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手机字体变成繁体?:天涯观察第515期:大国之酿茅台,发酵的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34:33
『天涯杂谈』 天涯观察第515期:大国之酿茅台,发酵的是什么?
作者:贾也  发表日期:2012-2-3 13:54:00回复

大国之酿茅台,发酵的是什么?
引:大国之酿,茅台入奢
茅台酒有今天,是因为和中国革命结下了缘分,得以屡屡出现在国宴上和外交场合之中。而如今喝茅台的也大部分都五十岁左右中老年人,或多或少带着红色的记忆的缅怀,离开那特定的政治年代,离开周总理和红军的遗泽,除了官商酒、名利酒的代名词,茅台其实什么也不是。
所谓“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茅台一如既往地“发酒疯”叫涨,就以飞天茅台为例,以“飞天”之势,昂首挺胸向3000元每瓶进发,如今早已“名正言顺”地成为奢侈品了。
茅台成为奢侈品,作为民用酒,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杀戮,要消费者消费就像掏腰子了,除非迫不得已,要孝敬领导;而作为官用酒,茅台贴上了奢侈品的标签,那么等着茅台的就是死路一条,因为政府不可能让自己贴上腐败的标签,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会采购奢侈品作为政府用酒,何况是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因此奢侈品化的茅台只能让政府敬而远之了。这不近日上海多位人大代表建议“在公款消费中明确禁止喝茅台”,并倡议“各级纠风部门也应把禁止喝茅台列为检查内容,像禁止消费卡一样予以查处。”
作为好杯中之物的笔者,当然识得茅台好酒,但是必须从神坛中将它请下来,重新回到民间。本文将条分缕析、旁征博引、刨根问底,揭开大国之酿、政治饮品——茅台的真实面目:
一、经济怪胎——茅台飞天
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院长杨凤春认为:“目前茅台的情况其实处于一种不真实的市场环境中,一方面是政府垄断,另一方面是商家拼命炒价,尤其政府力量在其中的参与,已经使茅台的销售偏离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茅台越贵越抢手,绝对是经济怪胎。
(一)涨声响起来:为国家和人民涨价!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虽然陷入相对低迷状态,而茅台、五粮液等高档白酒的价格却一路飞天。涨价也涨得理直气壮,五粮液涨价声称“为满足消费者的身份需求”倒也罢,谅它去满足消费者的身份需求,毕竟是小众。而茅台酒涨得更是雷人,竟然好意思声称是“为更好地统筹兼顾好国家、消费者、企业、经销商和投资者等各相关方的利益”,所以才决定“平均上调幅度为20%左右。”
此番上涨的论调,大有制造全国人民喜迎茅台上涨的喜剧效果,“伟光正”得令人啼笑皆非!
莫非喝茅台也爱国?曾经有官员雷语:“买房就是爱国!”茅台竟知趣地统筹兼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喝茅台岂不是成为爱国的表现了!
看来,国酒茅台无耻指数欲与中国楼市试比高!
(二)还有涨的空间:中国百姓喝得起!
茅台10年涨10倍,200元到2000元,现在依然做着“一飞冲天”的姿势,已经到达2500元。对于茅台此回疯涨,茅台酒的名誉董事长季克良淡定地说:“茅台不奢侈,中国百姓喝得起!”他声称茅台酒价格比不上动辄几千上万甚至十几万的红酒洋酒,如此腔调茅台酒大有上涨的空间,“飞天”的姿势尽可以保持下去。
季老头儿还真当把茅台当作奢侈品了,什么叫消费得起?如果说一年偶尔消费它一次,中国普通百姓一年能买上一瓶茅台,就是上万的洋酒也能买,但这不是中国老百姓指的“消费得起”。中国老百姓指的“消费得起”是指在平常生活中经常要消费的、也能消费的,如十几元至几十元的白酒等等。从这个意思上理解,2500多元的53度飞天茅台确实是中国普通百姓消费不起的奢侈品,不要说在中国中西部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普通劳动者的月收入不多,就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月收入两千元左右的普通劳动者也占有相当数量。这样的收入水平,加上孩子上学、赡养老人、就医等种种众所周知的后顾之忧,谁舍得喝2500多元的53度飞天茅台?日子还想不想过了?更何况中国的贫困线是2300元,而这基数下的贫困人口就达到1.3亿,他们的年收入连一瓶飞天茅台都不值!这怎么不能叫人义愤填膺?
