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乔新戏:中医健康知识讲座(10-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2:20:51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10-15)(2009-05-10 17:48:32) 标签:杂谈

惜妙玉,青灯古殿负春光 

妙玉,大观园栊翠庵的尼姑,出身世家,“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因自幼多病,自入空门带发修行,虽身在佛门,终究正值妙龄,对于凡尘中的种种,也是“云空未必空”。  

心高气傲的妙玉带发修行,虽因命中注定“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只能暂时寄身于庵中,并非真的看破红尘,断绝俗念,一心向佛。情丝一缕一直暗系着她惟一能见到的男性———宝玉,这从她在宝玉面前矫情的做作和处处表白自己与众不同就可看出。而她心中这种对凡尘中事务的“云空未必空”的压抑也在一次与宝玉的偶遇中释放出来。当日,妙玉在潇湘馆外遇到宝玉,两人的谈话虽然是琴棋书画之类的高雅之物,而妙玉心中却未必能平静如斯。所以,晚上参禅时才会走火入魔。  

当她病发当天的白天见到宝玉时,两人的情态语言已见暧昧,晚上坐禅时又“听见房上两个猫儿一递一声厮叫”凡心已动,“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仍到禅床上坐了,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只见妙玉两手撒开,口中流沫。急叫醒时,只见眼睛直竖,两颧鲜红”,妙玉已走火入魔。这从中医的角度讲属神魂的病变,原因就在于妙玉久抑的凡心萌动致使相火妄动———从其耳热、两颧鲜红的外证可见。相火妄动则引动心火,心神被扰则难于统摄魂魄。《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类经》注曰:“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终至神魂不藏、不安于舍而出现诸多幻觉:“觉得禅床便恍荡起来,身子已不在。便有许多王孙公子要求娶他……一回儿又有盗贼劫他去持刀执棍的逼勒,只得哭喊求救”,所以那大夫开出降伏心火的药,吃了一剂,心火降则神魂略定,故稍稍平复了些,但是,终究是凡心未灭,所以“病虽略好,神思未复,终有恍惚”。其实,佛门中人思凡,本已难解,更何况妙玉这般性灵乖巧的女儿家。只是妙玉父母双亡,又陷身尼庵,无人做主,平素只得将个人的情感欲望深藏着,但心中却有着“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的情感压抑,满心的积虑无处排遣,被压抑的情思一旦找到宣泄口,神魂难定而终至走火入魔。也许“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才是妙玉的真性情吧。  

叹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  

王熙凤,贾琏之妻,贾府的主事人。虽然贾府还有邢、王两位夫人,王熙凤只是贾家的孙媳妇,但因为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办事能力强,“粉面含春威不露,朱唇未启笑先闻”,压得住那些刁奴泼妇,虽然是小辈,却也大权在握。金陵十二钗中有五位是青春夭亡的,凤姐是死得最凄凉的一个。宝玉的病是急出来的,凤姐的病则是气出来的,操劳出来的。凤姐生性要强,事无巨细,一定要自己经手,得罪了不少人。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自己的辈份并不高,管得住奴才管不了主子,最后连自己的婆婆也得罪了,当然也受了不少气,结果也和秦可卿一样,肝郁气滞血瘀,连已经怀上的孩子也小产了,并由此落下病根,漏下不止,“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竞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  

