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怒斩逆徒歌词图片:《诗经》中说“手”动词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34:50
《诗经》中说“手”动词考

 

[摘要]《诗经》语言丰富、准确、生动、鲜明,而且运用十分灵活,仅表示“手”的动作的词就达53个,其中《风》44个,《雅》9个。它积淀了丰富的上古文化内涵,为后世文学语言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诗经   手   动词    考证

作者简介  张文真,男,地址:贵州省锦屏县民族中学,职称:中学一级教师,邮编:556700.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语言并非一般口头语,它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在先秦全民共同语的基础上规范化的语言,词汇十分丰富。据向熹《诗经语言研究》、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陈奂《诗毛氏传疏》的统计,《诗经》里共出现了2826个单字,构成3400余个词,其中单音词为2500个,复音词为900余个;《诗经》的词汇里,名词约2000个,形容词有700多个,动词有好几百个,仅表示“手”的动作的词就有50多个[1]。现就《诗经》中说“手”的动词列举如下,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手”,篆字写成:“手”,《说文》:“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2]《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字的本义就是指腕以下能拿东西能做事的部分,是名词。可是后来又引申为动词,当“取”、“执持”、“打击”等讲。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其意思是:曹子拿着宝剑跟着他。经过笔者认真“扫描”,仔细“排查”,发现《诗经》中表示“手”的不同动词主要散见在《风》中,《雅》次之,《颂》几乎不见。

在《周南》中,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共有10个。《关雎》篇有3个,“左右流之”的“流”:求取,选择,摘取。陈奂《诗毛氏传疏》:“《毛传》:‘流,求也。’古流求同部,流,本不训求,诂训云尔者,流,读与求同,其字作流,其意为求,此古人假借之法也,凡依声託训者例此。《尔雅·释言》:‘流,求也。’《释诂》:‘流,择也。’郭注云:‘见诗,是三家诗,或用释诂文训流为择,与下章采之芼之一例作解。’”[3]高亨《诗经今注》:“流,择取。”[4]余冠英《诗经选》注:“‘流’通‘憀’,就是求或捋取。和下文‘采’、‘芼’义相近。”[5]周振甫《诗经译注》:“流,捋取。”[6]综观各家注,“流”即言采荇菜的姑娘用手握物,顺移脱取荇菜的姿态。“左右采之”的“采”:采取,摘取。《说文》:“采,采取也。”朱熹说:“采,取而择之也。”《诗毛氏传疏》:“采训取者,《传》为采字通训,采从爪,取从又,皆手也。《广雅·释诂》:‘采,取也。’”王力《古代汉语》:"采,用手指摘取。”[7]《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史记·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这些例子中的“采”字,均为采取,摘取的意思。综观各家注,“左右采之”的“采”即是说采荇菜的姑娘在采摘着荇菜。“左右芼之”的“芼”,拔。《尔雅义疏·释言》:“芼,搴也。郭注‘谓拔取菜’,《疏》云:‘搴者,《说文》作扌寒 ,“云拔取也。”《方言》云:“搴,取也。南楚曰攓,是攓搴俱扌寒 之或体。”《释文》引郭音义云:“本又作毛蹇,俱假借字耳;芼者,亦假借字。”《说文》:“覒,择也,读若苗。”《玉篇》引《诗》“左右覒之”,覒,择也,本亦作芼,是芼覒通。’”[8]高亨《诗经今注》:“搴,即攓字。”《诗经选》:“‘芼’‘覒’的借字,择也。‘芼之’也就是‘流之’‘采之’的意思,因为分章换韵所以变换文字。”周振甫《诗经译注》:“芼,采。”“芼之”也正如“流之”“采之”一样,采荇菜的姑娘在拔取荇菜。《卷耳》篇有1个,“采采卷耳”的“采采”:《诗毛氏传疏》:“《毛传》:‘采采,事采之也。’《疏》云:‘采采,即取采菜。古采事声同。《尔雅》:“采,事也,云采采,事采之也者,言勤事采之而不已也。”’”余冠英《诗经选》:“采,就是採,‘采采’是採了又採。”程俊英《诗经译注》[9]和王力《古代汉语》均注释为“采了又采”的意思。综观各家注,“采采”即是说采卷耳的女子十分勤事,希望多采些卷耳,然而,此时的她却心不在焉,因此总“不盈顷筐”。《兔罝》篇1个,“椓之丁丁”的“椓”:敲打。《说文》:“击也。”《诗毛氏传疏》:“《说文》:‘椓,击也。’丁丁为椓声,《传》云:‘椓杙声者’。”程俊英《诗经译注》:“椓,打。”周振甫《诗经译注》:“椓,敲击。”综观各家注,“椓”即是猛士击打、捶打木桩发出“丁丁”的声音。《芣苢》篇有5个(实际上是有别6个,“采”字前文以述,故不在赘述),“薄言有之”的“有”:《诗毛氏传疏》:“《传》云:‘有,藏之也者。藏之,谓收藏之也。’《广雅》:‘有,取也。’高邮《王念孙疏证》云:‘诗之用词,不嫌于复,有,亦取也。首章泛言取之,次则言其取之之事,卒乃言既取而盛之以归耳,若首章既言藏之,而次章复言掇之捋之,则非其次矣’。”王力《古代汉语》:“取得。”程俊英《诗经译注》:“采得。”《诗经选》:“有,古读‘以’,取也。上面‘采之’是泛言去採,尚未见到芣苢,这里‘有之’是见到芣苢动手採取。”“薄言掇之”的“掇”,《诗毛氏传疏》:“《传》:‘掇,拾也。’《说文》:‘拾,掇也;掇,拾取也。’《广雅》:‘掇,取也,义并同。’”程俊英《诗经译注》:“掇,拾。”《诗经选》以及王力《古代汉语》都注为:“掇,拾取。”“薄言捋之”的“捋”,以手掌握物而脱取。王力《古代汉语》:“捋,成把地顺着茎采下。”程俊英《诗经译注》:“捋,从茎上成把的抹下来。”《诗经选》:“捋,成把地从茎上抹取。”“薄言袺之”的“袺”:手执衣襟以承物。《释器》:“执衽谓之袺'。盖衣裳皆有衽,以手执其两旁交裂处,并合向前以受物。”王力《古代汉语》:“袺,手提着衣襟兜着。”高亨:“袺,用手提衣襟兜东西。”《诗经选》:“袺,音结,手持衣襟来盛东西。”“薄言襭之”的“襭”,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承物。《诗毛氏传疏》:“襭者,插衽于带以纳物。”王力《古代汉语》:“襭,把衣襟掖在带间兜着。”《诗经选》:“襭,音絜,将衣襟掖在带间来来盛东西,比手持衣角兜得更多些。”这些妇女们为何要大量采摘芣莒呢?《毛诗陆疏》上注:“芣莒,一名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妇人难产。”古人有三大不孝,无后为大不孝,而不孕则是妇女的耻辱。《诗经》时代的妇女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她们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或摘采,或摭取,或掇拾,或手捋,或提着衣襟兜接,或掖着衣襟盛装。“母以子贵”,摘采得越快越多越好,采得越多,得子就越有希望。这样一来,她们不仅取得了做母亲的资格,而且也稳固了做妻子的地位。

