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ing天使之眼中字: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看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43:35
作者:未知  收录:中华论文网(www.zclw.net)
....................................................................................................................................................................................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并且有着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在学科构建和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寻找新的理论突破口和实践切入点。笔者认为,深入研究当今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改进和创新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我国思想
政治工作取得突破的前提要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阶级社会一项普遍的教育实践活动,代写职称论文 具有共同的目的和规律。
除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它国家和地区到底有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一个科学标准,即“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什么。追溯历史,自有人类就有思想教育,自有阶级和国家之后就有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统治阶级为夺取和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层次多样,但主要动机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在统治阶级领导下进行主导思想意识(或称主流文化)的灌输和规范行为的训导。
简而言之,虽然政治思想教育在不同国家或许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但却不是哪一个阶级的
专利而是人类阶级社会中一项普遍的实践活动;许多国家不一定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却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这些国家在各种名目下做了大量的实质性的工作。如果我们对这些熟视无睹,就会忽略对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的探索,从而影响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只要我们不为“名”所困,就应该承认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性,进而对各国的具体实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
其次,这是“三个面向”方针、改革开放大局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的时代要求。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代写硕士论文 在当今,打破封闭走向开放,积极开展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亦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现实中我们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却始终是较为薄弱的一环,这使得整个专业的面貌多少显得有些封闭,与改革开放的大局不相适应。因此只有在大体上把握住当今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存在问题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的总趋势,才能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激荡的局面,不断研究新情况、设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作用。
最后,加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事实表明,“意识形态”在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丝毫没有被遗忘和淡化,“意识形态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将来的发展中这一特征仍将保持下去,即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服从和服务于本国的主导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就总体而言是不科学的,但其中也不乏正确的东西,这主要是由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特征与构成意识形态基本要件的复杂关系所决定的。
我们认为,任何意识形态不仅仅是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要反映该社会的现实社会关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是说,在阶级的意识形态中,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要求,进而具备了科学性特征和成分,这自然而然地就赋予了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某种共性和一般性,深入研究这种一般性和共性必然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认识。
二、研究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国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开展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于实际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因为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比较、鉴别、吸收,可以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规律和共同本质的认识,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首先,研究国外的思想教育可以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的完备。
要建立起一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只研究某一类型的一国或几国的理论和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教育思潮,代写留学生论文 了解人们是如何学习和移植相关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必须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醒我们及时地把握住一些根本性的趋势和苗头,以修正理论上的偏颇和失误,或者找到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继而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并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理论结构,建立起既合一般理论、又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科学体系。
其次,研究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错误观点,有助于解决国内的某些争论,特别是澄清“政治淡化论”和“意识形态中性论”思潮。
在苏联解体、两极对峙消失之后,有人主张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淡化政治教育,其实质是“淡化意识形态”,即取消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对立的差别矛盾,片面强调社会性,抹煞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其实只要我们略微研究一下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就会发现在任何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或地区,都不存在“政治淡化”的事实,相反他们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竞争甚至对抗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在宣传、灌输资产阶级思想方面是旗帜鲜明、不遗余力的。
其实很多西方流行的口号和思潮的背后往往是有明确目的和现实针对性的,是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种斗争型政治策略。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研究其口号提出的背景,并调查其本身在相关问题上的真实做法,析释其观点实质。
现代科技革命与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一样,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由此而造成的新的物质生产方式的作用下,20世纪中叶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层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范围广泛,内容深刻,有一些变化仍处于正在进行尚未完成之中,还不易准确地描画出这些变化的明确结局,但变化的趋向和特点还是显而易见的,它向人们表明了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以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解。
当代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分层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流动增大。这里所说的社会流动主要是指人们在各个社会阶级和阶层内部,以及在各个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一切转移和流动现象。社会流动既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变化的量变过程,也包括职业分层的变化表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人员的职业变化更为普遍、突出。从理论上讲,社会人员的自由流动始自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建立就是以摧毁封建等级制度这一社会流动的人为屏障为先决条件的。此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造就出现代社会中彼此互为依存条件,又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按照新的社会标准,向上攀缘或向下滑落的阶梯和缆绳,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