凤姐逞强,又不知保养,加上经常受气生气,肝气必郁,肝气一郁,必然出现月经不调,或经闭,或漏下不止,结果从那时起,凤姐就落下了漏下的病根,也就是鸳鸯所说的“血山崩”。在中医属血证范畴,这血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营养物质的流失是对身体最大的伤害,再强壮的人也经不住长期出血,更何况是一个劳心劳力的年轻女人呢?于是,日复一日地消瘦下去,加上贾府日渐败落,“忽啦啦似大厦倾”,树倒猕猴散,凤姐已经回天乏力,加上自己之前所做的那些仗势欺人的坏事被人告发,心力交瘁的凤姐终于撒手而去,“琏二奶奶没有住嘴说些胡话,要船要轿的,说到金陵归入册子去”,虽然有玄幻成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凤姐的病根依然是在肝郁气滞上。争强好胜的凤姐到最后也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养生是一种自我调养,是人们在满足了一定的生活需求之后,产生的一种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一般来说,在古代,刻意地注重养生应该是那些有钱又有闲的人才能享受的一种生活。作为名门大户,贾府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必然注重养生,中医养生中的药食、运动等相结合的方法,在《红楼梦》中描述得颇为详尽。  茶,醒脾提神保健康  茶是中国最主要的饮料,同时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在中医的很多方剂里都有细茶一味,最著名的就是治头痛的川芎茶调散和清胃热的五虎茶,其中的细茶也就是我们日常所吃的茶,当然,最正宗的应该是西湖龙井(专业术语就叫“道地药材”),但是,如果没有条件找到西湖龙井,一般的茶叶也没有问题,入药不像品茗那么要求严格,我们要的是茶的凉性和清新上行的特点。《红楼梦》中的茶虽然不入药,但也是养生和休闲的一种方法,书中提到品茗的场景很多。名门大户中不仅吃茶的规矩多,而且茶的种类也多,其中最重要的当推贾母最喜欢的老君眉。此茶就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一般的茶道要求使用紫砂壶,单单这君山银针就是要用玻璃杯子,因其冲泡之后,茶叶像针一般竖立在杯中,用玻璃杯子可以看见一根根的茶叶从上而下,慢慢地徐徐降落,排列成队,美之极矣。老君眉的冲泡之法也有讲究,须取梅花雪水,埋于树下,次年之夏取出泡茶,才能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既养心又养生。《红楼梦》中茶的种类甚多,除了醒脾提神的老君眉之外还有消食兼以通经的女儿茶(就是我们现在的普洱茶),还有贾宝玉最爱喝的六安茶。从中医的角度讲,茶能醒脾化湿又可清热提神;从西医角度讲,茶中的可卡因可以提神又能降低血脂,因此喝茶确是一种养生之道。  酒,助兴养生两相宜  酒是古代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发明的一种饮料,现在的人们喝酒,大多以增进感情或加强沟通为目的。酒作为一种重要溶剂,不仅在化学工业中有用,且在中医中也属常用药物。在中医四大经典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很多的方剂都是加入黄酒、烧酒等,因此酒成为一味重要的中药。在贾府这个大家族里,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酒当然是少不了的,除了在宴会上的各种酒之外,富贵人家的养生依然离不开酒的参与。以下列举书中几种与养生关联较大的酒。  合欢酒:就是合欢花浸的烧酒,是黛玉重要的养生酒。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解郁等功效。中医认为,合欢性平、味甘,能够舒郁理气、安神活络、安五脏、和心志,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之症,令人欢乐忘忧,久服轻身明目。烧酒味辛性热,走而不守,可以行气理气,所以黛玉用它不仅能驱除寒气,而且对于黛玉的多愁善感、夜间失眠也有独特的功效。  屠苏酒:在大观园里有除夕献屠苏酒的习俗,而且此酒还是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养生之酒。屠苏酒是药酒,用赤木桂、防风、蜀椒、桔梗、大黄、赤小豆等浸泡而成。具有祛风寒、清湿热及预防疾病的作用。  黄酒:也叫绍酒,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多次提到绍酒,此酒是宝玉特别喜爱的养生酒,因为这种酒酒性平和、不伤人、有营养,因而深受大观园里上下人等的欢迎。不仅如此,黄酒也是江浙人所喜爱的一种酒,乌篷船里人手一瓶的景象随处可见。  饿,适时饥饿保平安  饥饿是一种养生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治疗的方法。在中医的经典中经常出现的“损谷”就是饥饿疗法。在《红楼梦》第53回中,晴雯感冒后几近痊愈,因补孔雀裘复感,病势渐重,便用了贾府中的风俗疗法———饥饿疗法,又慎服药调治,便渐渐好起来了。患者病后不吃得太饱或者是只吃清淡的东西,以防由于饮食问题导致复发,这也是一种养生的方法。饥饿养生不是完全不吃或者是真的让自己挨饿,而是在外感(常见的是感冒、中暑)或者是食滞(常见的是消化不良)之后,让不堪重负的脾胃有个休息的时间。从中医角度来讲,饥饿养生是对脾胃的修复,是欲擒故纵。从西医角度讲,饥饿养生是让胃肠道中的物体排空,有利于黏膜的修复。当然,作为一种养生的方法,这种饿和作为治疗原则的禁食不同,不是净饿,而是不要吃得太饱。  走,安步代车益寿年  贾母是《红楼梦》中的老寿星,她的养生之道中除了饮食喜欢清淡、甜烂、少而精之外,她还喜欢散步游玩。她认为散步是“疏散疏散筋骨”,每逢节日总是和儿孙媳妇们在大观园里走动、玩乐。现代人也很注重散步养生,吃完饭去散散步,也成为很多现代人的一种习惯。从中医角度讲,散步是一种运动,可以健运四肢,而中医理论是脾主四肢,因此散步对于脾胃的运化有重要的反馈性作用。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总是记不住那么多人的名字,家乡有句俗话说:“三国不识名,封神不识骑”,意思是《三国演义》中的人太多了,记不住,《封神榜》中的坐骑太多了,也是记不住。与《红楼梦》相比,《三国演义》中涉及的中医中药内容并不算多。但是,虽然不多,却也可以看出中医中药的奇妙之处。  《三国演义》中的疾病基本上是外科刀箭伤和情志病,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及该书所叙内容有关。在战乱年代,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刀箭伤是难免的。同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权臣弄术,群雄混战,民不聊生,作为统治阶级的士大夫阶层,其中胸怀宽广者则忧国忧民;士大夫中也有心胸狭隘,忌贤妒能者;也有怀才不遇,忿忿不平者。如此多忧、过思、郁怒,则情志过激,终会伤及脏腑变生疾病。  不可否认,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的外科有其自身的缺陷,比如解剖的不精确性等,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医的疗效。在冷兵器时代,就是靠中医的外科为负伤的将士们清创、护理伤口的。在汉朝,华佗已经发明了麻沸散作为麻醉剂为病人进行手术治疗。《三国演义》中的外科医案基本上是华佗的病案记录,成功地将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的艺术形象极其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弥补了正史的平淡。在第15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东吴将领周泰为救孙权拼命厮杀,自己“身被十二枪,金疮发胀,命在须臾”。帐下董袭言及自己以前曾身遭数枪,蒙一郡吏虞番推荐一个医生,再由虞番介绍当世之神医,由此华佗出场了。华佗果然是出手不凡,面对的是一个真正“千疮百孔”的周泰,“佗曰:‘此易事耳。’投之以药,一月而愈。”从文章的叙述来看,周泰伤得很重,以至于“命在须臾”,华佗究竟用了什么药,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华佗诊治之后,周泰没有感染,没有并发症,而且在一个月后就痊愈了,可以说,中医外科对于刀箭伤的处理还是非常得当的,所以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好的疗效。当然,这只是个序曲,是为华佗后来的名扬天下,为后面更加精彩的高潮作一个铺垫。  东汉末年是一个不幸而又万幸的年代,不幸是因为其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但是,如果从中医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万幸的时代,因为在此期间出现了华佗和张仲景,出现了《伤寒杂病论》和《中藏经》,虽然《中藏经》已经失传,但是华佗的故事、医案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华佗与医圣张仲景不同,张仲景是坐堂医,只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为人治病,但是华佗是游方医,居无定所,每到一处都为老百姓治病,因此当关公在樊城中箭时,华佗就赶到樊城为一代名将刮骨疗伤。  关公,一位被神化的名将。但是却偏偏因为轻敌,在水淹七军之后攻打樊城之时,“止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于是给了守城将领曹仁可乘之机,招了“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霎时间那是箭如飞蝗啊!关公右臂中箭翻身落马。如果是一般的箭,对于关公来说,就是皮外伤,不在话下,但是,这不是一般的箭,曹仁也深知关公厉害,所以他的箭是淬毒的,当关公回营时“毒已入骨,右臂轻肿,不能运动。”好强的关公为了稳定军心又不肯回荆州休养,疮又不愈,于是众将只能遍寻名医。于是华佗驾小舟自江东,特为关公箭伤而来。当时关公正与马良弈棋,华佗请关公伸臂看视。“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这“乌头之药”就是指箭上的毒是乌头的毒,这乌头是剧毒之品,如果入药不仅要经过炮制还要先煎、久煎,可见它毒性之烈,所以必须彻底清除。