准部队。兵团接收城镇知识青年的条件是: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作风正派,家庭和本人历史清楚的工人、贫下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女,也象征性地接收少数“可教育好子女”。

        兵团的番号和正规部队一样对外保密,统一称部队。在师的序号前加上“五七”二字(寓意为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团的番号则于124相加(寓意为兵团成立日期),成为信箱号。如二师十四团的通信地址是“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五七二部队138信箱X连”.。1973年12月,兵团司令部发出通知,从1974年1 月1日起停止使用信箱编号,通信地址一律改为书写兵团各部真实番号和单位名称。

        原计划组建为6个师,每个师辖10个团,每个团辖10个连队。一、二、三师设在内蒙古的西部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四、五、六师设在与外蒙古接壤的xi盟。 1969年组建起4个师,即一、二、三、六师,下设24个团、246个连队,干部战士共62278人,其中知青49452人(自治区外39362人,区内10090人,出身好的占85%,女知青占53%)、现役军人3266人、复员军人5354人、地方干部1567人、下放干部535人、农牧场职工5103人,大中专毕业生772人。

        1970年,四、五师正式组建。至此,全兵团完成了组建6个师的建制,形成30个团、306个连队的规模。是年,接收城市知青26507人,其中区外21371人,区内5136人。

        由于xi盟草原不适于发展农业,增加牲畜又超载,1972年11月,四师迁至伊克昭盟海勃湾市(今乌海市),形成“东二师、西四师”的格局。兵团实行完全军事化管理,军事训练和战备兵团组建初期以连队为单位出早操,白天劳动,晚上站岗放哨,每周夜间举行一次紧急集合,冬季进行长途野营拉练。当时兵团流行的口号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苦练一双铁脚板”、“兵团战士意志坚,三九寒天只等闲,为了埋葬帝修反,甘洒热血永向前”。

 

        兵团战士担负着屯垦戍边的艰巨任务,但待遇是相当低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兵团战士实行供给制,每人发给安置费平均400元、个人津贴第一、二、三年津贴费每人每月分别为5、6、7元,(均比现役战士少1元),伙食费每人每月13.5元,由连队统一掌握。配发绿军装、被褥以及基本生活用品。每人每月供应粮食45斤、食油4两。很多连队建在荒无人烟、交通不便的地区,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各团只有放映队巡回到连队放映电影。

        1969年初,中苏、中蒙关系出现紧张态势。8月23日,兵团开始进行战备教育,转入备战体制。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运输车辆,在成立初期使用的是北京军区“甲”字头军车牌号:“甲59”,如“甲591”为兵团一师。1972年改挂内蒙古地方“03”车牌,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车辆,在车门处喷有白圈“建”字标志。兵团还发行自己的报纸《兵团战友报》。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基本是白手起家的。兵团组建初期,各团战士自己动手进行脱土坯、烧砖、架电线、修路搞基本建设、修建营房。当年完成第一期土建工程,为行政、生活、文教卫生事业建成大量用房、交通和通讯设施。交付使用的房屋建筑面积达28.26万平方米,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还进行了工业、农业、牧业、林业、水利等大规模基本建设。5年国家基建投资共计41625万元。

        1969年兵团只有5个小工厂,年产值533万元,上缴利润113.58万元。到1975年,工业基本投资达13230万元,建成和接收大小工矿企业41个,有团级厂3个,营级厂1个。各师有被服厂、拖修厂、粮油加工厂、食品加工厂。     1970年,兵团司令部将原驻ba盟乌拉特前旗农场的二师十三团改建为工业团,接收了包头新生阀门厂、新生砂石厂、农药厂,新建了无线电厂、造纸厂,生产农药、化肥、拖车、阀门、农机配件、混纺布、棉纱、平板玻璃、煤、电、半导体元件等30多种工业品。6年产值达3100多万元,盈利1132万元,供销企业盈利244万元。

        1969年7月,兵团直属团级企业化纤厂列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纺织车间和化纤车间分别建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大台什村原内蒙古农业学校和西郊孔家营村。兵团战士参加了工厂基建和车间建设,到外地培训后的387名女知青战士成为技术骨干,第二年正式投产,5年为国家生产了大批紧缺的化纤混纺布,填补了自治区化学纤维纺织品的空白。  

