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是什么歌:景德路:寺庙祠庄的云集之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38:24

记者 陶瑾

 

对于观前一带了如指掌的人们来说,景德路想必也不陌生,如今那里是一条繁华的婚纱街。这条东起人民路察院场口,向西延伸至金门口的大路是在民国16年(1927)由原郡庙前、朱明寺前、景德寺前、申衙前、黄鹂坊桥弄合并而成。

其实,从1928年起,城内街巷陆续被拓宽,而首条拓建成功的现金阊区内的景德路自然成为了典范。据史料记载,原路宽3米,中间为石板铺路,后拓建成弹石路面,全长有1509.5米,1966年再改造成沥青路面,宽度达至8.2~12.6米。现在看来,景德路横跨着两区,从人民路到埃河沿、斑竹巷口属于平江区,有320米之长,之后就进入到金阊辖区。

每条路名不是凭空产生,总有一定的根据来由。景德路是因274号的景德寺(即王鏊祠堂)而命名。晋咸和二年,中书令王珉舍宅建寺,到元末因为一场大火而毁灭。永乐二年重建,嘉靖二年被废,十一年在此基础上建了王鏊祠(即现在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馆址)。

王鏊祠原名“王文恪公祠”,祠坐北朝南,现有头门、过厅、享堂三进,占地约1000平方米。头门为清式建筑,而过厅和享堂为明代遗构。50年代以后,由于长期被用作工艺美术品的供销仓库,房屋失修、门窗缺损。1980年7月经全面整修,才焕然一新。

事实上,景德路毗邻观前闹市区,自然不可能冷清,甚至会让人有些许的躁动不安。然而,很多人也许不知,从古至今,这里云集着好些寺庙祠堂,以及道观古迹,虽有不少已经消失,但其存在过的印迹尚可找到。其中,景德路94号的府城隍庙不得不提,它简称郡庙,占地2.13公顷。宋元时位于子城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以古雍熙寺基地建府城隍庙,即景德路今址,庙宇历经多个朝代,皆有重修。

去过府城隍庙的人都知道,这座庙宇最有价值的是一座殿、一块碑和一棵树。追溯至从前,原庙建筑相当宏伟,刻技精巧,大殿有前后两殿构成,中间贯以穿堂,平面呈工字型,俗称“工字殿”,也是现存较完整的明代工字殿,1956年被公认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因失火焚毁,工厂迁出,纺织装饰公司便将其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目前仅存的是府庙仪门、大殿和东侧长洲县城隍庙的部分殿宇。

在民间,大家爱称这里为“周将军家”(即周瑜故居),据许云樵《姑胥》记载:周瑜在苏时住在府城隍庙,旧址有33亩广,方丈前有他手植的古柏,还有一口题词“寒泉”的井,至今尚存。

据史料记载,景德路上曾有大大小小的寺庙好几个。位于察院场口、邮电大楼西侧原有东华严寺,建于三国赤乌;212号的火神庙小有名气,明万历年间由申时行出资建造,殿中供奉的神像,正中是青娄圣帝,左有火德星君,右有东厨司命。民国时期,这里是救火会驻地,50年代改成小学,在1997年景德路拓宽时被拆除;朱明寺和九华寺在过去也香火很旺,晋隆安二年富家朱明舍宅为寺,便有了朱明寺,民国时作为商团团部,后来成了军分区机关所在地,寺院建筑已不复存在。而九华寺又名十亩,殿内墙壁上早年绘有彩色十殿阎王,该遗址现为金门塑料厂硬塑车间。

此外,道观、祠堂和义庄在这条路上也存在过一段时期,清朝中期建立的玉枢道观,原有大殿等建筑,之后由于年久失修,被拆除,现由家具店代替。景德路484号曾有一个林则徐祠,清同治五年,长洲县知县蒯德模建造,冯桂芬为其撰写了《林文忠公祠记》。

越深入探寻景德路,越发可以挖掘出更多不为人知的“野史”。位于景德路372号的陈氏义庄,现仅存一座亭子和一棵树,其实50年代初,除了亭子、假山、树木和几间房屋外,其余均不存在了。

如此看来,遗址古迹众多是这条路最明显的特点,环秀山庄、明代大学士王鏊祠堂、明代状元申时行宅、清代状元毕沅宅和春晖堂都是闻名苏州的“珍宝”,环秀山庄历经过几次变迁,其址原为东晋王珉宅第,后舍为景德寺。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中又成为申时行宅,后来相继作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氏毅宅。道光二十九年,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重修东北部花园,名为颐园,或称为“环秀山庄”。别看园子虽小,布局却十分精致;假山虽小,却极有气势,其中戈氏所叠假山,享有“独步江南”、“尺幅千里”的美誉。

景德路就是这样一条可以闹中取静的“清幽”之地,百姓曾在这里的寺庙虔诚地拜佛,如今仍有不少信佛之人前往城隍庙烧香祈福,为各自心中的那份心愿而祷告。

图片来源于《老苏州?百年历程》、《苏州旧街巷图录》等

特别鸣谢:苏州市方志馆

专家支持:潘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