华佗打算用大环钉在大柱上,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首,再动手术。对于一个沙场老将使用这样的办法,可想而知这个手术的“惨烈”程度。但是,关公毕竟不是一般人,过五关斩六将早已让我们见识了这位“神人合一”的将领的传奇式的经历。所以,面对着华佗如此大动作的准备,“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环?’……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公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关公很是开心,“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这虽然有很多渲染,很多夸张,由于《三国演义》是小说,所以终究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但是,除了《三国演义》外,史书《三国志》也有类似记载,既然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有所记载,我们可以相信,在当时应该已经有了进行这样的外科手术的能力。所以后人有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关公当时的状况应该是由于箭伤透骨而出现类似于骨髓炎的病症,所以,需要割肉刮骨,清除感染的骨段,可见,中医外科在当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不管中医外科后来的发展轨迹如何,也不管西医如何看轻中医在形态学上的缺陷,中医外科在三国时代已有如此水平是难以否认的。虽然西医的解剖学与生理学在古希腊时期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真正用于临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西方外科学是在16世纪以后对于解剖的正确认识后开始出现的,而真正出现包括手术、抗感染等在内的现代外科学是在19世纪40年代。可见,我们中医外科的完善至少要比西方外科学的完善早1500年。在《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由于过悲过怒而致病的病案。在第13回中,杨彪和朱儁由于李傕劫天子,郭汜劫公卿“‘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之间耳。’相抱而哭,昏厥于地。”甚至于“归家成病而死”。当然,这只是《三国演义》中情志过激而导致疾病的一个序曲,只是铺垫,真正的高潮是诸葛亮三气周瑜,送了周郎的性命。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文人墨客怀念赤壁的千古绝唱。“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是,直面残酷的战争,毕竟没有文人墨客的浪漫主义,面对着10倍于己方的曹军,就算是久经沙场的周公瑾也未必有词中的轻松。他需要面对的是战与降的选择,是江东父老的命运何去何从,所以潇洒倜傥的周都督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当然,周瑜毕竟是周瑜,在这么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他依然可以让蒋干中计,依然可以让黄盖诈降,依然可以让庞统献连环船之计,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但是,偏偏多了一个诸葛亮,他处处识破周瑜的计谋,让周瑜又惊又气。毕竟,在兵不厌诈的战场上,有个人永远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是个天大的威胁,更何况,周瑜少年得志、心高气傲,怎能容他人酣睡于自己卧榻之旁。因此,周瑜三番五次难为诸葛亮,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势头,可一场场凶险都在诸葛亮的机智下化解了。心胸狭窄的周瑜对于诸葛亮的嫉妒是其情志郁结的病根。  赤壁之战前,周瑜定下火攻曹营的大计,但“火”需要“风”,而且,必须是“东南风”才能烧到北岸。当时正值隆冬,哪里来的东南风?周瑜开始未料及这点,当大风刮旗拂面时才突然意识到,但为时已晚,破曹之战已箭在弦上,而隆冬时节盼东南风等于守株待兔,于是周瑜急得“昏倒在地,口吐鲜血”。这个重要关节,众人皆昏昏然,而只有诸葛亮昭昭然。诸葛亮给了周瑜16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治好了周瑜的心病,于是就有后来的“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以区区8万兵力打败了曹操80万大军。但是周瑜对诸葛亮的嫉恨有增无减,也引发了他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后来的“三气周瑜”分别为:一气周瑜,夺了南郡取荆州,让周瑜金疮迸裂;二气周瑜,将计就计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金疮难愈了;最后,诸葛亮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三气周瑜,最终让周瑜在大叫“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愤中恨恨而亡。  一代名将却最终死于嫉恨,死于自己的心胸狭窄。从西医学来讲,周瑜的死可能是由于伤口的反复迸裂导致的反复感染,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所谓的抗感染处理,所以,出现了败血症,这是周瑜重要的死因。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周瑜的死是真正的“气死”,就是典型的肝气郁结导致的气血逆乱最终导致了血液妄行吐血而死。这也给了世人很好的警示,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做人何必计较于一时的得失呢,对别人宽厚一些,对自己也宽厚些,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生活。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人也是由于情志病而死,而且病得遗臭万年,因为他杀了神医华佗。他就是魏王曹操。曹操是奸雄,虽然易中天认为他是“可爱的奸雄”,但是,不管是可爱还是可恨,他是奸雄,几乎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共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残暴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杀人无数。终究是亏心事做多了,会心虚的,这个心虚就表现在他的多疑上。多疑则伤心,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矣”,所以才会生出种种不适,最明显也最严重的就是他的头痛之症。  曹操本身就有头痛之病,第22回中,袁绍令书记陈琳写征伐曹操的檄文,并于各处关津隘口张挂。檄文传至许都,当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文传进,曹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又第23中,建安五年,太医吉平对国舅董承说:“操贼常患头风,痛入骨髓;方一举发,便召某医治”,传统医学认为“头风”是指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甚至一触即发的病症。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七情不调是诱发头风的重要原因。古代医学著作《证治准绳》指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也。”在东吴将关公的尸首送到洛阳以嫁祸曹操之后,曹操将关公厚葬,但是“每夜合眼,便见关公,操甚惊惧”,甚至不敢在旧行宫住下去。从中医角度讲,恐伤肾,过度惊恐伤及肾脏,“肾为先天之本”,肾为恐所伤则引发百病,这给他后来的剧烈头痛种下了病根。从西医角度讲,严重的失眠和惊恐导致出现了神经官能症,从他的暴戾和喜怒无常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出现问题了,对于一个66岁又工于心计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很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  为了求得安宁,避免行宫旧殿的“妖魔”纠缠,曹操决定砍大树造新宫殿。谁知当曹操佩剑亲自砍伐一棵长了百年的老梨树时,竟然被树中的“血”溅了一身。曹操大惊,当晚便睡卧不安,梦见“梨树神”用剑来砍他,曹操吓得大叫而醒。惊醒之后,立即感到头痛难忍。“急传旨遍求良医治疗,不能痊可。”后又请华佗诊脉视病,华佗说:“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多疑而心狠的曹操以为华佗害他,使华佗死于狱中。一代神医就这样被杀害了,华佗的经验曾写成一本书托给狱卒带出监狱,也就是后来世间所传说的《青囊经》,但是没想到被狱卒的老婆当柴火烧了,原因很简单,免得像华佗那样有牢狱之灾。华佗被杀后,曹操又遇几次惊骇,幻见被他惨杀的马腾父子、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伏完、董承等20余人,浑身血污,前来索命。曹操病势加剧,更觉头目昏眩。次日,又觉气冲上焦,目不见物,不多时便气绝而死,寿年66岁。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无法知道曹操是否有高血压等病史,但是,从症状和病程看,曹操头痛的病史并不短,从建安五年,陈琳檄文治好曹操的头痛开始,至少有20年的病史。曹操20多年的平时头痛大概应属于血管性头痛。这20年中,曹操南征北战,用尽心机,耗尽心血,在老年的时候,由于有严重的情志刺激,出现情绪极大波动,所以出现脑血管意外并不奇怪。

