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花千骨之霓漫天轮:时政评论写作训练资料包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02:33

时政评论写作训练资料包之二

邱欣杰,带着全家上大学

□本报记者 汤传稷

 

  年迈的继父去世,母亲多病,弟弟病重。刚上大学的邱欣杰一边修习学业,一边打工为家人治病。只要能挣到钱,她什么活都干,同时做6份家教,推销员、清洁工,她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全家人的希望。

  孝顺的女儿

  郑州大学法学院2007级本科生邱欣杰是郑州大学今年刚刚评出的十大“自强之星”之一。3月15日上午,记者跟着邱欣杰去往她租住在城郊村里的家。从学校到租房的地方步行需要半个小时,她每天要多次往返于两地之间,因为母亲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需要邱欣杰去照顾。

  邱欣杰还有一个弟弟,今年21岁了,多年来一直身染重病。不久前,她的弟弟身体有所好转,就到郑州市区一家咖啡厅找了份工作,收入虽不高,但能给姐姐减轻点负担。

  这个临时的家虽简陋,却很整洁。邱欣杰指着家里的几样“大件”介绍说,母亲今年63岁了,身体不好,家里装了一台空调,她却怕费电,也很少用。怕她冷,我又给她买了一台电热扇。她不能干体力重的活,就买了一台小洗衣机。还买了一台便宜的微波炉,让她饿了可以随时热点东西吃。

  邱欣杰自己很少添置新衣服,她身上穿的一件黑色呢子大衣已经陈旧得有些发灰了。

  不愿依靠别人

  邱欣杰的家境十分贫寒。4岁时,父母离异。6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比邱欣杰大50多岁。2008年的暑假,邱欣杰接到母亲的电话赶回新郑老家时,骨瘦如柴的继父已奄奄一息。第二天中午,继父留下一句“后事少花钱”的遗言就撒手人寰。

  邱欣杰说,对继父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更努力更坚强地活下去,接过他肩上的担子照顾好母亲和弟弟。

  继父去世后的第4天,邱欣杰在郑州大学附近租了一间每月50元的房子,将母亲和弟弟接过来。本来,郑州大学规定学生不允许在校外租房,但考虑到邱欣杰的家庭困难,学校破例给她开了绿灯。

  为给母亲和弟弟治病,家里原本不多的积蓄早已花光。母亲和弟弟的病还要继续治疗,自己的学业也要完成,这对身无分文的邱欣杰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邱欣杰刻苦学习,每年都获得国家助学金,她还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靠着这两样解决学费、住宿费和部分生活费。

  刚开始,邱欣杰在校内做保洁工作,一月收入150元,也曾做过图书管理协助工作,一月收入300元。

  单靠这些收入显然无法养家糊口,更别说为母亲和弟弟治病以及完成学业了。“有一次我去给弟弟交药费,一下子就需要交7000多元。”邱欣杰说。

  也曾有好心的同学劝她向社会求助,但邱欣杰没有那样做,她说,从来没想到去找别人索取什么,一切只能靠自己去努力。

  同时做6份家教

  邱欣杰又利用双休日和假期,骑着破旧的二手自行车到校外做家教。最多的时候,她同时做了6份家教,早晨7点钟起床就出门,到晚上很晚才回到家。脸和胳膊都晒黑了,她笑说 “就像是去非洲做了难民一样”。

  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替家人治病,邱欣杰又利用课余时间做起广告宣传单业务,经过努力推销,也因为她的诚实守信,她揽到了学校周边大多数店铺的广告宣传单业务。让她最有成就的是,在一个“五一”假日里,她在三天时间里就赚到了五六千元钱。

  邱欣杰还通过在郑州百脑汇上班的一位老乡,做起了电脑销售业务,来回奔波一段时间之后,也挣了一小笔钱。

  即便这样,因为家里药费花钱多,邱欣杰还是经常捉襟见肘。2008年以来,她先后三次向法学院借用爱心基金,用于缴学费、住宿费,依靠自己的努力也都还清了。邱欣杰说,现在她还欠2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她争取在毕业的时候还清。

  邱欣杰说,家里的负担重,今年春节她就去南方找工作了,幸运的是工作单位已基本落实。今年7月份毕业之后,她就要到南方去发展,“我希望自己将来在经商方面有所成就,回报父母。”

