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变妖神侧面图片:广州路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9:09:55

福地巷:“一门四元”:

       福地巷在海珠中路。含人杰地灵之意。“福地”之誉,源自“一门四元”的佳话。

明代,广东出了个状元叫伦文叙。他勤奋聪颖、才思敏捷,被街坊邻里称为“鬼才”。

伦文叙24岁考中举人,34岁上京考试,连中“两元”——在会试中考第一(会元)、在殿试中也考了第一(状元)。当时,自从宋朝张镇孙考中状元以来,广东已经是220多年没有出过状元。这次伦文叙连中两元,一时之间,伦宅前赶来祝贺的宾客络绎不绝。此外,伦文叙的三个儿子也个个都有所作为。

他的长子伦以谅在广东乡试中,考中解元(第一名举人)。古代科举制度,解元、会元、状元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中的第一名。伦文叙父子三元具备,历史罕见。

他的次子伦以训,年仅15岁,也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六名举人。20岁上京考试,高中会元,在殿试中则考中榜眼(第二名进士)。

幼子伦以冼,17岁中举,后来也考中进士。

伦氏父子四人,个个进士,三元俱备,计夺得状元一个、榜眼一个、会元两个、解元一个,一门四元。科举考试,成绩之佳,古今罕见,声震四海。他的家乡南海县黎涌村曾有一座表彰他们的牌坊,坊上刻着皇帝的赞词:“中原第一家”。

广州是伦宅的所在,表彰伦氏父子的牌坊就更多了,几乎京城每传来一次捷报,羊城就会新增一两座牌坊。前前后后计有状元坊、会元坊、父子及第坊、父子会元坊、三元坊、兄弟进士坊、四海儒宗坊等七座牌坊。人们把伦宅所在地称为“福地”,附近一带被称为“福地巷”。

伦文叙的故居“世业堂”清代仍存。诗人樊封到此寻古凭吊后,曾有诗云:鼎甲频抡世业堂,金线锈出几鸳鸯。里称福地同冠盖,壁有莲灯芴半床。

惠福路:菩萨诞生地

       起初,惠福路叫惠福巷。它之所以有一个这么“富态”的名字,和广州独有的民间神诞——金花诞有关系。

传说金花菩萨就出生在今天广州的惠福路。明朝洪武年间,广州巡抚的夫人临盆难产。巡抚大人遍寻广州名医,可是大家都束手无策。一天晚上,巡抚大人做了个梦,梦到一个白发仙翁对他说,只要请到一位金花姑娘,就可以保得母子平安。

巡抚惊醒后,马上派官差四处寻访金花姑娘,结果在一寻常街巷里找到了一名叫“金花”的小姑娘。官差把金花带到巡抚家,刚刚走到后堂,巡抚夫人就安全产下了婴儿。巡抚大喜,重赏小金花,而且称她为“金花娘娘”。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小金花被尊为活菩萨。不少孕妇都找她祈求保佑。妇女谣云:祈子金花,多得白花,三年两多,离离成果。

后来,金花年事渐长,却没人敢和她这个“活菩萨”成亲。她终日闷闷不乐,最终投湖自尽了。第二天,她的遗体从湖中浮起,旁边还浮出一个黄沉香木像,酷似其形。于是,附近的居民将这个木像供奉起来,尊她为“送子娘娘”。“金花普主惠福夫人”,在金花居住处建起了金花庙,又称惠福祠,这条巷也改名叫惠福巷。1919年,政府扩建马路,惠福巷遂改名为惠福路。

金花投水的那个湖,从那个时候起也改名叫仙湖。后来,仙湖被填埋,仙湖路却一直保留到今天。明代诗人张诩还留下了一首诗:玉颜当日睹金花,化作仙湖水面霞。霞本无心还片片,晚风吹落万人家。

盘福路:佛门福地

       盘福路的得名源于清代的盘福里(今名盘福直、横街和彭家巷)。长期以来,关于“盘福”的含义却成为一宗悬案。

清代《南海百咏续集》的作者樊封认为:“盘福是兰湖之讹音”。樊封是八旗人,讲的是“官话”,他觉得盘福与兰湖音近,因而作出“一脉相承”的结论。但兰湖(其遗址今为流花湖)与盘福里,自明代以来,即隔有西山、隔有城墙,所以如果将这两者扯在一起,未免有些牵强。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盘福”的得名与戒坛庙有关。“盘”者,回旋盘绕之意,“福”者,就是指戒坛庙。这座庙为何被认作“福地”?背后也有一段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古印度高僧求那跋陀三藏到王园寺(今光孝寺)译经传教,为了使佛门弟子有一个进行受戒仪式的场所,他创建了一个戒坛。戒坛落成之后,他立碑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过了82年,古印度又有一位高僧智药三藏前来弘扬佛教。他还从印度带来一棵菩提树,并虔诚地将这棵小树苗栽种在了戒坛旁。好巧不巧,他在种树的时候也撂下一句话:“吾过后170年之后,有肉身菩萨在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