在《邶风》中,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发现有10个。《柏舟》篇有2个:“寤辟有摽”的“辟”和“摽”,《诗毛氏传疏》:“《传》:‘辟,拊心也;摽,拊心貌。’《疏》:‘辟,拊心。《说文》日部,引《诗》作晤辟。《玉篇》手部,引《诗》作寤擗。晤辟即寤擗也。《楚辞·王褒<九怀>》:“寤辟摽兮永思”,王逸注与《尔雅》《毛传》同,辟皆擗,古文假借字。《说文》云:“摽,击也。”故《传》为形容拊心之儿。’”周振甫《诗经译注》:“捶击。”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辟,以手拊胸。”《诗经选》:“辟,《玉篇》引作擗,就是拊心。摽,击也。这句是说醒寤的时候越想越痛,初则拊(抚摸)胸,继而搥胸。”综上所述:“辟”通“擗”,即以手抚心、拊胸的意思,“摽”,用手捶胸。《击鼓》篇有2个:“击鼓其镗”的“击”,敲击,敲打,擂也。《说文》:“击,攴也。又‘攴’,小击也。”王力主编《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击,打,敲。”[10]戍边战士敲击着战鼓在操练武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执”:持,拿,握也。《说文》:“执,捕罪人也。”即有捉拿的意思。《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执,拿着。”“执”常有抓着不放的意思,此句是说诗人紧紧地握着妻子的手说,与妻子一同白头到老。《匏有苦叶》篇有2个:“招招舟子”的“招招”,《说文》:“招,手呼也。”《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招,以手示意召之使来。”程俊英《诗经译注》和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招招,摆手相招。”闻一多《通义》:“《释文》引向注曰‘调调、刁刁’,皆动摇……招招与调调、刁刁声同,谓舟子鼓檝时,身体屈申动摇之貌也。”综上所述,“招招”就是手相招舟子过渡的动作。“深则厉,浅则揭”的“揭”:是说提衣涉水的意思。《诗毛氏传疏》:“《传》:‘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揭,褰衣也。遭时制宜,如遇水深则厉,浅则揭矣。’《疏》:‘水在厀以下,可褰裳而过,谓之揭;水至厀以上,则必濡裤而过,是谓之涉。……云揭褰衣也者,褰当作揭。《释文》:揭,揭衣,一本作揭,褰衣。《正义》云:揭,褰衣,今定本如此。《广雅》:揭者,揭衣也。《玉篇》手部:浅则揭,谓之揭衣也。’”程俊英《诗经译注》:“揭,提起下衣渡水。”《诗经选》:“揭,音器,揽起衣裳。”按各家注,“揭”就是用手提起下衣的姿势。《简兮》篇有1个:“右手秉翟”的“秉”有执,持,拿之义。《韩诗》:“秉,执也。”《广雅·释诂》:“秉,持也。”陆德明:“秉,执持也。”王力《古代汉语》:“秉,手拿着。”程俊英《诗经译注》:“拿。”《诗经选》:“秉,持也。”“秉”字是谓舞师右手拿着翟羽在跳舞时的动作。《北门》篇有1个:“王事适我”的“适”:投掷。马瑞辰《通释》:“适当为擿之省……《说文》、《广雅》并曰:‘投,擿也。'古书投、掷多作擿。擿我,犹投我也。”程俊英《诗经译注》:“同擿,即‘掷’字。擿我,犹云扔给我。”《说文》:“擿,搔也。一曰投也。”《北风》篇有1个:“携手同行”的“携”《诗毛氏传疏》作“攜”,《说文》:“攜,提也。”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携,牵着,挽着。”即仁爱而又好我者,与我相手牵着手同道而去。《静女》篇有1个:“搔首踟蹰”的“搔”是用手指甲轻抓的意思。《说文》:“搔,括也。”即是说用指甲或别的东西轻轻地刮。王力《古代汉语》:“搔,挠。”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用指甲轻擦。”“搔”即青年男子未见情人而急得用手挠搔的动作。