科技革命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流动机会,造成了新的社会流动内容,也促成了新的社会流动走向。从总体上说,新的社会流动大致包括含义相左的“向上”与“向下”两方面内容。首先,从社会职业分层的角度上看,由于科技进步,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结构、生产过程、生产规模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发生变化,特别是生产自动化的采用和发展,大大扩展了许多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高级”职业的需求。现代的社会化、智能化生产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办公室人员来完成,据美国学者研究表明,20世纪中期,在美国约有30%的职业流动,是由于技术革命而导致的“低级”职业的消失及一些新的“高级”职业的产生而引起的。此外,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条件下,由于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明显扩张,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也因此人数倍增。法国政府的职能部门由19世纪的2-3个部发展到二战以后的30多个部,其公务员也增至1982年的263万人。在联邦德国政府机关服务的人员数量 1952—1957年增加2.5倍,1960--1969年增加 33%。因此,从社会职业分层的的角度上看,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流动存在着明显的向上流动的倾向。
另一方面,从阶级分层的角度上看,当代西方国家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向下流动的倾向。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展开,原来属于有产阶级的小业主、手工业者、小农场主的人数不断减少,在日益激烈的残酷竞争中向下流动,加入被雇佣者的行列。此外,当代西方社会中人数增长最快的职员、办公室人员、科技人员、中低层经理、国家公职人员等,从实际意义上说,也是受雇于私人企业或国家机关的新型的雇佣劳动者,新型的工薪阶层。就其与所为之服务的机构或资本的关系来说,与雇佣劳动工人相同。另外,原来自己拥有一定的生产工具,可以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律师、医生、教师、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冲击下,也发生变化,少数人积累了资金,掌握了以最新技术和最新设备为形态的资本,雇佣脑力劳动者,上升为资产阶级,大大小小的律师事务所、私人学校和私人医院的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大多数以前的自由职业者失去了先前独立的社会地位,据法国政府1962年的调查材料表明,30%的法律工作者,近半数的卫生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工作人员,约60%的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虽然仍从事着律师、医生、艺术家的职业,但实际上已经成为被雇佣的脑力劳动者①。1969年,法国的另一调查报告显示,当时法国每100名医生中,有22人是完全意义上的被雇佣者,32人是部分时间被雇佣,自己开业的医生不及医生总人数的一半②。在联邦德国,1960--1981年,雇佣劳动者(包括工人、职员、学者、经理、政府官员等)的人数由2030万上升到2230万,所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由77.2%上升至86.5%,同期,非雇佣劳动者(包括资本家、手工业者、商人、农场主、独立的医生和律师)的人数由600万降至360万,所占就业人口的比例,由22.8%下降至13.5%。在法国,1954年雇佣劳动者占自立人口的66%,到1980年,雇佣劳动者已占自立人口的84%,在美国,1984年人口普查局的报告表明,独立经营的经理已由1957年的57%,降到1970年的27%,再降到1983年的9%,领取薪水的被雇佣的经理的比例却大大增加。难怪当时的美国社会学家就已经在惊呼,“美国的确已经变成一个雇佣者的国家”了③。
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变化的另一个明显趋势是社会分层复杂化、细微化。原来在采掘业、冶炼业、纺织业、建筑业、运输、电气、煤气、汽车等传统产业部门劳作的产业工人,被通称为“蓝领”阶层,现代科技的进步,首先解放并取代的就是这些在传统工业部门的流水线上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劳动者。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几乎增加40%,而同期“蓝领”工人的人数却减少500万,科技的发展还将使“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及知识密集型生产部门如电子、原子能、半导体、航天工业、激光、计算机工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的兴起,使企业中的科技和管理工作日益重要,对工人的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出现了主要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的操纵按钮的“灰领”工人,以及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如自动装置工人、电脑程序编制员、电脑操作员、实验技术员,以及基层管理人员等。这些人的工作虽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产品,而是处理信息,但也是在从事生产。目前,在发达国家中从事脑力劳动的雇佣劳动者已经接近或超过体力劳动者。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雇佣劳动者总数的50%,同年,在英国和法国,这一数字为40%,在加拿大和瑞典为45%。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的比例是50:32。可见,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白领”(白领工人主要是指白领的下层)、“灰领”、“敞领”,还有“粉领”(主要指担任秘书、出纳、理发员、小学教师的女性)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现在很难再用产业工人一词来概括雇佣工人的全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当第一和第二产业减少的同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如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的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人员等不断增加,他们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在美国,1950年就已达到53.2%,1976年为65.7%,目前在主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约占60%左右。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从技术进步的角度上讲,当代西方社会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革命”的时代。处在这样一个知识就是资本、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时代,专业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和特殊地位不容忽视。知识分子掌握着可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知识、技术和思想,通过专利、版权、专业许可等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工资制度,将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在这方面最具典型的例证就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他凭借着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庞大的计算机王国,不仅使自己位于世界首富之列,而且对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私人占有形式的深化蔓延,知识阶层的社会影响将与日俱增,他们将是改造社会、影响未来的最有希望的一个社会群体。
1951年,35岁的美国社会学家C.莱特·米尔斯(C.Wright MillS)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White Collar》)一书。该书一炮走红,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牛津大学出版社包揽了包括这本书在内的他的全部著作的版权,作者也一举成名。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者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他从社会学的角度,较为敏感地捕捉到由科技革命而引生的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方面的重要变化。
从历史上看,中产阶级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社会范畴。它与近代工业文明相伴而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曾用这样一些词汇来论及中产阶级:“中等阶级”(mittel-KKlaSSe)、“中间阶层”(mittelklassen)、“过渡阶级”(uberganagsklassen)、“中等阶层”(mittelschichten、“中层等级”(mittels   tande),还有“小资产阶级”(kleinburgertum)等等。在近代,特别是近代早期,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虽然被用来泛指资产阶级,但实际上它是相对于处于社会顶层的封建达官显贵、大资产阶级和处于社会下层的无产阶级劳动大众而言的,它不一定就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阶级的含义。它大致包括这样一些社会成分:正在上升的中等资产阶级、中小工商业者、中小食利者、占有土地的中小农场主等,此外,独立营业的医生和律师也属于中产阶级之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资本主义的迅速推进,深深地影响改造着原来意义上的中间阶层、中产阶级,原来构成中间阶层人数最多的社会集团——农村中的中小有产阶级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冲击下明显减少,在美国,农场主和农业工人1950年的时候还占劳动力人口的近12%,而1980年,只占2.8%,1995年只占劳动力人口的1.9%④。造成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科技革命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向机械化生产的过渡,而战后各发达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鼓励和刺激大农业生产的调节措施,以及工商业资本对农业的直接渗透,促成一体化农工商综合体的出现。在美国,大公司带着百万美元资本侵入农业,建立起“田野工厂”和“农业企业”,所有这些都堵死了个体农民和中小农场主原有的发展之路。他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分化,很多人被排挤出农村,还有的人为城市新生活所吸引而涌入城市,个体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历史性地减少了。在农村中的中间阶层急剧减少的同时,一个由现代社会条件所造就的新的中产阶级或称中间阶层悄然降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劳动分层的加深,管理、情报、信息活动作用的增长,国家行政和企业管理机构膨胀,一个由中级职员、中级官员、专门科技人员所组成的新的中产阶级——白领阶层衔尾而致,顶替老中产阶级遗留下的空缺,成为现代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中间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