174年之后,即唐朝仪凤元年,我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在这棵菩提树下披剃受戒。

就是因为这段故事,当年高僧起戒坛和菩提树一带就被视为佛门福地。明清时,戒坛的仪门上高悬着“真如法界”的横匾,戒坛大殿的大匾则书“待圣人来”几个大字。这些都令“福地”之说流传更广。在这两个朝代里,现在的盘福路是广州的城墙。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开辟为大马路,因为它的位置在盘福里的北侧,所以就叫盘福北路。20世纪50年代初期去掉“北”字,遂成今名。

多宝大街:“三宝”象征西关

       广州西关“三宝”,是前辈粤人对与荔枝湾为邻之多宝、宝华、宝源三条街的统称。

清代咸丰年间,西关多宝路有一所七开间的大屋,其正间入门为四柱大厅,接连三间均为起居室,另三个开间分别为花园、祖仙厅、会客厅。大屋的主人叫邓华熙,广东顺德龙山人氏。当年屋前石阶宽广,左右均有邻屋,初步形成了街巷,但尚未取名。坊众认为这里邓氏的名望最高,一致推举他为街道起名。邓氏欣然落笔,题“多宝大街”,获得一致赞同。从此之后,多宝大街、多宝南横、多宝坊、多宝街等名字开始名扬四海。

多宝为三宝之首,昔日西关三宝地段,汇集了广州最奢华的建筑。西关大屋的精华之作聚集于此。再加上这里街道通达宽广,笔直而整洁,在当时可谓气势不凡。

多宝、宝华、宝源渐渐成为了西关的象征,而在五洲传播。1912年,孙中山先生回广州拜访广东士绅,第一个是到多宝大街18号邓华熙住处,至今尚为邓氏后人所乐道。

文昌路:文运昌盛

       文昌路的得名,来源于一座香火极旺的文昌庙。相传文曲星的文昌帝君是主宰人间文章学问、功名利禄的神仙。

明清时,文昌庙遍布全国。清朝嘉庆年间,今天文昌路广州酒家附近,也兴建起一座文昌庙。那时,广州城西的十三行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这里便成为豪绅巨贾聚居地。

为了议事、聚友的方便,他们在嘉庆十五年(1810年)于此兴建了一座文澜书院。每年这里都会搞几次聚会。由于文澜书院的成员大都是科举考试的幸运儿,他们对文昌帝君自然是顶礼膜拜。文澜书院旁边的文昌庙也总是香火缭绕,沸沸扬扬。

事有凑巧,文澜书院和文昌庙建成之后,状元梁耀枢、榜眼谭宗竣、探花李文田都先后移居西关。再加上一批陆续退职来此定居的翰林、进士……西关一带的进士门第竟有几十家之多,一时间,西关文人荟萃。于是,人们认为西关地灵人杰,文运昌盛,文昌庙的香火就更盛了。

长寿路:佛门地变玉器墟

      长寿路的得名可上溯到300多年前明代的长寿寺(庵)。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广东巡按御史沈正隆,在今天的长寿西路附近建了一座长寿庵。此后,由于明清鼎革兴替,香火趋冷落。清代康熙年间,游方僧人大汕和尚看上了这块宝地,古刹又再度中兴。

大汕原来姓徐,名石濂,法号大汕,又称长翁和尚,江苏吴县人。他投靠在当时雄镇广东的平南王父子的门下,和广州上层社会人物混得极为投契。后来,在藩王的支持下,大汕和尚当上了长寿庵的住持。他首先将庵名改为长寿寺,并且在里面大兴土木,广种奇花异卉。长寿寺的声名日益远播。

