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任梁霍建华:第五章 创造教育的基本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4:27:21
自然的教育--新创造教育观
作者:张阳 中国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来源:新e代设计与工艺教学网
前 言
第一章 创造教育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 创造力的本质和结构
第三章 创造教育的知识观和发展观
第四章 创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第五章 创造教育的基本任务
第六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内容
第七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过程
第八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
第九章 创造教育的教学原则
第十章 创造教育的基本环节
第十一章 创造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第十二章 教育研究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第五章 创造教育的基本任务
一、积累大量的问题
积累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识,使他们成为批评家,而不是那种仅仅会粉饰现实的人。我们必须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类现有的一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不可超越的,一切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积累问题既包括揭示人类已有精神成果的不足,也包括揭示人类已有物质成果的不足。但是,从创造的角度来看,关键在于揭示人类已有精神成果的不足,因为我们前面说过,创造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
积累问题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让学生自己善于发现已有知识的缺点和不足,善于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现有的一切;二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专门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问题。这种问题尽管不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但它同样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问题的积累应当是多层次的,既应当有前沿性的问题,也应当有非前沿性的问题。从地位上来讲,前一种问题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后一种问题也同样是很重要的。
在积累问题方面,应当树立一种新的观念,即问题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否很快得到解决,而在于它能否超越现有的知识,使学生对自己已了解的东西产生怀疑,进而对其提出挑战。这也就是说,只有具备挑战性的问题才是真正有创造价值的问题。事实上,那种不能很快得到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一种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因而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来说,它也常常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的积累是不应当被忽视的。
把问题的积累作为基本任务之一,这无疑是创造教育的一大特色。教育者应把这一方面的工作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用专门的时间来引导学生积累问题,使他们的头脑中时刻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
传统教育是从来都不注重积累问题的,它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接受和相信人类现有的一切,而不考虑如何让学生去了解这些现有的东西还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毫不怀疑人类现有的一切,它甚至还有意无意地掩盖问题和矛盾,千方百计地给学生造成一种人类现有的认识成果是完美无缺的和不可置疑的感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而实际上,这种做法恰恰是与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
二、激发解决问题的需要
激发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要激起创造的主观动机,使人不会对面前的问题无动于衷,视而不见。
激发解决问题的需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应保护人的那种乐于探究的天然本能,也就是保护人的天然好奇心和探究的自然兴趣,使之不至于遭到压抑和破坏。也就是说,要遵循自然,而不能粗暴地干涉自然;要顺乎人的本性,而不能压制人的本性。
第二,应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追求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时刻想着要有所作为、有所创造,而不满足于过那种庸庸碌碌的生活。
第三,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对社会所应担负起的责任,认识到个人应对社会做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真正无悔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从一般层次上来讲,解决问题的需要显然与一个人对解决问题、成功地实施创造的可能性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对认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充分了解和实现这种发展的信心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要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除了必须做好以上几点之外,还必须使他们真正看到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充分了解人类认识无限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进而具备创造的信心和热情。
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根本上源于人的爱心,因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是要培养人的爱心。只有具备这种爱心,人才会时刻向往美好的未来,才会去积极主动地追求更为美好的事物,进而才能使问题的解决成为一种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三、教会学生选择创造目标
根据影响创造目标的因素,教会学生选择创造目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高度的自我意识;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
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首先应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真正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不喜欢干什么;其次,应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素质,真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进而能够对自己作出客观的、准确的评价。