在《豳风》中,共有8个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主要在《七月》篇中。“一之日于貉”的“于”有“取之意”。《诗毛氏传疏》:“《传》:‘于貉,谓取狐狸皮也。’《疏》:‘《传》文于貉谓取狐狸皮也八字误,当作取彼狐狸谓取狐狸皮也十字。《传》言狐狸为狐狸皮,则貉为貉皮,可互见,故不更为于貉作解。’”高亨:“于,取也。”程俊英《诗经译注》:“于,取。”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于,取。”综观各家注解,“于”都有用手“取之意”。“取彼狐狸”的“取”,《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按,金文“取”字作:象手有所持,不从耳。王力《古代汉语》:“取,拿,拿来用。”高亨《诗经今注》:“取,犹提也。”可见,“取”字在此有捕取、捉拿的意思。“八月剥枣”的“剥”是“扑打”的意思。《诗毛氏传疏》:“《夏小正·八月剥枣》传:‘剥也者取也。’《毛传》云:‘击,言击而取焉尔。’今山东人于枣孰时,男女持竿击枣,谓之扑枣。《小笺》云:剥即攴之假借,今字作‘扑’。”马瑞辰:“《夏小正》‘八月剥枣',《传》:‘剥,取也。'”《广雅》亦曰:“剥,取也。取枣固不专用击也。”王力《古代汉语》:“剥,打。”程俊英《诗经译注》:“通‘扑',打。”《诗经选》:“剥,读为扑,击也。”,综观各家注,“剥”都有“扑打”的意思。“八月断壶”的“断”有摘取的意思。王力《古代汉语》:“断,摘下。”程俊英《诗经译注》:“摘下。”“九月叔苴”的“叔”谓拾取,捡取。《说文》:“叔,拾也。汝南名收芋为叔。”《传》注:“叔,拾也。”王力《古代汉语》:“叔,用手拾取。”程俊英《诗经译注》:“拾取。”《诗经选》:“叔,拾取。”“叔”即用手拾取秋麻之子的意思。“宵尔索绹”的“索”是“搓”的意思。《诗毛氏传疏》:“索者,纠绳之名。绹,即绳也。索绹,犹言纠绳。赵岐注:‘孟子曰:“昼取茅草,夜索以为绹是也。”’”王力《古代汉语》:“索,用如动词,当绞讲,就是搓的意思。”程俊英《诗经译注》:“搓。”余冠英《诗经选》:“索,是动词,制绳也。绹,绳也。‘索绹'是说打绳子。”综观上注,“索绹”即搓绳子。“称彼兕觥”的“称”:举起,偁之假借。《尔雅》:“偁,举也。”《诗经选》:“称,举也。”程俊英《诗经译注》和王力《古代汉语》注为:“举起。”此句是说,众人举起兕觥致祝:“万寿无疆!”《鸱鴞》篇1个:“彻彼桑土”的“彻”是“剥取”的意思。《诗毛氏传疏》:“《传》:‘彻,剥也。’《疏》:‘彻者,撤之假借。故《传》云剥。《孟子》注云,取也。’”《鲁诗》说:“彻,取也。”马瑞辰:“《孟子》引此诗,赵歧注:‘彻,取也。'彻与撤通。”《广雅》:“撤,取也。”程俊英《诗经译注》:“剥取。”《诗经选》:“彻,剥裂。”