这就是中国真实的民情,季克良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怎一副官腔,真得不了解这个民情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好了解了这个民情再说话。如果知道这个民情而故意就这么说,老百姓只能理解为在调侃老百姓,这有意思吗?
茅台真以为是“人间佳酿,饮中的极品”了?喝了以后延年益寿,强筋健骨不成?季克良你脑残了,就不要来脑残我们老百姓了!
(三)茅台入奢: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去年即2011年11月底茅台申请进入奢侈品榜单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因或多或少裹挟着悠悠民愤,之后便没了下文。但是,胡润这位洋同学非常合时宜地迎合了中国人的“重口味”,在年底给茅台赠了一顶非常耀眼的帽子,茅台也因此成为第四大最值钱的奢侈品牌,可谓大长国威,品牌价值高于奔驰和香奈儿,在同类产品之中,品牌价值都超过了轩尼诗、酩悦香槟和人头马。可喜可贺,敲锣打鼓放鞭炮!
然而,事实上又是如何呢?相对于LV、爱马仕等奢侈品它们在国际市场上遍地开花,在中国尤为盛烈,而茅台销售主要集中在中国,国际市场上的业绩并不是很好看。
茅台2011年销售收入是237亿元,而出口也首次突破了1亿美元,如此一估算,那么国际市场的贡献率不足百分之三而已,况且出口目的地以港澳台居多,国外销售也往往是华人来认帐。有人对国外销售市场进行调查发现,买茅台的往往是当地的华人,他们在国外买进,然后带回中国,作为礼物转赠给他人。他们这么做,原因自然是茅台的国际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国内价格,而且中国某些人五人六的爷们还是比较迷恋茅台。
由此可见,茅台酒的国际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按照全球共享、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来看待奢侈品,茅台酒包括其它中国白酒还不具备世界奢侈品的价值,中国的茅台酒属于中国人自娱自乐、自我炒作的畸型的产物。
反正是喝不起,涨成奢侈品也无妨,这反倒让人们的心态更加平和起来。“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就让它好好一意孤行地涨,涨成楼市一般的脓包,才皆大欢喜!
二、政治饮品——茅台图腾
茅台被选择成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符号,诚如朱大可在《茅台酒的文化象征》中所言:“在旧帝国晚期,它是一种民族指数,用以表达农业文明进化的深度;在毛周时代,它是权力指数,用来衡量饮者地位及特权的高度;而随着‘中国模式’的消费时代的降临,它演化为贪腐指数,用以测量官场和商界‘亲密合作’的广度。茅台酒的这种语义变迁,正是中国社会演化的一个侧影。”
茅台酒似乎很会套牢这个国家,绞尽脑汁,将茅台酒打满政治的标签,潜心打造“政治饮品”。
(一)救了中国革命的酒:走向神坛
毛泽东本人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最得意之笔”。“四渡”广义上指一渡、二渡、三渡、四渡,狭义上特指三渡,四渡,而这三渡、四渡的发生地就在赤水畔的茅台镇,中国革命就是在此处绝地逢生。
据说当时,红军路过茅台镇把土豪家的酒没收了,能喝的喝足,不会喝的也装上一壶,留下来洗脚活血,继续长征。对此在抗战末期,周恩来总理在重庆曾对作家姚雪垠说:“1935年,我们长征到茅台时,当地群众捧出茅台酒来欢迎,战士们用茅台酒擦洗脚腿伤口,止痛消炎,喝了可以治疗泻肚子,暂时解决了我们当时缺医少药的一大困难。红军长征胜利了,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劳。”茅台酒厂就此大做文章,认为救了中国红军,并由此延伸,说茅台酒救了中国革命!
可事实上,当年红军经费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名贵的酒清洗伤口,或许在非常时期,红军用过白酒来清洗伤口,但目前尚未发现什么文献记录了红军就是用了茅台酒洗伤口。
正因为有这段渊缘,茅台一方面大做“国酒”的文章,也在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酒的文章,茅台酒专门量身定做,其中有一款专供中国军队高档酱香型——名将系列酒。
(二)开国大典国宴用酒:制造神话
据茅台集团网站介绍:“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并在北京饭店用茅台酒招待嘉宾,从此每年国庆招待会,均指定用茅台酒。”对于此,已有不少提出了质疑。
查阅中国的解放史得悉:1949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根据毛泽东主席、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的指示,下达了《战字第3号命令》。这道命令下达后,五兵团下属的十六、十七、十八3个军挺进贵州,由此拉开了解放贵州的序幕。根据兵团的命令,各军迅速进入各自位置,详细部署入黔作战,并于11月3日发起进攻……直到1950年2月仁怀县茅台镇解放,但是镇上盘踞的土匪还有几千,到了7月土匪才基本剿灭,而此时,各个作坊已经停产很久了。仁怀县委接到党中央来电,要其组织恢复茅台酒的生产,第一任厂长才被派往赎买后重新组成的新厂。
试问,既然开国大典当时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没有解放,茅台酒是如何送抵北京的呢?难道是我们的神出鬼没的地下党不怕流血牺牲扛过去的?再问,既然茅台酒“各个作坊已经停产很久了”,仅有3家,那么茅台酒的存量一定不多,即使地下党闲着没事干,做了点运输工作,茅台酒那点存量能满足国宴用酒的需要吗?