《西游记》第10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中写道,唐太宗因答应救泾河龙王,却不料魏征梦斩了这孽龙,于是那泾河龙王来与唐太宗讨命,吓得唐太宗“战兢兢一夜未眠”,“医官出来,众问何疾。医官道:‘皇上脉气不正,虚而又数,狂言见鬼,又诊得十动一代,五脏无气,恐不讳只在七日之内矣”。因为这是神话故事,是因为既受惊恐,又加上地府中的冤魂告状,所以才会一夜之间病得这么重,也才有后来的地府还魂,死而复生。但是,医官描述的脉象却是十分精彩,正是临终之脉。这脉气不正,一来是因为皇帝是受惊过度,尤其是因为梦见龙王索命,正是那“不干不净之物”所为,而真正的病理原因,当然就是皇帝因受惊过度,正气衰微,再结合御医后面那句“虚而又数”,正是戴阳证也就是回光返照的脉象,因为虚阳浮越,所以脉象虚数。“十动一代”以中医言,代脉的出现是脏气衰微的征象,从现代医学来讲,就是心律不齐,应该也是严重心脏病的脉象。所以,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脉象却相当精彩,可见作者的医学功力。  

在书中还有其他的中医药知识,在朱紫国为国王治病不仅悟空显威,沙和尚也不甘示弱,悟空叫他取大黄一两为末时,他说:“大黄味苦,无毒,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这大黄是味荡涤积滞之邪的好药,性烈而力宏,故有将军之名,但是考虑到国王“久病必虚”,沙僧还是劝悟空不可滥用攻伐。猪八戒对巴豆也有妙说:“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积,荡涤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太医院医官对药性的理解也很深入,“兜铃味苦寒无毒,定喘消痰大有功。通气最能除虫蛊,补虚宁嗽又宽中。”  更有趣的是,书中的一些诗词竟然也是用中药嵌字,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小说第36回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是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像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指取经成功返回唐朝。吴承恩从大量中药的药名中,选择了能表达小说内容的几味,使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拍案叫绝。
      在第28回里,吴承恩还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词的内容如下: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个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的战斗场面。  