在《郑风》里,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共有5个。《大叔于田》篇有3个:“火烈具举”的“举”有向上托,举起的意思。《诗毛氏传疏》:“具举,俱举也。《节南山·正月》传,并训具为俱。《楚茨笺》:‘具,皆也。’《说文》:‘皆,俱词也。’俱皆义相近,《诗》作具者,古文以为俱字。”《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手向上托东西。泛指执持(手臂略高起)。”《诗经选》:“具举,齐起也;火烈具举,是说几方面同时举火。”“襢裼暴虎”的“暴”有“徒搏”之义。《诗毛氏传疏》:“《传》:‘暴虎,空手以搏之。’《疏》:‘徒搏曰暴虎,徒搏,即空手以搏之也。《孟子·尽心》篇:“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穆天子传》:“七萃之士高奔戎,请生搏虎,必全之,乃生捕虎而献之。”暴、搏、捕一语之转。’”程俊英《诗经译注》:“空手打。”《诗经选》:“暴虎,空手与虎搏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这句中的“暴虎”也是这个意思。“抑释掤忌”的“释”在此有“解开”的意思。朱熹:“解。”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解开。”《诗经选》:“释掤,言解开箭筩的盖,准备将箭收起。”《遵大路》篇1个:“掺执子之祛兮”的“掺”是把持,把握之义。《诗毛氏传疏》:“《传》:‘掺,擥。’《疏》:‘《正义》引《说文》有“掺”字,参声,训敛,今本手部佚掺篆。《传》诂“掺”为“擥”者,《说文》“擥”下云:撮持也,从手临声。’”陆德明:“掺,擥也。”马瑞辰:“《说文》:‘擥,撮持也,操,把持也。’擥、操二字义同。”《广雅》:“掺,取也。”周振甫《诗经译注》:“执。”程俊英《诗经译注》:“拉住。”《褰裳》篇有1个:“褰裳涉溱”的“褰”是揭起、提起(衣裳)。《诗毛氏传疏》:“《释文》:褰本或作骞,骞者假借字。”余冠英《诗经选》:“褰裳,提起下裙。”程俊英《诗经译注》:“提起。”