可见,茅台开国大典国宴用酒显然是子虚乌有,纯属杜撰!开国大典国宴用茅台酒,即使是有也只能作为点缀之用。去年即2011年9月汾酒董事长李秋喜在北京称汾酒才是开国大典第一国宴首款用酒,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三)“大跃进”万吨梦想:曾经血染的茅台
1958年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有天晚饭后,毛泽东叫陪同散步的原贵州省委书记周林回去把茅台酒搞成年产万吨,并且要保证质量。周林便如奉圣旨,于1959年指示茅台酒厂:“要保证茅台酒的生产,既要抓钢铁生产,又要抓茅台酒生产”,“对于你们(茅台酒厂)来说,钢铁是元帅,茅台酒是皇上!”
而恰恰在茅台酒“大跃进”这个时期,我们祖国发生了所谓三年自然灾害,青壮年每天定量3两米,不足,达到人相食的悲惨境地。然而,据《茅台酒厂志》在1959、1960、1961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茅台酒合计产量为2079吨,其中出口139.86吨,1939吨为中国人自饮。在那个年代能饮茅台酒的当然不是普通百姓。
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茅台酒出厂至少要窖藏五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产量并不能说明茅台酒厂夺人口粮。但是事实上,这三年正是茅台酒厂用粮高峰。根据茅台酒厂历年使用原粮统计,这三年实际用粮是2260万斤,其中高粱1085万斤,小麦1175万斤,换算合计1.13万吨。查阅仁怀县志,全县粮油保管统计表明,1959、1960、1961三年末粮食库存,分别为4293万斤、2705万斤、2310万斤。而且1961年库存最低年份的量,竟然还比1963-1988年间历年的库存量都高。从这些数据,我们似乎可以解读三年自然灾难,更多的人祸的影子!人命大于天,悲乎哀哉!
1960年,是现代历史上国人口粮最为奇缺的年份,茅台酒厂声称无米酿酒,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闻讯特批2200吨粮食给茅台酒厂!而贵州省政府更是从全省各地调集原粮支援,各区县调粮数据为:遵义11万斤、毕节29万斤、铜仁10万斤、黔东南12万斤、贵阳7万斤、湄潭1万斤、习水10万斤、铜梓10万斤、正安1万斤、赤水4万斤、务川1万斤、息烽1万斤、仁怀20万斤,共计117万斤。
这些调浪区县出现严重的饥荒,被紧急调粮10万斤的贵州铜仁,1960年属于全国八大旱区之一,1961年再度成为全国15个旱区之一。其中,该地区思南县这三年里人口减少5.1万人(含外逃)。而且,铜仁下辖的沿河、德江、石阡及铜仁县,均在1959年的12月中旬就已经向省里紧急报告出现浮肿和非正常死亡的情况。
遵义地区的湄潭一个县,1959年11月开展名义为“反瞒产”、实际为高征购的运动,到1960年4月共死亡12.2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20%左右,死绝户达2938户,离家逃荒4737人,孤儿4735人。在抢粮运动中被打死1324人,关押死亡200余人,打伤致残175人。
分别调出10万斤粮食的铜梓、习水两县,其中,铜梓截至1960年底人口负增长121.32‰,全县人口在1959至1960年一年间减少41734人。习水县,这三年减少人口42624人,死绝499户以上。调出29万斤粮食的毕节地区毕节县,三年减少人口53990人。
夺民之口粮,酿官之特供,用生命酿茅台,惨无人寰,可谓血染茅台!可见,问题不是酒,所谓饥荒也属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主要是那时候的荒政造成的。
(四)“新时期”下的扩张:“三个代表”的茅台
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怀,2001年“贵州茅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03年,茅台酒年产终达万吨,终于实现了毛泽东1958年下达的政治任务。得益于高官和政府的庇护,茅台酒的发展时刻与中国政治与时俱进,保持步调一致。
“我们已经获得了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称号,要让消费者喝出健康来,这就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茅台有两千多年值得发扬光大的历史,茅台人讲诚信,守道德,这就代表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茅台是按照科学方法酿造出来的,使用了高新设备和技术,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它不断改进包装,这就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因此茅台是‘三个代表’的体现。”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如是说。
如此说来,喝茅台就是实践“三个代表”了,那应该喝不上三瓶,也得喝上三杯!