光怪陆离的神话虽然给人不真实的感觉,但是《西游记》从它产生至今就一直被人们传诵,对于其中的很多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对书中的中医药知识却少人提及,仔细研读,我们不能不承认,作者吴承恩不仅是个优秀的作家,还应该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学养,他在小说中对中医知识的运用也称得上是得心应手。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16-21)(2009-05-10 17:52:43) 标签:杂谈 一代文学大师曹雪芹不仅精通文学,他在其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而且还精通医学,书中描写刘姥姥暴饮暴食后腹泻就颇为生动。  刘姥姥曾多次进大观园。由于她朴实、开朗、幽默,很受贾府上下的欢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遇上贾府摆酒,两宴大观园,她也应请参加了。宴会后,去逛大观园。鸳鸯带着刘姥姥逛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姥姥认为是大庙便趴下磕头。使众人笑弯了腰,众人问她这是什么庙,她说是“玉皇宝殿”。众人笑得拍手打掌,还要拿她取笑时,刘姥姥只觉得肚里一阵乱响,忙拉着一个丫头,要了两张草纸就解裙子。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住她,说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角上去了。那婆子指给她地方,便乐得走开去歇息。那刘姥姥因多喝了些酒,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发渴,又多喝了几碗茶,不免腹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出得厕来,被冷风一吹,且加上蹲了半天,忽一起身,只觉眼花头晕,定了定神,却已辨不出路径,信步走去,竟然走到怡红院,见到里面有床,便身不由己地躺到床上鼾睡去了。  刘姥姥的腹泻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有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病情较重,多有发热,不能自愈;有由于肠变反应引起的,如吃了虾、菠萝等出现腹泻,这种腹泻多无腹痛;有的由于结肠功能紊乱所引起,病程较长,伴有阵发性肠绞痛。这些腹泻与刘姥姥病情和病史不符,刘姥姥的腹泻显然是暴饮暴食而引起的,禁食后可自行停止。  刘姥姥生活在农村,平时多吃粗茶淡饭。她参加大观园宴会,一下子吃了不少油腻、不易消化的菜肴,还吃了藕粉桂花蛋糕,松瓤鹅蛋卷及螃蟹馅的饺子。这些食物不但含高蛋白、油腻、不易消化,如果不新鲜,还有污染致病菌的可能,都可引起腹泻。刘姥姥的腹泻不那么严重,只要禁食一二天,便可恢复健康。如果是现在,只要用些抗感染药,如黄连素、磺胺类药、氟呱酸等抗生素,加上帮助消化制剂就能很快治愈。如果腹泻频繁,量多,应予注射补液。刘姥姥的腹泻告诉人们,为了身体的健康,切勿暴饮暴食,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中国的四大名著各有其特点,《红楼梦》的才子佳人,《三国演义》的文臣武将,《西游记》的妖魔鬼怪,《水浒传》的草莽英雄都让几百年来的读者着迷。才子佳人心嫩身娇,文臣武将忧国忧民,因此,在《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描述的疾病大部分是内伤疾病或者是刀伤,而《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也用中药,只是,他们并不是用来治病救人。  在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吴用、晁盖等人将蒙汗药放入白胜的酒桶中。在黄泥岗上,又热又渴的押送生辰纲的官兵们实在是抵不住酒香的诱惑,就连小心谨慎的青面兽杨志也喝了半瓢,当看见他的小喽罗们一个个头重脚轻,呼呼大睡,杨志只得心中暗暗叫苦,可惜他的药力已经发作,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他老丈人蔡太师价值十万贯的寿礼成了梁山好汉们的囊中之物,兵不血刃地结束战斗,开庆功宴去了。  在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中,武松因为哥哥武大郎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被发配孟州充军,来到十字坡的一家酒馆打尖儿,老板娘正是母夜叉孙二娘。武松对这家酒店早有耳闻,知道这是一家黑店,于是格外谨慎,还故意找茬,戏弄孙二娘,气得这孙二娘也顾不得她家相公的千叮咛万嘱咐,一生气,在酒中下了药,一壶酒上来,两个衙役乖乖倒下,不省人事,幸亏武松机灵,乘孙二娘不注意,把酒泼了,要不然,这三人早已成为十字坡上过往行人盘中的人肉包子了。那么,到底是什么那么厉害,让这些身怀武艺的人那么快地昏迷不醒呢?当然《水浒传》中说得很清楚,就是蒙汗药。这个药,也和中医学大有关系。  在古代医书中是没有“蒙汗药”这三个字的,但是确有一些单味药物或者复方方剂有麻醉作用。从一些古籍的记载中也可以知道,用于麻醉的药物主要成分是曼陀罗。曼陀罗又名洋金茄花、山茄子,为一年生草木植物,产于我国西南各省,夏秋间开花,花紫色或白色,有漏斗形三合瓣花冠,边缘五裂,果实为卵圆形,有不等长尖刺,熟时四瓣裂开。叶、花和种子含茛菪碱、东茛菪碱等成分,具有麻醉、镇痛作用。现用曼陀罗制成的洋金花制剂,多用于手术麻醉。用曼陀罗制成蒙汗药,是何人何时发明,并不知晓。但古书中有关此药的记载颇多。如宋代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五溪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对其制法,明人魏滩在《岭南琐记》及清人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都有同样记载:“用风茄为末,投酒中,饮之,即睡去,须酒气尽以寤。”  历代医书中也有不少关于用曼陀罗麻醉并进行治疗的记载。宋代窦材《扁鹊心书》记载了内服麻醉药方“睡圣散”,书中写道:“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此方由山茄花(曼陀罗)、火麻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一服后即昏睡。”元代外科医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记载用“草乌散”作整骨麻醉,书中写道:“服后若麻不得,可加曼陀罗花及草乌五钱,用好酒少些与服。”该书也记载了很多外科手术治疗的病案,其中提到在战场上送下来的伤员中,有人肚皮划破,肠子流出,经过救治,将肠子送回腹中并缝合对齐,病人痊愈康复,这在现在也应该是一个急诊大手术,可见当时的外科技术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而麻醉药在当时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从这些记载推测,本来医生使用的麻醉药,流入坊间,被拿去用作蒙汗药,就没什么奇怪了。
《儒林外史》主要是通过各种人物来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尖锐讽刺了封建士人的种种丑态,作品的讽刺手法婉转含蓄,作品的语言犀利辛辣,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一部讽刺小说。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儒林外史》中中医药的内容也不少,其中范进母子的乐极生悲,严监生的气恼而亡,鲁编修的痰郁互结都是精彩的例子。  范进,屡试不第的老童生,从20岁时就开始参加院试考秀才,30多年中考了20余次,虽屡战屡败,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依然是屡败屡战,终于熬到了周进主持院试。这周进原也是屡试不第,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花钱捐了监生,直接参加考举人的乡试。作为学道主持院试的他原本就有着以己度人的怜才之心,看见老童生范进面黄肌瘦、胡须花白,依然前来应试,不禁想起自己的经历,有心要拉范进一把,于是在读完三遍他的文章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于是填了第一名。范进的院试考了几十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中了秀才,可以参加乡试了。贫寒的他去找岳父借钱去参加乡试却被岳父大骂一顿,断言他不可能中举的,但是范进并不甘心,“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虽然可以瞒着岳父去考,但是岳父那顿痛骂却依然在他心理上起了作用,并不对中举抱有多大的希望,只是不让自己有所遗憾而已。  没想到,他却真的中了举人。报喜的人在集上找到了准备卖鸡买米的范进,但是几十年来受惯人讥讽而且对中举并不抱希望的范进以为又是邻居戏弄他。当他被邻居硬拉回家后,看见升挂起来的报贴上写着“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之后,“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一般来说,被吓晕的人很多,但是高兴得晕了的却很少,众人慌忙抢救,灌了水,虽然醒了,却疯了,老太太和娘子很是伤心,终于熬出头了,却失了心智。倒是报录的人见多识广,知道范进是“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只要能把痰吐出来就好了。  这就是典型的“痰迷心窍”,又叫“失心疯”,可以急性或者慢性发作,患者有神志的改变,如果没有暴力倾向不打人骂人的话,中医一般称为“癫”或者叫“文痴”。一般中医的治疗都是使用化痰开窍的药物,也可以用情志相克的方法进行治疗。当时情况紧急,再诊脉熬药怕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幸而,对于这种由于突然的强烈情志刺激,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以情胜情”的方法来治疗,即“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的,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人都知道范进最怕的就是他岳父胡屠户,可现在因为女婿中了举人,已经由任他呼喝的范进变成了“贤婿老爷”了,他也不敢随便打,因为中举的人可是天上的星宿,打了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但是在众人的哀求下,胡屠户只得“把刚才的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范进被他这一巴掌打晕了,幸亏众人帮忙捶背抹胸,把痰吐出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范进这边刚刚好,谁料想,范老太太因为范进中了举,家里有钱了,有人伺候了,竟然乐极生悲,“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突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可怜苦了一辈子的老太太,盼望儿子进学中举,终于等到了儿子出人头地,却没来得及享福,就这么一下子撒手人寰。从西医的角度讲,老太太应该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中医的七情致病中就有过喜伤心,因为太高兴了,以致心气涣散。老人本身就已年老体虚,再加上伤及心气,纵是神医也无力回天啊!

