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电子书下载:一曲科学与艺术的“二重唱”写下休止符 今日早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13:06

钱学森夫人蒋英2月5日逝世

一曲科学与艺术的“二重唱”写下休止符

浙江亲人追忆:她年轻的时候很漂亮很和气

  □本报记者 高逸平 金丹丹 张文华

  前天,杭州钱镠研究会秘书长钱刚,接到北京打来的电话。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在电话里告知:母亲蒋英于当天11时在北京逝世。

  同样接到钱永刚电话的,还有年近70的陈天山老人,他是钱学森的堂外甥,目前生活在杭州。

  “本来说好的,等开春了暖和了,我们就去北京看她呢。”钱刚长叹一声说。

  蒋英出生于1919年,中国女声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她是伟大科学家身后的女人,也是执着于自己音乐事业,又担当家庭责任的女人。

  蒋英先生的悼念仪式,将于本月10日(周五),在北京低调举行。

  钱家和蒋家杭州结缘

  钱老曾打趣“她是我的童养媳”

  昨天下午,记者赶往方谷园2号,钱学森故居。

  参观过故居的人都知道,钱学森出生在上海,但在3岁以前都生活在这座老宅里。后来在上海读大学,寒暑假时曾来住过,还曾经因为养病在杭州住了一年。

  但是,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却没有留下多少与这座故居相关联的记载。 其实,蒋英与杭州渊源颇深,或者说,她与钱学森之所以相识相知共度一生,始于两家人在杭州的结缘。

  钱学森的岳父是近代兵学泰斗、著名军事家蒋百里。蒋家是海宁望族,蒋百里曾考入杭州求是书院,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甫同窗,成莫逆之友。

  蒋百里东渡扶桑学习军事后,钱均甫经常到海宁探望蒋的母亲,后来自己也去了日本,研读现代教育。两人返国后,常相往来。

  钱学森是家中独子,钱均甫夫妇想要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长得漂亮,天真活泼,在得到应允后,就办了几桌酒席,把蒋英和奶妈接进了钱家,蒋英也改名为“钱学英”。两人以兄妹相称,青梅竹马。为此,钱学森还曾经打趣过夫人“她是我的童养媳”。

  1947年,蒋英从欧洲学成归来,时年26岁。上海兰心大剧院的首演,举办成功。当蒋英正在规划着自己的音乐未来时,一件更重要的事降临。多年后回忆这事,蒋英曾用“缘分”来形容。

  因为此时,“干哥哥”钱学森也回国了。两人一见如故,钱学森的一句“跟我回美国吧”,赢得了蒋英的芳心。少时定下的“合同”,6周后在上海国际饭店履约。闪电式的结婚,在蒋英眼里充满了爱情的甜蜜和陶醉。

  两人从此走过了相濡以沫的一生,有人将之比作科学与音乐的美丽二重唱。钱学森曾这样表达对妻子的爱意,每逢蒋英登台演出,他是最忠实的听众,也是一位私人评论家。有时候工作太忙,他就听蒋英的录音。

  5年美国软禁生活

  蒋英撑起了一个家

  昨天,陈天山老人在杭州追忆起堂舅母蒋英,“我见过她两次。”

  第一次, 是1955年。“他们刚从国外回来,听说我外公(钱学森父亲的哥哥)病了,就一起坐了黄包车过来看望,在我家待了半天。那时候,我们家在现在的假日酒店附近。”

  那年,陈天山才11岁,只记得这个堂舅母“很漂亮,很和气”。年幼的他,不知道这位堂舅舅和堂舅母,是历经了千辛万苦,才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这一段故事,被拍成了传记电影《钱学森》,将在今年3月上映。看过网上流传的片花后,很多网友都大呼:太刺激了,真的不亚于谍战片。

  美国坎布里奇市,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的一座旧楼房,是当年钱学森和夫人的家。起居室里,摆了架三角钢琴,这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而钢琴,也成了两人5年软禁生活中的寄托。

  一家人的行动都受到了限制。特务随时光顾,信件无故被搜查,电话时被监听。痛苦,是蒋英曾经回顾这段生活时形容的字眼。

  钱学森每天早出晚归,前往学校。家中的一切,买菜做饭洗衣,事无巨细,全赖蒋英一手操持。而她不仅贤惠,而且聪颖。为摆脱特务的监视,她在浴室里放了一张沙发椅,让钱学森在那里搞科研,自己则守候在外,看书、听音乐,充当丈夫的“保镖”。

  回忆起这段岁月,蒋英长子钱永刚也曾慨叹,“母亲很不容易,撑起了一个家”。

  1955年,钱学森偷偷写了一封信,由蒋英外出买菜之际,带去一家超市。这封信顺利地寄到了国内,陈叔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钱学森父亲钱均甫的老师)急忙将它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

  这封信,也成了日内瓦谈判的有力证据,揭穿了美国“钱学森自愿留在美国”的谎言,逼迫其答应将钱学森放行。1955年9月,如履新生的钱学森带着一家人,踏上了回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

  回国后重返舞台

  “我是多么热爱舞台”

  2009年,蒋英在北京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嫁给钱学森后,她给自己的规划是:“有家庭,有两个宝宝以后,我就要搞我自己的专业了。”

  没想到,在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后,他们的回国之路困难重重。在美国5年的软禁生活,蒋英不得不撑起整个家,也暂时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歌唱事业。

  1955年,回到中国的钱学森和蒋英,人生有了很大的变化,蒋英被安排在中央实验歌剧院工作,再次踏上了她最热爱的舞台。

  “第二次获得工作,回到中国新舞台,我很兴奋,很用功。”蒋英当年说。

  因为20多年在国外,蒋英的普通话不地道,说不标准,唱中文歌却总像外国人。蒋英下苦功,找了很多老艺人,跟着学说唱,学京剧,学昆曲。一年以后,她的普通话大为改观,终于可以登台,也成为了独唱小组成员,到处巡回演唱。

  几十年过去,蒋英还记得,最让她自豪的,是有一次在重庆,她返场六次,这是观众对她的认可。“我很骄傲,我热爱我的舞台。我有我的家庭了,但我还要我的舞台。”

  正在蒋英的事业开始步入正轨时,由于钱学森在科研,经常几个月不在家。家里有三个老人,又有小孩,“我老在外面巡回演出,不大合适。”纠结了很久,蒋英决定牺牲自己,去音乐学院当老师。

  1977年,中央音乐学院恢复高考,这时候的蒋英,却已年近60。但蒋英仍充满了年轻人的激情,最让她高兴的,是西洋唱法重新登上了中国舞台,她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欧洲古典艺术专业。

  在中央音乐学院,蒋英从事教学45年,亲手培养了26个学生,有一半人蜚声国内外。现在在国际乐坛上声名显赫的几位歌唱家,如傅海静、祝爱兰、多吉次仁、杨光等都是她的学生。

  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同志。

  ——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