我们国家是个“官本位”十分严重的国家,凡是沾上了点官气,便身份特殊,官场里喜欢的,就会变成消费的风向标。官员们喝茅台、抽中华、坐奥迪,老百姓自然会趋之如鹜,纷纷仿效。凡是有求领导,老百姓都会送酒送烟,因此春节期间,茅台酒和中华烟往往会热卖,往往卖到断档,而且越涨越有销路。从这个层面来理解,茅台酒时刻打政治牌,目的自然使之成为官场的图腾,从而稳定自己的受众。从效果而言,茅台这种营销思路绝对是成功的。
三、怪诞茅学——忽悠成性
文化学者朱大可说:“茅台神话催生了所谓‘茅学’的诞生。这种‘学问’被用以专门制造、捍卫和传播这种酒品神话,并跟制造商和经销商构成紧密的联盟。那些热情编织的歌德文字,过去曾在皇帝身上大范围运用,而今却成为一种关于酒品的隆重赞词。所有这些神话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断推升茅台的价格,把它变成中国最昂贵的饮品。但这场价格泡沫的狂飙,却无法改善贵州民众的贫困生活。”
可以说,所谓的茅学,就是忽悠成性,如果仔细分析,茅学就成为矛盾重重的找抽之学。
(一)茅台酒有益健康:能保肝护肝?
早在2001年,茅台酒就将“喝酒保肝”作为其重要的宣传口号,多家媒体在报道时,都客观引用了茅台酒关于“喝茅台保护肝脏”的材料,甚至还上了新华社新闻。支撑茅台酒“护肝”说法的主要是两篇研究论文,即发表在《世界华人消费杂志》上的《茅台酒与肝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理组织学研究》和《茅台酒诱导金属硫蛋白质的作用及其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课题的主要主持人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程明亮教授,他说,他对茅台酒的研究始于1996年,茅台酒对肝脏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两组数据:一是对99例长期大量饮用茅台酒的酒厂职工进行调查,除了1例以往有乙肝肝炎、肝硬化者有肝病症状外,其他人均无肝病的症状、体征及肝细胞异常;对23例饮用茅台酒职工做肝穿刺活检,均无明显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表现。二是老鼠实验,用普通白酒对老鼠进行灌胃,发现老鼠肝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宽窄不同的纤维间隔,并有早期肝硬化表现;而用茅台酒灌胃的老鼠,均无明显的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基于以上两项数据,茅台酒在其有关宣传文章中称:“科学验证,茅台酒有益健康——正确、适度饮用茅台酒的人,不仅不会导致肝纤维化而继发肝硬化,反而有护肝的保健作用。这一结论已获得了由国内9名著名肝病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肯定。”
2004年10月8日,这种宣传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北京现代商报》等媒体刊出了一篇题为《白酒护肝被指商业炒作,茅台酒遭专家质疑》的报道,称在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上,有专家强烈质疑“喝酒保肝”这一说法,认为其涉嫌学术商业化。然而,这年的10月份,一向极少做报纸广告的茅台酒一反常态,向全国各大媒体进行轰炸式的广告投放。在《是谁在向茅台射出暗箭?》的系列广告中,茅台酒一直以深受伤害的姿态反复向消费者诉说“茅台酒有益健康”这一观点。另外,集团多次组织媒体见面会,并陆续出台以“民族品牌不容随意伤害”、“国酒茅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五元一次方程解读茅台”等为题的反击文章,俨然将茅台酒上升到国家高度,不容挑战!
茅台集团对“喝酒护肝”论点加以大肆宣传利用,受到质疑后更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反击,口口声声都是在指责竞争对手捣鬼。在公众看来,这一切无非是为了自圆其说,因此更加给人以不诚信的感觉。
(二)茅台前身枸酱:佐酒美食变美酒?
