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谦少番外全百度云:强化“早管早控”栽培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8:32:30
台山市农业局 谭华进
 
   多年来,我市在水稻栽培上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移植后的管理偏迟和不重视晒田控苗等,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推广水稻规范化栽培,抓好各项技术环节,特别要强化“早管早控”措施来实现水稻高产稳产。
 “早管早控”是水稻规范化栽培措施的中心内容。水稻生育前期(营养生长期)的田间管理,是中后期水稻生育的基础。水稻栽培技术应在保证基本苗数的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达到了计划穗数和大穗多粒为目的。我们平时所提“前期攻得起,中期控得住,后期保到尾”的田管措施也是依据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为什么要强化“早管早控”,其理由是:
  一、早管是促进有效分蘖、迅速达到计划穗数的重要措施。
  水稻的产量50-70%依靠分蘖来完成,促进有效分蘖,是夺取高产的基础,必须认识水稻分蘖特点,管理上采用有效的促进措施。
  1、水稻的有效分蘖时间短,需要抓早管。界定水稻的有效分蘖期与无效分蘖期是早管措施的依据。
 (1)、根据养分分离的原理。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是以水稻主茎幼穗分化期为界限,在此之前所出现的分蘖,其叶片达到三片叶以上的分蘖为有效分蘖,不足三片叶的为无效分蘖。因为不足三叶的分蘖,自身无根系不能吸收和制造养分,要靠主茎供给,而这时期主茎的养分要供杆、幼穗及功能叶的发育,无养分供蘖生长,造成分蘖养分不足中止生长成为无效分蘖;三片叶以上分蘖能通过自身的根系吸收制造养分,自行独立生长成为有效分蘖。
 (2)、根据叶蘖同伸规律。分蘖必须在主茎幼穗分化前15天抽出叶鞘,才能成为有效分蘖。目前推广的品种大多数主茎9叶前抽出的分蘖为有效分蘖。
 (3)、根据水稻生育动态和生长规律,以目前水稻品种而言,一般移植后:早造20-22天内、晚造18-20天内为有效分蘖期,这时期长出的分蘖为有效分蘖,以后长的分蘖为无效分蘖。
 2、早管是促进有效分蘖的重要措施。前期攻得起, 实质是抓前期管理,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在水稻有效分蘖期内, 分蘖发生越早、越快、越好。水稻分蘖发生迟早、分蘖数量和分蘖速度,除品种的特性外,受两方面因素影响;首先是环境与自然因素如温度、光照、土壤性质等;第二是人为因素:如养分(地力、施肥量)供给、栽植方式、水分、氧气等,人为因素就是栽培措施,人为的栽培措施可以调节土壤的温度和提高光效。人为栽培措施是促进分蘖的具体因素,具体体现合理施肥和合理排灌两方面的措施。强调早管,就是强调要在水稻有效分蘖期内及早抓好有效的肥、水管理措施,使水稻移植后分蘖能早生快发,迅速达到亩计划苗数,一般要求,水稻移植后18-20 天,优质稻每亩达到22-24万苗,杂交稻每亩达到18-20万苗,这就为水稻中后期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1)施肥应抓基肥足,重施、早施追肥。基肥不足或不施基肥,移植后追肥迟或偏施氮肥是目前我市水稻栽培的薄弱环节。水稻移植回青后,分蘖发生迟早、快慢和数量与养分供给水平关系极大,要使水稻有强劲的分蘖势,养分供给要及时,供给量要足,使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叶片内含氮量达4%以上的高营养水平,分蘖就发生早,而且快,发生量多;反之分蘖迟缓,发生量少;早追肥─促有效分蘖;追肥迟─促无效分蘖,造成“好禾吾好谷”。所以要克服薄弱环节, 抓好前期肥料施用,基肥要足,追肥要重、要早,氮、磷、钾配合施用,而且要用速效性肥料,才能有早攻有效穗的作用。 据我市土壤养分含量状况,水稻规范化栽培,合理施肥是:基肥每亩施碳铵20-25公斤,磷粉20-25公斤,移植后4-6天(晚造3—4天)第一次追肥,亩施尿素6-7.5 公斤,钾肥5公斤;移植后10-12天(晚造8—10天)内第二次追肥,亩施尿素5-6公斤,钾肥5公斤。
 (2)管水,应抓好合理排灌措施。水稻回青后(一般3-5天回青期),应迅速抓好稻田水分管理,稻田灌水的深浅,影响分蘖的发生,如灌溉水层深,削弱光照,土层的氧气缺乏,影响秧苗的正常呼吸,消耗一部份的养分,不利于根系发育吸收养分,不利于分蘖。丁颖教授认为,水稻田土壤持水量70-80%,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促进分蘖。所以水稻移植回青后,为了促进早分蘖和根系发育,应以浅水薄灌为主,轻度露田相结合(施肥要有浅水层)。浅水薄灌,早造可以提高土温,晚造可以降低土温(主要是夜间降温快),增加土壤养气,提高光效,促进养分分解,根系活力强,吸收养分快,促进分蘖早发、快发,分蘖健壮。