继续讲《儒林外史》中的案例。

严二,也就是严监生,本名叫严大育,家有十多万银子,却吝啬成性,完全就是中国版的“葛朗台”。这个吝啬的有钱人却胆小怕事,待人接物经常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以致内受胞兄欺压,外受妻舅挟持,终致气恼而亡。  严监生这病得来也是由来已久,他哥哥———严贡生逃了案子,官府找到他的头上,为了消灾,花了银子,请了酒席,对于吝啬成性的他来说早已郁闷不已,加上两个所谓“铮铮有名”的妻舅,看出他的软弱对他产生觊觎之心,严监生虽然对他们的心性十分了解,也对他们有所防备,但是因为对他们有所顾忌有所倚仗,将其妾赵氏扶正也需要他们的支持,所以也只能任他们摆布。
      “内忧外患”的严监生终于撑不住了,在其妻王氏去世不久,一来思念亡妻,二来心疼自己被妻舅“巧取”的银两,终于在新年过后病倒了。“新年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过了灯节后,就觉得心口疼痛,初时撑着,每晚算账,直算到三更鼓,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不想春气渐深,肝木克了脾土,每日只吃两碗米汤,卧床不起。及到天气和暖,又勉强进些饮食,挣起来家前屋后走走。挨过长夏,立秋以后病又重了,睡在床上……心里只是急躁。”严监生这病也是忧郁而生,应该归于肝郁一类,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春天应肝,主疏泄,当春时肝气本较旺,人的心情本应豁达舒畅,严二不能借着自然之气调畅自己的气机,反而因为各种事情而郁闷,则气滞难以升发畅达,有余之肝气横逆犯脾而使病加重,到了立秋之后,秋天属金而克木,金性敛肃,人体之气机难以舒展升发,则肝木更抑,所以,严监生的病又严重起来了。到了中秋之后,已是“医家都不下药了”,看来是不成了,但是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只有赵氏知道他的意思,是因为灯里点了两茎灯草,于是挑掉一茎,严二把手放下,顿时没气了。可怜这严二,吝啬一世,死时还要怕两茎灯草浪费钱,只可惜在他死后不久,他儿子也死了,他的哥哥就巧取豪夺霸占了他的财产。看来他这么节省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继续讲《儒林外史》中的另外一个故事案例。鲁编修,一个贫困潦倒的“穷翰林”。明清时代,进士尤以能进入翰林院为荣,这是因为进入翰林院也许就是飞黄腾达的开始,自明英宗时起就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所以读书人无不以中进士,进翰林院为奋斗目标。但是,翰林虽然令人羡慕,也似乎是前程无量,但在飞黄腾达之前却也只是个冷寂的京官,是个没有油水可捞的清水衙门,翰林们也只是每日编编书,写写文章,所以,鲁编修自称是“穷翰林”也不是偶然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虽然很想出去捞一把,但是因为没有后台没有门路,美差已经被人钻谋去了,他也就只能干等,终日里结交些文人墨客发发牢骚。  鲁编修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所以他希望自己后继有人,但是,可惜的是他只有一个女儿,所以从小就把女儿当儿子教,希望可以寄托一点自己的希望。但是女儿家终究是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入世的,虽然鲁小姐学问了得,只可惜不是男儿身,不然“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既然女儿不能去考试,就希望能招个好女婿,替自己了了这份心愿。于是找了个所谓的“名人之后”的蘧公孙,“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没想到这蘧少爷却是个“雅人”,对于科举这等“俗事”并不为意,不仅小姐伤心,连鲁编修也深感后继无人。“编修公因女婿不肯做举业,心里着气,商量要娶一个如君,早养出一个儿子来叫他读书,接进士的书香。”夫人因他年纪大了,劝他不要,他就更生气,结果“跌了一跤,半身麻木,口眼有些歪斜。”这是中医所说的中风,西医学名叫脑血管意外,但是一般也称为中风。陈和甫给鲁编修切了脉道:“老先生这脉息,右寸略见弦滑,肺为气之主,滑为痰之征。总是老先生身在江湖,心悬魏阙,故尔忧愁抑郁,现出此症。”陈和甫对脉象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对病因的分析只是看到了皮毛,只知道鲁编修是“忧愁抑郁”,却不知他所忧之事并非庙堂之事,而是自己后继无人,导致的痰郁互结。原以为自己选了个好女婿,谁知这女婿竟然不做举业,不免伤心气愤。本身编修老爷已经年老体弱,怎禁得这般恼怒着急,于是生出病来。更有陈和甫所说的“近日医家嫌半夏燥,一遇痰证,就改用贝母;不知用贝母疗湿痰,反为不美。”这是因为贝母是用治燥痰的药物,燥痰要润,所以贝母本身偏于和缓柔润,对于黏腻的湿痰是火上浇油,所以说“反为不美”。对于老编修陈和甫自有妙方,老先生此症,当用四君子,加入二陈,饭前温服。……这病就退了。”肾是人的根本,所谓“肾为先天之本”,如果肾出了问题,必然影响全身,再加上老先生这个问题就是由于年老体弱,肾虚气不化津而成痰,再加上忧愁抑郁,耗劫真阴,导致痰郁互结。陈和甫辨证对了,当然就是药到病除了。
《镜花缘》是继《红楼梦》之后出现的一部比较优秀的古典小说,作者李汝珍花费了将近30年的心血创作出来,经过多次披删,三易其稿始成,成书于1820年稍前,正是清朝康乾盛世的末期,清王朝正由盛而衰的阶段。和其他清代的创作者相似,李汝珍也喜欢在自己的书中应用中医中药的描写来衬托人物,毕竟,生老病死人所难免,也由于古代儒生一般都是熟读医书,所谓“是为大儒乃大医也”,所以,作者对于中医药的应用都是得心应手。《镜花缘》一书论及中医内容较为全面,内外妇儿诸科内容无一不有,所以在书中多次提到各种方剂,涉及的病症包括:中暑、痢疾、跌打损伤、胎漏(先兆流产)、饱胀、痘疹、小儿惊风、便血等。最精彩的是第77回“斗百草全除旧套对群花别出心裁”,群芳以中药名相对,对答如流,对仗工整,同时又遍数百草,让人受益匪浅。  多九公,姓多,排行第九,因为年长,人称“多九公”,倒把真名字忘了。“幼年也曾入学,因不得中,弃了书本,做些海船生意……为人老诚,满腹才学。”在古代,一般的儒生都读医书,因此,儒生多多少少都懂医术,加上多九公常年在海上航行,岐黄之术对于他来说更加重要,因此,九公不仅懂医而且经常有药物随身携带,遇到有人在海上发病就可以“排忧解难”了。书中第27回“观奇行路过翼民郡  谈异相道出豕喙乡”一节中,唐敖见多九公一味街心土救了中暑的水手,不禁心中佩服,同时由于出门日久,感受暑气,身体稍有不适,以为自己也是中暑,就向九公求药,九公说“唐兄不过偶尔受些暑气,只消嗅些‘平安散’就好了。”取出药瓶,唐敖闻过药末,打了几个喷嚏,果然神清气爽。九公说这药的组成是“西牛黄四分、冰片六分、麝香六分、蟾酥一钱,火硝三钱、滑石四钱、煅石膏二两、大赤金箔四十张”,这些药物都是辛凉走散的药物,著名的“温病三宝”中的安宫牛黄丸中的配方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药物,对于热性病都有重要作用。与《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诸葛亮为治军中暑痧而配制的“武侯行军散”的药物组成更是基本上一样,只是后者多了朱砂和珍珠,按照九公的说法是“恐它污衣,改为白色”,基本上可以看出“平安散”就是“武侯行军散”,“专治夏月受暑,头目昏晕,或不省人事,或患痧腹痛,吹入鼻中,立时起死回生。”这个“吹入鼻中”也是一种特殊的给药方法,在现在临床比较少用,因为可以使用胃管进行灌药等,但是在一些危急重证的抢救中有时仍会使用到,像用烙铁淬醋来催醒,还有通关散吹鼻开下焦等,都是吹药法的重要运用。对于吹药应该是有一定的原理的,因为鼻黏膜中,血管较为丰富,药物通过黏膜吸收,迅速入血,要比通过消化道吸收快,尤其是对于由于中暑而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服药的病人,可以运用吹药法。这个行军散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平常人家必备的重要药物,在暑湿较盛的地区,甚至连小孩都知道不舒服的时候吃些行军散,可见此方对后世的影响。  长途旅行不仅容易伤风感冒,中暑伤湿,吃错了东西拉肚子也是很常见的。拉肚子就是腹泻,在西医来讲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消化不良还有就是细菌、原虫或者病毒感染。从中医来讲,多见于泄泻,但是也有外感内伤的区别,亦可见于痢疾。书中第27回中讲到唐敖在巫咸国患痢疾,多九公给了他几服药就痊愈了。唐敖惊讶于九公医术的高明,极力劝说他将药方献出“使天下人皆免此患”。多九公也就将药方说出:“苍术(米泔水浸陈土炒焦)三两、杏仁(去皮尖、去油)、羌活(炒)二两、川乌(去皮,面包煨透)一两五钱、生大黄(炒)一两、熟大黄(炒)一两、生甘草一两五钱……赤痢用灯心三十寸,煎浓汤调服;白痢,生姜三片,煎浓汤调服;赤白痢,灯心三十寸,生姜三片,煎浓汤调服;水泻,米汤调服。”从他的方子看倒是一服寒温并用,解表燥湿的方子,同时考虑了引起泄泻的不同原因采用了不同的加减。这也是中医汤药的好处,汤药不仅药效峻猛,所谓“汤者,荡也。”而且可以随证加减,也就是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发病原因,甚至是同一病人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证候或症状进行加减药味和剂量,从而使药物达到最佳配伍,药效达到最好的发挥。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22-25)(2009-05-10 17:57:32) 标签:杂谈 天下第一秘籍左右互搏这还是《镜花缘》中的例子。老书生唐敖,岭南人,屡试不第,终于考取探花的时候却有人告密说他与武则天的死对头徐敬业、骆宾王等人是结拜兄弟,当然是入仕无望,想起仕途坎坷,不禁心灰意懒,机缘巧合,跟着妻舅一起出洋做买卖,颇长见识。虽然唐敖是个落第书生,但是他古道热肠,又颇有见识,所以,一路上常常助人为乐。在歧舌国,他怂恿多九公揭皇榜为王爷的世子治好了落马之伤,帮一位王妃安了胎,帮另一位王妃治好了乳痈之后,“神医”多九公终于遇到了难题。
  原来,歧舌国通史的女儿枝兰音“自从幼年患了肚腹膨胀之病,服药无数,至今未脱体,连日病势甚重”。多九公见那女孩“面带青黄,腹胀如鼓。看了多时,摸不着是何病症,只管呆呆发楞”。正如唐敖所言,多九公是不擅女科的,因为多九公行医多在船上,罕见女子,少见其病自然不擅。至于替两位王妃治病只是照书给药,因为她们一个因为搬动重物动了胎气,要安胎就给了保产无忧散,这方子出自傅青主的《傅青主女科》,是一个经典的安胎方,又叫十三太保,这是一个在岭南连普通妇人都知道的安胎之方。另一位王妃的乳痈痛苦难当,给了经典的退乳药,也就大功告成了。不仅如此,还应国王的要求给他们留下了治疗痈疽的常用之方,以备不时之需。不过,这些都是只要熟读医书就可以了。
  但是,枝兰音这鼓胀之症对于多九公来说却是个“疑难杂症”,倒是老书生唐敖有个家传秘方,可以治好枝小姐的病。因为枝小姐的病是五六岁时感染的,到此时已有七八年。这便是病因所在,也是唐敖的下手之处,“唐敖道:‘既是五六岁染的,此系幼年停食不化,日久变为虫积,以致膨胀。医家不知,往往误用克食消导之药,徒伤脾胃,与病无益’……‘我家祖传秘方只用雷丸、使君子二味,不过五六剂,虫下即愈’”,雷丸和使君子都是中医常用的杀虫药,老书生这个方子倒也对症。
  从症状来看,枝小姐就是典型的疳积,这是由于感染了寄生虫而未及时治疗,导致虫积于体内的一种病症,由于病程较长,还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是中医儿科四大症“麻惊痘疳”之一,既是能在四大症排上名的,毕竟没有那么容易治好,所以,老书生这两味药虽然是对症,但是如此迅速地治好也是有点夸张色彩的。中医的疳积在我国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因为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了,所以在我国疳积的小儿已经极为少见。但是在非洲还有其他贫困地区依然可以看见小孩骨瘦如柴、腹胀如鼓、头发稀少的典型疳积的症状。西医的病名是儿童营养不良,到了疳积的程度就应该是严重营养不良,这种病症也是由于感染寄生虫所致,所以无论中医西医的治疗都是必须先杀虫的,而中医对于疳积的治疗更加以人为本,不仅用雷丸、使君子等杀虫药杀虫还补虚帮助身体的恢复。只可惜歧舌国竟然没有雷丸、使君子两味药,因此唐敖只得收枝小姐为义女,带着她离开歧舌国,希望能回中国帮她治病。真是好人有好报,老书生帮人治病还得了个貌美如花的女儿,真是两全其美。