按茅台官方的说法,茅台酒最早的“祖先”是枸酱,又声称汉武帝对枸酱“甘美之”。
那么,枸酱究竟是什么呢,历来说法不一。笔者花了不少心思,查阅诸多史料,“枸酱”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原文载:“……南越食蒙枸酱。蒙问何从来,曰‘道西北牂牁,牂牁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宽百余步,足以行船。’”细读之,便发现了问题,如果枸酱是酒,那么“南越食蒙枸酱”中“食”完全可用“饮”字,这足以让人质疑枸酱不是酒。当然,又没有任何史料证明,汉武帝曾吃过枸酱,更不要说留下“甘美之”的溢美之辞了!
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史料证明枸酱就是一种酒品。即使茅台酒厂援引清仁怀诗人陈晋熙诗“尤物遗人付酒怀(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为证,其实越证越说明枸酱非酒品。解读这首诗,“尤物”枸酱让人付之酒怀,只能说明有二种可能:一是说明枸酱是下酒的风味食品;二是说明枸酱这种风味食品可以入酒。因此,枸酱就是酒品,纯属茅台酒厂的一厢情愿。
倒是很多史料和证据说明枸酱就是一种风味食品。古文中枸酱又作“蒟酱”,“蒟酱”的“蒟”究竟是何物?《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解释:“枸木似榖树,其叶如桑叶。用其叶作酱酢,美,蜀人以为珍味。”这可能是关于“蒟”为何物的最早记载。枸酱是枸叶或者枸实制造出来的食品,这倒是有史料证实的,明人何宇度所撰《益部谈资》记:“梁武帝日惟一食,食止蔬菜,蜀献枸酱,食觉美曰:‘与肉何异’!”这就说明了枸酱是种食品。
除了史料证实,现实中也有充足的证据。现在贵州六枝特区南部的郎岱镇(即夜郎图所在区域)至今保留制作枸酱习俗。具体材料就是面粉和枸树叶,具体制作方法是:先用水将面粉和匀,蒸热,冷却后掰成小块,在木板或大簸箕内铺垫蒿枝叶,把面块堆放其上,再覆盖枸树叶捂住发酵。发酵时间是7-8天。发酵初期,面块发热,然后又逐渐冷却,等到完全冷却时,就发酵好了。这种发酵好的面块微带红色,被称作“酱粑”。把酱粑放大晒盘里晒干后,加盐放入酱缸,用三伏天的河水或井水(称为伏水)浸泡晒制而成。
攀龙附凤和杜撰历史,是茅台的惯用伎俩,这满足了茅学的历史感,恰恰伤害了历史的真实感!
(三)茅台酒镀金记:巴拿马金奖?
从80年代至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直被视为中国国货走出国门,赢得世界声誉的开端;而众多国货名品,也以曾获“巴拿马金奖”为荣。茅台酒声称1915年“巴拿马金奖”,在其官方网站介绍茅台酒的宣传版本中这样写道:“1915 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参展代表掷茅台酒酒瓶震国威,一举夺得金奖,从此跻身世界三大名酒行列,成为中华民族工商业率先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
查诸史料,回溯历史,寻找真相,据中国参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代表团团长陈琪1917年2月出版的《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纪实》一书介绍,现在的白酒大省四川省、陕西省并没有任何酒类产品获奖,贵州公署的酒获得的是银奖,相当于四等奖,而且没有具体品牌名称。据国内著名酒史研究专家刘景元先生所著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实况重述》(《中国食品》 1988年09期)以及其他一些史学研究均指出1915年茅台实际获得的奖章为四等奖为(戊)——银牌奖章。这仅是一枚普通的四等银奖而已,同时获奖的中国产品,其数量高达1,211个,其中一等奖57个,荣誉奖章二等奖74个,三等金奖258个,四等银奖337个,第五名铜奖258个,荣誉奖227个。而在如此众多的中国产品之中,茅台并未实现“脱颖而出”的梦想,反而是山西汾酒和张裕葡萄酒,拿回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等奖章。
那么“茅台金奖说”是怎么产生的?这始于1981年。这一年的7月14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开坛香溢十里家”访贵州茅台酒厂》(见《茅台新闻五十年》)的文章,其中写道:“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荣获金质奖章。”
1981年《光明日报》这篇报道出现得适逢其时,它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品牌意识觉醒同时同步。在此背景下,“茅台酒荣获金质奖章”的消息随着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和宣传迅速变得老幼皆知。
从这时起,茅台和“巴拿马金奖”再也不曾离开过。其实,这又是彻头彻尾的以讹传讹的杜撰而已!
