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郑爽照片:第三章 创造教育的知识观和发展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28:35
自然的教育--新创造教育观
作者:张阳 中国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来源:新e代设计与工艺教学网
前 言
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 创造力的本质和结构
第三章 创造教育的知识观和发展观
第四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第五章 创造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六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内容
第七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过程
第八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
第九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原则
第十章 创造教育的基本环节
第十一章 创造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第三章 创造教育的知识观和发展观
一、创造教育的知识观
创造教育的目标在于发展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发展又主要是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的,这样一来,创造教育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知识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这就涉及到知识观问题。
知识是什么?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人类已有的现成认识成果,亦即人类通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成熟的理论体系。虽然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自然发展过程,但是这种自然发展过程只是人类在获得现有认识成果的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这种弯路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多余的和没有必要的了。因为,人类现有的认识成果本身包含了人类自古至今所获得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亦即包含了人类的全部智慧,后人只要直接获得这些认识成果就可以了——这种知识观可以说是传统教育理论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基本理念之一。
如果我们仅仅从获得现成的知识并简单地加以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种传统知识观似乎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问题在于,一旦我们从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角度来冷静地加以分析,这种知识观就显得不合理了。
一方面,如果把知识仅仅局限于人类现有的认识成果,那么我们就无法使学生看到前人是如何发现真理的,如何进行创造的。因为道理很简单,在现成的认识成果中,是体现不出人类探索和发现真理的实际过程的,它只是人类探索真理的最终结果。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告诉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如何去创造。
另一方面,由于现成的认识成果脱离了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因而它在本质上只是一种静止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这样一种东西,那就无法使学生的个人认识积累起运动变化的能量,进而也就不可能具备自我生长的生命活力。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头脑僵化,缺乏起码的创造力。
再者,现成的认识成果作为一种静止的东西,它不能充分显示出人类现有认识成果的相对性。这样一来,如果我们仅仅使学生面对现成的认识成果,则学生就会将其绝对化,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和永恒不变的,那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更不能为学生进行实际的创造提供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正是由于这样,我认为,传统知识观是不符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要求的。现成的认识成果虽然具有实用或应用的价值,但它不具备创造价值。我们要建立创造教育理论,就必须重新考察知识观问题,注重知识的创造价值,从新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的本质和结构,进而重构知识观。
很明显,要想有效地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知识就不应当仅仅是人类现有的静止的现成认识成果,而应当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因为:
第一,人类的创造智慧只能存在于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之中,而不可能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之中。因为,现成的认识成果根本无法告诉学生前人是如何发现真理的、如何创造的。只有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才能展示出人类如何探索和发现真理的实际过程,才能告诉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如何去创造,进而也才能给学生以创造的智慧。
第二,只有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才包含了人类认识运动变化的能量,亦即包含了人类精神的生命活力,而这恰恰是人类创造力的本质和灵魂所在。只有使学生面对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才能使他们获得这种能量和生命活力。
第三,只有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才能充分展示出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并预示人类认识未来发展的种种趋势和可能。这就能够使学生将已有的认识成果看成是一种可变的、有待于发展的东西,进而为学生开展创造活动提供现实的动机和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事实上,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我们只有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只有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用人类认识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超越己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正是由于这样,在知识观问题上,除了把知识理解为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之外,实在别无选择。
展示人类认识自然发展过程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这种动态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而且它本身也是知识存在的基本方式所在。实际上,只有当知识处于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它才能真实地存在,而静止的知识则是难以真实存在的。所以,要在头脑中保存和记忆知识,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不断地进行思维活动,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进而使知识始终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不断投入“周转”,就象苏霍姆林斯基常说的那样。任何单纯靠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实现知识的保存和记忆的做法,显然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从这种新的知识观出发,我们不难懂得,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无疑与传统的旧知识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所确立的这种创造教育的知识观只是对人类认识永恒发展的客观现实的如实反映而已。因为,人类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无限发展变化的过程,一切看似稳定的认识成果实质上都不过是暂时的和相对的,都只是人类认识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阶段罢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完美无缺”、“永恒不变”的东西,更不存在什么“至高无尚”、“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二、创造教育的发展观
由于人的创造力不是别的,只是认识本身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而具备的生命活力而已,这样一来,创造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就是:受教育者的个人认识应当如何发展,才能使其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进而具备生命活力呢?这就涉及到发展观问题。
我认为,要使受教育者的个人认识真正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具备生命活力,唯一的途径就在于:必须使他的个人认识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除此而外别无他法。
我这里所说的自然发展,是指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而导致的能动的自我发展,而不是那种主要靠外力的作用而实现的被动的发展。
我之所以强调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乃是由于自然发展与形成活的有机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
第一,客观事实表明,世间存在的一切活的有机体都无一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除了自然发展之外,我们不可能用其他什么人为的、机械堆积的方法来形成活的有机体。这一点从一切活的生物个体都无一例外地要经历一个自然发展过程的事实就不难看出来。
第二,一切活的有机体的生命活力都不可能有别的什么来源,而只能来源于其自身的自然发展过程。生命活力只是自然发展的能量不断积累的结果。
第三,活的有机体本身只能存在于自然发展的过程之中。一旦离开了自然发展,活的有机体便不存在了,生命力便丧失了。
所以,要使受教育者的个人认识具备生命活力,就必须使其经历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点上,传统教育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反证:在它那里,由于受教育者的个人认识没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其结果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个人认识的普遍僵化,缺乏生命活力,缺乏起码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使学生成了被动的、僵死的、毫无生命活力可言的现成真理的"仓库";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一大堆以机械的逻辑推演方式构筑起来的自我封闭式的知识体系。如此"发展"学生的个人认识,其最终之不能成为创造者无疑是很正常的事情。
传统教育之所以要取消学生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发展观是不正确的。因为,在传统观点看来,学生的个人认识并不需要经历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可以走一条捷径,亦即直接面对和接受人类现有的现成认识成果;同时,个人认识是不能有内在矛盾的,因为知识本身是完美无缺的。
正是由于在个人认识的发展问题上抱着这样一种荒谬的幻想,传统教育始终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现成的认识成果上,以为只要依靠外部力量的作用,使学生直接面对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就能够实现学生个人认识的“飞跃”,一下子便可达到人类现有的认识水平。传统教育始终不懂得,这样做虽然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条捷径,但从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角度来看却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会从根本上扼杀学生个人认识的生命活力,使他们无法具备起码的创造力。
由此可见,我们要培养创造者,就必须树立一种内因论的发展观,使学生的个人认识有一个靠自身的内在矛盾推动而实现的自然发展过程。唯有如此,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如生龙活虎一般,充满了旺盛的精神活力,才能有足够的独立精神和能动精神,具备一个创造者所应有的能力和品质,进而才能有所创造,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创造者。
我们确立这种创造教育发展观的哲学理念就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发展都应是事物自身的自我发展,亦即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而发展的根本动力则在于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事物自身的自我运动和自然发展,而不能无视它,更不能取代它。教育者绝不是受教育者个人精神世界的万能“上帝”,也不是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只是培育个人认识,促使其按照自身的逻辑法则自然发展、自然生长的“园丁”而已。
2002年02月05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