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爆料真实的马容: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8:29:10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呈现形式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即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获取合理的解答,并确立知识的学习。可见,问题情境是数学学习的第一道门槛,问题情境设计得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在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使传统的数学走出“课本”,走出“课堂,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做数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问题情境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实际,构建现实情境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模式设计的关键特征之一是要提供真实与逼真的境域,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同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按照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来改造数学教育,使学生有可能在真实的、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实际问题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活跃的“问题解决”和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星期五下午,接紧急通知,晚上7点30分在各班教室内召开家长会,要求各家长都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不巧班里刚刚调整过座位,还未来得及画座位表,请问:你将如何向你的父母描述自己的座位情况,以便你的父母能准确、快速地找到座位?由此引出有序实数对和坐标的概念。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数学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如下游戏: 请学生把手中的纸牌乘以8再减去2,然后叫学生说出结果,教师依次猜出学生手中的牌,如一学生通过计算后说出的结果为“46”,教师通过解方程8x-2=46,得x=6,即猜出这张牌为“6”。这个游戏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在老师“猜”对几个牌后,学生对教师的本领甚感惊讶,此时教师顺势推出“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求知欲望大大加强。

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一定的趣味性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生活

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应用。

三、构建探究情境,协同学生探索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学习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动作,对外来的信息或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而数学学习的实质是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创设能引起认知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以旧引新”,“以旧引新”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能引出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思维冲击,留给学生一种悬念,增强求知欲望。

    比如:在七年级(上)第二章“探索规律”这一课中,我给学生出了这样的一道题:(2002福建龙岩中考题)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填空: 你能比较两个数20012002和20022001的大小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把问题一般化,即比较nn+!和(n+1)n的大小(n为整数且n≥1),然后从分析n=1,n=2,n=3,…这些简单情形入手,从中发现规律,经过归纳猜想出结论。

(1)通过计算,比较下列①——⑥各组两个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写>,=,<号=

   ①、12         21               ②、23        32                      ③、34         43               ④、45        54                         ⑤、56         65                              ⑥、67        76   ……

(2)从第(1)小题的结果经过归纳,可以猜想出nn+1和(n+1)n的大小关系是:                  

(3)根据上面归纳猜想得到一般结论,可以得到20012002           20022001

  当时学生们经历了探索、研究,从而解出了这道题目。因为七年级时就能解中考题,他们感到很自豪,印象很深刻。

  到了幂的运算后,我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还记得上学期做过的“比较20012002和20022001的大小”这道题吗?当初,我们采用探索规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在我们又学了好多知识,你能用新的方法来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吗?来,试一试吧!

  先阅读下面的解题过程,然后进行解题。

  比较233和322的大小

解:∵ 233=(2311=811    322=(3211=911  且8<9   ∴811<911,即233<322

(1)比较355、444与533的大小;

(2)已知n66<699,若n为正整数,求满足条件的n的值。

    上面“比较20012002和20022001的大小”这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积极进行知识回顾,使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发挥作用,新问题的提出在学生的头脑中设置了悬念,引发知识的冲突,学生对于求解“比较355,444与533的大小”的欲望更加强烈。自然而然,学生浓厚的求知欲使解决问题的难度降到了最低点,问题的解决,学生又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活动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冲动

创设“活动式”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如为了测量校园内的一棵高不可攀的大树的高度,可以尝试进行如下的活动设计:提供选用的测量工具:①皮尺一根;②教学用三角板一副;③长为2.5米的标杆一根;④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能测量仰角、俯角的仪器)一架;请你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设计可行的测量方案。要求:

⑴写出你选用的测量工具?

⑵简单地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⑶根据你的方案记录测得的数据并计算出树的高度?

⑷你能设计多种方案吗?

这种活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用教师动员,学生都会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去,并得到了很多优秀的测量方案。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意联系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验数学,并尝到成功的乐趣,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喜欢数学,主动学数学,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事实证明,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应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并能用之去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