(四) 茅台认爹记:攀上共和国周总理?
茅台酒厂的办公楼前矗立着一个周总理的雕像,像台上刻有四个大字——国酒之父,于是,敬爱的周总理就莫名其妙地成了茅台的代言人。
据说这雕像已经存在很久了,只是最近几年被人揭发才得以曝光于众人面前。这绝对是刺瞎人的狗眼,莫非周恩来是酿酒师出身?
建国初期,周总理扶持过茅台酒厂的发展,也用它招待过外国客人,不可否认这是茅台获得的一种荣誉,但因此茅台酒厂一厢情愿的就把周总理立像称之为“国酒之父”,实在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甚至可以说,周总理很无辜地成了他们的一个工具,一个标榜自己、抬高自己的工具。如此作为,那上海大众岂不是要树个希特勒的像?大众是希特勒一手建立的,为了让所有老百姓都开上车!
对此做法,有网友不禁发问:一是谁授予周恩来总理是“国酒之父”这个“称号”的?二是一代伟人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怎么成了茅台酒厂的爸爸了?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怎么成了茅台酒的酿酒师傅了?(茅台酒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这怎就能扯到一块儿?)四是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怎么成了茅台酒厂的形象广告代言人了?茅台酒厂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五)茅台年份酒:干尸复活?
目前市场上打着“陈酿”概念的白酒企业绝大多数由知名品牌推出,其中以茅台、五粮液 “年份酒”最受关注。上世纪90年代,茅台敢为天下先,学洋红酒拉菲,最早推出了白酒“年份酒”制度,陆续推出15年、30年、50年、80年。在茅台始作俑之后,年份酒如今便泛滥成灾,野蛮地生长:孔府家酒力推20年53度原浆,500毫升装售价900元;有着“年份酒的鼻祖”之称的古井贡酒今年则推出26年50度原浆,500毫升售价2888元;“年份酒的黑马”酒鬼酒今年主打的8年洞藏酒,500毫升装售价高达3880元……
众所周知,茅台是酱香型白酒,酱香型酒的窖池寿命只有9个月,而要进一步完成整个发酵过程,酱香型酒要进行2至3年的存放,这就是所谓的陈酿过程。陈酿过程也是氧化的过程,茅台酒与透过酒坛的氧气不断作用,最终完成整个酿酒工艺。
存放酱香型酒的酒坛具有透氧性(否则就无法完成酿造过程)。研究发现,酱香型酒在存放过程中每年要挥发2-3%的酒精。如果真的将茅台酒存放50年、80年再拿出来喝,可能连酒味也闻不到了。可是茅台酒厂就敢说自己卖的是“80年茅台”、“50年茅台”,还叫到上万元的天价,特别是80年陈酿茅台现在市场上叫价都20万以上了,真是把我们消费者当成乳儿来看了!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是以“成义”、“荣和”两家作坊参展的,若是80年的陈酿,莫非是来自这两家作坊?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这50年的陈酿莫非是来自这三家酒坊?基本常识告诉我们,茅台在造假。
有消费者将茅台告上了法庭,茅台一方面赶紧“灭火”摆平,一方面向告状的消费者双倍赔款并道歉。最后连茅台酒厂前任董事长季克良也不得不承认,所谓“陈年茅台”其实是“并不全是真正的陈年酒”。这又是假话了,就是有部分的“陈年茅台”加上新茅台酒兑出来让消费者喝,茅台又有多少的“老酒”?事实上,所谓的“80年茅台”只是茅台酒厂用新酒加上一定的年份酒兑出来的,反正谁也没有尝过真正的“80年茅台”是什么味道。就这样,消费者被忽悠了。
……
茅台酒厂经常邀请文化人前来做客,邀请他们写出了无数赞叹茅台的现代神话,这些人中不乏文化名家如钱文忠,藏酒掮客如赵晨之流等等。如今,成堆的书籍和文章也成为了与酒库一样为茅台人所骄傲的财富。这些优美的文字叙述了:刘邦如何依靠茅台酒战胜了项羽;汉武帝如何爱饮茅台征伐夜郎;红军如何依靠茅台酒疗伤、解乏、治腹泻;基辛格“只要喝了足够的茅台,我们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如是说;一位外交官“茅台酒比原子弹还神秘”那般讲。
真耶假耶,反正历史就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历史变成了神话。
四、腐败指数——茅台价格
作家慕容雪村对此评论道:“近期几次事件都能看到茅台酒的影子。这个赤水河畔的小镇所产的美酒,支持着每日成千上万次的腐败饭局。酒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官场的示范效用。大贪官爱之,中贪官效之,一干小贪官趋之若鹜,于是便成了炙手可热的钦定腐改用酒。有政法专用酒,我想说不定也会有军用酒、铁路用酒和各省市专用酒。”
