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吃肠虫清的危害:展示民间民俗文化的大舞台——玉溪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36:29

彝家刺绣五彩斑斓

喜气、热闹的米线节吸引了八方游客。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申进明  黄思敏  实习记者  王佩琳  张辉  文/图)    昨日,为期四天的“2012中国·玉溪米线文化节”在出水口生态公园落幕。节日期间,市民不仅品尝到了独具玉溪风味的米线,还欣赏到了独具民间民俗文化的板凳龙、兵器舞、耍毛驴等文艺巡演。米线节也让剪纸、刺绣、根雕等民间传统文化及民间艺人走向公众,成了展示玉溪民间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土榨米线制作工具有看点
在米线节活动现场,一组由陈氏浮雕民俗博物馆展出的传统米线制作工具极具历史意义。据陈氏浮雕民俗博物馆负责人陈宝贵介绍,这组传统米线制作工具是他于两年前从黄官收来的。据了解,陈宝贵一共收藏了三套传统制作米线的工具,另外两套是从通海和蒙自收来的。
家住黄官的陈云明今年46岁,他是最后一批使用传统工艺制作米线的人。据陈云明介绍,传统米线制作流程复杂。第一,先用酸浆泡米,第一天泡第二天磨;第二,水浆用口袋装起来压干,做成大碗般大小,然后放入锅里煮;第三,煮到表面有一拇指厚时,扳成两半搓细,待不会粘手后再搓成棒头状大小放入锅里煮;第四,取出来舂成饵块粑粑再压榨,榨出的米线放入锅里用沸水煮;第五,待柔软度适合,捞起米线用冷水淋三次,冷却后整理放入箩筐。“我十五六岁的时候用这套工具做过米线,当时需要8个人才能操作完成,每天的产量也只有两三百公斤。”陈云明说。
板凳龙舞得有声有色
2月6日上午,洛河乡老矣黑村民的板凳龙表演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据红塔区文化馆张永刚介绍,板凳龙是一种舞龙运动,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为了筹备这次表演,区文化站工作人员多次到洛河乡搜集传统板凳龙样板,但最终只找到一条有80年历史的板凳龙。此次文化节上表演的板凳龙在参照旧板凳龙的基础上,又在细节上进行了雕琢,其长、高均为50公分,每条龙的造价约1400元。
张永刚说,现在会舞板凳龙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目前洛河乡仅有两三位老人会舞板凳龙,但他们都已经80多岁了。这次参加板凳龙表演的有30人,其年龄在40岁至60岁之间,都是洛河乡人。这些老人讲起了有关板凳龙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旱灾,老百姓苦不堪言。为救济灾民,老百姓把长龙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不同的村落,各村各户有了龙的庇护后就风调雨顺了。此后,老百姓为了祈求丰年,便手工制作板凳龙,在火把节、春节、元宵节的时候舞,传承至今便成为一种民间文化。”
“玉溪的米线节办得很有特色,不仅有美食,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很多民俗文化表演,其中的板凳龙就很有特色,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表演。”来自昆明的杨女士表示。
他们手里的精彩人生
米线节活动期间,不仅有独具民俗文化的文艺表演,还有剪纸、刺绣、根雕等民间手工作品参展。其中,根雕艺术品展区共展出作品200多件。据根雕艺术协会负责人贾世亮介绍,该协会已成立15周年,成立时有会员10多人,发展至今已有会员60人,年龄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80岁。现在协会内有父子都是根雕艺术家的,也有父亲、子女及兄弟姐妹都会根雕的。贾世亮表示,根雕艺术作为一门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相当重要,此次活动主要是借助米线节的平台把根雕艺术发扬光大,让人们了解根雕艺术,变废为宝。
今年64岁的施桂凤在自己的个人展位前飞针走线,她的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美丽的服饰,更是彝家女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施桂凤系红塔区小石桥乡玉苗村人,此次米线节她展出刺绣作品17幅,其做工精美、五彩斑斓的刺绣引得游人啧啧称赞。“此次参展主要是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作品都不外卖,如果有人需要也只能订做。”施桂凤说。
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