  

雷德聚,身残志坚有大爱

□本报记者 陈 辉

 

  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父母亲先后因病辞世,他该怎样生活?雷德聚的回答是: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要奉献,奉献才有乐趣。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躺在椅子上学会了电脑操作、写作文章,本是救助对象的他成了募捐者和帮扶者,创办了慈善网站和爱心联盟,成了网络上有名的“慈善大使”。

  苦难人生

  打开雷德聚创办的慈善公告网,里面是一条条不断更新的求助信息,每当有好心人捐助时,雷德聚会第一时间把捐赠受赠情况发到网上。

 

  这个工作对一个正常人也许很简单,但对重度残疾的雷德聚来说,每次都是一种身体上的巨大痛苦。

  他全身关节僵直,不能低头,不能弯腰,只能半躺在特制的大椅子上,右腿不能弯,左腿伸不直,全身没有一个支撑点。电脑键盘也只有放在特制的跟他脖子一样高的铁架子上才能使用,每次写作一二十分钟就大汗淋漓,只能歇会儿再写。

  雷德聚出生在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童年在贫困中度过,就在他下决心通过学习改变人生的时候,命运跟他开了一个无法接受的玩笑。17岁那年,正上高中一年级的雷德聚莫名腿疼,最后诊断患了“骨结核”,治疗三个多月后,他的病越来越重,双腿彻底失去了知觉,后来病情由腿部向上蔓延,胸椎、腰椎、颈椎先后坏死,唯一能活动的就是腕关节和肘关节。他的求学生涯,从此永远画上了句号。

  不屈人生

  紧接着,更大的灾难袭来,为他病残操劳过度的母亲,被脑溢血夺去了生命,他和年迈的父亲靠经营小卖部维持生计。这样平静的日子过了没几年,厄运又一次降临,2002年,古稀之年的父亲在进货时摔断了股骨,进而又患脑溢血去世。雷德聚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当一个人承受了所有的不幸时,上天一定会给他一颗坚强的心。一连串的灾难,激起了雷德聚生命中的顽强斗志:他坚信,坚持就是胜利,活着就有希望。雷德聚投靠姐姐家,开始翻药书,查资料,用土单验方给自己治病,用银针在自己身上刺穴位,还用左右手交替给自己打针输水,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不但减轻了自身的病痛,还能帮村民们医治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

  命运的不幸并没有压垮雷德聚,他靠自学拿起了手中的笔写作,因为颈椎以下失去知觉,他就半躺在特制的大椅子上,左手拿着书本,右手凌空书写。他的故事传开后,南阳一家技校为他赠送了一台电脑,并特制了跟他脖子一样高的铁架子,雷德聚在同学的帮助下学会了用电脑写作。

  从2002年起,雷德聚写了500余篇文章,总计100多万字,他的作品频繁被报纸杂志刊登。因为经常在报纸上投稿,很多人给他提供线索。一个老五保户脚趾受伤感染化脓有截肢的危险,雷德聚立即把这一信息提供给当地媒体,使老人得到了及时救治。从此,雷德聚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建一个网站,及时将一些需要救助的对象发布到网上。2006年,在热心人的资助下,网址为www.csgg.cn的慈善公告网站成功建立。

  大爱人生

  经历过苦难的人,最能体会困苦和无助。雷德聚利用这个慈善公告网平台,号召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慈善大家庭,他还建起了南阳公益慈善联盟和十元计划两个QQ群,号召网友平时少吸一盒烟,少买一点化妆品,集中起来救助那些需要的人。

  网站开通以来,雷德聚共发布信息700余条,筹集爱心款10多万元,救助了近百位老弱病残人员。为了帮助他人,雷德聚经常把自己的一点低保救助金也搭上。他自己救助过一位6岁的孤儿,每月给他100元生活费;他和网友给高位截瘫的董传秀送去了配置齐全的电脑,并给了200元的生活费。2008年1月,雷德聚呼吁网友给烧伤的三岁半女童熊保怡送去了1130元的爱心款,看到雷德聚的生活状况时,女童的妈妈不忍心从他手中接钱……

  “我在网络中找到了自我生存的价值。每当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铅字,看到那些通过网站救助的残疾人重新获得生活信心时,我都会产生难以名状的自豪!”雷德聚说,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只要有不屈的生命意志,残疾的躯体同样可以书写壮丽的人生。