茅台业绩大增背后是将公款源源不断地装进了茅台口袋里;茅台业绩大增折射公款吃喝现象愈演愈烈,几乎放任自流。茅台销量和价格齐升,折射社会腐败也在同步增长。有学者曾直言不讳地称,茅台已成为腐败的“重要”指标,茅台的酒精度数就是政治的高度,而茅台的价格就是腐败的指数:价格越高、销量越多腐败越严重、公款挥霍越厉害。
(一)茅台傍上了的是公款
众所周知,人们想到茅台酒,就与公款吃喝的酒桌文化联系在一起。其实,茅台格飞涨,老百姓反应相对比较迟钝,毕竟并不是百姓在消费的,而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在消费。过去喝茅台酒主要是有身份的领导来分配,而如今茅台酒的消费群体大体上有三类人:一是公款埋单的群体;二是买酒送礼的人;三是有钱人,特别是一些暴富的人。这些人可以称之为“价格不敏感群体”。因此,支撑着茅台涨价的重要因素就是傍上了“公款”和“大款”:庞大的公款消费和巨大的请客送礼市场,而它们的最终指向的也是社会腐败。
当前公款吃喝耗费惊人,某些权力正在把茅台酿成腐败酒,有学者直言,茅台已成为腐败的 “重要”指标,公款吃喝时,无茅台不成席,茅台成为不可或缺的 “座上客”。可以说,一些官员喝的不是茅台,而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在这种语境中,人大代表建议公款消费不准喝茅台酒,无疑深孚民意,备受称道。
资料显示,70%~80%的茅台产量用于特供、团购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经销商的供应,只有20%~30%的供应量才通过专卖店等渠道到达终端市场。这意味着,公款吃喝是茅台最大的主顾,亦是茅台价格一路走高,直至成长为“全球十大最值钱奢侈品牌”的幕后英雄。地方政府、国企采购和消费天价茅台的新闻不绝于耳:
2007年有媒体曾披露,贵州茅台附近的某些贫困县一年的接待至少都要喝掉一卡车的茅台酒。
2010年底,温州甬台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高层亲自到贵州,未经公司领导班子集体讨论,购买50多万元的茅台酒,至2011年6月尚有库存,又购买茅台酒6瓶高达1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说,反映的事情基本属实,去年公司办公室确实购进了一批酒,作为长期收藏使用。
去年2011年,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购买高档茅台酒、广东电信汕头市潮阳分公司高管存在购买茅台酒供内部消费等恶性事件被曝光后,人们更是将茅台与腐败“紧紧链接”在一起。
……
一瓶茅台酒价格飞涨却销量剧增足以看出,我国公款吃喝挥霍腐败之程度,同时折射市场监管不力、漏洞百出的状况。日前,有报道说,一瓶价格为2500多元的飞天茅台,成本只有40元,如此暴利为何监管瞎了眼?
(二)茅台价格指数就是腐败的指数
茅台备受争议,与腐败挂钩,当然有点冤。
茅台成为腐败标签,不是茅台的错,错在喝茅台的人。比如买的不喝,喝的不买。谁有资格喝茅台,谁能喝得起茅台,谁又把喝茅台当作了生活习惯,无茅台不成席?显然是不少掌握权力的官员。
按照价值规律,茅台这样一种非必须的消费品的零售价如此疯狂上扬,其市场必然会相应萎缩,而替代其市场的其他品牌也必然趁虚而入……但是在转型期的中国的公务消费中,“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几乎已经是颠扑不破的公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茅台再涨几倍,那些崽卖爷田的败家子们会在乎吗?
因此,茅台酒背后隐藏着的是权力核心和权力的滥用。这几年来宏观调控不断强化,权力干预经济的行情一再看涨,茅台酒恐怕还得红火好多年了,茅台股成为中国股市第一股将继续喝高一般,发酒疯。当我们的市场丧失了自由精神,管制成为经济的主流,创造性被酒桌文化所代替,我们还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如此看来,不光是一个茅台酒的问题,真的要好好审视一下我们这个体制了。我们消费的不仅是一瓶茅台酒,我们在消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成果,而这个成果仅仅只有三十余年。要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会把这个积累消费殆尽,剩下的就只有一地鸡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盛世之中危机已伏。不进则退,不改则回,在茅台酒怪胎这个哈哈镜面前,难道我们还能哈哈一笑天下太平?