大汕和尚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春渡海赴越南游历,他因此而写了一本书叫《海外纪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汕和尚回到广州之后,却因为那本《海外纪事》招来杀身之祸。同乡潘来非议其为“少实多虚,纰缪四出。世间则有伤国体,世外则有碍法门。”潘来四处投书,罗织大汕种种“不法”,舆论为之哗然。按察使许嗣兴将大汕投入狱中,杖押送返原籍,大汕在路上就死了。

长寿寺也因此而一蹶不振。同治二年(1893年),官府拆毁寺庙,将这里的地产作为官产物业拍卖,原地被辟为数条街道。

这时,广州玉器行业六大堂口均在此集资买地筹建玉器墟,次第开设了崇德号、祥胜号等。这里渐渐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珠宝玉器商场,以长寿西为主的广州玉器专业街逐渐形成。

仰忠街:景仰忠臣改名“仰忠”作凭吊

       今广州北京南路的仰忠街,很多本地人都知晓其名,路长约200米,宽约3.5米,两边均是老式的居民楼。

        以前有传说称,仰忠街竟然是以一名赌徒的名字命名的。这名叫陈仰忠的赌徒,后来在一名高人的指引之下,在此掘出过几十桶黄金白银,金银上都刻有“陈仰忠”三字。于是,他一下子变成了百万富豪,便买下了经常聚赌的地方改建一新,然后命名为“仰忠街”。 但记者采访市地名办获悉,这一说法是民间文人虚构的,“仰忠街”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一名叫周新的清官而定的。据说,周新是明代南海县人,他家贫苦学,中进士后,任大理寺审核刑狱案件的官员,以善判疑案著称。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周新仍旧嫉恶如仇,被不少权贵称为“冷面寒铁公”。

        后来,当时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麾下的一名武官,在浙江明目张胆地收受贿赂、作威作福。周新要惩办他,不料却因此得罪纪纲,受诬陷入狱,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最后昏庸的皇帝还是听信谗言将他处死了。后来,纪纲罪发被诛,明成祖追封周新为浙江城隍之神。正义的广州人出于仰慕周新的刚正忠直,才把那原叫高第里的街巷易名为“仰忠街”。

“起义路”:记录革命英雄事迹

        海珠桥北桥头直对着的广州起义路,长为一公里多,宽为10多米。在这里的居民指着就近的海珠广场雕塑说,这是一条让他们骄傲不已的路,因为在1949年10月,解放军循着这条染满先烈鲜血的路,解放了广州。

      据介绍说,这条路在1966年以前叫广州维新路,是年才改叫广州起义路。掌故来源就是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当年起义开始后,设于该路的旧广州公安局和旧保安大队,也遭到了工人赤卫队和起义士兵的攻击。 激战中,敌人的装甲车被打翻,旧公安局局长朱晖日仓皇爬墙逃走。这时,有6名女赤卫队员,扛起红旗就冲向旧公安局的门楼。这些女队员分三批冲锋,欲把红旗插上门楼,但都先后牺牲了。最后,男队员又冲了上去,直到顽敌被全部消灭,让红旗飘扬在门楼上为止。于是,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原公安局所在地,就成了东方第一个苏维埃诞生地。 然而,东方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更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对工农革命的仇恨。他们调集重兵,集中向革命力量反扑,新生的“广州苏维埃”终因寡不敌众,退出了广州。

昔日官府所在地铸就“都府街”

       位于越秀区第一人民医院旁边的都府街,是一条只有约5米宽、200多米长的小路。路面由光滑的麻石铺成,似乎在上面曾走过许多历史的足迹。 据历史记载称,之所以命名为“都府”是因为这里历来都是岭南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最高权力机关就设在这一带。因此,“都府街”这个名字的存在堪称是一块珍贵的“历史化石”。 据说,早在唐太宗时期,全国划分为12个“道”,其中岭南道包括广东、广西、海南,最高权力机关叫岭南道署,又称“都府”(都督府的简称),今都府街因紧邻此处而得名。

  当年的“都府”规模宏大、富丽雄伟,北起今都府街、南至今中山四路、东抵今忠佑大街、西到今广大路。“都府”前半部分为森严肃穆的衙署,后半部分为山水花石装点的园林。唐朝灭亡后,节度使刘岩在“都府”称帝,成为南汉政权的中心。

  明清两代,人们对“都府”一词开始陌生,因为“都府”已改为广东布政司。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昔日“都府”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它本来含有的仪门3间、公厅5正间、常衙厅5正间、设厅5间、抱厦3间,竟悉数被毁。唯有“都府街”这个名字,还被后人继续使用以纪念此地昔日的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