        兵团组建初有22个农业团,共5.1万人。在“农业学大寨”和“以粮为纲”口号下,兵团战士改造沙漠,治理盐碱,开荒造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荒136万亩,建成基本农田3.34万亩,植树造林6.96万亩。 1975年,耕地面积由64万亩扩大到147万亩,灌溉面积由31万亩增加到49万亩。第一年生产粮食200万公斤,平均亩产31.25公斤。6年来,农业团生产粮食16787万公斤,上缴国家肉类706万公斤。xilinguole草原的牧业团,在当地蒙gu族牧民的指导下,战士们学会了放牧、接羔、挤奶、剪羊毛等技能, 1974年牲畜总头数达到108.79万头(只),年平均增长22.4%,纯增4.6%,为自治区的农牧业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各农牧业团还种蔬菜、养猪,解决副食品自给问题。但是由于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粮食始终没有实现自给。

        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二师十九团发生了闻名全国的“王亚卓(王文尧、恩亚立、邢卓三位知青的合称)政治冤案”。在“四人帮”的操纵下,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生黄帅在日记中,大批“师道尊严”。三个人以“王亚卓”的笔名给黄帅写信,进行批评和批判。“四人帮”上纲上线,罗织罪名,“王亚卓”受到处分。

        1972年5月5日,xi林guo勒盟wu珠mu沁草原刮起了大风,兵团五师四十三团二连一名战士将做过饭的热灰倒在草地上,引起草原大火。该团四连干部战士紧急集合奔赴火场救火。由于指挥不当,迎着火势扑打,很快被闷进火海,造成69名战士牺牲,100多名战士烧伤,有的战士终身致残。火灾发生后,兵团政委倪子文等当天赶赴现场,进行善后工作。第二天,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军区司令员尤太忠赶到灾情现场,听取汇报,用直升机迅速将伤员送往呼和浩特市各大医院救治。兵团政治部批准授予69名知青战士烈士称号,并为杜恒昌、胡国利、吴炳义、王占祥4位烈士追记一等功。

        1975年4月20日,自治区革委会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问题的请示》,6月24日得到批准后,撤销了兵团、师两级机构。农牧业生产团改为县团级国营农牧场,划归盟市领导,个别的下放旗县领导。兵团的34个厂矿企业,规模较大的移交盟市工交、建委、国防工办系统,其他企业划归自治区、盟市农管局和农牧场。兵团战士升学、参军、招工和口粮标准、公费医疗、探亲、病退、困退等政策一律不变。

        从此,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退出了历史舞台,近九万名兵团干部战士以及他们血汗铸就的业绩淡出了无痕的岁月。

 

 

 

 兵团战士曾经的疆场 如今依然美丽

 当年去兵团第五师43团的路今天静静地消失在远方

 1972年扑火牺牲的兵团69名烈士纪念碑

 微风绿草中无语的永恒

流逝的岁月里迎来又一天的黎明

 记着:一颗陨落的星(蒙语中敖敦是星星的意思)

当年牺牲的兵团战士的宿舍

当年的兵团连队的卫生所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难忘的岁月:当年的兵团战士  

兵团战士以及知识青年30年后重访xilinguole草原留下了永恒的情怀 

 

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变动情况:

       1971年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总人口为144600人,其中现役军人5600人,兵团战士101000人(包括75000名战士),家属为38000人。

       1975年内蒙七万兵团战士转交地方:

       一师,共接收19540人,7年内离开的共计6383人,其中病退938人,困退1362人,上大学1088人,参军91人,招工217人,调出2687人,死亡42人,其他原因减员48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有626人,至1975年6月,实有人数为12441人。

       二师,至1975年6月,实有人数为27054人,其中参加兵团3年以上的为26184人,3年以下的有870人,1255名长期逾假不归。

       三师,共接收19325人,7年内离开的共计3272人,其中病退873人,困退966人,上大学813人,参军110人,招工510人;死亡29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有699人,至l 975年8月,实有人数为15325人。

       四师,共接收8491人,7年内离开的共计1815人,其中病退142人,困退284人,上大学436人,参军38人,招工46人,调出869人;死亡35人,逮捕1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有242人,至l975年5月,实有人数为6620人。

       五师,共接收11046人,七年内离开的共计2679人,其中病退173人,困退722人、上大学667人,参军73人,招工177人,调出的7人;死亡92人,判刑10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有99人,至1975年5月,实有人数为8166人。

       六师,共接收7906人,7年内离开的共计2566人,其中病退845人,困退826人,上大学572人,参军37人,招工32人,调出254人,死亡11人,提干14人;在编人员中逾假不归、逃跑和批准回家养病的有46人,至1975年6月,实有人数为5269人。

         备注:因为受到“平必”的原因,地名使用了汉语拼音,给网友带来的不便,深感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