面对节节高涨的利润,著名财经专家叶檀认为“中国高端白酒一飞冲天,这不是内需之福,而是腐败之祸。”茅台再涨200元还是那句老话,喝的人不差钱,喝不起的就是下调至1000元还是买不起。茅台已经成为中国腐败的衍生品。
五、飞天折翼——茅台未来
知名广告人邹文武在《茅台申请奢侈品牌等于自寻死路》一文中指出:“茅台如果贴上了奢侈品的标签,那么等着茅台的就是死路一条,因为政府不可能让自己贴上腐败的标签,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会采购奢侈品来作为政府用酒,中国公款消费再腐败,大家讲究的是看破不点破大家都好过,如果你非得给自己贴上奢侈品的金字招牌,那么对于那些头上悬挂着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们来说,这只能让他们敬而远之。”
随着人们饮食消费观念改变和国家社会管理意识的健全,茅台等白酒企业必然将迎接挑战,茅台酒价格一飞冲天,所谓枪打出头鸟,必然迎接消费者抵制和政策的弹压,前途堪忧。
(一)酒类消费观念发生革命性变化
中国传统白酒消费正面临现代生活理念方式的激烈碰撞,这种碰撞为白酒的生存和发展带了新的挑战。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白酒未来在青年一代,可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青年一代对白酒消费却在逐渐减少。青年人热情、奔放、浪漫、豪迈,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憧憬的生活方式,而现代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又为他们理想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茶馆、KTV、健身房、旅游等新生活方式的出现,酒桌上的饮客食客在不断分流。传统应酬必将在10至20年将会有个大转折。我们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场合,不同的消费者分别选择的可能是白酒、黄酒、啤酒、苏打水、可乐、果饮等等。在对消费者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历层次越高,领导层次越高,包括80后的年轻一代,往往伴随着对白酒消费的减少。
因此,谈判席以酒量见诚意的时代渐渐地取消,喝酒尽兴要喝啤酒,情调要喝红酒,大家都有主张适度喝酒,没有茅台依然可以喝得比较惬意。
如此的消费语境之下,让茅台酒去涨,反正是专供给公款酒桌的,这种涨与老百姓是没有多少关系,只不过茅台的发展之路,将越走越窄!
(二)禁酒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
去年2011年5月1日起,“醉驾入刑“正式实行。醉驾就是犯罪,“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逐渐成为所有车主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然而,醉驾入刑不仅仅对车主们的饮酒观念产生了影响,也让传承数千年的酒文化和人们生活的行为习惯逐渐改变。酒桌上一句“我开车了”也成了最新最热的挡酒词。有消息称:今年龙年正月初二晚,上海警方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上路开展对行驶车辆进行酒驾检查,结果发现被查的驾驶员无一是酒驾——“酒驾为零”。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新闻”。种种迹象表明,酒驾已经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这种制度的长期执行,势必影响白酒的市场。
另外,公务员禁酒即午间禁酒已广泛地实施,许多地方政府都规定严禁机关干部在工作日午间饮酒,对违反禁令者,一经发现直接免职并给予党纪处分。这些规定的出台,使得公务员午间喝酒成为顶风作案,存在巨大风险,因此公款喝酒势必会有所减少。
当然,制度设计中,要非工作时间禁酒不大可能,但是非工作时间禁公款喝酒是绝对有可能和。随着公务接待制度的完善,禁止公款喝酒的制度必将应运而生。一旦禁止公款喝酒的禁令出台,那么白酒特别是高档白酒的销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白酒的发展已经进入强弩之末了。
而此次茅台大发酒疯,恰恰会催生禁止公款喝酒的禁令产生,如今上海政协委员提出公务接待禁喝茅台,枪打的就是出头鸟!
结语:大国之酿,发酵的正是权力

茅台酒离我们渐行渐远,而离奢侈和特权越来越近。茅台的价格还会继续“飞天”,一飞冲天,成为公款消费的专属品。具有中国特有的畸形消费培育了茅台酒这个令国人骄傲的酒文化的怪胎,辉煌和腐败画上了等号。
当一瓶酒上升到国家层次,当酒企的老总成为一个省的省委委员后,我们就知道这个大国之酿,发酵的正是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