继续讲《镜花缘》中的例子。

《镜花缘》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颇有特色的长篇章回小说。《镜花缘》里的群芳,有百人之多,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这百人本是上天的百花仙子。只因凡间皇帝武则天下令百花在一夜之间全部开花,否则就烧尽百花。百花为求自保,只能开花,因为百花“开放各有一定时序……况上帝于花,号令极严,稽查最密。凡下月应开之花,于上月先呈图册,其应否增减须瓣、改换颜色之处,皆候钦裁……不敢参差,亦不敢延缓”,结果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这一百奇女子在武则天开女科考试的时候全部应考,而且都中举,终于百花齐聚,不枉百花仙子下凡一遭。

对对子是中国文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既可活跃气氛,又可分出胜负输赢。群芳在考了女科之后,闲来无事,讲课的讲课,钓鱼的钓鱼,各有各的放松方式,当然也少不了对对子了。但是,她们对的却不是一般的对子,因为在百药圃里,所以她们对的内容自然与药有关。虽然这一章的内容,历代以来都有人抨击是作者炫耀才能,但是不可否认,这许许多多的中药的名字,确实让读者大开眼界,在现代,就是专修中医的人也不一定懂得这么多中药的学名和别名。

百药圃里,群芳斗艳,紫芝姑娘首先发难,看见墙角长春盛开,于是图个吉利,头一个出了“长春”,陈淑媛也不甘示弱,对上“半夏”,长春对半夏倒是绝对,春辉接着借用长春的别名“金盏草”,芳春遥指北面墙角一株植物对出“玉簪花”。原来,这药名也是如此富有情趣。

接骨(续断的别名)对扶筋(狗脊的别名):扶对接,骨对筋,续断和狗脊同为补肾之药,同时,从中医角度讲,骨属肾水,筋属肝木,水木相生,巧!菊婢(凤仙的别名)对桃奴(桃枭的别名):以桃对菊,雅!婢对奴,佳对!蝴蝶花对蜜蜂草(香薷的别名):蜜蜂对蝴蝶,一目了然!木贼草对水仙花:木对水是五行对五行,贼对仙也是妙对,草对花是“理应如此”。木贼对花王(牡丹的别名):木对花一本一末,贼对王一反一正,妙对!离娘草(玫瑰的别名)对待女花(兰花的别名):离娘对待女,妙!既离了娘亲,难免亲娘倚门待女,只是可怜了天下父母心。猴姜(骨碎补的别名)对马韭(麦冬的别名):以马韭对猴姜虽是平平之对,但是,它们的原名相对倒也自有其妙之处,骨碎补是补阳药,麦冬是补阴药,阴阳相对,妙!灯笼草(酸酱的别名)对火把花(钩吻的别名):灯笼对火把,绝!慈姑花对妒妇草(黄芩的别名):慈姑对妒妇虽是绝对,现实中如果真的是慈姑有个妒妇做嫂子,估计也不好过,所以,对倒是好,为天下太平还是不要有事实好。钩藤对剪草(茜草的别名)剪对钩,草对藤,工整!金雀花对竹鸡草(淡竹叶的别名):金雀虽珍,怎奈我竹鸡难寻,好!

千岁蔂对万年藤:千岁对万年,蔂对藤,真是字字珠玑。金星草对玉雨花(梨花的别名):以玉对金,以雨对星,无一不稳。牵牛对逐马(丹参的别名):一牵一逐,收放自如。黑丑(牵牛的别名)对红丁(茶的一类):黑丑中暗藏地支,红丁中的丁却是天干,天干地支,妙对也!倚待草对徘徊花(玫瑰的别名):倚门而待的惶惑,前程未卜的徘徊,世人的心魔尽现矣!倚待对徘徊,天生的绝对!苍耳子对白头翁:耳鬓苍苍是白头,以子对翁也妙对!月桂(蔷薇的别种)对风兰(催生草的别名):以风对月,以兰对桂,巧对!火焰草(菟丝的别名)对金灯花:金灯对火焰,虽不及火把草、灯笼花之妙,但不失为好对子。人柳(三春柳的别名)对佛桑:佛人同宗,桑柳相类,巧对!连枝草(苜蓿的别名)对合蒂花:妙对!迎辇花(合蒂花的别名)对摇车草(连翘的别名):迎辇对摇车,平平之对,无功无过。奔马草(丹参的别名)对伏牛花(隔虎刺的别名):伏牛对奔马,动静相对。山辣(三奈的别名)对水香(泽兰的别名):山水相对,香辣同类,皆是五味之中,可谓妙对。金丝草(狗耳草的别名)对锦带花;金丝对锦带倒也工整。龙须柏对凤尾草:龙凤相对,首(须)尾相应,妙!儿草(知母的别名)对女花(菊花的别名):天生的绝对也!花相(芍药的别名)对木王(梓木的别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花相对木王,妙!互草(常山的别名)对交藤(首乌的别名):一互一交,互通有无,好!更妙的是常山与首乌更是效属同类,均有截疟之功。茶花对酒树(椰的别名):“寒夜客来茶当酒”,茶、酒均属雅致,同类对举,倒也妙对。鬼丑(甘遂的别名)对神麻(疏麻的别名):不见神仙脸上生麻子,未遇鬼怪模样长得丑,鬼丑、神麻也只是文字游戏。

五行草(马齿苋的别名)对二至花(柳穿鱼的别名):五行对二至,妙!独活对丛生(玉兰的别名):一处独活乐何在,遍地丛生是幸事,巧!昆仑草(青葙的别名)对蓬莱花(瑞香的别名):昆仑是神山,蓬莱是仙岛,虽则音韵难寻,倒也稳对。马蚁草(地锦草的别名)对狗蝇花(腊梅的别名):马蚁是一兽一虫,实不易对,难得有狗蝇对之。鹦鹉菜(菠菜的别名)对鹭鸶藤(忍冬藤的别名):菠菜又名鹦鹉菜,所以才有了《还珠格格Ⅰ》中的紫薇把素炒菠菜起名叫“红嘴绿鹦哥”。鹦鹉对鹭鸶,且都是鸟字为形部,妙!王孙草(牡蒙的别名)对帝女花(菊花的别名):帝女王孙,何其荣也!又是天生的绝唱。

日已西斜,群芳斗百草,尽兴而回,也让后人饱览其运用之妙。以百草为对,不仅是雅兴,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很多药物(植物)的别名都是闻所未闻,开一开眼界也是一大幸事。不管书评家对此作何评价,对于我们自己确实是知道了很多植物的趣名,也见识了中国传统的对对子的妙处。