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方面,首先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的需要,知道现实社会中有哪些问题和矛盾是需要解决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是什么;其次,应当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究竟如何,有哪些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条件,这些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只要学生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不难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创造目标。
四、积累多方面的经验事实
任何新的思想都不外乎有两种产生的途径或方式:一是对新的经验事实进行概括,即经验事实本身是新的;二是对已有的经验事实进行重新概括,即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历史上既有的某种经验事实。所以,在积累经验事实方面,新的经验事实固然是有价值的,而历史上已有的经验事实也绝不是毫无意义的。事实上,人类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近似的摹写,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都有更进一步逼近的余地。这样一来,即便是同样一种经验事实,它也能够不断为创造性思考提供原材料,进而使人的思想不断进化,不断生长。
积累经验事实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一是让学生进行直接的亲身实践;二是给学生提供他人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事实。尽管前者显然是后者的基础,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在受教育阶段所获得的经验事实主要还是应通过第二种途径来进行。
我始终不能同意传统教育那种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经验事实的积累的做法。在传统教育那里,似乎经验事实只是一种理论知识的辅助性证明材料,只是理论知识的陪衬而已。我的看法与此不同。我认为,经验事实绝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附属性的东西,相反,它是理论知识的基础和源泉,是判别理论知识正确与否的实际标准,因而对于创造来说,它才是更重要的东西。离开了经验事实,就无从思考,更无从创新。
五、传授活的知识
传授活的知识,其直接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如何被发现的,明白怎样从事实过渡到结论,怎样使经验事实转化为理论观念,亦即怎样实现认识的不断生长。显然,这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真理。
传授活的知识的深层目的在于,必须使知识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则来自于其自身的内在矛盾;知识绝不应当停留在一种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冷冻”状态,因为那样只能导致学生思想的严重僵化,彻底丧失精神的活力,进而丧失起码的创造力。
传授活的知识的具体途径在于:一是展示知识的来源,即前人发现知识的基本过程;二是揭示知识本身存在的矛盾,包括知识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三是展望知识的未来发展前景,包括可能的发展方向、道路和结果。
由于活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核心,因而传授活的知识是创造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所在,也是创造教育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所在。可以说,没有这一点,就谈不上真正的创造教育。
传统教学热衷于传授演绎逻辑化的现成认识成果。由于这种认识成果脱离了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加之演绎逻辑自身本能地排斥矛盾,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传统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不可能是活的知识,而只能是一种静止的、毫无生命活力的死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所得到的不过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外在的而非能深入其内心的东西,就象伊索寓言中那只乌鸦身上的华丽羽毛一样,表面上虽好看,但却没有活力,不能生长,更不能持久。
六、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
尽管研究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在我所主张的创造教育理论中,这种研究方法是不能完全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有其具体的体现者,也就是说,它必须体现于人类发现真理的实际过程之中。因为,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就必须首先具体了解有关研究过程的事实材料,亦即了解人类发现真理的实际过程,否则他们就不能真正理解研究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所以,传授研究方法绝不可以脱离知识的传授过程而完全孤立地进行,它应当与传授知识的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那种撇开知识的传授过程,片面地热衷于孤立地讲授研究方法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我不能赞同那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只要单纯传授研究方法就可以了,至于传授知识的方式则是无关紧要的。事实上,在传统教育那里,由于抛弃了人类发现真理的具体过程,热衷于给学生传授静止的知识,结果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研究方法的意义,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七、培养创造的胆魄和意志
培养创造的胆魄和意志归根到底是要增强学生对取得创造活动成功的信心。由于创造的胆魄和意志所涉及的是创造的具体实施问题,因而它们的培养除了要靠强化学生对取得创造成功的可能性的认识之外,关键还要靠亲身的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的创造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真正树立起创造的信心,使他们有过人的创造胆魄和意志。可以说,再没有什么能比成功的创造实践更能使一个人树立创造的信心了。
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创造的胆魄和意志,除了要充分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安排足够的实际创造活动。只有使知与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这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就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由于传统教育仅仅注重让学生一味地忙于证明和接受现成的结论,而不考虑让学生从事大量的实际创造活动,因而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就谈不上具备什么创造的胆魄和意志了。
在创造教育的基本任务问题上,有一点必须加以说明的是,传统教育所确定的关于教育的基本任务的观点在总体上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即教育应着眼于实现人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在经过必要的改造之后仍然是可以成立的。这里探讨创造教育的基本任务问题,便是在这一思想的前提下来进行的。所不同的是,一方面,要按照创造教育的基本观点,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使其具体化,变为更具可操作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根据创造教育的实际需要,对其中的因素有所侧重,有所舍弃。
2002年02月05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