在《召南》中,有4处出现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摽有梅》有篇2个“摽有梅”的“摽”,《诗经选》:“摽,‘爫又   ’的借字,音殍,落也。”《说文》:“爫又    ,物落。上下相付也。从爪,从又。凡爫又   之属皆从爫又   。读若《诗》‘摽有梅’。”闻一多《古典新义·诗经新义》:“摽即古抛字。”《说文》:“抛,弃也。从手,从尤,从力;或从手,九力  声。(案:《左氏传》通用摽。《诗·摽有梅》,摽,落也,义亦同。匹交切)”《玉篇》曰:“摽,掷也。”案:摽爫又   为假借字,摽又通抛,故摽有两手相交付义,又有掷、抛义。“顷筐墍之”的“墍”,《诗毛氏传疏》:“《传》:‘墍,取也。’《疏》:‘《玉篇》引《诗》作摡。《广雅》:摡,取也。’”闻一多《通义》:“墍,读为气。《广雅》曰:‘气,予也。'……‘顷筐气之',则梅己抛尽,并其筐亦抛予之也。”《笺》:“顷筐取之,谓夏已晚,顷筐取之于地。”程俊英《诗经译注》:“摡的借字,取。”《诗经选》:“墍,是摡(音欷)的借字,《玉篇》引《诗》作摡,取也。”《甘棠》篇1个:“勿翦勿拜”的“拜”,扬雄说:“拜从两手下。”吴阎生《会通》:“拜,拔也。” 《诗毛氏传疏》:“拜,如人身之拜,小低屈也。……《广韵》十六怪:扒,拔也。引《诗》作‘勿翦勿扒’。郑《笺》亦云:‘拜之言拔也。’皆本三家义。”程俊英《诗经译注》:“扒的假借字(《广韵》引《诗》作‘勿翦勿扒’),拔掉。”《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拜,拔。”《野有死麕》篇1个:“野有死鹿,白茅纯束”的“纯束”,马瑞辰《通释》:“纯、屯古通用。……纯束二字同义,……纯屯皆‘稇'之假借。稇同‘捆’”《诗毛氏传疏》:“纯亦束也,束里同义。”《诗经选》:“纯束,归总在一块儿捆起来。”程俊英《诗经译注》:“捆绑。”此句谓吉士用白茅纠成绳索,将它和打死的鹿捆在一处。

《卫风》、《唐风》中,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各2个。《卫风·氓》篇,“抱布贸丝”的“抱”有抱着的意思。《战国策·秦策》韦昭注:“抱,持也。”《平准绐》:“……抱,持也。” 《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抱,两臂合围持物。”次句谓氓抱着布匹来交换蚕丝。《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的“投”是投掷、抛的意思,引申为投赠。《说文》:“投,擿也。”《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投,掷、扔。”《唐风·椒聊》:“藩衍盈匊”的“匊”,《说文》:“匊,在手曰匊,从勹米。(臣铉等曰:‘今俗作掬,非是。’)”因为米为物形散,故必两手合捧之。陈奂《诗毛氏传疏》:“匊俗作掬,《传》:‘两手曰匊。’宣十二年《左传》:‘舟中之指可匊矣。’杜注亦云两手曰匊。”程俊英《诗经译注》:“古掬字,两手合捧。”《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掬,双手捧取。……《小尔雅》:‘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唐风·山有枢》:“弗曳弗娄”的“娄”,《诗毛氏传疏》:“《传》:‘娄,亦曳也。’《疏》:‘《释文》引马融注云:娄,牵也;曳与牵,义相近,娄者搂之假借字。《玉篇》引《诗》正作弗曳弗搂。’”程俊英《诗经译注》:“《鲁诗》、《韩诗》都作 ‘搂',牵。按拖、牵都是穿衣的动作。”周振甫《诗经译注》:“古时裳长拖地,需要拖着或提着,娄指提。”综观各家注,“娄”当有提裳走的动作。

《王风》、《陈风》、《齐风》中,各有一个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王风·君子阳阳》:“右招我由房”的“招”,用手势招呼。以手曰招,以口曰召。《说文》:“招,手呼也。”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招手,打着手势叫人。”《陈风·宛丘》:“值其鹭羽”的“值”是持,拿之义。《说文》:“值,持也。”《诗毛氏传疏》:“《传》:‘值,持也。’值、持叠韵,持,执持也。”《诗经选》:“值,持也,或戴也。”《诗经今注》:“值为持。”程俊英《诗经译注》:“通‘植',作持或戴解。”“值其鹭羽”即是说舞师持其鹭鸟羽蘙身而舞。《齐风·还》:“揖我谓我儇兮”的“揖”,作揖,古时相见时的一种礼节,拱手行礼也。《说文》:“揖,攘也。一曰:手箸胸为揖。”《段注》:“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凡推手小下之为土揖,推手小举之为天揖,推手平之为时揖也。”“揖我谓我儇兮”即向我拱手行礼,还说我的好呀。