 

殷青松,小技工的大梦想

□本报记者 赵力文 本报通讯员 牛晓燕

 

  父亲身患癌症,母亲多病,在工厂、家、医院来回奔波的殷青松,靠勤学苦练,从一个初中文化的工人变成了金牌技师,他靠自强赢得了一片天,发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操作法,还参加了国家863项目的研发。

  初中生成了金牌技师

  在机声隆隆的车间里,记者见到了洛阳LYC轴承工模具公司技师殷青松,今年42岁的他,已有21年一线工人的经历。

  殷青松公认有三绝。第一绝:他磨出的刀具削铁如泥,并能随意改变铁屑流向;第二绝:他在数控车上加工的长轴外径只有±0.005毫米的公差;第三绝:他用加工中心镗出的深孔只有±0.01毫米的公差。他加工出来的产品优质品率达95%以上。

  如今的金牌技师殷青松,最初只是一个对机械加工一窍不通的初中生。

  1990年,殷青松从部队转业,成为洛轴工模具公司的一名车工。最初,他看到图纸上密密麻麻的公差符号就头疼。在师傅和同事手把手地帮助下,自己刻苦钻研,他很快摆脱了“任务完不成”的困扰。

  但他不满足,他上网查到超硬刀具,试着将一部分产品以车代磨,取得成功。一件保持器凹模,磨工需要花费一个小时,他20分钟就能完成。该方法已被命名为“殷青松操作法”,在全厂推广。

  2002年,公司装备了5台数控机床,殷青松自掏学费,到附近的一拖技校学习了半年。数控机床的按键全是英文,殷青松把英文单词抄下来,翻阅教材和说明书硬背,记下大量数据和公式。91个按键,100多项功能,很快殷青松就掌握了。后来,他靠自己努力还学会了在数控设备上编程、在电脑上使用编程软件。

  2009年以来,殷青松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土压平衡盾构机主轴承保持架的加工工作。

  父母心中的好儿子

  幼时,殷青松失去了母亲。继母身患风湿和糖尿病,病情严重时,卧床不起,殷青松十多年如一日地为继母端便盆、盖衣被。

  2009年底,殷青松的父亲身患癌症,他就在工厂—家—医院三点一线地跑:送饭、喂药、翻身……父亲每月做两次化疗,每次化疗之后,呕吐、烦躁、吃不下饭,殷青松总是想法准备些可口饭菜一勺一勺喂父亲吃。

  父亲化疗手术期间,殷青松白天上班,晚上去医院陪护。有时太累了,吃过饭刚放下碗他就睡着了。

  当时公司有产品急需生产,加工中心只有殷青松一个人。2010年6月,父亲手术的当天,殷青松请了假,下午就又返回公司车间,他强忍着痛苦,在电话中嘱托爱人照顾在医院病重的父亲,托付妹妹到家里陪护好继母。

  最终,殷青松还是以每月工时超出定额30%的速度,提前完成了该批产品的加工任务。

  殷青松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洛阳人,他也因此入选2010年度感动洛阳十大人物之一。

  小技工的大梦想

  王会普是殷青松入厂时的普通车工师傅,后来王会普去干镗床。2009年有一天王会普去殷青松那里,发现那里的活儿很多,殷青松一人干两台。王会普就想去殷青松那里帮忙和学习。

  昔日的师傅变成自己的徒弟。刚开始,殷青松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师傅有时不问,我就主动给他说说。”

  殷青松是个低调的人,在钻研技术时,很多人并不知情。

  负责采购的王红琴回忆,几年前,公司最先进的加工中心刚刚引进,使用的刀具大部分都是进口的,一个部件好几万元,一把刀柄好几千元。当时殷青松经常来找,让王红琴给他采购国产非标工具和刀具。

  “好好的进口标准刀具不用,用那些不好采购的非标刀具干什么?”王红琴想。

  那时,洛轴效益还不好,有人跳槽,有人拿企业的东西到外面小厂干活。王红琴产生了怀疑,她对殷青松提要求,他领用的刀具必须当天归还。

  后来王红琴才了解,殷青松有个大梦想,想用国产刀具来代替进口刀具。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从一个初中文化的工人到金牌技师,他靠自尊自强赢得了成功。”公司领导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