《镜花缘》是中国经典的白话文小说,故事曲折,涉及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医学。书中还有大量的关于中医药的故事,比如第十三回“美人入海遭罗网儒士登山失路途”中廉锦枫的母亲因患阴虚之症,服药即吐,唯以海参煮食,方能稍安,所以,廉美人入海为母亲取参。这海参正是补阴佳品,再加上海参是血肉有情之品,更易吸收,所以“方能稍安”。还有第五十五回的“田氏女细谈妙剂洛家娃默祷灵签”中的“稀痘奇方”都是中医药知识精髓。

《老残游记》是刘鹗(1857~1909)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所以,刘鹗学识博杂,曾赴乡试而不第,也从事过商业,并有过悬壶行医之举。该书以老残这个摇串铃走江湖的医生活动为线索,记述作者在各地游历时的见闻,内容广博,所涉三教九流。但是文章中涉及医学的内容并不多,看来老残这个江湖医生也只是以摇串铃走江湖为“幌子”,他走街串巷,访的是人情冷暖,世间百态,医的是人间疾苦。刘鹗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的现实,对于老残的医术虽着墨不多,却也是字字精当,仅仅是一个病案就可以让后人知道当时的医学情况,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老残是个游方医,云游四方,一般来说,游方医会比坐堂医辛苦的,因为他们行踪不定,居无定所。但是老残并没有这样的烦恼,他并不需要为生活着落而操劳。因为他的朋友遍天下,每到一处,总有人接待,所以,这摇铃行医只是他的标志而已,每到一处总可以游山玩水,等游兴尽了再拿了串铃到街上走走摇摇,既了解民风民俗,也利用一下自己这一身的医术治病救人。

这一天,老残来到抚台衙门旁边的一条胡同,紧闭的大门打开,这户人家姓高,也算是个大户人家。高家请他看病,原来这高家的小妾“害了喉蛾,已经五天,今日滴水不能进”。这喉蛾有点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喉炎或者扁桃腺炎,是一种急性的发热性疾病。老残隔着帐子诊脉,说“两手脉沉数而弦,是火被寒逼住,不得出来,所以越过越重。请看看喉咙”。古代男女戒律森严,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总是在帐子外面,看不见脸色,少了望诊一项,如非看不可才让小姐露出脸来。

老残虽是江湖医生,却不是庸医,大凡医生看病,这“望闻问切”四诊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像喉蛾这一类的疾病,更要看清楚这喉中是肿与不肿,红与不红,以辨寒热。所以老残要求看看喉咙,同时也可以看看病人的脸色。“高公便将帐子打起。看那妇人,约有二十岁光景,面上通红,人却甚为委顿的样子。……老残低头一看,两边肿的已将要合缝了,颜色淡红”,从病人精神委顿来看,此病并非热盛致病,而喉咙虽然肿得将要合缝,却颜色淡红,也是热气不甚的表现,所以老残对高公说:“这病本不甚重,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以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郁而成。目下只须吃两剂辛凉发散药就好了。”老残这个分析倒也得当,在中医看来,咽喉属于肺胃,肝气抑郁,容易影响肺胃,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肝气犯胃”和“木火刑金”。其中,木是指肝木,金是指肺金。肝木抑郁,容易化火,影响肺金,就叫“木火刑金”。老残不仅病症分析得好,而且处理更为得当。“又在自己药囊内取出一个药瓶、一支喉枪,替她吹了些药上去。”这是外治法,中医的外治法自古就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香囊应该就是最早的外治法。

从老残随身携带器具来看,中医的外治法发展到清代应该已经相当成熟,对于局部病变严重的疾病,局部用药极为重要。“出到厅房,开了个药方,名叫‘加味甘桔汤’。用的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荆芥、防风、薄荷、辛夷、飞滑石八味药,以鲜荷梗做的引子。”老残用的药虽然平常,却能对症。这荆芥、防风是疏风散邪而不伤正,将闭郁在外的风寒之邪散去,内热才有出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薄荷、辛夷都是清热解毒利咽之品。飞滑石是滑利之品,利小便以使邪有出处。喉蛾从文中的描述来看应该就是风热乳蛾,也就是西医学里的急性扁桃体炎,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人的起始症状就是感冒,其治疗方法也是除了内治法进行消炎止痛之外,局部使用喉散、含服喉片也是重要的方法。可见,中西医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殊途同归的。老残果然是真才实料,“不过三四天,病势渐退,已经同常人一样……谁知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给之势”。

真是,疗效是检查医生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关于合欢花颜色

有细心的网友轧达哲指出,此前博文《中医知识讲座十一》转述提到的《红楼梦》关于合欢花颜色表述有误。

关于网友轧达哲指出的合欢花的颜色,我的原文为:“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解郁等功效。”经本人仔细核实,此实乃表述之误。我在上文中指出,在我的记忆中,合欢花开花过程中,颜色有过度,从洁白到鹅黄最终呈粉红。花盛开后,半红半白,红白相间,查相关资料,也称其雄蕊花丝犹如缕状,半白半红,故有“马缨花”、“绒花”之称。而泡酒的合欢花,根据不同的采集、晒干、炮制过程,以白色居多,所文中称白话,实乃表述之误,在此,特向网友轧达哲的细心和专业精神表示感谢。

 关于合欢花,在此啰嗦几句。

合欢花就是合欢树的花或花蕾。

关于合欢花专业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合欢花形态特征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伞房状花序,雄蕊花丝犹如缕状,半白半红,故有“马缨花”、“绒花”之称。树干浅灰褐色,树皮轻度纵裂。枝粗而疏生,幼枝带棱角。叶为偶数两面羽状复叶,小叶10对~30对,镰刀状圆形,昼开夜合。伞房花序头状,萼及花瓣均为黄绿色,五裂,花丝上部为红色或粉红色丝状,簇结成球,花期6~7月。

合欢花干燥花序呈团块状,有如棉絮,微弯曲,淡黄褐色或绿黄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外面有长柔毛;花萼细筒状,绿黄色;雄蕊多,花丝细长,伸出花冠外,交织紊乱,易乱,易断,有香气。

《本草纲目》中记载合欢树皮及花均可入药。合欢花有宁神作用,主要是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眼疾,神经衰弱等。含有合欢甙,鞣质,解郁安神,理气开胃,活络止痛,用于心神不安、忧郁失眠。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有较好的强身、镇静、安神、美容的作用,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佳品。也具有清热解暑,养颜、祛斑、解酒等功效。主治主安五脏,和心态,令人欢乐无忧。轻身明目。煎膏,消痛肿,续筋骨,杀虫。活血,消肿止痛。嵇康《养生论》中载,“合欢免忿,萱草忘忧。”若想帮助别人摆脱烦恼和怨忿,就把合欢送给他,种植在庭院中,可使身心愉悦。

合欢树花开时采的花,商品成合欢花。花未开含苞欲放时采的花蕾,商品称合欢米,除去枝叶,晒干药用。采集合欢花选择夏季花开放时择晴天采收,及时晒干。日常请置于室内阴凉干燥处,避免儿童自行拿取。泡茶的时候,宜单泡,不适宜搭配其他花茶,但可和冰糖、蜂蜜共同冲泡。

民间常用选方:

合欢花、官桂、黄莲、夜交藤等量,煎服,治心肾不交失眠。

合欢花配鸡肝,羊肝或猪肝,蒸服,治风火眼疾。

用合欢花泡酒服,治眼雾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