在《大雅》中,共出现6个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生民》篇有3个:“是任是负”的“任”:抱的意思。郑玄:“任,犹抱也。”《集传》:“任,肩任也。”余冠英《诗经选》:“任,犹抱。”程俊英《诗经译注》:“任,挑。”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肩担。”“或舂或揄,或簸或蹂”的“揄”,用瓢取出臼中的米的意思。《毛传》、《集传》:“揄,抒臼也。”马瑞辰《通释》:“揄者,臼之假借。”《三家诗》“揄”作“舀”。周振甫《诗经译注》:“揄,舀取。”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揄古音读由,舀(音咬)之假借字,旧解作‘抒臼’,指从臼中把舂好的米取出来。”《诗经选》:“揄,《说文》作舀,取出也。”《说文》:“舀,抒臼也。从爪、臼。《诗》曰:‘或簸或舀。’”今本作“或舂或揄”,舀即揄。“蹂”,马瑞辰《通释》:“古者蹂米之法与蹂禾异,蹂禾以足践之,蹂米盖以手重擦之。”周振甫《诗经译注》:“蹂通揉,搓米。”程俊英《诗经译注》:“通,‘揉’,指用两手反复揉搓。”《王力古代汉语字典》:“蹂,用手揉搓。后作‘揉’。”《诗经选》:“蹂,读为亻柔 ,复也。言再舂。”《抑》篇有2个:“莫扪朕舌”的“扪”,《说文》:“扪,抚持也。从手,门声。《诗》曰:‘莫扪朕舌。’”段注:“抚,安也,一曰扌盾 也,谓安扌盾 而持之也。”程俊英《诗经译注》和高亨《诗经今注》:“扪,执持。”“言提其耳”的“提”是向上拉着的意思。《说文》:“提,挈也。”“挈”即提起、拉起、拉住之义。程俊英《诗经译注》:“提,拎。”故言“提”为垂手提物。《棫朴》篇1个:“左右奉璋”的“奉”,《说文》:“奉,承也。”马瑞辰:“九献之礼,夫人执璋瓒以亚裸。”按:执,双手捧着。程俊英《诗经译注》和高亨《诗经今注》:“奉,捧。”《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捧,古多作‘奉’,两手承托。”由此可见,“奉”就是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的意思。

在《小雅》中,共出现3个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采芑》篇1个:“约軝错衡”的“约”,《说文》:“约,缠束。”高亨《诗经今注》:“约,捆束。”程俊英《诗经译注》:“约,束、缠。”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约,缠束、捆扎。”综观各家注,“约”有缠束、捆缚之义。《小宛》篇1个:“握粟出卜”的“握”,《说文》:“握,搤持也。”《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握,执持、攥。引申为捲手。《释文》引李颐:‘捲手曰握。’”又为掌握。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握,手指合拢而持。”《大东》篇1个:“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挹”,《说文》:“挹,抒也。”徐锴曰:“从上酌之也。”《诗毛氏传疏》:“《传》:‘挹,?也。’《疏》:‘仇读曰?。宾手挹酒。《士冠礼》注:尊斗所以?酒也。《玉篇》:挹,?也。《说文》:?,挹也。从斗凛聲。舉朱切。’? 挹义同。”《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挹,舀,酌取。”《诗经选》:“挹,用勺酌水。”?,音“jū”,舀取的意思;“挹”也有舀取的意思。

上述所举隅。《诗经》中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有53个,其中《风》44个,《雅》9个。《诗经》这种“一义多词”的表现形式,极准确、生动、鲜明、流畅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它为后世文学语言提供了范例。例如,鲁迅先生写“飞”,就选用了许多关于“飞”的不同表达形式的词语:“道士要羽化,皇帝想飞升,有情的愿作比翼鸟儿,受苦的恨不得插翅飞去。想到老虎添翼,便毛骨悚然,然而青蚨飞来,则眉眼莞尔。”(鲁迅《准风月谈·谈蝙蝠》)鲁迅用了“羽化”、“飞升”、“比翼”、“插翅”、“添翼”、“飞来”等不同词语,分别描写了“飞”的姿态、心理、后果,给人以启示和联想。《诗经》中这种“一义多词”的灵活运用,表明《诗经》积淀了丰富的上古文化内涵。正是这种文化蕴涵,才使《诗经》在语言艺术表现手法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枝旁逸斜出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引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P1818。

[2]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说文解字四种》·中华书局,1998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3]          陈奂撰·《诗毛氏传疏》·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一月三版。

[4]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10月。

[5]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1月北京第3次印刷。

[6]          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7月。

[7]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1995年3月。

[8]          郝懿行著·《尔雅义疏》·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再版。

[9]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10]         王力·《王力古代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北京第5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