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毙,有什么说道:学习共同体——建构学生交互学习场——“三·三·五”问题导学模式之合作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55:24
学习共同体——建构学生交互学习场——“三·三·五”问题导学模式之合作策略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侯开良 添加时间:2012-1-4 14:53:00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背后有一整套机制。
    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自2009年9月开始,率先在川北地区创造性探索、实践、提炼,逐步形成“三·三·五”问题导学模式。“三·三·五”问题导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培养能力为核心,构建生本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何谓“三·三·五”问题导学模式?第一个“三”指教学组织3大策略,即打造导学案——引导策略;构建学习共同体——合作策略;实施多元评价——激励策略。第二个“三”指问题导学3个层面,即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五”即课堂活动5个环节:创境激趣、自主探究、互动解疑、归纳内化、应用拓展。其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此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形式是小组学习,但又绝对不是“小组”这么简单。

 

    学习共同体是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三·三·五”问题导学模式的合作策略。它由学生及教师、家长、辅导者构成、以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为载体的群体,目标是促进成员全面成长,学习、分享各种教育资源。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话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将学生从“客体”生活状态转化为“主体”生活状态,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形成平等、互助、对话式的学习关系,充分发挥其集体智慧和群体动力作用。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学习共同体自然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新型课堂模式。教师和学生立足于生活世界,并以课堂活动为载体共同参与学科知识探究活动。
    1. 学习系统具有开放性。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成为课堂活动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去获得知识。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与情感体验,关注其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课堂活动可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学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2. 学习系统内部和谐共生。课堂是师生“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它在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情感世界。在学习共同体内,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是每个成员都认同的共同愿景。大家追求个人愿景,也为达成班级(小组)愿景而努力,促使成员的行为和谐统一。
    3. 成员的行为具有主体性。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通过有效导学策略,唤醒、培养、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观念和探究精神,启发、点拨、引领他们从被动接受式学习中走出来,敢于担当认识客观世界和知识领域的主人。他们经常处于渴望探究的情感冲动之中,从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生动活泼地成长和发展。

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活动
    1. 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小组人数以6人为宜,组员按AA、BB、CC分层结成对子,兼顾成绩、性别、个性等差异因素,形成组与组之间相对公平的竞争格局。同组的学生相对而坐,便于课堂交流、展示;组间保持一定间距,使相互讨论不受干扰,也方便教师个别指导。
    2. 强化小组日常管理。各组推选组长1名,负责课堂纪律管理、评价学科理事及组员的表现;设记录员1名,负责记载小组生成的问题、主要观点、合作学习成果和小组成员的激励性评价成绩;各学科设学科理事1名,负责收集各成员自学生成的问题并组织讨论,推荐组员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组织帮扶学困生等。
    3. 共同商定营建组文化。创设组名,讨论组训,制作组标,确定小组的奋斗目标,修订、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公约》并经小组成员一致同意,以增强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 相互协商结对帮扶措施。民主协商,促使小组内学科优生与学困生结对帮扶,教师适时指导其帮扶过程,定期肯定评价帮扶效果,既鼓励学困生的进步,也鼓励热情帮扶他人的孩子,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5. 有序组织课堂交流。教师抽查《“三·三·五”问题导学案》整合问题,各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相邻3人交换意见,再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结果由学科长推荐组员举手请求发言、展示,尽量让每个人都有发言、为小组赢得荣誉的机会;教师合理调控,把更多的机会留给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要求
    1. 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小组的共同目标既符合学校及社会要求,又切合学生及教学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因和求知欲望。
    2. 开放有序的组织机构。小组的建构应有利于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及目标达成,组员能主动适应开放型学习的环境变化,积极促进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
    3. 严肃宽松的行为规范。民主商定共同的行为规范,学习公约应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能内化为组员的心理需要,执行的主体性水平较高。
    4. 促进共同体与个体同步发展。师生共同确认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与合作频率,以提高群体思维的广度、深度和课堂活动的质量。
    5. 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小组成员对共同活动的价值认识一致,具有强烈的认同、归属感,个人与团体以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表现为责任依从关系、情谊关系的和谐统一。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途径
    1. 积极转变学习观念:从用功学习转向“认知学习”,其转变有3个层次:由传统的“坐学”(死记硬背教科书内容)转向以活动(实践)为媒介的认知学习;由传统的“个人刻苦用功”转向“与他人对话交流”的共同学习;由“背诵、积累”式学习转向“发表、共享”式学习。即课堂活动是学生由个体学习转向共同学习、由个体认知转向共同认知的对话交流过程。
    2.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1)构建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增强群体意识,发展自学能力与交往、协作、竞争等具有再生功能的学习能力。(2)构建学习共同体,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态度朝着合乎课改要求的方向转变,促成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提高。
    3. 建构学习支撑环境:即建构相互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机制,促使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通过对话、交流、沟通等形式学习,利用评价肯定的方式强化其学习动机,通过相互启发、支持、帮助,认识和解决问题,促进全体成员共同进步。
    4. 开展多元化学习评价:(1)学生建构知识的正确性、建构过程的特点及建构的优势与障碍的评价。(2)学生意义协商程度的评价:学习者和助学者在意义建构过程相互协商,达成一致的程度。(3)学生不规范行为的评价:未按要求自主学习;参与小组活动不积极,甚至捣乱;影响小组团结和声誉等。

培养合作意识与交流技能
    通过建构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技能,通过小组活动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优势都能在交互学习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1. 学会倾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个同学发言,其他人必须认真听,不能打断别人发言,要倾听别人发言的重点并对其发言快速做出判断,思考组织补充意见或独到见解,既养成专心听的习惯,也培养相互尊重的品质。
    2. 学会讨论:为提高讨论的质量,每个学生都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请求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认真倾听并补充不同的意见。也可将各自遇到的疑难提交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的知识归纳整理,对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组间讨论交流。
    3. 学会表达: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习惯。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可举手站起来说:“我对ⅹ小组ⅹ同学的阐述有补充意见(不同看法)。”
    4. 学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教师要指导各小组合理分工、梳理组员意见、肯定评价组员意见。为提高其合作学习效率,体现全体组员的主体性,需定期培训和调整组织者,让每个人都有锻炼机会。
    5. 学会评价:学习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师应通过范评,引导学生用手势或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肯定学习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激励评价水平。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