  二、早控,是通过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培育大穗多粒极为重要措施。
  不晒田、晒田迟或晒田质量差,是目前田管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晒田,是我国水稻灌溉技术一项独特措施,早在17 世纪的《沈氏农书》中已有对晒田时期、技术、作用的记载,讲到作用时指出“惟此一干,则根脉深远,苗杆苍老,结秀成实”。300多年来,无论水稻品种、耕作制度,产量水平都产生深刻变化,过去晒田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改变水分的生态条件,直接改变植株生长状况,使“根深、杆老、谷实”,而现在则要求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改变群体结构,提高抗病能力,达到穗大粒多,增加产量;晒田技术,质量、 标准有具体的依据。所以,我们必须认识晒田增产机理、克服薄弱环节,强化晒田的措施。
  1、晒田的作用和增产机理
  (1)抑制无效分蘖,减少养分消耗,促进穗大粒多。水稻移植后20天以后所出的分蘖为无效分蘖,无效分蘖不能成穗,反而消耗养分,造成茎杆弱小,成穗率低,穗小,粒少, 而且影响群体的通风透光,抗性差。无效分蘖是水稻生育中极大的浪费。晒田是控制无效分蘖最有效的措施,因为晒田,土壤水分减少,养分分解减慢,使土壤中氨态氮的浓度下降;由于水分减少,水稻根系靠水分分解吸收养分受到暂时抑制,抑制了对氮素的吸收,植株含氮量下降,而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减少主茎和有效分蘖养分消耗;同时由于植株氮素含量下降,促进生物代谢的转化,碳水化合物大量积累,有利于穗的发育,为培育大穗多粒打好基础。
 (2)促进根系生长和增强水稻后期根系活力,改变地上部的株型结构。气长根,水长叶是水稻的生长特性。水稻根的发育是从秧苗开始到有效分蘖节位止,在灌水的情况下,土壤氧气少,稻根向水平伸展,生长慢,扎根浅,根毛少而且细弱,同时有毒矿物质使老根变黑色或褐色,根系活力逐步衰老。排水晒田后,土壤含水量下降,氧气增加,稻根生长快,根系向下深扎,根毛增多而且较粗;同时由于土壤氧气增加,加速微生物活动,有毒矿物质能被分解排除,有利于根的生长发育,白根增多,使后期根系活力增强;晒田使土壤含氮量下降,根系对氮素吸收量减少,茎叶含氮量下降,抑制茎叶徒长,植株茎杆变粗变硬,节间变短,叶片变短变直,株叶型态由披散变直集,叶色由乌转赤;植株碳水化合物大量积累,促进茎杆及幼穗的发育。
  (3)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由于晒田,株叶型态改变,田间通透性好,稻飞虱、纹枯病为害程度减轻;凡后期过氮、叶片徒长,白叶枯病容易发生,而晒田防止过氮,使叶片短直,较抗白叶枯病;晒田后,植株碳水化合物积累,植株表皮组织硅化程度高,能增强对稻瘟病抗性;99年晚造我市种植丰合占,凡晒田质量好的,稻曲病发生轻或未见发生,反之严重;晒田后,后期根系活力强,杆粗节短,抗灾能力强。
  2、晒田时期和质量
  晒田的效果决定于晒田的时期和晒田质量。平时讲“够苗晒田”,这句话并不全面,上面提到水稻有效分蘖期是移植后早造20-22天、晚造18-20天,有效分蘖期以后所出的分蘖是无效分蘖,所以够苗应该指在有效分蘖期内通过早管措施,达到计划苗数而言,但迟管理,生长慢,等到有效分蘖期过后才够苗,晒田就太迟了,所以正确的晒田时期应在水稻无效分蘖始期至幼穗分化期,即移植后20天左右开始晒田,至移植后30-32天结束晒田。到应晒期,即使是迟管理,苗数不足或禾苗长势不旺,也应该及早排水晒田, 不要等到够苗才晒,因为要等来的只有无效分蘖,有害而无利。晒田的程度要看苗,看田、看天而定。苗数足,生势猛,叶色浓绿,应早晒、重晒;苗数不足,生势一般,应轻晒;深脚泥肉田、土质肥的田应重晒;沙质浅脚、肥力差的田应轻晒;晒田还要预计中后期雨水多,要抢晴天提早晒田。轻晒是晒到田面不陷脚;重晒是晒到田边开大裂,田中间有鸡爪裂。
  晒田的质量应该达到:无效分蘖受到抑制,根系深扎, 白根多,茎杆粗壮,弹力好,叶色转赤,叶变短直,禾脚干净,田间通透性好,后期转色顺。
  3、晒田的措施
  (1)、抓耕作区统一品种。以自然村为单位,耕作区统一品种,统一播植时间,基本统一栽培管理措施,才能做到对水源的统一管理,否则,千家万户品种及禾苗生育期各异,难以实施晒田措施。
  (2)、抓好毒鼠。老鼠咬禾,农户以灌水防鼠,对于晒田就是空话,必须在水稻移植后就要行动毒鼠,只有毒好鼠才能保证晒田措施的落实。
 (3)、清理好排灌系统。晒田前必须要将排灌系统清理好,做到田外沟、田内沟相通,提高晒田质量。山坑反酸田,泽水田应在移植前开好环田沟或丁字沟,降低地下水位。